⑴ 存款准備金上調對股市的影響
存款准備金上調與下調的意義
存款准備上調的意義:
存款准備金上調是緊縮的貨幣政策,會使市場上的資金變少,市場上資金變少,就會使股票市場增量資金變少,對股票市場是利空的,一般出現通貨膨脹時,就會上調存款准備金進行調節。
存款准備下調的意義:
存款准備金下調是寬松的貨幣政策,會使市場上的資金變多,市場上資金變多,就會使大量的資金流向股票市場,對股票市場是利好的,一般出現通貨緊縮時,就會下調存款准備金進行調節。
一、上調存款准備金率的意義
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就意味著各銀行上交給中央銀行的錢變多了,也就是說各個銀行儲備的風險資金要增多,這個政策出台之後必然導致銀行可用於市場流通的錢減少,抑制貨幣流通過快,從而也抑制通貨膨脹!與此同時中國人民銀行還提高了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以此來鼓舞我們小老百姓把更多的錢存到銀行,同時也給那些想貸款炒房炒股的人帶來多付利息的壓力。老百姓把錢存到銀行里了,手頭的活錢就會變少,購買力下降,物價就會下降。
二、下調存款准備金率的意義
存款准備金率的調整可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能力,並調控貨幣供應量。當央行下調存款准備金率時,意味著商業銀行可提供放款的能力增強。
例如銀行原來需要將其所吸納存款的13.5%上繳央行,存款准備金率下調0.5個百分點後,只需上繳總存款的13.0%即可,減掉了0.5%就成為了銀行可以花掉的錢,例如用於放貸。
銀行手頭資金更寬松後,企業貸款的難度也會相應降低。央行降准可能是定向降准,即降准部分的資金主要用於支持小微企業貸款,且利息不能太高,從而起到改善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的作用。
企業獲得資金後,發展的積極性被提高,市場信心增加,那麼股市行情也可能隨之變好。
此外,雖然央行有嚴格限制降准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但也不排除銀行在資金較為寬松時降低房貸利率。
⑵ 央行逆回購是利好還是利空
央行逆回購是利好還是利空要根據是處於牛市還是熊市來看,熊市是利空,牛市並無太大關聯,下面將為你解釋:
逆回購發展情況
中國貨幣政策包括人民幣操作和外匯操作兩部分。1999年以來貨幣政策發展較快,目前已成為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之一,各銀行體系的流動性水平、指導貨幣與股票市場利率走勢、促進貨幣供應量合理增長發揮了正向的作用。
(一)熊市狀態下
根據Markov Switching轉換模型,將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股市區分為「熊市」和「牛市」兩種行情,選取其中一個「熊市」行情進行實證分析,如選取的是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這個時間段。首先對「熊市」56條逆回購發行量增速進行平穩性ADF檢驗,結果p值小於0.05,實驗結果表明拒絕存在一個單位根的假設,由此序列是平穩的。然後用hp濾波法計算出逆回購利率缺口。將利率缺口、發行量增速與股市收益率進行回歸。
實驗結果表明,自變數系數的P值均小於0.05,發行量增速與利率缺口的系數均顯著,也就是說逆回購的發行量增速與利率缺口都會對股市收益率產生顯著的負效應。
(二)牛市狀態下
牛市選擇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的時間序列數據,利用hp濾波法計算出逆回購利率缺口,發行量增速在二階差分後顯示平穩,然後將逆回購利率缺口、差分平穩後的發行量增速作為因變數與股票收益率進行多元回歸。
檢驗顯著性發現系數的P值均大於0.05,說明在牛市狀態下逆回購發行量增速與利率缺口對股票收益率影響的系數不顯著不為零,所以牛市期間逆回購操作與股票收益率關聯不大。
⑶ 中國人民銀行可以上市嗎
中國人民銀行不能上市,因為它是中央國家機關!!!
商業銀行可以上市(如:工行、建行、農行、中行等)
國有銀行能不能上市?
在這里出現了一個悖論:如果上了市才能成為好銀行,那麼上市之前就不是好銀行,而不是好銀行則不應當上市。國有銀行上市顛倒了邏輯順序。應當在銀行上市之前提高資本充足率,使得銀行成為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穩定的金融機構。然後才討論是否應當上市。
近來,頻頻出現商業銀行要求上市的呼聲。深圳發展銀行、浦東發展銀行、民生銀行已經上市。招商銀行、華夏銀行也發布信息,希望在短期內上市。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中國銀行上市的呼聲最高。中國銀行香港分行正在進行改組,據說它的海外部分要首先上市。其他的幾家國有銀行也希望盡快上市。好像金融改革的關鍵在於推進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銀行上市是否會成為金融改革的突破口?會不會出現「一股就靈」的奇跡?
國有銀行能不能上市?也許有人認為,這難道還成問題嗎?四大國有銀行是「國家所有,國家信譽」,只要國家批准,要上市還不是輕而易舉?
事情未必如此簡單。企業上市是直接融資行為,上市的前提條件是信息透明化。也就是說,企業為了擴大再生產,拿出一部分股權來換取外部資金。例如,企業自有資本10億元,年利潤1億元。如果想把經營規模擴大一倍,需要資本20億元,於是,這家企業通過上市,對外發行相當於10億元的股票。如果企業的生產效益好,購買股票的人按照投資多少來分享利潤。假若股票價格上升,股東們還可以從股票升值得到額外的收益。因此,上市的前提是,第一,企業要有自有資產,第二,要期望盈利。
家當知多少
國有銀行上市的第一關就是要弄清楚究竟有多少家當。企業上市時考慮的是凈資產。如果企業注冊資本是一億元,但是欠別人的債務有2億。那麼,我們說這家企業資不抵債。別說上市,早就該破產倒閉了。國有銀行的自有資產(一級資本)在總資產當中的比例稱為資產充足率。按照《巴塞爾協議》,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應當在8%以上,如果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達不到這個標准就會影響銀行的穩定性。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只有中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接近8%,其他各家都遠遠低於這個標准。換句話說,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中最多隻有8%是屬於自己的。銀行拿儲戶的錢放貸,如果出現了不良貸款,自然應當由銀行負責。因此,如果銀行要上市,首先要把不良貸款的數字搞清楚。在這里有幾筆帳非算不可。
第一,按照官方數字,四大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總額為24%左右。顯然,中央銀行沒有任何理由誇大這個數字,只少不多。
第二,按照官方報導,被「剝離」到四大資產公司的不良貸款有13000億元。就算四大資產公司討債的本事很大,按照一般規律,能要回來30%就算很成功了。那麼還有將近10000億的壞帳。這是四大商業銀行欠老百姓的錢,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儲蓄者都有權把自己的存款要回去。倘若如此,四大商業銀行怎麼來補這個
窟窿?如果把這10000億算進去,銀行的不良貸款總額要上升多少?
第三,目前,國有銀行計算不良貸款數目是採用「一滯二呆」的分類原則計算的。朱總理在1998年的金融工作會議上曾經明確指出,「我們不要盲目在所有領域都照搬國際慣例,但是在貸款分類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採納國際慣例。」在2002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他再度強調「商業銀行從今年開始要全面實行貸款質量五級分類制度」。按照「一逾兩呆」,貸款逾期3年才劃為呆滯,借款人走死逃亡才劃為呆帳。而「五級分類」只要借款人不能歸還本息30至90天就列入不良貸款。假定國有銀行認真地採用了「五級分類」,許多現在算為正常的貸款將變成不良貸款,不知道這樣一來,銀行的不良貸款還要上升多少?
第四,「五級分類」與「一逾兩呆」的根本區別在於是否考慮信貸質量。如果一個企業借了10筆款,按照「五級分類」,只要有一筆貸款不能按時歸還,鑒於這個借款者缺乏信用,其他貸款都要列入問題貸款。可是按照「一逾二呆」,只要其他貸款尚未到期就不算。如果按照「五級分類」,信用破產的國有企業有多少?銀行的不良貸款還要上升多少?
第五,四大銀行的大部分貸款都給了國有企業,特別是目前上市的幾千家國 有企業。當計算不良貸款的時候,是按照這些企業的帳面數字來評估的。可是,有人估計至少80%的上市公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假帳。「銀廣夏」就是一個例子。前不久還被稱為資產質量特別優秀的好企業,說破產就破產了,揭開蓋子來,盡是假帳。如果還有更多的上市公司隱瞞了巨額虧損,那麼一旦搞清楚了這些公司的帳目,豈不是又要給銀行的不良貸款大大增加一筆?
銀行上市要不要算清楚帳目?如果算清楚了帳,國有銀行能夠拿出來合股的資本究竟有多少?雖然銀行的情況和企業不盡相同,但是基本道理是一樣的。如果一家銀行的自有資本是10億,但是貸款的壞帳也有10億之多,事實上,這家銀行已經把自己的資本全賠光了。銀行的錢都是別人的。憑什麼拿別人的錢上市呢?如果不良貸款比銀行的一級資本還多得多,那麼憑什麼上市?倘若某個公司已經是資不抵債了,公之於眾,還有人敢買這種股票嗎?如果不告訴老百姓真話,靠造假帳上市,今後怎麼辦?
「家醜不可外揚」,如果國有銀行不上市,那麼,盡管現存的不良貸款數額巨大,但是還可以慢慢對付。如果一定要急於上市,豈不是馬上就要踩響這個大地雷?
上市的邏輯順序
為什麼國有銀行如此急於上市?許多企業上市是為了取得發展資金,國有銀行缺資金嗎?目前金融市場過於單一,民眾的積蓄只能存進銀行。由於市場疲軟、通貨緊縮、投資不足,銀行里的錢貸不出去。國有銀行的戰略發展方向不是擴張而是向中心城市收縮。從廣義上來講,銀行里的錢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從國有銀行自身運行機制來看,沒有急於上市的理由。
據說,銀行上市的目的就是要籌集資金,使得銀行能夠達到資本充足率。在這里出現了一個悖論:如果上了市才能成為好銀行,那麼上市之前就不是好銀行,而不是好銀行則不應當上市。國有銀行上市顛倒了邏輯順序。應當在銀行上市之前提高資本充足率,使得銀行成為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穩定的金融機構。然後才討論是否應當上市。
另外,要將國有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提高1%,至少需要500億。要使中國四大國有銀行達到所需的資本充足率,至少需要幾千億元。上哪裡去找這筆巨款?近年來,上海、深圳股市每年籌集不過幾千億元資金,倘若國有銀行上市,一下子吸收了如此巨額資金,還不得把股市壓趴下來?
至於說國有銀行上市之後能否給股東帶來利潤,能否建立有效的現代企業制度、實行董事會的有效監督,能否通過上市提高效率,防範金融風險等等,這些問題
都不是輕易能夠回答的。有鑒於此,國有銀行上市還是慢點談為好。
⑷ 中國的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是怎樣影響的
貨幣政策目標是一國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採取的貨幣政策希望達到的最終目的。
包括:經濟增長、價格水平穩定、充分就業、利率穩定、匯率穩定、國際收支平衡。盡管央行不能直接帶來這些目的,卻能針對它可以影響的變數制定不同的政策。貨幣政策的諸多目標之間常常有沖突,政策可以達到一個目標,但卻也使另一個目標變得更加難以實現。
在中國,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在實際中有兩種主張,一種是單一目標,以穩定幣值作為首要的基本目標;另一種是雙重目標,即穩定貨幣和發展經濟兼顧。
從各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歷史演變中來看,無論是單一目標、雙重目標或多重目標,都不能脫離當時的經濟社會環境以及當時所面臨的最突出的基本矛盾。但貨幣政策要保持足夠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政策目標不能偏頗和多變。
此條答案由有錢花提供,有錢花是度小滿金融(原網路金融)旗下的信貸服務品牌,靠譜利率低,手機端點擊下方馬上測額,最高可借額度20萬。
⑸ 央行貨幣上市是買股票嗎還是買股
買股不能直接買股票,2018年來,中國股市跑輸絕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在市場情緒低迷之際,上周,東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拋出了「央行持有本國股票資產大有可為」的論點,建議中國央行應進入股市,購買股票或股指產品。股市一度暴漲。
不過,隨之而來的是接近央行人士的否認以及各路專家學者的反面意見,尾盤股市漲幅收窄。
接近央行人士回應媒體稱,「沒聽說這樣的計劃,法律上也不支持」;
央行原調統司司長盛松成也表示,中國央行直接購買股票或者ETF的理由不成立。法無禁止即可為,理論上,《中國人民銀行法》並沒有明令禁止央行購買股票或股票ETF的行為。但是,從各個方面考慮,中國央行沒有必要直接購買股票,因為央行購買股票容易加大股價波動性,很可能擾亂市場定價功能;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箱里儲備工具較多,目前仍應該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央行進入股票市場,將出現監管難題,並且容易影響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健康的股票市場取決於上市公司和證券市場制度改革。
某原央行人士也對筆者提及,2010年日本央行大舉購買股票ETF,但這是作為量化寬松的工具,目的是為市場注入流動性。這也是因為日本經歷了20年的通縮,且在金融危機爆發後,本土企業投資意願低下的背景下,央行才不得不選擇購買股票ETF來注入流動性,而且如今買成多家上市公司大股東的日本央行已是「騎虎難下」,還被指責扭曲價格、壟斷市場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