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說明南海泡沫事件的原因、經過和影響
南海泡沫事件的原因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中獎債券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同年年底,南美貿易障礙掃除,加上公眾對股價上揚的預期,促進了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帶動股價上升。1720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償還,公司允許客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僅僅只需支付10%的價款)來購買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國下議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當上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票價格漲上了390英鎊。
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眾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價值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公司股票價格狂飆。從1月的每股128英鎊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鎊以上
影響南海泡沫事件與1720年的法國密西西比公司及1637年的荷蘭鬱金香狂熱,是西方歷史早期爆發的三大的泡沫經濟事件。其中南海泡沫事件中的南海股價如泡沫快上快落的情況,更被後人發展出「泡沫經濟」一詞,用來形容經濟過熱而收縮的現象。南海泡沫事件對英國帶來很大震盪,國人對股份公司留有陰影,而在事件中制定的《泡沫法案》一直到1825年才予廢除,反映國民經過長時間才慢慢對股份公司重拾信心。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爵士在南海泡沫事件中也是受害者之一,他在第一次進場買入南海股票時曾小賺7,000鎊,但第二次買進時已是股價高峰,結果大蝕2萬鎊離場。牛頓曾因而嘆謂:「我能算準天體的運行,卻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I can calculate the motions of heavenly bodie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people.)可見事件影響之大。在調查南海泡沫事件中,國會秘密委員會委任了查爾斯·斯奈爾(Charles Snell)為南海查賬,這是國會歷史上首次委託民間第三方獨立會計師進行核數調查,結果成功查得南海公司犯下嚴重的詐騙及做假賬等等的舞弊行為。委任第三方專業會計師的做法在後世被加以採納,成功減低了企業舞弊的風險,在日後大大促進了特許會計師及核數行業的長足發展。在政治方面,南海泡沫事件使國民對托利黨及喬治一世大失信心,政府誠信破產。相反,輝格黨的羅伯特·沃波爾卻因為在事件中成功收拾殘局,使其聲望日隆,繼而成功於1721年起成為英國歷史上首位首相(雖然當時未有首相一職,但沃波爾卻有首相之實),主導政局。此後,輝格黨政府持續主導政壇至1770年,期間只曾有托利黨的標得伯爵在1762年至1763年短暫出任首相,其餘時間盡由輝格黨人任相。
2. 經濟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瘋案分別是:南海泡沫、荷蘭鬱金香和密西西比狂的具體情況介紹一下可以嗎謝謝
英國南海泡沫:
16世紀,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夫,擁有強大的船隊,一度控制並壟斷了世界貿易的40%,還是股份制公司的發源地,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也在荷蘭成立,同時成立了世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是當時世界最發達的國家,堪稱現在的美國。
1593年,第一朵鬱金香引進荷蘭,沒過多久,就成為時尚、身份、地位、財富的象徵。早期的鬱金香商人轉到錢之後,更多人加入,最後老百姓也加入,鬱金香不僅僅是奢侈品,也徹底變成了投機品。
鬱金香從下種到開花,需要7年時間,非常難養,因此鬱金香是很稀缺的東西(和大牛股非常類似:稀缺,獨一無二,具有的故事也獨一無二)。但是全民參與的後果就是,鬱金香交易非常火爆,鬱金香火爆到什麼程度呢?連還沒有開花的球莖也拿出來交易了,也就是鬱金香期貨市場出現了(所以應該說,第一個期貨交易市場也是在荷蘭誕生),因此,鬱金香的價格暴漲再暴漲。
在鬱金香最瘋狂的時候,貴族們最華麗的嫁妝是一支鬱金香,如今讓眾多屌絲痛恨不已:一朵花就可以娶一個老婆,該是多好的年代呀。
當時,有一場著名的拍賣會叫做阿爾克馬爾城的拍賣會,說的是99朵鬱金香拍賣總價格為9萬荷蘭盾,相當於一個普通家庭300年的總收入,做一個粗略類比,目前中國一個4口之家一年各種灰不灰色收入約20萬人民幣,300年相當於6000萬人民幣。沒錯,6000萬!看來當時荷蘭人真的瘋了,賭徒的腦子都是豆腐做的。
法國密西西比泡沫:
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和英國的南海泡沫比較類似,在發生時間上也比較靠近。
法國政府當時債台高築,著名的蘇格蘭人約翰·勞提出紙幣供應計劃,具體來說就是我成立個大銀行,可以發行貨幣,有錢了,自然就可以解決政府的債務危機了,但是如何保證這個銀行的信用呢?
和南海公司一樣的套路,要保證信用那就得講一個大故事,——沒有比火爆的美洲殖民地概念更好的了。1717年8月,他買下密西西比公司,與密西西比河廣闊流域和河西岸的路易斯安那進行貿易,法國政府承諾給他25年的壟斷經營權。密西西比公司的股價由500里弗爾漲到15000里弗爾,漲幅超過了20倍。
但後來路易斯安那州傳來未發現金礦的消息,加上貨幣已經嚴重超發,公眾信心動搖,密西西比股價連續下跌,又跌到了只有500里弗爾,跌幅95%。
荷蘭鬱金香狂熱、南海泡沫事件、法國密西西比泡沫,是西方歷史早期爆發的三大的泡沫經濟事件。
(2)法國密西西比河公司股票泡沫的影響擴展閱讀
此後幾百年裡,股市發生了各種各樣的泡沫,比如19世紀30年代美國股市泡沫、1980 年代的科威特股瘋(聽說總市值從 50 億美元膨脹到 1000 億美元)、1987年大股災、1990年前後的日本股市樓市泡沫、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互聯網泡沫、2007年的金融危機、2015年中國股市泡沫(當然,中國股市泡沫時間多了去了)等。
當然,還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泡沫,這些「變種」泡沫其實發生的基本原理和三大泡沫都是一樣的:標的物一定要稀缺,故事一定要大,一定要有賺錢效應,媒體等使勁鼓吹、人人奔向轉告,所有人都知道能賺錢,最後人類的羊群效應會瘋狂到讓你目瞪口呆。破滅的時候也非常類似,有巨大的外力作用,比如政策力量等等。
3. 密西西比泡沫的背景
第一步:1716年5月約翰·勞經法國政府特許建立了一個可以發行貨幣的私人銀行,並且它發行的紙幣可以用來繳稅。約翰·勞的銀行事務經營得很成功,幣值穩定。而金銀卻因受政府的不明智干預時常貶值。於是勞氏銀行的信譽蒸蒸日上,壟斷了煙草銷售,還獨攬改鑄金幣、銀幣的權力。最終於1718年12月被國有化為皇家銀行,但仍由其擔任主管。
第二步:在法國政府的重商主義下,約翰·勞自1717年就開始日益獲得各種貿易特許權,以至於其設立的密西西比公司擁有與密西西比河廣闊流域和河西岸路易斯安那州貿易的獨一無二權力(因為當時傳說這兩個地方遍地可見金銀),且公司股票可以用國庫券以面值購買,盡管面值500里弗爾的國庫券在市場上只能兌換160里弗爾,投機狂潮開始席捲法蘭西。時至1719年時密西西比公司又被全權授權在東印度群島、中國、南太平洋諸島以及柯爾伯建立的法國東印度公司所屬地進行貿易。壟斷性的海外貿易確實為密西西比公司帶來了不少超額利潤,此時公司又稱印度公司,新增5萬股份,勞氏保證每份500鎊的股票每年可獲得200里弗爾的紅利,而當時面值500的國庫券只抵得上100的市值了。人們紛紛無法抵制誘惑,至少有30萬人申請購買5萬的新股。
第三步:藉助此時法國公眾的普遍熱情,約翰·勞決定運用皇家銀行的紙幣發行能力和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實力實踐其刺激經濟和為攝政王解除政府國債負擔的設想。約翰·勞首先向人們展示了異常輝煌的公司前景,接著密西西比公司於1719年9月12日,9月28日,10月2日分別發行10萬股股票,每股5000里弗爾,用於償還15億里弗爾(相當於6000萬英鎊)的國債。
股票一上市就被搶售一空,無論是豪門顯貴還是村夫野漢,不分男女老少都幻想從勞氏股票中獲得無盡的財富。股票價格漲了又漲,直線飈升。有時在幾個小時內就可以上揚10到20個百分點。早上出門一貧如洗的人,晚上歸家時就可以腰纏萬貫。最狂熱的記錄是半年內股價能從500里弗爾被炒到18000里弗爾。各地的人都紛紛湧入股票交易場所,從早到晚熙熙攘攘,甚至不得不多次更換更大的廣場。不僅用以償還國債的紙幣又流回股市,而且為配合股票投機對貨幣的需求,皇家銀行又發行了2.4億里弗爾紙幣(為支付印度公司以前發行的1.59里弗爾股票,1719年7月25日皇家銀行已經發行過2.4億里弗爾紙幣)。總之密西西比股票的價格越高,皇家銀行就同步發行越多的鈔票。導火線點燃於1720年初,孔蒂親王由於在要求以他自己的定價購買新上市的密西西比股票時被約翰·勞拒絕,就用三輛馬車拉著自己的紙幣到勞氏銀行要求兌換硬幣。從此任何人都可以毫無困難地任意兌換硬幣,稍稍精明的股票投機者也都正確遇見到股票價格不可能永遠攀升,紛紛兌換硬幣並運往國外。
隨之而來,時間一長國內的流通硬幣到了極度匱乏的境地,聞所未聞的禁止任何人擁有超過500里弗爾硬幣,違者除沒收所有硬幣外還要被處以數額很大罰款的法令也就應運而生了。同時還嚴禁任何人收購金銀首飾、器皿和珍貴的寶石。隨著股民信心的下跌,密西西比股價暴跌,已經沒有什麼人還相信那個地區蘊藏著巨大財富的神話。但是,為了重新樹立公眾對密西西比公司的信心,政府真可謂是使盡渾身解數。政府甚至宣布強制徵兵計劃,召集巴黎所有窮困的流浪漢,提供衣服和工具,讓他們排成隊,肩上扛著鎬和鍬,日復一日的通過巴黎街頭然後來到港口等待被裝船運往美洲,佯裝到那裡的金礦上幹活。他們之中有三分之二沒有上船而是分散到法國各地,不到三個星期他們中的一半人又出現在巴黎。為了維持9000里弗爾的股價,約翰·勞還於1720年3月25日,4月5日,5月1日分別發行了3億,3.9億,4.38億里弗爾紙幣,使得一個多月內貨幣流通量增加了一倍多。據估算當時流通中的紙幣有26億里弗爾之多,而全國的硬幣加起來還不到這個數目的一半。
終於約翰·勞控制不了局面了,不得不宣布股票貶值,國務會議通過決議讓紙幣貶值50﹪,銀行則停止兌付硬幣業務。股價在1720年9月跌到2000里弗爾,到1721年9月跌回500里弗爾。至此昔日的經濟繁榮泡沫徹底破滅,代之以經濟衰退、民生重創的現實。這就是以約翰·勞為主角,依據其增發紙幣——換成股票——最終可以抵消國債的理念和攝政王的賞識,藉助密西西比公司和皇家銀行為載體,聯合貿易和金融兩條戰線演繹的一場帶有濃厚政府性質的泡沫經濟。 1715年初,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駕崩,由路易十五——菲利普二世攝政。路易十四留給路易十五的是一個國庫枯竭與巨額外債的國家,這主要是由於路易十四連年對外發動戰爭,對內又極度奢侈浪費,弄得法國經濟陷入極度苦難之中。於是,1716年,法國政府特許約翰·勞在巴黎建立了一家資本約600萬利弗爾(Livre)的私人銀行,這便是後來的「皇家銀行」。政府授予皇家銀行有發行鈔票的權力,以便它用所發行的鈔票來支付政府當時的開支,並幫助政府償還債務。這種鈔票在原則上可以隨意兌換成硬通貨,人們樂於接受。因此,銀行建立後,其資產總額迅速增加。1717年8月,勞取得了在路易斯安那[1]的貿易特許權和在加拿大的皮貨貿易壟斷權。其後,勞建立了西方公司,該公司在1718午取得了煙草專賣權。1718午11月,勞成立了塞內加爾公司,負責對非洲的貿易,1719年,勞兼並了東印度公司和中國公司,更名為印度公司,壟斷了法國所有的對歐洲以外的貿易。勞所主持的壟斷性海外貿易為他的公司源源不斷地帶來了巨額利潤。
1719年7月25日,勞向法國政府支付了5000萬利弗爾,取得了皇家造幣廠的承包權。為了彌補這部分費用,印度公司發行了5萬股股票,每股1000利弗爾,股票價格很快上升到1800利弗爾。1719年8月,勞取得了農田間接稅的徵收權。1719年10月,勞又接管了法國的直接稅徵收事務,其股票價格突破了3000利弗爾。1719年,勞決定通過印度公司發行股票來償還15億利弗爾的國債。為此,印度公司連續三次大規模增發股票:1719年9月12日增發10萬股,每股5000利弗爾。股票一上市就被搶購—空,股票價格直線上升。1719年9月28日和10月2日,印度公司再增發10萬股,每股5000利弗爾。股票價格一漲再漲,達到了每股10000利弗爾,在半年之內漲了9倍。 密西西比泡沫原始地印證了當代關於泡沫經濟的一些一致認識:
(1)證券市場是具有不完全性質的市場,不存在一個帕累托效率的均衡點,容易出現哄抬價格的泡沫現象。這是泡沫經濟存在的本質理論原因,也解釋了密西西比股價為什麼能夠完全背離公司盈利實力而純粹受制於股票需求和股票買賣價差關系。
(2)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往往是泡沫生成的外部條件。
(3)政府對經濟生活的直接介入,往往是泡沫經濟的觸媒。這兩點在密西西比泡沫中都體現得尤為淋漓盡致。股票擔負起清償國債的功能,皇家銀行大發紙幣為其吶喊助威,政府出台政策只為保住股票價格。完全混淆了公司與政府的不同定位、分工和不同作用、目的。
(4)由於泡沫或遲或早、必不可免的破滅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損失,所以宏觀經濟當局應積極設法防止泡沫經濟的生成,或者在泡沫生成後努力防止突然崩盤造成災難性的後果這也正是一個政府的真正職責所在。 印度公司的股票猛漲不落,吸引了本國大量的資余到股票市場,吸引了歐洲各國的資金的大量流入。這樣,股票買賣的投機氣氛越來越濃厚,投機活動的盛行增加了對貨幣的需求。於是,每當印度公司發行股票時,皇家銀行就跟著發行貨幣,每次發行股票都伴隨著貨幣的增發。因為勞始終堅信增發銀行紙幣,換成股票,最終可以抵消國債。1719年7月,皇家銀行發行了2.4億利弗爾鈔票,用於支付印度公司以前發行的1.59億利弗爾的股票。1719年9月10日,皇家銀行又發行了2.4億利弗爾。貨幣大量增發後,必然會引發通貨膨脹。1719年,法國的通貨膨脹率為4%,到1720年1月上升到23%。通貨膨脹率的上升直接動搖了民眾的信心,人們紛紛湧向銀行,想方設法把自己的紙幣兌換成黃金,而不要印度公司的股票。1720年9月,印度公司的股票價格開始暴跌。1721年11月,股價跌到2000利弗爾;到12月2日,跌到了1000利弗爾;1721年9月,跌到500利弗爾,重新回到了1719年5月的水平。
密西西比泡沫破滅後,法國經濟也由此陷入蕭條,經濟和金融處於混亂狀態,多年之後還難以復甦。 在「密西西比泡沫」事件中,約翰·勞曾經一度成為法國政府「特聘的專家」,一手主管政府財政和皇家銀行的貨幣發行,另一手控製法國海外貿易與殖民地發展。在他背後,政府為了緩解財政虧空,大量發行紙幣,製造虛假經濟繁榮,最終引發了劇烈通貨膨脹。約翰·勞的「密西西比開發計劃」成為泡影,股票變成廢紙,法國金融體系因此崩潰。後來,約翰·勞逃離法國,1729年在威尼斯於貧病交加中死去。 金融創新源自於信用,而金融泡沫則崩潰於信用的透支。馬克思曾說,約翰·勞「既是騙子,又是預言家」,因為他的「騙術」聽上去與當代貨幣學理論頗為神似:增加貨幣供給,可以在不提高物價水平的前提下,增加就業機會並增加國民產出;紙幣本位制要比貴金屬本位制更好,它具有更大的靈活性,說白了,採用貴金屬本位制,發行貨幣要看手上有多少金子、銀子,而金銀在世界上的儲量有限,幾乎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增加金銀的供給量。紙幣本位制就沒有這個限制,如果金融當局願意的話,啟動銀行的印鈔機,要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但是,金融市場的瘋狂,就在於一旦泡沫被濫發的貨幣和無限的樂觀預期所吹大,即便是強有力的政權力量也無能為力,通貨膨脹幾乎就是濫發貨幣的代名詞,相應地,貨幣貶值和政府信用喪失,必然導致資本市場甚至一國經濟的最後崩潰。
4. 金融知識分享第63期:密西西比泡沫
每天一個金融知識
One financial knowledge every day
密西西比泡沫
歐洲早期三大泡沫之一
什麼是密西西比泡沫:
什麼是泡沫
簡單來說,就是某種物件的價值被過度高估。泡沫看起來體積相當龐大,但是既脆弱,又不穩定,一戳就破。
密西西比泡沫
是指1719年-1720年法國的密西西比公司股市泡沫破裂的金融事件。與荷蘭的鬱金香泡沫和英國的南海泡沫被稱為歐洲早期三大泡沫。
事件過程
法國路易十四去世後,國庫空虛,情急之下,法國攝政王腓力二世邀請約翰勞擔任法國財政大臣。
約翰勞在法國政府特許建立了一個可以發行貨幣的納手旁私人銀行——通用銀行,並且它發行的紙幣可以用來繳稅。
老百姓接受了紙幣,剩下事就好辦,缺錢就印...印那麼多紙幣,國庫黃金又被揮霍完,萬一百姓來換,那要咋整?
既然黃金不夠,當務之急就是搞黃金!
但法國自己沒有礦!於是約翰勞向攝政王提出了要開發「遍地是黃金的密西西比」。他提議法國政府實施一項新的債務-股權互換計劃,目的是把剩餘的行政債券全部吸收完畢。
1717年8月,密西西比公司成立,獲得兩個殖民地進行貿易的壟斷權。因為他代表皇家,所以公司股票具有國家信譽。
聲稱洞橡那裡有豐富金礦資源,只要資金到位,加上公司擁有特許經營權等,密西西比公司將會創造薯納出巨額的利潤。
CEO約翰勞還對外宣稱公司的預期紅利能夠達到5000萬里弗爾。此外,他還要求法國人民用政府的行政債券來購買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
約翰勞告訴法國人民,如果行政債券購買密西西比股票,投資回報率高達200%。
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一上市就被搶售一空,而政府發行的行政債券也都全部收回來了,國家債務瞬間消失了。密西西比公司股價也從開盤的500里弗爾一路飆升到超過15000萬里弗爾。法國人民陷入瘋狂,誰都想趕在股票價格進一步大幅上漲之前去投資。
公司遲遲沒有實現巨額利潤,股價不可能毫無依據無限上升,泡沫總有破滅。
1720年夏天,投資人對公司的信心大減,股票價格跌回500里弗爾。沒多久,股票價格崩潰,成千上萬的投資者破產。
對於很多加杠桿炒股的人,他們失去了償還債務的能力,銀行出現倒閉恐慌,金融機構倒閉,違約高潮出現。
法國政府雖然暫時化解了20億債務危機,但這次金融泡沫卻給法國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
5. 經濟也瘋狂 | 細數那些我們應該記住的金融泡沫
鬱金香是一種生命力非常頑強的花朵,跟隨人類一路從帕米爾高原到土耳其。
16世紀頃緩中期,一個偶然的機會,一艘土耳其商船到比利時時,船上就放了幾只鬱金香的球莖。作為禮物,土耳其人把這幾個球莖送給了比利時人。
一開始,睿智的比利時人還以為這些球莖是一種洋蔥,畢竟長得確實很像。他們切開嘗了嘗,發現也太難吃了,沒准心裡還問候了土耳其人幾句。
不過,帶都帶回家了,那就種下吧。結果洋蔥沒長出來,一簇簇艷麗的鬱金香從土裡冒了出來。
又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對,就是這么多偶然造就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金融泡沫,命運就是這么朴實無華且枯燥。
這位比利時人邀請了一些植物學家來家裡參觀鬱金香。其中有一位是荷蘭皇家花園管理員,他帶回去一些樣本精心研究,在他的培育下,新品種的鬱金香開始在荷蘭的大地上盛開。
如果這位花園管理員有先見之明,不知道他會不會後悔培育鬱金香,也不知道後來巨大的泡沫有沒有連他一起吞噬。
鬱金香引起了上流社會的關注和喜愛,富人們爭相在他們的後花園里顯擺最新和最稀有的鬱金香。要不說當時的歐洲人沒見過什麼世面呢,一朵花就虛榮上了。
當鬱金香開始在荷蘭流傳後,一些嗅覺敏銳的商人開始大量囤積鬱金香球莖,等價格上漲再倒手一賣,豈不美滋滋?
不久,在輿論的吹捧之下,荷蘭人對鬱金香表現出一種病態的追捧。
按說,花嘛,主要就是用來觀賞的,但當時的荷蘭人可能被豬油蒙了心,竟然賦予了鬱金香越來越多莫名其妙的價值。比如認為尊貴的家庭才值得擁有鬱金香啦;喜歡鬱金香說明你有品味啦;婚嫁時新娘拿著鬱金香手捧花最時髦啦;未婚夫給你買鬱金香說明愛你啦;鬱金香可以入葯啦……
我估計泡沫破裂,荷蘭人蘇醒以後,他們應該想去醫院看看腦子是不是進水了。
反正這朵象徵著社會財富和地位的花朵,迎來了價格的暴漲。
1635年,一種名為Childer的鬱金香品種,一株就賣到了1615荷蘭盾。你可能不知道荷蘭盾的購買力,可以這么對比下,當時買1頭牛需要120荷蘭盾,也就是說這株鬱金香,比13頭牛還要貴。按現在的價格算,13頭牛大概17萬元。
要是雀悔模有人拿著這么一朵鬱金香,跟你說這朵鬱金香多麼多麼好,要價17萬賣給你,你會不會給96110反詐中心打個電話?
第二年,一株更稀有的鬱金香,據說全荷蘭只有兩株,以4600荷蘭盾的價格售出。再後來,一株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以6700荷蘭盾售出。在當時,6700荷蘭盾足夠買下一棟阿姆斯特丹河邊的豪宅,而當時荷蘭人的平均年收入也只有150荷蘭盾。
要是有人拿著這么一朵鬱金香,跟你說這朵鬱金香多麼多麼好,全中國只有2朵哦?然後讓你拿北京市中心一套大平層來換,你會不會給北大六院神經科打個電話?
有時購買一朵鬱金香球莖,不到一個月就能漲20倍,面對這樣的暴利,所有的人都沖昏了頭腦。無論是貴族、市民,還是工匠、船夫,甚至是跳廣場舞的大媽,都開始賣房賣地賣黃金,只為搶購一株鬱金香。後來恨本金不夠,他們又開始借錢炒股,啊不,炒郁前昌金香。
當時一名歷史學家說:「誰都相信,鬱金香熱將永遠持續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錢人都會買荷蘭的鬱金香,你開價多少都行。上帝眷顧荷蘭,貧困將會一去不復返。」
歷史學家就好好搞歷史,你說你瞎預言啥?
在經歷了瘋狂炒作後,終於有人從癲狂狀態走了出來,問了一句大實話:鬱金香,究竟憑什麼這么貴?
我說,你買之前咋沒想明白?
就這么一個基本的問題激起千層浪,一場大崩潰已經近在眼前。1637年2月4日,由於莊家,啊不,賣家突然大量拋售,公眾開始陷入恐慌,鬱金香市場突然崩潰。
頃刻之間,鬱金香的價格一瀉千里,又過了幾天,鬱金香的價格已經下跌了90%,那些普通品種的鬱金香,價格甚至不如一顆洋蔥。當時比利時人不就告訴你們了嗎,這玩意兒還不如洋蔥好吃。
絕望之中,人們紛紛湧向法院,希望能夠藉助法律挽回損失,但並沒什麼卵用。1639年,鬱金香的價格已經跌到了高點的0.005%。
至此,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金融泡沫劇完美收官。
泡沫輪流轉,今到法蘭西。在荷蘭鬱金香泡沫破裂80年後,1719年又出現了法國密西西比股市大泡沫。
1716年5月法國政府特許約翰·勞成立了一個可以發行貨幣的私人銀行,同時認可其發行的貨幣用來繳稅。這種操作足以說明約翰·勞和政府的關系相當密切。
你別說,這家銀行銀行經營得還挺好,發行的貨幣幣值穩定,比國家發行的的金幣銀幣都穩定。緊接著勞氏銀行步步為營,不但壟斷了煙草銷售,還有了鑄幣權。
在法國政府的授權下,約翰·勞獲得各種貿易特權,以至於他的密西西比公司有密西西比河流域獨一無二的貿易權力。當時傳說密西西比河流域遍地是黃金,反正普通民眾沒去過,政府說啥信啥。
緊接著,法國政府又授權密西西比公司在東印度群島、中國、南太平洋諸島等地貿易。海外貿易本來就賺錢,再加上壟斷性,密西西比公司的利潤確實超預期。要是當時有財報,密西西比公司的財報應該會非常漂亮。
之後公司又增發5萬股,約翰·勞保證每份500鎊的股票每年可獲得200里弗爾的分紅。這就是法蘭西的大善人啊,讓大家躺著賺錢。當時至少有30萬人購買了股票,投資熱情開始席捲法蘭西。完了,一樣的劇本又來了。
借著民眾的熱情趁熱打鐵,約翰·勞決定用銀行貨幣發行能力和密西西比的貿易實力,在刺激經濟的同時,也為他的伯樂攝政王減輕國債負擔。
約翰·勞首先向人們全方位展示了公司美好的前景,什麼壟斷地位啦、市場啦、技術啦、未來啦,反正就是各種畫大餅。緊接著,密西西比公司於1719年分三次共發行30萬股股票,每股5000里弗爾,用來償還15億里弗爾的國債。
股票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無論是貴族、市民,還是跳廣場舞的大媽,不分男女老少,都幻想從股票撈一筆,搏一搏單車變摩托。
股票價格直線飈升,估計當時也沒有熔斷機制,有時幾個小時就可以漲10到20個百分點。辛苦工作一天賺200,股票幾個小時賺1萬,要是你你怎麼選?
最瘋狂的記錄是半年內股價能從500里弗爾漲到18000里弗爾。從1719年5月開始,法國股票價格連續上升了13個月,股票價格從500里弗爾漲到一萬多里弗爾,漲幅超過20倍。
早上出門三和大神,晚上回家香車寶馬,太誘人了!
這么說比較枯燥,來形象地感受下。你一開始謹慎地投了20萬,也就一年時間變成400萬,是不是走路都帶風了。而且你不是一個人,全法蘭西人民陪你一起瘋,怎麼感覺寫出浪漫來了呢?
1720年,有一個「好事者」孔蒂親王想按他定的價格買股票被拒絕(可不得拒絕,你這不是空手套白狼嗎?),就用馬車拉著紙幣到勞氏銀行兌換硬幣,從此任何人都可以任意兌換,這也為擠兌埋下了風險。
在這兒多說兩句,我們存在銀行的錢,銀行可以貸出去,這符合法律規定。但是這意味著銀行的現金總和小於所有儲戶的存款總和。所以全世界不管哪家銀行,當它所有的儲戶都去取錢時,金庫里的錢肯定不夠,因此倒閉的銀行不在少數。
聰明人早就料到股票價格不可能永遠漲,畢竟大家都在賺錢,那賺的是誰的錢呢?於是紛紛換成硬幣。暴跌由此引爆,法國股市從1720年5月開始崩潰,連續下跌13個月,跌幅為95%。
至此,法國密西西比金融泡沫劇完美收官。
雖然大家都是泡沫,但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鬱金香泡沫還是有區別的,鬱金香泡沫基本上是民間炒作,大家互相割韭菜;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是官方入場,大家一起被割韭菜。
泡沫輪流轉,今年到日本。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經濟強國美國、法國、聯邦德國、英國、日本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廣場協議》。
《廣場協議》中,和日本有關的最重要的一條是:日元匯率執行靈活的貨幣政策。
協議簽完後,日元迅速升值。當時的匯率從1美元兌240日元上升到一年後的1美元兌120日元。由於匯率劇烈變動,美國國債組成的資產發生賬面虧損,因此大量資金為了躲避風險進入日本。
而日本國內受到「土地資源匱乏」、「經濟會不斷發展,收入會越來越高」、「土地不會貶值」的土地神話的影響,地價開始大幅上漲。
當時東京23個區的地價總和約等於美國全部國土的地價總和。地價上升使得大家的紙面財富增加,紙面財富又刺激了國民消費,消費又進一步刺激了經濟發展。總之大家知道當時日本經濟相當好就對了,1995年日本GDP可是中國的8倍。
1986年,東京平均房價直接暴漲120%,在1991年平均接近300萬日元每平米,而東京市區更是達到1000多萬日元每平。當時白領們有了一點積蓄,就趕緊買房,生怕錯過了上車機會。當然,還是少不了跳廣場舞的大媽。
直觀感受下,北京六環的房子要是80萬一平賣給你,你要嗎?
一些日本和世界的經濟學家說,傳統經濟理論對日本不適用,日本正在創造「新的經濟規律」。
我說你們能不能管住嘴,別瞎預言。
1989年,日本政府覺得這么下去可不行,日本銀行隨即改變貨幣政策,銀行多次上調中央銀行貼現率,同時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機構控制房產貸款,日本銀行要求所有商業銀行大幅削減貸款。
效果相當明顯,1990年日本地價就開始劇烈下跌,跌幅超過46%。坑人的是,日本房價不是一夜崩盤,而是逐年陰跌。下跌最多的1991年,跌幅也才達到20%-30%,但日本人感覺還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按照歷史經驗看,不管以前跌多少,後面都會漲起來的,所以沒有人賣房。
日本房價從1991年開始就一直在跌,一直跌到了2002年才到底。2001年最低谷時,東京平均房價已經從1991年的300萬每平米跌到了60萬。
可以想像下,辛辛苦苦工作數年,貸款700萬買了一套總價1000萬的房子,到最後房子總價跌到200萬,還欠著銀行700萬貸款是什麼感覺。
順帶提下,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前,一位政府高層一直在勸民眾冷靜冷靜再冷靜,這樣的房價是不合理的。但是隨著房價越來越高,到最後他自己都不信了,趕在泡沫破裂前夕買了一套。
本來是少有的正常人,卻被癲狂的大眾帶成了瘋子,不知道他心裡作何感想。
牛頓也炒股,可就算是牛頓這樣百年不遇的天才,依舊看不清波詭雲譎的股市。在賠了一大筆錢後,留下一句:「我能算準天體的運行,卻算不準人類的瘋狂。」
之前看過一個問題:假如地球環境劇變導致糧食產量大降,全球糧食缺口達到10%,而此時政府又沒有控制力,那糧食的價格會上漲多少?10%,50%,還是100%?
都不是,會一直漲到有10%的人買不起糧食為止,價格上漲可能是十倍,也可能是百倍。那10%買不起糧食的人怎麼辦?你說呢?數百年後,歷史書上可能有一筆:二十一世紀天降大災,人口直降一成。
可能有人會說那是歷史,社會一直在發展,現在和當時相比,不管是理念、制度還是背景,差別已經很大了。你說得對,但我覺得當時的法國人、當時的日本人,可能也是這么想的。
什麼,你不信?來,我們數數,文玩核桃、藏獒、加密貨幣、炒鞋……雖然沒有親身經歷,但它們確實存在。
我盡量以輕快的方式和大家聊金融泡沫,但寫的時候還是感覺到了一種絕望,個體被裹挾在歷史巨輪中隨波逐流,卻又無可奈何。
經濟學看似比其他學科要溫柔很多,但這是一種錯覺,它的破壞力更像綿里藏刀,看似溫柔卻刀刀見血。
我們彷彿有一種本能,認為自己和自己所處的環境是特殊的,甚至是獨一無二的。然而,社會在變,本性不變,只要我們還有貪婪、從眾、狂熱、偏執,金融泡沫的劇本就會稍作修改,然後再次上演。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驚人地相似。」馬克·吐溫如是說。
非研究類文章,以上用到的數據可能並不準確,請謹慎參考。
6. 說明南海泡沫事件的原因、經過和英、法兩國對危機採取的措施有何不同及其產生的影響。
南海泡沫事件始於法國。18世紀第二個十年,法國政府面臨嚴峻的財政狀況:30億利弗爾的國債、貨幣與資本大量外流、連年歉收和稅收減少。為了重整經濟,統一債務,奧爾良公爵決定,允許用國債券的票面值來購買一家貿易公司——印度公司的股票。由於國債券在市場上的價格還不及其免職的一半,所以絕大多數的債券持有人都迫切的向將手中的債券換成印度公司的股票。很快,出現了搶購印度公司股票的狂潮,股價扶搖直上九萬里。
法國的成功使面臨同樣債務危機的英國也採用了同樣的方法,只不過是用年金換南海公司的股票。與法國的情況一樣,南海公司的股價也直線上升。南海公司股票價格的上漲,引起了股票行情普遍看漲。股票投機席捲倫敦、巴黎以及歐洲其他大都市,新的股份公司紛紛成立,這些公司大多沒有世紀的經營項目,並且未經特許。在沒有確定的發展前景和業績支撐下的股份公司的股價必然要有回歸理性的時候,1720年,巴黎股票市場崩潰,8月,英國政府頒布「禁止泡沫公司條例」,控制投機活動。於是南海跑米事件發生了。
南海泡沫事件是金融制度不健全的產物,這次危機使初建的金融大廈幾乎垮掉,嚴重影響了金融業的發展
7. 密西西比泡沫事件
這是歐洲在18世紀最大的金融危機,是史上最慘烈的一次金融崩潰。法國王室也在這件事中臭名遠播。
1717年,成立於法國的密西西比公司在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下游谷地開拓殖民地(也就是現在的「新奧爾良」)。公司所有人約翰·勞(John Law,即官即商的一個人物)當時為法國央行行長,還被國王任命為主計大臣(相當於現代的財政部長)。
當時密西西比河下遊河谷其實只有沼澤和鱷魚,但密西西比公司為了獲取龐大的資金,撒了彌天大謊,把這里描述成金銀遍地,有無限商機的一個地方。引得許多中產階級相信進而投資,一時間,密西西比公司股價一飛沖天。許多人傾盡家產只為買這支股票快速致富。
然而幾天後,有人意識到這股價實在太誇張,完全不可能維持,一有人脫手後,其他投資者爭相收手,結果股價暴跌,簡直就像一場雪崩。
為穩定股價,約翰·勞(法國央行行長 身份)決定買進股票,但最終耗盡央行資產也無以為繼。這時他(以 法國主計長 的身份)又下令印製更多鈔票,來繼續購買更多的股票。就這樣,整個的法國金融體系就成了一個大泡沫。
約翰·勞最終還是無力回天,密西西比公司的股價徹底崩潰。此刻,法國央行和國庫手中只有大量股票,沒有任何價值。及時抽手的人可以免遭傷害,但一些小型投資人則是傾家盪產,許多人更是因此自殺。
這些慘烈的金融崩潰,就是因為政權操縱市場引發的結果。密西西比公司利用其政治影響力操縱股價、推動購買熱潮,結果讓法國人民對法國金融系統和國王的金融智慧都失去了信心。
這也是導致了法國財政瀕臨破產的主要原因。因為國家失去了信譽,不僅貸款困難,沒有哪個國家願意貸款給他,而且由於信譽缺失,其貸款的利率也相比很高。法國國王只能越借越多,利率也是越借越高。直到法國大革命的到來。
8. 經濟史上著名的三大陰謀騙局
南海泡沫事件——歷史上第一次世界證券市場泡沫事件
「泡沫經濟」一詞即來源於此事件。
17世紀末,英國經濟興盛。然而人們的資金閑置、儲蓄膨脹,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為此南海公司覓得賺取暴利的商機,即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於是南海公司於1711年成立。
1719年,公眾對股價看好,促進當時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反作用於股價的上升。
1720年,為了刺激股票發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資者分期付款購買新股的方式。英國下議院通過南海公司交易議案後,南海公司的股價立刻由129英鎊竄升至160英鎊。當下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價又漲至390英鎊。於是投資更為踴躍,半數以上的參議員紛紛介入,連國王也不例外。股票供不應求導致了價格狂飈到1000英鎊以上。公司的真實業績嚴重與人們預期背離。
1720年6月,英國國會通過了《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質疑,波及南海公司。
1720年7月起,內幕人士與政府官員大舉拋售,南海公司股價一落千丈,12月跌至每股124英鎊,南海泡沫破滅。
英國的財政部長在南海公司的內幕交易中,私賺90萬英鎊利潤。丑聞敗露後,他被關進了英國皇家監獄——倫敦塔。但是,那些不知情的投資人比他更悲慘。損失慘重的還有英國經濟和政府信用。
===============================================
鬱金香泡沫,簡言之,是社會集體投機賺錢的獲利心理造成,後果是遲早爆炸的炸彈傳來傳去,落到最後的人倒霉.並會造成社會經濟惡性動盪.損害了經濟本來的發展趨勢.
提起鬱金香,許多人立刻就會想到被譽為「鮮花之國」的荷蘭。的確,荷蘭人鍾愛鬱金香,將其奉為國花,並把它和風車、乳酪和木鞋一起,統稱為荷蘭的「四大國寶」。每到暮春時節,滿山遍野的鬱金香爭奇斗艷,晶瑩修長的葉片,像裝滿美酒的酒杯似的花朵,透明馨香,令人心醉。法國作家大仲馬在他的傳世名著《黑鬱金香》中,曾這樣贊美一種名叫「黑寡婦」的黑色鬱金香:「艷麗得讓人睜不開眼睛,完美得讓人透不過氣來」。小說家優美的筆調,更為鬱金香增添了一層傳奇而又浪漫的色彩。
然而,如今的大多數人可能並不了解,曾幾何時,鬱金香美麗的花朵,竟使無數荷蘭人為之瘋狂;一枚看起來與洋蔥頭別無二致的鬱金香球莖,竟然價值連城;甚至整個國家,都因鬱金香而陷入混亂之中,並為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歷史上最大的三個泡泡——鬱金香投機風潮
鬱金香投機風潮
人們絕難想到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第一起重大投機狂潮是由一種小小的植物引發的。
這一投機事件是荷蘭由一個強盛的殖民帝國走向衰落而被載入史冊的,它也是迄今為止證券交易中極為罕見的一例。經濟學上的特有的名詞"鬱金香現象"便由此而出!
讓我們回溯到17世紀的荷蘭,看看世界投機狂潮的始作俑者是如何為之瘋狂如何為之悲泣的。
鬱金香,一種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鬱金香原產於小亞細亞,在當地極為普通。一般僅長出三四枚粉白色的廣披針形葉子,根部長有鱗狀球莖。每逢初春乍曖還寒時,鬱金香就含苞待放,花開呈杯狀,非常漂亮。鬱金香品種很多,其中黑色花很少見,也最珍貴。鬱金香的花瓣上,多有條紋或斑點,容易受病毒的侵襲。
17世紀的荷蘭社會是培育投機者的溫床。人們的賭博和投機慾望是如此的強烈,美麗迷人而又稀有的鬱金香難免不成為他們獵取的對象,機敏的投機商開始大量囤積鬱金香球莖以待價格上漲。在輿論鼓吹之下,人們對鬱金香的傾慕之情愈來愈濃,最後對其表現出一種病態的傾慕與熱忱,以致擁有和種植這種花卉逐漸成為享有極高聲譽的象徵。人們開始競相效仿瘋狂地搶購鬱金香球莖。起初,球莖商人只是大量囤積以期價格上漲拋出,隨著投機行為的發展,一大批投機者趁機大炒鬱金香。一時間,鬱金香迅速膨脹為虛幻的價值符號,令千萬人為之瘋狂。
鬱金香在培植過程中常受到一種"花葉病"的非致命病毒的侵襲。病毒使鬱金香花瓣產生了一些色彩對比非常鮮明的彩色條或"火焰",荷蘭人極其珍視這些被稱之為"稀奇古怪"的受感染的球莖。
"花葉病"促使人們更瘋狂的投機。不久,公眾一致的鑒別標准就成為:"一個球莖越古怪其價格就越高!" 鬱金香球莖的價格開始猛漲,價格越高,購買者越多。歐洲各國的投機商紛紛擁集荷蘭,加入了這一投機狂潮。
1636年,以往表面上看起來不值一錢的鬱金香,竟然達到了與一輛馬車、幾匹馬等值的地步。就連長在地里肉眼看不見的球莖都幾經轉手交易。
1637年,一種叫"Switser"的鬱金香球莖價格在一個月里上漲了485%!一年時間里,鬱金香總漲幅高達5900%!
所有的投機狂熱行為有著一樣的規律,價格的上揚促使眾多的投機者介入,長時間的居高不下又促使眾多的投機者謹慎從事。此時,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導致整個市場的崩潰。
查爾斯.麥凱在他的著作中講述了一個故事,他把引發鬱金香球莖大恐慌歸結為一起偶然的事件。
一位年輕的水手,是一個外國人。初來乍到,他不知道荷蘭國內正在掀起起鬱金香投機潮。水手因賣力地工作得到了船主的獎賞,離船時他順手拿了一朵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球莖。那朵球莖是船主花了3000金幣,(約合現在3到5萬美元)從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買來的。當船主發現鬱金香丟失時,便去找那位水手,並在一家餐廳里找到了他,卻發現水手正滿足地就著熏腓魚將球莖吞下肚去。水手對鬱金香的球莖的價值一無所知,他認為球莖如同洋蔥一樣,應該作為鯡魚的佐料一塊兒吃。值幾千金幣的球莖在一個陌生人眼裡竟如同洋蔥,是水手瘋了,還是荷蘭人太不理智了,法官難以決斷。然而,就是這個偶然事件彷彿一枚炸彈,引起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的恐慌。謹慎的投機者開始反思這種奇怪的現象,反思的結果無不例外地對鬱金香球莖的價值產生了根本性的懷疑。極少數人覺得事情不妙,開始賤價賣出球莖,一些敏感的人立即開始仿效,隨後越來越多的人捲入恐慌性拋售浪潮,暴風雨終於來臨了。
一時間,鬱金香成了燙手山芋,無人再敢接手。鬱金香球莖的價格宛如斷崖上滑落的枯枝,一瀉千里,暴跌不止。荷蘭政府發出聲明,認為鬱金香球莖價格無理由下跌,讓市民停止拋售,並試圖以合同價格的10%來了結所有的合同,但這些努力毫無用處。一星期後,一根鬱金香的價格幾乎一文不值,——其售價不過是一隻普通洋蔥的售價。
千萬人為之悲泣。一夜之間多少人成為不名分文的窮光蛋,富有的商人變成了乞丐,一些大貴族也陷入無法挽救的破產境地。
暴漲必有暴跌,客觀經濟規律的作用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下跌狂潮剛過,市民們怨聲載道,極力搜尋替罪羊,卻極力迴避全國上下群體無理智的投機這一事實。他們把原因歸結為那個倒霉的水手,或把原因歸結為政府調控手段不力,懇請政府將球莖的價格恢復到暴跌以前的水平,這顯然是自欺欺人!
人們緊接著把求援之手伸向法院。恐慌之中,那些原已簽訂合同要以高價購買的商人全部拒絕履行承諾,只有法律才能督促他們依照合同辦事。然而,法律除了能幹預某些具體的經濟行為外,它是決不能凌駕於經濟規律之上的。法官無可奈何地聲稱,鬱金香投機狂潮實為一次全國性的賭博活動,其行為不受法律保護!
人們徹底絕望了!從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極而泣之人,而如今又在為乍然降臨的一貧如洗仰天悲哭了。宛如一場惡夢,醒來之時,用手拚命掐自己的臉蛋才發覺現實就在夢中。身心疲乏的荷蘭人每天用呆滯的目光盯著手裡鬱金香球莖,反省著夢里的一切…… 世界投機狂潮的始作俑者為自己的狂熱付出的代價太大了,荷蘭經濟的繁榮僅曇花一現,從此走衰落。
鬱金香球莖大恐慌給荷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使之陷入了長期的經濟大蕭條。17世紀後半期,荷蘭在歐洲的地位受到英國有力的挑戰,歐洲繁榮的中心隨即移向英吉利海峽彼岸。
鬱金香依然是鬱金香,荷蘭卻從此從世界頭號帝國的寶座上跌落下來,從此一蹶不振。
"鬱金香現象"成了經濟活動特別是股票市場上投機造成股價暴漲暴跌的代名詞,永遠載入世界經濟發展史。
==================================
密西西比泡沫的特徵
在荷蘭鬱金香泡沫迸裂80年後,在1719年又出現了著名的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這兩個泡沫的相同之處是:法國股票市場的價格和當年鬱金香價格一樣在很短的時期內大起大落。從1719年5月開始,法國股票價格連續上升了13個月,股票價格從500里弗爾漲到一萬多里弗爾,漲幅超過了20倍。法國股市從1720年5月開始崩潰,連續下跌13個月,跌幅為95%。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鬱金香泡沫的不同之處在於:荷蘭鬱金香泡沫基本上是民間的投機炒作,但是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卻有著明顯的官方背景。鬱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過是一種商品,牽涉到的人數有限,而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卻發生在股票和債券市場,把法國廣大的中下階層老百姓都卷了進去。從這一點來說,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更具有現代特色。
約翰·勞的金融理論
在18世紀初,由於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連年發動戰爭,使得法國國民經濟陷於極度困難之中,經濟蕭條,通貨緊縮。當時法國的稅制極不健全,不僅對法國王室貴族豁免稅收,而且其他地方的漏洞也很多,盡管法國政府不斷提高稅率,窮征暴斂,依然入不敷出,國庫空虛,債台高築,老百姓怨聲載道,國家危機重重。
就在這個關頭,貨幣理論的一代怪傑約翰·勞(John Law)應運而生。約翰·勞出身於英國愛丁堡,青年時代接受了良好的政治經濟學教育。年輕時的約翰·勞血氣方剛,他在1694年一場決斗中殺了人而不得不逃亡他鄉。約翰·勞在歐洲流浪時期仔細觀察了各國的銀行、金融和保險業,從而提出了他獨特的金融理論。和許多18世紀的經濟學家一樣,他認為在就業不足的情況下,增加貨幣供給可以在不提高物價水平的前提下增加就業機會並增加國民產出。一旦產出增加之後,對貨幣的需求也會相應跟上來。在實現了充分就業之後,貨幣擴張能夠吸引外部資源,進一步增加產出。他認為紙幣本位制要比貴金屬本位制更好,紙幣本位制具有更大的靈活性,給了發行貨幣的銀行更多的運轉空間和控制宏觀經濟的能力(參見Law,1760)。說白了,採用貴金屬本位制,發行貨幣要看手上有多少金子銀子。之所以被稱為貴金屬,是因為金銀在世界上的儲量有限,幾乎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增加金銀的供給量。紙幣本位制就沒有這個限制。如果金融當局願意的話,啟動銀行的印鈔機,要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紙幣本位制的這個特點使之像一把雙刃劍,在增強了金融貨幣政策影響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導致通貨膨脹的危險。約翰·勞認為擁有貨幣發行權的銀行應當提供生產信貸和足夠的通貨來保證經濟繁榮。他所說的貨幣供給中包括了政府法定貨幣、銀行發行的紙幣、股票和各種有價證券(參見Michael Bordo,1994)。不難看出在約翰·勞的理論中已經蘊藏了當代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的一些基本觀點。著名的經濟學家熊彼得曾經高度贊揚說,約翰·勞的金融理論使他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躋身於第一流貨幣理論家的行列之中。
天賜良機,約翰·勞獲得了用武之地
1715年,法國攝政王奧萊昂公爵正在為法國的財政窘態犯愁。約翰·勞的理論好像是向他拋出了一個救生圈,似乎法國只要建立一個能夠充分供給貨幣的銀行就可以擺脫困境,解決國債的資金融通問題。對於手握大權的奧萊昂公爵來說,只要能夠搞到錢,就是建立10個銀行也不成問題。於是,在法國政府的特許下,1716年約翰·勞在巴黎建立了一家私人銀行—通用銀行(Bangue Genarale)。這家銀行擁有發行貨幣的特權,其貨幣可以用來兌換硬幣和付稅。通用銀行建立後經營得非常成功,資產總額迅速增加。約翰·勞在1717年8月取得了在路易斯安那的貿易特許權和在加拿大的皮貨貿易壟斷權。當時,北美的路易斯安那是屬於法國的領地。由於路易斯安那位於密西西比河流域,人們便把由約翰·勞一手導演的泡沫經濟稱為密西西比泡沫。隨後,約翰·勞建立了西方公司(Companie d誒ccident)。該公司在1718年取得了煙草專賣權。1718年11月成立了塞內加爾公司(Senegalese Company)負責對非洲貿易。1719年約翰·勞兼並了東印度公司和中國公司,改名為印度公司(Compagnie des Indes),壟斷了法國所有的歐洲以外的貿易。約翰·勞所主持的壟斷性的海外貿易為他的公司源源不斷地帶來超額利潤。
1718年12月4日,通用銀行被國有化,更名為皇家銀行(Banque Royale),約翰·勞仍然擔任該銀行的主管。皇家銀行在1719年開始發行以里弗爾為單位的紙幣。約翰·勞在貿易和金融兩條戰線上同時出擊,節節取勝,聲望鵲起。約翰·勞希望能夠通過貨幣發行來刺激經濟,解除法國沉重的國債負擔。實踐他的金融理論的時刻終於到了。
金融泡沫,曇花一現
1719年7月25日,約翰·勞向法國政府支付了5 000萬里弗爾,取得了皇家造幣廠的承包權。為了取得鑄造新幣的權力,印度公司發行了5萬股股票,每股面值1 000里弗爾。約翰·勞的股票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股票價格很快就上升到1 800里弗爾。
1719年8月,約翰·勞取得農田間接稅的徵收權。約翰·勞認為法國的稅收體制弊病很嚴重,征稅成本太高,漏洞太多,直接影響到了法國政府的財政收入。約翰·勞向政府建議,由他來承包法國的農田間接稅,實行大包干,每年向政府支付5 300萬里弗爾。如果征的稅賦收入多於這個數字,則歸印度公司所有。由於這個數字大大高於法國政府的稅收歲入總額,奧萊昂公爵何樂而不為?在約翰·勞的主持之下,印度公司簡化征稅機構,降低征稅成本,盡力擴大稅基,取消了對皇室貴族的免稅待遇。當然,為此約翰·勞得罪了不少貴族豪強。印度公司在法國聲名大噪,促使其股票價格連連上漲。在1719年10月約翰·勞的印度公司又接管了法國的直接稅征稅事務,其股票價格突破了3 000里弗爾。
1719年約翰·勞決定通過印度公司發行股票來償還15億里弗爾的國債。為此印度公司連續三次大規模增發股票:在1719年9月12日增發10萬股,每股面值5 000里弗爾。股票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股票價格直線上升。
1719年9月28日印度公司再增發10萬股,每股面值也是5 000里ザ�T?719年10月2日再增發10萬股。股票價格一漲再漲,持續上升。印度公司的股票的面值在1719年4月間只不過為500里弗爾,在半年之內被炒作到18 000里弗爾。
1720年初,約翰·勞攀上了他一生的頂峰。1720年1月,約翰·勞被任命為法國的主計長和監督長。他一手掌管政府財政和皇家銀行的貨幣發行,另一手控製法國海外貿易與殖民地發展。他和他的印度公司負責替法國徵收稅賦,持有大量的國債。隨後,印度公司乾脆接管皇家銀行的經營權。在人類歷史上還從來沒有任何一個經濟學家有如此好的機會來實踐自己的理論。印度公司的股票價格猛漲不落,吸引了大量歐洲各國的資金流入法國。約翰·勞為了抬高印度公司股市行情,宣布其股票的紅利與公司的真實前景無關。他這種深奧莫測的說法進一步鼓勵了民間的投機活動。空前盛行的投機活動必然極大地促進了對貨幣的需求。於是,只要印度公司發行股票,皇家銀行就跟著發行貨幣。每次增發股票都伴隨著增發貨幣。約翰·勞堅信存在這樣的可能性:增發銀行紙幣→換成股票→最終可以抵消國債。1719年7月25日皇家銀行發行了2.4億里弗爾貨幣,用以支付印度公司以前發行的1.59億里弗爾的股票。1719年9月和10月,皇家銀行又發行了2.4億里弗爾貨幣。
正如弗里德曼所指出的那樣,通貨膨脹說到底是一個貨幣現象。在大量增發貨幣之後,經過了一個很短的滯後期,通貨膨脹終於光臨法國。在1719年法國的通貨膨脹率為4%,到1720年1月就上升為23%。如果說在1720年之前只是一些經濟學者們對約翰·勞的政策表示懷疑,通貨膨脹則直接給廣大民眾敲響了警鍾。隨著民眾信心的動搖,在1720年1月印度公司的股票價格開始暴跌。
為了維持印度公司股票價位,約翰·勞動用了手中所掌握的財經大權。他把股票價格強行固定在9 000里弗爾,並且維持在這個價位上兩個多月。約翰·勞的政策使得股票貨幣化,進而迅速推動了通貨膨脹。1720年3月25日貨幣發行擴張3億里弗爾,1720年4月5日擴張3.9億里弗爾,1720年5月1日擴張4.38億里弗爾。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貨幣流通量增加了一倍。
到了1720年5月,約翰·勞實在支持不下去了。他發布了股票貶值令,計劃分7個階段將股票的價格從9 000里弗爾降到5 000里弗爾,同時也降低紙幣的面值。約翰·勞和他的印度公司製造經濟奇跡的神話突然破滅了。約翰·勞的指令馬上就導致民眾的恐慌,他們為了保住自己的資產,爭先恐後地拋售股票。股價在1720年9月跌到2 000里弗爾,到12月2日跌到1 000里弗爾,1721年9月跌到500里弗爾,重新回到了1719年5月的水平。
約翰·勞使出了全身解數希望能夠恢復民眾的信心,但是,他的聲音很快就被淹沒在民眾的怒吼中。在股票崩盤中傾家盪產的法國人認定約翰·勞是頭號騙子。1720年約翰·勞猶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在四面楚歌中他重施當年逃亡故伎,連夜出走比利時。法國的支付方法又恢復到以硬幣為基礎的舊體制。密西西比泡沫的破產連累「銀行」這個名詞在法國被詛咒了一個世紀。9年之後,約翰·勞在無窮追悔之中客死他鄉。
盡管約翰·勞的大膽實踐徹底失敗了,但是,不能以人廢言。約翰·勞的經濟理論中包含著不少合理的因素,他在金融理論上所做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在約翰·勞的時代,他不可能對泡沫經濟以及相關的理性預期學說有所了解。在他擴大貨幣供給的時候,沒有料到會導致金融投機的熱潮。他非但沒有能夠及時制止這種金融投機,反而在相當程度上推波助瀾,終於使得大局敗壞,以致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