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司股票 » pilbara公司股票價格
擴展閱讀
環太平洋2免費hd完整版 2024-07-01 00:18:15
國外網站看片 2024-07-01 00:08:21

pilbara公司股票價格

發布時間: 2024-06-23 21:36:17

⑴ 天齊鋰業,折在風口裡

文 | 王方玉

編輯 | 楊旭然

出品 | tide-biz

近年來最大的行業風口,非新能源 汽車 莫屬。

自2020年4月開始,我國新能源 汽車 持續保持增長,最終年產銷量創下 歷史 新高。這股熱潮不僅將電池龍頭寧德時代的市值送上萬億,也帶火了電池隔膜、正負極材料等上游產業鏈,這其中就包括上游的核心產品——鋰鹽。

鋰是生產動力電池最重要的原料,其之於新能源 汽車 ,正如石油之於燃油車,也因此有"白色石油"之稱。

在蓬勃市場需求的拉動下,2020年四季度,碳酸鋰價格觸底反彈,開始一路上漲。目前市場價格在8萬/噸左右,相比去年三季度已經接近翻倍。Choice碳酸鋰指數顯示,當前價格已接近2018年的價格。

A股的鋰鹽企業股價也隨之飆升——盛新鋰能、雅化集團、贛鋒鋰業的股價都在短短半年內翻倍上漲。其中作為曾經亞洲最大鋰生產商的天齊鋰業(SZ:002466)在此期間股價漲幅超過2.5倍,漲勢最為兇猛。

雖然股價已超過2013年上市以來的新高,但實際上天齊鋰業仍然處於大幅虧損狀態,並未遠離危機。2018年鋰價處於 歷史 高位時,一次「蛇吞象」式的海外收購讓天齊鋰業背負上了巨額債務,至今未走出債務泥潭。

鋰固然是新能源 汽車 時代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材料,但其強大的周期屬性則蘊含著巨大的機會和風險。以碳酸鋰價格為例,2018年一季度周期高點價格幾乎是2020年三季度周期低點的4倍,高峰和低谷時價格極為懸殊。

隨著鋰鹽價格回暖,天齊鋰業的發展也正迎來新的轉機。不過,鋰價能否持續上漲,引入戰投的交易能否敲定,仍存不確定性。在礦業周期頂點上「失足」的天齊鋰業,還有好幾個難關要過。

一般而言,礦業公司的發展與成長都離不開不斷獲取新的礦產資源,天齊鋰業亦是如此。復盤其發展歷程,最關鍵的兩個節點都來自「蛇吞象」式的收購。

時鍾回到2004年,創始人蔣衛平接過了四川當地一家小型縣辦鋰鹽加工廠射洪鋰業,並將其改名為天齊鋰業,並於2010年10月登深交所中小板,當年其營收不足3個億,凈利潤不足5000萬。

三年後的第一次收購,讓天齊鋰業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2012年末,天齊鋰業總資產僅有人民幣15.69億元,股票市值亦僅35億元。但在2013年,天齊鋰業通過定向增發募資40億元,最終以30.41億元的價格收購了上游供應商泰利森51%股權,後者是全球最大固體鋰礦擁有者及供應商之一。

控制了全球資源稟賦上佳的鋰輝石礦資源,為天齊鋰業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收購完成後的2014年至2017年間,天齊鋰業凈利潤從1.31億元飆升至21.45億元,一躍成為全球鋰業巨頭。

機構Roskill的報告顯示,按2017年的產量計,天齊鋰業是世界第三大以及亞洲和中國最大的鋰化合物生產商。

從並購中飽嘗到甜頭的天齊鋰業,又開啟了下一場「蛇吞象」式的並購。

2018年12月,天齊鋰業以40.66億美元(約278.44億元人民幣)收購全球鹽湖巨頭智利礦業化工(NYSE:SQM)23.77%的股份,成為SQM第二大股東。

這其中,只有2.41億美元來自天齊鋰業自有資金,35億美元則來自中信銀行牽頭的境內外銀團,其資金杠桿達到6.18倍。同樣是杠桿收購,不過這一次,天齊鋰業不再是「幸運兒」。

由於新增鋰鹽產能的釋放和中國新能源 汽車 補貼的退坡,2019年鋰礦石、中遊冶煉價格均出現持續回調。受此影響,SQM業績未達預期,天齊鋰業進行了高達52.79億的巨額商譽減值,導致2019年的虧損金額達到了59.83億元。

隨後是巨大的債務壓力蓋頂。35億美元的並購貸款在2019、2020年前三季度造成的利息支出就高達20.45億元、13.98億元。

在此背景下,天齊鋰業不出意料地出現了貸款逾期,並在2020年的業績預告中繼續實現了22.70億元至13.60億元的虧損。

天價的並購之所以出現嚴重的後遺症,並非是因為收購的資產不夠優質。

實際上,SQM是全球唯二兩家公司得以在阿塔卡瑪鹽湖開采鋰礦的公司,而智利北部的阿卡塔瑪鹽湖是全世界鋰濃度最高、儲量最大、開采條件最成熟的鹽湖。就連國內業界也普遍認可,天齊鋰業在八年內兩次海外收購的資產屬性優質。

機構Roskill的資料顯示,天齊持有25.86%股權的SQM,其生產碳酸鋰的提鋰成本還不到贛鋒鋰業(SZ:002460)的一半。

但是,天齊鋰業一方面是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使用了過高的杠桿,另一方面,在持續的高景氣中,對未來的鋰價形成了過於樂觀的預期判斷,忽視了周期的力量。

復盤過去幾年碳酸鋰價格的走勢就可以看到,從2016年初開始,碳酸鋰價格一直在上升和景氣階段,但從2018年初開始就一路直下。

「萬物皆周期,周期皆供需。」

實際上,周期或長或短,或強或弱,完全脫離於周期的產業幾乎沒有。

如今挖掘機賣到爆的機械龍頭三一重工,在2012-2015年基建停滯、房地產投資收縮的時候曾經業績大幅逐年下滑,員工人數削減近7成;

當下銷售增長停滯、甚至下滑的中國 汽車 業,曾經在過去十多年都保持了快速的增長,一眾車企賺得盆滿缽滿。

即使是被認為市場需求穩定的消費品,如高端白酒也受到宏觀經濟發展、各種投資項目、商務活動消費拉動影響,呈現出弱周期性。

礦業則一直被劃入到周期性行業之列,有著較強的周期性。與周期共舞,把握行業的周期性規律,也就成了整個行業的必修課。

鋰產業鏈下游主要包括應用鋰電池產品的手機、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等3C消費品、新能源 汽車 和儲能電池等,其中新能源 汽車 市場是目前被認為最具有市場前景的鋰電應用市場之一,也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和大趨勢。

然而,任何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都不是線性的漸進,中途很容易出現各種阻礙、反復與回撤,從而對整個產業鏈帶來擾動和周期性的變化。

實際上,在天齊鋰業提出收購SQM前後,雖然鋰價仍然在周期高點,但鋰鹽市場已經出現了異常情況。

2017年,天齊鋰業鋰化工產品的毛利率為69.41%,而鋰礦產品的毛利率則高達71.77%,毛利率第一次開始出現倒掛。「賣產品不如直接賣原礦」這個反常現象已經說明了,鋰礦畸高的利潤水平難以長期維持。

果然,在暴利的誘惑下,國內上市公司開始大手筆涉足鋰相關產業。贛鋒鋰業、融捷股份、藏格控股、藍曉 科技 、華友鈷業等等公司,分別圍繞鋰輝石礦山、鋰鹽湖、鋰雲母及其相關產業進行巨額投資和產能擴張。

與此同時,海外鋰礦業三巨頭SQM、雅寶和FMC也在加緊恢復產能,分食這一誘人蛋糕。

隨後,中國在2019年調整了新能源 汽車 補貼政策,碳酸鋰下游需求出現萎縮。而上游鋰礦產能擴大,造成供給過剩,鋰價隨之進入下行空間。

天齊鋰業收購SQM雖然擁有優質的鹽湖鋰富礦,但隨著鋰礦的價格不斷下跌,SQM的盈利空間不斷被壓縮,其股價開始跟隨鋰價一路下跌。天齊鋰業隨後陷入債務困局。

反觀競爭對手贛鋒鋰業,直到2019年鋰礦處於周期低點時才開啟收購。當年,贛鋒鋰業開展了5筆收購,將包括澳大利亞Pilbara公司、RIM公司、阿根廷MineraExar公司、Bacanora公司等礦業公司的部分股權收入囊中。

一系列並購投資之後,贛鋒鋰業擠掉了天齊鋰業,成為了全球第三大、中國最大的鋰化合物生產商及全球最大的金屬鋰生產商。目前,贛鋒鋰業的鋰資源權益資源量約2059萬噸,超過了天齊鋰業的1607萬噸。

2020年四季度,鋰價經歷了跌勢末途的最後一「摔」,隨後開始了上漲趨勢。天齊鋰業的股價也隨之迅速飆升,並已超過了2013年上市以來的新高。

不過隨後,鋰鹽企業的股價開始跟隨新能源板塊,出現大幅的下跌和回撤。甚至伴隨著鋰價上漲,出現了「鋰價現貨天天漲,周期股天天跌」的情況。

天齊鋰業的股價從最高點的70.13元每股持續下跌,最低回撤至35.58元。

有投資人士指出,新能源板塊的巨大漲幅是因為DCF(現金流折現模型)估值的強烈看好預期。這種估值方式幾乎把未來多年的成長空間都算進去了,過快的漲幅已經透支了未來預期。

可以看到,擁有全世界鋰濃度最高、儲量最大、開采條件最成熟的鹽湖資源的SQM仍未回歸 歷史 最高點。而目前仍然身處債務危機中尚未解除的天齊鋰業想要維持、甚至突破 歷史 最高點,難度要更大。

根據業績預報,2020年天齊鋰業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約13.6至22.7億,同比變動62%至77%。而與IGO的重組交易預計於2021年中完成,仍然存在變數和不確定性。

天齊鋰業能否從債務泥淖中脫身,將取決於未來的業績表現,也取決於鋰價的景氣程度。

目前看來,受益於電動車與儲能大發展的需求驅動,未來兩三年鋰市回暖是大概率事件,天齊鋰業也有很有可能走出2019年的業績谷底。

但鋰價目前已經到了8萬/噸左右,已經接近2018年的水平,恐怕很難再保持不斷的上漲。

隨著鹽湖提鋰等技術的跟進,鋰鹽這一化合物的擴產變得更加容易。一旦鋰價持續走高,企業將會隨之擴大產能。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發布的《2020年中國鋰工業發展報告》指出,2020年全面世界鋰及其衍生物產量摺合碳酸鋰當量42.16萬噸,同比增長11.83%。

全球鋰礦巨頭雅寶在2020年第四季度電話會議中也指出,預計2021年鋰價格相比2020年會略有降低。

在當前躁動不已的資本市場環境下,僅僅是產品市場行情面的上漲已經難以說服投資者。只有實打實的一季報業績,才能讓投資者吃下定心丸。

給市場足夠的希望和預期,以獲得資本市場的支持和青睞之後,天齊鋰業的反擊戰才有開始的可能。

⑵ 寧德時代9支股票年賺38.9億元,這一成績在業內屬於什麼水平

中國儲能電池經銷商寧德時代(300750.SZ)因一度總市值超萬億得到「寧王」頭銜,而對那樣一家領域大牌明星級公司,它的項目投資帳簿也一直遭受關心。4月22日,寧德時代公布了《關於公司2021年度證券與衍生品交易情況的專項說明》,在其中公布了2021年股市投資名冊和盈利狀況。依據該公示內容,寧德時代在2021年擁有9支個股,年之內總計盈利做到38.9億人民幣。

而天華超凈發展於抗靜電潔凈技術性商品,後面慢慢進到醫療設備、鋰電池原材料業務流程。2018年,該公司與寧德時代等企業一同注資基本建設天宜鋰業,合理布局氫氧化鋰跑道。寧德時代2021年購買該上市公司1.2億人民幣個股,期限內盈利為2.7億人民幣,得到方法為「公開增發」。

在鋰電池材料緊缺的大題材下,天華超凈銷售業績及股票價格大幅度拉漲。前不久天華超凈公布2022年第一季度業績預增,該企業預估匯報期限內純利潤最大16億人民幣,同比增長率近10倍,凈利潤增長率同比增長率預估超過13倍。但從股票價格行情看,該企業自上年9月迄今從137元不斷滑掉。4月25日,天華超凈盤里創60日最低,收盤報50元。

華聯新材的主要經營的業務則為鋰電池原材料產品研發、生產製造及市場銷售,關鍵設備為鈷酸鋰電池、復合型三元、驅動力三元及高錳多晶體系列產品原材料。寧德時代初期購買為0.77億人民幣,期內盈利做到2.5億人民幣,持倉由來為「戰略配售」。華聯新材先前一直是寧德時代的頭頂部經銷商,而寧德時代也是華聯新材的大顧客。依據該公司的業績預增,其將在2021年完成實現盈利。

⑶ 鋰礦資源概念龍頭股票有哪些

鋰礦資源概念龍頭股票有:
1、贛鋒鋰業:鋰礦資源龍頭。在澳大利亞擁有MountMarion鋰輝石礦山(現產量40萬噸/年)50%的權益,PilbaraPilgangoora鋰輝石礦山6.33%的權益。
2、天齊鋰業:鋰礦資源龍頭。泰利森鋰礦(26.01%)鋰礦資源儲量690萬噸,品位2.1%(Li2O),建成產能14.66萬噸/年,規劃到2024年達到22.66萬噸/年,最大年權益產量5.89萬噸。
其他鋰礦資源概念股還有:永興材料、盛新鋰能、融捷股份、江特電機、華友鈷業等。

拓展資料:
龍頭股指的是某一時期在股票市場的炒作中對同行業板塊的其他股票具有影響和號召力的股票,它的漲跌往往對其他同行業板塊股票的漲跌起引導和示範作用。
龍頭股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地位往往只能維持一段時間。成為龍頭股的依據是,任何與某隻股票有關的信息都會立即反映在股價上。
龍頭條件
1、龍頭股必須從漲停板開始,漲停板是多空雙方最准確的攻擊信號,不能漲停的個股,不可能做龍頭.
2、龍頭股必須是在某個基本面上具有壟斷地位。
3、龍頭股流通市要適中,大市值股票和小盤股都不可能充當龍頭。11月起動股流通市值大都在5億左右。
4、龍頭股必須同時滿足日KDJ,周KDJ,月KDJ同時低價金叉。
5、龍頭股通常在大盤下跌末期端,市場恐慌時,逆市漲停,提前見底,或者先於大盤啟動,並且經受大盤一輪下跌考驗。再如12月2日出現的新龍頭太原剛玉,它符合剛講的龍頭戰法,一是從漲停開始,且籌碼穩定,二是低價即3.91元,三是流通市值起動才4.5億,周二才6.4億,從底部起漲,炒到翻倍也不過10億,也就是說不到2-3億的私募資金或游資就可以炒作。四是該股日周月KDJ同時金叉,說明該股主力有備而來。五是該股在大盤恐慌末端,逆市漲停,此時大盤還在下跌,但並沒有影響此股漲停。通過以上介紹可以看出龍頭的起漲過程,也說明下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大盤下跌,沒有龍頭出現。

⑷ 疫情下,股市中的「逆行者」,寧德時代的黑馬故事

說在最後的話:

寧德時代官網上關於市場地位的這一頁還停留在2018年所取得的成績,然而我們相信這條線的未來還會繼續的上揚。

最後說一句題外話「有錢嗎?股價雖高,但不妨考慮~」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⑸ 深度|寧德時代的強勢、野心與危險挑戰


6月23日,寧德時代發布第三代CTP — 麒麟電池,宣稱「系統集成度創全球新高,體積利用率突破72%,能量密度可達255Wh/kg, 輕松實現整車1000公里續航 」。


很多人將其視作里程碑式的突破,這也引起了資本的狂熱追逐,僅在23日、24日兩個交易日,寧德時代市值暴漲1300多億元,漲幅達11.14%,遠超同期上證指數、深證成指2.53%和3.59的漲幅。


根據其戰略規劃,麒麟電池預計在2023年量產上市。


但遠水難解近渴。


近來,在上游原材料兇猛的漲價潮下,寧德時代 (一季度) 歷史 上首次陷入「增收降利」的經營困境,其 2022年一季度毛利率已降至14.48%,同比下降了12.8個百分點,毛利率創6年來 歷史 最低值 。


產業層面上,寧德時代面臨的挑戰可能更為嚴峻 ,綜合其他媒體報道,除了中航鋰電已經取代寧德時代成為廣汽新能源車的第一供應商外,諸如小鵬 汽車 、寶馬等寧德時代核心客戶已與其他動力電池企業建立合作關系。


另據韓國市場研究機構SNEResearch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4月,全球電動車電池裝機量達27.1GWh,同比增長52.3%。盡管寧德時代依舊強勢領跑,但其增速僅為49.5%,遠低於比亞迪、中創新航、國軒高科等國內競爭對手。


SNEResearch公布數據還顯示,4月份寧德時代市場份額同比下降了0.5個百分點至29.6%,反觀其競爭對手比亞迪、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市場份額分別同比增長了8.6、0.6和0.3個百分點


此外,在中國新能源強勢崛起的背景下,動力電池領域的擴張潮已洶涌而至,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統計,2022年上半年,具有一定市場規模的鋰電池企業,發布 鋰電池產業鏈投資項目125個,總投資規模超過4900億元 ,國內鋰電龍頭企業開始在海外布局投資建廠,國際資本通過參股等形式加強與國內企業合作。這無疑進一步加速產業競爭。


當然,這也不是寧德時代一家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而且從商業競爭的角度看,問題與挑戰近乎是行業發展歷程中始終存在的,關鍵在於如何應對,筆者認為,作為行業龍頭寧德時代在不同時期所採用的應對策略,無論成敗對整個產業都具有參考意義。


為此,24潮團隊耗時近一周左右時間閱讀了寧德時代上市以來的所有公告, 我們試圖復盤寧德時代的經營戰略、擴張路徑、真實實力等情況,希望對讀者投資決策能有一些參考價值,但這僅是一家之言,難免有遺漏與不足之處,歡迎讀者交流、指正、批評


「寧德時代為什麼自己不造車?」


對於市場上不斷出現的寧德時代造車傳言,4月底,寧德時代董秘蔣理在央視 財經 直播中直言:「不會 (造車) ,車企都是我們的客戶和長期合作夥伴,我們會專心做好自己的事情。」


從商業競爭的角度考慮,寧德時代不造車是個頗為睿智的決策。可以預見的是,其一旦選擇自己造車,其下遊客戶大概率會選擇扶持其他鋰電池企業。


另一方面,我們通過觀察自電池轉向造車的比亞迪 (002594.SZ) 可以得知一二,寧德時代進入競爭更加激烈的造車領域,恐怕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也不得不依賴補助或補貼才能勉強保持不虧。(詳見「比亞迪的補貼疑雲」一文)


所以筆者認為寧德時代想長期維持霸主地位,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保持、加強與下遊客戶的合作關系?


24潮團隊分析發現,寧德時代在2018年-2021年通過成立合資公司、簽訂戰略合作等方式,與多家車企巨頭深度綁定。


如下表所示,2018年至今,寧德時代分別於東風 汽車 、廣汽集團、上汽集團、中國一汽、吉利等企業成立了10家合資公司,注冊資本合計超200億元,寧德時代佔有20%-54%股份。

同時,2018年至今寧德時代還與華晨寶馬、北汽新能源、特斯拉、本田和小康股份等公司簽訂戰略合作, 合作領域涵蓋:長期供貨、股權投資、產業鏈協同投資、成立聯合研發團隊 等等。

事實上,24潮團隊通過分析財報發現,2018年以來,寧德時代對下游擁有很強的話語權,且呈現持續提升的趨勢。


最具參考價值的指標是 「預收款/合同負債」 變化,據24潮統計, 2014年至今,寧德時代「預收款/合同負債」規模增長近1671倍 ,截止2022年一季度末達150.5億元,再次刷新 歷史 最高值記錄。

另外,通過比較分析,寧德時代的應收賬款周轉效率也遠強於競爭對手。以2021年數據為例,寧德時代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為49天,而國軒高科、億緯鋰能分別為231天和85天,寧德時代的優勢非常明顯。

寧德時代的強勢,業內無人不知。


據36氪報道,在車企與寧德時代簽訂的協議中, 車企需要對未來 5 年乃至 10 年的電池需求做出預期,並向寧德時代提前支付保證金,用於 「產線建設、人力擴招、物料儲備等」。而車企只有按照預期完成每年的采購量 (額度) ,寧德時代才會逐年、分批返還這筆保證金。


需要注意的是,保證金的性質類似押金,並非預付款,買電池的錢依然需要另外支付。據36氪了解,隨著車企的電池需求量加大, 支付超過20億元保證金的情況也不鮮見。


這對車企,尤其是新能源車企而言,無疑造成了很大的資金壓力 ,據24潮統計,2021年蔚來、理想 汽車 、小鵬 汽車 及小康股份等新能源車企均處於虧損狀態,即便是傳統 汽車 巨頭長安 汽車 2021年凈利潤也不過36.04億元。(詳見「中國十大車企核心能力對決」)


而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並沒有迴避強勢的商務策略,其在母校上海交大的校慶中直言,車企要從寧德時代買到電池,有效的辦法就是提前把產線買下來,「沒有錢的承諾,是不認真的。」


一位車企高管試圖理解寧德時代的立場,他告訴36氪,在動力電池行業,固態還是液態,方形還是圓柱,疊片還是卷繞,存在太多技術岔路口,「寧德時代接到海量需求後就要著手投入基建,所以想綁定車企共擔風險。」


眾所周知,造車是個費錢的行業,而寧德時代的 「保證金」 策略很可能導致下游車企現金流進一步吃緊,實際上寧德時代的強勢已經使其 「合縱連橫」 策略出現了一絲裂痕


據公開報道,中航鋰電已經取代寧德時代成為廣汽新能源車的第一供應商,甚至 「2020年5月開始,廣汽新能源的新車型上再沒用過一顆寧德時代電池。」;而小鵬 汽車 與中航鋰電和韓國SKI 等敲定合作,寶馬也引入了億緯鋰能。


據韓國市場研究機構SNEResearch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4月,全球電動車電池裝機量達27.1GWh,同比增長52.3%,連續22個月保持穩定增長。


其中,寧德時代依舊強勢領跑,以8GWh的裝機量穩居第一名,但其增速僅為49.5%,遠低於比亞迪、中創新航、國軒高科等國內競爭對手;另一方面,其 市場份額同比下降了0.5個百分點至29.6%,反觀其競爭對手比亞迪、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市場份額分別同比增長了8.6、0.6和0.3個百分點。

當然,部分車企選擇向其他鋰電池製造商企業采購產品,也屬於為保障自身供應鏈安全的常規操作,並不意味著與寧德時代完全分割。


事實上,憑借著寧德時代在技術能力與產品成本控制能力等方面的競爭優勢,仍是很多車企巨頭的第一供應商。


據開源證券數據整體,2021年寧德時代位居蔚來、理想 汽車 、上汽大眾、吉利 汽車 、小鵬 汽車 、比亞迪、長城 汽車 、長安 汽車 等8大車企第一大供應商。

不過,在產業新一輪競爭與洗牌下,強勢的寧德時代,如何加強如下游車企的溝通,如何構建新的協同發展戰略,或許是寧德時代管理層急需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


實際上,一直以來寧德時代對上游保持著更為強勢的話語權,這點在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尤為明顯。


據24潮統計,寧德時代 「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 規模一直保持增長趨勢,截止 2022年3月末其 「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 規模增至1479.19億元 ,同比增長259.11%,較2014年末增長了301.49倍。甚至2021年寧德時代 「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 再次超越當期營業成本,其對上游供貨商的話語權已不言而喻。

根據24潮計算,2019年-2021年寧德時代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分別為100天、132天、122天,賬期維持在四個月左右。


不過,局勢正在發生變化。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當前的產業背景:2021 年,在下游需求激增的情況下,中游電池廠和正極廠產能快速擴張,而鋰礦的擴產速度限制了其供應增量,相較 2020 年的 8.26 萬金屬噸的產量,2021 年僅新增 2.2 萬金屬噸,同比增速為 26.9%。


供需矛盾導致鋰元素價格大幅上漲,碳酸鋰價格從2021年年初的約5萬元/噸,一路狂奔至2022年3月的超50萬元/噸,漲幅近10倍。


如今,漲價潮已經席捲整個新能源 汽車 產業鏈。從鋰電池核心主材看,電解液和正極環節價格上漲最為顯著,2021年初至 2022 年 2 月 27 日磷酸鐵鋰漲幅 332%,電解液價格在六氟磷酸鋰推動下上漲 189%,三元正極材料在金屬價格推動下,年內普遍上漲超過 100%。


在這樣的產業大勢下,即便強如寧德時代也需要向上游供應商支付巨額定金,才能保證供應鏈安全。


據24潮統計,2021年末寧德時代預付款規模為64.66億元,同比增長了548.55%,2022年一季度再次刷新記錄, 預付款規模增至101億元,同比增長了409.07%。

在這輪漲價潮中,動力電池企業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據24潮統計,2021年在新能源 汽車 產業鏈17個細分領域中,動力電池企業整體毛利率僅為19.16%,同比下降了5.65個百分點,10家動力電池製造企業中7家企業毛利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詳見「新能源車產業鏈17個細分領域中誰最賺錢?」)


「鋰價高到離譜,特斯拉可能必須開始大規模地親自參與開采與提煉」,特斯拉CEO馬斯克在特斯拉財報電話會議上,更是公開呼籲加大對鋰礦開採的投資,他認為鋰是全球電動 汽車 普及的 「根本限制因素」。


筆者閱讀資料發現,實際寧德時代早在數年前就在國內外的鋰礦資源領域有前瞻性布局,總投資超百億規模,其中部分項目已取得豐厚的投資收益。


在海外地區,其早在2018年3月,就通過收購 ST吉恩的股份、增資和認購可轉債的方式取得了北美鋰業的控股權,持股比例達95.21%。


資料顯示,北美鋰業持有一項采礦租約和19項探礦權,上述礦權位於La Corne鎮的東北角,該 項目資源量3324萬噸 (M+I) , 平均氧化鋰品位1.19%,儲量1710萬噸,平均氧化鋰品位0.94%,礦區包括一個露天礦和一個年產2.24 萬噸電池級碳酸鋰的加工廠。


LaCorne項目於2013年10月首次試生產,後歷經多次停產,最近一次停產時間是2019年2月,當前該項目仍在調試階段,完成重啟進入商業化運營後,預計平均年采礦量160萬噸,摺合6%品位的 鋰精礦約25萬噸 ,年產碳酸鋰2.02萬噸,預計生產20年。


在2019年9月,寧德時代又以2.63億元人民幣戰略投資澳洲鋰礦公司Pilbara Minerals (股票代碼PLS) ,當前持股6.97%。在Pilbara收購了Altura之後,Pilbara鋰礦現有資源量3.09億噸 (M+I+I) ,平均氧化鋰品位1.14%, 儲量1.62億噸 ,平均氧化鋰品位1.2%。


Pilbara計劃在2022年9月將鋰精礦總產能擴至56-58萬噸,遠期產能規劃將達到100萬噸/年。


據寧德時代2021年財報披露,投資PLS 「累計利得」 達19.38億元。



首先在產業層面上,兩者合作最早始於2018年,寧德時代與天華超凈等企業合資成立了天宜鋰業,與寧德時代等合資設立天宜鋰業,聯合攻入鋰電材料領域。目前天華超凈與寧德時代分別持股75%、25%。


據天華超凈財報披露:天宜鋰業一期年產2萬噸電池級氫氧化鋰項目產能完全釋放,配套的技改項目完成後又將新增0.5萬噸設計產能;二期年產2.5萬噸電池級氫氧化鋰項目也如期竣工驗收。目前該項目進入投料試生產階段並產出合格產品。一期技改及二期項目達產後,天宜鋰業電池級氫氧化鋰產品的 總產能將達到5萬噸/年


近年天宜鋰業經營業績也實現迅猛發展。2021年天宜鋰業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為23.16億元和10.81億元,凈利潤率高達46.68%。


2021年9月,寧德時代又出資4000萬元參股了天華時代 (寧德時代持股比例25%) ,該公司實控人為裴振華,間接持股67.5%。


同年9月25日,天華時代與AVZ及Dathcom共同簽署《交易執行協議》,合資開發Manono鋰錫項目與相關項目,天華時代以2.4億美元 (約 15.5 億元人民幣) 取得Manono項目24%的股權。


據了解,該項目於2020年3月啟動,2021年Q4達成最終投資決定,預計2023年正式投產。根據2021年7月,AVZ發布的JORC報告,Manono 礦區的鋰礦儲量增加41.6%至1.317億噸,氧化鋰品位達1.63% (前值 1.58%) ,鋰儲量增至 536 萬噸LCE (前值 362.5 萬噸) 。基於此,AVZ以及天華時代有計劃 增加原礦采選量至 1000萬噸/年,對應約 160 萬噸鋰精礦產能


2022年1月28日,寧德時代與天華超凈雙方又簽署《關於10萬噸碳酸鋰產能之合資經營協議》,根據協議,雙方以現金方式共同出資設立合資公司,注冊資本為10億元,兩者分別持股90%、10%。


根據協議規劃:預計於合資公司設立起一年內完成 5萬噸碳酸鋰 冶煉產能項目,預計於2023年年底完成剩餘5萬噸碳酸鋰冶煉產能項目。


而雙方在資本與股權層面的合作也頗為緊密。其最早在股權層面的合作始於2015年10月,天華超凈實控人裴振華控股的寧波聯合創新新能源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投資8900萬元入股寧德時代;2021年4月,寧德時代投資1.2億元參與了天華超凈的定增項目。


截止2022年3月末,前者持有寧德時代6.77%股權,位列第四大股東;而寧德時代持有天華超凈0.83%股權,位列第八大股東。


寧德時代鋰礦版圖還在持續擴張中。


在 「亞洲鋰都」 江西宜春,寧德時代計劃投資135億建設50GWh的新型鋰電池生產製造基地項目,為了配套該項目,寧德時代已經與江西省政府及多家當地企業達成合作,覆蓋上游采礦選礦、鋰鹽廠的產能建設等領域。


比如2022年4月,寧德時代控股子公司宜春時代新能源礦業 (寧德時代持股65%,宜春礦業持股 35%) 以8.65億元報價競得江西省宜豐縣圳口裡-奉新縣梘下窩礦區陶瓷土 (含鋰) 探礦權。探礦權面積6.44平方公里,推斷 瓷石礦資源量9.6億噸,伴生鋰金屬氧化物量265.678萬噸


除此之外,寧德時代在中國鋰礦重鎮四川也投入了重兵。


在2019年10月,寧德時代在宜賓成立了四川時代新能源 科技 有限公司,計劃將其建設成世界級的動力電池生產基地。據了解項目規模十期完成,總投資超500億元,「2021年,四川時代一期至六期項目建設順利推進,其中有四期已建成投產。第七期在今年2月份已開工建設,預計在2023年二季度建成投產。」


為了完成相關配套項目,寧德時代與與四川發展、四川能投、甘孜州投資集團等多家實力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成立多家合資公司,開發當地鋰礦等資源,詳見下表

至此,寧德時代鋰在國內外構建的鋰資源版圖近乎全部呈現在我們面前,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這些項目的穩步推進、以及產能的快速釋放,寧德時代在產業新變局中將占據更加有利的位置,也很可能給其帶來豐厚的業績回報。


短短幾年間,寧德時代向新能源 汽車 其他產業鏈資本擴張速度超出很多人的想像。


24潮團隊分析財報發現, 寧德時代資本觸手已延伸至磷酸鐵鋰、鋰電池生產設備、鎳礦資源、 汽車 晶元等新能源 汽車 核心產業鏈,其所投資企業大多處於行業龍頭,或領先地位,總投資合計近百億左右


比如,2020年12月寧德時代以戰略投資身份入股了磷酸鐵鋰龍頭企業湖南裕能,持有後者10.54%股權,位列第三大股東。目前湖南裕能正處於IPO階段,根據其招股書披露,2021年其國內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領域的市場佔有率為25%,連續兩年位列中國磷酸鐵鋰行業出貨量第一名。


為了加強 汽車 晶元產業鏈業務合作,寧德時代於2021年9月還戰略投資了天科合達,該公司技術依託於中科院物理所,是一家專業從事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硅 (SiC) 晶片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


碳化硅晶片的優勢在於大幅減少功耗,在應用到智能 汽車 後,可以降低整車功耗20%,並使車輛的續航里程提升5%-15%。很多人將碳化硅視作智能 汽車 領域的 「 游戲 規則改變者」。


據創業邦報道:天科合達在導電型碳化硅晶片方面占據了差不多90%以上的國內市場。而天科合達先後獲得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寧德時代、深創投、哈勃投資、中科創星、中金資本、比亞迪等企業戰略投資。


從長期股權投資數據看,先導智能 (300450.SZ) 稱得上寧德時代第一大投資項目,截止目前寧德時代持有後者7.15%股權,為先導智能第三大股東。


公開資料顯示,先導智能是一家全球領先的新能源裝備提供商,其在鋰電池智能裝備、光伏智能裝備、 汽車 智能產線等領域均處於領先地位。寧德時代投資目的非常明確,保障其鋰電池設備供應安全。

先導智能在財報中表示,2021年公司獲得了來自寧德時代的新增設備采購訂單82.23億元 (含稅) ;在全球商務協同支持方面,公司依託寧德時代的海外優勢資源,繼續深化雙方在德國生產基地的合作,並共同探討了在東歐、北美、東南亞建廠等事宜,開拓更廣闊的全球資源。


據24潮統計,2021年寧德時代向先導智能采購金額達41.07億元,同比增長264.61%,為後者第一大客戶。


如上表所示,在寧德時代長期股權投資中排名第三的為新越 科技 有限公司,該公司主營業務為印度尼西亞鎳礦產資源的勘探、評價、開發、開采、加工和改造,寧德時代對其投資始於2020年9月,持股比例為19%,投資目的為保障鎳資源的供應。


此外,寧德時代在金融創新領域也有所涉獵。2017年4月寧德時代投資了小康人壽保險有限責任公司,並於2020年9月增資,持股比例現為30%。其投資目的為 探索 藉助保險公司長期資金,布局電池資產運營領域,促進公司儲能業務發展。


同時,在2020年9月寧德時代還投資參股了重慶螞蟻消費金融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8%,投資目的為 探索 藉助C端業務平台及大數據,布局新能源行業商業模式創新。


綜上分析,寧德時代在動力電池領域霸主地位的基礎上,其資本觸角已經延伸至上游多個核心產業鏈,同時在金融領域也有前瞻性布局,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其真正實力遠超外界想像。


此外,24潮團隊分析認為,由於其他權益工具投資所產生的利得並不計入凈利潤中 (如2021年其他綜合收益為30億元) ,因此寧德時代的真實凈利潤在某些年份可能被 「低估」 了。


參考致謝:

· 第一 財經 :搶奪動力電池話語權,整車廠與寧德時代的「拉鋸戰」 加速開打

· 36氪:寧德時代:萬億電池帝國的裂縫

· 鋅 財經 :車企「出逃」寧德時代

· 興業證券:加速布局鋰產業鏈,鎖定關鍵材料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