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IPO後就是上市公司了嗎
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簡稱IPO):是指一家企業或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將它的股份向公眾出售(首次公開發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會公眾公開招股的發行方式)。
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據相應證券會出具的招股書或登記聲明中約定的條款通過經紀商或做市商進行銷售。一般來說,一旦首次公開上市完成後,這家公司就可以申請到證券交易所或報價系統掛牌交易。有限責任公司在申請IPO之前,應先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
另外一種獲得在證券交易所或報價系統掛牌交易的可行方法是在招股書或登記聲明中約定允許私人公司將它們的股份向公眾銷售。這些股份被認為是「自由交易」的,從而使得這家企業達到在證券交易所或報價系統掛牌交易的要求條件。 大多數證券交易所或報價系統對上市公司在擁有最少自由交易股票數量的股東人數方面有著硬性規定。
⑵ 小弟對IPO有點不太清楚,首次公開募股是把股票賣給誰,是自由交易嗎,只要有錢有意願就可以買嗎
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簡稱IPO):
是指一家企業或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將它的股份向公眾出售(首次公開發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會公眾公開招股的發行方式)。
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據相應證券會出具的招股書或登記聲明中約定的條款通過經紀商或做市商進行銷售。一般來說,一旦首次公開上市完成後,這家公司就可以申請到證券交易所或報價系統掛牌交易。有限責任公司在申請IPO之前,應先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
另外一種獲得在證券交易所或報價系統掛牌交易的可行方法是在招股書或登記聲明中約定允許私人公司將它們的股份向公眾銷售。這些股份被認為是「自由交易」的,從而使得這家企業達到在證券交易所或報價系統掛牌交易的要求條件。 大多數證券交易所或報價系統對上市公司在擁有最少自由交易股票數量的股東人數方面有著硬性規定。
⑶ IPO與股票上市是一個意思嗎
IPO是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上市是指將公司股票放到交易所進行交易。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上市——指股票可以交易;發行——是增發股票融資行為,為公司融到一筆資金。企業上市一般都伴隨首次公開發行融資,所以一般在一起說「上市發行」。但也有隻上市,不首次公開發行的行為,如在英國AIM市場、中國新三板市場和美國OTCBB市場掛牌,就不同時進行融資。
通用原來是上市公司,但是受到破產重整的影響,去年退市了。現在由於美國政府和銀行的救援,又要重新上市了。
⑷ IPO後原股東的股票是否可以在二級市場交易
一級市場(Primary Market)是籌集資金的公司或政府機構將其新發行的股票和債券等證券銷售給最初購買者的金融市場。
二級市場( Secondary market)是有價證券的交易場所。二級市場是有價證券的流通市場,是發行的有價證券進行買賣交易的場所。
只有發行市場才是一級市場,之後的交易都是在二級市場進行的。一二級市場的供求關系本來就不同。
存量發行是把擬上市公司現在手中的股票,切出一塊來上市。這樣一來,擬上市公司手裡的股票,實質上就是全部可以流通了。只是沒有切的那一塊,按以前的規定是三年後才能流通。等到上市滿三年,它所有的股票都是流通股了。至於上市公司手裡的股票願不願意賣出來,那就要看它對這家公司的控股願望了。這家股票在上市滿三年後,自然全流通了
⑸ 新股IPO後,公司掛牌上市是繼續賣未出售剩餘的新股票嗎還是把IPO的那
您可以看下發行數量,已發行的賣給投資者的上市交易。未發行的資產不會上市交易。
⑹ 關於掛牌和ipo的區別是什麼
嚴格意義上講,掛牌和上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ipo與上市的概念則聯系更緊一些。在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體系裡,一般在場外市場公開轉讓交易叫「掛牌」,主要包括新三板和地方股權交易所,掛牌的企業稱為「非上市」公眾公司。股票在滬深交易所公開交易的企業叫上市。ipo是指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嚴格意義上講是指上市前公開發行股票那個程序,國內一般把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連起來說。ipo和掛牌基本上是沒有關系的,因為掛牌企業在掛牌時是不允許公開發行的,只能定向發行。要公開發行需要證監會核准,公開發行後也就不能在原掛牌交易所交易了,必須摘牌,轉到滬深交易所上市。
⑺ IPO後可交易的股票數量是多少
在目前的規則中(交易所規定),該公司原來的50萬股有個鎖定期,變成大或者小非了,只能IPO發行了的100萬股先交易,待鎖定到期後,這50萬才能交易。
⑻ 股票掛牌交易是什麼意思
符合某證券交易市場規定條件的股份公司的股東,可以在該證券交易市場公開轉讓該公司的股票。
⑼ IPO和股票上市有什麼區別
上市是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本,並且股權在股票交易所交易。
發行股票說白了就是把你的公司(你的私有財產)給賣了,並且是按一定的規則去賣。
股份有限公司是一種企業組織形式。這里就要涉及公司是什麼這個大而籠統的問題。簡單的理解,公司是一種主體,我們如果把市場或者經濟體比喻成一個世界,那公司就是裡面的人。人有很多種,但在這個世界中的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要做交易,要盈利。有交易就有風險,你投資100W成立一個公司,有可能100W都虧了,也有可能100W不夠,你需要借錢去做一筆交易,這就是杠桿。
杠桿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違約了,失敗了,損失也是杠桿放大的。於是,出現一個問題:資不抵債怎麼辦?
普通企業(有限責任制誕生以前),在這種情況下承擔完全責任,也就是說,你公司欠別人120W,你就算只有100W資產,剩下20W你也要私人承擔。或許這個公司只是你一個人搞的,那看起來天經地義。但如果你和你家人,朋友一起出資搞一個企業,因為你個人經營失誤,要別人一起承擔所有後果,一起承擔這20W,看起來就有點流氓了啊。於是有限責任制誕生了。
有限責任,顧名思義,就是承擔你所應該承擔的有限責任,包括有限責任公司本身,也只承擔他可以承擔的部分。
應該承擔的部分操作起來需要一個標准,於是我們就按出資額佔比來劃分(發行股票,公司的股份化)。這個份額就叫股份。對公司的所有權我們按這個份額來劃分,相應的,我們要承擔的責任也按這個來劃分。
嚴格的股份有限公司,我沒記錯的話,發起人應該要50人以上好像。公司股東多了,所有權分散了,就形成一個新問題,這公司誰說了算,這公司誰來管。這就誕生了代理問題,可以另外開題說了。
⑽ 一個公司IPO時的發行股價和後來在交易所上市的股價有什麼關系
1、IPO時候的首發價格叫做發行價,不是所謂的最原始股本;
2、IPO的股價根據市場同行業上市公司、近階段首發公司市盈率和發行人最近一年凈利潤及總股本決定大致范圍,由網下發行投資者的報價情況最終決定發行價格;
3、發行之後在交易所掛牌交易時的價格是根據二級市場買賣雙方的報價形成的,和正常股票價格變動原因一致,首日開盤價、收盤價與發行價有一定聯系,也就是發行價會影響到股民的心理預期,但並不由發行價決定;
4、不清楚你說的「原始股價」指的是什麼,如果指的發行價,那不是只往上漲的,有個名詞叫「破發」就是跌破發行價的意思,現在這樣的公司很多;如果指的是首次公開發行之前公司成立時1元/股作價,那肯定只比那時候多,不會比那時候少,至少目前還沒出現這樣的公司,這種情況出現之前,要麼退市到三板去了,要麼被別的公司收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