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交易平台 » 金橋信息股票歷史交易數據
擴展閱讀
百度指南針股票軟體 2025-04-28 15:33:01
裕同印刷有限公司股票 2025-04-28 15:30:50
孩子鼻塞怎麼辦速效辦法 2025-04-28 15:25:57

金橋信息股票歷史交易數據

發布時間: 2022-07-22 09:19:43

⑴ 十八屆六中全會會對股市有什麼行情

A股會議行情的特殊性
十八屆六中全會即將於10月24日至27日(周一至周四),A股再度進入到會議模式,重大會議維穩是市場對於會議模式中的預期,尤其是今年3月份兩會行情時,就在維穩行情中,出現了兩波七連陽走勢,當時個股普漲,沒有出現明顯的「指數效應」,那一波走勢也成為年內難得「吃飯行情」,而下半年行情中,雖然也有過兩次沖擊3100點的走勢,但都是依託權重股拉升指數,造成明顯的二八效應,其中以8月中旬的那波沖擊到3140最為明顯,兩根中長陽啟動迅猛,而隨後是連續19個交易日的陰跌,重新跌回,而當時國家隊資金都在高位集體撤離,將不明真相的「接盤俠」們牢牢套在高位。文章圖片1
那麼這一次會議會如何呢?先來看看「日歷買股法」中統計的歷史數據吧,如圖所示,期間有過三次會議期間下跌,兩次上漲,不過很有意思的是,會議期間上漲後的一個月反而是下跌;而會議下跌後的一個月卻是上漲的。玉名認為這給投資者兩個信號:第一,會議期間漲跌沒有明顯的規律,這與兩會行情不同,主要是源於會議時間較短所致;第二,會議後與會議期間走勢相反,說明市場對於會議本身預期不強,但對於隨後的政策落地很關注,這也直接決定市場的漲跌,尤其是2014年那一波,是源於市場資金杠桿翻開,迎來波瀾壯闊的資金杠桿瘋牛。接下來對於投資者關心的市場熱點做一個分析
中字頭個股炒作邏輯
近期最活躍的自然是中字頭個股,那麼這裡面究竟為何上漲呢?從業績角度來看,混改龍頭中國聯通,剛剛公布的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凈利下滑81.8%;類似高鐵的領漲先鋒中鐵二局半年報時凈利潤下滑超過30%,包括之前分析過的債轉股的中字頭個股也是類似,負債多的,業績差的,如今有了反彈。換句話說,中字頭個股,如今都不是以業績為炒作,而是一種比差式的炒作模式,這才是最令市場擔心的,這樣的模式能夠持續多久呢?眾所周知,中字頭個股大爆發是在2015年的上半年,幾乎只要帶「中」字就有大的反彈,當時我給大家推薦的中國建築、中國鐵建等建築類上市公司也有了較好的表現。表面來看,那一波炒作的理由是一帶一路,國企改革等,但真正的依據還是資金杠桿大爆發造成的資金流動性泛濫,這一點是可以類比2009年上半年因為四萬億元刺激計劃和信貸超預期發放帶來的資金流動性,而引發的藍籌股行情炒作。這一點應該不難理解,大象起舞需要大資金,而大資金也需要大象的大容量為其帶來大的投資收益。那麼如今2016年隨著市場量能近剩下2015上半年的2-3成,卻要啟動中字頭個股,資金面支持嗎?這顯然是要打個問號的。玉名認為短期的中字頭個股炒作,更多地是基於概念和一種解套式的炒作,這一方面有兩個例證,第一是8.16日那一波國家隊資金拋售銀行股;第二是近期債轉股行情之後,機構紛紛拋售相關個股,都是源於被套時間久了,資金解放後迫不及地要尋求「自由」。所以,投資者對此要有認識,要認清其和之前牛市行情中炒作中字頭個股的差異,可以短炒,但不要貿然中長線持股當接盤俠,敢於在一波炒作到前期高位或套牢區附近鎖定利潤。
「智慧黨建」概念股的炒作
說到重要會議,自然會對會議主題更為在意。如十七屆 六中全會主題文化體制改革,天舟文化在一個月內實現了翻倍;十八屆 四中全會的「依法治國」主題股,榕基軟體6天上漲超過50%;近期「智慧黨建」概念股繼續爆發,飛利信、金橋信息、數字政通、人民網等個股均有不俗表現。不過,這些概念很短暫,往往是一波流時式的炒作,炒作過會就沒有了後續炒作(以天舟文化為例,一波炒作過後,持續了18個調整,不僅再創新低,且調整時間也足夠長,很長的折磨),所以對此股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因為概念炒作不考慮業績和基本面因素,就是高換手推高股價而已,資金撤離,行情結束。

⑵ 申購金橋第二天顯示的股票代碼為734918 申購款,是怎麼回事啊

深圳的顯示的是股票名稱,上海顯示的都是申購款。不過沒關系的,不影響申購與中簽。

⑶ 中視金橋的上市股票

股票代碼:00623
股票簡稱:中視金橋
公司名稱:中視金橋國際傳媒控股有限公司
公司英文名稱:CTV Golden Bridge International Media Co.,Ltd.
交易所:香港

⑷ 信息是數據抽象出來的什麼

看誰復制快是吧

網路,簡單的來說,就是用物理鏈路將各個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機相連在一起,組成數據鏈路,從而達到資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
凡將地理位置不同,並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而連接起來,且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網路協議、信息交換方式及網路操作系統等)實現網路資源共享的系統,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網路一詞有多種意義,可解作:
1、流量網路(flow network)也簡稱為網路(network)。一般用來對管道系統、交通系統、通訊系統來建模。有時特指計算機網路 (Computer Network),或特指其中的互聯網 (Internet)由有關聯的個體組成的系統,如:人際網路、交通網路、政治網路。
2、由節點和連線構成的圖。表示研究諸對象及其相互聯系。有時用的帶箭頭的連線表示從一個節點到另一個節點存在某種順序關系。在節點或連線旁標出的數值,稱為點權或線權,有時不標任何數。用數學語言說,網路是一種圖,一般認為它專指加權圖。網路除了數學定義外,還有具體的物理含義,即網路是從某種相同類型的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模型,習慣上就稱其為什麼類型網路,如開關網路、運輸網路、通信網路、計劃網路等。總之,網路是從同類問題中抽象出來的用數學中的圖論來表達並研究的一種模型。
計算機網路是用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將分布在不同地點的多台自治計算機系統互相連接起來,按照共同的網路協議,共享硬體、軟體和數據資源的系統。

1、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
2、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
3、網路軟體軟體支持
4、實現數據通信與資源共享
[編輯本段]

隨著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後的十多年時間內,由於價格很昂貴,電腦數量極少。早期所謂的計算機網路主要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而產生的,其形式是將一台計算機經過通信線路與若乾颱終端直接連接,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方式看做為最簡單的區域網雛形。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立的。現代計算機網路的許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組交換技術都來自ARPAnet。 ARPAnet不僅進行了租用線互聯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而且做了無線、衛星網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其結果導致了TCP/IP問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體系結構和協議。1980 年前後,ARPAnet上的所有計算機開始了TCP/IP協議的轉換工作,並以ARPAnet為主幹網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 年,ARPAnet的全部計算機完成了向TCP/IP的轉換,並在 UNIX(BSD4.1)上實現了TCP/IP。ARPAnet在技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TCP/IP協議的開發和應用。2個著名的科學教育網CSNET和 BITNET先後建立。1984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規劃建立了13個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及國家教育科技網。隨後替代了ARPANET的骨乾地位。 1988年Internet開始對外開放。1991年6月,在連通Internet的計算機中,商業用戶首次超過了學術界用戶,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Internet成長速度一發不可收拾。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階段
第一代:遠程終端連接
20世紀60年代早期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主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鍵盤和顯示器)分布在各處並與主機相連,用戶通過本地的終端使用遠程的主機。
只提供終端和主機之間的通信,子網之間無法通信。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階段(區域網)
20世紀60年代中期
多個主機互聯,實現計算機和計算機之間的通信。
包括:通信子網、用戶資源子網。
終端用戶可以訪問本地主機和通信子網上所有主機的軟硬體資源。
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廣域網、Internet)
1981年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訂:開放體系互聯基本參考模型(OSI/RM),實現不同廠家生產的計算機之間實現互連。
TCP/IP協議的誕生。
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多業務,大數據量)
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信息高速公路
ATM技術、ISDN、千兆乙太網
交互性:網上電視點播、電視會議、可視電話、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路圖書館等高速、可視化。
中國的網路發展史
1、Internet的階段性發展
我國的INTERNET的發展以1987年通過中國學術網CANET向世界發出第一封E- mail為標志。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四大主流網路體系,即:中科院的科學技術網CSTNET;國家教育部的教育和科研網CERNET;原郵電部的 CHINANET和原電子部的金橋網CHINAGBN。
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 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 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 6800萬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中國目前有五傢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幹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Internet骨幹單位。現在有600多家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140家。
隨著網路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採用、接八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
[編輯本段]

按覆蓋范圍分:
區域網LAN(作用范圍一般為幾米到幾十公里)
城域網MAN(界於WAN與LAN之間)
廣域網WAN(作用范圍一般為幾十到幾千公里)
按拓撲結構分類
匯流排型
環型
星型
網狀
按信息的交換方式來分:
電路交換
報文交換
報文分組交換
[編輯本段]

網路安全是一個關系國家安全和主權、社會的穩定、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的重要問題。其重要性,正隨著全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而變到越來越重要。「家門就是國門」,安全問題刻不容緩。
網路安全是一門涉及計算機科學、網路技術、通信技術、密碼技術、信息安全技術、應用數學、數論、資訊理論等多種學科的綜合性學科。
網路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受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
網路安全從其本質上來講就是網路上的信息安全。從廣義來說,凡是涉及到網路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實性和可控性的相關技術和理論都是網路安全的研究領域。
網路安全的具體含義會隨著「角度」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從用戶(個人、企業等)的角度來說,他們希望涉及個人隱私或商業利益的信息在網路上傳輸時受到機密性、完整性和真實性的保護,避免其他人或對手利用竊聽、冒充、篡改、抵賴等手段侵犯用戶的利益和隱私,訪問和破壞。
從網路運行和管理者角度說,他們希望對本地網路信息的訪問、讀寫等操作受到保護和控制,避免出現「陷門」、病毒、非法存取、拒絕服務和網路資源非法佔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脅,制止和防禦網路黑客的攻擊。
對安全保密部門來說,他們希望對非法的、有害的或涉及國家機密的信息進行過濾和防堵,避免機要信息泄露,避免對社會產生危害,對國家造成巨大損失。
從社會教育和意識形態角度來講,網路上不健康的內容,會對社會的穩定和人類的發展造成阻礙,必須對其進行控制。
[編輯本段]

中國現代媒體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詩蘭認為,網路傳播有三個基本的特點: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鏈接方式。因此,其給網路傳播下的定義是:以全球海量信息為背景、以海量參與者為對象,參與者同時又是信息接收與發布者並隨時可以對信息作出反饋,它的文本形成與閱讀是在各種文本之間隨意鏈接、並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種意義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6期第49頁)。
還有人認為,「網路傳播」是近年來廣泛出現於傳播學中的一個新名詞。它是相對三大傳播媒體即報紙、廣播、電視而言的。網路傳播是指以多媒體、網路化、數字化技術為核心的國際互聯網路,也被稱作網路傳播,是現代信息革命的產物(《國際新聞界》 2000年第6期第49頁)。
我們認為,所謂網路傳播其實就是指通過計算機網路的人類信息(包括新聞、知識等信息)傳播活動。在網路傳播中的信息,以數字形式存貯在光、磁等存貯介質上,通過計算機網路高速傳播,並通過計算機或類似設備閱讀使用。網路傳播以計算機通信網路為基礎,進行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從而達到其社會文化傳播的目的。網路傳播的讀者人數巨大,可以通過互聯網高速傳播。
網路傳播學的相關學科主要有:傳播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新聞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等。

網路電話又稱為IP電話,它是通過互聯網協定(Internet Protocol,IP)來進行語音傳送的。傳統的國際電話是以類比的方式來傳送的,語音先會轉換為訊號,通過銅纜將聲音傳送到對方。網路電話則是將聲音通過網關(gateway)轉換為數據訊號,並被壓縮成數據包(packet),然後才從互聯網傳送出去,接收端收到數據包時,網關會將它解壓縮,重新轉成聲音給另一方聆聽。目前網路電話聯機方式一般來說可以分為 3 種:PC to PC 、PC to Phone、Phone to Phone。網路電話利用TCP/IP協議,由專門軟體將呼叫方的話音轉化成數字信號(往往再經過壓縮,這也是網路電話軟體好壞的技術關鍵點),然後打包,形成一個個小數據包,小數據包自由尋找網路空閑空間,將語音數據傳輸到對方,對方的專門設備或軟體接收到數據包後,作一個與前面講的語音轉化成數據包的反過程,如果對方的接收器不一致,還要作技術處理以使語音能夠還原。通話全程,我們不用特意租用專門的線路,而只是見縫插針地使用網路,大大節省通話費用。一般費用國內都在幾分錢,國際費用一般都在幾毛錢,費用非常低廉。
網路電話是一項革命性的產品,它可以透過網際網路做實時的傳輸及雙邊的對話。你可以透過當地的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 (ISP) 或電話公司以很低的費用打給世界各地的其它電話使用者,網路電話內部是免費撥打的。從上班族到家庭使用者、學生、網際網路瀏覽者、游戲玩家及祖父母等人,網路電話提供給一個完全新的、容易的、經濟的方式來和世界各地的朋友及同事通話。

IPTV即互動式網路電視,是一種利用寬頻網的基礎設施,以計算機(PC)或「普通電視機+網路機頂盒(TV+IPSTB)」為主要終端設備,向用戶提供視頻點播、Internet訪問、電子郵件、游戲等多種互動式數字媒體個性需求服務的嶄新技術。

網路教育指的是在網路環境下,以現代教育思想和學習理念為指導,充分發揮網路的各種教育功能和豐富的網路教育資源優勢,向教育者和學習者提供的一種網路教和學的服務,這種服務體現於用數字化技術傳遞內容.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動。

所謂網路金融,又稱電子金融(e-finance),是指在國際互聯網(Internet)上實現的金融活動,包括網路金融機構、網路金融交易、網路金融市場和網路金融監管等方面。它不同於傳統的以物理形態存在的金融活動,是存在於電子空間中的金融活動,其存在形態是虛擬化的、運行方式是網路化的。它是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產物,是適應電子商務(e- commerce)發展需要而產生的網路時代的金融運行模式。

網路保險是新興的一種以計算機網路為媒介的保險營銷模式,有別與傳統的保險代理人營銷模式。
網路保險的產生和發展是一種歷史趨勢,它代表了國際保險業的發展方向。
目前國內的保險網站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保險公司的自建網站,主要推銷自家險種,如平安保險的「PA18」,泰康人壽保險的「泰康在線」等;第二類是獨立的第三方保險網站,是由專業的互連網服務供應商(ISP)出資成立的保險網站,不屬於任何保險公司,但也提供保險服務,如易保、網險等。很明顯,以上這兩大類網站代表了中國網路保險的發展水平,當對它們的實施策略及市場運作方式進行理性、客觀的研究分析後,就能深刻地把握中國網路保險的發展狀況。
網路保險是一項巨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到銀行、電信等多個行業,這一工程的完善需要較長的時間。網路黑客的襲擊使目前計算機網路系統的自身安全缺乏保障,網路保險存在不安全隱患;而網路保險由於保險當事人之間的人為因素與深刻復雜的背景及利益關系,使得在網上投訴、理賠容易滋生欺詐行為。因此,僅僅依靠網上運作還難以支撐網路保險。如何禁止和懲處利用網路保險進行保險欺詐的行為?如何實行網上核保與網上理賠及支付?網路保險在我國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網路保險技術是由國家科技研發人員研究的整套「安全加固系統」對伺服器的安全進行維護,抵制黑客,病毒以及蠕蟲入侵。截止2007年12月7號,中央新聞聯播以播報新一代的「安全加固系統」已投入運行。

網路營銷(On-lineMarketing或Cybermarketing)全稱是網路直復營銷,屬於直復營銷的一種形式,是企業營銷實踐與現代信息通訊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是指企業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網路為媒介和手段而進行的各種營銷活動(包括網路調研、網路推廣、網路新產品開發、網路促銷、網路分銷、網路服務等)的總稱。
[編輯本段]

網路語言是伴隨著網路的發展而新興的一種有別於傳統平面媒介的語言形式。它以簡潔生動的形式甫一誕生就得到了廣大網友的偏愛,發展神速。網路語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縮寫.含有某種特定意義的數字以及形象生動的網路動化和圖片,起初主要是網蟲們為了提高網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種特定的需要而採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語言了。網路上冒出的新詞彙主要取決於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滿活力的網路語言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約定俗成後就可以被接受。
[編輯本段]

商業模式:網路游戲市場的迅速膨脹刺激了網路服務業的發展,網路游戲開始進入收費時代,許多消費者都願意支付高昂的費用來玩網路游戲。從《凱斯邁之島》的每小時12美元到GEnie的每小時6美元,第二代網路游戲的主流計費方式是按小時計費,盡管也有過包月計費的特例,但未能形成氣候。
1978年在英國的埃塞克斯大學,羅伊·特魯布肖用DEC-10編寫了世界上第一款MUD游戲——「MUD1」,這是一個純文字的多人世界,擁有20個相互連接的房間和10條指令,用戶登錄後可以通過資料庫進行人機交互,或通過聊天系統與其他玩家交流。
特魯布肖離開埃塞克斯大學後,把維護MUD1的工作轉交給了理查德·巴特爾,巴特爾利用特魯布肖開發的MUD專用語言——「MUDDL」繼續改進游戲,他把房間的數量增加到400個,進一步完善了資料庫和聊天系統,增加了更多的任務,並為每一位玩家製作了計分程序。
1980年埃塞克斯大學與ARPAnet相連後,來自國外的玩家大幅增加,吞噬了大量系統資源,致使校方不得不限制用戶的登錄時間,以減少DEC-10的負荷。80年代初,巴特爾出於共享和交流的目的,把MUD1的源代碼和盤托出供同事及其它大學的研究人員參考,於是這套源代碼就被流傳了出去。到1983年末,ARPAnet上已經出現了數百份非法拷貝,MUD1在全球各地迅速流傳開來,並出現了許多新的版本。如今,這套最古老的MUD系統已被授權給美國最大的在線信息服務機構之一——CompuServe公司,易名為「不列顛傳奇」,至今仍在運行之中,成為運作時間最長的MUD系統。
MUD1是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實時多人交互網路游戲,它可以保證整個虛擬世界的持續發展。盡管這套系統每天都會重啟若干次,但重啟後游戲中的場景、怪物和謎題仍保持不變,這使得玩家所扮演的角色可以獲得持續的發展。MUD1的另一重要特徵是,它可以在全世界任何一台PDP-10計算機上運行,而不局限於埃塞克斯大學的內部系統。
1982年,約翰·泰勒和凱爾頓·弗林組建Kesmai公司,這家公司在網路游戲的發展史上留下了不少具有紀念意義的作品。Kesmai公司的第一份合約是與CompuServe簽訂的,當時約翰·泰勒看見了CompuServe打出的一則名為「 太空戰士」(MegaWars)的廣告——「如果你能編寫一款這樣的游戲,你就能獲得每月3萬美元的版稅金」,他便把同凱爾頓·弗林一起開發的《凱斯邁之島》(The Island of Kesmai)的使用手冊寄了一份給當時在CompuServe負責游戲業務的比爾·洛登,洛登對此很感興趣。《凱斯邁之島》的運行平台為UNIX系統,而CompuServe使用的是DEC-20計算機,於是Kesmai公司重新為CompuServe開發了一個DEC-20的版本。這款游戲運營了大約 13年,1984年開始正式收費,收費標准為每小時12美元。同年,MUD1也在英國的Compunet上推出了第一個商業版本。
1984年,馬克·雅克布斯組建AUSI公司(《亞瑟王的暗黑時代》的開發者Mythic娛樂公司的前身),並推出遊戲《阿拉達特》(Aradath)。雅克布斯在自己家裡搭建了一個伺服器平台,安裝了8條電話線以運行這款文字角色扮演游戲,游戲的收費標准為每月40美元,這是網路游戲史上第一款採用包月制的網路游戲,包月制的收費方式有利於加速網路游戲的平民化進程,對網路游戲的普及將起到重要作用。遺憾的是,包月制在當時並沒有成長起來的條件,1990年AUSI公司為《龍門》(Dragon』s Gate)定的價格為每小時20美元,盡管費率高得驚人,但仍有人願意每月花上2000多美元去玩這款游戲,因此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包月制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
1985年,比爾·洛登說服通用電氣公司(GE)的信息服務部門投資建立了一個類似 CompuServe的、商業化的、基於ASCII文本的網路服務平台,這套平台被稱為GEnie(GE Network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GEnie於10月份正式啟動,其低廉的收費標准在用戶中間引起了巨大反響,也令一向有著強烈優越感的CompuServe感受到了競爭的壓力。GEnie系統實際上是利用GE信息服務部門的伺服器在夜晚的空閑時間為用戶提供服務,因此收費非常低廉,晚上的價格約為每小時6美元,幾乎是CompuServe的一半。
[編輯本段]

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
又稱郵電部互聯網、中國公用Internet網,是郵電部經營管理的基於Internet網路技術的電子信息網,1995年初與國際互聯網連通,並於5月向社會提供服務。CHINANET由骨幹網、接入網組成,骨幹網是其主要信息通路,由直轄市和各省會城市的網路節點構成;接入網是各省(區)建設的網路接點形成的網路。CHINANET的靈活接入方式和遍布全國各城市的接入點,可以方便地接入國際 Internet, 享用Internet上的豐富信息資源和各種服務,並可為國內的計算機互聯,為國內的信息資源共享提供方便的網路環境。
中國教育與科研網(CERNET)
1994年啟動,1995年底完成首期工程,包括北京(網路中心)、上海、南京、廣州、武漢、西安、成都和沈陽等高等學校集中的大城市。有連接美國的國際專線。全國主幹網(共11條64Kbps DDN專線)於1995年10月開通。二期工程完成後,全國主幹網和國際聯網的逐步升級,主幹網達到2Kbps以上,國際聯網達到8Kbps以上。
中國科學技術網(CSTNET)
由中國科學院主持,聯合清華、北大共同建設。1994年4月開通了與Internet的專線連接。1994年5月21日完成了我國最高域名CN主伺服器的設置,實現了與Internet的TCP/IP連接。1995年底基本完成「百所聯網」工程。至1997年底,已連接100多個乙太網、3000多台計算機、1萬多名用戶,成為中國地域廣、用量大、性能好、通信量大、服務設施齊全的全國性科研教育網路。
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
即國家公用經濟信息通信網,由原電子工業部管理,面向政府、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公眾提供數據通信和信息服務。金橋網年底與Internet連通,已開通24個城市,發展了1000多個本地和遠程模擬終端,提供全面的Internet服務。

⑸ 網際網路的發展史

互 聯 網 發 展 史

1、什麼是Internet?
Internet是計算機交互網路的簡稱,又稱網間網。它是利用通信設備和線路將全世界上不同地理位置的功能相對獨立的數以千萬計的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網路通信協議、網路操作系統等)實現網路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換的數據通信網。

2、Internet的起源和發展

Internet的最早起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為現代計算機網路誕生的標志。

從六十年代起,由ARPA提供經費,聯合計算機公司和大學共同研製而發展起來的ARPAnet網路。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於軍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於這樣的指導思想:網路必須經受得住故障的考驗而維持正常的工作,一旦發生戰爭,當網路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擊而失去工作能力時,網路的其他部分應能維持正常的通信工作。ARPAnet在技術上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TCP/IP協議簇的開發和利用。作為Internet的早期骨幹網,ARPAnet的試驗並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較好地解決了異種機網路互聯的一系列理論和技術問題。

1983年,ARPAnet分裂為兩部分,ARPAnet和純軍事用的MILNET。同時,區域網和廣域網的產生和逢勃發展對Internet的進一步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NSF在全美國建立了按地區劃分的計算機廣域網並將這些地區網路和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起來。NFSnet於1990年6月徹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

NSFnet對Internet的最大貢獻是使Internet向全社會開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樣僅供計算機研究人員和政府機構使用。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聯合建立了一個非盈利的組織―先進網路科學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Science 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全美范圍的T3級主幹網,它能以45Mbps的速率傳送數據。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幹網都與ANS提供的T3級主幹網相聯通。

Internet的第二次飛躍歸功於Internet的商業化,商業機構一踏入Internet這一陌生世界,很快發現了它在通信、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於是世界各地的無數企業紛紛湧入Internet,帶來了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飛躍。

3、Internet在我國的發展進程及現狀

關於中國公用數據通信網 我國已建立了四大公用數據通信網,為我國Internet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1)中國公用分組交換數據通信網(ChinaPAC)。該網於1993年9月開通,1996年底已覆蓋全國縣級以上城市和一部分發達地區的鄉鎮,與世界23個國家和地區的44個數據網互聯。

(2)中國公用數字數據網(ChinaDDN)。該網於1994年開通,1996年底覆蓋到3000個縣級以上的城市和鄉鎮。我國的四大互聯網的骨幹大部分都是採用ChinaDDN。

(3)中國公用幀中繼網(ChinaFRN)。該網已在我國的8大區的省會城市設立了節點,向社會提供高速數據和多媒體通信。

(4)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該網於1995年與Internet互聯,物理節點覆蓋30個省(市、自治區)的200多個城市,業務范圍覆蓋所有電話通達的地區。1998年7月,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骨幹網二期工程開始啟動。二期工程將八個大區間的主幹帶寬擴充至155M,並且將八個大區的節點路由器全部換成千兆位路由器。

2000年下半年,中國電信利用n*10Gbps DWDM和千兆位路由器技術,對ChinaNet進行了大規模擴容。目前,ChinaNet網路節點間的路由中繼由155M提升到2.5Gbps,提速16倍,到2000年底ChinaNet國內總帶寬已達800Gbps,到2001年3月份國際出口總帶寬突破3Gbps。

關於中國Internet的發展階段

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6.6-1993.3是研究試驗階段(E-mail Only)

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聯網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而且僅為少數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提供電子郵件服務。發展經歷如下:

1986 : Dial up (Terminal)

1990 : X.25 (1989.11: CNPAC,1993.9: CHINAPAC)

1993.3 : Leased Line(DECnet) (Email Only)

第二階段為1994.4至1996年,是起步階段(Full Function Connection)

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互聯網,實現和Internet的TCP/IP連接,從而開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務。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互聯網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互聯網路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互聯網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96年底,中國互聯網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互聯網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快速增長階段。

國內互聯網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2000萬。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我國共有上網計算機約1002萬台,其中專線上網計算機:163萬台,撥號上網計算機:839萬台,上網用戶約2650萬人,其中專線上網的用戶人數為454萬,撥號上網的用戶人數為1793萬,同時使用專線與撥號的用戶人數為403萬。除計算機外同時使用其它設備(移動終端、信息家電)上網的用戶人數為107萬。CN下注冊的域名128362個,WWW站點242739個,國際出口帶寬3257Mbps。

詳情可參考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中國Internet發展大事記》。 中國目前有十傢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互聯網骨幹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互聯網骨幹單位。現在有600多家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200家左右。

在網路基礎設施方面,近年來,中國先後啟用了數個國際光纜系統。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的有;中日、中韓、環球海底光纜系統、亞歐陸地光纜系統;正在建設的有:亞太2號海底光纜、中美海底光纜、亞歐海底光纜。1999年共有13條國內干線光纜投入使用或試運行。光纜總長100萬公里。國內互聯網骨幹網路對原有信道全面擴容,中繼電路以155M為主。隨著密集波分復用(DWDM)技術廣泛應用於光通信建設,互聯網骨幹網帶寬可達2.5G-40G。

據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冷榮泉介紹,我國網際網路骨幹網從1996年至今已經歷了3個階段:1996年之前,多數採用64K至2M傳輸通道;1997年至1999年多為2M至115M的通道;2000年到2001年從115M跳到了2.5G;從2002年開始,將逐步進入10G時代。

2002年1月11日,中國電信上海―杭州10G IP over DWDM建成開通,該通道所構建的長途波分復用傳輸系統,採用了思科公司長途波分復用系統和系列高速互聯網路由器。這一系統已被世界各地的大型電信運營商用於構建規模龐大、運行快速穩定的「IP+Optical」網路,並被證明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先進性。這條全國最寬的數據通信通道的開通,標志著我國網際網路骨幹傳輸網從2.5G步入10G時代,標志著中國電信數據傳輸能力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電信的數據網已經成為真正的高速數據網路、海量帶寬網。

關於中國十大互聯網簡況

目前我國有10家網路運營商(即十大互聯網路單位),有200家左右有跨省經營資格的網路服務提供商(ISP)。十大互聯網路單位分別是:

(1)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 (2)中國科技網(CSTNET)

(3)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 (4)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已並入網通)

(5)中國聯通互聯網(UNINET) (6)中國網通公用互聯網(CNCNET)

(7)中國移動互聯網(CMNET) (8)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CIETNET)

(9)中國長城互聯網(CGWNET) (10)中國衛星集團互聯網(CSNET)

其中非營利單位有四家:中國科技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和中國長城互聯網。這十大互聯網路單位都擁有獨立的國際出口。調查顯示,截止2001年9月30日,我國的國際出口帶寬總和已達到5724M(見下圖,未包括中國長城互聯網的國際出口帶寬數據),與CNNIC在2001年1月的互聯網統計調查報告中公布的2799M相比,我國大陸在短短9個月的時間里,國際出口帶寬增加了2925M,增幅為105%。其中,與美國相連的有4023M(佔70.3%),與日本相連的有314M,與韓國相連的有251M,與中國香港相連的有749M,與中國澳門相連的有14M,還與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相連。另外,這十大互聯網路單位與國家互聯網交換中心(NAP)之間的連接帶寬也達到3558M。我國十大互聯網單位之間的相互連接帶寬數,以及我國部分ISP與十大互聯網單位之間的連接帶寬數和國際出口帶寬情況請參考中國互聯網聯接帶寬Flash圖。

4、互聯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互聯網給全世界帶來了非同尋常的機遇。人類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當前正在邁進信息社會。信息作為繼材料、能源之後的又一重要戰略資源,它的有效開發和充分利用,已經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取得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它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

首先,網路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傳遞.使得社會的各種資源得以共享。

其次,網路創造出了更多的機會,可以有效地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有力地拉動消費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生產力進步。

第三,網路也為各個層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互聯網的確創造了一個奇跡,但在奇跡背後,存在著日益突出的問題,給人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比如,信息貧富差距開始擴大,財富分配出現不平等;網路的開放性和全球化,促進了人類知識的共享和經濟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成為非常嚴峻的問題;網路的競爭已成為國家間和企業間高技術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網路帶來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劇了文化滲透,各國都在為捍衛自己的網路文化而努力。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這種厚重的文化在網路上得以延伸,這個問題顯得尤其突出。

5、Internet的發展特點與趨勢

Internet發展經歷了研究網、運行網和商業網3個階段。至今,全世界沒有人能夠知道Internet的確切規模。Internet正以當初人們始料不及的驚人速度向前發展,今天的Internet已經從各個方面逐漸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們可以隨時從網上了解當天最新的天氣信息、新聞動態和旅遊信息,可看到當天的報紙和最新雜志,可以足不出戶在家裡炒股、網上購物、收發電子郵件,享受遠程醫療和遠程教育等等。

Internet的意義並不在於它的規模,而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全球性的信息基礎設施。當今世界正向知識經濟時代邁進,信息產業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發達國家的新的支柱產業,成為推動世界經濟高速發展的新的源動力,並且廣泛滲透到各個領域,特別是近幾年來國際互聯網路及其應用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推動了各行各業的發展,並且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之一。Internet已經構成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和未來信息社會的藍圖。縱觀Internet的發展史,可以看出Internet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運營產業化

以Internet運營為產業的企業迅速崛起,從1995年5月開始,多年資助Internet研究開發的美國科學基金會(NSF)退出Internet,把NFSnet的經營權轉交給美國3家最大的私營電信公司(即Sprint、MCI和ANS),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

2)應用商業化

隨著Internet對商業應用的開放,它已成為一種十分出色的電子化商業媒介。眾多公司、企業不僅把它作為市場銷售和客戶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把它作為傳真、快遞及其他通信手段的廉價替代品,藉以形成與全球客戶保持聯系和降低日常的運營成本。如:電子郵件、IP電話、網路傳真、VPN和電子商務等等的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便是最好例證。

3)互聯全球化

Internet雖然已有三十來年的發展歷史,但早期主要是限於美國國內的科研機構、政府機構和它的盟國范圍內使用。現在不一樣了,隨著各國紛紛提出適合本國國情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已迅速形成了世界性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熱潮,各個國家都在以最快的速度接入Internet。

4)互聯寬頻化

隨著網路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採用、接入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帶寬瓶頸約束將會消除,互聯必然寬頻化,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並能滿足用戶多方面的網路需求。

5)多業務綜合平台化、智能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將成為圖像、話音和數據「三網合一」的多媒體業務綜合平台,並與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電子公務、電子醫務、電子教學等交叉融合。十到二十年內,互聯網將超過報刊、廣播和電視的影響力,逐漸形成「第四媒體」。

綜上所述,隨著電信、電視、計算機「三網融合」趨勢的加強,未來的互聯網將是一個真正的多網合一、多業務綜合平台和智能化的平台,未來的互聯網是移動+IP+廣播多媒體的網路世界,它能融合現今所有的通信業務,並能推動新業務的迅猛發展,給整個信息技術產業帶來一場革命。

⑹ 為什麼金橋信息這只股票天天漲停有什麼內幕

這個是上市不久的新股,新股剛開始都這樣,很難買到。望採納,謝謝!

⑺ dr金橋信息股票什麼意思

d 是除息的意思 就是給原來的股東現金紅利
r 是除權的意思 就是給原股東一定的股票紅利
沒加9塊 加了7塊 簡單地說就是給了原股東2元的紅利!
前好還是後好,一般來說除權之後有一個股價回升的過程叫填權,大盤好的時候高分紅率很好
還有一種情況除權之後莊家借這個機會出貨,股價越來越低叫做踢權

⑻ 股票里的金橋信息發行時每股收益是多少

安裝大智慧股票軟體或類似軟體,f10有上市公司詳細信息

⑼ 金橋信息是不是創業板

金橋信息股票不是創業板股票,是在滬交所發行的待申購新股。申購中簽後,也是在滬交所上市交易。

創業板,又稱二板市場即第二股票交易市場,是與主板市場不同的一類證券市場,專為暫時無法在主板上市的創業型企業、中小企業和高科技產業企業等需要進行融資和發展的企業提供融資途徑和成長空間的證券交易市場,是對主板市場的重要補充,在資本市場有著重要的位置。在中國的創業板的市場代碼是300開頭的。
創業板與主板市場相比,上市要求往往更加寬松,主要體現在成立時間,資本規模,中長期業績等的要求上。由於新興的二板市場上市企業大多趨向於創業型企業,所以又稱為創業板。創業板市場最大的特點就是低門檻進入,嚴要求運作,有助於有潛力的中小企業獲得融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