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朱欽騏的揚帆國際
擁有21年歷史的諾帝卡(Nautica)與保羅·拉夫·勞倫(PoloRalphLaurent)和唐美·希緋格(TommyHilfiger),在美國並稱為男士休閑服飾3大品牌。諾帝卡品牌的創始人和首席設計師朱欽騏(DavidChu)是一位華人,今年50歲。世界最大的成衣公司VF集團(VFCorporation)以每股17美元的價格,現金收購納斯達克股票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諾帝卡(NauticaEnterprises,Inc)。VF集團收購諾帝卡公司的溢價比達到28%。VF集團還將支付1460萬美元現金購買諾帝卡員工的股票期權,總計投入達5.86億美元。
諾帝卡品牌的創始人和首席設計師朱欽騏(DavidChu)是一位華人,諾帝卡的英文「Nautica」源自拉丁文「Nauticus」這個航海詞彙,其服裝哲學崇尚海洋生活,富含自然色彩,既充滿活力又無拘無束。2003年,諾帝卡旗下25個系列產品的全球零售額達到20億美元。
VF集團的收購對諾帝卡來說是一個大的轉折點。實際上,美國經濟近兩年一直不夠景氣,男裝業更是如此。根據美國國家零售業聯會的統計數字,即使將通貨膨脹因素算在內,美國男裝專賣店的銷售額從2000年的108億美元下降到了2002年的99億美元。2003年頭6個月比去年同期又下降了8到11個百分點。諾帝卡的發展也沒有逃脫經濟不景氣的影響。為了尋求新的發展空間,諾帝卡正向世界市場包括歐洲、中南美洲和遠東地區擴展。諾帝卡25個系列產品行銷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10年來,諾帝卡在日本、韓國、台灣、香港和馬來西亞都有較大的發展。
中國不僅是世界最大的服裝加工及成衣出口國,還擁有人口最具潛力的成衣消費市場,諾帝卡當然不會錯失中國的良機。1994年,諾帝卡進入中國。近3年來,諾帝卡在中國發展速度飛快,總收入的增長連年翻番。2003年,諾帝卡在中國大陸地區已有25個經銷商,60多個專賣店,銷售收入大約為4500萬元。目前,整個亞太地區對諾帝卡銷售收入的貢獻是10%。
諾帝卡中國/香港地區的執行董事裴嘉思在紐約長大,在中國生活超過15年,他用流利的中文說:「國際男士休閑品牌在中國,競爭不算激烈。」他繼續解釋道:「中國是一個新興市場。雖然本地的男士休閑品牌眾多、價格低、店鋪廣為分布,但都還不成熟;很像美國20、30年前的情況,大多數都定位不明確,產品組合也不夠好,追求的是大眾化的市場。真正在中國展開拳腳的國際男士休閑品牌只有少數幾個。」諾帝卡定位的中國消費群體是年齡28-40歲、受過良好教育、追求衣著品位、嚮往戶外運動、享受時尚生活的白領階層、商務人士和企業家。「諾帝卡要與百貨公司、經銷商等合作,努力發展中國市場。20年後的市場一定不一樣,到時只有少數幾個重要的牌子能夠獲得發展。這只是時間的問題。諾帝卡只要能在中國生根,就一定會有更好的未來,」裴嘉思信心十足地說。
在中國,諾帝卡是發展節奏比較快、領先市場的國際男士休閑品牌之一。法國的拉科斯特(LaCoste)、美國的唐美·希緋格等品牌在中國也有一定的建樹。比如,拉科斯特進入中國也有10年,在全國有128個銷售點,其中上海和北京自營店為24個,其中2個是獨立店,2個折扣店(outlet),20個是百貨公司中的專櫃;在其它城市還有104個加盟店。近年來,拉科斯特在中國的營業收入每年都是兩位數的成長。從訂貨量來看,2003年的增長率超過20%。拉科斯特服裝中國總經理潘茱莉說:「中國的市場還很大,我們沒有終極的目標。但2004年,我們將把拉科斯特的銷售點增加到140個以上。」正如拉科斯特公司現今掌門人貝爾納·拉科斯特(BernardLacoste)2003年10月在北京宣布的,「到2010年,中國有可能成為拉科斯特在世界上三大主要市場之一,」他說。
越來越多中青年開始以休閑裝代替西服,隨著中國時裝業的進一步發展,市場將出現細分,消費者對服裝的需求會走向品牌化,中、高檔休閑服裝的市場將持續增長。2004年,諾帝卡還要進軍女性休閑服飾領域。擁有李(Lee)、威格(Wrangler)和北面(NorthFace)等品牌的VF集團對諾帝卡一直有濃厚興趣。「休閑服飾佔到服飾行業的半壁江山,」VF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麥克唐納(MackeyMcDonald)說。完成對諾帝卡的收購後,VF集團的資產組合中將增加全新的生活服裝品牌,在百貨店行業內的影響力也加強了。VF集團認為該收購行動將至少為今年的每股利潤增加5到8美分。諾帝卡則將受益於VF的供應鏈管理、存貨管理和品牌管理的經驗。
朱欽騏本人留了下來,擔任新設的分公司首席執行官一職,負責諾帝卡的全球設計、產品開發和營銷。根據收購協議,VF公司將在4年內付給朱欽騏共計1.04億美元。朱欽騏還將收取設計版權費。他是這次並購最大的贏家。20世紀60年代後期,13歲的朱欽騏從故鄉台灣移居紐約。原本打算從事建築設計或者廣告設計的他,在高中升大學的暑假,因為想了解素描與服裝歷史,參加了紐約時裝設計學院(FIT)的一個夏季課程。這個課程改變了朱欽騏的一生。在課程學習中,他在設計和比例方面的天賦得到了兩位教授的認可,他們為朱欽騏指明了事業的方向。在他們的啟迪下,朱欽騏決定改學時裝設計。「當時我18歲,對未來並沒有詳細的計劃,但我確實對設計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情,」朱欽騏非常坦白。畢業後,他在美國的一家服裝公司做了5、6年的設計師,直到1983年的某一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設計出6件夾克。
熟諳設計之道的他當時對市場推廣毫無感覺,只好提著設計樣品,一家家地走訪自己喜好的百貨公司,推銷產品。知名的紐約巴尼百貨公司(Barneys)向他遞出了橄欖枝。雖然是區區3200美金的訂單,卻為朱欽騏日後的事業拉開了序幕。隨後,他和朋友合夥成立了諾帝卡公司,那年他29歲。朱欽騏的作品色彩搭配鮮艷大膽,講求細節,與當時單調、死板的男性休閑服完全不同,因此大受歡迎。1984年,朱欽騏獲得了當時正在尋求擴充的奧緬因公司(State-o-Maine)的青睞,他的第一個合夥人將股權售讓給奧緬因公司。與奧緬因公司正式合並後,公司於1993年上市,並更名為諾帝卡。
從1983年直到三、四年前,在美國經濟的強勁推動下,諾帝卡的發展順風順水。1987年,諾帝卡在紐約曼哈頓哥倫布大道(ColumbusAvenue)開了第一家獨立店。哥倫布大道是年輕的雅皮最喜歡光顧的地方,非常時尚。把第一家獨立店放在這里,朱欽騏真是煞費苦心。諾帝卡倡導的生活方式(lifestyle)在店內完全展現出來,受到許多大百貨公司的認可;從那時候開始,大型百貨公司的大門就向諾帝卡敞開了,現在諾帝卡已經在世界各地的百貨公司設立了大約2600個專櫃。
公司剛開始時,由於產量不多,朱欽騏很難找到工廠配合生產。「我不是學商業的,一切都要邊學邊做。我一個人包攬了設計、采購、銷售……好在產品很受歡迎,訂單來源非常充分。」第一年的銷售額達到70萬美元。最初的二、三年裡,公司以幾何速度成長。公司成立後的第三年,公司的銷售額達1000萬美元,當時全美國只有一個公司的夾克產量比得上它。這時,朱欽騏不由擔心:「繼續成長是不是不可能了?」但他很快就找准了發展方向。朱欽騏並沒有將諾帝卡定位為流行成衣品牌,「我的腦海里,諾帝卡不是服裝公司,是設計公司。諾帝卡要為人們營造一種生活方式。」所以,在個人、家庭等相關的領域,有獨到的設計觀點時,諾帝卡就會涉足進去。如今,諾帝卡品牌已經擴充到整個生活方式領域,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生活時尚品牌,逐步涉獵正裝、包括眼鏡、手錶、香水在內的全系列配飾、男女睡衣;男女牛仔裝;女子泳裝以及男童裝等。
朱欽騏還把諾帝卡理念拓展到了家居設計的領域,包括整套的寢具、浴衣、餐具和傢具。2002年,雖然休閑服裝在美國差不多已經達到飽和點,但整個品牌2002年的成長率約為8%-9%。現在美國成長最快的業務正是5年前開始的家居用品和傢具系列,2003年的批發收入已達1.2億美元。諾帝卡公司15年來的平均成長速度達35%到40%。「服裝行業不是一個容易做的行業,」朱欽騏說。回首21年的路,朱欽騏有著這樣的體會:「一位出色的航海家遠遠的就能感覺到風向。他善於利用船、風和帆的力量,加快船的速度。」朱欽騏就是這樣一位航海家。
⑵ 李嘉城簡介
李嘉誠 統領長江實業、和黃集團、香港電燈、長江基建等集團公司,全球華人首富,全世界華人最成功的企業家。十四歲投身商界,22歲正式創業,半個世紀的奮斗始終以"超越"為主題:從超越平凡起跑;為超越對手努力;達到巔峰,超越巔峰;實現自我,超越自我,於是世人稱之為"超人"。李嘉誠不僅是創業精英、商界巨頭,而且在其創業發展路上,並購多家公司。可以說,李創業之路就是一條並購之路,其創業和壯大與兼並和收購其它公司企業分不開。李嘉誠的並購之路同其人生經歷、創業經歷一樣倍受世人關注。
艱辛與成功的創業經歷
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先生誕生於廣東省潮州潮安縣。1940年,隨父母到香港定居。1943年冬其父辭世,至此少年李嘉誠開始了學徒、工人、塑膠廠推銷員的生活。 1948年,20歲的他就開始在新蒲崗擔任了一家塑膠廠的業務經理、總經理。1950年,在筲箕灣創立了長江塑膠廠。1957年,在北角創立了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發展塑膠花、玩具生產等。1958年,1960年先後在北角、柴灣建造了兩座工業大廈。 1972年9月31日,李嘉誠創建了長江實業有限公司,11月1日,"長實"股票在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並相繼在倫敦(1973年)、加拿大的溫哥華(1974年6月)掛牌上市。1974年5月,與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聯組恰東財務有限公司。
1985年5月15日,李嘉誠出任匯豐銀行董事局非執行副董事長。1986年,長實集團名列香港十大財團首富,李嘉誠旗下四大公司上市值佔香港上市總值13.57%。1990年4月7日,李嘉誠旗下的"和黃"與"中信"、英國大東電報局合作投資的"亞洲衛星一號",由中國"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送入東南亞上空的同步軌道。到1991年間,"長實"系財團已發展成為有重要國際地位和重大影響的跨國多元化企業集團,擁有1200多億港元資產,比1986年增加兩倍半。
"超人"美譽與並購經歷
叱吒香江,縱橫海外,李嘉誠這個神奇的名字,今天已是'成功'與'奇跡'的代名詞:他統領著長江實業、和黃集團、香港電燈、長江基建等四家上市公司,業務遍及各行各業,如地產、港口貨運、超級市場、基建、電訊、酒店、保險、水泥、電力、網路等等,形成一個逾萬億資產的跨國企業帝國。而李嘉誠本人也榮列世界富豪榜第10位,成為有史以來華人最傑出的企業家之一。這一切,使他贏得了'超人'的美譽。
縱觀李嘉誠傳奇的商旅生涯,他最為成功之處是善於審時度勢、運籌帷幄。李嘉誠十四歲投身商界,22歲正式創業,半個世紀的奮斗皆以'超越'為主題:從超越平凡起跑;為超越對手努力;達到巔峰,超越巔峰;實現自我,超越自我,於是人們稱之為"超人"。
而其企業發展壯大與其兼並和收購其它公司有關。1974年4月,成功收購美資永高公司,接手經營香港希爾頓大酒店和印尼巴厘島的凱悅酒店,並相繼購入虎豹別墅及其他多項地皮、物業。1978年9月5日,李嘉誠從匯豐銀行承接了"黃埔"公司9000萬股股票,同年,還收購了英資青洲英坭有限公司,出任該公司董事局主席。1979年7月,"長實"與中資僑光公司聯組宜賓地產有限公司,取得沙田鐵路維修站上蓋發展權,並成立中國(香港)水泥廠(1982年投產)。是年9月25日,"長實"贏得和記黃埔公司控股權,並於10月15日出任"和黃"執行董事。1981年1月1日,李嘉誠出任"和黃"公司董事局主席。1997年與"首鋼"聯手收購香港東榮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收購北京長城飯店等七家大酒店,擁有51%的股權。1985年,購入加拿大溫哥華世界博覽會商業中心,斥資百億港元,興建規模龐大的商住住宅群。
經過不斷發展壯大,李嘉誠旗下的"長實"集團及其附屬公司,現已發展成為在香港以至世界具有領導地位的地產、國際集裝箱貨櫃碼頭業和投資發展的舉足輕重的集團公司。市值已超過2700億港元。業務經營范圍包括地產發展、金融、貿易、貨櫃碼頭、運輸業、能源、電力、通訊、衛星廣播、酒店業、零售業等。
1928年出生於廣東潮州,父親是小學校長。1940年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壓迫,全家逃難到香港。兩年後,父親病逝。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李嘉誠被迫輟學走上社會謀生。
開始,李嘉誠為一間玩具製造公司當推銷員。工作雖然繁忙,失學的李嘉誠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進修,補習文化。由於勤奮好學,精明能幹,不到20歲,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廠的總經理。兩年後,李嘉誠把握時機,用平時省吃儉用積蓄的7000美元創辦了自己的塑膠廠,他將它命名為「長江塑膠廠」。
1958年,李嘉誠開始投資地產市場。他獨到的眼光和精明的開發策略使「長江」很快成為香港的一大地產發展和投資實業公司。當「長江實業」於1972年上市時,其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輩大亨中已排眾而出。
1979年,「長江」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李嘉誠因而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1984年,「長江」又購入「香港電燈公司」的控制性股權。李嘉誠先生現任「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及「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管理的企業,於1994年除稅後贏利達28億美元。1995年12月,長江實業集團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共已超過420億美元。
⑶ 電視劇「大時代」中「華人會」是什麼證券公司嗎還是證券交易所還是什麼
是從事證券生意的華人自發組織的團體。因為當時香港商界主要由英國人把持,華人不得不團結起來謀求生存。
⑷ 李嘉誠是做什麼的
李嘉誠是一名商人,是做房地產出身的。是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及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也是一個慈善家,捐錢建立了汕頭大學。
李嘉誠(1928年7月29日—),漢族,出生於廣東潮州潮安縣,祖籍福建 莆田,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及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資深顧問。是香港開埠後第三任首富。
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生於廣 東潮州潮安縣北門街面線巷的一個家庭。1958年開始投資地產。2018年5月10日,李嘉誠正式退休。
(4)香港華人股票交易所創始人擴展閱讀:
李嘉誠是一個危機感很強的人,他每天90%的時間,都在考慮未來的事情。他總是時刻在內心創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給自己提問,然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式,等到危機來的時候,他就已經做好了准備。
李嘉誠從來不喜歡高談闊論,他認為從事推銷工作,重要的有兩點:一是勤勞,二是創新。走南闖北的推銷生涯,不僅鍛煉了他的商業頭腦,豐富了他的商業知識,而且也使李嘉誠結識了很多好朋友,教會了他各種各樣的社會知識。
同時,在推銷過程中,也使他學會了寬厚待人、誠實處世的做人哲學,為他日後事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資料:李嘉誠 網路
⑸ ftx交易所的創始人是誰
ftx交易所的創始人是兼CEO Sam Bankman-Fried,Sam同時也是Alameda Research的創始人。Alameda Research目前是數字貨幣市場上最大的流動性供應商與做市商之一,全球排名前三的。僅在bitmex的盈利排行榜中,Alameda就占據了排行榜前十中的兩席。作為行業中的元老級從業者,Alameda推出ftx交易所也是其深思熟慮後的選擇。。如果有不明白的,可以直接追問哦
⑹ 港交所是私人所有的嗎股東有哪些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簡稱港交所,英文簡稱HKEx)HKEx: 0388,是香港的證券交易所。港交所是一家控股公司,全資擁有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期貨交易所有限公司和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三家附屬公司。主要業務是擁有及經營本港唯一的股票交易所與期貨交易所,以及其有關的結算所。主席為夏佳理,行政總裁為周文耀。
2004年,港交所資產凈值為4,052,143,000港元,純利為1,056,884,000港元。
早期發展
香港的證券交易歷史悠久,早於19世紀香港開埠初期已出現,但到1891年香港經紀協會成立,香港始有正式的證券交易市場。1914年,該會易名為香港經紀商會。1921年,香港股份商會注冊成立,屬香港第二間交易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兩所於1947年合並,成為香港證券交易所。
四會時代
當時的香港證券交易所主要由英國人管理,上市公司也多屬英資企業。1960年代末,香港經濟起飛,華資公司對上市集資的需求越來越大,促成更多以華資擁有及管理的交易所開業,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及九龍證券交易所先後創立。
香港原四家交易所及創立年份:
★香港證券交易所 - 1947年
★遠東證券交易所 - 1969年12月17日
★金銀證券交易所 - 1971年9月15日
★九龍證券交易所 - 1972年
四會合並
一個城市擁有4家交易所,在世界上甚為罕見,而且也帶來行政與監管上的困難。在香港政府的壓力下,四家交易所合並勢在必行。1980年,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注冊成立,經過多年籌備,1986年4月2日,四會正式合並,聯合交易所開始運作,並成為香港唯一的證券交易所,香港證券市場進入一個新時代。聯交所交易大堂設於香港中環交易廣場,採用電腦輔助交易系統進行證券買賣。1986年9月22日,聯交所獲接納成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成員。
與期交所合並
經歷過多次牛市、股災,與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香港證券市場漸趨成熟。1999年,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公布,為香港證券及期貨市場進行全面改革,以提高香港的競爭力及迎接市場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建議把香港聯合交易所(聯交所)與香港期貨交易所(期交所)實行股份化,並與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合並,由單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所擁有,當時聯交所共有570家會員公司。2000年3月6日,三家機構完成合並,香港交易所於2000年6月27日以介紹形式在聯交所上市。
現況
2005年7月,港交所為使用接近20年,位於交易廣場的交易大堂進行翻新,減少交易櫃位,並增設多功能場地、展覽館及圖書館等設施。裝修完成後的新交易大堂在2006年1月16日重新使用,並由財政司司長唐英年主持啟用儀式。交易大堂的展覽館則在2006年4月26日由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主持揭幕儀式。
交易大堂
交易大堂在2006年完成翻新後,設有294張交易台,交易場地面積為12,200平方呎,設有傳媒采訪區及新聞直播室,交易大堂中央的電子顯示屏幕則改用全彩色顯示屏,以圓筒形設計。另增設交易所展覽館,佔地13,800平方呎,對外開放,向公眾介紹交易所的歷史及發展,成人入場費20港元。
交易系統
香港交易所的所有交易以電腦進行,第一代的自動對盤及成交系統於1993年11月啟用,至1996年1月,第二代自動對盤及成交系統啟用,系統讓證券行的終端機連接,令交易不再局限於交易大堂內。第三代自動對盤及成交系統 (AMS/3)於2000年啟用,證券經紀可以透過開放式的連接器,將買賣盤直接輸入中央處理系統進行交易,使交易更快捷,亦提高了交易所可處理的交易量。
結構
港交所董事會成員包括不多於6名由財政司司長委任的董事,不多於6名由股東選出的董事、及行政總裁。2006年4月26日,財政司司長委任夏佳理、史美倫、鄭慕智、張建東、范鴻齡及方俠出任董事,而港交所股東大會則選出David Webb及陸恭蕙出任董事。
⑺ 誰知道深圳萬利加集團李偉波的背景
李偉波是萬利加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的創始人,自2006年起擔任集團主席。
李先生原藉廣東電白,出生於農村家庭,家境清貧。李先生16歲踏足社會,起初於建築公司任職工人,築橋修路,後轉任印刷廠工人。1981年,李先生來到深圳,從事小本建材生意。
1999年,李先生看準包裝及印刷業務在國內的巨大發展潛力,轉投印刷業生意,創建了偉誠集團有限公司,並擔任董事局主席。偉誠集團的主要經營項目是香煙包裝製作及印刷。2004年3月偉誠集團在香港股票交易所成功上市,到2006年偉誠集團的市值更達到70億。2006年李先生帶領偉誠集團與澳洲包裝行業巨頭Amcor-Fiber公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並易名為澳科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引領集團實現企業國際化。
2006年,李先生開始投資地產項目,成立了萬利加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以深圳為發展基地,積極發展地產業務。
李先生於2005年開始成為深圳市總商會的執行會員,任期至2010年;同時身兼仁濟總理一職,積極投身公益事務。
目前,李偉波先生是世界傑出華人,是深圳市小商品協會會長/深圳市警察基金會名譽會長.
你從這些社會職務就能知道他跟官方和警界的關系啦,何必去挖那麼深,給自己惹麻煩呢?
本溪那家鐵礦儲量相當於原本鐵礦石豐富的遼寧省鞍山和本溪地區所有鐵礦礦區儲量的總和,具有埋藏深、礦體延伸大、傾角陡、礦體規模大等特點。深圳民企億眾鑫公司摘得了這座世界單體最大鐵礦的開采權,該項目將由本溪市億眾鑫進行開采。該公司是由深圳市億眾鑫礦業投資有限公司、遼寧地勘局、本溪鋼鐵於2008年1月29日在本溪市平山區注冊成立,注冊資金1000萬元,三家股東持股比例分別為60%、20%、20%。而億眾鑫公司的真正老闆就是李偉波.
仁濟總理
⑻ 1973年香港股災的成立
1969年由李福兆先生牽頭的一群華資經紀暗中籌備一間華人的股票交易市場遠東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並於12月17日開業,由此開始了普通市民參與證券及股票買賣,當時恆生指數於12月29日創下160.05當年新高,其後股市節節上升,1971年9月20日創下406.32新高位,不足兩年上升1.5倍。
其後兩間以華人為主要對象的交易所先後成立,1971年3月15日由當時的金銀業貿易場理事長胡漢輝等倡議的金銀證券交易所(The Kam Ngan Stock Exchange Limited)開業,1972年1月5日由陳普芬等人創辦的九龍證券交易所(The Kowloon Stock Exchange Limited)成立,1970年1月20日由新界領袖陳日新創辦的亞洲證券交易所在香港注冊成立,並計劃在1973年2月18日正式開業。為了阻止更多的證券交易所成立,政府公布《1973年證券交易所管制條例》(The Stock Exchange Control Ordinance),重罰經營未經認可的交易所之人士及抑制證券交易所之增加。至此四會並存的局面形成,並維持至1986年四會合並為止。可見當年證券及股票市場發展之熾熱。
「置地飲牛奶」事件
恆生指數由406.32調整至1972年1月27日的323.95後,繼續扶搖直上,到年尾12月29日上升至843.40,不足一年時間上升1.6倍,其間多種現時的藍籌地產公司上市,值得一提的是華資地產五虎即長江實業、新鴻基地產、恆隆地產、合和實業、大昌地產。當中以長江實業及新鴻基地產發展最為遠大,前者後來多次挑戰英資地位,後者超越置地成為全港最大型地產公司。
1972年10月30日發生香港開埠以來最大規模的收購戰:英資置地與牛奶公司主席周錫年爵士及華資地產商華懋王德輝爭奪牛奶公司控制權,即所謂「置地飲牛奶」事件:置地以兩股面值五元現金,交換牛奶股東手上一股面值七元五角的股份,雙方於報章上作出廣告戰,一時成為市場焦點。
市上又有傳外資利獲家集團利用香港市民對股市的認識不足,作出財技在市場製造炒風,即所謂「過江龍飽食遠揚」事件。而由於當時對於公司上市監管不足,大量空殼公司上市混水摸魚,最典型例子莫過於有「香港黐線」(「黐線」粵語中即是「神經病」的意思)之稱的香港天線及同等人創辦的香港電腦上市。
⑼ 香港證券交易所是不是正盤合法嗎
年。香港第一家證券交易所---香港股票經紀協會於1891年成立。1914年,改名為香港證券交易所,1921年,香港又成立了第二家證券交易所---香港證券經紀人協會。1947年,這兩家交易所合並為香港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到60年代後期,香港原有的一家交易所已滿足不了股票市場繁榮和發展的需要,1969年以後相繼成立了遠東、金銀、九龍三家證券交易所,香港證券市場進入四家交易所並存的所謂「四會時代」。香港原四家交易所及創立時間:香港證券交易所創立於1947年,遠東證券交易所創立於1969年12月17日。金銀證券交易所創立於1971年9月15日,九龍證券交易所創立於1972年。當時的香港證券交易所主要由英國人管理,上市公司也多屬英資企業。1960年代末,香港經濟起飛,華資公司對上市集資的需求越來越大,促成更多以華資擁有及管理的交易所開業,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及九龍證券交易所先後創立。1973-1974年的股市暴跌,充分暴露了香港證券市場四會並存局面所引致的各種弊端。1980年,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注冊成立。1986年3月27日,四家交易所正式合並組成香港聯合交易所。1986年4月2日,聯交所開業,並開始享有在香港建立,經營和維護證券市場的專營權。聯合交易所開始運作,並成為香港唯一的證券交易所,香港證券市場進入一個新時代。聯交所交易大堂設於香港交易廣場,採用電腦輔助交易系統進行證券買賣。1986年9月22日,聯交所獲接納成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成員。
⑽ 誰能把香港證券史上發生的一些重要事件說一下。。。
香港的證券交易歷史悠久,早於19世紀香港開埠初期已出現,但到1891年香港股票經紀會(The Stockbroker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成立,香港始有正式的證券交易市場。1914年2月21日,該會易名為香港股份總會(Hong Kong Stock Exchange)。1921年10月1日,香港股票經紀協會(Hong Kong Sharebrokers' Association)注冊成立,結束香港股份總會壟斷的局面,會員大多是被香港股份總會排擠的經紀,華人更佔大多數,屬香港第二間交易所。此外,更有香港股票及經紀社(1924年),加以香港匯兌經紀會所(年分不詳),但此兩間交易所均於三十年代初倒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香港股票經紀會和香港股票經紀協會於1947年3月合並,成為香港證券交易所(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Limited),俗稱「香港會」。 當時的香港證券交易所主要由英國人管理,上市公司也多屬英資企業。1960年代末,香港經濟起飛,華資公司對上市集資的需求越來越大,促成更多以華資擁有及管理的交易所開業,遠東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俗稱「遠東會」)、金銀證券交易所(The Kam Ngan Stock Exchange Limited,俗稱「金銀會」)及九龍證券交易所(The Kowloon Stock Exchange Limited,俗稱「九龍會」)先後成立。 一個城市擁有4家交易所,在世界上甚為罕見,而且也帶來行政與監管上的困難。在香港政府的壓力下,四家交易所合並勢在必行。早於1974年7月四家交易所同意組成名為香港證券交易所聯會(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Stock Exchanges,簡稱「聯會」),就未來發展及合並交換意見。期間在1977年曾發生「香港會」及「遠東會」私下的「小合並」事件,最終因「香港會」內部分岐而拉倒,但是在該年8月24日,經過多月籌備,"越所買賣"正式在「香港會」及「金銀會」開始,成交踴躍,約有38萬元。 1980年7月,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The Stock Exchange of Hong Kong Limited,簡稱「聯交所」)注冊成立,為正式合並踏出第一步。1981年10月30日,香港聯合交易所舉行第一屆會員大會,選出21人委員會,其中,胡漢輝獲選為為主席(583票),湛兆霖(523票)、李福兆(511票)、王啟銘(505票)及馬清忠,獲選為副主席。1985年香港期貨交易所有限公司(The Futures Exchange of Hong Kong Limited,簡稱「期交所」)正式開業。經過12年籌備,1986年3月27日四家交易所在收市後一同停業,結束四會並立的時代,當日恆生指數為1,625.94,上市公司總市值約2,500億元。4月2日,四會正式合並,上午10時正「聯交所」主席李福兆邀請財政司彭勵治(J. Bremridge)、經濟司易成禮(J.F. Yaxley)及金融司林定國(D.A.C. Nendick)等進行簡單的買賣儀式,宣布聯合交易所開始運作,並成為香港唯一的證券交易所,香港證券市場進入一個新時代。聯交所交易大堂設於香港中環交易廣場,採用最先進的電腦輔助交易系統進行證券買賣。首項交易是彭勵治買入太古洋行,原因一是彭氏曾任太古主席,二是行內稱太古為大吉祥,是好兆頭的象徵,該日成交股數為3,300萬股,成交達2.26億。9月22日,聯交所獲接納成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Bourses de Valeurs)的正式成員,得到國際的肯定。同年10月6日再由港督尤德主持「醒獅點睛」儀式,在鑼鼓聲中宣布香港股市進入一個新年代。 停市四天 由於當時香港股市的市盈率比日本東京和美國紐約都低,所以恆生指數由1984年底1200.38點起步,升至1987年10月1日3949.73點的高位,上升6.09,最高更曾一度升上3968點。兩年多升幅達175%,次日,成交亦創歷史新高達54.07億元。10月16日,美國杜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大幅下跌91.55點,約為當時的5%,遂使國際指數大幅下跌,香港亦不能獨善其身,當日恆生指數一度下跌100多點,跌市最凌厲在中午的一段時間,那時市場全無利淡消息入市,大家不知道大市因何下跌。午後市道出現反彈,這反彈令不 少投資者對後市繼續抱有信心,才會被接踵而來的狂瀉殺個措手不及。當日全日指數只下跌45.44,而期指仍高水達107.1(現貨月份),遠期月份的溢價更高逾200點;報章引述證券業人士的看法,極大部分都繼續看好後市,認為市底穩好,下周便可反彈回升。只有極小部分認為只受到美國加息的影響,調整之勢或會持繽,但似乎沒有人敢對後市看淡。 10月19日,市場受到美國紐約股市大跌的拖累,當日香港股市開市,強大的拋售浪潮便告出現,所有藍籌股紛紛低開好幾個價位,接著沽盤排山倒海般出現,二、三線股份跌幅更見凌厲,許多股份牌下更只有 賣家,沒有買家。市場只有賣非但不跌,竟還逆市上升,十時十五分(開市後十五分鍾)恆生指數已跌去120點,接著市場喘定下來,沽盤稍收斂,普遍股價企定於低位,十一時正恆生指數彈升了二點多,接下來另一輪沽售狂潮又再涌現,十二點鍾恆生指數再跌去約140點,報3524.64。由於跌市實在過分,而且市場全無看淡的理由,於是十二點過後,一些經紀行開市執平貨,使恆生指數輕微反彈23點,以3547.90收市。 下午二時三十分股市重開,賣盤排山倒海般涌至,連「跌市奇葩」置地也告不支而下跌,整個下午短短一個鍾頭,恆生指數再跌185點,許多股票甚至是藍籌股均只有賣家,買家牌下空無一人,股民欲沽無從、欲哭無淚,市場投資情緒就在這一日內從絕對樂觀轉為極度悲觀。 當日香港股市十大上升幅度最大的股票只有一隻,就是「百利達熊債券(1992年期)」,全日升幅為8.33%,十大跌幅之首的股票就是「港澳發展1996年認股證」,跌幅高達32%。由3783.20點急跌420.81點至3362.39點,跌幅之大及跌勢之急引起社會高度關注。聯交所翌日早上8:30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停市4天,希望投資者有時間冷靜情緒,避免恐慌性拋售,同時讓經紀可以處理積壓的交易。 10月26日股市重開,股民隨即展開拋售,恆指急挫1120.70點,單日整體市值蒸發三成多。政府及市場人士以減息(兩次各減1厘)、放寬合拼收購及貸款給香港期貨保證公司(Hong Kong Futures Guarantee Corporation Limited)等救市行動,並未能收即時之效,10月底恆指報收2240.13點,較上月底下跌43.2%。 國企股及紅籌股出現 中資企業取得上市地位,最早可於1984年,該年1月,華潤及中銀集團組織新瓊企業,注資康力投資,以解其困境,共注資4.73億港元,取得該公司67%股權。 1986年6月,中信集團向嘉華銀行(即現在的中信嘉華銀行)注資3.5億港元,取得92.5%股權。 接近同期,招商局和兆亞國際組成新思想向友聯銀行(即現在的工商銀行(亞洲))注資4億,得61%股權。 1987年2月,粵海集團購入殼股友聯世界,同期越秀集團又購入華盛國際,借殼上市。 直至此時仍較被動,至1989年,紅籌只得6隻,市值僅60億,只佔市值總額的0.2%。 1990年,中信集團取得泰富發展控制權,並注入以國泰航空、港龍航空等資產,成為現在的中信泰富。 在1992年7月,招商局把附屬公司海虹在港上市, 集資8,200萬元,成為第一隻在港直接上市的紅籌。 1993年7月15日首家H股公司青島啤酒在港上市,以每股2.8元上市,第一天上市即升至3.6元,較招股價高約28.57%,其後更升至15.8元,升幅以倍計 。 與期交所合並 經歷過多次牛市、股災,與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香港證券市場漸趨成熟。1999年,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公布,為香港證券及期貨市場進行全面改革,以提高香港的競爭力及迎接市場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建議把香港聯合交易所(聯交所)與香港期貨交易所(期交所)實行股份化,並與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合並,由單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所擁有,當時聯交所共有570家會員公司。2000年3月6日,三家機構完成合並,香港交易所於2000年6月27日以介紹形式以每股3.88元,在聯交所上市,當天開市為七點二元,最高為九點二元,收市為八點一五元,較招股價高百分之一百一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