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交易平台 » 上海外匯股票數據交易中心
擴展閱讀
股票軟體右側的不顯示 2025-04-06 11:30:11

上海外匯股票數據交易中心

發布時間: 2022-08-13 19:05:15

1. 外匯的發展前景

近年來,外匯市場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青睞,成為投資 者的新寵兒,外匯交易也成為當今最大的金融投資市場, 這些都與外匯市場本身的特點密切相關。本文從闡述其 特點與現狀入手,繼而提出能夠在外匯市場穩定盈利的戰 略構想,以及該構想的實踐價值。

去年以來全球外匯市場監管日益嚴格,歐美等發達國家做出一系列的收緊政策,更有兼並收購及針對IB業務的限制措施。中國市場並不處於風暴中心,同時因其特殊性,行業的火爆程度依然不減,從今年的財博會上可見一斑。

在全球監管收緊的趨勢下,中國市場「獨善其身」並不是偶然。從2014年以來,國內經濟增速不溫不火,股市暗渡成倉傷透人心,房價長得太快上不了車,國內的偽金融產品也面臨著清理整頓。在人民幣貶值的趨勢下,國內資金尋求新的保值渠道,外匯行業以其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成為這些資金追趕的寵兒。

中國外匯行業前景廣闊

盡管與全球外匯市場相比,中國市場尚且稚嫩,但我們不能忽視它的廣闊前景。盡管從中國境內的統計數據看,中國月度交易額佔全球比例僅不到0.5%(全球2013年月均交易量為160萬億美元,中國月度最高是7000多億美元)。但境外分析機構卻認為實際的交易額要遠遠大於這一數據。目前至少有兩成以上的交易為非統計地區產生,而其中來自中國的交易額要佔有很大一部分。

從需求人群看,在中國個人收入不斷增長,投資渠道的進一步多元化發展,以及出境便利等等條件下,中國零售外匯市場已經擁有的龐大的需求群體。

從投資類型來看,雖然中國股市投資者年收入水平相比日本人均水平較低,但投資者的投資規模相對較高。且數據顯示,78.6%的中國個人投資者參與股票交易的主要原因是買賣股票差價獲利。這對於潛在開放的中國零售外匯市場而言,是非常巨大的客戶潛力。

中國外匯行業主要趨勢

中國外匯行業具備很大潛力以待開發,同時在市場行為的引導下,有更多經紀商行為決策開始以客戶需求為中心。幾年前,經營一家公司僅僅是從其他經紀商獲取報價,以及在其平台上進行B book執行。但是現在,這已經不能滿足中國經紀商的需求。這些公司現在尋求更好的報價供給,更好的大規模訂單執行,更好的訂單完成率,更好的流動性,更好的支持。這將成為未來中國外匯市場的發展趨勢之一。
另一個趨勢是,經紀商將在技術和連接質量方面投以更多關注目光。每分鍾的數據停滯,及流動性隱憂,都將成為品牌搭建之路上的絆腳石。於是,越來越多的經紀商開始意識到使用高質數據中心及高端伺服器的重要性。以往低端、性能不佳的虛擬機將被大面積替代。部門經紀商還從紐約或倫敦獲取低延遲,無中斷的優質市場報價流。

2019年全球外匯行業發展前景
1.新監管制度實施

從去年開始全球主要監管體系開始收緊監管整錯,但部分措施的落實將會是在明年年初。比如,英國、塞普勒斯、德國等歐盟27個成員國正在等待的的「修訂版歐盟金融工具市場指導」(MiFID II)將於2018年1月3日實施,這是一份針對各國零售外匯、差價合約等金融衍生品新監管的「母法」。因此,對於歐洲零售外匯及差價合約行業來說,明年初會是一個重大考驗。

同時,英國也將成為新監管制度下的關注要點。全球近40%的外匯交易量來自英國倫敦,作為全球大型經紀商聚集重鎮,倫敦從去年底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FCA)公布新規咨詢意見起,1:50的杠桿比例、禁止贈金等就成了業界討論的話題。
最後,南半球的澳大利亞也是聚焦點。在今年一季度,澳大利亞政府通過零售外匯客戶資金必須隔離存放的監管法規後,澳大利亞證券與交易委員會(ASIC)監管下的經紀商似乎獲得了更多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

新監管制度對於行業來說並不陌生,也給了經紀商和投資者很多的適應時間。但從明年開始,一系列措施的真正兌現及實施,是否會造成行業的連鎖反應,還是各方關注的重點。毫無疑問,全球監管收緊將是2018的重中之重,經紀商也會不斷調整運營策略予以應對。

2.交易量變化

從2017年開始,全球主要零售外匯交易量已經發生了變化。這是外匯行業及市場不穩定及監管趨嚴等一系列綜合因素造成的必然結果。從大區域來看,在我們收集的數據顯示,澳洲零售外匯經紀商的交易量出現了大幅上升,美國和英國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此外,英國正處於監管風暴中心,嚴重影響了交易量的增長,且預計2018年仍有可能進一步下降。可以預見,隨著英國等歐盟國家的新規實施,零售外匯經紀商的市場份額將有可能逐漸從英國發生轉移,這點似乎不可避免。至於美國市場,我們知道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監管機構針對零售外匯行業監管甚嚴,也導致不少經紀商被迫退出美國市場,包括今年初福匯集團(FXCM)退出。對於美國零售外匯行業而言,這是一個標志性事件,也是一個轉折點。

3.行業兼並與收購

在當前激烈競爭與嚴格監管環境下,每一家經紀商面臨多重的運營壓力。對於小規模的經紀商而言,與財務實力雄厚的經紀商競爭,壓力非常之巨大。很多小型經紀商最後可能被迫出售資產,或尋求「抱大腿」的路徑,來維系公司的正常運作。

據統計,2017年初至今,全球零售外匯行業及周邊產業鏈中,同業間的收購與兼並案例不少於20起。顯然,這樣兼並與收購的趨勢將一直延續下去,2018年或出現更多的並購行為,因為監管環境已嚴重擠壓了小型經紀商的生存空間。

4.開拓客戶渠道

開拓新的客戶渠道,將是全球監管新規實施後,每一家受監管經紀商所需要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在禁止贈金、交易杠桿下調、IB制度透明化等受限的市場環境,經紀商能否尋找不同類別的客戶將是2018年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市場空間雖然寬廣,但市場份額卻也是有限的,在傳統吸引客戶的方式不能運用時,快速開發新的客戶渠道搶占市場,將是這些經紀商2018年的戰略重點。

5.應對監管變化

不幸的是,由於各國監管細節不一,目前並沒有一個好的解決方案可以提供給全球所有經紀商。但我們可以主動關注大型的零售外匯經紀商是如何在法務、運營等方面處理這些變化。另外,經紀商可能會對應監管措施的變化而調整業務,這點需要引起重視。

我國外匯市場的發展與完善

從當前中國外匯市場面臨的主要問題出發,外匯市場發展的難點在於人民幣尚沒有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我們不能照搬發達國家外匯市場的發展模式;結售匯制度決定了我國外匯市場的改革必須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結售匯制度的改革直接決定了外匯市場的改革。既要考慮如何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進行外匯市場的改革,又要考慮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實際進程,兩者需兼顧。

1.加大國有銀行的商業化改革

當前國有外匯銀行所有制的根本症結在於產權的不明晰,從而造成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的不健全,不適應交易商制度的建立。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進一步對國有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革,在適宜的時機將國有銀行推向股票市場並逐步減少國家持股的比例,從而明確國有銀行的產權歸屬。在產權明晰的基礎上,通過法律的規則,才能建立起合理的治理結構,使所有人能夠對經營者實施有效地約束和激勵。這樣的銀行才是真正按照市場經濟要求進行經營的商業銀行,才能在外匯市場中有效地發揮交易商的職能。

2.逐步放鬆外匯存貨管制

現行的結算外匯周轉比例限額管理帶有明顯計劃經濟和外匯短缺時期的痕跡,隨著中國經濟開放程度的增加,用匯單位范圍越來越大,國家對外匯資金的管理越來越困難;另一方面,中國國際收支的連年順差也逐漸改變了過去外匯短缺的局面。在新的情況下,結算外匯周轉比例限額管理已逐漸失去了原有的意義;更重要的是,這一管制損害了中國銀行業的競爭力,不適應建立交易商制度的要求。

因此,對外匯銀行的外匯存貨管制存在改革的必然。在進一步外匯體制改革中,可考慮逐步放鬆結算外匯周轉比例的浮動限度,使外匯銀行具有更大的選擇外匯資產存貨的自由;同時改革現行的每日平盤制,放寬強制平盤的期限,使外匯銀行能夠在更長的時間內安排外匯資產組合。在條件成熟的時候,中國應最終放棄這一管制,以保證外匯銀行擁有充分的經營自主權,為建立交易商制度奠定基礎。

3.促進外匯銀行競爭,防止壟斷

在資本流動不完全的條件下,當前中國外匯市場的交易很大部分集中於中國銀行等少數國有銀行,造成了壟斷的可能。這一方面也是由於歷史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於管制形成的,為了建立有效的交易商制度,應該改變這種狀況。應打破中國銀行等國有外匯銀行享有的政策優待,對各外匯銀行和進行外匯交易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實行同樣的待遇,使各銀行能在平等的基礎上自由競爭。同時,可以考慮有條件地開放資本項目,增大外匯供給的彈性,提高壟斷的難度。

4.人民幣匯率機制與外匯市場發展相結合

從某種意義上說,外匯市場運行的過程也就是匯率生成的過程。因此,人民幣匯率的生成機制問題是外匯市場運行的核心問題。靈活的匯率生成機制可以起到調節外匯供求,並為中央銀行宏觀調控提供信號的作用。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內容之一,是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制,匯率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匯市場的供求情況,但匯率的形成機制並不完善,由於對國內企業實行強制結售匯,中央銀行承擔了每天外匯供求差額的責任。

人民幣匯率目前實行單一的盯住美元變動,從近年看,美元的變動較大,而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幅度較小,形成了事實上的與外匯供求不相符的官方匯率。需要完善人民幣匯率生成機制,提高匯率生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擴大銀行間市場匯率浮動區間,比如允許匯率每天可以上下波動一、兩百個點。調整銀行的結售匯周轉外匯頭寸管理政策,近期內可考慮將銀行結售匯周轉頭寸下限調整為零,允許銀行持有零頭寸;中期內,應逐步擴大銀行持有外匯頭寸的上限,最終取消銀行持有外匯頭寸的限制。改革強制結匯制度,如擴大允許保留經常項目外匯收入的企業范圍,提高可以保留外匯的限額,延長結匯寬限時間等。

5.完善中央銀行的外匯干預機制

中央銀行作為外匯市場的宏觀調控者不宜在市場上過度或過於頻繁的干預,要讓市場參與者自由地決定交易。鑒於目前我國國際儲備較為充足對國內外匯投機風險具備較強的抵禦能力,央行應該放寬外匯指定銀行所持結轉外匯數量的限制,擴大銀行自由買賣外匯的額度范圍,使他們真正成為外匯交易市場的主體,以發揮其在匯市中的緩沖調節功能。

這對外匯市場的健康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央行往往採取一些間接手段進行干預,即如果在外匯市場收購外匯拋售本幣,則在國債市場拋出短期國債回籠本幣,使得國內本幣的流動性並不因外匯市場操作而擴張,從而減輕干預外匯市場對本幣政策的不利影響,為了有效地干預外匯市場,我國應借鑒國外經驗,建立起相應的人民幣公開市場,配外匯市場的公開操作,加大外匯干預的緩沖餘地。

外匯市場就是這么一個一旦了解之後就再也不想離開的市場,在中國即將迎來井噴的發展時代,是投資者的一個福音,是金融從業人員的一個福音!

2. 什麼是外匯交易所中國有沒有外匯交易所

外匯市場從廣義上講泛指外匯交易場所,包括個人外匯買賣場所,外幣期貨交易所等;從狹義上講是指以外匯專業銀行,外匯經紀商,中央銀行等為交易主體,通過電話、電傳、交易機等現代化通訊手段實現交易的交易市場;外匯市場既是一個有形的市場也是一個無形的市場,有形是指外匯交易市場有自己的地理位置,比如東京外匯市場、紐約外匯市場等;而無形則是表明市場並沒有一個具體的范圍,個人、機構、銀行之間發生貨幣轉化也可以無形中形成外匯市場。
我們國內還沒有外匯交易所
國際上的現在有
倫敦外匯交易所
東京外匯交易所、
紐約外匯交易所
新加坡外匯交易所、
香港外匯交易所、
法蘭克福外匯交易所、
悉尼外匯交易所、
蘇黎世外匯交易所、
惠靈頓外匯交易所、
芝加哥外匯交易所等

3. 上海股票綜合指數的計算方法

它是上海證券交易所編制的,以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全部股票為計算范圍,以發行量為權數綜合.上證綜指反映了上海證券交易市場的總體走勢
上證綜合指數等以樣本股的發行股本數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計算公式為:報告期指數=(報告期成份股的總市值/基期)×基期指數 其中,總市值= Σ(股價×發行股數)。

4. fpmarkets的交易平台裡面有紐約交易所嗎

fp markets的交易平台裡面是有紐約交易所的。

(4)上海外匯股票數據交易中心擴展閱讀:
一、FP markets澳福於2005年成立,獲澳大利亞證券和投資委員會ASIC金融服務牌照,為全球客戶提供金融產品交易,涵蓋股票、外匯、指數、大宗商品、期貨、BitCoin和差價合約等產品交易。
fpmarkets成立了15年,以極低的點差,高效的訂單執行和出入金速度成為澳洲知名的金融券商。
可交易澳交所、紐交所、納斯達克、倫敦交易所、法蘭克福交易所、港交所、新加坡等一萬多隻股票差價合約以及全球期貨、指數、外匯、商品和BitCoin等金融產品。
二、紐約證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NYSE),是上市公司總市值第一(2009年數據),IPO數量及市值第一(2009年數據),交易量第二(2008年數據)的交易所。在2005年4月末,NYSE收購全電子證券交易所(Archipelago),成為一個盈利性機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百老匯大街18號,在華爾街的拐角南側。2006年6月1日,紐約證券交易所宣布與泛歐證券交易所合並組成紐約證交所-泛歐證交所公司(NYSE Euronext)。
三、證券交易所的組織形式有兩種,一種是會員制,一種是公司制。
1、會員制證券交易所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法人。證券交易所的會員由證券公司等證券商組成,只有取得證券交易所會員資格之後,證券商才能在證券交易所參加交易。會員制證券交易所強調自治自律,自我管理,會員向證券交易所承擔的責任僅以繳納會費為限。由於會員制證券交易所不以營利為目的,因此收取的費用較低,證券商和投資者的負擔相應地也較輕。在發生交易糾紛時,證券交易所不負賠償責任,由會員和買賣雙方自己解決。
2、公司制證券交易所是由銀行、證券公司等作為股東組成,其組織結構和有關的權利義務等法律關系均以公司法的規定為准。公司制證券交易所以營利為目的,證券商的負擔較重,而且因其主要收入來自成交額傭金,為增加證券交易所自身的利益可能會人為製造證券投機行為,或者推波助瀾,擾亂證券市場。

5. 上海外匯交易中心在什麼地方

外灘中山東一路15號

浦東新區張東路1387號30幢

6. 外匯交易中心是干什麼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暨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簡稱交易中心),為中國人民銀行直屬事業單位,主要職能是:提供銀行間外匯交易、人民幣同業拆借、債券交易系統並組織市場交易;辦理外匯交易的資金清算、交割,提供人民幣同業拆借及債券交易的清算提示服務;提供網上票據報價系統;提供外匯市場、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信息服務;開展經人民銀行批準的其他業務。

7. 上海外匯交易中心還是公務員好

這是兩種不同的職業,交易中心的話可能掙得會多一些,但是風險還是比較大的,公務員就是鐵飯碗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