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高盛調高天然氣股票價格
擴展閱讀
股票交易沒許可權 2024-10-07 10:20:16
百富計算機股票代碼 2024-10-07 10:15:43
電子城股票歷史交易 2024-10-07 09:59:18

高盛調高天然氣股票價格

發布時間: 2024-10-07 07:54:40

㈠ 約翰·桑頓是誰

1. 1954年出生於紐約,先後就讀於哈佛大學、牛津大學、耶魯大學。1980年進入高盛公司並購部,1983年創建高盛倫敦辦事處。1996年任高盛亞洲區總裁,1999年任高盛公司總裁兼首席運營官。2003年從高盛退休,應聘於清華大學,主持清華EMBA的「全球領導力」項目。
2. 約翰·桑頓出生於美國紐約,14歲時上了一所全是男孩兒的寄宿學校——霍奇基斯學校。這是一所專門培養富豪子弟的貴族寄宿學校,特別注重對學生性格的鑄造。約翰·桑頓在霍奇基斯學校里除了學習成績優異以外,在運動方面也表現突出,他同時擔任學校籃球隊和網球隊的隊長。從就讀霍奇基斯學校開始,約翰·桑頓就顯示出了一種與父輩不同的傾向,在一個有著濃厚律師傳統的家族成長的他本應成為一名出色的律師。
3. 青年時期的約翰·桑頓,用了八年時間分別在美國哈佛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耶魯大學獲得了歷史學士、法律碩士和管理學碩士學位。二十六歲找工作時,他沒有遵循父母都是律師的家族傳統,把目光移向投資金融領域,1980年約翰·桑頓進入了有著100多年歷史的高盛公司。他經歷和擺脫了每個初入社會的人都會有的困惑和不適應,34歲就成為了合夥人。從最初紐約總部的並購部普通職員到後來成為高盛的第二把手,桑頓22年的職業生涯和高盛公司緊緊聯系在一起。
4. 作為並購方面的專家,上世紀80年代,桑頓憑靠令人叫絕的交易策略使得昏睡的倫敦市場復興,也因此樹立起名聲,最終踏上了通往世界知名投資銀行家的金光大道。
5. 從獨立運作首戰告捷——「摸著石頭過河」——桑頓對高盛眾所周知的貢獻就是開拓了其國際業務。事實上在桑頓入行之初,高盛公司在很大程度上還只是一個美國本土公司,鮮有國際業務。緩基而在桑頓的策動下,它的國際部門從最早的50名員工發展到今天的6000多人。
6. 約翰·桑頓到達倫敦的第一天就有意外的「收獲」。這一天,他順手翻起當天的報紙。一個新聞標題馬上使他為之一振——「對Thomas Tilling公司的敵意收購」。該新聞中提到,這筆收購的價格大約為6.3億英鎊,比歷史上的最高收購價格(1.5億英鎊)高出四倍還要多。而大多數人認為,由於Thomas Tilling是當時英國的企業巨頭,所以這次收購不會取得成功。
7. 約翰·桑頓卻不這么認為,他看到報道後馬上打電話給Thomas Tilling公司的董事會主席說:「我也許能幫你。」由於有過合作關系,這位主席就約他當面去談。到了Thomas Tilling公司以後,約翰·桑頓給他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並且強調說:這個敵意收購是非同小可的,如果公司對此毫不理會,那麼這次收購必定會成功。
8. 而在此後的三天時間里,Thomas Tilling公司所聘用的那家英國證券銀行對這個報道置若罔聞,就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一樣。結果是,Thomas Tilling公司聘用了高盛公司作為投資顧問。
9. 這筆敵意收購最後並沒有成功。由於Thomas Tilling公司在英國企業的影響力,高盛公司也開始在英國企業界嶄露頭角。「從這個經歷中我清楚地意識到:與美國成熟的投資銀行相比,英國的證券銀行並沒有多少經驗。所以,英國改革的步伐已經邁開了,高盛公司可以把美國的經驗運用到英國來。」約翰·桑頓說,「這也改變了我們原來幫助歐洲企業拓展美國市場的想法,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要幫助歐洲企業在他們本土進行投資和經營。」此後,他開始有計劃地培養在防範敵意收購方面的專家。
10. 確實,在80年代初,英國證券銀行的市場觀念並不是很強,他們給人的感覺是富有「紳士風度」的,因為一旦他們簽訂了跟客戶的協議,就守株待兔式地等著客戶找上門來。「美國方式」使約翰·桑頓在英國證券銀行界中引起了一股騷動。1986年,英國總共有五筆敵意收購,每筆收購的價格都超過了10億英鎊。高盛公司參與了四筆敵意收購的防衛,其中有三筆敵意收購的防衛是成功的,還有一筆最終的收購價格大大高出了開始的報價,也可以說是成功的。
11. 早在1983年,桑頓便開始了試圖在歐洲建立投資銀行特許業務(franchise)的努力,並於1985年搬到倫敦定居。在歐洲,桑頓幾乎是在一張白紙上建起了龐大的並購業務,成功地為高盛開辟出一個新的戰場。
12.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上個世紀80年代的歐洲商業文化仍以保守自滿著稱。對美國人來說,與歐洲人做生意同樣需要克服很多文化、習慣上的差異和障礙。
13. 2002年,當已經成為高盛總裁及聯合首席運營官的桑頓准備舉家離開居住了15年的倫敦搬回到紐約時,英國《金融時報》甚至撰文稱桑頓「將倫敦塑造成一個現代城市」,不無誇張的贊詞指的是桑頓沖擊了當地商業銀行昏昏欲睡、缺乏進取精神的經營方式。
14. 桑頓在歐洲的成功也部分地受益於英國及德國政府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推行的私有化進程。這給高盛這樣的投資銀行提供了一展身手的舞台。高盛在英國最得意的項目當屬英國石油天然氣公司(即BP)的上市,在德國則是德意志電信——這兩個超級項目奠定了高盛在歐洲的地位,而BP現任首席執行官約翰·布朗便是桑頓的密友。
15. 轉戰亞洲落戶中國
16. 桑頓的觸角緊接著伸向了亞洲。1996年年底,他在兼顧歐洲戰略決策的同時,被任命為亞太區的主席,並在這個位置上做了近三年。桑頓和亞洲市場的淵源始自1993年,當時他受聘為李澤楷旗下的星空衛視出售一案的咨詢顧問——這使他有機會了解亞洲市場,並最終成為高盛公司亞洲戰略的主要制定者之一。
17. 高盛在亞洲的表現在業內被公認為扎實、穩健。高盛承擔了中國電信(HK941,現已更名為中國移動)、中石油、中國銀行(香港)這幾個大型國有企業重組和在海外上市的承銷業務。其中1997年的中國電信項目由桑頓親自領導。
18. 隨著高盛國際業務的不斷發展,桑頓也越來越接近公司內權力的頂峰。1999年3月,桑頓成為高盛公司的總裁;同年5月,他又被任命為聯合首席運營官,和另一名首席運營官約翰·舍恩(John Thain)一起成為僅次於首席執行官亨利·鮑爾森(Henry Paulson)的第二把手。
19. 「桑頓是投行業內最具國際視野的人物」,曾與桑頓多次合作的工商東亞執行總裁方風雷稱。在同事眼中,桑頓是一位極具個人魅力的領袖。德意志銀行亞太區副董事長、前高盛駐北京辦事處首席代表張紅力曾經被桑頓親自提攜過。「桑頓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他能很快、很簡短地到達問題的核心,然後提出解決方案。」張紅力說,「我認為他最合適的位置應該是,美國總統。」
20. 拯救沃達豐
21. 很多人認為,約翰·桑頓之所以能夠在英國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他不遺餘力地建立跟知名領導人的私人關系。一個鮮明的例子發生在1988年,約翰·桑頓把目光放在了一家名叫Racal集團的英國電子公司。
22. 從表面上看,Racal集團的年度財務收支平衡表上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引起他注意的是平衡表上的行動電話子公司,這個子公司規模很小,資產僅占集團總資產的20%。「當時美國也有幾個地方性的公司在做行動電話,這些公司都處於虧損狀態。但是其中上市的幾家公司被市場大大高估了,因為人們都相信行動電話將是前途無限。」約翰·桑頓回憶說,「我驚奇的發現,Racal下屬的行動電話子公司居然處於盈利狀態。最後我得出結論,Racal集團的股票實際上是被市場低估的,它很可能會面臨敵意收購。」
23. 他馬上給Racal集團的董事長(此前並不認識)打電話,接電話的是秘書,秘書幫他留了言。到了當天下午,該董事長給他回電話。約翰·桑頓說:由於事情的重要性和敏感性,需要當面談而不是在電話里談。兩人按約定在酒店見面,約翰·桑頓把自己的分析告訴了對方,並且提出了一個方法,那就是把股票中的20%拿出來單獨浮動,以體現行動電話子公司的市場價值。隨後,約翰·桑頓按對方的要求提供了書面報告。第二天,Racal集團就按照約翰·桑頓的建議,把20%的股票單獨浮動。
24. 如今,Racal集團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那個行動電話子公司,卻變成了今天英國的企業巨頭沃達豐(Vodafone)。高盛公司

㈡ 高盛為什麼可以做各支股票的評級

這個問題問的好!
高盛是一家美國公司,是國際知名度很高的投行。多年以來一直在金融市場呼風喚雨,叱吒風雲。由於從業時間長,手下匯集了較多的金融人才。在各個主要國家的金融市場基本上都有他們的蹤跡。因為他們在金融市場的名聲和影響力比較大,所以他們經常發表各種股票評級,證券分析之類的消息,藉以擴在自己的影響力。久而久之,聽的人多了,聽久了,相信的人就多了。對股票的走勢就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這是高盛及西方金融機構操縱和影響市場的一種重要手段,通過操縱和影響市場他們就可以獲取暴利。
高盛在中國的名聲比較臭。08年金融危機期間曾經在原油上給中國多家航空公司設下期權陷阱,致使中國企業巨虧。10年11月12日涉嫌操縱A股,引發A股暴跌。又曲線收購雙匯食品,惡意操縱雙匯股價。

㈢ 高盛為什麼這么牛

因為他涉及到的領域眾多,資本雄厚。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一家國際領先的投資銀行,向全球提供廣泛的投資、咨詢和金融服務,擁有大量的多行業客戶,包括私營公司,金融企業,政府機構以及個人。高盛集團成立於1869年,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總部位於紐約,並在東京、倫敦和香港設有分部,在23個國家擁有41個辦事處。

2017年6月7日,2017年《財富》美國500強排行榜發布,高盛集團排名第78位。 2018年7月19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布,高盛位列259位。

(3)高盛調高天然氣股票價格擴展閱讀:

高盛最近高調派發公司福利。他們不僅給自己發巨額獎金,還舉辦了召集全球合夥人參加的合夥人晚宴。更奢華的是,上個月高盛把兩艘渡輪投入使用,航程連接高盛辦公樓和澤西城。

雖說高盛今年開始也在裁員,但是大摩、瑞銀什麼的都已經開始動手在裁高級董事、總經理級別的人,高盛只是傳出風聲,要裁哪個級別的還不明(大摩在公關節奏和掌控上明顯比高盛輸分)。但是高盛跟去年明顯不一樣。

其一,是管理層發獎金,今年高盛5位executive給自己發了總計7100萬美元的獎金,其中首席執行官勞埃德-貝蘭克梵有2100萬美元(200萬美元年薪,560萬美元現金和1300萬美元股票)。其他投行的CEO最多的也就是這個數的一半,所以貝蘭克梵這么鶴立雞群,肯定是故意的。

其二,是高盛傳統上本來有一個合夥人晚宴。這個晚宴,吃飯事小,單是一項:要把全球的合夥人都叫來參加,當然還包括配偶,還加上各路賓客,差旅費就很驚人。

參考資料:網路 高盛集團

㈣ 什麼是道瓊斯指數,標准普爾500指數,納斯達克綜合指數

1.道瓊斯指數
道瓊斯指數是指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是世界上最有影響、使用最廣的股價指數。它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公司股票作為編制對象,由四種股價平均指數構成。道瓊斯指數包括很多耳熟能詳的國際公司,包括耐克、卡夫、波音、花旗、杜邦、通用電氣、英特爾、強生、可口可樂、摩根大通、微軟、麥當勞、高盛、蘋果、寶潔、沃爾瑪等一批大型跨國公司。
2.納斯達克100指數(NASTAQ)
納斯達克100指數做為納斯達克的主要指數,其100隻成分股均具有高科技、高成長和非金融的特點,可以說是美國科技股的代表。值得一提的是,納斯達克100指數里,這些高成長性股票的良好業績,都是各自內生性的高成長帶來的,特別是創新業務,而非例如資產注入等外延式的增長。
從納斯達克100指數十大權重成分股來看,他們主要為高科技企業,其中計算機行業的公司居多,權重最大的為蘋果電腦(Apple),另外包括微軟(Microsoft)、谷歌(Google)、思科(Cisco)、英特爾(Intel)等諸多知名公司。
納斯達克指數也被稱為美國的創業板指數。
3.標普500股價指數
標普500股價指數是由美國McGraw
Hill公司推出,自紐約證交所、美國證交所及上櫃等股票中選出500支,其中包含400家工業類股、40家公用事業、40家金融類股及20家運輸類股,經由股本加權後所得到之指數,以1941至1943這段期間的股價平均為基數10,並在1957年由S&P公司加以推廣提倡。採用加權平均法進行計算,以股票上市量為權數,按基期進行加權計算。
因為標普500股價指數幾乎占紐約證交所股票總值80%以上,且在選股上考量了市值、流動性及產業代表性等因素,所以此指數一推出,就極受機構法人與基金經理人的青睞,成為評量操作績效的重要參考指標。這一點跟國內的滬深300指數比較類似。

㈤ 高盛的高盛中國

高盛(英語:Goldman Sachs)為跨國銀行控股公司集團,為《財富》雜志評選的美國財富500強企業之一,總部位於美國紐約。高盛的業務涵蓋投資銀行、證券交易和財富管理;業務對象為企業、金融機構、(國家)政府及富人。業務按地域分為三大塊即美國、亞太地區和歐洲,在全球23個國家和地區(含美國)設有代表處;包括紐約、芝加哥、法蘭克福、倫敦、東京、台北、北京、上海和香港。亞太地區總部設於香港。在中國設有北京辦事處、上海辦事處,並成立合資證券公司高盛高華。
高盛長期以來視中國為重要市場,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就把中國作為全球業務發展的重點地區。
高盛1984年在香港設亞太地區總部,又於1994年分別在北京和上海開設代表處,正式進駐中國內地市場。此後,高盛在中國逐步建立起強大的國際投資銀行業務分支機構,向中國政府和國內占據行業領導地位的大型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高盛也是第一家獲得上海證券交易所B股交易許可的外資投資銀行,及首批獲得QFII資格的外資機構之一。 在債務融資方面,高盛在中國牽頭經辦了40多項大型的債務發售交易。高盛多次在中國政府的大型全球債務發售交易中擔任顧問及主承銷商,分別於1998年、2001年、2003年和2004年10月完成了10 億美元以上的大型交易。高盛是唯一一家作為主承銷商全程參與中國政府每次主權美元債務海外發售項目的國際投行。
與在世界其他地區一樣,高盛在中國市場同樣擔當著首選金融顧問的角色,通過其全球網路向客戶提供策略顧問服務和廣泛的業務支持。近年來,高盛作為金融顧問多次參與在中國的重大並購案,如日產向東風汽車投資10億美元;戴姆勒-克萊斯勒向北汽投資11億美元;TCL與湯姆遜成立中國合資企業;匯豐銀行收購中國交通銀行20%股權;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部;中國石油收購哈薩克石油公司以及中海油收購在奈及利亞的石油資產等等。 1984年
高盛在香港設亞太地區總部
1994年
高盛在北京和上海設立代表處。
高盛成為第一家獲准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中國B股股票的外國投資銀行。
高盛對中國第二大壽險公司及最大的產險公司中國平安保險公司進行了首次自營資金投資,投資金額為3,500萬美元。高盛持有平安6.8%的股份。
1997年
高盛擔任中國移動40億美元首次公開上市的主承銷商,這是除日本外亞洲地區最大的民營化項目之一,也是中國電信行業第一個民營化項目。該項目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仍然實現了成功的定價。
高盛擔任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價值7.2億美元里程碑式H股首次公開上市項目的主承銷商,這是中國航空業第一個大型民營化項目。
高盛擔任中國財政部價值5億美元全球債券發行的副主承銷商。
1998年
高盛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價值10億美元主權債券發行的主承銷商。
1999年
高盛開始擔任廣東省政府的財務重組顧問,對粵海企業有限公司進行債務重組。
高盛擔任中國移動價值20億美元二次股票發行項目的主承銷商。
2000年
高盛前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亨利·鮑爾森成為位於北京的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首任主席。
高盛擔任中國石油29億美元首次公開上市的主承銷商。該項目定價期間正值新經濟泡沫的頂峰及政治高度敏感的時期,但這是中國石油天然氣行業第一個成功的民營化項目。
在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倒閉觸發的潛在信貸危機期間,高盛完成了粵海企業有限公司50億美元的債務重組項目。這是中國國企歷史上第一個債務重組項目。隨後,高盛對粵海投資2000萬美元。
高盛擔任中國移動創紀錄的價值72億美元後續/可轉債發行項目的聯席全球協調人,這是除日本外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股票發行項目。
2001年
高盛在中國又投資了兩個項目,一個是收購了中國第三大綜合固線電信服務公司中國網路通信集團(中國網通)價值6000萬美元的股份,另一個是收購了中國第一個獨立8英寸半導體晶圓企業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中芯國際)價值5000萬美元的股份。高盛持有中國網通 2.4%及中芯國際4.0%的股份。
高盛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債券發行的主承銷商,再次融資10億美元。
2002年
高盛擔任中國銀行(香港)26.7億美元首次公開上市的主承銷商,這是中國金融服務行業的第一個民營化項目。
高盛擔任日本日產汽車對東風汽車10億美元收購項目的財務顧問。
高盛擔任中國移動(香港)對中國八個省移動通信公司價值102億美元的收購及7.5億美元私募項目的財務顧問。
2003年
高盛與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成立合資公司並資助該合資公司收購了價值19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貸款及地產資產組合。該合資公司是第一個正式注冊並得到政府批准成立的中外合資資產管理公司。
在中國剛剛擺脫非典影響並即將進行最新一次全球主權債券發行之前,作為中國政府的評級顧問,高盛幫助中國提升了信用評級:穆迪公司將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由A3提升至A2。
高盛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次主權債券發行美元部分的主承銷商,成為自1998年以來唯一一家三次均擔任中國政府主權債券發行主承銷商的國際銀行。
高盛成為第一批獲得中國政府發放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執照的金融機構,投資額度為5000萬美元。
高盛擔任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對北汽控股11億美元投資項目的財務顧問,該項目將在中國生產賓士轎車和卡車。
高盛在諾基亞將四個合資企業整合為一個公司的項目中擔任財務顧問,該項目使新公司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外商投資企業。
2004年
2004年,高盛成為領導中國公司在國際市場上市首屈一指的承銷商,具體項目包括:網路游戲公司盛大價值1.69億美元的首次公開上市;即時通訊公司騰訊價值1.8億美元的上市;平安保險價值18.4億美元的上市;中國網通價值13.1億美元的上市;中興通訊價值4.53億美元的上市;中國石油價值16.8億美元及中國石化價值7.42億美元的股份配售。
高盛成功完成中國進出口銀行7.5億美元,中國工商銀行(亞洲)4億美元,國家開發銀行10億美元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5億美元的全球債券配售。
高盛擔任湯姆遜與TCL成立中國合資企業項目的財務顧問。
高盛在中國第五大銀行交通銀行向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戰略性地出售20%的股份項目中擔任財務顧問。
高盛擔任聯想集團收購IBM全球個人電腦業務項目的財務顧問。
2004年12月,高盛獲得中國證監會批准成立合資公司-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高盛擁有合資公司33%股權,北京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擁有67%股權。
2005年
高盛擔任交通銀行價值21.6億美元H股首次公開上市項目的聯席全球協調人,這是第一個中國國有銀行在海外上市的項目。
高盛擔任中化公司價值2.47億美元後門上市項目的主承銷商。此項目的結構分三個部分,所以極其復雜但又非常具有創意。
高盛擔任中國石油價值27.2億美元後續股票發售的主承銷商,該項目是至發售日除日本外亞洲地區最大的快速建檔發行案。
高盛再次成功完成國家開發銀行價值10億美元的全球債券配售。
高盛擔任中國網通收購電訊盈科20%股份項目的財務顧問。
高盛在淡馬錫控股以14億美元入股中國第三大國有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的項目中擔任財務顧問。
高盛在蘇格蘭皇家銀行以16億美元入股中國第二大國有銀行中國銀行的項目中擔任財務顧問。
高盛擔任凱雷投資集團收購中國第三大人壽保險公司中國太平洋人壽24.9%股份項目的財務顧問。
高盛加入向中國銀行業自營投資的行列,同意以18億美元入股中國第一大國有銀行中國工商銀行。
高盛因其資產管理業務成為第一個獲得兩個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執照與投資額度的金融機構。
2006年
高盛簽訂協議以37.8億美元與安聯集團及美國運通公司入股中國工商銀行(一月)。
高盛擔任中海油以22.7億美元收購在尼日利亞的石油資產項目的財務顧問(一月)。
高盛擔任分眾傳媒價值3.23億美元在納斯達克後續股票發售項目的全球協調人及聯席賬簿管理人(一月)。
高盛擔任上海先進半導體價值9,600萬美元在香港首次公開上市項目的聯席全球協調人及聯席賬簿管理人(四月)。
高盛擔任中海油價值19.8億美元快速建檔發行的聯席賬簿管理人(四月)。
高盛擔任中國銀行111.9億美元H股首次公開上市項目的聯席全球協調人及聯席賬簿管理人,這是至發售日中國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的首次公開上市項目。
2013年5月20日,高盛悉數售出其持有的工行H股,交易價格為每股5.47~5.5港元,較工行H股昨天收盤價5.64港元低2.5%~3%。高盛自入股工行後,先後累計6次減持工行股份,投資7年累計獲利約65.1億美元。

㈥ 巴菲特為什麼選擇高盛優先股股票

「(投資了高盛的優先股)高盛每秒鍾給我們支付15美元,」巴菲特在2010年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年會上這樣說道:「滴答、滴答、滴答……手錶的聲音變得如此悅耳。」
那麼,在A股的「優先股時代」開啟之時,我們能從巴菲特投資優先股的案例中學習什麼?巴菲特又是如何玩轉優先股的?
秘訣一:退可守
事實上,巴菲特從未特意撰文表述自己投資優先股的「心得」,但通過其投資優先股的案例,以及他在各種場合發表的對於優先股投資的看法,我們仍能總結出一些思路和邏輯。「進可攻,退可守」可以比較好的歸納為巴菲特投資優先股的「秘訣」。
以投資高盛優先股為例,當時的情況是高盛受次貸危機沖擊,經營面臨巨大壓力。此時巴菲特與高盛達成協議,由巴菲特向高盛投入50億美元,購買其股息率為10%的優先股。此外,巴菲特還獲得「今後5年內任意時間購入50億美元高盛普通股的認股權,價格為每股115美元」。
不難看出的是,該筆投資首先就具有「退可守」的特徵——高盛當時面臨經營危機,令其前景被普遍看淡,巴菲特的資金注入可以緩解高盛的經營壓力,但高盛能否就此扭轉局面也是個未知數。不過,「優先股」的游戲規則設定可以保證巴菲特該筆投資在很大程度上不會遭受損失:高盛在當年有盈利的情況下,必須首先按照10%的股息率向巴菲特支付股息,在分派了巴菲特的股息之後,高盛才能向其它普通股股東支付股息。而假設高盛若某個年度出現虧損,當年無法派發股息(包括優先股股息和普通股股息),那麼在下一年如果實現盈利,高盛還會補足此前所欠的優先股股息並派發當年優先股股息之後,才能向其他普通股股東派發股息。
換言之,只要高盛能夠在次貸危機中「緩過一口氣」,巴菲特該筆投資就不會面臨太多的風險,就「退可守」的特徵而言,具有相當高的安全邊際。
秘訣二:進可攻
那麼,巴菲特在投資高盛的案例中是否僅僅是沖著10%的優先股股息率而去的呢?也不盡然。
我們再來看看「進可攻」的條款:以115美元購買50億美元高盛普通股的認股權。這是在高盛能夠迅速恢復元氣,實現經營扭轉的情況下,巴菲特擴大盈利的一個條款。即假設高盛此後能夠度過次貸危機,經營重歸正軌(在此種情況下,高盛的股價勢必也會上行),那麼巴菲特直接行權就可以有高額的行權收益。
真實的情形是,到了2011年,高盛度過了次貸危機恢復元氣,以10%的溢價,即55億美元向巴菲特贖回了這批優先股。
而綜合起來看,巴菲特在投資高盛優先股時充分考慮了兩種情境:若高盛經營一時難以扭轉局面,同時引發股價繼續下跌,那麼因為持有優先股,在股價下跌時優先股股息可以增加抄底的「彈葯」;若高盛迅速扭轉局面,同時股價上漲,那麼就可以行使認股權坐享收益。這種投資優先股的邏輯充分體現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原則。
投資標的與投資時間很重要
對高盛優先股的投資算得上是巴菲特投資優先股的經典案例,而巴菲特對優先股的「情有獨鍾」是由來已久:在1989年則是買入過吉利、所羅門、冠軍國際三個公司的優先股;在次貸危機期間,巴菲特還買過箭牌口香糖、通用電氣、道氏化學、瑞士在保險的優先股,加上投入高盛優先股的50億美元,當時一共在優先股上投入了211億美元。
值得指出的是,美國市場上的「優先股」歷史悠久,品種也很豐富,巴菲特也並不是逢優先股必買,在其多個投資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其選擇優先股投資標的的特徵,即仍然是購買具有「護城河」的公司,同時持股周期也相當的長,在這一點上,其「選股方式」和「持股時間」與投資普通股時是一致的。
以投資吉利(刀片)為例,1989年,巴菲特投資6億美元買入吉列可轉換優先股,起初每年可以分享8%的固定股息,同時還約定了一個可轉換普通股的轉換價格。直到1991年吉列公司的股價超過了約定轉換價格時,巴菲特將可轉換優先股轉換為普通股,此後一直持股不動,到了2004年底,其持股市值增長到43億美元,投資收益率高達6倍以上。
不管是吉利、箭牌口香糖,還是通用電氣或者高盛,都是具有相當寬廣的「護城河」的公司,並且在這些公司的經營歷史中已經充分的表現出了市場競爭能力,這是這些公司的優先股「值得投資」的大前提,也是巴菲特的首要考慮。
其次是投資的時間,巴菲特在投資上述具有優秀市場競爭力的公司時,並不是這些公司經營的鼎盛時期,而通常是這些公司因為某種原因遭遇一定的市場困境時,這樣的投資時機也意味著較低的買入價格,這也是巴菲特投資優先股時容易被形容為「趁火打劫」的原因。
可以預見的是,A股進入「優先股時代」後,優先股會帶來很多的投資獲利機會,也許A股的中小投資者並不能像巴菲特那樣因為資金優勢和頭頂上的光環而獲得很多投資優先股時的優厚對價條件,但巴菲特投資優先股的思路和邏輯才是其獲利的根本核心,分析其經典案例,或為A股投資者把握「優先股時代」打下基礎。

㈦ 高盛「烏龍指」與騎士資本的巨虧為何如此相似

高盛的不當的期權交易釀造了近1億美元虧損。 這起華爾街「烏龍指」事件讓人想起1年前另一宗重大交易錯誤時間:做市商騎士資本演算法程序的導致了4.5億美元損失。 高盛的「烏龍指」源於用來追蹤客戶購買期權投資需求的交易系統發生了故障;騎士資本的巨虧源於其交易程序故障錯誤的「買高賣低」。這兩期交易事件凸顯了華爾街依賴的高速交易軟體的「天網戰爭」能夠在瞬間令市場陷入混亂。 在周二高盛的案例中: 原本用來追蹤客戶購買期權投資需求的交易系統發生了故障,向紐交所、納斯達克和CBOE發出了交易指令。 價指令指向包括摩根大通和Kellogg在內的股票和ETF相關的期權,影響的合約手數約為400,000 手,其中部分交易指令的價格以默認價格發出,這與當時的市場價格相差甚遠。 而騎士資本的程序錯誤最終最終導致這家曾經的華爾街最大做市商破產。不過高盛則表示錯誤「並沒有對該行的財務狀況造成實質性損失」。 高盛擁有華爾街最復雜高端的交易技術聞名,而隨著在製造最快最強軟體的軍備競賽愈發激烈,錯誤也隨之發生。 Lev Lesokhin是一家名為華爾街提供風險可視化技術的公司,他認為華爾街的銀行並沒有對他們的交易軟體真正能力有足夠的認識, 他說: 「大多數IT程序都有死代碼,它們只是掛在代碼庫中,一般不會被活模塊調用。但是如果你沒有做結構性的監督,你是不會知道是否會有新的活模塊去調用這些死代碼」。 在騎士資本的案例中,活代碼調用了這些死代碼,並導致錯誤交易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