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萊納的股票價格
擴展閱讀
氯鹼化工的股票代碼 2025-03-31 21:28:36
白俄羅斯公司股票代碼 2025-03-31 21:15:03

萊納的股票價格

發布時間: 2021-05-20 08:59:03

⑴ dell的成長歷史

戴爾個人簡介 戴爾 1965年出生於休斯敦 —— 一支著名的 NBA球隊(休斯敦火箭隊)的所在地,他的父親是一位牙醫,母親是一個經紀人,因此,他們結識了許多中上階層人士。這也使得小戴爾能有機會經常與那些人士相接觸,通過與那些人的交往,小戴爾懂得了許多新鮮的東西,其中也包括電腦。
­
為了不辜負父母對他的一片期望,戴爾在 1983年進入了得克薩斯大學,成為了一名醫學預科生。但事實上他只對電腦行業感興趣,他很想大幹一場。
­
他從當地的電腦零售商那裡以低價買來了一些積壓過時的 IBM的PC電腦,由他自己進行改裝升級後轉手又賣出去,很快便銷售一空,他也靠電腦賺得了他的第一筆收入。
­
初涉商海,戴爾獲得了信心,擁有了一筆數目可觀的積蓄。大學第一學年結束以後,他打算退學,遭到了父母的堅決反對,為了打破僵局,戴爾提出了一個折衷的方案,如果那個夏天的銷售額不令人滿意的話,他就繼續讀他的醫學。他的父母接受了他的這個建議,因為他們認為他根本就無法取得這場爭斗的勝利。但他們錯了,戴爾的表現使得他沒有留任何機會給他的父母,因為僅在第一個月他就賣出了價值 18萬美元的改裝PC電腦。從此,他再也沒有回到過學校。
­
敗中修正坐標 業績一飛沖天
­
戴爾決定正式成立 Dell電腦公司。1987年10月,戴爾依靠他過人的膽量和敏銳的感覺,在股市暴跌的情況下大量吃進高盛的股票,第二年他便獲利了1800萬美元。這一年,他只有23歲,他開始向成功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
年輕人的身體里總是充滿了熱情與果敢,但與此相對應的是,年輕人也容易熱情得過了火。 1991年,Dell公司的銷售額達到8億美元。1992年他給公司的市場份額定位於15億美元,但結果卻大大地超出了戴爾的預想,Dell公司的銷售額竟然突破了20億美元。
­
過分的順利使得戴爾有些飄飄然。一味地追求生產量使得戴爾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經營管理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難,公司陷入了一種無序的狀態, Dell公司自創立以來首次出現了虧損,股票價格也大幅下跌。
­
這次打擊是巨大的,但這也使得戴爾變得清醒起來,「 我又從空中落回到了地面上 」。戴爾回顧了公司9年來所走過的路程:把公司的發展方向從誤區「 追求最大的生產量 」中解脫了出來。取而代之的新的經營策略「 流動性、利潤和增長 」成為了公司以後發展的坐標。從那以後,Dell公司有了今天32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Dell公司變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公司,戴爾也成為了一個成熟的商人。
­
43歲的年齡,敏銳的感覺,超凡的膽識。這就是邁克爾.戴爾。著名獵頭公司烽火獵頭資深顧問評價戴爾先生的職業精神是每個獵頭人學習的榜樣。
­
戴爾曾榮獲《首席執行官》雜志 「 2001年度首席執行官 」 、《 Inc》雜志 「 年度企業家 」 、《 PC Magazine》雜志 「 年度風雲人物 」 、《 Worth》雜志 「 美國商界最佳首席執行官 」 ,《金融世界》和《工業周刊》雜志 「 年度首席執行官 」 等稱號。在 1997年、1998年和1999年,他都名列《商業周刊》評選的 「 年度最佳 25位經理人 」 之中。海德里克 (Heidrick)和斯卓格斯(Struggles)等知名高級經理人獵頭公司稱戴爾為 「 富有影響力的首席執行官 」 。
­
戴爾公司於 1992年進入《財富》雜志500家之列,戴爾因此成為其中最年輕的首席執行官。戴爾公司目前名列《財富》雜志500家的第48位,《財富》全球500家的第154位。自1995年起,戴爾公司一直名列《財富》雜志評選的 「 最受仰慕的公司 」 , 2001年排名第10位。
­
該企業品牌在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編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名列第三十。該企業在2007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一百零二。
­
戴爾在全世界都是採用網上直銷的方式(電子商務極大地節省了人力和物流成本),每周有幾款特價機型促銷,並用來做廣告宣傳。在網上訂購正在促銷的機型是可取的。
­
戴爾公司簡介
全球領先的IT產品及服務提供商戴爾公司,致力於傾聽客戶需求,提供客戶所信賴和注重的創新技術與服務。受益於獨特的直接經營模式, 戴爾在全球的產品銷量高於任一家計算機廠商,並因此在財富500強中名列第25位。 戴爾之所以能夠不斷鞏固其市場領先地位,是因其一貫堅持直接銷售基於標準的計算產品和服務, 並提供最佳的客戶體驗。在過去的四個財季中,公司營業額達到了574億美元。 戴爾公司目前在全球共有約75,100名雇員。
­
總部設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Austin)的戴爾公司於1984年由邁克爾?戴爾創立。他是目前計算機行業內任期最長的首席執行官。他的理念非常簡單:按照客戶要求製造計算機,並向客戶直接發貨,使戴爾公司能夠最有效和明確地了解客戶需求,繼而迅速做出回應。這個直接的商業模式消除了中間商,這樣就減少了不必要的成本和時間,讓戴爾公司更好地理解客戶的需要。這種直接模式允許戴爾公司能以富有競爭性的價位,為每一位消費者定製並提供具有豐富配置的強大系統。通過平均四天一次的庫存更新,戴爾公司能夠把最新相關技術帶給消費者,而且遠遠快於那些運轉緩慢、採取分銷模式的公司。
[編輯本段]
戴爾公司亞太區簡介 戴爾公司從90年代初開始為亞太地區的商業、政府、大型機構和個人提供服務。
­
隨著1993年首次在日本和澳大利亞開始運營,戴爾公司進入亞太區的目標市場,開始在區域性設施、管理、服務和技術人員等方面進行投資。
­
目前戴爾公司在亞太區13個市場開展直線訂購業務:澳大利亞、汶萊、中國大陸、香港、印度、日本、韓國、澳門、馬來西亞、紐西蘭、 新加坡、台灣和泰國。除此之外,還有38個合作夥伴為其他31個市場提供服務。
­
戴爾公司在亞太地區提供的系列產品和專業經驗,能夠幫助跨國企業、政府、大企業以及富有經驗的個人用戶和中小企業,在區域內進行技術創新。
­
戴爾通過其「全球客戶計劃」,向擁有全球業務的亞洲用戶提供訂制的成套服務和支持。它為全球客戶提供統一訂貨、結賬、訂制產品(包括安裝專有軟體),以及本地供貨和現場服務等好處。
­
戴爾公司亞太業務的核心是設在馬來西亞檳城的「亞太客戶中心"(APCC)。這間佔地23.8萬平方英尺的生產廠房於1995年10月投產。 2001年2月,佔地37萬平方英尺的戴爾「亞太客戶中心"二期(APCC2)落成。 "亞太客戶中心"為亞太地區的客戶(中國和日本除外) 按定單生產台式機、工作站、筆記本電腦、伺服器和存儲產品。APCC和APCC2都通過了ISO9001:2000 (質量管理),ISO14001:1996 (環境管理) 以及 OHSAS18001:1999 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的認證。
­
戴爾公司參考"亞太客戶中心"的生產與專業功能,於1998年8月建設了位於福建廈門的「中國客戶中心"(CCC)。為了滿足中國市場 日益增長的需求,2000年11月"中國客戶中心"拓展為35萬平方英尺的設施。它繼續在生產、管理、營銷、財務等各個方面都按照戴爾模式運作。CCC於2001年3月獲得ISO9001(2000版)和ISO14001認證。2002年9月,它成為了戴爾全球首個獲得OHSAS18001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認證的的工廠。
­
亞太地區的客戶可以向戴爾直接訂購產品,並可在7至10天內收到訂貨。客戶還可以獲得終生免費的技術支持熱線,並得到現場服務。
­
戴爾首創技術支持熱線,並使之成為業內標准。"亞太客戶中心"內精通多種語言的技術支持工程師,能夠通過電話解決80%以上來電 客戶的技術問題。這一切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戴爾所付運的每套系統都有一個與其詳細技術規格相聯的產品編號。
­
戴爾公司在全球最重要的一項投資是互聯網。其亞太區網址www.dell.com/ap目前採用4種語言,包括漢語、英語、韓語和日語, 支持亞太地區11個國家的站點。 截至到2006年8月4日的第二財季,戴爾亞太及日本地區的出貨量增長了27%,幾乎是除戴爾外市場增速的3倍。 戴爾的市場份額較去年同期增加一個百分點,達到11.1%,成為該地區的第二大廠商。在日本,戴爾以16.1%的份額成為第二大廠商。
[編輯本段]
戴爾效應 二十多年以來,戴爾公司革命性地改變整個行業,使全球的客戶包括商業、組織機構和個人消費者都能接觸到計算機產品。由於被業界接受的戴爾直接模式,信息技術變得更加強大,易於使用,價格更能接受,從而為客戶提供充分利用這些強大的、全新工具的機會,以改善他們的工作和生活。
­
戴爾公司在進入新的標准化產品的領域再次展示其效益,這些領域包括網路伺服器、工作站、移動產品、列印機和其它電子部件。今天,在全球銷售的5台基於標准技術的計算機產品中就有1台來自戴爾。這樣的全球覆蓋顯示戴爾的直接模式對所有產品線、所有地區和所有細分客戶都適用。
[編輯本段]
戴爾公司發展史 1984年邁克爾·戴爾創立戴爾計算機公司
­
1985年推出首台自行設計的個人電腦--Turbo。Turbo採用英特爾 8088處理器,運算速度為8MHz
­
1987年成為首家提供下一工作日上門產品服務的計算機系統公司,在英國設立辦事處,開始拓展國際市場
­
1988年戴爾公司正式上市,首次公開發行350萬新股,每股作價8.5美元
­
1989年推出首部戴爾筆記本電腦
­
1990年在愛爾蘭Limerick建立生產廠房,以供應歐洲、中東及非洲市場
­
1992年首次被《財富》雜志評為為全球五百強企業
­
1993年成為全球五大計算機系統製造商之一,在澳大利亞和日本設立辦事處,正式進軍亞太區市場
­
1995年最初售價8.5美元的戴爾股票在分拆前已升至100美元
­
1996年在馬來西亞檳城開設亞太區生產中心,開始通過網站www.dell.com銷售戴爾計算機產品,開始主攻網路伺服器市場,成為標准普爾500指數成分股之一
­
1997年第1,000萬台戴爾電腦下線,普通股在分拆前每股升至1,000美元,推出首台戴爾工作站系統,網上營業額由年初的每天100萬美元,躍升至逾400萬美元
­
1998年擴建在美國及歐洲的生產廠房,並在中國廈門開設生產及客戶服務中心,推出PowerVault儲存系統產品
­
1999年在美國田納西州那什維爾(Nashville, Tenn)增設辦事處,拓展美洲業務,在巴西Eldorado do Sul開設生產工廠,滿足拉丁美洲市場需求,推出「E-Support - Direct from Dell」網上技術支持服務
­
2000年網上營業額達到每天5,000萬美元,按工作站付運量計算,戴爾首次名列全球榜首,推出PowerApp應用伺服器,第一百萬台戴爾PowerEdge伺服器下線
­
2001年首次成為全球市場佔有率最高的計算機廠商,按標准英特爾架構伺服器付運量計算,戴爾在美國位居第一,推出PowerConnect網路交換機
­
2002年戴爾將其奧斯汀工業園區命名為Topfer製造中心,以贊揚Mort Topfer在1994年至2002年的任期內對戴爾和社會的貢獻,戴爾推出首個「刀片式」伺服器,推出Axim X5進入手持設備市場,在美國針對零售業客戶推出基於標準的收款機,推出3100MP投影儀,進入投影儀市場,戴爾售出第二百萬台PowerConnect網路交換機,美國客戶選擇戴爾為他們首選的計算機系統供應商
­
2003年戴爾面向企業用戶和個人用戶推出列印機,戴爾推出戴爾回收計劃使客戶能夠將任何廠商的計算機設備回收或者捐贈給慈善機構,正式更名為戴爾公司,反映了公司已經發展成為技術產品和服務的多元化提供商,戴爾進入家電市場,公司產品線的延伸為客戶需求提供了一站式解決方案
­
2004年凱文 羅林斯成為戴爾下一任首席執行官,戴爾宣布在北卡羅萊納建立美國第三家工廠
­
2005年戴爾被「財富雜志」評為「美國最受贊賞企業」的首位,位於北卡羅萊納建立美國第三家工廠開幕
­
2006年戴爾歷史上首次季度出貨量突破1000萬台系統(2006財年第4季度)
[編輯本段]
戴爾的市場定位 根據IDC公司2006年第2季度研究報告,戴爾目前在中國市場(包括香港)份額為10.3%。在於2006年8月4日結束的戴爾公司2007年第二財季中,戴爾中國的出貨量和收入比上一季度同期分別增長了37%和31%。
[編輯本段]
戴爾放棄直銷模式 2006年,戴爾賴以成功發家並得以進入全球各個國家市場的直銷模式備受IT界和華爾街股票界的質疑。戴爾在2006年整體表現乏善可稱,不但在第三季度業績被最強大的競爭對手惠普以全球市場份額16.3%比16.1%超越,丟掉了個人計算機市場世界第一的寶位,而且銷售增長率落後於整體市場平均水平,尤其是在新興國家市場的不利導致其整體份額的下降,同時多個重要市場的高層管理者的決然離職也使得戴爾好象成為了一位風燭殘年的企業。戴爾先後有原副總裁威廉·J·阿梅里奧、原中國區總裁符標榜、原中國區總裁麥大偉、原日本家用及商用銷售業務總監Sotaro Amano、亞太及日本地區營銷的副總裁David Schmoock等先後加入了競爭對手的陣營,尤其是戴爾好象在亞太區從營銷到客服的高管層來了個向聯想的整體遷移。
­
這一切表明戴爾直銷模式的發展邊際走到了盡頭,其直銷模式的邊際效益已經開始呈現負面效果,戴爾不斷走向成功和在市場中攻城掠地的利器已經遲鈍不堪。
­
現在,就連原本曾對戴爾直銷模式頂禮膜拜的華爾街分析師們也不得不感嘆戴爾直銷在客戶服務和低成本方面的優勢已經盪然無存。更有的分析師認為戴爾未來一年仍將面臨低速增長的困境,而其收益率下降是必然的結果。
­
戴爾直銷徹底走下了神壇。
­
雖然任何一種銷售模式都會存在極限和邊際,可為什麼戴爾直銷只是進入新興市場較短的時間就觸到了「天花板」?在歐美發達國家發展起來的直銷模式為何沒有在新興市場發揮出強大的作用力?在歐美國家,戴爾直銷的問題症結又在哪裡?
­
通過對戴爾直銷模式的深度分析,本文從市場營銷角度提出了戴爾直銷模式的六大弊症、五大疑問和五大良葯。
­
戴爾直銷模式的六大弊症
­
眾所周知,戴爾直銷模式之所以成功主要因素在於:第一,快速反應,按需生產,強大的定單處理系統和生產體系;第二,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先進的信息化管理技術;第三,優秀的客戶服務,強大的呼叫中心服務;第四,強大而高效的供應鏈;第五,低成本和價格戰。
­
正是這五種因素的完美結合,使得戴爾成為了世界性的IT巨頭。
­
然而,戴爾直銷模式在新興國家甚至一些歐洲發達國家卻一直發展不順利。比如在義大利、中國、印度等國家,戴爾的市場份額一直不理想。在中國、印度等為世界所矚目的新興「黃金」市場,戴爾直銷如同在黃色的沙漠里行舟。據IDC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底,聯想在亞太區PC市場的市場份額為17.6%,惠普為10%,而戴爾為9.9%。而惠普計劃2006年亞太區PC銷量增長率將達到20%左右,是該地區全行業10%的增長預期的兩倍。顯然戴爾的表現相比聯想和惠普差得太遠。
­
即使在美國本土,越來越多的人也更傾向於到商店購買計算機,這使得惠普等競爭對手產生了更多的銷售。
­
而戴爾的客戶服務和價格方面曾經的優勢已經喪失。以提升業績為最終目的的成本控制卻因造成客戶服務方面的硬傷,而使戴爾事倍功半。

⑵ 你現在的問題解決了嗎開個人所得稅的問題,我可以幫你,價格便宜,

這是個習慣,我們誰都不知道你的習慣,也不能特意去刻意你什麼東西.
這是第一,
每個月都要存錢,養成存錢的習慣
資金不多的話,關注基金和國債等穩健性的投資,這些風險較小,投資也比較小
如果資金較多,可以考慮投資小戶型或商鋪,但是風險較大。
總之,首先要有存錢的習慣,但是又不能存死錢,也要有投資的概念

第二我給你講個道理(或你當是一個故事看看億萬富翁是如何理財的.)
理財並不是要培養百萬富翁、億萬富翁,理財是教給我們一種科學、有效的管理金錢的理念,使我們的生活一天天變好,帶給我們安全感和成就感。

比爾.蓋茨心疼VIP車位的停車費

世界首富蓋茨斂財的速度快得驚人,僅用13年時間就積累了富敵數國的龐大資產,美國的傳媒常常不由自主地將他神化。蓋茨究竟有什麼投資秘方呢?他是如何打理這份巨額資產的呢?

蓋茨雖然是頂尖級電腦奇才,但在理財的具體操作方面難免「技不如人」。為了使理財事務不致過多地牽制自己的精力,蓋茨聘請了「金管家」。1994年,蓋茨在微軟股票之外的財產已超過4億美元時,聘請了年僅33歲的勞森作為他的投資經理,並答應勞森說,如果微軟股價一直上升的話,勞森就可以用更多的錢來進行其他投資。除了50億美元的私人投資組合外,勞森還是蓋茨捐資成立的兩個基金的投資管理人,蓋茨對這兩個基金的捐贈是以將自己名下的微軟股份過戶給這兩個基金的方式來進行的。勞森的工作就是將這些股份以最好的價錢售出,並在適當的時候買進債券或其他投資工具來完成這一過程。經過專家的打理,這兩個基金的每年捐稅已經超過了名列《財富》500家中的後幾家公司的凈收入。

蓋茨和一位朋友同車前往希爾頓飯店開會,由於去遲了,以至找不到車位。他的朋友建議把車停在飯店的貴客車位,「噢,這可要花12美元,可不是個好價錢。」蓋茨不同意。「我來付。」他的朋友說。「那可不是好主意,」蓋茨堅持道,「他們超值收費。」由於蓋茨的固執,汽車最終沒停放在貴客車位上。到底是什麼原因使蓋茨不願多花幾元錢將車停在貴客車位呢,原因很簡單,蓋茨作為一位天才的商人深深地懂得花錢應像炒菜放鹽一樣恰到好處。大家都知道鹽的妙用。鹽少了,菜淡而無味;鹽多了,苦咸難咽,哪怕只是很少的幾元錢甚至幾分錢也要讓每一分錢發揮出最大的效益。一個人只有當他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錢,他才能做到事業有成,生活幸福。

股神巴菲特的五大投資原則

巴菲特他所信奉的集中投資原則,被許多投資者奉為金科玉律。但我們誰也不曾聽說過巴菲特有什麼管理學的理論。但事實上,如果仔細研究他的投資原則,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原則也是企業家應該遵循的原則。我相信,用這些原則指導我們做企業,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做出令人吃驚的成績來,就像運用巴菲特原則投資股市會取得超常的結果一樣。

巴菲特的第一個投資原則是「找出傑出的公司」。這個原則的基礎是這樣一個常識:即一個經營有方,管理者可以信賴的公司,它的內在價值一定會顯現在股價上。所以投資者的任務是做好自己的「家庭作業」,在無數的可能中找出那些真正優秀的公司和優秀的管理者。

第二個原則是「少就是多」。對一個普通人來說,巴菲特認為只要有三家公司的股票就夠了。他的理由同樣是基於一個常識:買的股票越多,你越可能購入一些你對之一無所知的企業。而通常你對企業的了解越多,你對一家企業關注越深,你的風險越低,收益就越好。

巴菲特的第三個原則是「押大賭注於高概率事件上」。也就是說,當你堅信遇到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好機會時,唯一正確的做法是大舉投資。

巴菲特的第四個原則是「要有耐心」。他有一個說法,就是短於5年的投資是傻子的投資,因為企業的價值通常不會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充分體現,你能賺到的一點錢也通常被銀行和稅務局瓜分。

巴菲特的第五個原則是:「不要擔心短期價格波動」。他的理論是,既然一個企業有內在價值,它就一定會體現出來,問題僅僅是時間。「選擇少數幾種可以在長期產生高於平均效益的股票,將你大部分資本集中在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堅持持股,穩中求勝」是巴菲特的集中投資思想。

成為百萬富翁的捷徑

有人認為,現在美國大約有500萬個家庭擁有100萬美元的財富,其中80%的人屬於第一代致富者。對這些人來說,富裕並不是擁有昂貴的轎車、別墅,而是有長期穩定的收入作保障,為此,理財專家認為,人們只要遵循一些普遍的原則,都可以挖掘出致富的潛能。他們歸納出了以下一些法則,或許對你有些啟示。

錢生錢法。1967年,北卡羅萊納州的拉爾夫兄弟決定以出售股份的方式籌款開一家雜貨店。他們聯系了100個熟人,這些人以每股10美元的價格各自買下了100股。30多年後,當初的雜貨店已變成了擁有1000多家連鎖店的「食品之王」的大公司。它的股票價格為每股109美元,當年投資者中的78位已當上了百萬富翁。

量入為出。1960年,漢托和喬吉娜從古巴來到美國時,身無分文。1966年他們大學畢業後做了記者。他們的致富策略就是節省每一分錢,由於銀行儲蓄是按復利計算的,所以夫婦倆每月按時去銀行存錢。他們的生活很節儉,打折商品是他們常買的東西,經常從報紙上剪折價券去買便宜東西,上班帶盒飯。幾年後,他們便把收入的大部分儲蓄起來。直到1987年,他們拿出1250美元投到共同基金里,8年後就成了百萬富翁。

不築債台。今天信用卡公司有五花八門的優惠辦法吸引新客戶。銀行又大力推銷房屋抵押貸款,一般人面對這類誘惑,很容易把持不住自己,代價是你欠下債務,須為債務支付利息。美國百萬富翁中70%全無債務,他們知道,每支付1美元利息,可用來投資的錢就少了1美元。因此,他們所買的房子一定是他們負擔得起而財力上仍綽綽有餘的。

自己創業。自己當老闆的人能成百萬富翁的機率,比工薪階層的機率要大4倍。工薪階層的收入決定於僱主願意給多少,自己創業的人如果精明能幹,可以大展宏圖。

長期等待。要想財富長久,就要具備足夠的定力,拒絕短期利益的誘惑,抱緊核心資產。微軟的比爾·蓋茨能夠多年蟬聯全球富豪榜首,就是得益於他能夠抗拒誘惑,不放棄微軟的大部分股權。任何投資者在走向致富之路時並不富有。這需要長時間的等待,合理地安排自己手中的資金,選准投資方向,如此則任何人都會有可能成為富翁的。

氣定神閑。投資沒有一定賺錢的道理,不過,富豪們一定有辦法使自己安度投資的低潮。專家們發現,富豪們大多是玩撲克牌的高手。他們大多生活作息有規律,婚姻生活穩定、美滿。有志成為富豪的人,不妨向他們的生活態度看齊。

臉皮很厚。富豪的行為模式異於常人,常做出違反社會常規、招致他人忌恨的事。美國最大零售商沃爾瑪的創辦人山姆·奧爾頓經常擾亂市場價格。一旦逮到機會,他便伺機向供應商殺價。所以供應商們都知道和沃爾瑪做生意不容易。因此,如果你想當好好先生,最好打消富豪夢。

成為富翁的八個步驟

有些人認為理財是富人、高收入家庭的專利,要先有足夠的錢,才有資格談投資理財。事實上,影響未來財富的關鍵因素,是投資報酬率的高低與時間的長短,而不是資金的多寡。美國人查理斯·卡爾森在調查了美國170位百萬富翁的發家史後寫了一本名叫《成為百萬富翁的八條真理》的書。卡爾森所總結的、成為百萬富翁的八個行動步驟是:

第一步,現在就開始投資。他在書中說,在美國,六成以上的人連百萬富翁的第一步都還未邁出。每個人在邁出第一步時都有一堆理由,但其實這些理由都只是自己在找無關緊要的借口。有人也許會說:「沒時間投資。」卡爾森說:「那你為什麼不減少看電視的時間,把精力花在學習投資理財上?」

第二步,制定目標。這個目標不論是准備好小孩子的學費、買新房子或50歲以前舒服地退休。不論任何目標,一定要定個計劃,並且為了這個計劃全心全意地去努力。

第三步,把錢花在買股票或基金上。「買股票能致富,買政府公債只能保住財富。」百萬富翁的共同經驗是:別相信那些黃金、珍奇收藏品等玩意兒,把心放在股票上,這是建立財富的開始。

第四步,百萬富翁並不是因為投資高風險的股票而致富的,他們大多數只投資一般的績優股,慢,但是低風險地斂財。

第五步,每月固定投資。使投資成為自己的習慣。不論投資金額多少,只要做到每月固定投資,就足以使你超越2/3以上的人。

第六步,堅持就是勝利。調查顯示,3/4的百萬富翁買一種股票至少持有5年以上,將近四成的百萬富翁買一種股票至少持有8年以上。股票買進賣出資本頻繁,不僅冒險,還得付高額資本稅、交易費、券商傭金等,「交易次數多,不會使你致富,只會使代理商致富。」

第七步,把稅務局當投資夥伴,善用之。厭惡稅務局並不是建設性的思維,而應該把稅務局當成自己的投資夥伴,注意新稅務規定,善於利用免稅的投資理財工具,使稅務局成為你致富的助手。

第八步,限制財務風險。百萬富翁大多過著很乏味的生活,他們不愛換工作、只結一次婚、不生一堆孩子、通常不搬家、生活沒有太多意外或新鮮,穩定性是他們的共同特色。

理財致富是「馬拉松競賽」而非「百米沖刺」,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發力。對於短期無法預測,長期具有高報酬率之投資,最安全的投資策略是:先投資,等待機會再投資。

塑造良好的理財心態

很多人在學習理財時,最注重如何掌握投資的技巧:怎樣去將手上的資金去生利,怎樣在股票市場上去挑選合適的股票,怎樣利用基金等投資工具,怎樣投資房地產或生意,怎樣盡量省下稅金,怎樣為退休或遺產作最佳的安排等等。不錯,要有效地理財,必須了解各樣投資工具的特性,然後定下一個整體的計劃去實行,但有一樣比這些技巧更重要的,就是先有正確的理財心態。態度不對,即使有最好的理財方法,往往也是徒勞無功。

自古以來,錢財的吸引力令人難以抵禦,試問誰不想銀行存款或資產凈值不斷直線上升?可是人的貪性,令人心永不知足,為了追求錢財物質,不惜付出任何代價--家庭、健康、良知、甚至自己生命。上個世紀80年代華爾街投機專家,公開宣揚「貪是好的」言論,至上個世紀90年代股票市場長期上升,都令不少人對堆積財富如痴如醉,殊不知貪心卻正是理財的首忌。

貪心除了導致財務上的虧損外,也危害個人身心健康與家庭生活。建議大家在反思一下自己對理財的心態,然後才花時間為自己財務做一個謹慎的規劃,去耐心地等候收成。

到底富人擁有什麼特殊技能,是那些天天省吃儉用、日日勤奮工作的上班族所欠缺的呢?富人何以能在一生中積累如此巨大的財富?那就是:投資理財的能力。人們理財知識的差距懸殊,是真正造成窮富差距的主要原因。

獲得財務自由的前提

理財致富只需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固定的儲蓄,追求高報酬以及長期等待。

假定有一位年輕人,從現在開始能夠定期每年存下1.4萬元,如此持續40年;如果他每年存下的錢都能投資到股票或房地產,並獲得每年平均20%的投資報酬率,那麼40年後,他能積累多少財富?一般人所猜的金額,多落在200萬元至800萬元之間,頂多猜到1000萬元。然而正確的答案卻是:1.0281億,一個令眾人驚訝的數字。這個數據是依照財務學計算年金的公式得之,計算公式如下:1.4萬(1+20%)40=1.0281億。

這個神奇的公式說明,一個25歲的上班族,如果依照這種方式投資到65歲退休時,就能成為億萬富翁了。投資理財沒有什麼復雜的技巧,最重要的是觀念,觀念正確就會贏,每一個理財致富的人,只不過養成了一般人不喜歡、且無法做到的習慣而已。

有句俗語叫:「人兩腳,錢四腳」,意思是錢有4隻腳,錢追錢,比人追錢快多了。人的一生能積累多少錢,不是取決於你賺了多少錢,而是你如何理財。致富關鍵在如何理財,並非開源節流。

目前,儲蓄仍是大部分人傳統的理財方式。但是,錢存在銀行短期是最安全,但長期卻是最危險的理財方式。銀行存款何錯之有?其錯在於利率(投資報酬率)太低,不適於作為長期投資工具。同樣假設一個人每年存1.4萬元;而他將這些錢全部存入銀行,享受平均5%(更何況我們現在處在一個低利率時期,利率低得可以忽略不計,一年期的才1.98 %)的利率,40年後他可以積累1.4萬元(1+5%)40=169萬元。與投資報酬率為20%的項目相比,兩者收益竟相差70多倍。

更何況,貨幣價值還有一個隱形殺手——通貨膨脹。在通貨膨脹5%之下,將錢存在名義利率約為5%的銀行,那麼實質報酬等於零。因此,一個家庭存在銀行的金額,保持在兩個月的生活所需就足夠了。不少理財專家建議將財產3等份,一份存銀行,一份投資房地產,一份投資於較投機的工具上。不妨在投資組合時分為「兩大一小」,即大部分的資產以股票和房地產的形式投資,小部分的錢存在金融機構,以備日常生活所需。

第三:這個網站是教你如何去正確理財.

呵呵!!!
要努力去學習,億萬富翁都知道如何去理財,何況你只有那點錢是很好理的,相信你!!^_^
==================================================
更詳細可咨詢-四川宏發稅務代理有限公司,網路搜公司名就可以了
================================

⑶ 百事可樂的股票代碼是多少

百事可樂股票代碼為PEP,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在2019年7月31日(美國時間)它的收盤價為127.81美元,總股本為13.98億。百事可樂誕生於19世紀90年代,由美國北卡羅萊納州葯劑師Caleb Bradham製造。百事可樂的主要競爭對手為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旗下主要知名品牌包括百事可樂、美年達、佳得樂、激浪、純果樂、純水樂、樂事等。

(3)萊納的股票價格擴展閱讀:

美國上市的股票和國內的股票在交易上有一定的差異,例如美國上市的股票在買賣時可以買一股,而國內上市的股票只能按手購買(除科創板),而且美股沒有漲跌幅度的限制,在國內股票的漲幅控制在10%(科創板20%)。納斯達克綜合指數、道瓊斯指數、標准普爾指數是美國股票市場的三大指數。道瓊斯指數是世界上權威的股票指數。它是以1928年10月1日為基期,這天道指的收盤價剛好是100美元=。

⑷ 炒股必看的國產電影

股票投資者必看的十部電影

一、華爾街之狼
我叫喬丹·貝爾福特,26歲那年,我賺了4900萬美元,這事說起來就惱火,因為只差300萬就實現平均1周賺100萬了。
二、奪命金
深刻的詮釋了現在這個金錢至上的時代。
Teresa多年來只是任職銀行櫃位服務員,隨著時代轉變,被逼轉任銀行投資顧問,她的業績在公司是最差的,現在被逼每天加班加點,尋找更多的人投資,但都毫無結果。看到一位高利貸大客戶有許多的資金,似乎希望就在眼前,但客戶拒絕了她。最終她沒有辦法,只能讓一位謹慎性的娟姐投資高風險的產品,明知這是不可行的,卻依然這么做了。然後銀行收取高額的費用,銀行讓人購買金融產品,收取利息,風險由客戶承擔。後來股市下跌,客戶都損失慘重,到銀行詢問,銀行依然努力說服他們投資,並沒有去體會客戶的心情,只為了自己的利益。
三、大空頭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華爾街幾位眼光獨到的投資鬼才在2007年美國信貸風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過做空次貸、操縱CDS市場,而大幅獲益,成為少數在金融災難中大量獲利的投資梟雄。
四、華爾街2:金錢永不眠
關於金錢的好故事,到最後沒有人是贏家。
2001年,昔日叱吒華爾街的戈登(邁克爾•道格拉斯MichaelDouglas飾)出獄了,無人來接,8年未見的女兒維妮(凱瑞•穆里根CareyMulligan飾)與他勢同水火。不過,她的男友——股票交易員傑克(希亞•拉博夫ShiaLaBeouf飾)卻對他有些崇拜。傑克熱衷清潔能源項目,但他的老闆兼導師路易斯都勸他早日收手,並給了他一筆錢。沒想到,公司因負面新聞債台高築,投資銀行的詹姆斯趁機收購。被逼無奈的路易斯卧軌自殺。傑克決心為導師復仇。他向戈登毛遂自薦,希望得到他的指點。戈登了解到他與維妮的關系,便提出了一個交易:傑克給他創造接近女兒的機會,他教傑克如何操作資本。為了復仇,傑克決定鋌而走險,然而感情的翻轉卻讓他始料不及.
五、門口的野蠻人
位於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溫斯頓沙蘭市(WinstonSalem)的RJR納貝斯克餅干公司股東們,雖然受到全球矚目,金錢不斷湧入,光是在2月底的郵件中,就收到總數達20億美圓的支票,但很少有股東對公司的高級執行總裁羅斯.強生(RossJohnson)心存感激。現在,溫斯頓沙蘭市也變成前所未有的百萬富翁市。所有與RJR公司有關的華爾街大亨都想從中分到一點好處,於是羅斯找來財務專家亨利和彼得來為他效力。接下來上演的便是一出充滿貪婪、背叛、爾虞我詐和高風險賭注的華爾街風雲。
六、監守自盜
該片通過詳盡的資料搜集,追訪全球金融業界商人、政客、財經記者,披露金融大鱷的崛起之路,公開了業內和學界貪污腐敗政策背後的驚人真相。
七、大而不倒
影片講述了於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以美國財政部長漢克·保爾森為主要線索,記錄了在幾周之內決定全球最大經濟體命運的權力人物的決策與行動。為拯救全球經濟,擺脫金融困境,不僅保爾森傾盡全力,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蒂姆·蓋特納等人也動用了自己的私人關系和渠道。除此之外,沃倫·巴菲特、投資銀行家、英國監管機構以及幾乎所有的國會議員都參與到了這場沒有硝煙的金融大戰中。
八、影子大亨
該片講述了小職員諾維爾被野心勃勃的董事馬斯伯格任命為傀儡總裁,不料他卻成為了拯救公司命運的關鍵人物的故事。
九、安然:房間里最聰明的人
記錄華爾街有史以來最大的商業丑聞,揭露一群絕頂聰明的高階經理人,如何將美國第七大企業搞掛,輕輕鬆鬆捲走十億美金,讓投資人血本無歸,上萬員工失去工作
十、央視紀錄片《華爾街》
很久以前,他是百印第安人的土地。四百年前,他是荷蘭人的一道牆。度兩百年前,他是梧桐樹下的金融種子。一百年前知,他塑造了美國的崛起。今天,他是一道張撒向世界的金融之網。這張網強大而脆回弱,光明又黑暗。這張網既能讓經濟加速,又能讓經濟窒息。他就是答,華爾街。
影片以華爾街金融危機為契機,以證券市場為中心,梳理兩百多年來,現代金融來龍去脈,探尋、發現資本市場興衰與經濟起伏的規律,為決策者提供依據,為資本市場的實踐者提供鏡鑒,為大眾提供關於資本市場的啟示。同時,也為中國人全面理解華爾街,全面理解美國,甚至全面理解現代金融與一個國家崛起的關系,提供最有益的幫助。這是中央電視台深入華爾街,在歷史坐標中,對資本市場的一次莊重表達。

⑸ 有哪些有關股票的電視劇電影

關於股票的電影電視劇有下面這些:

1、華爾街

位於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溫斯頓沙蘭市的RJR納貝斯克餅干公司股東們,雖然受到全球矚目,金錢不斷湧入,光是在2月底的郵件中,就收到總數達20 億美圓的支票,但很少有股東對公司的高級執行總裁羅斯.強生心存 感激。現在,溫斯頓沙蘭市也變成前所未有的百萬富翁市。所有與RJR公司有關的華爾街 大亨都想從中分到一點好處,於是羅斯找來財務專家亨利和彼得來為他效力。接下來上演的便是一出充滿貪婪、背叛、爾虞我詐和高風險賭注的華爾街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