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買的雅培喜康寶奶粉不但有股怪味,而且我小孩吃了以後拉肚子拉得住院
1、我家小孩以前也是吃你所說的這個奶粉,但是沒有像你說的這種情況,雅培奶粉是有一股怪怪的味到. 2、小孩出現這種狀況,要自檢奶粉是否過期,奶瓶是否消毒好,小孩在沒有吃這個奶粉時身體狀況和吃雅培奶粉時小孩有沒有著涼等一些非奶粉方面的問題。 3、在醫院作個詳細的檢查,如是奶粉的問題,那就一定要維權,這可不是小事情。 4、祝你小孩早日康復!
⑵ 加拿大雅培二段奶粉怎麼有股鐵味道
第 一,試手感:用手指捏住奶粉包裝袋來回摩擦,真奶粉質地細膩,會發出「吱吱」聲;而劣質奶粉由於摻有綿白糖、葡萄糖等成分,顆粒較粗,會發出「沙沙」的流動聲。 第 二,辨顏色:真奶粉呈天然乳黃色;劣質奶粉顏色較白,細看有結晶和光澤,或呈漂白色,或有其他不自然的顏色。 第 三,聞氣味:打開包裝,真奶粉有牛奶特有的乳香味;劣質奶粉乳香甚微,甚至沒有乳香味。 第 四,嘗味道:把少許奶粉放進嘴裡品嘗,真奶粉細膩發黏,易粘住牙齒、舌頭和上齶部,溶解較快,且無糖的甜味(加糖奶粉除外);劣質奶粉放入口中很快溶解,不粘牙,甜味濃。 第 五,看溶解速度:把奶粉放入杯中,用冷開水沖,真奶粉需經攪拌才能溶解成乳白色渾濁液;劣質奶粉不經攪拌即能自動溶解或發生沉澱。用熱開水沖時,真奶粉形成懸漂物上浮,攪拌之初會粘住調羹;摻劣質奶粉溶解迅速,沒有天然乳汁的香味和顏色。其實,所謂「速溶」奶粉,都是摻有輔助劑的,真正速溶純奶粉是沒有的。 第 六,掌握假品特徵:有些劣質奶粉是用少量奶粉摻入白糖、菊花精和炒麵混合而成的,其最明顯的特徵是有結晶,無光澤,呈白色或其他不自然顏色,粉粒粗,溶解快,即使在涼水中不經攪拌也能很快溶解或沉澱。
⑶ 20201月1號股市開盤嗎
2020年元月1日中國的股票市場是不開盤的。該天為國家法定的元旦節,中國股市的開盤時間是除法定節假日外的(法定節假日休市)周一到周五,具體時間是早上從9點30至11點30分,下午是13點至15點。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在黃金周休假節日調整的情況下,如因前面或後面的周末調至與法定假日合並休假,該周末按國務院放假通知為上班時間的話,則該周末的中國證券市場仍然也是休市的。
(3)2020年1月雅培股票價格擴展閱讀:
一、部分國家或地區股票開盤時間:
1、香港股市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10:00開盤,中午12:30收盤。下午14:30開盤,16:00收盤。周六、周日及香港公眾假期休市。
2、美股股市北京時間夏令時晚上9點半開盤,冬令時晚上10點半開盤。冬令時:美股交易時間段是美國東部時間上午9:30-下午4:00。夏令時:美股交易時間段是美國東部時間上午8:30-下午3:00。
二、滬深股市開盤時間進程:
1、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點15分至9點25分為集合競價時間。
2、上午9點15分至9點20分可以撤單;9點20分至9點25分不能撤單;9點25分以成交量最大的價格為開盤價。
⑷ 最牛中概股暴漲1100%!超萬億外資卻在爭奪A股的核心資產
回望中國資本市場過去30年,是一段逐步深化改革和不斷擴大開放的 歷史 。從發行B股有限開放,到建立QFII制度吸納外資參與A股交易,再到滬港通、深港通的相繼落地,最終實現了中國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
30年來,中國資本市場既「請進來」也「走出去」,在國際金融資本市場的浪潮中經風雨、見世面,開放的中國資本市場正加快與世界的互聯互通。
隨著A股對外開放進程提速,A股的核心資產正在成為外資「瘋搶」的對象,截至12月22日,2020年北上資金累計凈買入金額已高達11845億元,超出2019年全年的9934億元,再創新高。
第一隻B股誕生
回望之初,20世紀90年代,中國資本市場初具雛形,處於國民經濟轉型浪潮中的中國企業嘗到上市融資的甜頭。大批企業亟需發展生產和擴大市場影響,與正在尋求中國市場投資機會的境外資金不謀而合。對外開放,是這一時期中國資本市場的內在動能。
首任證監會主席劉鴻儒此前透露:「我們吸引外資,過去是發債券這種形式,資本進入,股份制的形式,股票的形式,這個是客觀需求,外資有要求,企業也有要求,因為我們自有的,國內的資本量不夠用 ,投資上不去,那個時候缺錢,就提出這種形式,上海、深圳都提出來了。後來我們就做了試驗,就兩個市場,兩個價格,兩種貨幣,就搞個A股、B股。」
1992年2月,第一隻B股上海電真空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正是這天,中國的資本市場與國際資本市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而這扇門就是由有著來自全世界24個國家和地區、230名「股東老闆」的電真空B股所開啟,也譜寫了中國金融市場的新 歷史 。
當年2月21日上午9點30分,上海證券交易所一號大廳旁的貴賓廳內,一群西裝革履的海外證券專家擠在窗前。隨著一個鑼聲的敲響,電子行情屏上顯示著發行價每股70.8717美元的電真空B股開盤價為每股71美元。
一位香港的投資者成為幸運兒,其委託的券商「紅馬甲」搶先以72美元成交的10股B股,成為中國 歷史 上第一單成交的B股。電真空B發行認購相當火爆,3天內即被搶購一空。
B股的上市在中國香港和國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同時B股的發行和上市交易使得中國與國際市場更接近,使得更多的外國人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信心。
但對於中國內地企業而言,要想真正進入國際資本市場,這還只是邁了半步。因為上市公司和企業都在境內,只有投資者是境外的。
青島啤酒成H股第一股
B股的誕生,為境外投資者打開了投資中國內地企業的通道,但內地企業要不要走出去?如何走出去?對於90年代新生的中國資本市場卻是個爭議性的話題。
首任證監會主席劉鴻儒回憶當時的情形時說:「爭論當然有了,為什麼好企業拿到外面去上市?不在國內上啊?它就是有一個問題,國內沒那麼大市場,吸收不了。再一個問題,資金量的問題,再有一個問題,國有企業改成股份制國際上市,是國有企業股份化的一個非常好的道路,學習國際經驗,用國際規格改造國有企業,這是改革的創舉。再一個,擴大中國的影響,中國的企業,中國的產品,在國際上擴大影響。」
實際上,1990年開始,監管層就已經開始研究國有企業改組後去中國香港上市的問題。當年6月香港聯交所組織30多位專家,成立了中國研究小組,專門研究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的有關問題。
劉鴻儒後來在鏡頭中透露:「在香港上市是香港先提出來的,國務院派我帶著小組專門向香港去做調查,寫過意見,最後才定下來的。組織一個聯合小組,香港內地聯合小組,研究國有企業到香港,改成股份公司到香港和國際上市問題,我們在聯合小組幹了一年,研究各種問題,主要是法律問題,研究完了之後,才上市的。這是國際化的一條必由之路,越走越寬。」
1993年7月15日,「000168」出現在香港聯交所交易大廳的屏幕上,青島啤酒成為內地第一家到香港上市的企業。這只諧音「一路發」的股票,最終獲得110倍的超額認購。
「從香港聯交所成立那天起,所有公司上市都是開香檳酒慶祝,唯獨青島啤酒上市這一天,開的是青島啤酒!」劉鴻儒在著書回顧中國證券市場發展時這樣寫道。這個小小的細節,反映出香港對內地首隻在港上市股票的重視。
自青島啤酒成為第一家國企獲准在香港上市至今,幾近20餘年光景,在此期間,陸陸續續已有290家國企登陸香港市場,總募資額達近1.88萬億港元。
赴港上市,開辟了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通道。1994年後,這條路越走越寬,中國內地企業開始出現在美國、新加坡、倫敦等國家和地區的證券市場上。
外資「買爆」A股
如果說H股的出現標志著中國企業真正進入國際資本市場,那麼,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則加快了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步伐。
2002年11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發布,正式推出QFII試點。2003年7月份,瑞銀買入寶鋼股份、上港集箱、外運發展、中興通訊等4隻股票,正式拉開QFII投資A股的帷幕。
QFII制度落地後,又陸續實施QDII、RQFII等制度,極大地推進了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的進程。隨著國內資本市場的逐步開放,QFII、RQFII投資總額度限制在一次次松綁。
2002年,QFII總額度為100億美元。2012年,QFII總額度升至800億美元,2019年則再度提升至3000億美元。2020年9月,國家外匯管理局宣布取消合格境外投資者投資額度限制。
時任光大控股總裁陳爽表示:「我進入到光大控股,是在2004年,當時我們覺得,中國作為在一個發展的軌道上面,人民幣資產正好是進入到上升的軌道,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投資者要進入到中國,我們就抓住了這樣的一個機會,就發展我們海外的基金管理業務。」
經過18年多的發展,QFII等從無到有,一步步壯大,多年來,給A股帶來巨額的增量資金。
據央行網站披露,截至2019年末,境外投資者通過QFII、RQFII、陸股通合計持有A股市值高達2.1萬億元,佔A股流通市值的4.35%,正在成為參與A股的重要力量之一。
2020年1月21日,深交所官網信息顯示,截至1月20日收盤,外資(QFII/RQFII/深股通投資者)合計持有美的集團(000333)總股數達19.54億股,占總股本的比例達到28%,觸及外資禁買比例線。美的集團也因此成為2020年第一隻被外資「買爆」的個股以及A股史上第3隻被外資「買爆」的個股。
瑞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錢於軍對全景網表示,「早年可能偏向於更多的是利用外資來做我們的事,現在逐步的有外資積極想參與中國的成長,不僅僅金融資本,而且戰略投資人、企業,國外都紛紛來中國直接投資,展業都在這兒。總有一天人民幣會自由兌換,而且中國的資本市場會成為全世界不僅最大的,可能是最強的。」
「最牛」中概股今年漲超1000%
進入21世紀,境外資本投資中國內地資本市場的途徑日益多樣化,同時,中國內地高 科技 企業也掀起了海外上市的浪潮。受「知識經濟」、「新經濟」概念推動,以互聯網、電子上午為特色的企業成為這一時期海外上市的主角。
2014年,21家中國 科技 公司在境外上市,微博、京東、迅雷、阿里巴巴等紛紛登陸美股。隨後,海外資本市場則出現了更多中國 科技 巨頭的身影。
回憶起在美國上市的情景,網路董事長兼CEO李彥宏曾在鏡頭前說:「原來覺得中國公司就跟中國製造的這種貨物商品一樣,應該是屬於便宜的代名詞。網路股票定價的時候,人家就天然的認為說你是一個中國公司,所以我們參照美國同類公司給你打一個折,就是你的定價。」
「所以我在定價的時候就跟他們講,你不能這樣看,因為我們比美國公司更具有成長性,所以不應該打折,反而應該比他更貴,我對這個公司有信心。」李彥宏如是說。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2日,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達265家,市值合計21827億美元(約14.28萬億元),佔美股總市值比例約4%。
中概股也不斷在創造 歷史 。在11月份中期的成交額排名前十的股票中,前所未有的出現了5隻中概股。成交量暴漲意味著,中概股在美國備受追捧,其中成交額最高的蔚來 汽車 今年以來股價漲幅超1117%。
近日,多家華爾街巨頭持倉曝光,其中包含橋水基金在內的多家機構在今年三季度大舉加倉明星中概股。達利歐更是多次唱多中國。
北上資金、南下資金成投資「風向標」
對外開放,讓國際資本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國企業。然而2014年以前,無論是QFII、RQFII,還是QDII,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都是單向且分割的。
2014年11月滬港通正式啟動,才第一次實現了中國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隨後的深港通與滬倫通繼續加碼雙向開放,相繼實現了深交所市場與港交所市場以及上交所市場與倫交所市場的互聯互通。
隨著滬深港通的逐步開放,北上資金、南下資金也逐漸成為投資的「風向標」。
中銀證券日前指出,從配置偏好看,目前北上資金偏好消費醫葯,南下資金偏好 科技 醫療。從資金屬性看,北上資金近期由以「配置盤」為主導的資金屬性向「交易盤」屬性傾斜,南下資金屬性仍以「配置盤」為主。
北上資金也一度被譽為「聰明資金」。今年以來,北向資金浮盈快速增長,12月份終於邁過1萬億元大關,創造了新的紀錄,最新浮盈高達10168.18億元。
目前,北上資金與南下資金已分別成為A股與港股重要的增量資金來源,是資金面觀察最為重要的數據之一。
30年來,中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從試點引入境外投資者開始,從嘗試開放、到有限開放、再到對世界金融市場全面開放、互聯互通,逐步形成了多渠道、多維度的開放格局,開放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
30年來的實踐也證明了:要建設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中國資本市場,必須加強與各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合作,以開放促改革。
我們相信:只要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始終保持中國資本市場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未來的中國資本市場,一定能夠發展成為最具國際競爭力的資本市場。
⑸ 醫葯股後市還有機會嗎
醫葯股逆勢走強 兩條主線掘金
《紅周刊》作者 田江山
受IPO有可能重啟、銀監會要求銀行規范理財產品等利空消息的影響,周四銀行股大跌,拖累股指重挫。盡管市場整體走勢不佳,但是本周醫葯板塊逆勢上揚,益佰制葯、華潤三九等多隻醫葯股股價創歷史新高,眾生葯業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益佰制葯29.55+0.341.16%雙鷺葯業62.50-0.50-0.79%華潤三九32.00-0.32-0.99%眾生葯業19.72-0.64-3.14%沃華醫葯12.03-0.57-4.52%
甚至大漲20%以上,顯示出資金對醫葯的青睞度有增無減。而隨著新版基葯目錄的頒布,較2009年版擴容超過六成,部分醫葯品種將快速放量,從而帶動醫葯公司業績爆發性增長。
多重原因造就醫葯股走強
醫葯行業從2012年初確立升勢以來至今整體漲幅約50%,階段漲幅位居申萬23個行業第一,期間有52隻個股的漲幅超過100%,約占醫葯公司總數的三分之一。而隨著醫葯板塊的持續上漲,截至本周四,整體估值水平為36.23倍(TTM,整體法),顯然已經不便宜,但與歷史平均水平相比尚處於比較合理的區域,相對於滬深300的估值溢價率為238.28%,處於歷史高位(見附圖)。
本刊記者統計各大券商研報和業內專業人士的觀點,醫葯股持續走強的驅動因素主要包括:1、我國處於經濟結構轉型的階段,經濟增速放緩,周期性行業未來將面臨增長乏力的局面,投資機會逐漸減少。而醫葯行業本身具有較強的抗周期性,加之政府不斷加大投入、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我國人口老齡化社會的來臨,行業面臨空前的投資機會;2、新版基葯目錄的主題投資機會(詳見本刊第11期44頁「醫葯行業:新基葯、新市場、新機會」)。新版醫葯目錄品種較2009年版有較大幅度的增加,這對那些新進入的獨家品種形成巨大的利好。近兩周,沃華醫葯、眾生葯業等放量走強,也是對此的積極反應;3、弱勢市場中醫葯是資金的避風港,這與其良好的防禦性有關,與周期性行業相比,醫葯股業績穩定,相應的股價大幅波動的概率較小,具備中長線的投資價值;4、據統計,從長期來看,消費板塊尤其是醫葯出現大牛股的幾率最大。1957年到2003年這46年期間美國標准普爾500指數成份股中,上漲超過1000倍的公司有7家,其中4家是醫葯股,分別是雅培、百時美施貴寶、輝瑞、默克。而我國A股市場過去十年漲幅前10的公司中,醫葯股占據三席,分別是雙鷺葯業、恆瑞醫葯、雲南白葯,漲幅分別為19.9倍、19.7倍和17.8倍。
隨著一年多的連續上漲,上述幾個利好驅動因素也逐漸體現在目前的股價中,醫葯股是否還有繼續逆勢上攻的動能?對此,興業證券行業分析師項軍認為,醫葯股的走勢已基本反映了今年的業績預期,但市場看好醫葯的邏輯並沒有發生改變(業績預期向好、政策無利空和行業比較優勢明顯等),如果沒有實質性的利空,即使有回調空間也不大,仍將延續震盪向上的走勢。
某位接受記者采訪的私募人士表示,目前進駐醫葯股的資金大多是從白酒股中流出的,近期白酒股再度加速下跌,資金流入醫葯股的速度加快。從市場各個板塊來看,地產遭遇「國五條」利空打壓,煤炭、有色囿於基本面不佳,銀行股經過前期大漲後,資金兌現利潤的慾望較強。因而無論是從市場還是從基本面來看,醫葯股行情仍未結束,資金的持續流入將推動其繼續走高。
⑹ 五糧液股票2020年1月初多少錢一股
您好,我看了一下歷史數據,五糧液今年的1月份是在130元左右的價格附近波動的。
股票萬1的開戶流程可以發給你,電腦端查看我的標簽,望採納!
⑺ 17家上市乳企的Q3財報隱藏的「喜與愁」
品牌集中度持續提高,國內乳粉市場可能要迎來真正的「大變天」。
還沒從2019年的經濟寒冬中走出,又一頭扎進了被疫情包圍的2020年,「冷空氣」的持續攻擊,讓母嬰行業的各細分領域加速進入洗牌期,競爭愈加激烈。
自10月開始,中外各大乳企陸續向外遞交了2020年第三季度的成績單。
從現有的17份報告中來看: 大多數本土乳企業績仍處於虧損狀態,但也有小部分本土乳企已實現扭虧,而外資頭部品牌在中國市場無論是在銷量上還是增速上都出現了明顯下滑。
品牌集中度持續提高,國內乳企市場格局出現變化。
被譽為「白馬股」的伊利發布業績後股價閃崩,蒸發262億元
作為國內乳製品行業龍頭企業的伊利,1-9月以735.06億元的總營收、60.24億元的凈利潤在同行業中遙遙領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就在其發布財報的第二天,這支白馬股開盤後股價大跳水直至跌停,僅一交易日就蒸發了262億元。
伊利
從數字上來看,伊利的業績呈雙增長態勢,不過為何會慘遭高位跌停呢?
對此,業內人士猜測,可能是和第三季度業績增速不及預期有關。
據了解,伊利第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22.49%至268.76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72.28%至25.92億元。
反觀第三季度營收、凈利潤分別為261.62億元和22.89億元,同比增長11.08%和23.73%。
由此不難看出,伊利Q3業績增速要明顯低於Q2。
而對於上市公司因「業績不及預期」引起的崩盤,華西證券指出,主要原因還是由於估值偏高。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伊利提出《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2019-2023)》。
根據公告顯示,本計劃授予的限制性股票分五期解除限售,業績考核解禁指標以2018年為基準,2019~2023年年凈利潤增長率不低於8%、18%、28%、38%、48%;凈資產收益率不低於15%。
從本次發布的第三季度財報來看,1-9月,伊利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凈利潤(下稱「扣非凈利潤」)增長了10.32%。
也就是說,第四季度只要完成與第三季度同樣的增速,即可完成考核目標。
但是由於種種因素的不確定,伊利能否成功完成目標還需繼續觀望。
皇氏、燕塘、科迪、天潤等區域乳企幾家歡喜幾家愁
作為區域性代表乳企:科迪乳業、天潤乳業、燕塘乳業、三元股份、天潤乳業、新乳業利潤差異明顯。
其中一度虧損的皇氏集團在經過調整經營結構,加強聚焦主業後成效顯著,1-9月實現營收17.09億元,同比增加8.12%;凈利潤0.33億元,同比增加64.39%;扣非凈利潤59.43萬,同比增長118.15%。
在第三季度中更是實現營收營收6.95億元,同比增加16.39%;凈利潤0.32億元,同比增加509.18%;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凈利潤0.22億元,同比增加2338.32%。
同樣天潤乳業1-9月也實現營收13.19億元,同比增加8.34%;凈利潤1.20億元,同比增加2.17%;扣非凈利潤1.28億元,同比增加3.83%。
新乳業第三季度財報實現營收21.01億元,同比增加39.00%;凈利潤1.09億元,同比增加45.46%;扣非凈利潤0.93億元,同比增加52.51%。1-9月實現營收46.57億元,同比增加10.32%;凈利潤1.85億元,同比增加3.70%;扣非凈利潤1.43億元,同比減少5.51%。
與之相反的是, 燕塘乳業和科迪乳業兩家生意慘淡。
從財報中獲悉,燕塘乳業第三季度實現營收4.91億元,同比增加25.04%;凈利潤0.36億元,同比下降18.32%。
燕塘乳業
並且 事實上,今年前三季度燕塘乳業一直都處於增收不增利的狀態。
財報顯示:1-9月實現營收11.94億元,同比增加9.35%;凈利潤0.96億元,同比下降13.08%。
對於此次下滑,燕塘乳業並未在財報中表明原因。
但 有業內人士猜測可能是其大單品缺乏導致核心競爭力不足,以及過分依賴廣東市場所致 (根據其2018年、2019年財報顯示:燕塘乳業在廣東省內(珠三角地區及以外地區)產生的營收在其總營收中的佔比高達97%以上)。
此外,今年9月, 在燕塘乳業掛帥近7年的董事長黃宣因另有任用申請辭去了燕塘乳業第四屆董事會董事、董事長及董事會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職務。
據了解,在黃宣在職的2014-2019年間,燕塘乳業除了2018年出現利潤下滑外,其餘幾年營收和凈利潤均是正向增長狀態。
而此次高層變動,不知會對燕塘乳業後續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
科迪乳業
此外,曾經締造網紅「小白奶」的科迪乳業因一場謊言被戳破如今已是深陷泥潭,財報顯示: 科迪乳業雖然第三季度實現扭虧,但仍不能挽救其業績的頹勢。
財報顯示:前三季度科迪乳業實現營收4.67億元,同比減少37.65%;凈利潤0.01億元,同比減少96.85%; 扣非凈利潤-0.21億元,同比減少172.00%, 成為2020年前三季度虧損幅度較大的乳企之一。
日前,科迪集團發布關於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股東建議函回復的公告表示,預計,在1年內用實物資產、土地、商標無形資產及不少於2億的貨幣資金等償還全部欠款,部分資產所有權轉移存在法律障礙,科迪集團正在積極辦理解除手續,確保在1年內提前完成清償。
三元
除卻科迪乳業外,業績虧損較大的還有三元乳業。
財報顯示:前三季度,三元實現營收54.21億元,同比減少13.73%;凈利潤-0.46億元,同比下降122.67%; 扣非凈利潤-0.59億元,同比減少142.86%。
從業績表現來看,三元顯然有些差強人意。
要知道作為北京地區的「奶業大佬」,三元可以說是含著金鑰匙長大(北京市政府授權經營的國有獨資公司),即使在虧損狀態也可以依靠政府的強勢"補貼輸血"化險為夷。
但是隨著三鹿、太子奶等一個個「拖油瓶」的上身,讓本就沒有拿的出手的大單品,以及渠道商網路元氣大傷的三元乳業業績持續下滑,即使在「背後有人」的情況下,也最終回天乏術。
上游牧場:幾家歡喜幾家愁
從目前披露財報的上游牧場來看,庄園牧場業績仍未實現反轉,而西部牧業已實現扭虧。
財報顯示:西部牧業第三季度財報實現營收2.32億元,同比增加27.64%;凈利潤0.04億元,同比增加781.41%;扣非凈利潤0.03億元,同比增加232.10%
而庄園牧場第三季度財報實現營收2.01億元,同比減少3.87%;凈利潤0.08億元,同比減少28.42%;扣非凈利潤0.07億元,同比減少45.20%。
同樣,庄園牧場業績也是連年下滑,2016年-2019年,庄園牧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6.66億元、6.28億元、6.58億元和8.14億元,其中,2016年-2018年的營收幾乎是原地踏步;2016年-2019年凈利潤分別為0.76億元、0.68億元、0.64億元和0.51億元。
而今年前三季度營收5.26億元,同比減少13.2%;凈利潤0.06,同比減少83.69%。
為了挽回業績,近兩年來庄園牧場也做了許多努力。
2019年底,為加快奶源基地建設,庄園牧場擬非公開發行不超過4300萬股A股股票,募集資金不超過3.8億元,用於「金川區萬頭奶牛養殖循環產業園項目」及「償還銀行借款」。
但從目前的形勢來看,這一舉措還並未起到提振業績的作用。
貝因美、光明等曾經優勢大佬,逐漸落於人後
曾在乳製品行業叱吒風雲的貝因美和光明乳業的業績也並不樂觀,脫帽後貝因美業績持續在虧損和盈利邊緣瘋狂試探, 財報顯示:第三季度其實現營收7.18億元,同比下降0.53%;凈利潤0.08億元,同比下降50.12%; 扣非凈利潤-0.18億元,同比下降322.84%。
貝因美
對於業績變動的原因,貝因美曾在之前的業績公告中表示,原因有二:
1)後疫情時期,市場競爭更為激烈;
2)消費者更為注重消費體驗和產品的性價比,導致品類銷售結構變化和業績相應變動。
但是面對下滑,貝因美也做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譬如發布定增預案,擬非公開發行股票募資不超過12億元,用於新零售終端賦能等項目及補充資金,不過由於此舉違反了深交所相關規定,所以只能被迫終止。
此外,根據此次披露的財報獲悉,貝因美目前的存貨高達5億,而這只是賬面上的存貨,可能還不包括渠道和托盤商的存貨,高額存貨讓貝因美早早的就拿出了3265.55萬元做好了計提跌價的准備。
日前,謝宏對外表示:「我始終認為親子(家庭)消費領域才是我們的藍海」。
可是連奶粉這一科都還沒做好的貝因美,去做全品類是否又能成功呢?
光明
而作為昔日與蒙牛、伊利齊頭並進的「三雄」之一,光明也早已不能同日而語。
財報顯示:1-9月,光明實現營收187.25億元,同比增加9.26%;凈利潤4.26億元,同比下降4.16%;扣非凈利潤3.21億元,同比下降32.14%。
市場競爭的激烈和持續掉隊,讓光明採取了一系列擴大品牌聲量的措施。
譬如加大廣告投放力度,但是由於受委託方在一則視頻廣告中未將中國領土表示完整,而光明乳業又未將審核工作做仔細,導致自身被罰款30萬,引起了 社會 熱議。
雖然廣告確有提振業績的功能,但在如今這個傳播過度的 社會 中,是否能激發消費者購買欲和增加消費者和品牌之間的粘性值得考量。
熊貓、均瑤等新上市乳企,偏科嚴重
熊貓乳業和均瑤乳業都是股市近期的新晉企業,其中熊貓乳品的主營業務為濃縮乳製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以及乳品貿易,主要產品包括「熊貓」牌系列調制甜煉乳、全脂甜煉乳、調制淡煉乳、全脂淡煉乳、甜奶醬、馬蘇里拉乳酪、乳酪棒、稀奶油等。
從最新披露的財報來看,第三季度熊貓乳品實現營收2.01億元,同比增加3.26%;凈利潤0.27億元,同比下降8.23%。
但是1-9月實現營收4.37億元,同比增加6.98%;凈利潤0.38億元,同比減少4.73%。
隨著熊貓乳品的上市,其自身問題逐一顯露, 包括熊貓乳品對核心產品「煉乳」倚仗過重。
相關資料顯示,2016-2018年度以及2019年1-9月,熊貓乳品濃縮乳製品銷售收入分別為2.77億元、3.62億元、4.51億元以及2.83億元,占公司整體主營業務收入的67.98%、67.95%、75.15%以及69.52%。
眾所周知,過度依賴某一個產品,意味著企業面對的風險就越大,而偏科的熊貓乳品提升企業產品矩陣,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產品結構過於單一的還有均瑤乳業,據了解,均瑤乳業主要生產乳製品、含乳飲料和植物飲料。
翻閱其以往財報,2017年-2019年,均瑤乳業收入分別為11.46億元、12.87億元和12.46億元,而乳酸菌飲品佔比分別為98.6%、97.2%和93.7%。
產品線單一導致其自身市場受限,而這也體現在其財報中。
據悉,1-9月,均瑤乳業實現營收7.10億元,同比減少27.41%;凈利潤1.97億元,同比減少33.84%;扣非凈利潤1.62億元,同比減少37.26%。
外資乳企增速下滑、銷量下降,
國內市場面臨洗牌
除本土乳企外,雅培、美贊臣、美贊臣、雀巢(包括惠氏)等外資乳業也紛紛公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的業績,但 相較於本土頭部乳企的高增速發展,外資乳企從整體情況來看,增速和銷量明顯放緩。
其中雅培嬰幼兒營養品業務第三季度的全球銷售額為19.2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8.24億元),同比增長2.6%。
但是雅培表示, 在大中華區的挑戰性環境抵消了東南亞帶來的增長。
達能專業特殊營養品業務營收16.98億歐元,同比下降5.7%。
而 作為達能第二大「戰區」的中國市場,因奶粉業務表現不佳出現了雙位數下滑,致使其全球專業特殊營養品業務銷量和銷售額均下降約2.9%。
美贊臣母公司利潔時發布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利潔時旗下的營養品業務同比增長4.1%,達到8.06億英鎊;其中,嬰幼兒營養品(註:IFCN,即美贊臣奶粉業務)同比持平,與上半年相比有所上漲。
雀巢旗下惠氏嬰幼兒奶粉在中國市場銷售繼續萎縮, 但對於惠氏在中國銷售情況不佳的原因,雀巢在報告中並未解釋。
隨著本土乳企不斷倒逼自己向上游產業、科研技術、數字化工程要紅利,以及消費者教育的持續深化,不難想像,中國乳粉市場將真正迎來「大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