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些股票現在的價位比它剛發行價還低怎麼回事是不是不正常
今年的A股市場專治各種不服。
從1200元的貴州茅台,到99倍市盈率的恆瑞醫葯,再到3000億市值的醬油股。
什麼樣的白馬股都可能會辜負你,只有消費行業的核心資產才是穩穩的幸福。
不過從傳統意義上的估值情況來看,大消費板塊無論市盈率(PE)還是市凈率(PB),都已經不便宜了:
① 食品飲料行業的PE為32.17倍,達到歷史百分位68%,PB為6.5倍,達到歷史百分位的81%;
② 細分白酒板塊市盈率更是高達32.17倍,遠高於歷史均值水平。
消費股的估值,過高了嗎?
國泰君安零售團隊最新發布《堅守消費龍頭,分享中國成長》,詳細地分析了消費股估值邏輯正在發生的轉變。
本文共2303字,預計閱讀時間10分鍾,拉至本文底部可閱讀本文核心觀點。
還記得美國「漂亮50」嗎?
探討消費白馬股估值是否過高的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回顧下美國20世紀70年代初的「漂亮50」行情。
所謂「漂亮50」,指的是美國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備受追捧的50隻大盤股,它們當中有很多我們至今仍然耳熟能詳的消費品牌,比如麥當勞、可口可樂等等。
「漂亮50」一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高盈利、高PE同時存在,直譯為「很貴的好股票」。
自1971年開始,「漂亮50」股價和估值水平迅速抬升,1972年底估值中位數超過40倍,最高的寶麗來公司估值甚至超過了90倍,而同期標普500估值中位數僅為12倍。
縱觀市場,我們不難發現,消費股尤其受到大資金的重點青睞。分析其背後原因,我們認為有兩點:
1、業務模式清晰,財務內容簡單 2、經濟下行期更具避險屬性
消費股抱團行情何時會結束?
仍舊以美國「漂亮50」為例,「漂亮50」行情走向終結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美國大幅的財政赤字和信貸擴張積聚高通脹泡沫,糧食危機觸發CPI上行,美聯儲不得不加速收緊貨幣政策;
2)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導致通脹進一步惡化,原材料成本上升侵蝕企業盈利,企業毛利率和盈利增速雙雙下行,股市由牛轉熊;
3)自1973年起,「漂亮 50」的盈利增速和ROE開始回落,盈利穩定性受到市場質疑。
我們認為,A股機構「抱團取暖」的現象只可能在兩種情況下被打破:
1)消費龍頭業績持續低於預期,但目前而言,貴州茅台、五糧液、格力電器、美的集團等白馬股營收和凈利潤保持穩定增長;
2)像美國「漂亮50」那樣,A股遭遇大的外部變動,例如中美摩擦全面升級或全球經濟斷崖式衰退,但目前來看概率很小。
兩種情況在目前來看可能性都很小。
後續如何配置?
後續配置上,我們建議從兩條主線主線挖掘投資機會。
1)供給看效率:經營效率高、業績增長穩健、競爭優勢明顯的龍頭企業,將會持續通過擠壓中小企業的市場份額來獲得成長,值得重點關注。
2)需求看紅利:三四線市場仍存在巨大的消費需求紅利,看好所處賽道成長性強、行業邏輯和收入端均有支撐的企業,尤其是戰略重心向低線級市場擴張、能夠通過自身管理及成本優勢提升市場份額的龍頭公司。
本文觀點總結:
1從傳統意義上來說,大消費板塊現在已經不便宜了。
2 但消費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其龍頭股不應簡單按照市盈率(PE)判斷估值水平高低。
3消費行業的估值體系正在從PE模型向DDM模型轉變。消費龍頭一旦建立起足夠深的「護城河」,穩健增長、市佔率提升、盈利改善、持續分紅等就足以支撐其估值水平。
4 國內資金和海外資金在大消費行業保持了較高的配置熱情。消費股受到大資金青睞的原因是其業務模式清晰,財務內容簡單,且在經濟下行期更具避險屬性。
5 消費股抱團行情在短期內不容易被打破。後續配置上,從供給看,關注龍頭企業;從需求看,關注成長性強、行業邏輯和收入端均有支撐的企業。
2. 基金B上折後成本
首先,明確下B基金凈值和市值的概念。
凈值:是當前的基金總凈資產除以基金總份額,能較准確地反映基金的真實價值。
市值:就是場內交易的價格,代表著資金認可的尺度。
市值和凈值之所以不同,就如同同樣是一個行業的兩只股票,一個盤子小、巨虧的垃圾股票價格卻遠遠高於盤子大、穩定盈利的藍籌股票。
以150158上折為例。
數據顯示,母基金165521 截止停牌前凈值是1.615元,B基金凈值2.2105元,市值2.484元,A基金凈值1.0592元,市值0.914元。
假設2.484(收盤價)買入1萬份B基金,
第一步:收盤後,你的持倉市值是按凈值計算,也就是從24840元變成了22105元,這是你現在的B基金權益。
第二步:上折後,按母基金、A\\B基金凈值均回復為1元上折,此時你的持股變成了1萬份B和12105份母基金。
第三步:拆分,下周一停牌,下周二10點半開始交易。此時你如果執行了拆分,則持有10000+6052=16052份B(小數暫不考慮,基金公司會精確到小數,在這里就先不計算小數了)和6052份A基。
此時,因為無法預測下周的開盤價,我們姑且以周五的收盤市價來計算浮動盈虧。
16502*1+6052*0.914=22033.5元。也就是說你參與上折就虧損了共計24840-22033.5元的虧損,是2806.5元的虧損,這還不包括復牌當天A基金會不會大跌的情況,因為大家都想留B而賣出A,肯定會導致A基金出現一定的跌幅。
此時假如A基金不虧不賺,B基金想要盈利,至少應為2806.5/16502=17%。
考慮到A基金可能出現的跌幅,至少應為2個漲停才能回本。
3. 中葯相關龍頭股票有哪些
中葯相關龍頭股票有:
1.雲南白葯(000538):
雲南白葯1902年由曲煥章創制,原名「曲煥章百寶丹」。曲煥章原在雲南江川一帶是有名的傷科醫生,後為避禍亂,游歷滇南名山,求教當地的民族醫生,研究當地草葯,苦心鑽研,改進配方,歷經十載,研製出「百寶丹」,另外他還研製出虎力散、撐骨散的葯方。1916年,曲煥章將它們與白葯的葯方一起交給雲南省政府警察廳衛生所檢驗,合格後頒發了證書,允許公開出售。1917年,雲南白葯由紙包裝改為瓷瓶包裝,行銷全國,銷量驟增。1923年後,雲南政局混亂,曲煥章在此期間,鑽研配方,總結臨床經驗,使雲南白葯達到了更好的葯效,形成了「一葯化三丹一子」,即普通百寶丹、重升百寶丹、三升百寶丹、保險子。此時百寶丹以享譽海外,在東南亞地區十分暢銷。1931年,曲煥章在昆明金碧路建成「曲煥章大葯房」。1955年曲煥章的妻子繆蘭英向政府獻出該葯的配方,之後雲南白葯開始在其他葯廠生產。
2.同仁堂(600085):
北京同仁堂是中葯行業著名的老字型大小,創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自雍正元年(1721年)正式供奉清皇宮御葯房用葯,歷經八代皇帝,長達188年。歷代同仁堂人恪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傳統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確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長盛不衰。其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海內外,產品行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同仁堂已經形成了在集團整體框架下發展現代制葯業、零售商業和醫療服務三大板塊,配套形成十大公司、二大基地、二個院、二個中心的「1032」工程,其中擁有境內、境外兩家上市公司,零售門店800餘家,海外合資公司(門店)28家,遍布15個國家和地區。
3.片仔癀(600436):
片仔癀與雲南白葯一樣,二者作為我國中葯的兩大獨家生產絕密品種,其特效配方及獨特工藝受國家絕密保護。明朝萬曆年間,宮廷政變,有一太醫不滿朝政,取方出僧,明朝動亂中檔案流失,故而明清太醫秘方不見經傳,但可從片仔癀處方中主方三七去考證,典籍首見於李時珍《本草綱目》,時間是一五五六年本記載三七產於南方深山,既稀又貴,用三七入葯傳入宮廷,再配置成方,用特殊工藝製作成片仔癀後定為宮廷秘方。當為傳世之寶,需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盛名,所以我們可以判斷片仔癀成方之日當不晚於崇禎年間(公元一六二八年或一六四四年)。那位削發為僧的太醫原籍是閩南,後則在璞山岩廟主持傳授徒弟幾代。民國時期漳州城的一些茶莊開始製作片仔癀。1956年,政府宣布進行私營改造。
4.東阿阿膠(000523):
價格上漲,銷量或有下降。銷售收入同比上漲10.72%,主要原因也是價格的上漲所導致的,但相比價格的上漲,明顯較低,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公司阿膠產品雖然橫跨春節消費高峰,但高昂的價格導致一季度的阿膠產品的銷量同比有所下降。我們認為這也屬正常現象,畢竟市場對阿膠產品的認可度與價格承受力之間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但人們對醫療保健及健康產品的需求,仍將為其提供持續上升的空間。
阿膠產品多層級發展戰略。公司根據阿膠產品特性,直接定位於抗疲勞、抗缺氧、補血養顏等方面的保健佳品,定位精準,在聚焦阿膠主業,塑造「東阿阿膠」高端品牌形象的同時,做大阿膠品類,初步形成了以阿膠為中心,以「葯品-保健品-食品」逐步向大消費領域延伸的戰略格局。我們認為公司產品的延展性強,尤其看好阿膠衍生產品在市場各層級中的定位及發展。
4. 中醫葯股票有哪些
醫葯生物股票有哪些?最新醫葯生物概念股一覽表
上周大盤整體下跌,除金融板塊外,多數板塊出現較大程度下跌,醫葯行業也錄得下跌,表現處於中游水平。預計年底前行情繼續保持平淡,建議防守為主,短期建議繼續關注子行業龍頭,包括創新葯、連鎖葯店板塊。
(1)創新:建議關注創新龍頭恆瑞醫葯(65.32 +0.63%,診股)、復星醫葯(38.56 +0.55%,診股);
(2)子行業龍頭:推薦生長激素與精準醫療龍頭安科生物(22.80 -1.47%,診股)(主營生長激素有望持續高增長,疊加優質法醫檢測公司中德美聯並表,中報歸母凈利潤增速36%),關注長春高新(170.80 -1.46%,診股);關注優質處方葯龍頭華東醫葯(50.89 -2.02%,診股)、優質兒童葯企濟川醫葯等;一致性評價進展迅速、開始獲受理,推薦臨床CRO龍頭泰格醫葯(31.80 +0.25%,診股);
(3)連鎖葯店:推薦益豐葯房(40.53 +0.97%,診股)、一心堂(19.95 -0.25%,診股),關注老百姓(56.33 +1.39%,診股)
A。取消葯品加成、要求葯佔比下降,處方外流部分省份開始試行,連鎖葯店將承接部分外流市場;B。中醫診所實施備案制,葯店將迎新增長點。推薦區域連鎖葯店龍頭益豐葯房、一心堂,關注老百姓。
上周市場表現
上證綜指上周跌幅1.45%,SW醫葯生物指數跌2.31%,行業排名第11,跑輸滬深300。子行業多數下跌,醫療服務(+0.80%)、化學原料葯(-0.92%)、中葯(-1.83%),生物製品(-2.37%)、醫療商業(-2.81%)、醫療器械(-3.58%)、化學制劑(-3.66%).
行業動態
CFDA:發布《網路葯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發布關於調整葯品注冊受理工作的公告;安徽:宣布談判葯品不納入葯佔比;華東五省市聯合採購,葯價「水分」再壓縮;阿斯利康乳腺癌組合療法獲FDA批准;勃林格殷格翰阿達木單抗仿製葯獲歐盟批准上市;上海醫葯(24.76 -1.32%,診股)5.57億美元正式收購康德樂;輔仁葯業(23.66 停牌,診股)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開封制葯集團100%股權;海正葯業(16.17 停牌,診股)嗎替麥考酚酯膠囊ANDA獲FDA批准。
板塊估值
截至2017年11月17日,申萬一級醫葯生物行業市盈率37.20倍,已經低於歷史平均38.61倍PE(2006年至今),相對於滬深300的14.07倍最新PE的溢價率為164.39%,持續回落。子板塊方面,醫療服務、醫療器械、生物製品板塊估值仍較高,其中,醫療服務板塊估值仍最高,為66倍;醫療器械板塊58倍,生物製品板塊49倍;化學原料葯、化學制劑回落至33-41倍,而醫葯商業、中葯估值仍較低,在26-32倍。
5. 滬深300etf有哪些股票
滬深300etf有:
1、建信滬深300LOF;
本基金投資於具有良好流動性的金融工具,包括滬深300指數的成份股及其備選成份股、新股、債券以及中國證監會允許基金投資的其他金融工具。
本基金投資於滬深300指數成份股、備選成份股的資產不低於基金資產凈值的90%,投資於現金或者到期日在一年以內的政府債券不低於基金資產凈值5%。
2、博時滬深300;
本基金將主要投資於具有良好流動性的金融工具,包括新華富時中國A200指數成份股及其備選成份股、新股(IPO或增發)、新華富時中國國債指數成份券種,以及中國證監會允許基金投資的其它金融工具。
3、廣發滬深300;
本基金以目標ETF基金份額、標的指數成份股及備選成份股為主要投資對象。此外,為更好地實現投資目標,本基金可少量投資於非成份股(包括中小板、創業板及其他經中國證監會核准上市的股票)、銀行存款、債券、債券回購、權證、股指期貨、資產支持證券、貨幣市場工具以及法律法規或中國證監會允許本基金投資的其他金融工具(但須符合中國證監會的相關規定)。
4、南方滬深300;
南方中證500基金是指數型基金,該基金成立於2009年09月25日。該基金的投資范圍是保持不低於90%的股票,保持不低於5%的現金、政府債券<=1年。現任基金經理為張原、潘海寧,分別自2009年09月25日、2011年02月17日管理該只基金。
5、嘉實滬深300LOF;
投資原則及比例本基金資產投資於具有良好流動性的金融工具,包括滬深300指數的成份股及其備選成份股、新股(一級市場初次發行或增發),現金或者到期日在一年以內的政府債券不低於基金資產凈值5%。
此外,本基金還可以投資於經中國證監會批準的允許本基金投資的其它金融工具,待指數衍生金融產品推出以後,本基金可以運用衍生金融產品進行風險管理。
6. 第一家公開宣布申請科創板上的醫葯公司已誕生 權威解讀來了
第一家公開宣布申請科創板上市的醫葯公司誕生了。
3月8日晚間,港股生物醫葯公司復旦張江(1349.HK)發布公告稱,擬申請在科創板發行不超過1.2億股股票,每股面值0.1元。
復旦張江是H股的「老兵」了。早在2002年8月,復旦張江就已在香港創業板上市,2013年12月轉入香港主板。2018年,該公司的營收規模為7.4億元,凈利潤1.3億元。截至3月8日收盤,公司市值54.64億港元。
如今復旦張江又計劃分拆在香港主板和科創板兩地上市。公告顯示,復旦張江在A股發行完成後,在科創板發行的股本約占總股本的11.5%,總股本中還包括55.9%現有內資股和32.6%的H股。
自2018年11月5日,設立科創板的計劃被公布,整個生物醫葯板塊都躁動起來。光大證券認為,科創板拓寬了創新型醫葯企業融資渠道,未來生物醫葯板塊也可能成為科創板的主力板塊。支撐該論點的論據是,納斯達克生物醫葯板塊市值高達10050億美元(2019年3月5日),占納市市值8%權重,是最重要板塊之一。
當然,對於復旦張江來說,目前的核心任務是保證其發行A股計劃,能在股東大會上通過,且最終獲得證監會和上交所的批准。至於「是不是第一家,不是我們關心的問題」,復旦張江副總裁、執行董事蘇勇對《中國企業家》說。
爭搶頭啖湯
作為近期資本市場熱點,科創板於3月2日凌晨正式開閘。中國證監會和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實施了《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相關業務規則和配套指引》。這意味著,企業的IPO申請受理即將啟動。
科創板上市條件包括:發行後股本總額不低於人民幣3000萬元;公開發行的股份達到公司股份總數的25%以上;公司股本總額超過人民幣4億元的,公開發行股份的比例為10%以上等。
在市值和財務指標上,科創企業想要登陸科創板滿足五項標准中的一項即可。其中,對於暫未產生營收的公司的要求是: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這里還專門提到:醫葯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准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並滿足相應條件。
「這條規則大大放寬了醫葯行業的上市門檻,也比較符合這個行業的特點。」新經濟投行易凱資本負責醫葯業務的副總裁張驍告訴《中國企業家》。
醫葯行業尤其是創新葯研發企業,研發周期長、投入大,在一款新葯上市之前,幾乎沒有收入來源。業內對於一款新葯從研發到上市,有一組公認的數據:平均花費10年時間和26億美元,成功率不足7%,至少100個科學家參與。
早在科創板開閘前幾日,在「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新聞發布會上,上交所理事長黃紅元就透露,交易所做了很多摸底了解工作,初步判斷生物醫葯、高端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的企業相對較多。「這些企業總體研發投入較大,發展潛力較大。」
張驍表示,易凱資本服務的醫葯公司中,有不少符合科創板要求的,如澤生 科技 、長風葯業、長江脈等。弘暉資本管理合夥人王暉也向《中國企業家》透露,弘暉資本投資的聖湘生物等企業在積極准備科創板。
「復旦張江能不能成為第一家在科創板上市的醫葯公司,還不好說。實際上,也有很多中介機構早已進場的醫葯公司,可以針對新公布的審核規則進行材料准備」,腫瘤診療一體化平台公司思路迪的CFO徐萌告訴《中國企業家》,該公司也在評估旗下業務板塊在科創板上市的可能。
「醫葯行業對科創板的熱情挺高。尤其一些年輕創業者,有技術、有干勁,如果科創板通過 社會 資金再扶他們一把,相當於給了他們一個創業成功的渠道」,孫飄揚說。
科創板「好風」一來,是不是只要搭上醫葯的邊,企業就能「憑借力」,「上青雲」呢?
華泰證券研報指出,醫葯公司一般在研產品較多,而新葯研發存在一定風險,因此企業核心產品可能存在研發進度不達預期風險;此外,還存在企業核心產品銷售不達預期風險,公司已上市的核心產品可能面臨市場競爭加劇、推廣進程較慢等風險,從而影響核心產品銷售,最終影響公司業績。
張驍也認為,國家包括科創板可能還是會考慮上述風險,以及對中小股民、散戶的影響,從而在現有標准上有所提升。
「不會像它說的『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准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就OK了。與之對應的較大概率是,某種葯品能獲批或上市風險非常小,才有可能批准(該公司)上市。」張驍表示。
醫葯股爭奪戰
科創板對未盈利的醫葯企業上市「開了綠燈」。實際上,對於這部分企業來說,實現在中國上市還有其他選擇,即香港聯交所主板。
2018年4月,香港聯交所號稱「24年最大改革」落地,包括允許未盈利的生物 科技 公司上市。其上市規則提到,對於無收入生物 科技 公司,預期市值不少於15億港元,從事核心產品研發至少12個月、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已經通過概念階段,進入第二期或第三期臨床試驗等。
上述多名醫葯行業人士向《中國企業家》評論,科創板對醫葯行業的上市規則,與香港聯交所給醫葯行業的上市規則差不太多,「應該是前者參考了後者」。
目前,尚未盈利就在港交所上市的醫葯公司有6家,包括歌禮制葯、百濟神州、華領醫葯、信達生物、君實葯業、基石葯業。另外,還有盟科醫葯、方達醫葯、Steath、AOBiome、康希諾、維亞生物、亞盛葯業、邁博葯業等至少10家醫葯企業排隊上港股。
未盈利生物 科技 公司港股上市情況。制圖:李秀芝
盡管香港主板有先發優勢,但科創板看起來對醫葯行業仍更有吸引力。王暉表示,科創板是中國國家戰略方針的一部分,香港主板的高度與之不同。
關於為何要登陸科創板,復旦張江稱,董事認為,A股發行將有利於提升形象、擴充融資管道。且相較於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主板而言,科創板上市更能體現創新及研發能力。
復旦張江沒有言明的是,A股和H股之間的估值鴻溝,這是兩地上市公司、投資人,甚至交易所早已認清的現實。
在2018年9月的一場香港交易所與生物醫葯創新公司閉門座談會上,身為港交所行政總裁的李小加也坦陳,「香港市場的資金的量、估值的高度遠不及內地的A股市場」。
這意味著,那些符合上述要求,原本為了去香港主板上市而搭建紅籌架構的公司,如果想轉到內地的科創板上市,並不需要花大代價拆紅籌。
針對生物醫葯企業,兩地交易所之間或有一場「爭奪戰」。
徐萌透露,已經有一些擬在香港上市的生物醫葯公司決定轉向科創板了。在目前的形式下,香港交易所的確需要考慮形成一些對醫葯企業更有吸引力的策略,但目前還沒具體的方案出台。
本文源自中國企業家雜志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