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股票行情連認鉅金創信
擴展閱讀
通威股份股票歷史價格 2025-01-23 11:47:38
國安吧 2025-01-23 11:43:42

股票行情連認鉅金創信

發布時間: 2023-11-07 12:21:39

A. 請問企業的市值是怎樣估算的

1、市值是指一家上市公司的發行股份按市場價格計算出來的股票總價值,其計算方法為每股股票的市場價格乘以發行總股數。整個股市上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和,即為股票總市值。
2、股票的面值和市值往往是不一致的。股票價格可以高於面值,也可以低於面值,但股票第一次發行的價格一般不低於面值。股票價格主要取決於預期股息的多少,銀行利息率的高低,及股票市場的供求關系。股票市場是一個波動的市場,股票市場價格亦是不斷波動的。
股票的市場交易價格主要有:開市價,收市價,最高價,最低價。收市價是最重要的,是研究分析股市以及抑制股票市場行情圖表採用的基本數據。
商務印書館《英漢證券投資詞典》解釋:市值 capitalization,market capitalization。亦作:總市值。名。不可數。美國英語。英國英語為:capitalisation。縮寫為:cap。公司資產的市場價值,即公司現有股份數額乘以每股市場價值。如某公司發行股票1億股,每股的市場價值為15元,公司的總市值為15億元。市值是投資者選擇投資品種的一個重要指標,市場上的股票根據市值規模分為大盤、中盤、小盤等。另為:estimated market cap;market cap。

B. 可以通過公開市場大量購買一個公司的股票,然後達到控制這個公司的目的嗎

股票本身就是拿來買賣的,特別是對於A股同股同權來說,你持有的股票越多你的話語權越高,如果持股達到較高的比例,進入公司的管理層並控制公司也並非不可能。

通常情況下,一個公司的股權有幾個界限,不同的股權比例所享有的權利是不一樣的。

絕對控制權67%,當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機構只有一個公司67%以上的股權,那麼它就可以做到100%的控制這個公司,別人反對一點作用都沒有;

相對控制權51%,基本上可以很安全的控制這個公司;

安全控制權34%,一票否決權 ;

30%上市公司要約收購線;

20%重大同業競爭警示線; 臨時會議權

10%,可提出質詢/調查/起訴/清算/解散公司;

5%重大股權變動警示線。

當然上面我們所說的這些股權結構是建立在同股同權的基礎上,只要你的股票是通過合法合理的渠道購買的,符合監管的相關要求,那從理論上來說,通過大量購買上市公司的股票,成為公司最大的股東之後,你不僅可以進公司的管理層,甚至有可能控制整個公司。

但從實際上來看,想要通過大量購買上市公司的股票,控制一個公司的難度是非常大的。

關於大量收購上市公司的股票以達到控制上市公司的目的,最近幾年就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那就是萬寶之爭。


當股東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超過5%,按照監管部門的有關規定就必須發布公告,而一旦發布公告之後,大家知道有人要舉牌上市公司,會有更多的人購入這家公司的股票,從而在短期之內推升這家公司的股價,這會讓收購的成本進一步增加。

而且一旦舉牌之後,就會引起上市公司管理層的警惕,他們肯定也會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反制,比如通過回購股票,以及輿論壓力給收購方施加壓力等等,這會大大的增加收購方的收購難度。

第二、目前大部分公司的創始團隊都持有大部分的股份。

很多是上市公司為了避免控制權落入他人的手中,他們在上市的時候創始人團隊所掌控的股權比例一般都很大,比如目前A股有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持股比例都達到30%以上,甚至有的公司董事長持股比例達到40%以上,所以即便某一個人通過公開市場購入這家公司的股票,但是想要成為第一大股東的難度也是比較大的。

第三、上市公司可能是同股不同權。

目前很多上市公司,特別是在美國上市的公司,為了保持創始團隊的絕對控制權基本上都實行的是同股不同權的股票方式,這裡面最典型的就是京東,阿里巴巴等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

比如在京東的股權結構當中,雖然劉強東只有15%左右的股權,但其所擁有的投票權卻超過75%,相反,雖然騰訊旗下的投資公司擁有京東18%的股權,但其投票權卻只有4.5%左右。 這種同股不同權的股票設置,可以讓創始人團隊以較少的股份掌握著上市公司的控制權,從而可以有效避免被惡意收購的目的。

第四、上市公司可以開啟毒丸計劃。

毒丸計劃簡單來說就是股權單薄反收購措施,當一個上市公司面臨惡意收購的時候,上市公司公司創始團隊為了保住自己的控制權,就會大量低價增發新股,讓收購方手中持有的股票比例下降,從而達到稀釋收購方股權的目的,比如2005年新浪在面對盛大收購的時候,就採用了這種毒丸計劃,最終盛大隻能無奈的放棄收購新浪的計劃。

C. 郵儲銀行公布股東名單,棄股的人會有什麼心情

一、結果顯示,網上網下投資者合計棄購超1.18億股,對應金額約6.53億元。棄購金額創歷史新高。在股票市場申購棄購股票是很正常的一種行為,不必大驚小怪,許多棄購者是因為不看好郵儲銀行的股票,肯定是認為郵儲銀行估值過高,最終會破發的,想法很正常,再說股市上破發的股票屢見不鮮。

總結 :股市裡的起起伏伏,變化無常。其股票的投資價值是市場說了算,不是以馬雲馬化騰為風向標就能取勝獲利。大部分投資者投不投郵儲銀行還主要看的是它的內在價值和整體估值。

D. 首創置業退場背後:業績與經營維艱

秦佳麗/發自北京

資本市場迎來送往,首創置業也產生了去意。7月9日晚,短暫停牌一天後的首創置業發布公告稱,向港交所申請自願撤銷H股的上市地位。

目前公司大股東首創集團新近注冊成立的北京首創城市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首創城市發展」)作為要約人,與首創置業簽訂合並協議。要約人注銷相應股份需支付對價52。9億港元,其中向H股股東支付每股2.80港元的注銷價溢價達62.79%。

首創置業私有化已有先兆。早在6月25日,首創置業股價便以62.5%的漲幅直線拉升。彼時市場消息傳出首創「私有化確在進展」,不過首創置業方面始終諱莫如深,如今傳聞落地。

融資渠道受限,上市效益較低是其披露的退市主因。港股上市18年,「國家隊」首創置業曾在京津冀房企中位居一線,卻也受困於二級市場的低估值。目前公司業績亦不夠理想,三年前提出的千億銷售目標,截至2020年尚表現為700億元出頭,全年凈利潤同比下降50.5%。

但這家企業對新階段的企業發展示以信心。首創置業層面向中國房地產報記者回應稱:「私有化之後,公司將繼續聚焦城市發展,發揮國企優勢,打造全國影響力的穩健發展企業。」

溢價率超60%啟動私有化進程

7月8日,首創置業突發停牌,宣布待披露收購內幕。次日私有化傳聞成真,首創城市發展與首創置業發布「撤銷上市地位」聯合公告。

根據此次公告披露的要約細節,北京首創城市發展與首創置業訂立了合並協議。前者將首創置業吸收合並。

作為要約人,首創城市發展系今年6月10日在中國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是首創集團為合並目的而設立,為首創集團全資擁有。

截至公告日,首創置業已發行的有關證券為43.63億股,其中包括15.31億股H股、24.74億股內資股,以及3.58億股非H股外資股。

為注銷H股股東及非H股外資股股東股份,首創城市發展將支付注銷價總額52.89億港元,包括向H股股東以現金支付每股2.80港元;向非H股外資股股東以現金支付每股人民幣2.33元。另需向內資股股東(即首創集團)支付每股人民幣2.33元。

從價格上看,首創集團方面為私有化事項表現出較大誠意。對H股股東支付每股2.80港元的要約價,較首創置業停牌前日股價1.72港元溢價62.79%;較上市公司近30、60、90個交易日均價則分別溢價127%、150%、143%。

盡管停牌前首創置業股價仍然表現為低估值,但是較半個月前已經抬升一輪。與SOHO中國模稜多時相比,此次首創置業私有化進展迅速,卻也不失先兆。6月25日首創置業出現股價異動,當天股價當天股價報收1.66港元,漲幅達52.29%。此後股價維持橫盤,截至7月8日,累計漲幅達57.8%。

回溯當時股價抬升背景,盡管6月24日首創置業公告與北京金源鴻地產成立合資公司,擬作價23億元向對方轉讓北京朝陽區禧瑞都5號樓項目,卻也不足以引發如此震盪。彼時有市場消息傳出首創置業或將私有化,但上市公司層面始終保持緘默。如今宣布退市並計劃帶給注銷股東較為豐厚的溢價,靴子最終落地。

通常情況下,私有化是大股東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發起要約收購,並最終退市,多發生於上市公司股價長期低於合理價格。這在首創置業身上同樣適用,作為為數不多的股價低於每股凈資產的上市房企之一,首創置業停牌前1.72港元的股價,遠低於每股凈資產7.92港元。

「上市平台已不具備優勢。」關於此次主動港股退市原因,首創置業方面向記者回應稱,「第一,公司股價估值長期低迷,極大限制了公司股本融資的能力與效率;第二,房地產行業宏觀調控,H 股上市房企股權融資長期受限;第三,公眾人士持股比例僅31%,內資股增發亦已無空間;第四,上市成本較高,性價比較低。」

這些因素在首創置業的公告披露中有所印證。公告顯示,截至最後交易止三個月H股日均換手率為0.62%,交易流動性長期處於較低水平;過去三年公司按介乎0.21至0.52的市凈率之重大折讓進行交易,限制了公司於股票市場的融資能力,維繫上市地位成本上升;2020年還是首創置業業績波動的一年,12.7億元的年度凈利潤同比下降47.4%,可能對股價產生不確定性。

與此同時,首創置地重點從兩個方面披露退市後從集團獲取的益處:「首創集團給予的資本支持渠道將更加通暢;首創集團考慮實施計劃,完善集團業務、資產、物業及運營結構,退市有助於加強首創置業的控制並提高管理靈活性。」

風口浪尖上的首創置業

作為北京市國資委實控的首創集團旗下房地產業務旗艦企業,成立於2002年並於次年成功赴港上市的首創置業,無異於「含著金湯匙出身」。依託國企資源稟賦,在京津冀積淀大量土地資源一度是這家企業的招牌優勢。

推動此次私有化進展前,這家企業已進駐港股市場18年,如今一朝退市,昔日的「北京地王」多少令人唏噓。

港交所上市途中,首創置業其實早早萌生過「撤離」H股之意。2004年其公布A股IPO計劃,可惜謀劃回歸A股路十餘年未果,最終在2018年撤回A股發行申請。

梳理退場原因,首創置業持續低估值背後,脫離不了其陷入危機的營收業績。首創置地亦在此次公告中承認,由於行業監管環境日趨嚴厲,集團經營業績發生波動,對H股股價可能產生不確定性影響。

過去一年首創置業的業績指標位於低谷。公司報告顯示,2020年度其凈利潤為人民 幣12.7億元,較2019年與2018年分別下降47.4%、50.5%。簽約銷售額則為708.6億元,同比減少12.31%,與2018年提出的三年沖刺千億目標距離尚遠,

「三道紅線」則觸碰兩條。截至2020年底,公司有息負債為974億元,剔除預收款後的凈資產負債率為71.3%,凈負債率127%,現金短債比為1.13。

疲軟的業績表現顯然與商業地產的拖累息息相關。公開數據顯示,首創置業在2010年的凈資本負債率還僅為26%,但在轉型進行"奧特萊斯+住宅"的過程中,僅18個月就使其凈資本負債率提升了4倍。受疫情影響,負責奧特萊斯綜合商業項目的首創鉅大2020年歸母凈利潤為—3.2億元,刷新了近年盈利新低。

與此同時,早年重倉的京津冀市場布局,令首創置業在環京地區調控背景下有所失速。2015年,首創置業看空三四線市場,失掉了沖刺規模的好時機。此後由於重倉的京津冀地區調控頻出,公司在該區域的銷售增速不斷回落,由2017年的16.23%降至2019年的1.16%,增長近乎停滯。

申請主動退市前,首創置業其實不斷謀劃「自救」。2020年,首創置業強調堅持全國化布局,對沖區域調控風險,放緩了京津冀區域的投資力度,提高長三角區域的投資佔比。

今年3月,首創置業甩掉奧特萊斯「包袱」,向首創集團轉讓旗下全部奧特萊斯業務,擬集中資源發展住宅及非奧萊業務,而首創鉅大在首創集團的直接管理下繼續專注奧萊物業項目。彼時首創置業總裁鍾北辰表示,此項出售可有效盤活資產,把回籠資金用於降低杠桿。

伴隨此次被首創城市發展吸收合並,如今首創置業私有化已經成為潛在事項。根據公告,上市公司股票將於7月12日復牌。合並完成後,要約人將承接首創置業的全部資產、負債、權益、業務、人員、合約以及一切其他權利及義務,首創置業司最終將在完成適用的工商注銷登記手續後注銷登記。

在業內人士解讀中,首創置業的退場不失為「識時務」。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告訴記者,保持上市公司地位是服務於持續融資需要,如果市場對公司前景不看好或者公司對行業前景失去信心,則在資本市場的後續融資就會比較困難,同時又要承擔維持業績的壓力與維護上市地位的成本,還不如對公司摘牌和私有化,更有利於一些短期內很難出業績但是卻有利於公司長期發展的目標的實施。

「即使退市以後,首創置業作為北京市重要地方國企的身份,仍然會具備諸多融資便利,未必就會影響首創置業有關業務的順利開展。」他進一步表示。

首創置業方面亦向記者回應稱,啟動退市進程是出於推動業務更好地發展等考量:「自2003年6月在香港聯交所上市以來,公司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力量,整體發展態勢良好。公司非常認可和看好香港證券市場的治理水準和國際化的標准,但基於公司在新時代的發展戰略要求,計劃從香港聯交所退市。」

關於企業新階段的發展規劃,首創置業方面表示:「公司一直以城市綜合營運商為發展定位,以創享美好新生活為品牌願景。私有化之後,公司將繼續聚焦城市發展,發揮國企優勢,以做好城市功能提升、美好生活創造,立志成為行業引領力、全國影響力的穩健發展企業。」

目前來看,當上市「失掉其原意」,首創置業果斷離場;但私有化後的地產業務回血,這家企業的征途才剛剛開始。

E. 寶能要佔有萬科多少股權才能變成萬科實際控制人

近期萬科A(18.750, -0.07, -0.37%)(000002.SZ)股票大漲揭秘,寶能系大舉買入,將華潤甩出一大截,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
12月6日,萬科發布公告稱,公司於12月4日收到深圳市鉅盛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鉅盛華」)的《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截至2015年12月4日,鉅盛華通過資管計劃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微博]證券交易系統集中競價交易買入公司A股股票5.49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4.969%。
本次權益變動後,鉅盛華及其一致行動人前海人壽合計持有萬科A股股票22.11億股,占萬科現在總股本的20.008%,為萬科第一大股東。鉅盛華及前海人壽均為寶能系旗下公司。這已是寶能系今年第四次舉牌萬科。
對於股權分散的萬科而言,「野蠻人」登堂入室,一場激烈的股權爭奪再次升級。萬科在公告中已直言,雖然第一大股東發生變更,但公司目前仍不存在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第一大股東二次易主
近日萬科股票大漲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房貸利息抵稅的消息只是表面,寶能系爭奪第一大股東才是真正的原因。
12月1日至12月2日,萬科A股股票連續兩日漲停,此後幾日依然呈現上漲態勢。12月1日至12月4日短短4個交易日內,萬科A股的股價從14.99元上漲到了18.98元,漲幅高達26.6%。這個股價也創下了2008年以來的新高,萬科的市值上漲至2095億元。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詢深交所[微博]信息發現,萬科A在12月2日期間登上了深交所的龍虎榜。數據顯示,12月1日至12月2日,有兩個機構專用席位以及西南證券(7.510, -0.02,-0.27%)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濱河大道證券營業部、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深圳福華一路證券營業部、申銀萬國[微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東川路證券營業部在大舉買入萬科A股,凈買入金額分別為25.7億元、7.9億元、35.1億元、15.4億元、4.1億元,共88.2億元。
從萬科的公告來看,上述交易的背後應該就是寶能系旗下的鉅盛華。按照12月1日至12月4日的萬科A股均價17元計算,寶能系此次增持耗資逾90億元。
此番增持之後,寶能系以20.008%持股超越華潤,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
這並不是寶能系第一次超越華潤。此前,寶能系於7月~8月間通過旗下的前海人壽、鉅盛華連續三次舉牌萬科,並在8月26日以0.15個百分點的微弱優勢力壓華潤,坐上了萬科第一大股東寶座。
不過,寶能在這個位子上僅坐了一周,華潤便迅速出擊將其奪回。
市場預計,萬科的股權爭奪將會升級。果不其然,寶能系在兩個月後再次突襲,不惜高價接盤。
而華潤似乎還未做出反應。截至9月30日,華潤持有萬科15.23%股份。12月2日,萬科因股票連續兩日漲停發布了公告,稱華潤在12月1日、12月2日並未買賣萬科股票。
地產進入「野蠻人」時代?
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微博]早些時候已經公開承認寶能系為「野蠻人」。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寶能系在前三次舉牌萬科時,都未事先與萬科董事會或管理層進行過溝通。雖然寶能系旗下的前海人壽一直表示對萬科僅為財務投資,但從上述做法來看,恐難言善意。
有不願透露姓名的券商分析師就曾對本報記者表示,寶能系應該是想獲得萬科的控制權,如果僅僅是戰略投資,完全可以像中國平安(31.780, -0.17, -0.53%)那樣入股碧桂園。
萬科在公告中也表示了較為強勢的態度。萬科稱,公司股權結構分散,不存在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根據《公司法》《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及《深圳證券交易所[微博]股票上市規則》等相關法律法規對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定義和關於擁有上市公司控制權認定的相關規定,公司認為第一大股東雖然發生變更,但公司目前仍不存在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可以預見的是,面對寶能系的強勢進攻,萬科管理層的神經再一次緊綳。拉攏中小投資者用腳投票、推動華潤增持萬科、繼續回購計劃等,這些都可能是抵禦之策。
但寶能系在資本市場一向兇猛,對於萬科這塊「大肥肉」,或許不會輕易放手。
事實上,寶能系舉牌萬科只是近年來險資攻城略地的冰山一角。出於對穩定投資收益的需求,地產企業股票成為險資較好的投資選擇。
從去年開始,生命人壽接連舉牌金地集團(10.460, -0.12,-1.13%),到去年9月底已成為金地集團的第一大股東,持股高達29.9%。
今年4月1日,中國平安[微博]入股碧桂園,共斥資62.95億港元持股9.9%,成為碧桂園第二大股東。
寶能系此番拿下萬科的第一大股東寶座,或許會掀起險資舉牌或入股房企的新一輪高潮。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認為,從實際影響力與資源配置的角度來講,險資舉牌房企尤其是成為大股東之後,險資對於被舉牌的房企的影響力會逐漸加大,險資的介入有可能會使一部分房企擁有相對充裕的資金,並且資金成本上遠遠低於同行,這些房企也可能因此插上新一輪規模化擴張的翅膀,形成「強者恆強,大者恆大」的局面。騰訊眾創空間,一個去創業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