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紅色資本家、經營之神是誰哈默
阿曼德·哈默這位美國實業界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曾被人稱為「經營之神」、「幸運之神」。1898年5月21日生於美國,在上大學時,即開始經營父親留給他的葯廠,獲得很大成功,成為當時美國惟一的大學生百萬富翁。1921年赴蘇聯,成為貿易代理人,獲得巨額財富。1956年58歲的哈默收購瀕臨倒閉的西方石油公司,逐步使其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1974年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高達60億美元。哈默一生與東西方政界領導人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在全世界享有盛譽。從他經營的各種行業來看,可謂無往不勝。無論是與蘇聯人做糧食、鉛筆、毛皮生意,幫赫斯特賣珍玩,還是經營威士忌酒、石油,都一一獲得大利;從他的對手的角度來看,也不得不驚呼「哈默是無敵的」。
然而,「無敵的」哈默,「經營之神」哈默,卻栽過一個不大不小的跟頭:對方出了遠不是他能接受的價,他堅決不要,可幾次較量後,他不得不接受對方的條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吃到一塊好牛排委實不易。受此啟發,哈默踏人養牛業這一行。牛要賣得出好價錢,很大程度上系於種牛的血緣、質量。
正好,其時有一頭名叫「埃里克王子」的得獎種牛,在密蘇里州拍賣,這頭種牛被養殖專家譽為本世紀最佳種牛。開始時,哈默想出個「大價」,用1.5萬元買下。但一個叫奧布萊恩的企業家比他更出得起價,以3.51萬元將它買下了。退而求其次,他以2.75萬元,買了前一年國際種牛賽冠軍——「野蠻王子」來繁殖牛群,到後來一年收入上百萬元。這使他更加感到「埃里克王子」的可貴。
正在這時,一位獸醫告訴他一個好消息:「埃里克王子」患了陽萎病,而且據他的分析:它的病僅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理上的。還可利用其精液進行人工授精。
聽到這個消息,哈默心花怒放,當即打了個電話給奧布萊恩:「萊斯,老朋友,把您的『王子』賣給我,怎麼樣?」
「我很樂意這樣做。」奧布萊恩的答復竟是出奇的爽快。
「好,你打算出什麼價?」
「10萬元。」
這一棒把哈默簡直打昏了。他不由吼罵起來:「您瘋了吧?我剛聽說您這頭牛不能再交配了,而且一年多沒有交配過了。」
「那您為什麼要買呢?」對方竟反擊說,「我知道您想干什麼。大學里已經派人來講過,『埃里克王子』還可以作人工授精的種牛呢?」
原來對方已洞察了自己的心理!哈默有些氣餒了。他當即以很委婉的語調向對方討價還價:「我也僅僅是碰碰運氣而已。誰也沒真正證明它還能生育。這樣吧,『埃里克王子』已給您服務這么久了,我一分錢不少,照原價給您,怎麼樣?」
「10萬元。」對方寸步不讓。
咬咬牙,哈默立即將價拉了1倍多:「我們折衷一下,7.5萬元,不過您得讓我做次試驗。好不好?」
奧布萊恩稍微沉吟了一會,接著說:「好吧,你來吧!」
哈默帶著獸醫去了,試驗結果十分滿意。於是他掏出7.5萬元的支票交給奧布萊恩。
奧布萊思接過支票看了看,又把它還給哈默:「錢不夠。」
「怎麼?不是講好7.5萬元的嗎?」
「不,我沒有講同意7.5萬元成交,我只是同意你到這里來做試驗。」
這簡直是十足的無賴!哈默氣昏了,轉身就走。奧布萊恩在背後微笑著目送他。
次年12月,最負盛名的芝加哥國際牲畜展覽會開幕了,哈默帶著一頭年輕母牛參展。此時的哈默盡管在養牛界已很名氣,但可惜的是,他的牛卻從未得過芝加哥展覽會的世界冠軍。這一次卻大不相同,這頭母牛也是「埃里克王子」的後裔,作為牛犢時,哈默就出了5000元的高價將它買下,同時他又請了一些最有名望的專家來飼養。他志在必得,養牛界的許多同行也認為冠軍非它莫屬。
可沒料到,這頭母牛僅得一個亞軍。冠軍還是被「埃里克王子」的另一「女兒」搶走了!奧布萊思的電話:「萊斯,我願意出你要的10萬元……」
終於,這筆生意,還是以比奧布萊恩當初買人價高6.49萬元的價成交了。
1921年的蘇聯,經歷了內戰與災荒,急需救援物資,特別是糧食。哈默本來可以拿著聽診器,坐在清潔的醫院里,不愁吃穿地安穩度過一生。但他厭惡這種生活。在他眼裡,似乎那些未被人們認識的地方,正是值得自己去冒險,去大幹一番事業的戰場。他做出一般人認為是發了瘋的抉擇,踏上了被西方描繪成地獄似的可怕的蘇聯。當時,蘇聯被內戰、外國軍事干涉和封鎖弄得經濟崩潰,人民生活十分困難;霍亂、斑疹傷寒等傳染病和飢荒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權採取了重大的決策——新經濟政策,鼓勵吸引外資,重建蘇聯經濟。但很多西方人士對蘇聯充滿偏見和仇視,把蘇維埃政權看作是可怕的怪物。到蘇聯經商、投資辦企業,被稱作是「到月球去探險」。
哈默心裡當然也知道這一點,但風險大,利潤必然也大,值得去冒險。於是哈默在飽嘗大西洋中航行暈船之苦和英國秘密警察糾纏的煩惱之後,終於乘火車進入蘇聯。沿途景象慘不忍睹:霍亂、傷寒等傳染病流行,城市和鄉村到處有無人收殮的屍體,專吃腐屍爛肉的飛禽,在人的頭頂上盤旋。哈默痛苦地閉上眼睛,但商人精明的頭腦告訴他:被災荒困擾著的蘇聯目前最急需的是糧食。他又想到這時美國糧食大豐收,價格早已慘跌到每蒲式耳一美元。農民寧肯把糧食燒掉,也不願以這樣的低價送到市場出售。而蘇聯這里有的是美國需要的、可以交換糧食的毛皮、白金、綠寶石。如果讓雙方能夠交換,豈不兩全其美?從一次蘇維埃緊急會議上哈默獲悉蘇聯需要大約100萬蒲式耳的小麥才能使烏拉爾山區的飢民度過災荒。機不可失,哈默立刻向蘇聯官員建議,從美國運來糧食換取蘇聯的貨物。雙方很快達成協議。初戰告捷。沒隔多久,哈默成了第一個在蘇聯經營租讓企業的美國人。此後,列寧給了他更大的特權,讓他負責蘇聯對美貿易的代理商,哈默成為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美國橡膠公司、艾利斯一查爾斯機械設備公司等30多家公司在蘇聯的總代表。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收益也越來越多。他存在莫斯科銀行里的盧布數額驚人。
朋友告訴他:20世紀20年代初期創立的西方石油公司,正處在風雨飄搖的困境之中。這家公司請求哈默給予幫助。對石油行業還是外行的哈默,同意借給5萬美元作為嘗試,讓該公司鑽兩口油井,將來得到的利潤各佔一半。哈默的打算是:如果這兩口井是枯井,這筆錢可以根據當時的規定,作為虧損從應繳納的稅款當中扣除。
出乎哈默意料之外的是:兩口井都出了油。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一下子上漲了。初次嘗試的成功,引起哈默在石油行業進行冒險的極大興趣。1957年,他乾脆把借給該公司的貸款轉化為股票,成為西方石油公司最大的股東,當上該公司的總經理。
石油鑽探事業畢竟是一項冒險性很大的行業。1961年,西方石油公司幾乎用完了1000萬美元勘探基金,但仍無所建樹。哈默計劃集中餘力,攻克難點。這計劃吸引了一個名叫鮑勃的青年地質學家。他向哈默建議:舊金山以東有一片被德士古石油公司放棄了的地區,這地區可能有天然氣田,西方石油公司應該把它租下來。
哈默接受了意見,匯集了一大筆錢,投入這一冒險活動。這個地質學家挖井定位為離開那幾口廢井大約600英尺的一塊空地上。當鑽到8600英尺的深度時,終於鑽出了加利福尼亞的第二大天然氣田,價值2億元。幾個月以後,又在附近鑽出了一個蘊藏量豐富的天然氣田。
1966年,西方石油公司來到盛產石油的利比亞。正值利比亞政府准備進行第二輪出讓租借地的談判。來自9個國家的40多家公司參加了這次投標。哈默要同這些實力雄厚的大公司爭奪,似乎有點不自量力,這些石油巨頭一舉手就可以把他打倒。但哈默依然乘坐一架由轟炸機改造的飛機趕來了。他採取了獨特的投標方式。他獨出心裁,用紅、黃、綠三色綵綢做成投標書,正好和當時利比亞的國旗顏色一樣。並且,他還在投標書中特別注出:如果西方石油公司中標,公司將為國王先祖所在地的綠洲造一個漂亮的大花園。這樣,哈默成功地創造了開發利比亞石油的機會。他一舉得到了兩塊租借地,使那些頗有名望的競爭對手大吃一驚。
但是,這兩塊地很快成了哈默煩惱的源泉,鑽出的頭三口井都是滴油不見的乾井。每打一口井就要花費300萬美元,另外還得花費200萬美元用於地震探測和向利比亞政府的官員交納不可告人的賄賂金。董事會里有些人開始把這項計劃叫做「哈默的蠢事」,連公司里的第二大股東里德,也主張應該撤退。哈默是九頭牛也拉不回的脾氣,他大力支持公司的地質家採用電子計算機探測新技術,終於打出。了9口油井,其中一口井年產7.3萬桶,是利比亞最大的一口井。
利潤開始像石油一樣源源不斷地流進西方石油公司的賬戶,冒險又一次取得成功。
西方石油公司海外石油事業的另一個具有冒險性而獲得成功的投資,是對英國北海油田的開發。1972年,該公司在北海連鑽三口都是枯井,每口井的代價為2.50萬美元。幸而最終得到上帝垂青,鑽出了石油,獲得了成功。
目前,公司已與英國的格蒂石油國際有限公司,聯合化學有限公司和報界大亨湯普森的蘇格蘭石油有限公司等組成北海開發石油的財團,西方石油公司佔有36.5%的股份。
早在唐代就有猶太人從陸路經古絲綢之路來到了中國。但較多的猶太人是在北宋時期以後從印度轉道進入中國的。
當時,這些猶太入主要的活動是經營商業,尤其是出售布匹。開封當時是北宋的都城,有近百萬人口,經濟非常繁榮,這樣就為這些善於經商的猶太人提供了發揮的廣闊天地。
名揚開封府的石璞就是這些猶太人當中的一個。在清朝康熙年間,石璞來到河南省開封北土街創辦「石子玉汴綢庄」。是一間自產自銷的絲綢手工工場和零整批銷店。石璞是位機敏而勤勞的猶太後代,他通過對市場的考察,發覺絲綢行業有發展前途,從而決心在這方面開創自己的事業。善於心計和有遠謀的他,在開創絲綢事業中不急於求成,而從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待逐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打下基礎後,才直接介入。
當他真正獨立經營之時,做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一炮打響,使自己的經營一往無前,擊敗各方面的競爭者。石璞的絲綢業務經營是從當絲織廠學徒開始的,當他立志創辦「石子玉汴綢庄」之後,他不嫌棄當學徒的收入微薄,也不畏懼學徒工作的艱辛,到一間絲織廠去當學徒。在那裡,他埋頭工作,不怕苦和累,樣樣工作都爭著去干,由於細心觀察和注意學習,他每項工作都很快上手,幹得出色。廠里有些人笑他是小黃牛,不明白他這么賣力當學徒所求的是什麼。石璞如此賣力工作,為的是熟悉織造絲綢的各種技術,掌握有關訣竅。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絲綢技藝迅速提高,老闆很賞識他,很快把他當做技工使用。經過幾年的學徒生活和幾年技工生涯,石璞成為一位絲織行業的能工巧匠了。此時,時機已成熟,他找了個適當的理由,以自己前段積攢的一點積蓄和學習到的本領,創辦「石子玉汴綢庄」。開始之時,他的綢庄是間狹窄的小工廠,三十幾平方米的房子,後大半截是工廠,其內是機房、剪裁、紡織、綉花、平熨等加工場地:前小半截則是零售、批發展賣店。就是這么一個前店後廠的小綢庄,石璞自任老闆,又是技師,並且是推銷員。
由於石璞織造絲綢的技藝超群。做出的產品倍受顧客歡迎。他織造的各色綾、綢、紗很快馳名各地,遠銷全國及海外。傳說石璞曾經因此受到康熙皇帝的嘉獎。隨著生意的興旺,石璞的加工廠和綢庄逐步擴大,成為開封乃至中國數一數二的大綢庄。他們生產的黃綾色光絢麗,質地細密,輕柔飄灑,成為馳名中外的名產。當時河南地方乃至全國的大吏和富豪常用這種黃綾上貢皇室,號稱「貢綾」。石璞開創的汴綢庄由於經營得法,在他自己及其後裔的努力下,蓬勃發展,經歷了九代清朝皇帝,直至民國年間,前後達200多年。留下了許多關於石璞和「石子玉汴綢庄」的傳說故事,如《十二個金牛犢兒的故事》、《康熙私訪汴綢庄》和《石子玉汴綢庄的好絲綢》等。
近代又有一些猶太人社團在中國興起,它們主要集中在哈爾濱、天津和上海等幾個大中型城市。
在19世紀中葉,精明的猶太商人他們特有的商業眼光,瞄準了黃浦江畔的這塊風水寶地,紛紛前來「淘金」。近代來到上海的猶太人以英籍居多,大都來自英屬印度、埃及和伊拉克等地。從鴉片、茶葉、絲綢貿易開始,後發展到工業、金融、房地產等方面,逐漸成為上海乃至遠東最富有的一個猶太商人集團。
第一個來上海謀發展的猶太人是大衛·沙遜。沙遜家族不僅最早來到上海,而且經過100年的經營發展,成為上海外商中的首富。大衛·沙遜出生在伊拉克的巴格達,大約在19世紀初遷到英屬印度的孟買並加入了英國籍。
上海成為通商口岸不久,精明過人的大衛就來到了上海,於1845年建立了沙遜洋行。這個洋行靠從事非法的鴉片貿易起家,沒有多久就牟取了巨額的暴利。沙遜洋行先後在倫敦、香港、上海、橫濱、長崎等地開設了分行,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國際商業帝國。後來大衛又轉向金融業,他與其他幾家洋行於1864年共同創辦了著名的匯豐銀行,在上海和香港兩地同時經營。到大衛·沙遜1864年底病死時,這個家族的財產已多達400萬英鎊。沙遜家族從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在上海經營了整整100年,經歷了四代人,到該家族的第四代繼承人維克多·沙遜時,沙遜集團達到了鼎盛時期,成為上海首富。沙遜集團有上海地產有限公司、漢彌爾登信託有限公司、中國國際投資信託公司等多個公司。舊上海共有10層以上的大樓28座,沙遜集團擁有其中的6座。到中國抗日戰爭爆發時,沙遜集團在上海的投資涉及紡織、食品、建築、交通、金融等13個行業的24家企業,總資產達50億中國法幣。中國抗日戰爭爆發之前,沙遜集團開始將其財產從上海向國外轉移。
到上海解放前夕,新沙遜洋行將其總部從上海遷往巴哈馬群島的拿騷,結束了沙遜家族在中國100年的歷史。
另一個傳奇人物就是本書中我們已經多次提到過的阿隆·哈同。他的發家經歷和經營技巧,我們在前面已分別做了詳細介紹,這里就不再贅述了。他去世時,他的遺產中僅不動產部分就有土地近500畝,各種建築1300餘所,遍布上海的繁華地段。哈同的傳奇不僅由於他經營的能力,而且還由於他與中國社會的密切關系。大部分來上海的外國冒險家多數都不打算在這里定居,他們的目的只是在這里發財享樂。即使沙遜家族這樣以上海為基地的大財團也在世界其他許多地方建立了分支機構,一旦中國情況有變,馬上就把其財產轉移到國外,一走了之。而哈同則不同,他不但在中國發了財,而且還深深地進入了中國社會,在上海安居樂業。人們對哈同熱心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社會各界建立廣泛的關系有很多的說法。有人認為他已在思想上完全接受了中國文化,也有人認為這只是他的一種謀略。但不管怎麼說,這些活動說明他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國社會,而且他的這些活動在客觀上對近代上海的文化事業、市政及經濟建設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上海的猶太富豪中。除了沙遜家族和哈同外還有很多的猶太商人。他們的財富雖然沒有沙遜、哈同那樣巨大,但也是些有名的百萬富翁,在近代的上海經濟中佔有一席之地。比較著名的有嘉道理家族、埃茲拉家族以及安諾德家族等。
日本侵華戰爭爆發以後,上海猶太商人的活動也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並從此走向衰落。早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沙遜集團等一些猶太企業就開始將其資產從上海轉移到其他的國家。日本侵略軍佔領上海租界後,對各國外商的財產進行了掠奪性的接管,這些猶太商人也未能倖免。之後,中國又開始了內戰,時局非常混亂和動盪。上海的猶太商人意識到在中國內地發展的機會很小了。紛紛開始撤出資產,沙遜集團將其總部遷到了巴哈馬群島,嘉道理家族將其經營中心搬到了香港,還有一些遷到了美洲、歐洲、澳洲。
在近現代,中國的哈爾濱曾是猶太人在東亞地區的最大聚居中心和精神中心。猶太人在哈爾濱進行政治、經濟、文化活動,對哈爾濱的經濟繁榮、城市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猶太人在哈爾濱居住的幾十年裡,經濟活動十分活躍,創辦了眾多的工貿商服企業,為哈爾濱近代工業經濟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這些工業包括采礦、冶金、金融、流通、賓館、林業、麵粉、制油、釀酒、製糖、煙草、建築、印刷、出版、倉儲、運輸、畜牧等行業領域。猶太人還通過他們的貿易才華,開創了中國大豆輸出歐洲的歷史先河。
猶太人最初是隨著中東鐵路的開工而移居哈爾濱的。這條鐵路的修建對猶太人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商業契機。哈爾濱猶太人藉助與中東鐵路公司內上層猶太人的關系,承包了中東鐵路工程、林場、煤礦,開辦航運公司,並為從事中東鐵路建設的俄國工人和中國工人提供生活服務,不少人因此而大發其財。
著名的斯季德爾斯基家族就是這樣發跡的。1903年,他獲得了韋沙河等五片森林的採伐權。1909年開始經營扎責諾爾煤礦,1924年又獲得穆棱煤礦的經營權,成為中東鐵路燃料的主要供應商。
另一個重要的猶太家族索斯金家族則開辦了航運公司。
自中東鐵路修建後,哈爾濱猶太人先後在麵粉、制油、釀酒、製糖、煙草、畜牧、建築、印刷、出版、倉儲等行業中創辦了眾多企業。為哈爾濱近代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例如。1908年創建的、由猶太人卡甘經營的阿什河糖廠,是中國第一家甜菜製糖廠,在中國工業製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創辦於1914年的華英油坊,設備先進,使哈爾濱的食油業最終進入了歐美市場。
有趣的是。猶太人還於1906年和1907年先後開辦了哈爾濱最早的燙發店和西服制衣廠,培養了一批中國技師。
除了創辦企業,精明的哈爾濱猶太人當然不會放棄自己最擅長的商業活動。
他們在皮毛鑒定方面具有卓越的見識,哈爾濱及東北的95%的毛皮商都是猶太人,在這一領域,他們具有絕對的壟斷優勢。
哈爾濱是中國最早引進西葯的城市之一,猶太人對此做出了巨大貢獻。
當時在哈爾濱及中國東北從事西葯貿易的幾乎全是猶太人。
在出口方面,1907年,哈爾濱猶太人比特克諾夫斯基首次將中國產大豆銷往歐洲,開創了中國大豆出口歐洲的歷史先河。
1922年,伊·索斯金等猶太商人創辦了哈爾濱遠東商業銀行;1923年,哈爾濱猶太人集資創辦了一家民營銀行——哈爾濱猶太國民銀行;1926年,哈爾濱猶太人又創辦了哈爾濱協和銀行。此外,帶有國際猶太資本的銀行還有華俄道勝銀行、匯豐銀行、花旗銀行等。
特別是1898年設立的華俄道勝銀行哈爾濱分行,是哈爾濱及東北地區最早出現的一家外國銀行,也是哈爾濱近代金融業的開端。
據1926年的統計資料,哈爾濱的猶太工商企業達489家,工業部門種類達28類,商業25種;在東北三省的外國人總資本中,猶太人商業佔31.6%,工業佔46.5%。
在「哈爾濱交易所委員會」第一屆理事會中,總共13名委員及候補委員,猶太人佔了8席,而且交易所議長之職始終由猶太人擔任。
1927年,猶太人在哈爾濱的勢力出現衰退趨勢,俄亞銀行的破產使許多猶太商社蒙受巨大打擊。1932年,日本佔領哈爾濱,猶太人受到排擠迫害,許多猶太商店倒閉,一些猶太人被迫離開哈爾濱,前往上海或美國等地。
此後猶太人又相繼建立了一批小學、中學以及各類專門學校,如商業會計學校、鋼琴聲樂學校、音樂藝術學校、小提琴學校等,為猶太社區和哈爾濱市培養了一批商業、音樂人才。
1912年,猶太人在哈爾濱建立了一座民族圖書館,藏書15000卷,上至拉比文學、猶太聖詩,下到當代高雅文學、兒童讀物,能滿足各層次讀者的文化需要,是當時東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猶太圖書館。該圖書館還經常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如音樂會、詩歌朗誦會等,是哈爾濱猶太人的重要的文化活動中心之一。
猶太人還熱衷於創辦報刊,傳播各種信息。其先後創辦了《猶太言論》、《遠東報》、《猶太生活》等十多種報刊。這些報刊宣傳介紹了哈爾濱猶太人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使在哈爾濱的猶太人同外部世界始終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值得一提的是,1929年2月9日,英吉利一亞細亞電報通訊社創立,它是共產國際在哈爾濱設立的秘密新聞機構之一,社長是英國猶太人哈同·弗利特。
哈爾濱猶太人還創辦音樂學校、劇團、樂器商店,舉辦音樂會,為西洋音樂在哈爾濱的傳播、生根做出了傑出貢獻。1910-1922年,哈爾濱猶太人曾創辦「意馬爾達格」希伯來音樂、文學和戲劇協會,聚集了眾多猶太音樂人,對哈爾濱音樂產生了巨大影響。20年代,有許多猶太音樂名人在哈爾濱各音樂學校任教,其中有赫赫有名的彼得堡音樂學院金質獎獲得者B·N·特拉赫騰伯格和為躲避德國納粹迫害來哈爾濱避難的柏林交響樂團副首席赫爾穆特·斯特恩。這一時期,哈爾濱還擁有了自己的交響樂團,由於有特拉赫騰伯格等一批猶太音樂大師的加盟,該樂團可與上海工部局的交響樂團媲美,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兩大交響樂團之一。那個時候,經常有世界級的猶太音樂家到哈爾濱演出,其中包括被譽為「神弓」的小提琴演奏家海菲茨和有「埃爾曼音」之雅號的埃爾曼。
在演出和教學的同時,哈爾濱的猶太人還開辦了「康季蓮娜」樂器店,經營各種管弦樂器、樂譜、唱片等,是當時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樂器商店之一。
二戰結束後,在哈爾濱定居的猶太人陸續離開中國,移居歐美各國。如今,在以色列、澳大利亞、美國及英、俄等歐洲各國,都能找到哈爾濱猶太人及其後裔的身影。
⑵ 保羅·蓋帝的首富之路
早在1974 年,石油帝國的國王瓊·保羅·蓋帝所積累的財富,已超過了肯尼迪或洛克菲勒兩個家族中的任何一個。
1957年,蓋帝的資產就已超過10億美元。這一年,《命運》雜志列出美國最富有的人名單時,格蒂名列榜首。
作為曾經的世界首富,他是人們關注的目標,直到今天,這種關注依然沒有結束,因為,由他創立的蓋帝帝國依然還在發展之中。
保羅·格蒂1892年12月15日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他的父親喬治·格蒂原是明尼阿波利斯市的一名律師,後來又開了一家保險公司,生活相當富裕。保羅是獨子。
少年時期的保羅·蓋帝是個聰明但不刻苦的小學生,常常惹得老師發脾氣。閑暇時間不是沿著骯臟的鐵道散步,就是躲在房間里如飢似渴地讀書或是寫日記。
J.P.Getty是美國一個很有名的人。他做石油生意,24歲就成了百萬富翁。他具有冒險精神,有天生的商業頭腦,也很有經營眼力。
時值美國經濟大蕭條,美國石油業自然受到了嚴重的沖擊。油價下跌,股票下跌,大多數投資家和石油商紛紛躲避這場災難。蓋帝卻仍以其在經濟危機中逆流而上的勇氣和洞察力,感到上帝賜予他的機會來臨了。他果斷地調整了他的石油戰略。在整個20 年代,他所賺的錢主要是通過鑽井和生產石油獲得。當時他覺得這樣做是對的,因為當時各石油公司的股票價格高於帳面價值,而購買地皮開採石油則劃算得多。進入20 年代末,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股票價值下跌之猛令人目瞪口呆,股票在市場上的價格大大低於它的實際價值。此時,只消用50%的錢或者更少就可以買到它。蓋帝決定冒這個風險。他的信條是眾賣我買,眾買我賣。事實證明蓋帝這次的決策是正確的。他30 年代初期購買的大量股票在30 年代中期猛烈升值,使得他的財富增長了幾倍。
但最初他的戰略的實施並不順利。首先是他的母親薩拉反對他在股票崩潰之時購買那些一直向下滑落的股票。盡管如此,他還是耐心說服了公司的董事,開始購買加利福尼亞兩家石油公司的股票。當他購買了300 萬美元的股票後,繼續下跌的股市使他損失了100 萬美元。這次挫折對蓋帝的膽魄、毅力是一次嚴重的考驗。對蓋帝來說,收購大量的股票不僅是想賺大錢,也是在實現他建築蓋帝石油帝國的宏偉計劃。他的第一個目標是攫取加利福尼亞十大石油生產公司之一的太平洋西方公司的控制權。蓋帝認為它是個便宜貨,因為它的股票價格從他最初開始購買的17 美元跌到了3 美元。而太平洋西方公司股票的帳面價值為15 美元一股,就它的石油儲量看又遠遠超出15 美元一股。1931 年底,蓋帝終於獲得了太平洋西方公司的控制權,而他個人的全部存款也花得一個子不剩。他接手新公司之後,馬上把所有雇員統統解僱,然後再以較低的薪金把他們雇回來。
第二個目標是一個比太平洋西方公司大得多的美國第九大石油公司,擁有2 億美元資產和1233 個加油站的海濱聯合石油公司。在股票狂跌的風潮中,它的股票價格下跌了90%,每股售價不到3 美元。蓋帝毫不猶豫地在1932年1 月將喬治·蓋帝公司的一塊寶貴的地皮賣掉,用賣地得到的450 萬美元現款准備收購海濱公司的股份。他選擇了金融史上一個巧妙的時機開始他的行動。3 月12 日,瑞典火柴大王伊瓦爾·克羅伊格在巴黎一家飯店自殺,兩天之後,伊士曼·柯達公司的喬治·伊士曼也在羅徹斯特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股票市場一片混亂。3 月15 日,蓋帝以每股2.5 美元的價格一次買下了12000股。到3 月底,他已經用37232.50 美元買下了15000 股。
在整個30 年代,蓋帝活躍在股票市場,竭盡全力攬集股份。他想獲得海濱公司控制權的企圖遭到了反擊,但這並未絲毫削弱他的進攻意志。他向擁有海濱公司股權的使命公司發起了攻勢,在1935 年——1936 年的兩年時間里,他獲得了使命公司40%的股份。繼而增到45%,加上太平洋西方公司在海濱公司的股份,蓋帝如今擁有了海濱公司20%的股票權。1934 年至1936年汽車數量的增加使得石油需求量大幅度上升,而蓋帝購得的股票價值也翻跟頭似地上漲。1932 年他購買的海濱公司的股票每股僅2.5 美元,到了1936年漲到每股20 美元。1935 年他以每股10 美元多一點購得的使命公司股票,到1936 年上升到每股29.50 美元。蓋帝的衣袋裝得滿滿的。蓋帝一直夢想擴展他的石油帝國的版圖。早在1932 年,他就企圖插足中東,在伊拉克的底格里斯以西獲得一塊租借地。這個計劃雖然得到美國國務院的支持,卻終於未能實現。這塊肥肉落入了實力雄厚的英國石油發展公司之口。
對此蓋帝一直耿耿於懷。他始終覬覦中東這塊浸透了黑色液體的土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終於熄滅之後,蓋帝不失時機地把腳邁進了中東。當時中東的石油生產格局已經確定,由英國石油公司等7家大公司控制著波斯灣全部石油生產的80%以上,並支配著該地區的政治、經濟結構。這7家石油公司號稱「7姐妹」,而這7姐妹是絕不希望憑空再冒出一個新妹妹。
但蓋帝決心不放過這次在中東獲得立足的機會。他把注意力堅定不移地集中在一個被大石油公司所忽略的稍小的地區,即所謂的「中立區」。這是一塊楔形的沙漠地帶,面積為2200 平方英里,北接科威特,東臨波斯灣,南鄰沙烏地阿拉伯,盡管這塊沒人居住只有黃沙飛揚的地方一片荒涼,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卻為它的主權爭吵了幾個世紀。最後以「中立區」的方式結束爭吵。就是說誰也不是它的主人。但妥協方案規定兩國均享有它的礦藏主權。蓋帝為了獲得開采權,同意立即付給沙烏地阿拉伯國王950 萬美元的巨款。此外,即便沒有發現石油,他每年也至少要付給沙特人100 萬美元。令石油業目瞪口呆的是他答應每生產一桶石油付給沙特人高達55 美分的開采稅。
1948 年12 月31 日,沙特人宣布蓋帝獲得了開采特許權。同時他也有十足的耐心等待中立區的好消息。1950 年,中立區的開采沒有結果。1951 年,沒有結果、1952 年,沒有結果。在經歷了4 年的挫折後,成功突然降臨了。1953 年2 月10 日蓋帝終於發現了石油。中立區石油的發現馬上對太平洋西方公司的股票產生了影響。在1953年3 月一個月內,它的股票由每股23.75 美元翻到47.75 美元,使蓋帝的財富成倍地增長。
為了打破「7 姐妹」對世界石油市場的壟斷,他需要大量的資金,因此他加快了控制海濱石油公司的步子,因為他要使用海濱石油公司的貸款。目下他的石油帝國里,由他控制的太平洋西方公司的貸款權又膠著於中立區的開發上,於是他設法讓他控制的另一個公司使命公司,向銀行借了1400 萬美元去購買海濱公司的股份。他終於以51%的股權奪取了海濱公司的控制權。於是,巨額的投資行動開始了。他投資2 億美元,在美國東海岸建了一個新煉油廠。他還將投資6000萬美元,用以翻修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舊煉油廠。他還准備以1 億2 千萬美元的成本,使海濱公司的加油站的數量翻一番。他還將花2 億零7 百萬美元建造第一艘超級油輪,將原油運到歐洲、美國和日本。
蓋帝精明地發現中立區最有價值的資產是淺井裡的,阿米諾伊爾不願生產的「廢油」。這種油的質量遠遠低於深層油砂層的油,但儲量遠比後者大,可以使他發一筆大財。他盡量壓縮生產成本,使這種油在市場上以1美元一桶出售,而每桶油送運之前的成本為75 美分。蓋帝獲得的豐厚利潤令競爭對手十分佩服。
蓋帝對自己所有的油井的詳細情況了如指掌。這一點就連他他的敵人也不得不贊揚:他可以告訴你每一口井的情況——它坐落在什麼地方,鑽探的成本是多少,每天的產量如何。有時蓋帝會搞點小小的花招檢查一下他的石油工程師。他改動有關油井的某些數據,看工程師們能否發現。
蓋帝很謹慎地花他的錢。他把企業管理費用保持在最低水平,從不允許中立區的雇員超過700 人。他把中立區的每一口油井都當做一個單獨企業,把費用分配到每台油井。在很短時間內,他就收回了在「中立區」所花的每一元錢。
70 年代初,阿拉伯國家將石油價格翻了兩番,從每桶3 美元提高到12美元。蓋帝也變得更加富有了。
1976 年6 月6 日凌晨,蓋帝停止了呼吸。
據當時《紐約時報》報道:瓊·保羅·蓋帝逝世時留下總共價值約20多億美元的財富。
⑶ 有哪些名人是白手起家的
有很多。
1、比爾·蓋茨
比爾·蓋茨不是靠幸運取得成功的,微軟也不是建立在偶然基礎上的軟體帝國,蓋茨是電腦天才,但更是一個經營和管理天才,他在微軟的成長壯大中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他非凡的事業心和進取心,他高瞻遠矚的眼光和異常敏銳的市場嗅覺,是任何一個人都無法超越的。
2、格林斯潘
美國經濟的調音師,格林斯潘總是對美國經濟過熱保持著警覺,只要一出現過熱的跡象,他就會採取措施把溫度降下來。格林斯潘指揮著美國經濟巨輪駛過了暗礁叢生的80年代,使美國在90年代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對於這一點,就連批評者們也不得不承認,過去25年來沒有人比格林斯潘更勝任美聯儲主席這個職位。
3、李嘉誠
香港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今年的財富激增46億美元。李氏王國的產業涉及全球40個國家和地區,其身家占港股市值的11.5%。去年加拿大航空宣布破產時,李嘉誠的大兒子李澤鉅斥資4.88億美元,接盤加拿大航空,成為持有該公司28%股份的最大股東。
4、李彥宏
他率先解決了將基於網頁質量的排序與基於相關性排序完美結合的難題,研發出包括GO.COM圖像搜索引擎、競價排名、mp3 搜索等在內的前沿搜索技術;同樣由於專注,他使網路在互聯網用戶數全球第二且潛力甚大的中國市場的份額超出了Google十多個百分點,坐上中國搜索領域的頭把交椅。
5、吳世雄
eBay易趣在中國在線交易市場擁有65%的市場份額和超過1320萬注冊用戶,依然穩坐市場第一的寶座。在進入eBay易趣之前,吳世雄任微軟大中華區首席營銷官,1994年-2000年間曾擔任英特爾公司台灣區、中國大陸市場總監,負責奔騰處理器的品牌和產品推廣以及Intel Inside的市場合作企劃,2000年至2001年擔任過酷必得拍賣網的中國區總經理。
⑷ 紅色資本家、經營之神是誰
阿曼德·哈默這位美國實業界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曾被人稱為「經營之神」、「幸運之神」。1898年5月21日生於美國,在上大學時,即開始經營父親留給他的葯廠,獲得很大成功,成為當時美國惟一的大學生百萬富翁。1921年赴蘇聯,成為貿易代理人,獲得巨額財富。1956年58歲的哈默收購瀕臨倒閉的西方石油公司,逐步使其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1974年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高達60億美元。哈默一生與東西方政界領導人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在全世界享有盛譽。從他經營的各種行業來看,可謂無往不勝。無論是與蘇聯人做糧食、鉛筆、毛皮生意,幫赫斯特賣珍玩,還是經營威士忌酒、石油,都一一獲得大利;從他的對手的角度來看,也不得不驚呼「哈默是無敵的」。
然而,「無敵的」哈默,「經營之神」哈默,卻栽過一個不大不小的跟頭:對方出了遠不是他能接受的價,他堅決不要,可幾次較量後,他不得不接受對方的條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吃到一塊好牛排委實不易。受此啟發,哈默踏人養牛業這一行。牛要賣得出好價錢,很大程度上系於種牛的血緣、質量。
正好,其時有一頭名叫「埃里克王子」的得獎種牛,在密蘇里州拍賣,這頭種牛被養殖專家譽為本世紀最佳種牛。開始時,哈默想出個「大價」,用1.5萬元買下。但一個叫奧布萊恩的企業家比他更出得起價,以3.51萬元將它買下了。退而求其次,他以2.75萬元,買了前一年國際種牛賽冠軍——「野蠻王子」來繁殖牛群,到後來一年收入上百萬元。這使他更加感到「埃里克王子」的可貴。
正在這時,一位獸醫告訴他一個好消息:「埃里克王子」患了陽萎病,而且據他的分析:它的病僅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理上的。還可利用其精液進行人工授精。
聽到這個消息,哈默心花怒放,當即打了個電話給奧布萊恩:「萊斯,老朋友,把您的『王子』賣給我,怎麼樣?」
「我很樂意這樣做。」奧布萊恩的答復竟是出奇的爽快。
「好,你打算出什麼價?」
「10萬元。」
這一棒把哈默簡直打昏了。他不由吼罵起來:「您瘋了吧?我剛聽說您這頭牛不能再交配了,而且一年多沒有交配過了。」
「那您為什麼要買呢?」對方竟反擊說,「我知道您想干什麼。大學里已經派人來講過,『埃里克王子』還可以作人工授精的種牛呢?」
原來對方已洞察了自己的心理!哈默有些氣餒了。他當即以很委婉的語調向對方討價還價:「我也僅僅是碰碰運氣而已。誰也沒真正證明它還能生育。這樣吧,『埃里克王子』已給您服務這么久了,我一分錢不少,照原價給您,怎麼樣?」
「10萬元。」對方寸步不讓。
咬咬牙,哈默立即將價拉了1倍多:「我們折衷一下,7.5萬元,不過您得讓我做次試驗。好不好?」
奧布萊恩稍微沉吟了一會,接著說:「好吧,你來吧!」
哈默帶著獸醫去了,試驗結果十分滿意。於是他掏出7.5萬元的支票交給奧布萊恩。
奧布萊思接過支票看了看,又把它還給哈默:「錢不夠。」
「怎麼?不是講好7.5萬元的嗎?」
「不,我沒有講同意7.5萬元成交,我只是同意你到這里來做試驗。」
這簡直是十足的無賴!哈默氣昏了,轉身就走。奧布萊恩在背後微笑著目送他。
次年12月,最負盛名的芝加哥國際牲畜展覽會開幕了,哈默帶著一頭年輕母牛參展。此時的哈默盡管在養牛界已很名氣,但可惜的是,他的牛卻從未得過芝加哥展覽會的世界冠軍。這一次卻大不相同,這頭母牛也是「埃里克王子」的後裔,作為牛犢時,哈默就出了5000元的高價將它買下,同時他又請了一些最有名望的專家來飼養。他志在必得,養牛界的許多同行也認為冠軍非它莫屬。
可沒料到,這頭母牛僅得一個亞軍。冠軍還是被「埃里克王子」的另一「女兒」搶走了!奧布萊思的電話:「萊斯,我願意出你要的10萬元……」
終於,這筆生意,還是以比奧布萊恩當初買人價高6.49萬元的價成交了。
1921年的蘇聯,經歷了內戰與災荒,急需救援物資,特別是糧食。哈默本來可以拿著聽診器,坐在清潔的醫院里,不愁吃穿地安穩度過一生。但他厭惡這種生活。在他眼裡,似乎那些未被人們認識的地方,正是值得自己去冒險,去大幹一番事業的戰場。他做出一般人認為是發了瘋的抉擇,踏上了被西方描繪成地獄似的可怕的蘇聯。當時,蘇聯被內戰、外國軍事干涉和封鎖弄得經濟崩潰,人民生活十分困難;霍亂、斑疹傷寒等傳染病和飢荒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權採取了重大的決策——新經濟政策,鼓勵吸引外資,重建蘇聯經濟。但很多西方人士對蘇聯充滿偏見和仇視,把蘇維埃政權看作是可怕的怪物。到蘇聯經商、投資辦企業,被稱作是「到月球去探險」。
哈默心裡當然也知道這一點,但風險大,利潤必然也大,值得去冒險。於是哈默在飽嘗大西洋中航行暈船之苦和英國秘密警察糾纏的煩惱之後,終於乘火車進入蘇聯。沿途景象慘不忍睹:霍亂、傷寒等傳染病流行,城市和鄉村到處有無人收殮的屍體,專吃腐屍爛肉的飛禽,在人的頭頂上盤旋。哈默痛苦地閉上眼睛,但商人精明的頭腦告訴他:被災荒困擾著的蘇聯目前最急需的是糧食。他又想到這時美國糧食大豐收,價格早已慘跌到每蒲式耳一美元。農民寧肯把糧食燒掉,也不願以這樣的低價送到市場出售。而蘇聯這里有的是美國需要的、可以交換糧食的毛皮、白金、綠寶石。如果讓雙方能夠交換,豈不兩全其美?從一次蘇維埃緊急會議上哈默獲悉蘇聯需要大約100萬蒲式耳的小麥才能使烏拉爾山區的飢民度過災荒。機不可失,哈默立刻向蘇聯官員建議,從美國運來糧食換取蘇聯的貨物。雙方很快達成協議。初戰告捷。沒隔多久,哈默成了第一個在蘇聯經營租讓企業的美國人。此後,列寧給了他更大的特權,讓他負責蘇聯對美貿易的代理商,哈默成為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美國橡膠公司、艾利斯一查爾斯機械設備公司等30多家公司在蘇聯的總代表。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收益也越來越多。他存在莫斯科銀行里的盧布數額驚人。
朋友告訴他:20世紀20年代初期創立的西方石油公司,正處在風雨飄搖的困境之中。這家公司請求哈默給予幫助。對石油行業還是外行的哈默,同意借給5萬美元作為嘗試,讓該公司鑽兩口油井,將來得到的利潤各佔一半。哈默的打算是:如果這兩口井是枯井,這筆錢可以根據當時的規定,作為虧損從應繳納的稅款當中扣除。
出乎哈默意料之外的是:兩口井都出了油。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一下子上漲了。初次嘗試的成功,引起哈默在石油行業進行冒險的極大興趣。1957年,他乾脆把借給該公司的貸款轉化為股票,成為西方石油公司最大的股東,當上該公司的總經理。
石油鑽探事業畢竟是一項冒險性很大的行業。1961年,西方石油公司幾乎用完了1000萬美元勘探基金,但仍無所建樹。哈默計劃集中餘力,攻克難點。這計劃吸引了一個名叫鮑勃的青年地質學家。他向哈默建議:舊金山以東有一片被德士古石油公司放棄了的地區,這地區可能有天然氣田,西方石油公司應該把它租下來。
哈默接受了意見,匯集了一大筆錢,投入這一冒險活動。這個地質學家挖井定位為離開那幾口廢井大約600英尺的一塊空地上。當鑽到8600英尺的深度時,終於鑽出了加利福尼亞的第二大天然氣田,價值2億元。幾個月以後,又在附近鑽出了一個蘊藏量豐富的天然氣田。
1966年,西方石油公司來到盛產石油的利比亞。正值利比亞政府准備進行第二輪出讓租借地的談判。來自9個國家的40多家公司參加了這次投標。哈默要同這些實力雄厚的大公司爭奪,似乎有點不自量力,這些石油巨頭一舉手就可以把他打倒。但哈默依然乘坐一架由轟炸機改造的飛機趕來了。他採取了獨特的投標方式。他獨出心裁,用紅、黃、綠三色綵綢做成投標書,正好和當時利比亞的國旗顏色一樣。並且,他還在投標書中特別注出:如果西方石油公司中標,公司將為國王先祖所在地的綠洲造一個漂亮的大花園。這樣,哈默成功地創造了開發利比亞石油的機會。他一舉得到了兩塊租借地,使那些頗有名望的競爭對手大吃一驚。
但是,這兩塊地很快成了哈默煩惱的源泉,鑽出的頭三口井都是滴油不見的乾井。每打一口井就要花費300萬美元,另外還得花費200萬美元用於地震探測和向利比亞政府的官員交納不可告人的賄賂金。董事會里有些人開始把這項計劃叫做「哈默的蠢事」,連公司里的第二大股東里德,也主張應該撤退。哈默是九頭牛也拉不回的脾氣,他大力支持公司的地質家採用電子計算機探測新技術,終於打出。了9口油井,其中一口井年產7.3萬桶,是利比亞最大的一口井。
利潤開始像石油一樣源源不斷地流進西方石油公司的賬戶,冒險又一次取得成功。
西方石油公司海外石油事業的另一個具有冒險性而獲得成功的投資,是對英國北海油田的開發。1972年,該公司在北海連鑽三口都是枯井,每口井的代價為2.50萬美元。幸而最終得到上帝垂青,鑽出了石油,獲得了成功。
目前,公司已與英國的格蒂石油國際有限公司,聯合化學有限公司和報界大亨湯普森的蘇格蘭石油有限公司等組成北海開發石油的財團,西方石油公司佔有36.5%的股份。
猶太人在中國
早在唐代就有猶太人從陸路經古絲綢之路來到了中國。但較多的猶太人是在北宋時期以後從印度轉道進入中國的。
當時,這些猶太入主要的活動是經營商業,尤其是出售布匹。開封當時是北宋的都城,有近百萬人口,經濟非常繁榮,這樣就為這些善於經商的猶太人提供了發揮的廣闊天地。
名揚開封府的石璞就是這些猶太人當中的一個。在清朝康熙年間,石璞來到河南省開封北土街創辦「石子玉汴綢庄」。是一間自產自銷的絲綢手工工場和零整批銷店。石璞是位機敏而勤勞的猶太後代,他通過對市場的考察,發覺絲綢行業有發展前途,從而決心在這方面開創自己的事業。善於心計和有遠謀的他,在開創絲綢事業中不急於求成,而從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待逐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打下基礎後,才直接介入。
當他真正獨立經營之時,做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一炮打響,使自己的經營一往無前,擊敗各方面的競爭者。石璞的絲綢業務經營是從當絲織廠學徒開始的,當他立志創辦「石子玉汴綢庄」之後,他不嫌棄當學徒的收入微薄,也不畏懼學徒工作的艱辛,到一間絲織廠去當學徒。在那裡,他埋頭工作,不怕苦和累,樣樣工作都爭著去干,由於細心觀察和注意學習,他每項工作都很快上手,幹得出色。廠里有些人笑他是小黃牛,不明白他這么賣力當學徒所求的是什麼。石璞如此賣力工作,為的是熟悉織造絲綢的各種技術,掌握有關訣竅。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絲綢技藝迅速提高,老闆很賞識他,很快把他當做技工使用。經過幾年的學徒生活和幾年技工生涯,石璞成為一位絲織行業的能工巧匠了。此時,時機已成熟,他找了個適當的理由,以自己前段積攢的一點積蓄和學習到的本領,創辦「石子玉汴綢庄」。開始之時,他的綢庄是間狹窄的小工廠,三十幾平方米的房子,後大半截是工廠,其內是機房、剪裁、紡織、綉花、平熨等加工場地:前小半截則是零售、批發展賣店。就是這么一個前店後廠的小綢庄,石璞自任老闆,又是技師,並且是推銷員。
由於石璞織造絲綢的技藝超群。做出的產品倍受顧客歡迎。他織造的各色綾、綢、紗很快馳名各地,遠銷全國及海外。傳說石璞曾經因此受到康熙皇帝的嘉獎。隨著生意的興旺,石璞的加工廠和綢庄逐步擴大,成為開封乃至中國數一數二的大綢庄。他們生產的黃綾色光絢麗,質地細密,輕柔飄灑,成為馳名中外的名產。當時河南地方乃至全國的大吏和富豪常用這種黃綾上貢皇室,號稱「貢綾」。石璞開創的汴綢庄由於經營得法,在他自己及其後裔的努力下,蓬勃發展,經歷了九代清朝皇帝,直至民國年間,前後達200多年。留下了許多關於石璞和「石子玉汴綢庄」的傳說故事,如《十二個金牛犢兒的故事》、《康熙私訪汴綢庄》和《石子玉汴綢庄的好絲綢》等。
近代又有一些猶太人社團在中國興起,它們主要集中在哈爾濱、天津和上海等幾個大中型城市。
在19世紀中葉,精明的猶太商人他們特有的商業眼光,瞄準了黃浦江畔的這塊風水寶地,紛紛前來「淘金」。近代來到上海的猶太人以英籍居多,大都來自英屬印度、埃及和伊拉克等地。從鴉片、茶葉、絲綢貿易開始,後發展到工業、金融、房地產等方面,逐漸成為上海乃至遠東最富有的一個猶太商人集團。
第一個來上海謀發展的猶太人是大衛·沙遜。沙遜家族不僅最早來到上海,而且經過100年的經營發展,成為上海外商中的首富。大衛·沙遜出生在伊拉克的巴格達,大約在19世紀初遷到英屬印度的孟買並加入了英國籍。
上海成為通商口岸不久,精明過人的大衛就來到了上海,於1845年建立了沙遜洋行。這個洋行靠從事非法的鴉片貿易起家,沒有多久就牟取了巨額的暴利。沙遜洋行先後在倫敦、香港、上海、橫濱、長崎等地開設了分行,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國際商業帝國。後來大衛又轉向金融業,他與其他幾家洋行於1864年共同創辦了著名的匯豐銀行,在上海和香港兩地同時經營。到大衛·沙遜1864年底病死時,這個家族的財產已多達400萬英鎊。沙遜家族從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在上海經營了整整100年,經歷了四代人,到該家族的第四代繼承人維克多·沙遜時,沙遜集團達到了鼎盛時期,成為上海首富。沙遜集團有上海地產有限公司、漢彌爾登信託有限公司、中國國際投資信託公司等多個公司。舊上海共有10層以上的大樓28座,沙遜集團擁有其中的6座。到中國抗日戰爭爆發時,沙遜集團在上海的投資涉及紡織、食品、建築、交通、金融等13個行業的24家企業,總資產達50億中國法幣。中國抗日戰爭爆發之前,沙遜集團開始將其財產從上海向國外轉移。
到上海解放前夕,新沙遜洋行將其總部從上海遷往巴哈馬群島的拿騷,結束了沙遜家族在中國100年的歷史。
另一個傳奇人物就是本書中我們已經多次提到過的阿隆·哈同。他的發家經歷和經營技巧,我們在前面已分別做了詳細介紹,這里就不再贅述了。他去世時,他的遺產中僅不動產部分就有土地近500畝,各種建築1300餘所,遍布上海的繁華地段。哈同的傳奇不僅由於他經營的能力,而且還由於他與中國社會的密切關系。大部分來上海的外國冒險家多數都不打算在這里定居,他們的目的只是在這里發財享樂。即使沙遜家族這樣以上海為基地的大財團也在世界其他許多地方建立了分支機構,一旦中國情況有變,馬上就把其財產轉移到國外,一走了之。而哈同則不同,他不但在中國發了財,而且還深深地進入了中國社會,在上海安居樂業。人們對哈同熱心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社會各界建立廣泛的關系有很多的說法。有人認為他已在思想上完全接受了中國文化,也有人認為這只是他的一種謀略。但不管怎麼說,這些活動說明他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國社會,而且他的這些活動在客觀上對近代上海的文化事業、市政及經濟建設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上海的猶太富豪中。除了沙遜家族和哈同外還有很多的猶太商人。他們的財富雖然沒有沙遜、哈同那樣巨大,但也是些有名的百萬富翁,在近代的上海經濟中佔有一席之地。比較著名的有嘉道理家族、埃茲拉家族以及安諾德家族等。
日本侵華戰爭爆發以後,上海猶太商人的活動也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並從此走向衰落。早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沙遜集團等一些猶太企業就開始將其資產從上海轉移到其他的國家。日本侵略軍佔領上海租界後,對各國外商的財產進行了掠奪性的接管,這些猶太商人也未能倖免。之後,中國又開始了內戰,時局非常混亂和動盪。上海的猶太商人意識到在中國內地發展的機會很小了。紛紛開始撤出資產,沙遜集團將其總部遷到了巴哈馬群島,嘉道理家族將其經營中心搬到了香港,還有一些遷到了美洲、歐洲、澳洲。
在近現代,中國的哈爾濱曾是猶太人在東亞地區的最大聚居中心和精神中心。猶太人在哈爾濱進行政治、經濟、文化活動,對哈爾濱的經濟繁榮、城市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猶太人在哈爾濱居住的幾十年裡,經濟活動十分活躍,創辦了眾多的工貿商服企業,為哈爾濱近代工業經濟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這些工業包括采礦、冶金、金融、流通、賓館、林業、麵粉、制油、釀酒、製糖、煙草、建築、印刷、出版、倉儲、運輸、畜牧等行業領域。猶太人還通過他們的貿易才華,開創了中國大豆輸出歐洲的歷史先河。
猶太人最初是隨著中東鐵路的開工而移居哈爾濱的。這條鐵路的修建對猶太人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商業契機。哈爾濱猶太人藉助與中東鐵路公司內上層猶太人的關系,承包了中東鐵路工程、林場、煤礦,開辦航運公司,並為從事中東鐵路建設的俄國工人和中國工人提供生活服務,不少人因此而大發其財。
著名的斯季德爾斯基家族就是這樣發跡的。1903年,他獲得了韋沙河等五片森林的採伐權。1909年開始經營扎責諾爾煤礦,1924年又獲得穆棱煤礦的經營權,成為中東鐵路燃料的主要供應商。
另一個重要的猶太家族索斯金家族則開辦了航運公司。
自中東鐵路修建後,哈爾濱猶太人先後在麵粉、制油、釀酒、製糖、煙草、畜牧、建築、印刷、出版、倉儲等行業中創辦了眾多企業。為哈爾濱近代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例如。1908年創建的、由猶太人卡甘經營的阿什河糖廠,是中國第一家甜菜製糖廠,在中國工業製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創辦於1914年的華英油坊,設備先進,使哈爾濱的食油業最終進入了歐美市場。
有趣的是。猶太人還於1906年和1907年先後開辦了哈爾濱最早的燙發店和西服制衣廠,培養了一批中國技師。
除了創辦企業,精明的哈爾濱猶太人當然不會放棄自己最擅長的商業活動。
他們在皮毛鑒定方面具有卓越的見識,哈爾濱及東北的95%的毛皮商都是猶太人,在這一領域,他們具有絕對的壟斷優勢。
哈爾濱是中國最早引進西葯的城市之一,猶太人對此做出了巨大貢獻。
當時在哈爾濱及中國東北從事西葯貿易的幾乎全是猶太人。
在出口方面,1907年,哈爾濱猶太人比特克諾夫斯基首次將中國產大豆銷往歐洲,開創了中國大豆出口歐洲的歷史先河。
1922年,伊·索斯金等猶太商人創辦了哈爾濱遠東商業銀行;1923年,哈爾濱猶太人集資創辦了一家民營銀行——哈爾濱猶太國民銀行;1926年,哈爾濱猶太人又創辦了哈爾濱協和銀行。此外,帶有國際猶太資本的銀行還有華俄道勝銀行、匯豐銀行、花旗銀行等。
特別是1898年設立的華俄道勝銀行哈爾濱分行,是哈爾濱及東北地區最早出現的一家外國銀行,也是哈爾濱近代金融業的開端。
據1926年的統計資料,哈爾濱的猶太工商企業達489家,工業部門種類達28類,商業25種;在東北三省的外國人總資本中,猶太人商業佔31.6%,工業佔46.5%。
在「哈爾濱交易所委員會」第一屆理事會中,總共13名委員及候補委員,猶太人佔了8席,而且交易所議長之職始終由猶太人擔任。
1927年,猶太人在哈爾濱的勢力出現衰退趨勢,俄亞銀行的破產使許多猶太商社蒙受巨大打擊。1932年,日本佔領哈爾濱,猶太人受到排擠迫害,許多猶太商店倒閉,一些猶太人被迫離開哈爾濱,前往上海或美國等地。
此後猶太人又相繼建立了一批小學、中學以及各類專門學校,如商業會計學校、鋼琴聲樂學校、音樂藝術學校、小提琴學校等,為猶太社區和哈爾濱市培養了一批商業、音樂人才。
1912年,猶太人在哈爾濱建立了一座民族圖書館,藏書15000卷,上至拉比文學、猶太聖詩,下到當代高雅文學、兒童讀物,能滿足各層次讀者的文化需要,是當時東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猶太圖書館。該圖書館還經常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如音樂會、詩歌朗誦會等,是哈爾濱猶太人的重要的文化活動中心之一。
猶太人還熱衷於創辦報刊,傳播各種信息。其先後創辦了《猶太言論》、《遠東報》、《猶太生活》等十多種報刊。這些報刊宣傳介紹了哈爾濱猶太人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使在哈爾濱的猶太人同外部世界始終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值得一提的是,1929年2月9日,英吉利一亞細亞電報通訊社創立,它是共產國際在哈爾濱設立的秘密新聞機構之一,社長是英國猶太人哈同·弗利特。
哈爾濱猶太人還創辦音樂學校、劇團、樂器商店,舉辦音樂會,為西洋音樂在哈爾濱的傳播、生根做出了傑出貢獻。1910—1922年,哈爾濱猶太人曾創辦「意馬爾達格」希伯來音樂、文學和戲劇協會,聚集了眾多猶太音樂人,對哈爾濱音樂產生了巨大影響。20年代,有許多猶太音樂名人在哈爾濱各音樂學校任教,其中有赫赫有名的彼得堡音樂學院金質獎獲得者B.N.特拉赫騰伯格和為躲避德國納粹迫害來哈爾濱避難的柏林交響樂團副首席赫爾穆特·斯特恩。這一時期,哈爾濱還擁有了自己的交響樂團,由於有特拉赫騰伯格等一批猶太音樂大師的加盟,該樂團可與上海工部局的交響樂團媲美,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兩大交響樂團之一。那個時候,經常有世界級的猶太音樂家到哈爾濱演出,其中包括被譽為「神弓」的小提琴演奏家海菲茨和有「埃爾曼音」之雅號的埃爾曼。
在演出和教學的同時,哈爾濱的猶太人還開辦了「康季蓮娜」樂器店,經營各種管弦樂器、樂譜、唱片等,是當時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樂器商店之一。
二戰結束後,在哈爾濱定居的猶太人陸續離開中國,移居歐美各國。如今,在以色列、澳大利亞、美國及英、俄等歐洲各國,都能找到哈爾濱猶太人及其後裔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