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充電樁「頭號玩家」的危機丨億歐解案例
作者丨丁唯一
編輯丨張宇喆
在特來電最新的年報里,是一片業績興旺。
2014年,充電樁行業開始向民間資本開放,特來電是最早搶占賽道的那批玩家之一。今天,特來電已成長為行業中最大的玩家,沒有之一。
4月29日,特來電母公司特銳德發布的2019年報顯示,充電運營收入為21.8億元,同比增長49.3%——原因是充電設備的利用率大,全年充電量達到21億度,同比提升86%。
特來電似乎已經甩開了競爭對手們不止一個身位。中國充電行業最權威的第三方機構——中國電動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的數據是:特來電在中國充電樁市場的市佔率已經連續4年位居第一。
光鮮之後,特來電在6年的發展中走得並不平穩。「特來電曾差點把母公司特銳德虧完。」特銳德、特來電董事長於德翔直言不諱。
新能源汽車的推力「帶不動」充電樁。這是過去行業發展十餘年中,充電領域最大的尷尬。改變在2018年發生,當年特來電首次實現盈虧平衡。2020年,特來電迎來了東風:充電樁正式被劃入國家七大新基建之一。
資本和政策的雙重加持下,這位「頭號玩家」將會拐向何方?
01 特來電的「前世」
最初,特來電母公司特銳德的發展脈絡跟鐵路緊密相聯。2008年,特銳德已經是鐵路市場的電力遠動箱變的龍頭企業。根據招投標記錄,2008年全國鐵路客運專線電力遠動箱變共招標3.7億元,特銳德公司中標2.57億元,佔全部招標總額的69.46%。
彼時的特銳德,乘著國家大力建造鐵路的東風,在2006年至2008年實現了鐵路部門銷售收入從3482.93萬元到1.27億元的大幅增長。
成立5年之後,於德翔就實現了他的「上市夢」。2009年10月30日,特銳德幸運地被冠以「300001」這個股票代碼登陸創業板(3代表著創業板,1代表著首位)。那是特銳德的高光時刻,其股價在當天就經歷了84.87%的暴漲,振幅高達121.81%。
不過,國家對於鐵路的投入不可能一直居高不下。
2011年開始,中國鐵路總體建設節奏放緩,鐵路固定資產投資從2010年的8340.7億元驟減至5863.11億元,降幅達到29.7%。2011年「7.23」事故發生之後,更是在鐵路建設進程上按下暫停鍵。
製表人/ 億歐汽車分析員 丁唯一
一直以來所依賴的鐵路產業既然存在天花板,特銳德未來的發展需要找到一個新的增量市場。於德翔瞄準了充電基礎設施。
02 二次創業
2014年,國家電網宣布全面開放分布式電源並網工程與電動汽車換電設施市場。這意味著,充電樁市場不再只受國有企業所控制,民間資本也有分一杯羹的機會。
也是在當年,特銳德拿出6億元成立了子公司特來電,成為了充電樁賽道上的首批玩家之一。
但是於德翔的二次創業像是一場賭注。
特來電成立的前四年,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虧得讓人心驚膽戰。」
對於充電樁這樣前置性投資的市場,前期的大量投資卻很少能換來相應的收益。在2014年到2018年的時間中,特來電在充電網路上投資了50多億元,總的充電設備達到23.6萬台。
大舉投資之後,特來電卻仍然走不出虧損的泥淖:2016年虧損3億元,2017年虧損2億元。
要知道,充電樁的發展是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緊緊綁定的。而在特來電成立的201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仍然處於初期發展階段,當時的新能源汽車對於消費者來說,還是一個新鮮事物,C端的需求尚未被刺激出來。截至2014年底,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並不高,僅為21.64萬輛。
初期階段,行業技術發展並不穩定,特來電在成立第二年就迎來一次不小的打擊。
2015年12月31日,科技部等部門發布新修訂的電動汽車充電介面及通信協議5項國家標准,即新國標,並於2016年1月1日起實施。新國標的實施,意味著在此之前所建設的充電樁介面全部作廢。
根據公開數據,2015年當年,特來電的裝機量為1.1萬台。於德翔曾對媒體表示,彼時根據新國標進行調整的花費大概在幾千萬元。這對於尚未盈利的特來電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但在於德翔看來,特來電選對了道路,並堅持了下來。
03 頭號玩家
在經歷「痛苦」和反復質疑之後,特來電終於走上了風口。
2014年之後,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這塊蛋糕迅速膨脹了起來。
截至2019年底,中國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已經達到381萬輛,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並且這個規模還將繼續擴大。根據中國新能源汽車「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保有量將突破500萬輛。
而充電樁這個市場的大小,是由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來決定的。只有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斷擴大,才能保證充電樁的生存空間。
中國新能源汽車開始駛上快車道之後,大眾、賓士、寶馬等傳統車企都開始生產新能源汽車,於德翔終於意識到:這條賽道賭對了。
2018年,特來電終於跨過了那道沉重的「盈虧平衡線」。根據特銳德的財報,2018年充電板塊全年實現盈虧平衡。運營收入5.31億元,同比增長153%,充電設備銷售及共建業務收入7.51億元,同比增長106%。
和其他的充電樁運營商專注充電樁的路線有所不同,特來電的路線是做充電網。簡單來說,充電樁是單向的,而充電網是雙向的。
特來電品牌總經理趙健告訴億歐汽車:「充電樁僅能滿足新能源車充電的基本需求,賺取充電服務費,運營模式單一。充電網利用本身規模化、集成化、數據化、互聯網化的優勢,在滿足基本充電需求的同時,可衍生出數據增值、充電安全、能源交易、電商服務等多種運營及商業模式。」
為了建立更加高效的電動汽車充電網,特來電推出了群智能充電系統。通過將網路數據存儲在雲端並進行分析技術,合作產業各個參與者,再通過數據分析和各個參與者的高效調動進行線下的運維。當然,如果要實現盈利,該模式需要一套巨大的充電網體系。自2016年起,特來電的充電樁的保有量便位列行業第一。
但前期的大規模投入帶來了極大的虧損,但這也並未讓特來電減少研發投入。於德翔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我們現在有十個研發中心、1000多人的研發團隊,可以說占據全世界充電行業的30%的力量。」
研發也為特來電的商業模式中帶來了有力的支撐:模塊化結構和智能運維。
充電樁/ 123RF
「為什麼要智能運維?百萬、千萬的充電樁,用人工去檢修?那就累『死』了。」趙健表示,居高不下的運維成本也一直是盈利之路上的障礙。傳統的充電樁一旦出現故障,檢修和換新無異於「拆樓重建」。
特來電的模塊化的充電站,是將充電樁的核心功能集成化到模塊。在充電箱變中,一旦發現故障,模塊的報警裝置將自動反映到雲平台,然後雲端下達更換模塊或者維修模塊指令,現場建議更換,集中運輸到總部進行維修。
提升運維效率,降低運維成本,這是特來電可以實現盈利的一大利器。
如今,於德翔也鬆了一口氣:「五年前的選擇是對的。」
04 挑戰先至?
充電樁納入新基建之後,2020年變成了一個重要的年份,也是一個備受鼓舞的節點。而新基建地位的確立,也讓充電樁背後的巨大缺口開始顯現。
此前億歐汽車的文章中提到,未來十年,中國充電樁建設將存在6300萬的缺口。
充電樁龍頭企業也自然率先收到資本的眷顧。新基建公布的第二天,特來電便宣布獲得了13.5億元的融資。
在新基建政策公布後的5個交易日內,同花順的充電樁板塊指數累計上漲了7.25%。
不過,資本加持,同樣意味著這個行業的競爭在加劇。目前,寧德時代、螞蟻金服、高德地圖、華為等大玩家跑步入場。而上一次充電樁的投建狂潮還是2016年。和當時主要為小玩家大批湧入市場不同,這次特來電或許將要和「巨頭」們硬碰硬。
從盈利難的角度上來看,當下的充電樁市場並不是一個成熟的市場,行業格局也尚不穩定。特來電市佔率第一的地位同樣被他人所覬覦。
據充電聯盟的數據顯示,2019年底,全國充電運營企業排名前三家分別是,特來電14.8萬台,星星充電12萬台,國家電網8.8萬台,分別同比增長22.3%、118.1%、54.4%。
製表人/ 億歐汽車分析員 丁唯一
特來電的增速遠不及其他兩家,排名第二的星星充電已經開始威脅到特來電的市場地位。
2020年開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走低,甚至跌為負值。油價的下跌無疑會對燃油車市場帶來刺激,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將受到影響。由於與新能源汽車的強關聯性,充電樁行業的發展必將受此制約,盈利目標也變得更具挑戰。
「根據我個人理解,未來的充電運營商恐怕不會超過10家,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後留在行業里的充電運營商就是三到五家。」於德翔曾對億歐汽車表示。
新基建風口下,充電樁行業新的拐點已至。隨著更多大玩家的入局,擺在特來電面前的,除了機遇,還有挑戰。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❷ 特斯拉與空頭博弈:何以突破千億美金
[億歐導讀]?千億美金市值,是特斯拉的天花板,還是一個台階?
製表人/億歐汽車分析員王瑞
從短期看,特斯拉股價能否繼續增長,將取決於其2020Q1財報情況,一旦其實現連續三個季度盈利,股價增長將成為大概率事件;從中期看,特斯拉股價走勢將受其在華業務開展情況的影響,國產Model3與ModelY的銷量將成為重要指標;從長期看,特斯拉股價將取決於其能否證明自身是一家科技公司,其完全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或將起到決定性作用。
馬斯克與空頭之間仍將「勢不兩立」。
2018年,特斯拉股東批准了充滿爭議的馬斯克薪酬方案,方案中包括12批股票期權獎勵,每批占當時發行總股份的1%,在達到市值里程碑時向馬斯克授予。第一批的里程碑為市值1000億美金,此後每次里程碑以500億美元遞增。當特斯拉的市值達到6500億美金時,馬斯克將獲得所有期權獎勵。
空頭們則希望特斯拉的股票繼續暴跌,挽回其數以百億美金計的虧損,並獲取豐厚的利潤回報。截至目前,空頭在2020年的損失已達到百億美金。
如今的萬億市值,對於特斯拉而言,是天花板?還是一個台階?這要看馬斯克描繪的夢,能實現多少。
編輯:張嫣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❸ 一夜之間,「豆奶第一股」突然被ST,到底發生了什麼
「維維豆奶,歡樂開懷」這句廣告語以及家喻戶曉的維維豆奶品牌曾伴隨了一代人的成長,然而最近,你喝的維維豆奶出大事了!維維豆奶生產商維維股份5月6日發布公告稱。
公司於5月6日收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調查通知書》,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受到立案調查。據悉,公司曾自曝股東違規佔用9.44億元,主營下滑扣非凈利潤連續三年為負。
A股上市公司維維股份發布了關於收到證監會調查通知書的公告主營業務不盈利應聚焦渠道轉型。揚子晚報記者看到,維維股份於2000年登陸上交所,上市之後先後跨界進入過十多個領域,房地產、煤炭、礦業、白酒、乳業以及人造肉,維維股份都涉獵過。
雖然維維豆奶近年來也在轉型做液態奶、換代言人,但曹玥認為,這還是傳統玩法。「在食品飲料快消行業,產品可以沒創新,但渠道端和營銷上必須快速轉型,跟上時代步伐。」她指出,對維維來說最關鍵的還是渠道沒做好。
❹ 億歐周點評丨車企馳援武漢疫情超5億元;特斯拉再盈利
[億歐導讀]?一周汽車出行行業事件匯總:①交通管制會否擴大至全國?國家衛健委:會根據疫情需要不斷調整;②特斯拉2019Q4營收73.8億美元,上海超級工廠暫時關閉;③意欲擴展新能源業務,博格華納33億美元收購德爾福……
(製表人/億歐分析員曾樂)
Lyft宣布業務重組,IPO以來將首次裁員
1月30日,據外媒報道,美國共享出行平台公司Lyft表示,該公司正在進行業務重組,涉及Lyft市場營銷和企業銷售部門,這將導致約90人受到裁員影響。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裁員是Lyft自2019年3月份上市以來的首次裁員。自Lyft上市後,其股票在交易的第二天便跌破發行價,截至目前,該公司的股價與其發行價相比,跌超30%。
周點評:一個殘酷的現實正擺在Lyft面前,盡管Lyft改變了人類的出行方式,但卻處於持續虧損的窘境之中。共享出行的商業模式拋棄了傳統計程車公司的重資產,只作為撮合方收取傭金。但在美國,Lyft依舊要為司機支付大量費用,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傳統計程車公司無異。
傳Uber和DoorDash曾考慮合並,但談判最終破裂
2月1日,據新浪科技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美國打車服務公司Uber和食品派送初創企業DoorDash曾在去年探討合並的可能性,但最終沒有達成協議。上述知情人士稱,當時軟銀集團敦促Uber與DoorDash討論潛在的合並交易。不過,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盡管雙方的談判最終以破裂告終,但這兩家公司並未排除重啟談判的可能性。
周點評:自2009年成立起,Uber已連續十年虧損。打車是Uber的主營業務,與此同時,「乘客增速放緩」卻也成為Uber長期面臨的問題,而這也被外界視為Uber財務狀況不佳的主要原因。伴隨著市場競爭愈發激烈,Uber實現合並重組也並非沒有可能。
投融資
大眾卡車部門Traton出價29億美元收購美國商用車Navistar
1月31日,據路透社報道,大眾汽車集團旗下卡車部門Traton表示,已提出以35美元/股,共約2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商用車龍頭Navistar股份。受此影響,Navistar股價在盤後交易中一度大漲50%。Traton方面表示,其報價取決於能否與Navistar達成收購協議。
早在2016年,大眾汽車以2.5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Navistar最初16.6%的股份。彼時,大眾方面便表示,有興趣收購Navistar的剩餘股份。
周點評:大眾汽車投資Navistar,顯示是大眾試圖在美國商用車輛市場中鞏固自身地位、提升影響力。於Navistar而言,大眾的到來擴充了其現金流運營。雙方可以說是各取所需。不過,大眾的投資也有一定風險,數據顯示,Navistar如今在美國商務重型汽車的市場份額近年來已開始萎縮。
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采埃孚欲轉型,470億元收購威伯科
1月25日消息,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采埃孚以7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85.5億元)收購威伯科的交易已獲得美國和歐盟的反壟斷批准。此前,2019年3月,采埃孚已宣布完成達成該收購案。對威伯科的收購,是采埃孚前任CEO斯特凡·索默一系列激進擴張計劃的一部分。
公開資料顯示,采埃孚以變速箱和傳動系統為主要業務,在全球有超過120個生產基地、6個研發中心。據悉,采埃孚與威伯科合並後,將成為一家全球性商用車技術集成系統供應商,合並後的銷售總額將達到約400億歐元,有望躋身全球零部件排行榜前三位。
周點評:采埃孚曾表示,計劃投資超13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43.4億元)用於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業務。完成收購後,采埃孚得以完善整個商用車技術組合,提供解決方案使汽車具備「行動」能力。這樣一來,也使得感知、決策和控制形成閉環,從而進一步實現自動駕駛落地。
編輯:楊雅茹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