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friedman工業股票行情
擴展閱讀
新三本上市公司的股票 2025-01-12 22:01:47
手機銀行購買股票 2025-01-12 22:01:02
股票分紅第二天能買嗎 2025-01-12 21:52:15

friedman工業股票行情

發布時間: 2024-05-20 14:49:05

① 當前金融危機與1929年危機在原因、傳導機制、應對政策,結果方面的比較

1.
最近由華爾街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嘯與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有若干相似之處,包括風暴發生前的房市高漲、長期信用擴張和股市下跌。不過,大多數美國經濟學家認為,今天的決策者已從大蕭條和許多國內外金融危機中獲取教訓,美國現在的金融體制優於以往,不會重蹈覆轍。美國《時代》周刊也分析,今天不同於往日,經過
近80年,各國政府已懂得如何善用「有形之手」,令經濟危機不至陷入無止境的蕭條。
不堪回首的歷史
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是指1929年~1939年之間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全球工業國家無一倖免,可以說是史上歷時最久、影響最深遠的一次經濟衰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上世紀20年代美國出現經濟繁榮。此時,整個美國社會的價值觀發生巨大變化,發財致富成了人們最大夢想,投機活動備受青睞,享樂之風盛行,人們把這時的美國稱為「瘋狂的20年代」。
盡管這一繁榮造就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但繁榮本身卻潛伏著危機。農業一直都沒有從戰後蕭條中完全恢復過來,農民始終貧困,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於少數人手中,貧富極度不均。全美三分之一的國民收入被5%的最富有者佔有;60%的家庭年收入為僅夠溫飽的2000美元水平;還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
由於大部分財富集中到極少數人手中,社會購買力明顯不足,引發了生產過剩和資本過剩;大量資金並沒有投入到再生產過程,而被投向能獲得更高回報的證券投資領域。
上世紀20年代,人們對經濟前景的自信完全體現在股票市場,道·瓊斯指數從1921年的75點上漲到1929年頂峰時的363點,平均年增長率高達21.8%,這是一個讓人恐懼的數字。歷史上金融危機前的欣欣向榮景象出現了。
股市崩盤:一切化為烏有
1929年初,狂熱的美國股市如脫韁野馬一路狂奔。10月24日,紐約證券市場突然崩盤,接下來的兩三天,眾財團和總統紛紛為救市出招。此後一周之內,美國人在證券交易所失去的財富高達100億美元。到11月中旬,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下降40%以上,證券持有人的損失高達260億美元,許多普通美國人辛勞一生的血汗錢化為烏有。
1929年~1933年間,通用汽車公司的股票從73美元跌到8美元,有9000家銀行倒閉,至少13萬家企業關門。工業總產量和國民收入暴跌了將近一半,商品批發價格下跌了近三分之一,商品貿易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佔全國勞工總數四分之一的人口失業。
美國大蕭條造成了世界性的經濟影響,使德國、英國和其他工業化國家數以百萬計的勞工失業。由於經濟大蕭條,美國金融公司不得不收回在國外的短期貸款,影響所及,1931年5月,維也納最大銀行、奧地利信貸銀行宣布它已無清償能力,從而在歐洲大陸引起恐慌。7月,德國所有銀行都被命令停業;柏林證券交易所關閉了兩個月。9月,英國放棄了金本位制。在大蕭條的影響下,到了1932年,世界貿易總值減少了一半以上,下降幅度驚人。
事實上,這是一場驚天動地的大災難,一舉摧毀了眾人的希望。經濟停滯一直持續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由於戰爭對人力和軍火的需求,加上對工業技術的刺激,進而出現新的經濟復甦時期。
大蕭條的原因及化解之道
大蕭條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應該用什麼方法化解?經濟學家提出他們的看法和解決方法。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 M.Keynes)曾指出,主要原因是總需求不足,由投資機會減少和投資需求下降引起。他提出以「有效需求」作為政府處理經濟蕭條的理論基礎,政府可以利用財政赤字,擴大支出,增加就業機會來解決大蕭條。
另外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曾認為:對於這場大蕭條,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政策責任。在大蕭條時期,聯儲會默許了銀行的倒閉,未採取任何強有力的行動,終於釀成金融系統近乎完全崩潰的局面,於是出現了倒閉—擠兌—倒閉的惡性循環,使貨幣存量急遽地減縮,因此應該運用貨幣政策的調整來解決大蕭條的問題。
今天,各國政府吸取當年教訓,已懂得如何處理類似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危機,因此這次金融海嘯演變成另一次大蕭條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2.
http://www.23.com/thread-78018-1-1.html

② 貨幣流動性的影響探討

貨幣流動性影響資產價格的理論探討
貨幣流動性的變化趨勢反映了寬松或者緊縮的貨幣環境,資產價格在不同貨幣政策環境中的變化特徵是每一個機構投資者關心的問題,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貨幣流動性的經濟涵義
貨幣流動性(Monetary Liquidity)反映了貨幣供應的一種基本狀況。 在宏觀經濟層面上,我們常把流動性直接理解為不同統計口徑的貨幣信貸總量。 居民和企業在商業銀行的存款,乃至銀行承兌匯票、短期國債、政策性金融債、貨幣市場基金等其他一些高流動性資產,都可以根據分析的需要而納入不同的宏觀流動性范疇。 衡量貨幣總量的指標包括 M0、M1、M2、M3等M0指流通中現金。「狹義的貨幣」— M1,通常是由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的、為貨幣公眾所持有的現金及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所組成。「廣義的貨幣」— M2 在M1的基礎上加入了商業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 M3則在M2的基礎上又加入了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的負債。廣義貨幣涵蓋了不同金融機構持有的各種貨幣形式,較好適應現代經濟的需要,已成為發達國家貨幣當局關注的重要指標。。 我國央行定期公布狹義貨幣供應量M0和M1,以及廣義供應量M3的統計數值。
貨幣數量理論(Quantity Theory of Money)指出了貨幣供應量同經濟活動及物價水平的相互關系,具體可由費雪方程式(Fisher Equation)表示: MV=PT。 其中,M指貨幣供應量;V指貨幣流通速度;P指平均價格水平;T指商品和服務的交易量。理論假設貨幣流通速度(V)和交易量(T)在短期內不發生改變,這樣,貨幣供應量(M)的增加會引起價格水平(P)的增加,導致通貨膨脹。流動性的具體形式深受金融機構及其實際活動方式變化的影響,其復雜多變性可能使傳統貨幣數量理論所理解的貨幣與經濟的關系變得不穩定。
近年來,資本市場及其衍生品市場迅速發展,許多經濟學家提出貨幣是用來滿足所有經濟活動的需要,其中不僅包括流通中的商品,也應該包括資產,因此應將費雪等式修正為MV=PT+S,這里S代表資本市場對貨幣的需求。 另一個關於傳統貨幣數量理論的批評在於,很多學者認為貨幣流通速度(V)根據經濟和商業活動的環境發生改變,不應假設其保持完全不變。 這些對貨幣數量理論的改進建議體現了經濟活動的發展變化,貨幣數量理論所揭示的基本規律值得我們學習和繼續探索。
貨幣流動性的變化趨勢反映了寬松或者緊縮的貨幣環境。流動性過剩的經濟學定義是:流通的實際貨幣量同經濟均衡狀態下所需貨幣量之間的正偏差。流動性過剩可以理解成貨幣供給超出了保持物價長期穩定的需要。 根據流動性過剩定義,在衡量貨幣流動性過剩時,首先估算出經濟均衡狀態下的理論貨幣流通總量,然後計算與實際貨幣總量的差額,取得過剩或短缺的具體數值。在實際應用中,什麼水平的貨幣供應量最為合理很難確定,並且在經濟學理論中的爭論也很多。 因此,我們在實際中觀察的貨幣流動性過剩並不是絕對層面的過剩,而是相對的過剩,也就是貨幣流動性寬松或收緊的發展趨勢。
我們可以用貨幣增長率同名義GDP增長率的比值衡量貨幣流動性的變化趨勢。假設貨幣流通速度不變,若貨幣供應與流通速度的增長率超過實物和價格的增長率,流動性有寬松的變化趨勢,反之則有緊縮的變化趨勢。 另外,我們也可以用代表貨幣流動價格的真實利率水平衡量流動性。 當利率下降時,流動性有寬松的變化趨勢,反之則有緊縮的變化趨勢。
貨幣流動性影響資產價格的理論解釋
保持平穩的價格水平一直是貨幣政策當局關注的焦點和貨幣政策最終目標之一。資產價格水平得到貨幣政策當局的關注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經濟泡沫,在90年代高科技股票泡沫中得到進一步體現。 上面的兩個階段(1923—1929年和1994—2000年)中,股票市場指數在兩個六年中保持了平均20%以上的年增長,而且都伴隨著較低和平穩的通貨膨脹水平,以及很高的真實GDP增長率。 同時,貨幣流通量和貸款同樣在這兩個階段中高速增長。這些事實顯示資產價格對經濟的影響巨大,也揭示了貨幣供應量與資產價格水平具有高度的相關性。
近年來,世界主要國家已經成功地將消費品價格水平控制在比較穩定的水平。美聯儲主席Bernanke曾指出,西方國家的貨幣政策重點已經從通貨膨脹轉移到資產價格。 前美聯儲副主席Ferguson 也指出了貨幣當局關注資產價格的原因所在:由於資產價格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的重要一環,資產價格的非常變化將導致貨幣政策無法對經濟活動產生有效影響;另外,資產價格中包含了貨幣政策的重要信息,具有信息揭示作用,央行需要確保其揭示的信息與貨幣政策相一致。貨幣政策當局加強對資產價格的關注,一方面反映出了資產價格在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要求機構投資者更清楚地認識貨幣供應對資產價格的作用機制,把握市場走向。
貨幣流動性對資產價格(包括債券、股票和房地產價格)的影響在理論上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解釋:?
第一,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告訴我們:流動性的提高會引起短期利率的下降;短期利率下降又會引起長期名義利率的下降;長期利率的下降引起股票價格上漲。美聯儲現行貨幣政策通常的做法是,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制定一個目標利率,然後調整貨幣供給(聯邦儲備金的供給)狀況,直到聯邦儲備金率達到目標利率水平。 假設美聯儲希望降低利率,聯儲選擇公開市場操作手段在銀行間市場上買入債券,這導致債券的價格上升、回報率下降,利率隨之下降。 聯儲的行為提高了商業銀行可以持有的聯邦准備金,既而提高了商業銀行發放信貸的額度,最終提高了經濟中流通的貨幣總量。
利率水平可以衡量貨幣流動的價格。長期利率同短期利率具有緊密的聯動性,而且債券資產(如國債)的回報率是衡量長期利率水平的重要標准這樣,債券利率在流動性增加時下降具有理論依據。長期利率的下降減小了債權資產的回報率,在股票資產風險溢價水平保持不變時,也就相應降低了投資者對股票類資產的要求回報率。對股票資產的要求回報率降低使得當前股票資產的回報率超出人們預期,人們將擁有的貨幣投入股票抬高股票價格,降低股票回報率,直到與要求回報率相吻合股票的價格取決於股票的供求關系。 而在計算股票內在價值時(比如DDM模型,股票的內在價值=未來收益/要求的回報率),股票代表的公司的未來收益或分紅情況,以及利率和要求回報率,都起到決定性作用。(Baks and Kramer, 1999)。
債券利率下降與股票價格上升也可以通過替代效應進行解釋。 資金具有逐利性,當債券資產回報率下降時,資金會進入股票市場以獲得高回報,直到資金的進入促使股票價格上漲,回報率降低,達到股票資產應有的風險溢價水平為止。另外,流動性增加後的寬松貨幣環境提高了對經濟產出的預期,也提高了對公司盈利狀況的預期。 要求回報率的下降和公司盈利預期的提高會增加股票的內在價值。
第二,貨幣數量理論表明,當貨幣的流動性高於經濟的需要時,會抬高價格水平。 在物價指數保持穩定時,資產價格就會上漲。這個解釋基於貨幣過剩帶來的財富效應,居民所擁有的用貨幣計量的財富增加了;財富效應將用來購買商品;如果消費品價格保持穩定,那麼財富會流向資產,資產價格水平就會上漲。 這個解釋同樣適合現代貨幣數量理論(MV=PT+S,S代表資產對貨幣的需要)所代表的關系,貨幣需要滿足所有交易的需要,不僅包括消費品,也包括資產。 從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兩次股票市場泡沫來看(1923—1929年,1993—2000年),都存在著物價穩定和資產價格大幅上漲的現象。
很多學者就美國歷史情況對貨幣流動性影響資產價格的作用機制進行了大量的實證分析,包括: ?
Jensen and Johnson (1995)用利率調整方向的變化作為衡量美聯儲採取緊縮貨幣政策或寬松貨幣政策的標准。 他們分析了1962—1991年間美國股票回報率同貨幣環境之間的關系,發現股票市場同貨幣環境緊密相關,當貨幣環境寬松時的股票回報要高於當貨幣環境緊縮時。 Patelis (1997)採用不同的貨幣政策變數也得出了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產生作用機制的結論。Mashall(1992)對美國1959—1990年間的季度數據進行分析,他用M1增速同消費佔GNP比例進行比較來衡量貨幣增長,發現實際股票回報率同貨幣增長呈弱正相關。Conver, Jensen and Johnson(1999)發現一些國家的股票回報同美國貨幣政策的相關度十分顯著,有的甚至要強於同國內貨幣環境的相關度。Baks and Kramer(1999)研究貨幣流動性在國際市場間的作用機制。他們發現G-7國家貨幣流動性的增加同G-7國家真實利率的下降和真實股票價格的上漲保持一致。 Bordo and Wheelock(2004)研究了美國歷史上的重大金融泡沫和金融危機,發現金融泡沫的形成一般伴隨著貨幣發行和銀行貸款的超額增長。
Ferguson(2005)用M3增長率代表貨幣供應量的變化,發現貨幣流動性的增長同股票價格的相關聯程度有限,而同房地產價格的關聯程度非常高。 他認為統計上的非顯著並不能否定貨幣政策對資產價格的影響機制,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是由於股票價格的波動過於頻繁,普通的相關性分析並不能發現其中的規律。
總結前面的分析,貨幣流動性對股票資產的價格具有作用機制在理論上已經達成共識:寬松的流動性對股票市場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理論界一方面對兩者的相關性給予了高度肯定,一方面正尋求在統計分析方法中的突破。
中國貨幣流動性與股票價格相關性分析
(一)我國貨幣流動性的主要特點
我國目前已經基本上建立了以穩定貨幣幣值為最終目標,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調控基礎貨幣(操作目標)的框架。人民銀行當前的貨幣政策取向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貨幣流動性政策以調整貨幣供應量的管理為主(人民銀行,2005)。 根據我國現行外匯制度,企業要將外匯余額賣給外匯指定銀行,這就是所謂的強行結售匯制度。而外匯銀行必須將超過外匯指定頭寸以外的外幣資金賣給央行,這樣我國央行就成為了外匯市場事實上的接盤者,央行流動性管理的主動性比較弱。 央行為對沖巨大外匯占款而大量增加貨幣投放是造成我國流動性充裕的直接原因,這樣,寬松的貨幣流動性成為近年來我國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特點。
第一,貨幣供應量佔比很大,增速很快。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貨幣供應量M2佔GDP的比例非常高,單就M2佔GDP的比例發展趨勢來看,呈現明顯上升趨勢。這從一個方面反映出了我國貨幣流動性寬松的狀況。
第二,貨幣增速與GDP增速比較。圖3顯示了過去15 年中(1991—2005年) M2增速同GDP增速的比較。 我們可以發現,我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在大多數年度里超過GDP增速。
第三,市場利率呈下降趨勢。我國利率形成機制仍不完善,沒有形成公認的貨幣市場基準利率。 在眾多的短期利率中,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同美聯儲的聯邦儲備金利率最為相似。同業拆借利率是一個市場化的利率,具有成為基準利率的必要條件。在沒有更佳選擇的情況下,我們用7天內銀行同業拆借利率作為衡量流動性的價格的標准。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的逐年下降趨勢反映出我國存在貨幣流動性寬松的現象。國債到期收益率同樣呈現下降趨勢,一定程度反映了長期利率變化情況。但是,我們發現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的走勢同M2增速—GDP增速之間的變化沒有保持一致。這是由於兩個指標所體現的內容有所不同。 M2的主要成分是流通中貨幣和銀行中存款,沒有反映出非銀行金融機構所持有的貨幣,體現的是流通和儲蓄的貨幣狀況;而貨幣市場利率反映的是金融機構所有的貨幣情況,體現了投資行為中的貨幣供求狀況。筆者認為,用利率反映的貨幣流動性具有更加廣義的內涵。
(二)我國資本市場與貨幣流動性相關性的統計分析?
貨幣流動性同資產價格的關系可以總結為:流動性的增加具有財富效應,居民用貨幣衡量的財富有所增加,增加對商品和資產的購買;流動性增加具有替代效應,引起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的下降,增加了股票投資的內在價值。 流動性具有逐利性,當貨幣流動性增加提高債券價格,降低債券回報率時,投資者會進入股票市場或房地產市場尋求更高回報。
在統計驗證分析中,我們選取了上證綜合指數作為股票市場回報的指標,選取房屋銷售價格指數作為房地產回報指標,選取銀行間國債回購利率作為固定收益回報指標。 用廣義貨幣M2增速與實際GDP增速的差額衡量貨幣流動性變化趨勢。 以1997年第一季度到2006年第三季度為時間段,我們用向量自我回歸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的方法對上述指標進行了分析,我們從結果中發現,Akaike AIC和Schwarz SC指標中反映的貨幣流動性和股票指數相關性較弱。格蘭傑因果關系檢驗(Granger Causality Test)是一種分析指標關系是否存在先後關系的分析方法。 我們運用格蘭傑因果關系檢驗方法進行分析時發現,貨幣流動性指標的發生在國債指標之前,貨幣流動性指標對解釋國債回購利率統計上顯著。貨幣流動性對於解釋房屋價格變化在統計上具有一定顯著性;貨幣流動性對於解釋股票回報在統計上顯著性較弱。
(三)統計結果分析和主要結論
理論界普遍認為,流動性的增加會抬高價格水平。 首先,流動性的增加具有財富效應。 居民用貨幣衡量的財富有所增加,如果消費品供給得到滿足,過量的貨幣會流入實體經濟,被用來購買資產,抬高房地產和股票資產價格;在物價水平沒有上漲的情況下,資產價格水平可能會大幅度上升。 其次,流動性增加具有替代效應,引起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的下降,從而減小了人們對股票資產的要求回報率,增加了股票投資的內在價值。資金具有逐利性,當貨幣流動性增加提高債券價格,降低債券回報率時,過剩的資金促使投資者尋求更高回報的投資途徑。我們在對歷史數據的分析中發現:第一,我國流動性充裕,廣義貨幣佔GDP比例同其他國家相比很高;盡管央行採取多種手段收緊流動性,但是近年來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持續下降,流動性充裕在短期利率中的表現明顯。 第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貨幣流動性對提高債券類資產價格的影響顯著,代表長期利率的7年期國債到期收益債率同短期利率走勢保持一致。 第三,統計結果反映的流動性對股票價格的作用顯著度有限。
總結相關理論和我國實證分析,我們認為流動性是決定債券類資產的決定性因素。貨幣流動性是股票資產價格和上升的必要條件。 統計結果不夠顯著是由於股票價格波動頻繁,影響我國股票變化的因素比較多而且復雜,需要應用更加精密的統計方法進行深入研究。 2005年底以來,隨著股權分置等改革的完成,股票市場制度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投資者的信心提高,流動性充裕帶來的大量資金尋求債券之外的投資回報,這樣的資金供給為股票市場的大有作為提供的有力支持。從股東開戶數的上升來看,大量資金進入股市無疑是股票市場上漲的首要支持力量。 綜合分析,我們認為在對股票類資產的分析中,還需要考慮其他因素的作用。 需要註明的是,本文研究的是流動性對資產價格的一般規律,我們相信短期內債券和股票資產價格取決於供給和需求的匹配,在進行具體投資時機和產品選擇時,應考慮可能會對供求關系產生影響的多方因素。?
我們認為,機構投資者在進行資產配置決策中應考慮貨幣流動性因素。現階段,國際貿易情況、資本流動和貨幣政策變化等因素是影響我國貨幣流動性狀況的重要原因,值得投資者關注。另外,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深入發展,資產價格在經濟中的作用也會得到進一步提高,因此,央行在進行貨幣政策決策時應考慮資產價格因素。
參考文獻
[1] Alex D.Patelis.Stock Return Predictability and 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J].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52, No.5,1997.1951-1972.
[2] Ben S.Bernanke and Alan S.Blinder.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Channels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2, No.4,1992.901-921.
[3] Borio and Lowe.Asset Prices, Financial and Monetary Stability: Exploring the Nexus[P].BIS working paper, No.114,2002.
[4] C.M.Conover, Gerald R.Jensen, Robert R.Johnson.Monetary Enviroments and International Stock Return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Vol.23,1999.1357-1381.
[5] David A.Mashall.Inflation and Asset Returns in a Monetary Economy[J].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XLVII, No.4.
[6] Europe Central Bank.ECB MB (European Central Bank, Monthly Bulletin)[C].May 2001.
[7] Friedman, M.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3,1968.2-17.?
[8] Federal Reserve Bank.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Purposes & Functions[J].9th Edition, June 2005.
[9] Gerald R.Jensen and Robert R.Johnson.Discount rate changes and security returns in the U.S.1962-1991[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5,vol.19, 79-95.
[10]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課題組.關於完善我國中央銀行流動性管理研究[R].2005.
[11]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課題組.中國利率形成機制研究報告[R].2005.

③ 金融的不確定性(1929年)

金融市場的量化密碼系列文章(8)

金融的不確定性(1929年)
作者:Michael Zhang 麥教授

1920年代末期, 在藝術界和物理界認識到不確定性的重要性的時候,美國的金融市場也迎來了最大的不確定性。 當時的美國用前所未有的繁榮迎接了新世紀的到來,1920到1929年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十年,美國有一個專門的詞彙叫做咆哮的1920年代(Roaring Twenties)。這個10年美國經歷了工業化浪潮,人們對消費有了空前的需求,電網和下水管道這樣的基礎設施的建成定義了城市生活, 汽車 、鐵路、高速公路、摩天大樓、電影、電話、電報、收音機等最新的技術給人們帶來了新的體驗。

金融和保險行業飛快發展,服務業占總生產的比重大幅攀升。在城市中產生了第一代的白領階層,大批女性可以走進辦公室去從事文秘等工作。當時女性群體剛剛覺醒(前面從印象派畫作說起,如何理解藝術里的「不確定性」 中藍碧卡的自畫像《開藍色布加迪的藍碧卡》就是1929年的作品),她們有自己的職業,開始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財產,很多人把錢都投到股市中去。1924年的弗羅里達州的炒房熱讓很多人獲得了高額的回報,人們從炒房中獲得的熱錢需要尋找一個相對安全的投資渠道,大量的資金又湧入了股市,導致股價不斷的被拉升。

美聯儲則用了一系列的手段給股市增溫,包括後來改了好聽名字的「量化寬松」(quantitative easing),也就是降低利率,增加貨幣投放,允許政府債券進入市場交易等等的手段。1927年,證券經紀人貸出的貸款達到了36億美元。 美國的經濟平均每一百塊錢里邊有四十塊錢投在了股市裡,而投資者平均都加上了10倍的杠桿,也就是說當時股市裡90%的錢都是借來的。 普通美國人之間的話題都和股市有關,電視上經常看到的是總統柯立芝(Calvin Coolidge)、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和財政部長安德魯·梅隆(Andrew Mellon)讓投資者放心投資的講話。

科技 的發展也在給金融推波助瀾,那時每個餐廳、郵局、小賣店裡都可以找到一個小小的機器,在一條細長的紙帶上列印實時股票報價,讓投資者隨時查找自己股票的表現。

那時很多投資者辭去了自己的工作,全職投資股市,由於加持了杠桿,很多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掙到了畢生都不可能賺到的錢。 當所有投資者都認為市場會一直上升沒有不確定性的時候,也許就是不確定性最大的時候了。

1929年10月初,耶魯大學的經濟學家歐文·費舍爾(Irving Fisher)在《紐約時報》上表示: 「股價已經達到了看似永久的高位(Stock prices have reachedwhat looks like a permanently high plateau)」。這應該是有史以來最錯誤的金融市場解讀之一。 費舍爾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自己是對的:1929年9月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膨脹到 歷史 新高,達到了8年增長期的終點,期間其價值膨脹了6倍。

在一片確定性的解讀下,10月24日的黑色星期四,市場下跌了11%,四天後10月28日的黑色星期一,又下跌了13%;接著的黑色星期二,又下跌了12%。費舍爾無法相信自己的確定性的模型怎麼會失效,宣稱下滑只是暫時的。 然而之後人們面對的是長達10年多,股市總跌幅超過80%的30年代大蕭條。

費舍爾並不是華爾街唯一的樂觀主義者。在見證了近十年的增長之後,大多數經濟學家、投資者和行業大佬都認為市場的自然方向是上漲。崩盤的開始對他們來說,並不是金融末日的徵兆,而是一個逢低吸納的機會。當時《紐約時報》充滿了積極的預測。平等信託公司(Equitable Trust Company)的總裁說:「我不會擔心繼續下跌了」。

包括費舍爾在內的許多樂觀主義者到11月中旬就破產了,當時道瓊斯指數已經損失了近一半的崩盤前價值。費舍爾繼續發展了一個關於引發崩盤的新理論: 過於自由的信貸政策鼓勵美國人承擔過多的債務,就像他自己為了更多地投資股票而做的那樣。

然而,那時沒有人聽。直到20世紀50年代,他的理論才得到推廣,在他去世多年後,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宣布他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後來,當過度寬松的信貸額度和巨額債務在2008年促使美國市場再次崩盤時,費舍爾的債務通縮理論再次成為焦點。

1929年10月24日,後來的英國首相,當時的英國財政大臣,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正在美國訪問並在參觀華爾街,他看到紐約證券交易所門口聚集著的人群,問陪同的美國人發生了什麼,他被告知股市發生了 歷史 上最嚴重的股災。這次股災丘吉爾損失了他在美股的全部投資,是他預支的書稿稿費。他當時承諾寫一本關於他的祖先第一代馬爾伯勒公爵(Duke Marlboro)的傳記。這部書最後他寫了4部總共100萬字,用了10年時間完成。但是當時他一個字還沒寫,所有的稿費已經賠光了。他在美股的所有投資損失,換算到今天的價值應該超過了一百萬美金。當晚,丘吉爾在和紐約金融精英舉行的晚宴上向 「朋友們和前百萬富翁們(friends and former millionaires)」敬酒。

並不是所有人都血本無歸,約瑟夫·肯尼迪(Joseph Kennedy),也就是 約翰·肯尼迪總統(John F. Kennedy)的父親,聽到給他擦鞋的鞋童開始給他講股票了就賣了股票退場,也因此奇跡般的在1929年大崩盤前獲利退出(這個故事後來也被稱為鞋童定律)。

從1929年9月初到11月中旬,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損失了300億美元(大約是市場總價值800多億美元的1/3)。然而,這僅僅是開始,之前貸款給股民做杠桿的銀行因為拿不回貸款而成群的倒閉。美國GDP幾年內下跌了一半。 道·瓊斯指數(DJIA - Dow Jones Instrial Average)從1929年9月的最高點452點跌到1932年7月8日的58點,三年跌了接近90%。通用電器每股從最高的396美元跌到8美元,98%的價值蒸發了。

想了解關於這段 歷史 更多的細節和故事,可以參見《1929年大崩盤》,米爾頓·弗里德曼在他的書《美國貨幣史》里也記錄了這段 歷史 。

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人們在那個時代突然在各個領域都把目光焦點放在了不確定性上了呢? 背後的邏輯很簡單,是技術。

技術會導致不確定性 ,攝影術的發明讓畫家放飛,因為他們的職責終於不再是嚴謹地反映現實,他們的工作從記錄現實變成了純粹的表達他們的內心。音樂也因為錄音和立體聲技術的發展而改變,人們更需要的是現場的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的快感而不是對樂譜的精準重現。藝術需要不確定性帶來的觀者和聽眾的參與創作。科學則因為實驗技術的發展而能夠把不確定性變成理論的一部分。

金融市場里,投資者信心和股價上升正向的自反饋會帶來虛假的繁榮,讓人們相信過去發生的會一直發生下去。 巴菲特給投資者的建議是:「不要賠錢」。無數行為金融的研究給人的建議是:「該買則買,該賣則賣。」然而怎麼判斷自己所處的位置,怎麼決定自己的行動呢?如何才能避免不確定性的陷阱呢?

我們首先要理解的就是: 金融市場里是沒有固定規則的。 投資機會層出不窮,但是這也意味著這些機會稍縱即逝。人們會跟風追逐,也就會遇到風雲突變。 投資者在學習金融市場的規律時,金融市場也在悄悄變化著,當你認為自己已經懂了,它已經變成了你不認識的全新的市場了。

基於這樣的思維,我們後面會探討如何更深刻的理解概率和數學知識,讓這些科學知識更好地應用在金融交易的場景,同時我們也藉此對金融市場做更深刻的理解。

金融市場的量化密碼系列文章

科學里的不確定性:上帝擲骰子嗎?

從印象派畫作說起,如何理解藝術里的「不確定性」

金融市場無限的未知里,有著無限的可能

獲得真知的第一步,是走向未知

如何用兩維思維方式解讀蘇格拉底悖論

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真理也會成為假命題

不可能發生的事(1987年)

《金融市場的量化密碼》系列專欄——前言

往期精選

AI在金融中的應用:忘掉回測

怎麼理解波動率?下次股災什麼時候來?

一篇文章講明白:女版巴菲特和她的ARK基金

④ 美國散戶「血洗」華爾街,為何會出現這種奇幻大戲

主要還是因為美國人長期對華爾街不滿,認為華爾街洗劫了他們的財富,所以才出現這種散戶抱團對抗機構的場面。近日,美股出現了一出戲劇化的場面,一家游戲零售商被基金做空,隨後大量游戲玩家團結起來,不斷買入這家公司的股票,該股價最終被推高了17倍,空頭基金直接爆倉,最後不得不流血退場。該場戰役的勝利,讓美國散戶們獲得了戰勝華爾街的信心,隨後它們又如法炮製的抱團投資了多家不被看好的美國公司,這些公司股價也隨之大漲,但戰斗還未結束,華爾基隨即反擊,所以券商直接將網路交易功能關閉,大量散戶根本找不到這幾家股票,也就無法再進行交易了。

⑤ 根據規律,股指期貨推出前大盤上長,推出後大盤下跌,中國的股指推出是否也會遵循在一規律

由於我國股票市場沒有做空機制,在股市暴跌的情況下,每個投資者都只能割肉斬倉或任其資產大幅縮水;也由於我國已經加入WTO,證券市場必須對外開放、與國外接軌,近來關於開辦股指期貨的呼聲日益高漲。 股指期貨的影響大致可以分為以下: 1、對股指波動性的影響 有觀點認為,由於我國股票市場投機盛行,推出股指期貨後,投機的心理傾向難以很快改變,買空賣空股指期貨會加劇股指波動。但是,國外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股指期貨的存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增大股票指數的波動。之所以有時也會加大股指的波動,是因為股指期貨具有價格發現功能,能夠改善現貨市場對市場信息的反映模式。 也有人擔心,在股指到期交割日,股指可能出現異常波動。香港期交所的統計分析表明,股指期貨到期日與非到期日股指的波動性沒有顯著的區別。 2、對股市流動性的影響 新興市場開辦股指期貨的初期,往往會產生交易轉移效應,即吸引股票市場的資金流向股指期貨市場,從而使股票市場的交易大為減少,流動性大為降低。日本初開股指期貨時就遭遇過這樣的情況。但是,股指期貨還有另外一個效應,即可吸引場外資金。由於股指期貨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規避風險的工具,擴大了投資者的選擇空間,因此開辦股指期貨交易會吸引大量場外觀望資金實質性的介入股票市場,此外還可減少一級市場的資金囤積。所以,對股市流動性的影響要看兩個效應的相對大小。美國的情況是,開辦股指期貨交易之後,股市和期市的交易量都有較大的提高,呈雙向推動態勢。從我國的情況來看,由於開放式基金、社會保障基金、保險資金等大的機構投資者未介入或只部分的介入股市,加上銀行存款不斷增加,場外資金可謂規模龐大,因此,筆者認為,我國推出股指期貨可望增加市場的流動性。 3、對市場結構和操作理念的影響 統一的指數和股指期貨推出之後,市場結構和投資理念會發生新的變化。首先,在此基礎上可進一步創造新的金融工具,如指數基金、期貨期權等。堪薩斯期貨交易所1982年推出價值線指數期貨後三年,美國就出現了復合性指數基金。其次,我國傳統的莊家炒股型格局可能因此而慢慢改變,在套期保值基礎上的價值型投資理念將獲得更多的認同和實踐。 4、對券商業務的影響 券商可能通過經紀商和自營商進入股指期貨市場,這意味著券商業務范圍的擴大和收入來源的增加,同時對券商的傳統業務也將產生一定的影響。市場主流的投資理念逐漸轉向價值型投資之後,投資者對信息和研究的需求將提高,因此,對券商經紀業務而言,目前以拉客戶為主的低層次競爭將為人才、信息、服務創新等綜合競爭優勢所取代。證券公司從業人員的素質及業務水平的高低將決定著券商是否能夠在新的市場環境下留住客戶和拓展客戶;此外,對於自營業務,可能在調研的同時需要更多的量化分析和風險控制,包括利用股指期貨合理的規避系統風險等;對於承銷業務,鑒於新股一般與大盤走勢有較大的相關性,大勢好的時候,新股發行價可以定得高一點,而且多呈強勢;大勢跌的時候,一般發行價定得低,走勢也弱。有股指期貨之後,弱市下券商可以通過反向操作對新股進行套期保值,規避部分承銷風險。 5、股指期貨推出對股市的影響 a.股指期貨不會改變股市的長期趨勢 股指期貨的推出,只是推出了一個新的期貨品種而已,對股市而言既不是利好也不是利空,它更多的是影響人們的心理,引起股市的波動,但不會改變股市的長期趨勢。 從國際經驗看,股指期貨上市前指數會上漲,股指期貨上市後指數會下跌,但是股市的長期趨勢沒有改變。1982年2月,美國標准普爾500指數期貨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上市前,標准普爾500指數從115.38點上漲到120.4點。推出股指期貨之後,指數就連續下跌至108.61點,下跌9.79%。美國股指期貨的推出雖然在短期內造成指數的下跌,但並沒有對當時美國股市的長期上漲趨勢產生影響,股市仍然依託於美國經濟的發展,長期呈現出穩步上揚走勢。1986年5月,香港恆生指數期貨上市時,恆生指數創下了1865.6點的歷史性高點,接下來就開始了兩個月的回調。在這之後,恆生指數又恢復了上漲趨勢。1986年9月,新加坡金融期貨交易所(SIMEX)推出日經225指數期貨(NIKKEI 225)。1986年8月20日,日經225指數創下18936點的新高。推出指數後的一個多月內,日經225指數從18695點跌至15820點,跌幅為15.38%。休整近兩個月後,日股又恢復多頭行情,1987年1月16日打破股指期貨上市時的高點。1996年5月3日,韓國KOSPl200指數期貨在指數長期下跌的趨勢中推出,股指期貨的推出讓KOSPI200指數在期貨上市前上漲17.5%,並於4月29日達到了110.7的高點。但股指期貨上市後,指數又恢復下跌趨勢。台灣綜合指數期貨是在 1998年7月21日由台灣期貨交易所正式推出,當時台灣股市處於在一個下跌通道中。雖然股指期貨推出之前指數被拉高,但股指期貨推出之後立即又恢復了原本的下跌趨勢。 從以上國家和地區股指期貨上市對股市的影響可以看出這樣的規律:「上市前漲,上市後跌,長期趨勢不改變」。 影響我國A股市場走勢的關鍵因素是宏觀經濟形勢,如經濟增長率、利率、匯率以及政策因素、行業前景、企業贏利水平等經濟基本面因素。股指期貨是投資者對於股市價格的預期,是一種新的投資品種,它本身並不能改變基本面。因此,長期來看,股指期貨的推出不會從根本上改變股市的價格走勢。 b.股指期貨可能會使股市產生一定程度的波動 股指期貨在短期有「助漲助跌」的作用,股指期貨推出後,市場資金對指數成份股的關注程度會提高,這些指標股的表現將更加活躍。長期可以穩定股價,使股市估值趨於合理。在短期內,股指期貨會在牛市助漲,熊市助跌。牛市中,投資者買入股指期貨,套利者將賣出期貨,買入股票,因而,推動股指加速上漲;而在熊市中,投資者看空後市,將大量賣出股指期貨,套利者將買入股指期貨,賣出現貨,因而,推動現貨指數加速下跌。但是,股指期貨的推出只能說放大了股市的漲跌,並不決定漲跌。 股指期貨推出前後各國股市表現一般來講,股指期貨上市前指數會上漲,股指期貨上市後指數會下跌。股指期貨上市前,機構為了取得指數的話語權,會將手中的持股調整到大盤藍籌股,進而推升指數。上市後,為了操作股指期貨,必須准備一筆保證金,所以會賣出一部分股票籌得現金,進而造成指數下跌。股指期貨在短期會影響股市波動,但從長期看,Friedman (1984)通過實驗研究發現,期貨市場的存在加快了現貨市場趨於平衡的速度,降低了股市中的泡沫成分,避免了現貨價格變化的盲目性和市場炒作行為,使現貨市場在長期傾向於有更小的波動性。 股指期貨推出,可能影響A股市場的波動。在推出前,市場的上漲來自於對股指期貨的預期,使得對滬深300指數中的權重股的需求增加,推動大盤上漲。在推出後,如果大盤股的價值被過度炒作,短期就會存在做空的動能,股市有可能回調整理。 c.推出股指期貨可望增加股票市場的資金規模 由於股指期貨具有交易成本低、保證金比例低、杠桿倍數高等特點,股指期貨的推出在短期內將會降低部分偏愛高風險的投資者由股票市場轉向期指市場,產生一定的資金擠出效應,股市的資金會流向期市。新興市場開辦股指期貨的初期,往往會產生交易轉移效應,即吸引股票市場的資金流向股指期貨市場。日本初開股指期貨時就遭遇過這樣的情況。 然而,股指期貨還有另外一個效應,即可吸引場外資金。開展股指期貨交易,為機構投資者增加了投資品種,提供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有利於促進組合投資,降低機構投資者的交易成本,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股指期貨的做空機制使得機構投資者可從原來的買進之後等待股票價格上升的單一模式轉變為雙向投資模式。股指期貨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規避風險的工具,擴大了投資者的選擇空間,因此開辦股指期貨交易會吸引大量場外觀望資金實質性的介入股票市場,此外還可減少一級市場的資金囤積。美國的情況是,開辦股指期貨交易之後,股市和期市的交易量都有較大的提高,呈雙向推動態勢。 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由於開放式基金、社會保障基金、保險資金、企業年金及QFII等大額資金對風險規避程度高,它們未介入或者只是部分介入股市,加上我國居高不下的銀行存款找不到出路,場外資金規模龐大,具有避險功能的股指期貨推出以後,資金潛在流入的規模遠大於可能流出的資金規模。所以,推出股指期貨可望增加股票市場的資金規模,股市的交易量和流動性也會得到提高。 d.股指期貨促進股市結構優化 股指期貨的推出,資金配置將大量向指標股傾斜,藍籌股的資金聚集度進一步加大。Damodarn等(1990)對標准普爾500指數樣本股所作的實證表明,開展股票指數期貨交易後的5年間,指數樣本股的市值提高幅度為非樣本股的2倍以上。 由於小盤股容易被操縱,在我國股票市場上,往往出現小盤股漲幅大於大盤股的現象。而且股指由一小部分的大盤藍籌股拉動,因此,常常出現大多數股票下跌而指數上漲的現象。股指期貨推出以後,機構投資者的避險和套利操作將使其對現貨市場上的指標股需求大量增加,推動指標股的價格上漲,指標股價格的上漲又會吸引大量散戶跟進,進一步推動股價的上漲;而非指標股活躍程度會日漸萎縮,小盤股會逐漸的被邊緣化。因此,股指期貨的推出將使市場經歷一場優勝劣汰的結構調整,大盤藍籌股進一步得到優化,而小盤股則會相對被削弱。 綜上所述,股指期貨能為股票市場的投資者提供有效的套期保值避險工具,在短期可能影響股市的波動,但不改變股市的長期趨勢,股指期貨能吸引資金進入股市,其對股市產生的「擠出效應」有限,使大盤藍籌股進一步得提升,而小盤股則會相對被削弱。

⑥ 日本為什麼會有泡沫經濟,最後怎麼破裂的

一、日本泡沫經濟產生原因:

1、日本泡沫經濟的直接原因就是1985年9月的廣場協議。

會上5國決定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下調美元兌其他貨幣的匯率。當時日美貿易不均衡已成為日美之間的一大政治問題,美國再三要求日本「擴大內需」。地價上漲、稅收增加、財務支出擴大,結果造成日本國內市場流動性大量過剩。

2、還有一個原因是1984年,日元—美元委員會推動的金融自由化。

當時日本仿照歐美,實行銀行和證券的融合,放寬對銀行業務的限制。證券業雖放寬限制改革進展緩慢,但是在某些政策層面上容易操作的部分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和。尤其是存款利率自由化後,銀行之間競相上調企業大額定期存款利息。

這導致了日本銀行籌資成本過高,大量資金湧向高利息、可融資的不動產和建築方面。最後造成企業投資過剩,加速泡沫經濟的發展。

二、泡沫的破裂:

泡沫經濟破滅的誘因一般認為是1989年5月日本銀行調高法定利率和1990年3月大藏省對房地產融資實行的總量規制。

1990年1月股價就開始暴跌。當時誰都知道泡沫遲早會破滅,但資產價格開始暴跌後的一段時間內,大藏省和日本銀行都還在推行擠破泡沫政策,致使情況雪上加霜。直到1991年7月才開始下調法定利率,而總量規則直到1991年年末才被撤銷。

(6)friedman工業股票行情擴展閱讀:

日本經濟泡沫對我們的啟示:

一、匯率大幅升值,未必導致資產價格泡沫,從而未必導致金融體系的崩潰和經濟蕭條。

日本的教訓告訴我們,應對外部需求的沖擊,不能過多地依賴於貨幣政策;在財政政策尚存空間的情況下,使用積極的財政政策進行宏觀調控,這是總需求管理的較優選擇。

二、進一步而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分工應當明確,互相獨立。

財政政策主要負責調節需求和經濟結構,而貨幣政策則以物價穩定為首要目標。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不能受到其他人為因素的干擾,或者承擔過多、過寬的政策目標。

宏觀調控如果過於依賴貨幣政策,將蘊含著嚴重的資產價格泡沫化風險。除此之外,從中長期的角度來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企業競爭力的提升,總供給方面的效率改革也將有利於緩解總需求方面的政策壓力。

三、關於穩定金融市場在央行政策目標中的定位。

金融市場的穩定,是央行實現其他政策目標的前提。而且,在政府的主要職能部門當中,也只有央行掌握著穩定金融市場的信息以及政策工具。因此,央行的貨幣政策應當及時對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做出判斷並採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