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們國內很少有人願意買基金,問題的根源出在哪裡
國內很少有人願意買基金,問題的根源在幾個方面:一是我國的公募基金管理水平太差,讓買基金的投資者都賠了錢,投資者買基金總是賠錢,當然是不願意再買基金。投資者投資基金的目的是賺錢,如果投資者買基金能賺錢,當然會買基金。明知道買基金會賠錢,誰還會買基金呢?
二是我國公募基金經理的道德風險太高,公募基金經理們為投資者管理基金賠錢的原來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道德風險,公募基金管理基金不用承擔任何風險,又都是高薪,公募基金經理們為了自己個人獲得更多的財富,就與證券市場的機構莊家合作,當莊家把股價炒高後,公募基金就當庄托,在高位買股票,引誘投資者上當,莊家機構就給公募基金經理很多好處費,這樣的做法並不違法,只是道德上有問題,這就叫做道德風險,而現在我國的公募基金經理只要能發財,才不管什麼道德不道德。這種公募基金經理當庄托在高位接盤的道德風險在公募基金行業非常普遍。許多公募基金經理就是這樣發了大財。這種情況下公募基金只能是賠錢,反正賠了錢還照樣收取管理費。
三是我國證券市場是個投機的市場,大量的上市公司都是包裝上市的,上市公司質量都不高,這就造成了我國證券市場上能長期投資的股票太少,90%的上市公司的股票都只能是進行短線的虛假題材概念炒作,在這樣的背景下,基金想賺錢也是非常困難的。
以上幾個方面是公募基金賠錢的主要原因,也是大家不願意買基金的原因。
我們國內很少有人願意買基金,問題的根源出在哪裡?
我認為:我們國內很少有人願意買基金,問題根源出在如下:
第一:沒有賺錢效應,自然就不會買啦。大家知道,中國人的特點是什麼?哪裡人氣旺就往哪裡去,如街道兩邊同樣開的飯店,無論好與不好吃,大家都看人氣,是吧!最簡單的道理, 汽車 停得多,人多,就算排位也要等,而旁邊的,無論廣告招牌做得多好,沒車就每人氣,大家都不去。
因為大家就認這個理,既然人多,味道更定好,所以人氣很重要。
如果買基金大家都能賺,自然一傳十,十傳百的效應,不用你打廣告,都爭著買。
第二:基金不專業,據我觀察,水平還不如散戶。為什麼?因為你看基金經理有多少還是小夥子,小姑娘,剛從學校出來的,僅憑一個資格證,無實戰經驗,就殺入股市,虧了,無責任,股市有風險,是投資者的責任,你想誰敢把血汗錢交給你理財。
就好比考車牌,僅考理論,就開車上路,連路考都沒有,誰敢上你的車,其實一樣道理。
除非你通過一,二年實盤,證明你有實戰能力,起碼收益比銀行存款高,比如年利率6%吧,估計投資者會相信你了,在加上你的理論與實踐水平。
大家都看到2016到2018年,基金及機構的盈利水平知道了,明知熊市還投入,那有不虧的。
因此說:上述因素是導致我們國內很少有人願意買基金,問題根源就出在這里……
2009年買的銀華抗通脹,十年過去了,十年又通脹了多少!然而這垃圾,通脹沒抗住,本金損失了55%。所以相信中國基金,中國股市和價值投資的人不是腦殘就是神經病!話又說回來,在中國不管投資什麼都是死路一條(萬惡的房子除外),放在銀行也是被貶死,死的慢些而已!
朋友們好!
現在國內確實很少有人願意買基金,主要是基金沒有賺錢的動力,可以說是旱澇保收,而且基金公司管理水平太差,還有就是基金名聲也不太好。下面來分析一下。
基金公司現在實行的是提成制,不論是否賺錢,每年都會提取固定的管理費,好多虧損的基金公司也是提取管理費,維持著高工資。
這樣的機制之下,可以說基金公司根本就沒有太多的動力去盈利,反正是按時按點提取管理費,因此,可以說基金公司的危機感不強,更是沒有上進的動力了。
曾經見一個朋友買過幾次基金,後來幾乎沒有一次賺錢的,後來朋友氣憤了,再也不投資基金了。
因此,基金公司旱澇保收,雖然是保證了基金公司人員的高工資,但是慢慢也失去了投資者的信任。
現在的很多基金公司可以說管理水平太差。現在的基金是很多的,但是能夠盈利的基金可以說只能是靠碰,能夠穩定盈利的基金可以說是比較少的,感覺上好像基金公司也是靠天吃飯一樣的水平。好多基金公司並沒有體現出非常專業的管理水平。
曾經有一個朋友在2008年購買了兩款QDII海外投資基金,據說是投資美國股市的基金,結果倒霉了,過了將近10年,美國股市大盤都漲到08年指數的幾倍了,結果這兩款基金還不到1元錢,沒辦法虧著賣了。
這樣的基金不知道到底是怎麼買的股票,到底是怎麼管理的,以後誰還敢買呢?
因此,好多基金公司管理水平比較低,盈利率不穩定,這個可能是制約大家購買基金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好多基金公司口碑不好。好多基金公司不僅在大盤不好的情況下虧算,而且在大盤上漲的情況下,有些基金也是虧損。這樣的基金肯定是口碑不好了,而且這些基金即使虧損,也不影響基金管理人員的高工資。
而且有些基金公司還存在著老鼠倉,還存在盲目投資,故意虧損的風險,可以說這樣的基金怎麼能夠讓大家放心呢。
因此,好多基金公司口碑不好,也是大家不買基金的原因了。
綜上所述,現在大家不願意買基金,主要是有些基金公司口碑不好,管理水平有點差,而且基金公司旱澇保收提取管理費,可以說是毫無盈利的動力。
感謝閱讀!
國內是不是很少有人願意買基金?我沒有調查過,也沒看到過相應的資料,不敢亂說。但我個人是非常喜歡購買基金的,我身邊也有一些朋友在通過基金進行理財。
指數基金屬於被動型基金,指數的構成是相對穩定的,且不由基金經理操控。指數基金經理在投資上的自由度是很低的,這種基金和指數的走勢基本一致。
我不太喜歡購買主動型基金,因為選擇這類基金和自己選擇股票去投資沒有多大的差別,還是要去花很大的精力進行研究。提問的朋友說很少有人願意買基金,估計指的是主動型基金。
在選擇主動型基金上,的確比較困難,就像我剛才說的難度不亞於選股票。與其花大量時間研究後,把錢交給他人打理,還不如自己直接去投資。
另外,主動型基金被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操縱的幾率會很大,容易出現老鼠倉等違規操作,導致投資者損失。
以前買基金的人很多,現在買基金的人確實越來越少了,究其原因,我覺得可能有以下幾點吧:
資本都是逐利的,如果買基金不能取得正收益,或者收益還不如存定期或者其他理財產品,那作為投資者為什麼要去買基金呢?還不如把錢存在銀行,我們以2018年公募基金的收益排名為例,2018年股票型基金居然沒有一個取得正收益,排名第一的上投摩根醫療 健康 股票基金全年虧損4.34%,排名第十的股票型基金虧損則將近13%,看到這種業績,你還願意去買基金嗎?
基金行業魚目混雜,許多基金公司沒有最基本的職業操守,老鼠倉現象非常嚴重,有些基金公司為了捧紅旗下的某隻基金,不惜通過老鼠倉抬拉該基金重倉的某隻股票,進行利益輸送,做高這只基金的凈值,而使旗下的其他基金出現虧損,最終買單的還是廣大基民,所以,很多人對基金公司都不信任,如其把錢給他們管理,還不如自己玩股票,即便是虧錢了至少虧得明明白白!
一方面是基金行業的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另一方面,相關立法和監管有些缺失,違規現象比較頻繁,投資者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所以,很多人都不願意投資基金!
筆者認為,主要還是因為國內人民都比較自信,相信自己可以操作的比機構更好,只不過事實並非如此。
先說一個大家都聽膩了的數字, 美國股市中90%的資金來自於共同基金、社保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中國A股中90%的資金是來自於個人散戶的,機構投資者市值僅佔10%左右。
為什麼會這樣呢?筆者覺得, 主要是國內A股機構投資者從來都沒有拿出過什麼亮麗的成績來 ,國內大多數機構投資者的投資業績往往是跑輸市場平均收益的,在這種情況下,個人投資者為什麼要把錢交給這些機構呢?
回顧美國機構投資者的崛起 歷史 ,可以發現,機構投資者之所以能夠佔大90%的比例,原因是因為在上世紀50-60年代期間美股一輪長達10年的牛市, 在這輪牛市中很多機構投資者的投資業績遠遠跑贏大市 ,而很多美國家庭個人投資者卻業績平平。
這個時候, 這些家庭個人投資者開始注意到共同基金、社保、401K等投資計劃 ,並且很多人都將大部分資金投資於這一類機構投資,從而導致了美股機構投資者佔比的上升。
有數據統計,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的時候,美股機構投資者佔比僅為30%左右,而到了60年代初的時候這一比例已經上升到了60%-70%。
同時,也是因為機構投資者佔比的不斷提升,促成了美國牛長熊短的特點。而A股的特點恰恰是牛短熊長,原因也恰恰相反,機構投資者佔比太小。
所以,A股就成了,因為散戶太多,投機性太強,牛短熊長;又因為牛短熊長,機構投資者業績總是不理想,散戶不願意把錢交給機構打理,更願意自己進行投資;但個人投資者的天性就是追求暴富,這就不可能產生長期牛市。
這就像那隻咬著自己尾巴的狗,一直轉圈圈。
機構投資者自己不突破,真正做出點業績出來,是不能吸引太多個人投資者的,所以,筆者認為, A股投資者機構的改變還得看機構投資者有沒有突破 。
基金有很多類別:封閉式基金、對沖基金、QDII基金、ETF基金、認股權證基金、契約型基金、平衡型基金、公司型基金、保險基金、信託基金、投資基金、股票基金、貨幣基金、債券基金、其他類型基金。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基金不受到廣大投資者熱愛,只有一些基金對比其他類型的基金時,會選擇其他類型投資。那麼,我們再來看問題:我們國內很少有人願意買基金,問題的根源出在哪裡?
市場常見的基金有股票基金、貨幣基金、債券基金、信託基金、保險基金、ETF基金等,最為常見的則為股票基金、貨幣基金以及債券基金。我們先來了解了解這幾類基金的不同:
股票基金,又稱之為股票型基金,主要是投資於股票市場的近。股票型基金投資股票的所佔比例不得低於80%的資金總比例,常分為了三類型基金:1、價值型股票基金,投資的渠道多為公共事業、金融、工業原料等穩定性強的行業,市盈率倍數較低,偏向於價值投資;2、成長型股票基金,就如其字面,偏向於成長型高的上市公司投資,多數會投資 科技 類、新興、互聯網行業;3、平衡型股票型基金,也就是將價值與成長進行了綜合,投資的渠道有價值公司也有成長型公司。
貨幣基金,是聚集了市場中傾向於投資的閑散資金,由基金託管人保管資金的開放基金。靈活、安全系數高、流動性強、收益穩定性好。投資的渠道有國債、央行票據、商業票據、銀行定期存單、政府短期債券、高信用等級的企業債券、同業存款等有價證券。日常常見到的貨幣基金有餘額寶、零錢通等,均是貨幣基金的模式。
債券基金,基金資產80%以上的資金需要投資債券,一小部分的資金可以用來投資可轉債、股票以及打新市場。主要投資債券、央行票據、回購等。安全系數高,收益穩定。
三類基金有不同的風險系數,也有不同的年化可能收益率,是不同的。雖然統稱之為基金,但細分下來的區別很大。
貨幣基金、債券基金的年化收益率是多少呢?貨幣基金現階段的年化收益率約為2.5%-4%之間,不同的基金有不同的年化收益率;債券基金現階段的年化收益率約在3%-4.5%之間,不同方向的債券基金有不同的年化收益率。當然,如果扣除基金的運營費用,貨幣基金的年化收益率約在2.1%-3.5%之間,債券基金約在2.5%-3.8%之間。當然,貨幣基金與債券基金具有很好的流動性,特別是貨幣基金能達到「靈存靈取」的程度,並且沒有門檻。
那麼,再來看銀行理財。銀行理財的年化利率要比貨幣基金與債券基金的年化利率高一些。銀行理財有五類風險等級:低風險、中低風險、中等風險、中高風險、高風險。常見的有兩類:低風險以及中低風險。這兩類理財產品的年化利率是多少呢?一般低風險等級銀行理財為2.5%-3.5%水平,中低風險等級理財產品為3%-5.5%之間。當然,銀行理財的年化利率高於貨幣基金以及債券基金,卻是固定期限,靈活度要弱於貨幣基金與債券基金。
對比貨幣基金、債券基金與銀行理財,這三類是勢均力敵,投資者都有選擇,不同的需求,選擇的不同。
股票型基金與股票,之所以更多的投資者會選擇後者,個人認為有三點:1、對於投資,更多的投資者是「零認知」,也就是說沒有什麼專業不專業、理論不理論的知識,甚至根本不知道股票型基金與股票之間的區別,也全然不知股票型基金與股票之間的風險孰輕孰重。
2、不管是私募基金,還是公募基金,基金管理人不管基金盈虧都是需要從基金里拿酬薪,並且基金如果效益好,是具有一定比例份額的提成,普遍來說是20%業績提成。這對於很多的投資者而言,是不能接受的。2018年有這樣的一項數據,A股共計有1.5億戶投資者,但資金體量小於50萬的投資者佔比高達95%。而基金經理的年薪通常就能超過50萬,從心理的角度講,更多的投資者無法從心理上接受,進而自己進入股市投資,放棄選擇股票型基金。
3、從心理上看,投資基金與投資股票沒有太大的區別,資金掌握在自己手裡會更加「踏實」。下面兩圖分別是最近三個月基金的盈虧情況,有的基金能實現正盈利,有的基金一樣是虧損:
而股票市場呢?一樣是有盈利,也有虧損,並且可能發生的盈利幅度會特別大,存在「一夜暴富」的心理撞擊。
那麼,在這種可能發生的情況下,更多的投資者會選擇直接進入到股市,而不是選擇基金投資。
總結:並不是所有的基金對比其他理財產品會遜色,只有股票與股票型基金之間的選擇下,更多的投資者並不願意去購買基金,問題的根源出在認知、知識的欠缺以及心理的偏向。
對於一個不了解的事物,人的本能反應是避而遠之。雖然大學學了四年金融,我對基金的認識也是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先是相信媒體上各種基民虧錢的負面報道,後是自己找數據研究,學習基金的投資方式。
即便是花了這么多功夫,買基金也要忍受浮虧的過程,每一步都是門檻,如果沒有良好的心態和穩定的投資方法,大部分人買的基金都將以失敗告終。
從我個人經歷出發,我終於理解大部分人對基金的認知水平,是很低的。這不是挖苦和嘲笑,而是基於大量數據的事實。請看各類理財平台上,很多人連最基本的基金種類都分不清,更遑論投資方法和風險控制了。
即使具備了一些金融知識,沒有真實的投資經歷,在市場上,就好比第一次上戰場的士兵,全憑本能反應,平時的訓練早忘了。市場每天都在波動,都在考驗人脆弱的神經,很多人連100塊錢的波動都難以忍受,更不用說基金投資百分之二三十的波動了。
很多人對投資的定義就是「快速致富」、「不勞而獲」,帶著這樣的思想,不論投資什麼都不會長遠。
其實買基金的人不少,只是賺錢的人少,虧錢的人罵罵咧咧,認為是基金害了他,殊不知根本原因在於自身的無知和貪婪。
隨著智能投顧的興起和投資者認知水平的提高,基金會成為主流的資產配置之一,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我國的基金市場就目前來看還處於一片藍海之中,無論是證券公司的基金平台還是幾個主流的基金頭部平台,比如天天基金網,支付寶螞蟻財富等,總體的基金用戶量級還是有待進一步開發。為什麼這么少的用戶願意主動購買基金呢?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以下兩方面:
在我國A股開市的時間也還不到30年,而基金投資的時間就更短。A股市場從經歷過去幾十年的坎坎坷坷,歷來牛短熊長的特點,中國股民能夠最終賺到錢的沒有多少。所有的散戶在股市中虧錢的效應更高,據統計有80%的用戶在A股市場上處於虧損的一個狀態。
基金市場大多數由基金經理進行打理,然而基金經理卻也沒能逃過A股牛短熊長的這個怪圈,在A股的牛市中,大部分的股票的漲幅通常在100%~300%之間,而基金的漲幅大多數在100~200%之間。當一種投資品類賺錢效應沒那麼高時,自然不會成為投資者心中首選的投資產品。散戶最大特點是追高,那麼投機的重心放在A股的股票上,買基金的人自然就少,因為畢竟沒有那麼多人願意慢慢變富,都夢想著一夜暴富。
基金交易相對於股票來講,它的收費項目會更多,因為是基金是有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的專業打理,包括了購買手續費、基金管理費、基金託管費、甚至還包括基金經理投顧咨詢費等。這些費用其實長期累積起來,並不比我們購買股票時的印花稅要低,因此股票中的印花稅則變成了較為低廉的費用支出,因此大多數用戶可能不願意去支付基金中的各項管理費用,然後轉而投向購買股票。
綜上所述,我們從基金的賺錢效應以及交易機制去分析,我國基金用戶我國的投資用戶選擇股票而不是基金的主要原因。
隨著市場越來越成熟,國內投資者的認知也在隨之提升,這幾年基金的規模和基金的用戶群體呈現出井噴式的爆發。中國基金業協會昨日發布8月底公募基金市場數據,繼續7月份實現接近2600億增長後,8月份總規模增長再超1200億,至此總規模達到13.84萬億元,逼近14萬億大關。
因為有更多的人意識到了基金的賺錢效應以及基金的穩健投資的特點,相對於股票來講會更加的穩定。
同時隨著投資市場以及投資者教育的逐漸普及,基金投資市場被逐漸認可,投資者越來越成熟。我相信未來基金市場一定是會占據更高市場的份額,因為基金的投資特點就已經證明了穩健投資才是投資中最最重要的一種選擇。
以上就是我對該問題的分析和建議,希望可以幫助到題主及更多的人。
我是杜耶,價值投資的佈道者
⑵ 買了20多支基金,每隻漲20%就賣,然後再買,這樣操作對嗎
這是傻瓜式的操作,確實很省心但是需要花費的是你的時間。
可能很多人在去年的時候看到投資基金很賺錢,但是大部分人也只是看到賺錢的時候。並沒有看到很早之前被套的時候!我們的股市大部分的時候都是牛短熊長,股市的好壞直接影響基金的收益(不要問我為什麼,如果你連這個不懂那就不要投資基金)。但是基金有一個很好的地方就是不管你是什麼時候被套,只要堅持定投等個3-4年都能解套,有的甚至可以收益翻倍。但是有一個前提是擬投資的基金都是比較准確跟蹤大盤的指數基金,如果買的是混合基金那就另說了。
買20多隻基金其實太多了,那需要你很多的本金投入。如果趕在熊市入場那麼很快就能達到20%收益,如果趕在牛市入場那麼可能需要等待幾年的時間,在等待的這段時間還要不斷的堅持定投或者低點買入。其實持續買入堅持定投很多人都很難堅持下去,畢竟已經虧了很多有的甚至本金已經損失還是要持續不斷的投入,很多人的內心就會收到極大的折磨。有的忍痛割肉那麼你就是成為韭菜了,只要不離開這盤棋那麼你就會有翻盤的機會,如果都離場了那麼肯定就是被割的韭菜了。
另外漲20%就賣掉這個事情也有很多人 不能堅持,畢竟看到收益每一天都在創造新高。誰也不想離場,都想等在最高點離開。但是很多人都會錯過最佳的立場時機,等到反應過來就發現已經開始下跌了。這時候立場肯定不甘心還要等待曾經的新高,那麼只會越套越深,收益越來越少。如果能在收益達到20%果斷立場,然後再繼續買堅持下去其實也是不錯的選擇就看你有沒有這個定力和耐心了。
我作為新手感覺非常對,但是需要嚴格執行,再買的時候要埋伏找低點。
去年超過二十個點的我沒賣,今年倒虧十幾點
方法對,我只設定漲15%就賣,然後找低點再買。確保每隻基金都賺。
持有不動我認為不可取,曾有一隻漲20%了,我沒賣,結果又跌回去了。做了幾次過山車。
基金也要落袋為安。拿著盈利再找低點。總是過山車,熬不起那時間。
20多隻基金,說實話,與國外投資大師彼得林奇同時持有上千隻股票相比,還是太少了。
但為什麼不建議持有太多基金,主要源於 投資者個人精力所限,持有太多基金,容易分不清主次,找不到重點。
另外,持有幾十上百隻基金,根據調查研究,就越接近市場的平均走勢,和滬深300指數高度吻合,與其投資幾十隻基金,還不如直接申購滬深300指數基金,即以滬深300指數里包含的股票種類和所佔權重作為參考,開發出相應的指數基金,以求謀取市場平均收益,現在各大基金公司基本都有自家滬深300指數的基金,比如:易方達滬深300ETF鏈接A、華夏滬深300ETF鏈接A。
作為普通投資者,我們需要精準定位, 建議同時持有基金的數量保持在5-8隻差不多 。
一來分散化投資,東方不亮西方亮嘛,最大化的規避風險;
二來這個持有基金數量基本覆蓋了各大行業,面對行業輪動,各大基金普遍會輪番上漲。
作為基民,我們要 時刻牢記基金定投止盈不止損 。這絕非一句空話、套話,而是無數基民用錢砸出來的。
在設定止盈率,我們最好了解一下國際投資大師的收益,本傑明·格雷厄姆、沃倫·巴菲特、沃爾特·施洛斯、喬治·索羅斯等的年化收益率都集中在20%—30%。
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2018年發布的《公募基金20年專題報告》顯示:近19年,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16.18%。然而,有多少基民能達到這個收益?別說年化16%了,10%已是屈指可數。
以上數據並非為了讓我們放棄20%收益率,相反是讓我們堅定信心,雖然投資難度較大,但並非高不可攀,擼起袖子加油干吧。
當然,你做投資也不是只做一次以後就撒手不幹了,所以我們計算收益率也要按照年化計算更加合理。
不要孤立地設定一個止盈目標值,這只會讓投資變得沒有動力,因為1年—2年實現20%收益率和4—5年實現20%收益率是完全不一樣。
所以,固定時間,卡死收益率,確定自己的年化收益率為20%,比肩巴菲特也未嘗不可。
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起碼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並嚴格執行:
1.大前提,不借錢炒股,不杠桿融資。 人的貪欲是無窮的,你在工作生活中可能出類拔萃,但優秀的人才在股市、基市從來不吝惜犯錯誤,這錯源自於人的本性,投資中的貪婪、恐懼交織著,很快就會迷失方向,借錢投資更容易讓你變得敏感,平時大師級的操作也可能被割韭菜,被套牢只是雪上加霜而已,如果融資後被強行平倉,才是團滅,連給你改錯的機會都沒有。
2.保持良好的入場姿勢,不追高、不殺跌。 一旦入場,你就你,是特立獨行的你,任何人的表態,包括股評專家、投資大V的話都只是建議,下注投資的是你自己,投資成敗也由你自己負責。目前國內大盤30餘年,往往在5000點位以上和3000點位以下都是少部分時間,大多數集中在3000點和5000點之間,或上或下,或震盪徘徊,如果能夠在3000點以下進場,逢低買入,越跌越買,底部積累更多的籌碼,在3000點以上,逐步減少投入或者靜觀行情變化,到5000點以上,基本上處於 歷史 高位,結合市場行情可以選擇賣出。
3.拆解目標,條條大路通羅馬。 遇到市場上漲20%甚至30%以上的行情畢竟是少數,能不能抓住機遇也是一種能力。因為,把30年的市場行情拉長來看,除了07年和15年的大牛市,絕大部分時候都是震盪行情,如果強行把一次性投資的目標設定在20%甚至更高,的確非常考驗我們選擇基金和投資基金的能力。
為了更好更快實現我們的投資計劃,不妨拆解投資目標,就像很多年以前有個參加馬拉松比賽的日本選手,通過提前設定無數個中途的目的地,即小目標,最終成功贏得了比賽,實現了大目標。投資基金也很相似,你可以事先設定2個10%、10%的小目標,或者3個6%的小目標,最終的收益率都在20%左右,這也是實現目標的一種方式,畢竟6%的小目標要比20%的大目標看起來容易很多。
這是一般新加入的投資者,在正式踏入投資市場時,所做的一些理想的操作策略。還有一種想法就是如果我去買了股票,虧損了我就不賣,盈利的我就將它賣出去,然後一直等到虧損的變成盈利的,再把它賣出去。同買基金的想法一樣多買幾只基金,每隻漲20%就賣,然後虧損基金就5不賣,等到他盈利了20%我再去賣。但實際最後結果呢?
其實大家都能想到結果了,結果就是這位股民或者基民可能虧得越來越慘,而且被套得越來越深。同時還會出現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手中的股票或者基金數量越來越多。因為股票或者基金都沒有漲到心理價位,賣又賣不了,只能捂在手中,那麼怎麼辦呢?只好再籌措錢去買新的股票或者基金,結果股票或者基金的種類越來越多,自己的總投入也越來越多。
其實做這些權益類的風險投資,不論是投資股票還是投資於股票型的各類基金。他們的操作思路都應該是基本相同的。因為我們面臨的是資本市場的高風險,所以必須要確定一定的投資策略,來保證可以得到一定的收益,或者避免更大的損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投資紀律。那麼針對這個新股民或者基民,其實真正的專業的投資紀律是什麼呢?
1.雞蛋不能放入同一個籃子,但也不要放入太多的籃子。否則最後的結果就是承擔了風險,結果又沒獲得收益,玩來玩去剩下的只有寂寞。太多種的股票或者基金,其實他們之間是有著對中對沖性或者關聯性很低,那麼整天有的漲,有的跌。隨著大盤有可能隨波逐流,沒有一個中心思想,也沒有一個突破方向。看著每天都很熱鬧,但是收益卻是非常的低,如果是這樣還不如去買一個指數基金,這樣相當於將所有的雞蛋都裝到籃子里,買了所有的基金和股票。
2.要學習到主動回撤,不要硬扛在手裡,既佔用了自己的資金,而且可能還要忍受更多的虧損。有些股票跌了,經過自己的分析之後,未來很長時間可能都不會有太多起色,那麼該減倉就減倉。將資金騰挪出來,可以去購買其他未來可能上漲的股票,難道不好嗎?為什麼要硬扛著呢?並不是所有的股票最終都能上漲的,有可能一直持續虧損,最終歸零退市了。
想想當年在最高點買入中石油的散戶買,可能現在過了時間之後賬戶中仍然有著中石油,但是中石油10年也沒有漲回去。此時資金被佔用了10年,什麼收益都沒有。
所以如果去買基金,千萬不要本著這個思想,如果覺得未來還能持續上漲,那就牢牢把握住,不論漲多少都應該,如果覺得未來會持續下跌,那麼該賣其實就要賣掉,即使虧損也要果斷減倉。
20多隻基金,漲20%就賣,這個採用目標止盈法,看似很不錯,但其實存在很大問題:
1、20多隻基金,對普通投資者來說,數量太多了,這是過於分散的投資。一般投資額不是很大的情況下,幾只基金就夠了。
2、設定止盈標准要根據市場環境。例如,若是2008年的大熊市環境下,20%止盈根本達不到,不虧就挺好,還要設定止損;若是2020年的牛市環境下,20%止盈就比較尷尬,賣了以後還在漲,還需要制定再次買入的標准。
其實,基金操作有兩種方法:
1、市場低迷時買入,然後長期持有,直到市場狂熱時賣出;
2、中線波段操作,這僅針對牛市的中期調整或熊市的中級反彈,一年中這樣的機會也就一二次。這樣操作需要較為專業的操作技巧。
歡迎關注,分享職業基民的實戰經驗。
這種操作是一種穩健的操作,基本思路是對的。
為什麼說這是一種穩健的策略?因為這就是設定預期盈利目標的20%。這個思路很清晰。20%的盈利看起來不多,但長期復利下去也不得了。長期看,能夠一直年化收益20%的話,基本上可以進入世界前茅里了——據說巴菲特年化收益也就是22%左右。
從本人的研究來看,20%也是機構操盤的一個「坎」,也就是大多數個股上漲20%左右都會調整一下(主升浪除外)。所以,我本人是經常使用這個20%的盈利幅度進行減倉的。這也是我贊同這種操作的原因。因為我實踐過了,很多機構確實有這種操作習慣。所以,有利用的機會。
當然,這種操作也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缺少買入條件。有賣無買的策略是不完整的。賣的策略確定了,但是買的策略沒有制定,最後仍然可能是虧的。包括基金定投的投資者,最後堅持不了,還是缺乏賣的策略。定投本來就是說的只是買的方法。
所以,漲20%就賣這個策略是可以的,但是需要增加買的策略。具體如何買,這里不做探討。反正將關鍵點出來給大家思考,大家能夠認識到這個問題,做出自己的策略,總比沒有策略的好。
我曾經也是這么操作的,個人認為,這種操作在今年的震盪行情中,可能是非常合適的,但是,如果是去年的單邊上漲行情,可能就會錯過一大波行情。
19年6月的時候,我看中了醫療賽道,於是底倉加定投的方法買入了葛蘭的中歐醫療創新股票基金,在11月左右的時候,持有收益已超過25%,於是全部止盈。
後遇到了醫葯集采,整個板塊迎來調整,於是我又重新開始定投中歐醫療創新,在20年3月份的時候,收益再次達到20%以上,我再次止盈。
科技 板塊在3月大跌中迎來調整,我開始擔心醫葯和白酒板塊的高估,相信 科技 強國的夢想。於是進入了銀河創新成長這支網紅半導體行業基金,雖然也適合20%止盈的操作,但2020年同期的醫葯和白酒卻是真正的王者。
個人認為20%止盈的方法更適合單一賽道的行業基,或者說震盪行情的市場。
但作為一個長期投資理財的基民,選擇適合自己投資風格的基金經理才是關鍵,剩下的去交給基金經理選股和擇時。
首先,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20多隻基金,漲20%就賣,這個是採用了目標止盈法,對於小白來說,看似還不錯,但其實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20多隻基金,對於投資小白來說,數量太多了,這是過於分散的投資需要很大精力來操心。所以,在投資總額不是很大的情況下,精選幾只基金就夠了。
其次,設定止盈標准要根據市場環境。例如,若是在2008年的大熊市環境下,20%止盈根本達不到,不虧就挺好,還要設定止損;若是在2020年的牛市環境下,20%止盈就有點尷尬,賣了以後還在不停地漲,很容易就搭不上車了。
其實,基金操作有兩種方法:
1、正所謂: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市場低迷時買入,然後長期持有,直到市場狂熱時賣出;
2、中線波段操作,這僅針對牛市的中期調整或熊市的中級反彈,一年中這樣的機會也就一二次。這樣操作需要較為專業的操作技巧。
我就是這樣操作基金的,以前曾經買過基金,據說要長期投資才有收獲,可是我沒有把握好贖回基金的機會,結果到手的錢眼看著又變得越來越少最後還賠了錢,去年開始我再次投資基金,接受以前的教訓,自己設定的目標是漲到20%果斷贖回,有一隻基金投資半年多漲到35%,就在今年春節前我果斷贖回了,收入一筆錢,春節後眼看著這只基金一直在跌,如今已經跌到當初的購買凈值了。所以我覺得這樣投資基金有道理。
每個人投資理財有自己的風險控制能力,長線投資基金也不是一直持有,要懂得見好就收,不能讓自己的資金坐著過山車上上下下的。
⑶ 2018年偏股型基金亞軍是誰
2018年偏股型基金亞軍是中海量化。
2018年的偏股型基金排名劇烈變動。股票基金方面,7月底排名和上半年相比幾乎完全變樣,半年排名在前十名的基金,到7月底只有4隻還在前十,其中上半年的亞軍鵬華價值優勢依靠相對抗跌的優勢,以2.61%的收益率奪得前7月股票基金冠軍,第二名則是中海量化,收益率為2.35%,寶盈泛沿海、南方隆元、鵬華消費位居第三到第五名,收益率分別為1.84%、1.83%和1.69%。
偏股型基金是以投資股票為主的基金,收益很大,一般年收益可達20%左右,但風險也很大,也許一年下來收益是負數。偏股型基金指的是那種相當大比重的投資在股票市場上的基金,股票配置比例通常為60%-95%,也可以把偏股型基金是混合基金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