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股票 » 中國美國七八十年代基金股票
擴展閱讀
ufo之家網 2024-11-15 22:46:50
看5分鍾k線怎麼操作股票 2024-11-15 22:45:13
股票軟體分時沒有了 2024-11-15 22:40:32

中國美國七八十年代基金股票

發布時間: 2021-05-06 09:55:17

㈠ 七十年代美國做金融的一個叫 索斯有誰了解請告訴我他的一些資料

喬治·索羅斯(英語:George Soros),本名是捷爾吉·施瓦茨(Gyoumlrgy Schwartz),匈牙利出生的美國籍猶太裔商人;著名的貨幣投機家,股票投資者,慈善家和政治行動主義分子。現在他是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和開放社會研究所主席,是外交事務委員會董事會前成員。他以在喬治亞的玫瑰革命中扮演的角色而聞名世界,在美國以募集大量資金試圖阻止喬治·布希的再次當選總統而聞名。2011年7月27日早間喬治索羅斯正式宣布將結束其長達40年的對沖基金經理職業生涯。 投資策略及理論 :以「反射性」和「大起大落理論」為理論基礎,在市場轉折 處進出,利用「羊群效應」逆市主動操控市場進行市場投機。看重的是市場趨勢。 理論闡述 :索羅斯的核心投資理論就是「反射性」,簡單說是指投資者與市場之間的一個互動影響。理論依據是人正確認識世界是不可能的,投資者都是持「偏見」進入市場的,而「偏見」正是了解金融市場動力的關鍵所在。當「流行偏見」只屬於小眾時,影響力尚小,但不同投資者的偏見在互動中產生群體影響力,將會演變成具主導地位的觀念。就是「羊群效應」。 具體做法 :在將要「大起」的市場中投入巨額資本引誘投資者一並狂熱買進,從而進一步帶動市場價格上揚,直至價格走向瘋狂。在市場行情將崩潰之時,率先帶頭拋售做空,基於市場已在頂峰,脆弱而不堪一擊,故任何風吹草動都可以引起恐慌性拋售從而又進一步加劇下跌幅度,直至崩盤。在漲跌的轉折處進出賺取投機差價。 遵守的規則與禁忌 :沒有嚴格的原則或規律可循,只憑直覺及進攻策略執行一舉致勝的「森林法則」。 森林法則 即:1、耐心等待時機出現;2、專挑弱者攻擊;3、進攻時須狠,而且須全力而為;4、若事情不如意料時,保命是第一考慮。 對大勢與個股關系的看法 :注重市場氣氛,看重大勢輕個股。認為市場短期走勢只是一種「羊群效應」,與個股品質無關。 對股市預測的看法 :不預測。在市場機會臨近時,主動出擊引導市場。 對投資工具的看法 :沒有特定的投資風格,不按照既定的原則行事。但卻留意游戲規則的改變。「對沖基金」這種循環抵押的借貸方式不斷放大杠桿效應,應用這支杠桿,只要找好支點,它甚至可以撬動整個國際貨幣體系。 名言及觀念 :「炒股就像動物世界的森林法則,專門攻擊弱者,這種做法往往能夠百發百中。」「任何人都有弱點,同樣,任何經濟體系也都有弱點,那常常是最堅不可催的一點。」「羊群效應是我們每一次投機能夠成功的關鍵,如果這種效應不存在或相當微弱,幾乎可能肯定我們難以成功。」 其它及成就 :1930年出生於匈牙利,猶太人,1968年創立「第一老鷹基金」,1993年登上華爾街百大富豪榜首,1992年狙擊英鎊勁賺20億美元,1997年狙擊泰銖,掀起亞洲金融風暴。

採納哦

㈡ 1978年至1999年的20餘年間,美國共同基金管理人中,有多少的主動式基金業績比不上指數基金

1978年至1999年的20餘年間,美國共同基金管理人中,有79%的主動式基金業績比不上指數基金。

但這個比較是沒有意義的,原因有三:
一、美國是成熟的市場,不利於基金的主動管理,中國是新興市場,利於基金的主動管理
二、美國的1978年至1999年的20餘年間,恰好是大牛市,只漲不跌,所以基金無法發揮主動管理的優勢
三、主動式基金分進取型、穩健型、保守型,保守型過於保守,所以漲不起來,用保守型基金跟指數基金比是沒有意義的,所以主動式基金被低估

附:
指數基金是否優於主動管理基金,這個問題是許多投資者最關注的。但回答卻取決於投資期限的長短以及所處的市場環境。在上漲階段,指數基金無疑跑得比主動基金快。但長期來看,在我國指數基金投資並非最佳選擇。原因就在於,支撐指數基金的根本理論是有效市場理論,即專業投資者長期無法戰勝市場,市場在信息上是有效率的。而恰恰我國目前的市場離有效甚遠,大起大落頻繁,政策效應明顯,基金經理更有信息優勢。因此總的來看,我國主動型的基金更能夠跑贏指數基金。
期限為03年年初至今。上證基指、深證基指、中證股票基指和滬深300的累計收益分別為407%、380%、385%和203%,可見三個基金指數均大幅度超越了滬深300指數,表明主動型基金在此期限內業績優於指數基金。在03年至今,上證基指、深證基指,中證股票基指分別有80%、70%以及90%以上的時間內累計收益超過滬深300。可見,長期來看,主動基金優於指數基金,原因就在於我國股市並非有效的,低效率的市場給了主動基金更多的創造收益、避免損失的機會。
那為何今年指數基金如此熱火朝天呢?毫無疑問,是今年指數基金賺錢的「近因效應」起了作用。在一些情況下,後出現的信息會比先出現的信息影響更大。這種模式被稱為近因效應。當人們能夠更加清楚地記得後出現的信息而不是先出現的信息時,近因效應便起作用了。2009年以來,指數基金漲勢喜人,打動了不少投資者。其次,人們對熊市時指數基金的悲慘遭遇有選擇地忘記了,即重建了記憶,對於某些具體事件,記憶受到了他人言論的影響。當投資者決定投資於指數基金時,所回憶的都是有利於指數基金的片斷,不利的內容自動地被忘記了。由此可見,正是這兩個心理學上的偏差,使得投資者只看到指數基金短期的好,而忘記了,長期而言指基很可能不是主動基金的對手。

㈢ 簡述美國股市發展歷史。

美國股票市場和股票投資的200年多的發展大體經歷過了四個歷史時期。

一、第一個歷史時期是從18世紀末到1886年,美國股票市場初步得到發展。1811年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建立標志著嚴格意義的美國證券市場真正形成。1850年代,華爾街成為美國股票和證券交易的中心。

二、第二個歷史時期是從1886年——1929年,此一階段美國股票市場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市場操縱和內幕交易的情況非常嚴重。這一時期,美國逐步發展成為世界政治和經濟的中心。

從19世紀的後期開始,當時為了給鐵路、製造業和礦業融資,企業紛紛發行股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場成為美國證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1896年道瓊斯指數成立。

三、第三個歷史時期是從1929年大蕭條以後至1954年,美國股市開始進入重要的規范發展期。

1929年8月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最高超過到380點,而1932年該指數最低下跌到42點,跌幅接近90%,道瓊斯指數再次回到380點是在25年之後。1929年到1933年,美國股市下跌的同時,大量的債券被拒付,美國約有40%的銀行倒閉。

這一歷史時期,美國股市真正進入投資時代,價值投資思想是這一時期主流的投資思想。

四、第四個歷史時期是從1954年至今,機構投資迅速發展、美國股票市場進入現代投資時代。

(3)中國美國七八十年代基金股票擴展閱讀

NYSE(紐約證券交易所) 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交易所。於200多年前的1792年,隨著24位股票經紀人和商人簽訂的《梧桐樹協議》而成立。世界上的許多大型公司都在NYSE上市,例如可口可樂、通用電氣和沃爾瑪。

紐約證券交易所是實體交易所,交易都是面對面進行。無論何時您聽到「上市交易所」,指的都是紐約證券交易所。訂單操作是由提交交易的交易所成員和場內經紀人在特定位置(也被稱為交易現場)來完成的。

採用簡單的拍賣法,以買方願意購買的最高價格,結合賣方願意出售的最低價格(被稱為出價和問價)進行。股票要麼是通過上次的售價,要麼是出價和詢價的價格來進行報價。

NASDAQ(納斯達克)市場是一個虛擬的市場 ,如同OTC(場外交易)市場一樣。這里沒有交易大廳,沒有專家,也沒有中心地點。相反,所有的交易都是通過交易商的電腦化網路來進行。這就把電腦癱瘓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因為網路是獨立的(如果一台電腦壞了,其它的則繼續連接)。

納斯達克在以前被認為是次於NYSE的,但自從高科技繁榮,像微軟和Intel這樣的眾多公司快速成長,納斯達克已經被認為是NYSE主要的競爭對手,無論是在聲譽還是成交量方面。納斯達克系統的經紀業務由造市商來執行。

與NYSE的專家不同,造市商只控制他們自己的出價和問價,而不是控制某個股票的整個交易過程。某個股票可以有許多的造市商,都在同一時間交易。

AMEX(美國證券交易所)是美國第三大交易所。在納斯達克出現以前,是第二大交易所。1998年,AMEX被實際上是納斯達克的母公司NASD買下。AMEX主要進行小型股(市值將在下部分進行解釋)和期權的交易。

㈣ 美國歷史上十大牛股的特徵是什麼

顧大牛股的歷史特徵總結如下:
1 根據中美的歷史經驗看,大牛股一般產生在消費品,醫葯,連鎖零售行業里,因為他們同時具有大牛股的二個特點:
既可以保持高成長,同時有足夠深的護城河。
2 高成長的企業一般有這些特質:面對消費者,市場空間巨大,消費頻次高,有品牌知名度,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很強勁,而且沒有盡頭。
3 具有護城河的企業一般具有品牌效應,是行業龍頭,行業的核心驅動是非技術驅動的,而且優勢可以通過時間可以累積,如果是互聯網公司,網路效應加壟斷效應可以在相對長的時間內抵消掉技術創新帶來的顛覆。
中國天然的巨大市場,繁榮的經濟發展,而且現在連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都沒有達到,所以未來中國股市一定會出現非常多的大牛股,比過去的20多年要多的多,這些大牛股大部分就出現在消費品,醫葯,零售連鎖,互聯網等行業。巴菲特說:「投資如同滾雪球,最重要是要找到足夠濕的雪和足夠長的山坡」。統計A股市場過去廿年漲幅最大的100隻股票,有個共同特徵就是:上市時間足夠長。統計顯示,這100隻牛股平均上市時長達14年,漲幅榜前20名的股票中18隻上市時間超過10年。其中上市滿20年的「老八股」有5個出線,「老八股」取得如此成績,既與我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密不可分,同時也從側面體現出了中國股市20年的財富積累效應。

特徵二:高增長%2B股本擴張。

牛股除了上市時間長之外,還有業績的高增長以及高分紅送轉特徵。在20年大牛股中,就有一批上市時間雖不足10年但漲幅驚人的個股,其中煙台萬華 (600309(萬華化學) )、曾經的 美的電器 (000527 )等多隻股票也是A股年化分紅價值榜前列的成員。

600795(國電電力)(行情,問診) 是股本擴張的代表。該公司1997年上市來經過9次送轉股,總股本擴大97倍,股價也累計上漲26倍。此外央企整體上市是「股市金元寶」。中航精機(行情,問診)上市6年股價上漲9倍是央企整體上市的威力。未來3年央企整合且將注入3萬億的資產,給證券市場帶來眾多機會。

特徵三:獨有的競爭力和資源優勢。

在20年大牛股中,600547(山東黃金) 、600489(中金黃金)(行情,問診) 和包鋼稀土(行情,問診) 600111(北方稀土)、鹽湖鉀肥 (000792(鹽湖股份) )等都屬於資源股;000538(雲南白葯) 、000423(東阿阿膠)(行情,問診) 、600085(同仁堂)(行情,問診) 等都擁有中國特色資源。

特徵四:主營契合經濟發展熱點。

從行業分布上看,過去廿年機械設備與生物醫葯行業涌現的牛股最多。如機械設備行業大牛股中的

㈤ 美國股票市場發展經歷了哪些過程

美國股市近五十年來主流投資理念的演變:價值型投資和成長型投資的周期循環投資理念的發源地來自於最具活力、最具創新精神、最發達的美國證券市場。雖然美國股票市場的發展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但真正的規范化、快速發展時期主要是在1933-1934年的證券法出台之後。戰後推出的養老金制度更是有力地推動了機構投資者隊伍的壯大和大大改變了股市的資金供需結構,五十年代的經濟持續增長和股市投資的財富效應,一起推動著股市指數的不斷攀升。以後的各個年代更是各種新思維、新現象的誕生年代,股票市場的新生事物層出不窮。作為影響力最大的機構投資者,證券投資基金尤其是開放式基金的發展,對於推動理性投資理念的普及和創新,通過引導市場、引導資金的流向而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的增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演進,各種新的投資理念從發源地的里圈向外圍擴散,在傳播到外圍股票市場(歐洲、日本、新興市場、發展中國家等)的過程中,必然會結合不同的市場特殊情況與其它投資理念不斷發生碰撞,誕生出新的投資模式。互聯網和通訊技術的進步更是加快了發源地的新投資理念在全球傳播的速度。20世紀的大部分時期,基本分析學派已成為華爾街等發達國家或地區股市的主流,它發展出的兩個主要分支是內在價值型(Valuestock)投資和成長型(Growthstock)投資。前者認為,投資者投資股票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每年收取現金(股息)紅利,股票內在價值是未來現金流(投資者收到的現金紅利)的貼現。成長型的投資者購買股票的目的主要是獲得價格差而非現金紅利,其前提是假設以往主營收入與利潤增長良好的公司將來也會繼續良好的增長勢頭。歷史經驗表明,在經歷過度熱情追高成長型股票導致最終幻想破滅之後,必然又會走回到穩健的價值型投資的老路上,循環往復,周而復始,投資理念的變化呈現周期性的循環規律。同不同年代的產業發展周期一致,處在高增長期行業的高增長速度的熱門股在股票市場歷史上各時期比比皆是,如19世紀的鐵路股、20世紀早期的鋼鐵股和汽車股、50年代的鋁工業股、60年代的電子股和塑料股、70年代的石油股、80年代的生物制葯股和房地產股、9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和網路股等等,各領風騷,概念股是成長型投資的必然產物和升華。戰後繁榮的五十年代:由於剛經歷了1929-1933年的大崩潰,在20世紀30、40年代,小規模的個人股票投資被認為是危險的舉動,個人投資購買股票不多,個人持有普通股熱是從50、60年代開始的,主要是因為當時(尤其是50年代末期)人們很難相信會再次出現大蕭條和股崩、藍籌股比債券表現好以及擔心通貨膨脹侵蝕個人的錢財。1958年,玻璃纖維船股票是當時市場上的搶手貨,它具有完全替代木船的許多優勢,迎合美國50年代的休閑主題。後來的互聯網股票同此時期的玻璃纖維船股票熱非常類似。「電子狂潮」和騰飛的六十年代:其鮮明特徵是後綴有「trons」的公司名稱的流行,是增長股票和新股的狂潮期。在很大程度上,電子工業股熱與當時的美蘇兩國太空軍備競賽有關。成長股是預期有高收益、高增長率的股票,特別是那些與高新技術相聯系的公司股票,如一些生產半導體、速調管、光學掃描器以及其它先進儀器、儀表裝置的公司,這些行業因投資者對其產品強大市場前景的憧憬而股價飛漲。從六十年代開始,多年以來傳統行業的5-10倍市盈率規則被50-1000倍取代。1961年,數據控制公司的市盈率達200多倍,而增長穩健的IBM和德克薩斯儀器公司的市盈率也達80多倍。在此時期,以市盈率倍數為核心、注重未來現金流預測的穩固基礎理論讓位於注重投資者心理因素、「高買高賣、順勢而為」的空中樓閣理論。為滿足投資者對股票的無止境的投資飢渴,1959-1962年發行的新股比之前的歷史上任何時期都多。如同九十年代後期的「.com」,以「trons」後綴命名的公司紛紛涌現。電子狂潮在1962年卷土重來,5個月後終於爆發可怕的拋售浪潮。成長股、績優股同樣被捲入暴跌的災難,超過大盤的平均跌幅。股票市場從動盪中恢復趨向穩定後,進入的下一個運行熱潮便是企業並購浪潮。投資者對公司高增長的預期,如果不能通過高增長或高科技的概念獲得,便需要創造其它新的方法或概念作為接力棒。於是,六十年代中期誕生了專家們稱之為的美國產業發展史上的第三次並購浪潮。該時期企業並購浪潮的主要動力在於兼並過程本身會導致股票收益的增長,其中的技巧便是財務或金融知識而非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1968年,由於該次並購浪潮中的領導者發布的季度公告收益低於預測,引發了市場的懷疑和震動,企業並購浪潮開始急劇降溫。在六十年代,除了上述概念之外,市場還誕生出其它概念股票,施樂公司是概念股票的典型案例,其靜電復印技術的革命性發明吸引了幾乎所有業績優良的基金經理。後來這種概念化投資策略發展到任何概念都行的地步。概念公司經常出現的問題是擴張太快、負債過多、管理失控等,公司的經營管理風險很大,成長的不確定性大。當1969-1971年的熊市來臨,概念股跌幅比漲幅還大,還快。此後很多年,華爾街不再對業績迷信和推崇概念。就像行業或經濟發展有自己的周期一樣,整個六十年代公眾對概念崇拜的理念經過了近十年的洗禮之後,又回歸到周期循環的起點,崇尚績優成長股。到六十年代後期,隨著基金數量和規模的不斷擴大,開放式基金之間爭奪公眾資金的競爭加劇,公眾開始關注基金近期的業績記錄,尤其關注基金是否購買了那些有令人振奮的概念和完整信服歷史的股票。業績投資便開始風靡華爾街。漂亮的中年人所主宰的七十年代:經歷了六十年代的購買小型電子公司和概念股票之後,基金經理和投資者恢復理性和穩健原則,開始投資於有令人信服的增長記錄的藍籌股,這些股票一般有持續增加的股利以及很大的總股本(流動性好)。人們認為這些股票不會像六十年代投機狂熱時代那樣垮掉,人們普遍的心理是購買後開始等待長期收益,被稱為是謹慎的行動。當時的50隻時髦股票主要有:IBM、施樂、柯達、麥當勞、迪斯尼等。人們認為任何時候購買這些已經被歷史證實的成長股都不會錯,被稱為「一錘定音(one-decision)」股。而且,購買藍籌股還能為機構投資者帶來謹慎投資的聲譽(見表一)。狂嘯的八十年代:是生物工程股的好年華,同樣具備許多投機過頭的好股票,它以另一波包括生物技術和微電子在內的新領域的新股浪潮而開場。1983年出現的高科技浪潮是六十年代的極好翻版,僅僅是改變了名稱而已。技術革命喚醒了人們對高科技將徹底改變人類未來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幻想,直接刺激起60年代的概念炒作理念的復甦。幾乎所有的原始新科技股都是搶手貨,新股上市後還會狂漲。再次征服概念股的是以基因工程為基礎的生物技術的革命性突破,驅動生物技術狂熱的是抗癌(後來是抗愛滋病)新葯的問世,華爾街還因此出現了專門針對生物技術公司的新估價方法。最終的結果還是市場自身來消化自己吹起來的泡沫,從八十年代中期到後期,大多數生物技術公司股票跌去3/4,1988年的市場復甦也沒有幫多少忙。激動人心的九十年代:前半期是「亞洲四小龍」熱,當時的背景是基金經理因美國本土經濟的發展速度放緩後而將目光轉向海外,對新興國家市場激動人心的發現和巨大增長潛力的預期,加上人們對該市場的風險知之甚少,直接推動了股票投資的國際化———「亞洲四小龍」熱,後來因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爆發而崩潰。九十年代後半期至今的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概念股的狂飆及退潮,人們對此至今記憶猶新,同樣也經歷了一個從狂妄到恐慌、最終到崩潰的完整過程和結局。追溯美國股票市場近五十年投資理念演變的歷史,大致按以下線索在展開,其中又蘊涵著某種周期性的循環規律:電子、半導體股(60'S)———績優藍籌股(70'S)———生物工程股(80'S)———亞洲四小龍、網路股(90'S)———傳統行業績優藍籌股(目前仍處在回歸過渡期)。在每一周期中,投資者對證券評價的風格和方式在證券定價中起關鍵作用,從而也就奠定該時期的主流投資理念。概念股興起時期,以內在價值型投資為基礎的穩股基礎理論屈從於空中樓閣理論,藉助於投資大眾的從眾化情緒和過度反應,將憧憬美好的空中樓閣演繹得登峰造極。在概念股崩潰之後,受傷的弱勢群體和投資大眾追求安全和穩健的觀念又深入人心,以內在價值作為股票投資價值的心理底線牢不可破,從而矯枉過正地走向另一個極端,回到有看得見的收益增長和分配現金紅利的傳統產業,直到下一輪周期新的振奮人心的概念出現。我們發現,市場投資理念的周期性變化同股票市場籌碼結構的調整過程驚人的一致,只有當被低估的市場籌碼(成長型股票熱時必然導致市場大量拋售價值型股票,持續一段時期後必然導致價值型股票被低估),在經過成長型股票熱的高峰之後,逐步被調整到更積極、堅定的投資者手中,且一旦這種市場籌碼結構轉換的調整完成或時機成熟之後,新一輪市場熱點或周期的啟動就不遠了。這種周期性在任何國家和地區的股票市場都是合乎邏輯的,因為它與股市零和博弈游戲的利益矛盾或盈虧結構相一致。我們同樣還發現,基金引導著市場主流的投資理念。無論是向新型行業投資、向高成長的新興市場投資(國際化浪潮),還是向國內績優藍籌股投資,基金始終伴隨著先進的產業理論、管理思想的武裝,走在經濟發展和改革的最前沿,領先於經濟周期。正是資本的驅利性和對投資領域的高度敏感,資本才始終能夠率先找到流動的方向,引導社會資金(資源)流向回報最高、最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產業和公司,而一旦遇到阻力便開始自動調整,證券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參考資料 http://www.xslx.com/article1/messages02/2315.html

㈥ 美國經濟衰退對中國08年股市有多大影響

美國經濟衰退雖然對中國經濟不是致命的影響,但是間接影響卻無法迴避,這必然導致中國的出口壓力大增,美元貶值又導致中國RMB的升值會降低中國產品的競爭力..等等,但是鑒於中國曾經實現過經濟的軟著陸,相信這次危機中國進行宏觀調控後,能夠順利的度過這次美國經濟衰退引發的經濟危機的。 3300基本上就是牛熊的標志,守住了還有希望,守不住短時間收不回來繼續加速下跌,主力仍然不進場,行情就算結束了。昨天量能繼續萎縮資金參與熱情很低,如果這兩個交易日主力仍然處於觀望狀態不大規模介入,無法帶巨量突破,大盤有再次大跌的風險,請各位朋友控制倉位。 建議暫時把錢拿在手裡,大盤現在並沒有確定運行的方向。請緊密關注主力資金的動向,他們才是決定行情最終發展方向的關鍵因素。主力資金如果繼續維持出貨態勢,3000點就只是時間問題了。只有度過了現在的危機,大盤才有談奧運能漲到多少的機會。 導致主力之前大量出貨真正的原因是巨大的大小非解禁,和巨額惡意增發,主力資金很難接得下來,為了防止替解禁資金站崗只有選擇在他們出來前出局,這兩個實質性的問題不解決,主力的心頭之患就沒有落下,反彈就應該以反彈的心態對待。之前媒體和股評散發出來的消息是機構已經在大規模建倉呼籲散戶抄底,但是最新的大智慧資金變化提示信息顯示,連續的反彈以來,機構的持倉比例不僅沒有增加,仍然在繼續降低倉位,而抄底的散戶數量卻在繼續增加,也就是說現在的行情是主力通過穩定大盤股的方式,造成種市場要反轉的假象,吸引散戶去接主力拋售的籌碼。請引起散戶的謹慎對待。 而市場出現了兩條信息給場外資金帶來了股市反彈的一線希望的信息, 一是傳言證監會向券商發密令維護市場穩定 密令摘要: 1、密切關注市場變化,建立健全的應急機制(該消息不具備短期可行性,健全的機制不是一次大跌就能形成的,時間周期太長遠,遠水解不了近火) 2、深入開展投資者教育,為投資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的專業服務(作為風險教育市場已經使投資者感受到了,這不會帶來投資信心的恢復,提供專業服務這條非常空洞,純粹敷衍,例行公事性的語言) 3、採取有力措施確保信息技術系統安全(這本來就是券商該為投資者提供的最基本的條件) 4、加強辦公、營業場所的安全保衛工作,切實防止各類突發時間的發生(無非是防止被深套的投資者在信心崩潰後用非理性的方式發泄出來,個人不認為這會使股市大漲,八稈子打不到,純粹是防範投資者) 5、妥善處理信訪投訴事項,切實維護社會穩定(這也只是給投資者失望情緒一個發泄的途徑,同樣是避免投資在無法發泄不滿的情況下,有過激行為發生) 這所謂的密令雖然一直在提維護市場穩定,不過沒有一條真正能對現在股市有刺激作用的利好消息,就是純粹的應付投資者不滿情緒的一系列措施而已,基本可以忽略其對股市的正面影響。 二、國資委:建議「大小非」不減持,且發言:「我們有承諾,對國有股減持別擔心」 1、加強國有股動態監管(不管是防止出現違規操作、內幕交易、利益輸送等不法行為的發生還是加強對國有股轉讓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的動態監視,跟本不改變國家對大小非政策的總思路,只要不違規就可以正常套現,不具備任何意思,也只是做做表面文章) 2、揭制盲目炒作重組題材(不爭對現在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大小非問題) 3、國資委建議「大小非」不減持(由於是建議不具備強制性措施,也不會影響大小非在弱市狀態下的套現意願,等於沒說) 4、「我們有承諾,對國有股減持別擔心」(溫總理也曾經當著記者的面表示政府會關注股市的,不過沒有實質性的政策,只是口頭承諾,股市之後繼續加速下跌,關鍵是這句話又在敷衍散戶,既然有承諾,那承諾是什麼,我們投資者不知道!) 由於以上的所謂利好消息暫時引起了政府可能幹預市場的期望,暫時穩定了人心,但是由於全是些無關痛癢的消息,不會對大小非減持產生實質的阻止作用,主力仍然沒有達到目的地,所以後市如果政府幹預市場的措施落空有再次引起恐慌性拋盤的可能,請注意防止再次出現大跌的風險。 對於是否救市這確實是很矛盾的問題,如果政府救市,由於印花稅是猛葯,會讓機構有機會再次拉高出貨,股市在機構出完後可能死得更快,到時候裡面真的就全套的是散戶了。現在政府也處於矛盾中,現在要做得是要自救不要等政府的救助。 現在要順勢而為了,不做死多頭,也不做死空頭,做個滑頭就行了。 這幾周的行情已經到了股市轉折點了,可能決定今年的最終行情結局。大盤之前沖擊3653的20日均線再次失敗以大跌收場,大盤短線反彈後仍然要關注20日均線能否帶「巨量」突破站穩,站不穩注意控制倉位,只有站穩了並震盪走高才有打開上升空間的機會。下周由於有新股繼續發行會對股市造成抽血作用,在連續量能萎縮的情況下,場外資金謹慎觀望時,新股發行可能會成為這兩周大盤運行的一個負面因素。之前市場出現關於國家將調低印花稅和將公布股指期貨等眾多利好傳言,現在結果出來的,全是假的,現在基本可以肯定是機構製造的傳言了.6周之前空間日記就提示過很多指標繼續處於危險境地(某些指標從2005年7月過後都沒有被考驗過,而現在已經被嚴重擊穿了要防止行情可能會逆轉),如果無法用連續量能逐漸放大上攻來修復指標,08年就可能出現股市的寒流。那天3600點輕松被擊穿,本人也很希望大盤如我以前的樂觀估計那樣,但是短線大盤確實面臨很危險的情況,是06、07年都沒遇到過的。如果後市股市再次變弱繼續破位下行擊穿3400點,建議就要控制倉位了,雖然很多人憑經驗認為當前期的強勢股出現大幅度補跌後市場的底部就會誕生,但是主力大量拋售藍籌股導致的這波大跌的性質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前期的打壓是為了換股,而現在機構在巨額再融資、通貨膨脹繼續高位運行、巨額大小非解禁等眾多負面因素的壓制下運營壓力日益加大,現在的主力瘋狂殺跌已經不僅僅是打壓換股這么簡單了,而逼政府調整印花稅和規范惡性巨額增發、大小非等負面問題已經成為現在殺跌的主要目的了,這種尷尬的情況往往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大盤的底部已經不僅僅是靠所謂的分析專家憑以往對大盤的經驗分析出來的了,其實大盤的底部出現只需要具備兩個條件就夠了,一、主力機構要的政策兌現,二、主力資金大規模進場,把這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來判斷底部是否形成應該就會使自己抄底失敗的幾率降到最低,防止自己抄到半山腰上。 之前的交易日大盤出現了多殺多的情況,主要以基金做空為主,而這是由於基金贖回造成的,抵消了新基金建倉的利好,基金的恐慌拋售和散戶的恐慌拋售性質不一樣,對大盤的殺傷力很大。現在機構內部也出現了嚴重的大盤目標位分化,這會使基金的行動變得矛盾,更會使大盤變得不穩定。請記住大盤的底部是主力抄出來的,不是散戶抄出來,主力沒有統一的步調大力做多前觀望才是明智的。錢拿在手裡才是最安全的。 不要管底部在哪裡,這兩個條件沒有兌現,就不是底,一些不管痛癢的利好只是緩解股指下跌而已。鑒於現在的點位的巨大風險,建議投資者的倉位控制在1/3以下,以應付大盤現在的不確定性. 由於量能也並是是很理想,而印花稅的調整暫時沒有兌現僅僅是傳言,要防止是主力再次故意製造出來,為拉高減倉造勢,既然條件還沒有出現,請以超跌反彈謹慎對待.現在在大盤有太多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控制倉位是迴避風險又防止踏空的唯一方法! 3500點現在已經不是資金爭奪的一個點位了,弄不好將成為牛熊的轉折點.之後如果再次失守3500了,而且仍然大資金沒有持續的大規模介入的情況下,無法站穩3500那建議暫時將錢拿在手裡吧,規避風險,大盤可能再次探底如果3300~3400這個強支撐位置不擊穿還可以看好後市,如果失守,看低下個支撐位3000點,.上純屬個人觀點請謹慎採納。祝你好運

㈦ 我想了解一下國外和國內的證券股票基金什麼的發展史 可是我找不到

中國股市歷年牛熊市情況(2009-01-17 15:31:20)■第一次大牛市:1990年12月19日至1992年5月26日 (96.05——2年半後——1429) 1380%
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以後,掛牌股票僅有8隻股票,人稱"老八股"。當時交易制度實施1%漲跌停板(後改為0.5%)限制,股指從96.05點開始,歷時2年半的持續上揚,終於在取消漲跌停板的刺激下,一舉達到1429點的高位。
■第一次大熊市:1992年5月26日(1429——386)1992年11月17日 (半年時間) - 73%
沖動過後,市場開始價值回歸,不成熟的股市波動極大,僅僅半年時間,股指就從1429點下跌到386點,跌幅高達73%,這樣的下跌在現在來看是不可想像的,而在當時,投資者們都自然地接受了。
■第二次大牛市:1992年11月17日至1993年2月16日 (386——三個月後——1558)303%
快速下跌之後,峰迴路轉,迎來了快速上漲,半年的跌幅,3個月就全部漲回來。從1992年11月17日的386點開始,到1993年2月16日的1558點,只用了3個月時間,大盤漲幅高達303%。這種行情讓海外投資者羨慕不已。
■第二次大熊市:1993年2月16日至1994年7月29日 (1558——17個月後——325)-79%
快速牛市上漲完成後,股市的大擴容也就開始了,伴隨著新股的不斷發行,上證指數也逐步走低,進而在777點展開長期拉鋸,後來777點位失守,大盤再度一蹶不振的持續探底。到1994年7月29日,股指回到325點,但這次熊市帶來的「成果」是上市公司數量急速地膨脹。
■第三次大牛市:1994年7月29日至1994年9月13日(325——一個半月時間——1052) 223%
證券市場一片蕭條,在人們都對股市信心喪失殆盡的時候,市場中甚至一度傳言監管層將關閉股市,為了挽救市場,相關部門出台三大利好救市,股市再度亢奮,1個半月時間,股指漲幅200%,最高達1052點。
■第三次大熊市:1994年9月13日至1995年5月17日 (1052——8個月後——577點)-45%
早期的股市不講究什麼價值投資,業績好壞也是無所謂,最重要的是流通盤要小,這樣好炒。但是隨著股價的炒高,總有無形的手將股市打低,在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經回到577點,跌幅接近50%。
■第四次大牛市:1995年5月18日至1995年5月22日 (582——三天後——926)59%
這次牛市只有三個交易日!股市受到管理層關閉國債期貨消息的影響,全面暴漲,3天時間股指就從582點上漲到926點。本輪行情充分反映了我國股市對相關「政策」的敏感程度,「中國股市政策市」的說法被充分驗證。
■第四次熊市:1995年5月22日至1996年1月19日 (926——8個月左右時間——512) -45%
短暫的牛市過後,股市重新下跌。從1995年的8月開始,當時僅僅3倍市盈率的四川長虹開始悄悄走強,業績白馬股票逐步受到主流資金的關注。至1996年1月19日,股指達到階段低點512點,績優股股價普遍超跌,新一行情條件具備。
■第五次大牛市:1996年1月19日至1997年5月12日 (512——17個月時間——1510) 194%
崇尚績優開始成為市場主流投資理念,深發展、四川長虹、深科技、湖北興化等龍頭股均為業績極佳的績優成長股,在這些股票的帶領下,股指重新回到1510點,這些股票創造的「投資神化」也對當時的普通投資者進行了一場鮮活的投資教育。
■第五次大熊市:1997年5月12日至1999年5月18日 (1510------101-----1025) -33%
這輪大調整也是因為過度投機,在績優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後,到1999年5月18日,股指已經跌至1047點。這兩年間,股市的擴容繼續瘋狂進行,規模出現了難以想像的擴張。嚴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級市場出現極度失血,持續2年的熊市就此展開。
■第六次大牛市:1999年5月19日至2001年6月14日 (1047-------104-------2245) 114%
這次的牛市俗稱"5?19"行情,多數的投資者都記憶猶新,網路概念股的強勁噴發將上證指數推高到2000點以上,並創出2245點的歷史最高點,伴隨一輪波瀾壯闊的大牛市,證券投資基金也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大發展。
■第六次大熊市:2001年6月14日至2005年6月6日 (2245-----199---------998) - 55.5%
「5?19」行情過後,市場最關注的就是股權分置的問題。投資者普遍認為這是利空因素,解決股權分置也成為股市下跌的理由,股指也從2245點一路下跌到998點。經過這輪歷史上最長時間的大調整,A股市場的市盈率降至合理水平,新一輪行情也在悄然醞釀當中。
■第七次大牛市:2005年6月6日至2007年10月16日 (998 -----118-------6214) 513%
對於2001年至2005年大熊市中經濟快速增長的股指的修正,上市公司的基本面逐步提升,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預期,並且國有股減持即股權分置的原則確定,有種利空出盡變利好的感覺,沉寂了4年的A股市場也該有上漲的動能了。上證指數從2005年6月6日的998.23點達到2005年9月20日的1223.57點之後盤整了二個多月後,幾乎是一路上揚至6124.04點,演繹著瘋狂的旋律,投資者也都爭先恐後的紛紛入市,但是沖動之後必然會有「沖動的懲罰」。
■第七次大熊市:2007年10月16日至今 (6124 --------54------1664) -73%
A股截止到2007年10月16日達到了瘋狂的極致,隨之而來的就是暴跌,截止2008年9月12日,A股市場上證指數達到了2000點。由於A股市場前期漲幅巨大,積累了一定泡沫,有回調的需要,再加上市場再融資規模巨大,股權分置確定的大小非開始解禁,中國股市與國際的聯動性逐步增強,受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美國次級債危機的爆發對於國內金融業和國內投資者的信心都已一定的沖擊。

㈧ 中國有哪些投資美國股市的基金類產品

1、國泰納斯達克100指數證券投資基金

本基金是國泰基金發行的一個QDII的基金理財產品,通過嚴格的投資程序約束和數量化風險管理手段,以低成本、低換手率實現本基金對納斯達克100指數的有效跟蹤,追求跟蹤誤差最小化。

2、華寶標普美國消費股票指數基金(LOF)

華寶興業標普美國品質消費股票指數證券投資基金(LOF)是華寶興業發行的一個QDII的基金理財產品,緊密跟蹤標的指數,追求跟蹤偏離度和跟蹤誤差最小化。

本基金的投資范圍為具有良好流動性的金融工具,包括標的指數成分股、備選成分股等。正常情況下,本基金力爭控制凈值增長率與業績比較基準之間的日均跟蹤偏離度的絕對值不超過0.5%,年化跟蹤誤差不超過5%。

(8)中國美國七八十年代基金股票擴展閱讀

QDII制度由香港政府部門最早提出,與CDR(預托證券 )、QFII一樣,將是在外匯管制下內地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權宜之計,以容許在資本賬項目未完全開放的情況下,國內投資者往海外資本市場進行投資。

相對於高頻交易來說,跨品種、跨市場套利及對沖交易在期貨市場算得上是一門古老的生意。經過十多年的實踐,跨市套利策略已有一批中國投資者正確熟練掌握了套利技巧,由於具備全球化視野、資金容量大的特點,極大豐富了市場機會及交易手段,因此能取得穩定和持續的收益,但由於政策上的管控,此類投資一直沒有合適的平台擴大其規模。

㈨ 關於基金演變的歷史

1、開始階段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空前繁榮,國民收入急劇增長,國內外投資活動異常活躍,同時經濟活動也日益復雜化。在這種情況下,英國 投資信託制度便引入美國。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出現了一些與英格蘭和蘇格蘭的投資信託類似的投資工具。1889年成立惡毒紐約股票信託、1893年成立的波士頓個人財產信託以及1904年成立的鐵路和電燈證券公司。而諸如此類各種投資信託所代表的美國人的投資比例是微小的,在美國家庭金融資產價值中所佔的比重遠不到1%。
新大陸之夢--基金在美國(二)
2、喧囂的20世紀20年代和大崩潰
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美國和歐洲之間的債權人和債務人地位戰爭摧毀了歐洲大部分工業基礎,並為美國工業奇跡般地擴展進入這一新市場提供了契機。在20年代,美國人的收入不僅能夠滿足消費,而且更有富餘的部分用於投資。對基金業同樣重要的是,戰爭期間,美國政府向國人出售自由債券,且其中一些面額小到50美元,這使得2000萬美國人學會了投資。20年代的牛市吸引很多的美國人直接投資於普通股票。但投資信託的優越性也吸引了很多的投資者。
信託投資的具體組織類型隨信託類型而變化。20年代投資信託大致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最流行的是類似於英格蘭和蘇格蘭的投資信託,或我們目前所稱的封閉式基金。1921年4月,美國出現了第一個投資基金組織美國國際證券信託,該基金的運作與此前的英國基金基本雷同,亦為封閉式基金,即基金發行在外的受益憑證數量固定不變,投資人只能在市場上進行受益憑證的交易,其價格由供求關系調節。從1924年開始至1929年的5年中,建立了56個封閉式投資信託。在大危機發生時,89個公開發售封閉式投資信託向公眾披露其所持有的資產價值總額約為30億美元。
另一類20年代首次出現的主要的投資公司類型是開放式基金。有時也被稱為波士頓型投資信託。雖然在20年代之前已經形成了一些開放式投資信託,但是這些信託並未公開發行。例如,1907年設立的亞歷山大基金已開始作為小范圍朋友圈內投資的一種選擇--盡管這種基金最終公開發行。亞歷山大基金是一種開放式基金,因為其章程規定基金的購買者可以在任何時候要求基金發行人贖回其所購基金,並按照當日的單位凈值得到現金。
新大陸之夢--基金在美國(三)
1924年,美國出現了第一隻首次在設立時就向公眾出售的開放式基金--馬薩諸塞投資信託(Massachusetts Investment Trust, MIT)。第一年內,這個基金吸引了200名投資者,32000份單位信託共價值39。2萬美元。MIT在今天也應該被稱為大市值股票基金。它是從投資於19隻藍籌股、14隻鐵路股、10隻公共事業股和2隻保險公司股開始的,並把銷售費用有效地控制在5%的水平上。它最初的資產規模只有5萬美元,是由哈佛大學200名教授出資組成的宗旨是為投資人提供專業化投資管理,其管理機構是馬薩諸塞金融服務公司。這一基金發展到今天,資產已經超過10億美元,有85000多個投資人。開放式基金作為新生事物在歷史上第一次真正誕生了。它的誕生必將給基金業的發展帶來一場新的革命。在此,我們要紀念開放式基金的塑造者:愛德華。萊夫勒。曾是一名證券銷售商時,他就對小投資者所遭受的待遇感到不滿,認為理想的投資工具應該具有專業化的管理,能夠降低風險的組合投資,在需求的時候變現的特徵。萊夫勒花了三年的時間宣傳他的開放式基金理念。1936年,在參加證券交易委員會聽證會時,繼續表明其對個人投資者利益的關注,這一關注對共同基金行業的形成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雖然繼MIT之後,其他開放式基金紛紛效仿,但是,在但是開放式基金遠不如封閉式基金盛行,到1929年,僅有19隻開放式基金,其總資產僅為1。4億美元。
新大陸之夢--基金在美國(四)
美國股市在19世紀20年代持續繁榮了8年後,由於有關法律不完備,因此,隨著20年代末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和1929年10月全球股市的崩潰,空頭市場連續了4年多,從1929年年末到1930年年末,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了34%。封閉式基金資產凈值下跌了72%。結果封閉式基金成了投資者的毒葯--整個30年代沒有推出一個新的封閉式基金。
股市的崩潰也同樣降低了開放式基金的市值,但它也展現了其優勢。可以隨時贖回,不能過度借款,保持交好的投資組合流動性等,由於這些原因,開放式基金較封閉式基金的情況要好得多。例如,在1929年9月到1932年7月,與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降了89%相比,MIT市值下降了83%,同期MIT贏得了新投資者和新資金的進入。
使眾多投資者造成創傷的1929年的大崩潰對羽翼尚未豐滿的共同基金業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大崩潰暴露出喧囂的20年代思維方式造就的封閉式結構的缺陷,而特別展現出開放式結構的基本價值。
新大陸之夢--基金在美國(五)
3、20世紀30年代,蕭條和調整的年代
1932年,美國全體選民選舉富蘭克林。羅斯福為總統,贊成其所承諾的通過更加基金的管理方法代替共和黨自由放任的政府基金政策。經過7年的調整,聯邦政府繁榮努力制定一些保護措施,遏止由於10年放任期間造成金融服務領域產生諸多問題的行為。伴隨著對此行業的立法活動,國會通過了四個影響共同基金行業的主要法律。
●1933年美國公布了《證券法》,涵蓋了較共同基金更為廣闊的領域。建立了任何公開發行證券的規則。
●1934年美國公布了《證券交易法》,提出了公開交易有價證券的交易規則。建立了銷售機構和過戶代理人必須遵守的規則。過戶代理人必須在相應的政府管理機構注冊登記。
●1940年美國公布了《投資公司法》。詳細規范了投資基金的組成及管理的要件,特別關注實踐中發生的對國家公共利益和投資人造成的不利影響等8個問題。為投資者提供了完整的法律保護,從而奠定了投資基金健全發展的法律基礎。
●1940年美國公布了《投資顧問法》。要求:任何給共同基金提供投資咨詢服務的組織必須在證券交易委員會注冊;還對投資顧問和基金公司所簽合約做出了嚴格的限制。
當1934年《稅法》頒布時,共同基金行業獲得了重要的稅收減讓。《稅法》確立共同基金投資公司--這是官方提及基金行業十,第一次使用共同這一術語--在滿足規定的條件要求時,可以不向聯邦政府支付收入所得稅。因此,較封閉式基金而言,開放式基金具有了明顯的優勢,從而促進其日趨流行。1929年封閉式基金在大約30億美元基金總資產中所佔比重超過95%。到1940年,封閉式基金所佔份額下降到57%。1943年,開放式基金市場份額首次超過封閉式基金,並且開放式基金相對分額從此之後一直增長。
在此時期,共同基金行業更加呈現出現代的基金形態。在此期間或在1932年之後設立的基金已經具有了我們現在稱之為開放式基金的屬性:可隨時贖回,不使用融資杠桿經營,僅發行不同份額等。
新大陸之夢--基金在美國(六)
4、緩慢但穩步增長的年代: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
在隨後的40年中,美國基金行業緩慢但穩步增長。基金持有的有價證券價值的增加和投資者購買的增加,使基金公司管理資產年增長率13%。新基金同樣穩步增加。從1940年的68隻增加到1951年的103隻,在增加到1967年的204隻;但到1980年,基金總數仍未達到500隻。1970年時,美國已有投資基金361個,總資產近500億美元,投資者逾千萬人。
進入50年代,投資基金逐步從儲蓄保值型走向增長型,人們開始重視對各類成長型股票進行投資。到1965年有50%的投資基金是以股票作為投資對象的基金,促進了美國股市的繁榮。1940年到1970年期間,相對於銀行儲蓄,共同基金幾乎沒有增長,1978年,共同基金總資產大約為550億美元,而當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為2。3億美元。
到1960年,共同基金的增長使得國會對基金行業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1962年、1963年和1966年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調查及委託調查的三份報告,關注基金份額持有人和基金管理公司之間存在的潛在利益沖突。這些報告敦促國會起草1970年修訂案,對1940年《投資公司法》進行修訂,以調整對共同基金的管理特別是增加對國家對基金分額持有人的保護,防止基金公司收取超額管理費。有關的70條修訂條款對鼓勵人們對托子顧問的超額收費提起訴訟起到了作用。
新大陸之夢--基金在美國(七)
進入70年代後,大部分投資基金從封閉型走向開放型,封閉型基金不斷萎縮。隨著貨幣市場的發展,出現了一種短期市場基金--貨幣市場基金(MMF)。它使投資基金從長期投資為主的長期型轉向長短期並重的均衡型。投資基金正跨入銀行業務領域,從而打破了銀行與證券的分工壁壘。同時,開放式基金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它的產品和服務趨於多樣化,其局面和規模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例如,早1970年以前,大多數開放式基金是股票基金,僅在組合中包括一部分的債券。到了1972年,已經出現了46隻債券和收入個人基金,1992年更進一步達到了1629隻。同時,退休投資工具的變革對開放式基金的發展也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1974年,退休帳戶出現。1976年第一隻免稅政府債券基金出現,1978年,401(K)退休計劃和自雇者個人退休計劃出現,這些工具極大地促進了對開放式基金的需要。相應的,其服務也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投資者開始享受到更多的不同的服務:24小時電話服務,計算機化的帳戶信息,經常性的股東信件等。這些也預示著開放式基金的又一個黃金的飛速發展階段的即將來臨。
新大陸之夢--基金在美國(八)
5、現代基金業的起飛階段: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爆發性增長
進入80年代後,美國國內利率逐漸降低並趨於穩定,經濟的增長和股市的興旺亦使投資基金得以快速發展。尤其在80年代中後期,股票市場長期平均收益高於銀行存款和債券利率的優勢逐漸顯出,投資基金的發展出現了一個很大的飛躍。進入90年代,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使得投資全球化的概念主導了美國投資基金的發展,同時柯林頓執政時期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使得股市空前高漲,股票基金也得以迅速膨脹。目前,美國的共同基金的資產總量已高達7萬億美元,有大約4000萬持有者,有50%的家庭投資於基金,基金資產占所有家庭資產的40%左右。
20世紀70年代,投資者開始湧入共同基金市場。1974年至1982年間,貨幣市場共同基金所持有的資產奇跡般地增加了兩位數,從不到20億美元增加到2000多億美元。1982年,共同基金資產的3/4是貨幣市場基金。這一年,國會頒布法律廠取消了對銀行的限制,允許銀行向投資者提供一種所支付的利息與共同基金類似的儲蓄帳戶。此舉雖然減緩了大量資金從銀行流向共同基金,但幾乎沒有已經投向共同基金的資金倒流回銀行。投資者已經常識了共同投資基金,並喜歡上了它。
新大陸之夢--基金在美國(九)
短暫的貨幣市場的繁榮對將投資者帶到共同基金的世界有著重要的作用。20實際70年代持續的熊市造成了共同基金業資產的萎縮。持有人帳戶數目也從1971年的近1100萬下降到了1978年的850萬。從1979年開始,貨幣市場基金的迅速增長推動了持有人帳戶增加,在1983年總數已逾2100萬。隨後,當貨幣市場共同基金增長放慢時,80年代的牛市使得長期基金再次具有吸引力,出現了普遍的恢復性增長。自1980年以來,總資產、每種基金資產、基金數量和持有人帳戶數量等均呈現出兩位數的復合年增長率。新的資金主要來源於投資者重新調整其投資組合,把一些投資於其他工具的資金轉入投資共同基金。
1981年《稅收改革法》允許每一個美國人用其收入所得建立一個個人退休帳戶,並且在許多情況下,允許將稅前收入作為年度繳款資金話如該帳戶。個人退休帳戶使得大量資金進入共同基金。這種強大的現金流持續數年一直延續到1986年。1999年末,退休儲蓄占共同基金資產的38%,個人退休帳戶和僱主發起的繳費確定型計劃各佔一半。
新大陸之夢--基金在美國(十)
在80年代和90年代,出現了一些新的銷售渠道,作為傳統分銷渠道的重要補充。包括:共同基金潮濕、打包一攬子銷售計劃、理財顧問、銀行銷售渠道和最近的網上銷售等。20世紀70年代後期之前,購買共同基金份額的投資者購買的是共同基金專業化的管理,以求得投資收入和資本的增值,僅此而已。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競爭驅使共同基金管理公司將其為顧客所提供的單純服務轉向多方位的產品,以盡可能滿足不同類型投資目的的投資者的需求。共同基金類別從1970年的5類增加到2000年的33類。同時基金管理公司還大量使用廣告和品牌等市場營銷手段。共同基金產品發展的結果,鞏固了共同基金在美國金融服務領域的地位,1980年,20個美國人中僅有1人持有共同基金;而到2000年,不到3個美國人中就有1人持有共同基金。
新大陸之夢--基金在美國(十一)
6、共同基金目前發展狀況
目前,美國封閉式共同基金大約只有500餘個,多為債券基金和國家基金,而開放式基金的數目則高達5000餘個,種類多種多樣。
美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基金市場,根據美國投資公司協會(ICI)的統計,截至2005年底,全球共同基金的資產總額已經達到17。8萬億美元,其中美國以8。9萬億的資產占據了全球共同基金市場50%的份額。
美國的共同基金份額一直占據著世界的主導地位,2001年以前,美國共同基金的市場份額接近60%,而2001年的911事件直接導致了美國股市的下跌,從而使美國共同基金市場份額也有所萎縮。雖然經歷三年的連續下降,美國共同基金市場份額仍然以50%的比例高居第一,目前這種下降的趨勢已基本得到扭轉。
在共同基金剛興起的年代,基金的發起人數量非常有限,並且他們一般都以公募基金作為主要業務,而到目前,共同基金行業的格局已經完全不同以往了:金融咨詢公司、銀行、保險公司、證券經紀商以及其他金融服務公司都開始涉足共同基金這一領域,共同基金也僅僅是他們為了滿足投資者需求而提供的眾多金融產品中的一種。
新大陸之夢--基金在美國(十二)
從2005年底的情況來看,將近六成的共同基金都由金融咨詢公司所管理,而他們旗下的共同基金資產也達到總量的50%,其餘的一半則分別由銀行、保險公司、證券經紀公司以及海外發起人所控制。美國的共同基金業的低進入門檻造就了不斷有新的發起人進入到行業中來,這些新鮮血液的加入使得整個行業一直處於相對激烈的競爭狀態下,並不因為行業已經成視邙降低競爭,1985年當時排名前25的共同基金當中,僅僅只有16家在2005年依然處於前25的位置,美國基金業競爭的激烈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這種持續的激烈競爭使得個別優質的基金公司很難實現行業的壟斷。根據Herfindahl-Hirschman指數的測度:美國基金業2005年的指數僅僅只有400,屬於非常分散行業,趨近於自由競爭,市場份額的變化也顯示了競爭的激烈,雖然排名前5基金的市場份額在這20年間幾乎沒有變化,但排名前10和25的基金市場份額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新大陸之夢--基金在美國(十三)
投資者對持續高收益的追逐,使得基金業的資產都集中於那些能夠長期保持超額業績的基金公司,歷史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以2005年為例,46%的資產集中於10年收益率排名前25%的基金族中,37%的資產集中於排名25%-50%的基金族中,也就是說,長期排名靠前50%的基金獲得了3/4以上的資產。這一市場趨勢也促進了基金追求長期業績的良好競爭環境的逐步形成。
在美國的基金產業中,個人投資者占共同基金資產的大部分份額,機構占的共同基金資產的比重較小。在2005年末,個人持有共同基金資產77968億美元,占共同基金總資產的87.6%,機構持有11083億美元的共同基金資產,占共同基金總資產的12.4%。個人和機構的比例自2000年以來一直保持不變。就具體的各類基金而言,股票型、混合型以及債券基金個人和機構的比例一直很穩定,不過個人賬戶占貨幣市場基金資產的比重出現明顯的下降,由2000年的76.5%下降到2005年的69.33%,而機構賬戶占共同基金資產比重則明顯上升。
回顧美國基金業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基金業總是適應資本市場和基金發展的變化而不斷地進步:
●基金組織形式由封閉式轉向開放式;
●基金品種和投資目標由單一走向多樣化;
●基金市場的投資主體由單一的居民轉向與養老金等機構投資者並重;
●基金銷售由直接轉向依靠中介機構代理;基金的運做成本不斷下降;等等。
正是這種不斷創新求變的精神,才能使美國的基金規模在全球獨占鰲頭,並促進整個資本市場的發展,使美國資本市場成為全球的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