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多財富獲得說,為什麼李嘉誠沒有蓋茨 巴菲特有錢
不一樣,蓋茨主要是高科技,巴菲特是股市金融,不過巴菲特很少涉及期貨或者投機性股票和當年的索羅斯不是一個性質的,巴菲特所持有的股票主要還是類似風投的,而李嘉誠則比較雜,其主要還是以實業為基礎象海運、船務、港岸碼頭的建設和投資、電訊、電子製造、房產以及石油,旗下上市公司只是幫助他實現實業投資的最好渠道。如果說蓋茨的微軟是經營未來的虛擬和概念的話,巴菲特則是像個股市地產商,用風投和融資的方式收購上市公司的股票,在預計最高漲幅後拋售,首先圈地、投錢最後樓售出後在圈地。但是從對某地域的經濟影響力來看還是李嘉誠厲害,現在李嘉誠旗下上市公司的市值達到3萬億以上,在現在香港股市市值佔30%以上,也就是說如果李嘉誠旗下公司處問題了,那麼香港將有一半公民受影響,甚至香港政府受到的影響更大,就像大家想的一樣,如果說澳門是何鴻燊的經營出來的,那麼香港就是以李嘉誠為首的富豪在經營涉及各個產業。所以不能以錢多錢少來衡量,試問亞洲和歐美的地域經濟能一樣嗎?而且蓋茨和巴菲特多是來自股票財富,在整體市值上以及受惠面上沒得比
B. 李嘉誠、比爾蓋茨、巴菲特、 有可比性嗎
先從影響力來說。比爾蓋茨創立了微軟讓個人電腦進入了家庭創立了互聯網拉近了人與人世界之間的距離,推動了一個時代,巴菲特只是只是一個股票投資人,李嘉誠就是各種買賣混作的商人,從房地產到風險投資沒有任何的開創新。地位啥的更不用說,貢獻也是比爾蓋茨最大,比爾蓋茨和巴菲特都把自己的幾乎所有的財產全部捐獻給基金組織。比爾蓋茨成立的基金組織研究出的疫苗也對世界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C. 財務管理專業,案例分析, 1,李嘉誠的經營理念及其合理性 2,從巴菲特身上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
李嘉誠的經營理念
——「誠贏天下」
1、做事先做人,會做人才能成大事; 2、誠贏天下,要立事先立信;
3、善謀人脈,人脈決定財脈,財脈決定命脈; 4、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5、年輕人,要把吃苦當成吃補; 6、人家做8小時,我就做16小時; 7、成功10%靠運氣;90%靠勤奮。=
在李嘉誠的這七條理念中我們可以看出李先生對於誠信的看重。 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誠,不足以動。以信論商,誠贏天下。 「信」不成人不立。由此可見,誠信是人立足的根本。
案例1: 「股神」巴菲特的6大投資良策
巴菲特創造了前無古人的投資成績,他的投資成績每年平均復息增長24%,保持達三十多年之久。假如你在1956年將一萬美元交給他,今天這筆錢已超過一億四千萬,當中已扣除了所有稅收和有關一切的交易費用。
二十多年來,由巴菲特主持的投資,有二十八年成績跑贏標准普爾五百(S&P
500)指數。大家不要以為標普表現不濟,事實上該指數過去的回報,保持在10%左右復息增長,這個投資成績比很多基金的表現還要優勝;對大部分投資者來說已是非常滿意的數字了。但是巴菲特的表現,拋離標普五百一倍半在增長,真令人驚訝!真令人佩服。
現在巴菲特的投資王國以股票形式在紐約交易所掛牌,名為巴郡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是全世界以每股計最貴的股票,時值每股美元七萬五千左右。不少人以擁有巴菲特的股票為身份的象徵,以每年春天能前往奧馬哈開股東大會為樂,以每年巴菲特有份撰寫的年報為投資界的「聖經」。所以,巴菲特是世上最成功的投資者,股神之稱,實至名歸。
比起很多著名甚至取得諾貝爾獎的投資理論,如隨機漫步理論(random walks)、有效市場假設(the effcient market
hypothests)和資本產定價(capital assets pricing
model)等學說,股神的投資理論要簡單得多,而且多了些實用性,其精髓在於挑選優良及價值(value)的股票買入(buy),然後長期持有(hold)。
一、集中投資:巴菲特的意見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幾家公司上,合理的數目是十至十五間。如果投資者的組合太過分散,這樣反而會分身不暇,弄巧反拙。
巴菲特認為要選出最傑出的公司,精力應用於分析它們的經濟狀況和管理素質上,然後買入長期都表現良好的公司,集中投資在它們身上。對於分散投資,股神說:「分散投資是無知者的自我保護法,對於那些明白自己在干什麼的人來說,分散投資是沒什麼意義的。」
二、挑選價值股,不懂永不做:巴菲特的投資成績,在1999/2000年度一度落後於大市,當時由於股神表示不懂科網、不懂電腦軟體的未來發展和不懂半導體是什麼而拒絕買入高科技股。有人更以此攻擊股神,「老態龍鍾」、「與時代脫節」和「風光不再」等等的評語都套用在他身上。
結果隨著科網泡沫的爆破,再次證明股神是對的,這說明了股神只會買入自己能夠了解的公司股票。
三、戰勝心魔,理性投資:很多研究都指出,決定一個投資者成敗的關鍵之一是性格。
股神的心得是戰勝自己內心的恐懼和貪婪。在經過深入了解和研究後,找到了買入股票的真正價值後,就不要理會它短期的價格波動。因為市場上充斥著太多不理性的投資者。遠離市場(紐約)是股神的選擇,這是為了「旁觀者清」。巴菲特的理論是:「設法在別人貪心的時候持謹慎恐懼的態度,相反當眾人都小心謹慎時,要勇往直前。」事實上,短線的股價經常都不可理喻。
3,可分散風險和不可分散風險,現實中的體現
多元化經營的陷阱何在:
(一)多元化生產經營的理論基礎多元化經營實際上是證券投資組合理論 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應用,因而,證券投資組合理論是多元化經營的理論基礎。 證券投資組合理論認為,金融資產投資組合可以由一種以上的金融證券構 成。投資人可以通過持有多種不同證券的方式,將隱含在個別證券中的風險分散 掉,但存在於證券與證券之間的共同風險則無法分散。通過多角化投資來分散的 個別證券風險,稱為可分散風險(或非系統風險)。至於那些無法用多角化投資分 散的風險,稱為不可分散風險(或系統風險)。當這一原理應用到企業生產經營活 動時,即為企業的多元化經營活動。 然而,證券組合投資具有其特定的條件,如果不加分析地盲目應用,必然陷 入多元化經營的陷階一喪失核心競爭能力、資金短缺和協調困難、財務失控。
(二)多元化經營與核心競爭能力的矛盾 運用證券投資組合理論進行分散風險的要點之一在於,只有非完全相關的 證券所構成的投資組合方可分散部分投資風險。這項原理應用於生產經營活動時, 就要求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放棄部分原有業務(甚至可能是核心業務)的基礎上從 事與原有業務不相關的陌生業務。可滿足這一要求的結果有時不僅不能降低風險, 反而會把原來的競爭優勢喪失殆盡。這與多元化經營的目的相矛盾。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利潤、市場份額、競爭優勢、核心能力等因素中, 對企業影響最深遠的是核。動競爭能力,即企業面對市場變化作出反應的能力。 企業核心能力是企業的一項競爭優勢資源和企業發展的長期支撐力。它可能表現 為先進的技術,或一種服務理念,其實質就是一組先進技術和能力的集合體。盡管 企業之間的競爭通常表現為核心能力所衍生出來的核心產品、最終產品的市場之 爭,但其實質歸結為核心能力之間的競爭。企業只有具有核心競爭能力,才能具有 持久的競爭優勢。否則,只能「曇花一現」。企業一時的成功並不表明企業已經擁 有了核心能力。企業核心能力要靠企業的長期培植。 在企業的經營中,獲取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基本途徑有:內部管理型戰略 和外部交易型戰略。企業內部管理型戰略是一種產品擴張戰略,在現有資本結構 下,通過整台內部資源包括控製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開發新產品等,維持並發展 企業競爭優勢,橫向延伸企業生命周期線。內部管理型戰略通過企業內部的力量 培植、鞏固和發展企業核心能力,創造競爭優勢。外部交易型戰略是一種資本擴 張戰略,通過吸納外部資源,推動企業生命周期線的縱向延伸。外部交易型戰略可 以藉助外力來培植、鞏固和發展企業核心能力,創造競爭優勢。企業經營的精髓 就是內部管理型戰略和外部交易型戰略的有效應用。從國際上所有著名企業的發 展可以看到,企業在其持續經營和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在綜合運用這兩種發展 戰略。 內部管理型戰略與外部交易型戰略只有共同作用於企業,通過有機配合、 有效運用,才能使企業生命周期曲線不斷得以延伸,核心能力得以鞏固和發展,競 爭優勢將持續存在。否則,企業就難以維持原有的競爭優勢,更不可能培育出可以 長期擁有競爭優勢的核心能力。 由此可見,企業應該根據其所擁有的核心能力和競爭優勢作出是否採取多 元化經營的策略。
D. 比較李嘉誠和巴菲特投資異同
巴菲特更加註重對單一股票的長期購買,甚至是終生,而李嘉誠則偏向於目的性投資。
E. 近年來優秀的管理者有那幾個他們的管理理念是怎樣的
近年來優秀的管理者及其管理理念:1.35歲的劉迅是陝西奧威科技礦產有限公司董事長,2001年,他通過技術移民取得了加拿大綠卡,把妻子和兒子帶到了溫哥華。
2.中國紅蜻蜓集團董事長錢金波移民則是為了子女教育。
3.36歲的王路現在是CNET——全球第五大IT專業網站——的全球副總裁,海外留學的經歷使他比別人擁有更多的機會.
4.台灣企業家蔡萬才,國泰集團負責人,世界知名富豪。
5.中國馳名商標「兩岸咖啡」是世界知名中外合資,餐飲連鎖企業,由浙江知名女企業家金梅央女士為追求更大的咖啡理想和更好的服務理念,投資創立的咖啡西餐連鎖品牌。
6.龐玉良
創立的林德集團是世界知名的物流服務供應商,服務網路覆蓋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城市。龐玉良認為,聰明的企業家要學會規避貿易壁壘。比如服裝,可以把領子、袖子做好,作為半成品運出去,在帕希姆機場的保稅工貿園再加工成成品,打上「Made in Germany」的標牌,產品就可以在歐盟通行無阻。龐玉良把全國各地的航空貨物先集運到鄭州,然後38個小時運到烏魯木齊,而烏魯木齊至帕希姆的航線是中國到歐洲最近的航線,這樣大幅度降低「中國製造」走出去的物流成本。龐玉良猛在奇思大膽,如何打破貿易壁壘,中國出口商以己之力、行銷全球。
花費10億人民幣購買了德國帕希姆機場100%的股權
7.
78歲的李嘉誠,值得國人學習、了解的地方很多,只要你有這個希望。在本期的報道專題中,《北京青年》周刊匯集了李嘉誠研究學者、在港傳媒人士、市場分析師等相關人士,抽絲撥繭,力圖為讀者展示一個「大眾文化營造的幻想世界」之外的真實李嘉誠。 第一桶金:塑膠花,僅僅是塑膠花。
背景:20世紀40年代中期,塑膠工業在歐美發達國家興起。香港作為全方位開放的世界自由貿易港,市面上很快就出現了從歐美輸入的塑膠製品。塑膠製品易成型,質量輕,色彩豐富,美觀適用,能夠替代眾多的木質或金屬製品。塑膠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缺點,但這些缺點,被人們追趕時髦的風氣所湮沒。時至今日,塑膠製品仍大行其道。
1950年夏,李嘉誠在筲箕灣創立長江塑膠廠。他取「長江」的廠名,來自「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盪萬里」——足見他長江般的雄心大志。
每個人的創業故事都不一樣,第一桶金是最吸引人的話題,面對李嘉誠的成功,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不解:靠塑膠花的銷售,就真的可以成為億萬富豪?沒錯,僅僅依靠塑膠花,李嘉誠已經躋身香港巨富行列。 周兆晴:我們分析李嘉誠,無法忽略的是他的頭腦和審時度勢,這是中國人的良好傳統,未雨綢繆。李嘉誠「塑膠花」的發展也不是一步到位,在他創業初期,香港的塑膠及玩具廠已有三百多家,長江廠只是其中經營狀況良好,但缺乏特色的一家。長江廠出口的塑膠玩具,跟同業並無多大區別,只是款式有細微變化而已。此時,李嘉誠開始設想今後的問題——1957年,世界大戰已經結束十年多,西方國家步入經濟快車道,對生活品位的追求與日俱增,李嘉誠的工廠迅速轉型——主攻塑膠花生產。
塑膠花實際上是鮮花翻版,上世紀50年代是一個追求與尷尬並存的年代——有限的生活水平和膨脹的想法、追求,塑膠花就像一個轉軌時代的完美替代品,迅速佔領著香港甚至全球市場。
周兆晴:50年代李嘉誠做的事情,現在已經有了很好的傳人——就像浙江商人,比如眾所周知的「打火機」出口,這兩者有很大的可比性,大規模生產、大規模批發銷售、出口貿易,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共同點就是塑膠花與打火機的技術含量都很低。
1957年開始的幾年中,李嘉誠靠批發貿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塑膠花出口商、製造商,關鍵的一點是:他已經不僅僅是為了香港,或者為了街坊而生產,他的產品遠銷歐美。 端木:50年代末是戰後香港發展史上第一個黃金期,轉口貿易的蓬勃和貼牌製造商身份使香港市面出現欣欣向榮景象。塑膠花生產廠家其實很多,長江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一間,在「商圈」看來,塑膠花就算做到再大的名氣也不過就是小販,而無法真正進入「企業界」,所以當時稱呼李嘉誠為「塑膠花大王」,多少還有些輕視的感覺。
李嘉誠知道依靠塑膠花出口絕非長久之計,缺乏技術含量的產品在生命力上永遠都不會長久,他企盼著人生一次變革。 轉型伊始:李嘉誠的60年代 背景:香港情況很特殊,地勢不僅狹小,而且多山。有限的土地,無限的需求,加之港府採取高地價政策,寸土寸金,房貴樓昂。1951年,香港人口才過200萬,20世紀50年代末,數量逼近300萬。人口增多,不僅是住宅需求量的增多,因本埠經濟的持續發展,急需大量的辦公寫字樓、商業鋪位、工業廠房。香港長期鬧房荒,房屋的增加量總是跟不上需求量。
生產塑膠花,只是李嘉誠賺錢的手段,是他基業的原始積累。他的最終目的,是充分展示人生的價值,看看一個人的能量究竟有多大!跑得有多遠!
端木:以香港為例,在今天,百億身價的超級巨富,90%是地產商或兼營地產的商人。可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並非如此,大富翁分散在金融、航運、地產、貿易、零售、能源、工業等諸多行業,地產商在富豪家族中並不突出。這同時意味著,房地產不是人人看好的行業。
1958年,李嘉誠在繁盛的工業區——北角購地興建一座12層的工業大廈。1960年,他又在新興工業區——港島東北角的柴灣興建工業大廈,兩座大廈的面積,共計12萬平方英尺。
周兆晴:李嘉誠此時表現出成功商人穩健的一面,資金再緊,李嘉誠寧可少建或不建,也不賣期房或加速建房進度;他盡量不向銀行抵押貸款,或會同銀行向用戶提供按揭。現在看起來這幾乎有些保守,因為他的營利重點放在收租物業。
讀者看到這里會不會同樣驚嘆於李嘉誠的保守:期房買賣、銀行抵押按揭幾乎是地產界不二法門,在李嘉誠眼中卻成了危機的伏筆,當然,這樣的表態需要巨大的財力後盾撐腰,「塑膠花大王」絕非浪得虛名。
收租物業,雖不可像發展物業(建樓賣樓)那樣牟取暴利,卻有穩定的租金收入,物業增值,時間愈往後移,愈能顯現出來。
端木:60年代初期興建的大廈現在還有很多,甚至在中環這樣的黃金地帶時不時還可以見到古舊老樓,四十多年來,物業不斷增值,租金收入穩步提高,這些大廈的業主成為最有保障的一批人。
在上世紀60年代的前五年,李嘉誠雙管齊下,塑膠花生意日益做大,地產投資穩健升值,一個更大的理想逐漸成型。
1965年,35歲的巴菲特開始顯露頭角,他投資的「巴菲特合夥人有限公司」開始私募基金,而他個人財富總額達到400萬美金;1965年,30歲的傑克·韋爾奇竟然是李嘉誠的同行,一名通用電氣(GE)塑膠事業部普通員工;1965年,10歲的比爾·蓋茨正在西雅圖的公立小學就讀三年級;1965年,邁克·戴爾出生;1965年,37歲的李嘉誠身家過億,世界知名,蓋茨家餐桌上擺放的塑膠花也許就是出自李嘉誠的工廠…… 周兆晴:市場與企業的專業人士們多少存在著誤區和失職。熟讀偉大的比爾·蓋茨、巴菲特和韋爾奇,對於華人企業家們並不是全部功課——如果不研究李嘉誠,我們用什麼強有力的經驗去支持未來融入全球化背景的成長? 黃金年代:從商販到巨鱷 背景:1969年10月,美國總統尼克松在聯合國大會上公開表示:願與中共談判。隨後私下傳話中國,可放鬆長達二十年之久的禁運政策。1971年1月,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同年7月,尼克松派基辛格博士訪華,與周恩來、毛澤東會面——香港的轉口貿易地位將會進一步加強。香港經濟界恢復了對香港前途的信心,百業轉旺,對樓宇的需求激增。
在這股風起雲涌的炒風中,李嘉誠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買空賣空是做生意的大忌,投機地產猶如投機股市,「一夜暴富」的後面,往往就是「一朝破產」。
端木:1966年和1967年的香港人生活動盪,這與世界格局及中國內地大背景有關,倒閉潮、擠兌潮一時間席捲本港,這就像大浪淘沙,一些資質平庸的小企業被淘汰掉,在此時大舉進軍地產業需要膽識和大局意識。 李嘉誠堅定地以長期投資者的面目出現在地產界;同時,他又是長期投資者中的保守派。他一如既往地在港島新界的新老工業區尋購地皮,營建廠房。他盡可能少依賴銀行貸款,有的工業大廈完全是靠自籌自有資金建造。公司下屬的塑膠部經營狀況良好,盈利可觀。
摘自《李嘉誠傳》:「文化大革命」開始波及香港。「中共即將武力收復香港」的謠言四起,香港人心惶惶,觸發了自二戰後第一次大移民潮。移民以有錢人居多,他們紛紛賤價拋售物業,擁有數個地盤、物業的李嘉誠憂心忡忡。他不時聽廣播,看報紙,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保留香港現狀,實際上對中共大有好處。中共並不希望香港局勢動亂。」經過深思熟慮的李嘉誠,毅然採取驚人之舉:人棄我取,趁低吸納。
亂極則治,否極泰來。大規模移民潮雖漸息,而移居海外的業主,仍急於把未脫手的住宅、商店、酒店、廠房賤價賣出去。李嘉誠認為這是拓展的最好時機,他把塑膠盈利和物業收入積攢下來。他將買下的舊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產低潮,建築費低廉的良機,在地盤上興建物業。
周兆晴:隨著政治格局的寬松,李嘉誠事業進入快車道,大概在1971年前後,他已經把事業重點完全轉移到地產行業。
此時,香港百業復興,地產市道轉旺。有人說李嘉誠是賭場豪客,孤注一擲,僥幸取勝。只有李嘉誠自己清楚他的驚人之舉是否含有賭博成分。他是這場地產大災難中的大贏家,但絕非投機家。
端木:香港人都知道的一件小事,李嘉誠在將主業轉行到地產之後,他並沒有關閉曾經的塑膠花生產廠房,雖然上世紀70年代塑膠花出口已經衰落,甚至開始賠錢,但他長期將這個工廠保存,一來那是李嘉誠創業之根本;二來是他對曾經同甘共苦創業同事的一個交代。 李嘉誠從來不是一個缺乏責任感的人。 成就超人:
我們對這個超人到底了解多少?
背景:1971年,李嘉誠成立長江地產有限公司。1972年,香港股市一派興旺,李嘉誠認准時機,將長江地產改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騎牛上市,成為「華資地產五虎將」之一。從此,李嘉誠在香港地產股市大展拳腳。
按照一般人的邏輯方式,李嘉誠很有錢,而且已經有錢很多年了。
書店裡,的確擺滿了李嘉誠題材的出版物,看看那些書名,例如:孫子兵法與李嘉誠商場布局、贏遍天下的終極商道、財富狀元賺大錢的秘訣、白手起家的層層突破、給中國學生的11條忠告……它們惟一的共同之處是,塑造著「首富」、「超人」、英雄和導師的形象。李嘉誠的傳奇人生:從窮困少年到「塑膠花大王」,從地產大亨到股市超人,從世界碼頭霸主到新經濟先鋒……他呈現在大眾文化的幻想世界裡,培育了成千上萬的忠誠「擁躉」。在這個「所有行業都是娛樂業」的時代,李嘉誠成為娛樂文化元素的一部分。
當然,娛樂明星效應自有其市場價值,李嘉誠本人行事低調,個人品牌卻價值連城。房子,只要是李嘉誠做的就比較好賣;股票投資,李嘉誠的判斷力如巴菲特一樣令人信賴;在3G的漫長冬季,他得到許多中小投資者始終如一的支持,換了別人做3G恐怕早已關門大吉。
當您將李嘉誠的人生當作童話故事來閱讀時,您有沒有想過問一句:為什麼?
周兆晴:在我的研究中,成就李嘉誠一生大事的轉折絕對不是由塑膠花領域進軍地產行業,而是80年代初期成功收購和記黃埔。從策略層面考慮,如果業務全為地產投資,集團盈利就會純粹被地產相關因素所影響,例如政府規劃和賣地政策等。這樣的投資,經濟景氣時固然盈利理想,但是一旦好景不再,集團承受的打擊就會相當沉重,甚至會有財務危機。
和記黃埔主營項目與地產不太沾邊:貨櫃碼頭、運輸、零售、製造……最重要的一點:李嘉誠再也不是塑膠花大王或者地產商人,他的觸角已經進入到市面的各個領域。
從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整個長和系(長江實業同和記黃埔)便開始進軍海外市場,海外業務范圍包括能源、地產、電訊、零售和貨櫃碼頭等,投資地區以香港為基地延伸到中國內地,北美,歐洲及亞太其他地區。 周兆晴:長和系積極地走國際化道路,除了順應業務規模擴張的需要,更主要的是通過業務全球化來分散其投資風險。不同的市場受經濟周期影響會不同,行業競爭程度也不同,市場發展階段也會有先有後,長和系就利用這種地域上的差異來增加其投資的靈活性並降低所承受的風險,確保整體回報始終都令人滿意。
在香港,作為一個地產富豪,李嘉誠已經成為了城市英雄,他甚至就是這個城市的光榮與夢想。與此相對應的是,雖然內地近年來誕生了不少地產富豪,但從純經營技巧的角度看,獲得認可的寥寥無幾,這還不用說「地產暴利」下的道德質疑。
周兆晴:李嘉誠的範本意義不在於他又賺了多少錢,而在於他獲得這些財富的博弈技巧。從這一點上說,內地地產商們向李嘉誠學習的東西其實很簡單,但又很難學。 3G豪賭:挑戰新經濟領域
背景:和黃目前已在英國、義大利、中國香港地區、澳大利亞、奧地利、丹麥和瑞典推出了3G業務,在全球共有超過1000萬2G客戶和超過103.8萬3G客戶,其中英國約36.1萬、義大利約45.5萬、香港約3.65萬。目前每日3G用戶增長量超過一萬——這一切牢牢確立了和黃全球3G領導者的地位。
從塑膠花到地產,再到上世紀80年代購並重組和記黃埔,邁向國際化。在港口、電訊、零售、地產、基建及能源等產業領域成為世界級的行業領導者。上世紀90年代,李嘉誠轉戰新經濟。在3G、互聯網、媒體、制葯等高新產業領地搶占制高點。
上述題材作為故事來讀,人們耳熟能詳。但是,如果做企業管理的專題研討,我們幾乎沒有思想准備。比如,長實、和黃地產做到香港最大的地產集團,業務還拓展至內地、海外,那麼戰略與營運方面有何獨到之處,為什麼看不到深入的分析文章甚至專著呢?
周兆晴:屈臣氏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之一,近年來的版圖擴張令歐洲人深為震驚,在內地發展也很迅速,但是,現在別指望讀到一本關於屈臣氏的書,連一篇系統分析的論文也難找到。
很多人都認為,3G將是李嘉誠最後一個需要攻克的堡壘,畢竟他已經年近八十,「退休」是一個無法迴避的話題,對手們也在看著他,3G的冬天據說很漫長,李超人的一世英名是不是就會毀在3G上?
端木:在使用尋呼機的時代,和記黃埔的業務就已經在香港開展得有聲有色,目前香港四大移動通訊商中,和記黃埔地位至尊且無法動搖,但是3G業務的開展卻並不是很順利。李澤楷在網路泡沫時代的圈錢行為引發公眾不滿,這也抵消了一些香港人對李嘉誠的好感。
由於電信業先期投資巨大的特點,在未來電信市場的爭奪中,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不追求眼前利潤、精心培育市場,將會成為成功的關鍵之一。
周兆晴:李嘉誠很有耐心,他收購屈臣氏二十年,前十年銷售業績一直不能令人滿意,他卻靜靜等待著零售業的春天,等待著內地零售業市場的開放,這裡面有兩個決定性因素——深謀遠慮和財力支持。3G也可能是等待,但說實話,我個人也不看好這一項目,如果失敗,那將是李嘉誠一生最大的一個敗筆——但是他輸得起。
李嘉誠之所以被稱為「超人」,就是因為他輸得起——他那些看似大膽的「豪賭」,背後都是以他長期信守的戰略假設和道德原則做支撐,旁觀者看是驚濤駭浪,也許他是閑庭信步。
從20世紀50年代塑膠廠(說是塑膠車間更恰當一些)的小老闆,到21世紀初世界商界巨鱷,個中變遷真是只有「超人」兩字可以概括。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宴請國外的生意夥伴,席間,談到中國企業家話題,外國朋友說,我們很推崇中國的李嘉誠。但是,很困惑:「你們為什麼不研究李嘉誠?」中國人當然予以反駁:列舉了現在書店可以看到的琳琅滿目的關於李嘉誠的書。然而,外國朋友搖頭說:那些書都不是專業的研究。他還說,在他們國家,對李的研究比中國人做的深入很多。
李嘉誠是一部曠世傳奇,他白手起家成為華人首富,給人們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但是,我想外國朋友的意思是,作為世界級的企業家,李嘉誠並沒有得到專業立場的解讀。
周兆晴:香港娛樂圈「星」光燦爛,有兩位「圈外人」卻獲得比大牌明星還要高的「明星效應」。一位就是李嘉誠,另一位是原《明報》老闆、武俠小說家金庸。不過,這種家喻戶曉的明星效應,明顯阻礙了人們對兩位高人的專業研判,對於他們成就的認識恐怕還需要幾代人。 端木:我是一個香港人,我們無法想像沒有李嘉誠的生活,說誇張些,600萬香港人每時每刻都在為他積累著財富,交通、電訊、電燈、零售……想來想去,除去仰鼻呼吸之外,他幾乎約束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李嘉誠面前比爾·蓋茨顯得有些投機。
李嘉誠用幾十年去做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如果這是一場「經營策略」的在線游戲,他已經可以拿到最高積分;事實上這一切真的很像「游戲」,原因在於其「教科書般」的完美。
中國企業家應當仔細研讀一下李嘉誠,以期重建責任和誠信為基石的商業文化,而那正是李先生多年來一直呼籲的:「過去的六十多年,滄海桑田,但我始終堅持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公平、正直、真誠、同情心,憑仗努力和蒙上天的眷顧,循正途爭取到一定的成就。」除去可以量化的財富之外,我們對李嘉誠的了解是否還可以更多一些呢? 李嘉誠: 全面滲透港人生活在香港,「李嘉誠」三個字代表了一個白手起家的傳奇,亦代表了心繫故鄉的潮州人精神。環繞李嘉誠身邊的故事多不勝數,有贊揚的,亦有責難的。他創立的商業王國,生意涉及各行各業,「拚命」從每個香港人口袋中賺取金錢,但另一方面,生活節儉的他又往往不惜一擲千金,捐出大筆款項給醫院和教育機構,令不少香港和內地人受惠。有人欣賞他,以他為人生奮斗的目標,但亦有人不滿他,認為李家王國隻手遮天,為所欲為,而更多香港人同時帶有這兩種互相矛盾的復雜心情,既愛又妒。
說實在的,李嘉誠旗下的生意業務,已滲入香港每個家庭,地產、能源、電訊、零售……許多人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李超人」的客戶。筆者的五兄弟姐妹,就有三個住在李嘉誠企業龍頭「長江實業集團」興建的住宅,而筆者家中的日常生活用品,多半購自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集團」的百佳超級市場,就算是每晚照著小兒做工課的燈火,也是來自他旗下「香港電燈公司」供應的電力。換句話說,香港人每月賺來的,或多或少貢獻給了他,難怪有人崇拜他,也有人埋怨他賺了香港人太多的錢。
但無論如何,有關他的新聞,即使是無關痛癢的花邊消息,總會吸引香港人的注意。他說的每句話,盡管閑話家常,亦經常會成為報章的頭條。他在公眾場合中的一言一行,都是鎂光燈追逐的焦點。他每年主持長實集團的業績演示文稿會,變相成為他個人的記者招待會,傳媒關心他對政治問題的看法,健康,乃至私人生活,多於集團本身的業績。
背負「李嘉誠」三個字,即使做善事也不一定事事順利。去年他捐出10億港元給香港大學做教研用途,校方為答謝他,決定將港大醫學院冠上李嘉誠的名字,結果引起部分醫學院學生和畢業生的反對。
香港大學醫學院的前身是香港西醫書院,孫中山正是該書院的第一屆畢業生,近百年來醫學院都沒有冠名,今次校方在未有充分咨詢下便將百年老店的招牌送給了李嘉誠,有畢業生在報章上刊登廣告反對,表面上是批評校方做法錯誤,實際上則不滿李嘉誠沾了醫學院的光。
其後,李嘉誠表示不會因部分港大校友反對而放棄港大醫學院給予他的冠名。校方最終亦將醫學院改名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今次事件引起這么強烈的反彈,可說是因李嘉誠的盛名而起。有人認為,以李嘉誠的條件應該捐出更多錢,而校方要答謝他的話,找一座新大樓為他冠名便可。
自從李嘉誠晉身香港首富,生意越做越大之後,媒體便給他一個不知是褒是貶的綽號:「李超人」,而他兩個兒子——長實集團副主席李澤鉅和電訊盈科集團主席李澤楷,則分別被封為「小超人」和「小小超」,這反映出李氏家族在香港確實擁有很大的影響力。
香港人羨慕李嘉誠,但名人也有名人的痛苦。一個普通人,雖然沒有李嘉誠的財富,卻擁有無價的自由。李嘉誠坐擁過千億港元財富,卻買不到自由的天地,他和家人走到任何一處地方,都有保鏢貼身跟隨,其妻子庄月明的墓也有賊人打注意,企圖盜墓。他們的家庭生活,特別是李嘉誠的紅顏知己和再婚問題,更成為了大眾茶餘飯後的話題。 年屆七十八的李嘉誠至今未言退休,他一直走著一條不平凡的路,在香港的政經界呼風喚雨,許多人都以他惟馬首是瞻。再者,李嘉誠對於許多香港人趨之若鶩的金錢,卻有一番見解,他說過:「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F. 為什麼巴菲特是世界首富
股神:沃倫·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董事長。
出生年月:1930年8月30日 籍貫: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
畢業院校:哥倫比亞大學金融系
沃倫·巴菲特經歷
1930年8月30日,沃倫·巴菲特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沃倫·巴菲特從小就極具投資意識,他鍾情於股票和數字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家族中的任何人。他滿肚子都是掙錢的道兒,五歲時就在家中擺地攤兜售口香糖。稍大後他帶領小夥伴到球場撿大款用過的高爾夫球,然後轉手倒賣,生意頗為經火。上中學時,除利用課余做報童外,他還與夥伴合夥將彈子球游戲機出租 給理發店老闆們,掙取外快。
1941年,剛剛跨入11歲,他便躍身股海,購買了平生第一張股票。
1947年,沃倫·巴菲特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財務和商業管理。但他學得教授們的空頭理論不過癮,兩年後便不辭而別,輾轉考入哥倫比亞大學金融系,拜師於著名投資學理論學家本傑明·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門下,巴菲特如魚得水。格雷厄姆反投機,主張通過分析企業的贏利情況、資產情況及未來前景等因素來評價股票。他教授給巴菲特豐富的知識和決竅。富有天才的巴菲特很快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門生。
1950年巴菲特申請哈佛大學被拒之門外。
1951年,21歲的巴菲特學成畢業的時候,他獲得最高A+。
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資金達到30萬美元,但年末則升至50萬美元。
1962年,巴菲特合夥人公司的資本達到了720萬美元,其中有100萬是屬於巴菲特個人的。當時他將幾個合夥人企業合並成一個「巴菲特合夥人有限公司」。最小投資額擴大到10萬美元。情況有點像現在中國的私募基金或私人投資公司。
1964年,巴菲特的個人財富達到400萬美元,而此時他掌管的資金已高達2200萬美元。
1966年春,美國股市牛氣沖天,但巴菲特卻坐立不安盡管他的股票都在飛漲,但卻發現很難再找到符合他的標準的廉價股票了。雖然股市上瘋行的投機給投機家帶來了橫財,但巴菲特卻不為所動,因為他認為股票的價格應建立在企業業績成長而不是投機的基礎之上。
1967年10月,巴菲特掌管的資金達到6500萬美元。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歷史上最好的成績:增長了59%,而道·瓊斯指數才增長了9%。巴菲特掌管的資金上升至1億零400萬美元,其中屬於巴菲特的有2500萬美元。
1968年5月,當股市一片凱歌的時候,巴菲特卻通知合夥人,他要隱退了。隨後,他逐漸清算了巴菲特合夥人公司的幾乎所有的股票。
1969年6月,股市直下,漸漸演變成了股災,到1970年5月,每種股票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甚至更多。
1970年-1974年間,美國股市就像個泄了氣的皮球,沒有一絲生氣,持續的通貨膨脹和低增長使美國經濟進入了「滯脹」時期。然而,一度失落的巴菲特卻暗自欣喜異常因為他看到了財源即將滾滾而來──他發現了太多的便宜股票。
1972年,巴菲特又盯上了報刊業,因為他發現擁有一家名牌報刊,就好似擁有一座收費橋梁,任何過客都必須留下買路錢。1973年開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蠶食《波士頓環球》和《華盛頓郵報》,他的介入使《華盛頓郵報》利潤大增,每年平均增長35%。10年之後,巴菲特投入的1000萬美元升值為兩個億。
1980年,他用1.2億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單價,買進可口可樂7 %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樂改變了經營策略,開始抽回資金,投入飲料生產。其股票單價已漲至51.5美元,翻了5倍。至於賺了多少,其數目可以讓全世界的投資家咋舌。
1992年中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購下435萬股美國高技術國防工業公司——通用動力公司的股票,到年底股價上升到113元。巴菲特在半年前擁有的32,200萬美元的股票已值49,100萬美元了
1994年底已發展成擁有230億美元的伯克希爾工業王國,它早已不再是一家紡紗廠,它已變成巴菲特的龐大的投資金融集團。從1965-1994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6.77%,高出道·瓊斯指數近17個百分點。如果誰在1965年投資巴菲特的公司10000美元的話,到1994年,他就可得到1130萬美元的回報,也就是說,誰若在30年前選擇了巴菲特,誰就坐上了發財的火箭。
2000年3月11日,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的網站上公開了年度信件——一封沉重的信。數字顯示,巴菲特任主席的投資基金集團伯克希爾公司,去年純收益下降了45%,從28.3億美元下降到15.57億美元。伯克希爾公司的A股價格去年下跌20%,是90年代的唯一一次下跌;同時伯克希爾的賬面利潤只增長0.5%,遠遠低於同期標准普爾21%的增長,是1980年以來的首次落後.
2007年3月1日晚間,「股神」沃倫·巴菲特麾下的投資旗艦公司——伯克希爾·哈撒維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公布了其2006財政年度的業績,數據顯示,得益於颶風「爽約」,公司主營的保險業務獲利頗豐,伯克希爾公司去年利潤增長了29.2%,盈利達110.2億美元(高於2005年同期的85.3億美元);每股盈利7144美元(2005年為5338美元)。
1965—2006年的42年間,伯克希爾公司凈資產的年均增長率達21.4%,累計增長361156%;同期標准普爾500指數成分公司的年均增長率為10.4%,累計增長幅為6479%。
2007年3月1日,伯克希爾公司A股股價上漲410美元,收於106600美元。去年伯克希爾A股股價上漲了23%,相形之下,標普500指數成分股股價平均漲幅僅為9%。
巴菲特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家,他依靠股票、外匯市場的投資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富翁。他倡導的價值投資理論風靡世界。價值投資並不復雜,巴菲特曾將其歸結為三點:把股票看成許多微型的商業單元;把市場波動看作你的朋友而非敵人(利潤有時候來自對朋友的愚忠);購買股票的價格應低於你所能承受的價位。「從短期來看,市場是一架投票計算器。但從長期看,它是一架稱重器」——事實上,掌握這些理念並不困難,但很少有人能像巴菲特一樣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去。巴菲特似乎從不試圖通過股票賺錢,他購買股票的基礎是:假設次日關閉股市、或在五年之內不再重新開放。在價值投資理論看來,一旦看到市場波動而認為有利可圖,投資就變成了投機,沒有什麼比賭博心態更影響投資。」
巴菲特2006年6月25日宣布,他將捐出總價達370億美元的私人財富投向慈善事業。這筆巨額善款將分別進入全球首富、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創立的慈善基金會以及巴菲特家族的基金會。巴菲特捐出的370億美元是美國迄今為止出現的最大一筆私人慈善捐贈。
據路透社報道,伯克希爾-哈撒韋投資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巴菲特現年75歲,《福布斯》雜志預計他的身價為620億美元,是全球首富。370億元的善款佔到了巴菲特財產的大約60%。
巴菲特在一封寫給比爾與梅林達·蓋茨基會的信中說,他將捐出1000萬股伯克希爾公司B股的股票,按照市值計算,等於巴菲特將向蓋茨基金捐贈300億美元。
蓋茨基金會發表聲明說:「我們對我們的朋友沃倫·巴菲特的決定受寵若驚。他選擇了向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捐出他的大部分財富,來解決這個世界最具挑戰性的不平等問題。」
此外,巴菲特將向為已故妻子創立的慈善基金捐出100萬股股票,同時向他三個孩子的慈善基金分別捐贈35萬股的股票。
不久前,蓋茨剛剛宣布他將在兩年內逐步移交他在微軟的日常管理職責,以便全身心投入蓋茨基金會的工作。蓋茨基金會的總財產目前已達300億美元。該基金會致力於幫助發展中國家的醫療事業以及發展美國的教育。
《福布斯》雜志3月6日發布2008年度全球富豪榜,「股神」沃倫·巴菲特由於所持股票大漲,身家猛增100億美元至620億美元,問鼎全球首富;墨西哥電信大王卡洛斯·斯利姆·埃盧位列第二,其個人資產為600億美元,比去年的490億美元猛增110億美元;曾經連續13年蟬聯首富桂冠的微軟主席比爾·蓋茨則退居第三,個人資產為580億美元,比去年增長20億美元。
G. 李嘉誠和巴菲特誰厲害
要回答你這個問題,需要對李嘉誠和巴菲特進行一個非常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之前你要具有正確的價值取向以及完整的理論框架,否則做不出判斷,即使勉強做出判斷,那又反映的也不是客觀問題。
H. 跟著李嘉誠買股票好還是跟著巴菲特買股票好
都不好,人家是資本實力強,常常買到接近面值的股票,遇套能守,還可以補倉,普通散戶是無法做到的,目前國內股市是投機市場,發行價奇高,散戶是不可以和名人比買股票的!
I. 巴菲特和李嘉誠誰更有錢
巴菲特比李嘉誠有錢
J. 李嘉誠 巴菲特誰有錢
李嘉誠是做實業的,而巴菲特是玩股票期貨等非實業的,不具有可比性。 如果單論誰有錢,那麼則是巴菲特,因為巴菲特曾於我國深市滬市開通這類業務的時候從中捲走了大量資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