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信風
擴展閱讀
萬集科技歷史股票行情 2025-01-12 12:13:21
華榮證券交易股票軟體 2025-01-12 12:09:39

信風

發布時間: 2024-10-17 07:40:37

❶ 季風和信風的區別有哪些 季風與信風的不同是什麼

導語:季風是由海陸分布、大陸地形、大氣環流等因素造成的,周期為一年的大范圍對流現象。最近有些朋友搞不清楚季風和信風的區別有哪些?季風與信風的不同是什麼?一起來看看。
季風和信風的區別
區別是1、風向不同,信風全年穩定,但會季節性南北移動;而季風,夏季冬季風向不同。
2、二者成因不同。信風:信風是副熱帶高壓流向熱帶低壓的氣流。根本原因全球太陽輻射不均勻(大體上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附近氣溫高,氣流上升,易形成對流雨,因此地表氣壓低,即赤道低氣壓帶。而上升氣流在高空堆積,形成高壓,高空氣流向高緯度地區流動。在副熱帶區域與來自副極地低氣壓高空的氣流相遇,被迫下沉,地表氣壓高,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受氣壓梯度力作用,地表氣流由副熱帶高壓向熱帶低壓流動,即信風。受地轉偏向力作用,北半球偏轉成東北風,即東北信風帶,南半球是東南信風帶。
季風:根本原因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大陸比熱小,大洋比熱大,造成海洋與陸地之間高低氣壓差,由高壓向低壓流動的氣流。夏季,大陸增溫快,氣流上升,地表形成低壓。大洋增溫慢,地表形成高壓。風向由海洋吹響陸地(如東亞夏季的東南季風);冬季,大陸降溫快,形成高壓,海洋降溫慢,形成低壓。風向由大陸吹響海洋(東亞冬季的西北風)。
季風的定義
季風(monsoon),由於大陸及鄰近海洋之間存在的溫度差異而形成大范圍盛行的,風向隨季節有顯著變化的風系,具有這種大氣環流特徵的風稱為季風。
現代氣象學意義上季風的概念是17世紀後期由哈萊(Halley)首先提出來的,即季風是由太陽對海洋和陸地加熱差異形成的,進而導致了大氣中氣壓的差異。夏季時,由於海洋的熱容量大,加熱緩慢,海面較冷,氣壓高,而大陸由於熱容量小,加熱快,形成暖低壓,夏季風由冷洋面吹向暖大陸;冬季時則正好相反,冬季風由冷大陸吹向暖洋面。這種由於下墊面熱力作用不同而形成的海陸季風也是最經典的季風概念。
到18世紀上半葉,哈得萊(Hadley)對季風模型進行了補充和修正。他指出,按照哈萊的理論,南亞地區阿拉伯海至印度的季風應該是夏季吹南風,冬季吹北風,但實際觀測到的卻是夏季吹西南風,冬季吹東北風。這是因為夏季當氣流從南半球跨越赤道進入北半球時,由於地球的自轉效應,氣流會受到一個向右的慣性力作用,這個力就是地轉偏向力(科里奧利力)。由於地轉偏向力的作用,氣流在向北的運行過程中向右偏,形成了西南風。
此外,受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及其他因子的影響,東亞的季風比南亞地區更復雜。其中,南海—西太平洋一帶屬熱帶季風區,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夏季,南海--西太平洋熱帶東南季風,東亞大陸--日本副熱帶西南季風。冬季,30°N以北為西北季風,以南為東北季風。
信風成因
信風的形成與地球三圈環流有關,太陽長期照射下,赤道受熱最多,赤道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在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氣壓帶,在高空形成相對高氣壓,高空高氣壓向南北兩方高空低氣壓方向移動,由於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南北緯30度附近偏轉成與等壓線線平行,大氣在此處堆積,被迫下沉,在近地面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此時,赤道低氣壓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之間產生氣壓差,氣流從「副熱帶高氣壓帶」流向「赤低」。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北半球副熱帶高壓中的空氣向南運行時,空氣運行偏向於氣壓梯度力的右方,形成東北風,即東北信風。南半球反之形成東南信風。
在對流層上層盛行與信風方向相反的風,即反信風。信風與反信風在赤道和南北緯20~35°之間構成閉合的垂直環流圈,即哈德萊環流。由於副熱帶高壓在海洋上表現特別明顯,終年存在,在大陸上只冬季存在。故在熱帶洋面上終年盛行穩定的信風,大陸上的信風穩定性較差,且只發生在冬半年。兩個半球的信風在赤道附近匯合,形成熱帶輻合帶。信風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系統,但也有明顯的年際變化。有人認為,東太平洋信風崩潰,可能對赤道海溫激烈上升有影響,是厄爾尼諾形成的原因。其增強、減弱是有規律的,厄爾尼諾時信風大為減弱,致使赤道地區的緯向瓦克環流也減弱。反厄爾尼諾時,信風增強,瓦克環流增強並向西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