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什麼意思
意思是:部隊行動迅速時,如狂風飛旋;行進從容時,如森林徐徐展開;攻城掠地時,如烈火迅猛;駐守防禦時,如大山巋然。
出自春秋末年孫武《孫子兵法·軍爭篇》,部分節選如下: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軍爭為利,軍爭為危。
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
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
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譯文:
孫子說:用兵的原則,將領接受君命,從召集軍隊,安營紮寨,到開赴戰場與敵對峙,沒有比率先爭得制勝的條件更難的事了。
「軍爭」中最困難的地方就在於以迂迴進軍的方式實現更快到達預定戰場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條件變為有利的條件。
所以,由於我迂迴前進,又對敵誘之以利,使敵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發雖後,卻能先於敵人到達戰地。能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計的人。
「軍爭」為了有利,但「軍爭」也有危險。
帶著全部輜重去爭利,就會影響行軍速度,不能先敵到達戰地;丟下輜重輕裝去爭利,裝備輜重就會損失。
卷甲急進,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軍,奔跑百里去爭利,則三軍的將領有可能會被俘獲。健壯的士兵能夠先到戰場,疲憊的士兵必然落後,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馬如期到達;強行軍五十里去爭利,先頭部隊的主將必然受挫,而軍士一般僅有一半如期到達;強行軍三十里去爭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馬如期到達。
這樣,部隊沒有輜重就不能生存,沒有糧食供應就不能生存,沒有戰備物資儲備就無以生存。
所以不了解諸侯各國的圖謀,就不要和他們結成聯盟;不知道山林、險阻和沼澤的地形分布,不能行軍;不使用向導,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
所以,用兵是憑借施詭詐出奇兵而獲勝的,根據是否有利於獲勝決定行動,根據雙方情勢或分兵或集中為主要變化。
按照戰場形勢的需要,部隊行動迅速時,如狂風飛旋;行進從容時,如森林徐徐展開;攻城掠地時,如烈火迅猛;駐守防禦時,如大山巋然;軍情隱蔽時,如烏雲蔽日;大軍出動時,如雷霆萬鈞。
(1)迅疾如風擴展閱讀:
「疾如風」,一是進攻,二是撤退,進攻則迅疾如風,撤退則去無影蹤。曹操補充說是擊空虛也,要能判斷虛實,出其不意,攻其無備,避實擊虛,才能所向披靡,迅疾如風。
「徐如林」指軍陣,像樹林一樣整齊,徐徐而行,無懈可擊。
「侵掠如火」,進攻的時候就像熊熊烈火。李筌註解說:「如火燎原,無遺草。」加了一個「無遺草」,敵人無處可逃,不可抵禦,一個也跑不掉。林彪的猛打猛沖猛追,三猛戰術,就是相當於「侵掠如火」。
「不動如山」,曹操註解說:「守也。」不動如山是講防守。軍隊不動的時候,就像山一樣不可撼動。
《孫子兵法·軍爭篇》是春秋時期兵法家孫武創作的一篇散文。講的是「凡用兵之法」。通過軍隊對「利」的看重,進行一步步的分析,提出了「風林火山」等概念。從軍隊的立命之本談起,一點點引出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