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馬富元中國知網如何看待農業供給側改革
馬富元中國知網看待農業供給側改革如下:
1、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生產力和供給質量。這需要通過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電商、農業科技創新等措施,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提升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率。
2、建立健全農業市場體系,增強市場對農業供給的引領作用。這需要加強農產品流通、價格監測和信息公開等工作,提高市場信息透明度,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增強市場對農業供給的引導作用。
3、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水平。這需要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包括道路、水利、電力、通訊等方面,在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的同時,提高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平,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B. 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法律分析: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措施有:1.加快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2.加強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3.加快現代種業創新。4.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
法律依據:《農業部關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一、穩定糧食生產,鞏固提升糧食產能
1.加快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按照「布局合理、標識清晰、生產穩定、能劃盡劃」的原則,結合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以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優勢農產品布局規劃為依託,選擇農田基礎設施較好、相對集中連片的田塊,科學合理劃定稻穀、小麥、玉米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膠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推動將「兩區」內地塊全部建檔立冊、上圖上網、到村到田,實現信息化精準化管理(計劃司、種植業司牽頭,該分工為農業部內部分工,下同)。抓緊研究制定「兩區」劃定操作規程和管理辦法,完善激勵機制和支持政策,引導財政、金融、保險、投資等政策措施逐步向「兩區」傾斜,推動層層落實建設管護主體責任(計劃司、財務司牽頭)。
2.加強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大規模開展高標准農田建設,加大投入力度,創新建設機制,提高建設質量。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將曬場、烘乾、機具庫棚、機耕道路、土壤改良等配套設施納入高標准農田建設范圍(計劃司牽頭)。引導金融機構對高標准農田建設提供信貸支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財務司牽頭)。推動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政策措施,實施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行動,分區開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復,持續推進中低產田改造。擴大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范圍,制定發布保護規劃綱要(種植業司牽頭)。開展耕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深入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繼續開展重金屬污染區耕地修復試點(科教司牽頭)。
3.加快現代種業創新。加大種業自主創新重大工程實施力度,開展稻穀、小麥、玉米、大豆四大作物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加快適宜機械化生產、輕簡化栽培、優質高產多抗廣適新品種選育。積極推動以企業為主體的作物育繁推一體化發展模式,扶持壯大一批種子龍頭企業,加快國家級育制種基地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推動新一輪農作物品種更新換代(種子局牽頭)。加快推進畜禽水產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加強地方畜禽品種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推進聯合育種和全基因組選擇育種,推動主要畜禽品種國產化(畜牧業司牽頭)。推進建設國家海洋漁業種質資源庫,加快建設一批水產種質資源場和保護區、育種創新基地(漁業局牽頭)。加大野生植物和珍稀種質資源保護力度,推進瀕危野生植物搶救性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深入實施第三次種質資源普查收集(科教司、種子局牽頭)。
4.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啟動實施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深入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在條件成熟地區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推進「機器換人」,推出一批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強化農機、農藝、信息化技術融合,努力突破主要作物機械化作業瓶頸,推進農機化技術集成應用。大力推進農機深松整地作業,全國深松面積達到1.5億畝以上。積極開展「鐮刀彎」地區玉米青貯、玉米籽粒收獲、牧草收獲、馬鈴薯收獲機械化示範推廣,加強適宜丘陵山區、設施農業、畜禽水產養殖的農機技術裝備研發和推廣。開展植保無人飛機推廣示範。創建100個「平安農機」示範縣(農機化司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