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張耳作品譯文
張耳,魏國大梁人,曾為公子無忌門客,與陳余結為患難之交。秦滅魏後,他們改名避難至陳地,投靠里正衛。在陳涉起義後,張、陳二人建議陳涉謹慎行事,先聯絡六國後代建立聯盟。陳涉自立為王後,陳余建議先攻取函谷關。陳王武臣等人受命攻打趙國,他們號召民眾反抗秦暴,隊伍迅速壯大至數萬人,武臣自封為武信君,攻佔趙國十城。
范陽令蒯通洞察人心,指出秦法雖嚴酷,但人們畏懼而非痛恨。他建議武信君智取范陽,通過說服守將歸降,許以優待條件招降燕、趙。武信君採納了蒯通的計策,范陽令順利降服,趙地多城不戰而得。然而,趙王自立為王引起陳王不滿,陳王欲發兵攻打。國相房君建議接納並利用趙王的力量對抗秦國,陳王採納,派出使者祝賀趙王,趙王則擴展勢力,韓廣被立為燕王,趙王囚於燕軍中。
李良在接到秦王寬恕的信後,疑慮增兵,途中誤殺趙王姐,引發邯鄲之戰。張耳與陳余逃亡,張耳被立為趙王,陳余被圍鉅鹿。盡管張耳責備,陳余仍未能解救,關系因此破裂。在項羽援救下,陳余辭職,印信轉交張耳。趙王歇回到都城,張耳被封為常山王,陳余因未封王心生不滿。
張耳選擇投奔漢王,漢王待以厚遇。陳余在敗給張耳後,自立為趙王,要求漢王殺張耳才助漢。漢王設計讓陳余以為張耳已死,陳余反叛失敗。張耳之子張敖繼位,趙王敖之妻成為魯元公主。趙王敖對高祖尊敬,但高祖態度傲慢,導致貫高等人慾刺殺高祖,趙王竭力保護。貫高被捕後,忠誠至死,最終證明趙王清白。
張王家族後代在孝惠、高後到文帝、孝景時期,多有顯赫職位。張敖之子張偃因母為公主,被封為魯元王。元王之後,子輩分封為樂昌侯和信都侯。呂後掌權時期,張氏家族受波及,但孝文帝即位後,恢復張偃的南宮侯封號,延續張氏血統。
(1)張耳擴展閱讀
張耳(前264年-前202年),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人。秦末漢初人物,曾參加秦末農民起義軍,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時,張耳被封為常山王,後歸漢成為劉邦部屬,被加封為趙王。漢高帝五年薨,謚曰景王。習稱趙景王。
Ⅱ 張耳究竟多厲害,為何劉邦如此崇拜他
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偶像,其實在古代也不例外,任何時代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崇拜對象,就連漢高祖劉邦也有自己的偶像,非常的崇拜他。不過說到這個人,可能很多人對他都不是特別的熟悉。張耳是秦末漢初的一個人物,早年間是戰國時期信陵君的門客,但是聲名在外,劉邦一直都對他非常的崇敬。後來也是歸順了漢王劉邦,參加了楚漢之爭,對於漢朝的建立也是有很大的功勞的。張耳受封趙王,可以說劉邦一直都非常的重視他,然而一個人能夠吸引別人,尤其是像劉邦這樣的人物,必然有他的過人之處,那麼究竟張耳是有多厲害,才能讓劉邦如此的崇拜他呢?
1.張耳簡介
張耳(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02年),河南開封(今河南開封市)人。秦末漢初歷史人物。
早年為信陵君門客,授外黃縣令。參加陳勝起義,擔任校尉。支持武臣為趙王,封為右丞相。武臣死後,擁立趙歇為趙王,扶趙抗秦。項羽分封諸侯時,封為常山王,定都襄國(今河北邢台市)。受到陳餘攻擊,歸順漢王劉邦,參加楚漢之爭。隨從韓信平定趙國,受封為趙王。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去世,時年六十三歲,謚號為景,史稱趙景王。
2.張耳是個怎樣的人
在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的過程中,張良、蕭何、韓信等名臣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為漢朝的建立提供了相當大的幫助。除了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在西漢建立的過程中,還有一位在今天鮮為人知,在當時卻是不容忽視的人物,他就是張耳。
說起張耳這個名字,可能許多人並不十分了解。不過要是提到他的祖父,那可就稱得上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張耳的曾祖父正是戰國時期提出連橫學說,並成功在戰略層面讓秦國實現獨霸的著名縱橫家張儀。
那麼,這位有著一位厲害先祖,卻不被人們所熟知的張耳究竟是什麼人呢?
公元前264年,張耳出生在魏國的首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西北部一帶)。據《史記》記載:其少時,及魏公子毋忌為客。也就是說,他年少便成為了魏國一位叫做毋忌的公子的門客,為其出謀劃策。
毋忌這個名字看著令人感到陌生,但若是說他更廣為人知的名字,相信人們會恍然大悟。這位張耳所追隨的公子,便是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魏無忌招攬了許多才能出眾的名士,其中便有少年便器宇不凡的張耳。
張耳亡命到了位於今河南省民權縣的外黃縣,當地有個商人,其女非常貌美,但夫君早喪,於是商人的門客便向他推薦道:必欲求賢夫,從張耳。於是商人的女子便嫁給了張耳,女方家族也拿出很多錢財給張耳,張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為外黃令,名由此益賢。
後來,秦國滅亡了魏國,攻佔了其都城大梁,張耳定居在外黃,並沒有任何的驚慌失措或是潛逃。不過,平靜的日子只維持了數年,很快秦始皇聽說張耳是魏國的名士,便懸賞千金捉拿他,懸賞五百金捉拿他的好友陳餘。張耳、陳餘乃變名姓,俱之陳,為里監門以自食。所謂里監門,就是看門的小吏。
二人忍辱負重,直至秦二世元年(前209),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義軍很快達到了數萬人之眾,而且很快就攻下了張耳所在的陳縣。張耳、陳餘上謁陳涉。涉及左右生平數聞張耳、陳餘賢,未嘗見,見即大喜。陳勝召集陳縣德高望重之人,獲得了稱王的建議後,他又向張耳、陳餘詢問。
二人回答說: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願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後,自為樹黨,為秦益敵也。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彊。如此野無交兵,縣無守城,誅暴秦,據咸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則帝業成矣。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
張耳、陳餘認為,陳勝現在應該做的是擁立各國國君的後裔,從而團結曾經六國的遺民,增加秦國的敵人,從而更加有利於誅滅暴秦。隨後再搶先佔領咸陽,號令天下。要是現在急於稱王,恐怕其他起義軍會失去鬥志,不再奮力作戰。
陳勝沒有聽從二人的勸告,執意稱王,於是日後落得眾叛親離。
3.劉邦為何崇拜張耳
項梁成為下一代義軍領袖後,便聽從范增的建議,立楚國王室後裔為楚懷王,從而團結了原本楚國故地的人們。事實證明,張耳、陳餘的建議十分正確,如果陳勝採納的話,天下或許就歸於陳勝了。
離開陳勝後,張耳跟隨義軍將領武臣,並助他自立為趙王。公元前206年,劉邦攻入咸陽,秦朝滅亡,隨後,在項羽的主導下,天下諸侯們各得其所,張耳因其貢獻也被立為常山王。不過不久,之前反目成仇的昔日好友陳餘便派兵前來攻打,張耳兵敗,逃往劉邦麾下。
早在張耳還居住在外黃縣時,就與劉邦有交情,劉邦還曾在他家居住數月,如今張耳來投奔,劉邦也是厚待了他。漢高祖三年(前204)時,韓信已定魏地,遣張耳與韓信擊破趙井陘,斬陳餘泜水上,追殺趙王歇襄國。
第二年,張耳因功勞和名望而被劉邦立為趙王,定都於襄國,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又過了一年,張耳去世,享年六十三歲。劉邦賜給他謚號景,於是世人也稱之為趙景王。
張耳是名臣之後,自幼有賢名,且戰略眼光出眾,積極反抗暴秦,最終成為了漢朝的開國功臣。然而,他因為危難時陳餘救援不力便與昔日好友恩斷義絕,奪取其兵權,最後還跟隨漢軍將其誅殺,可謂是生涯中的一點遺憾。
Ⅲ 張耳簡介評價 張耳的故事 張耳怎麼死的
中文名:張耳
民 族:華夏族
出生地:大梁
出生日期:公元前264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202年
職 業:諸侯王
主要成就:重建趙國,反抗暴秦 西漢開國功臣
王 爵:常山王、趙王
謚 號:景王
子 嗣:張敖
史書記載:張耳陳余列傳
張耳(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02年),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人,家於外黃。秦末漢初人物,曾參加秦末農民起義軍,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時,張耳被封為常山王(後世為避漢文帝諱,恆山皆作常山)定都襄國(邢台)後歸漢成為劉邦部屬,被加封為趙王。漢高帝五年薨,謚曰景王。習稱趙景王。
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張耳陳余列傳》,是張耳、陳餘的合傳。深刻地揭示了張、陳貧賤艱難之時相與誠信,顯貴之後以利相傾這種前後不一的處世態度,從而生動地刻畫出他們的性格轉變過程,發人深省,具有深刻的認識意義。
Ⅳ 張耳最後怎麼樣了是什麼結局
張耳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將領之一,他曾經在漢朝建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他的結局卻並不完美。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張耳的結局。
1. 張耳的政治地位
張耳在漢朝建立過程中擔任了重要職位,他是劉邦麾下的重要將領之一,也是漢朝初期的重要政治家。他曾經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整頓了軍隊紀律,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和士氣。此外,他還積極推行中央集權制度,加強了國家的統一和穩定。這些措施為漢朝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張耳與項羽的關系
在楚漢戰爭期間,張耳曾經效忠於項羽,但是後來又跟隨劉邦起義。盡管如此,張耳與項羽之間的關系仍然很緊張。據史書記載,當項羽敗於劉邦之手後,張耳曾向劉邦建議將項羽處死,以消除項氏家族對漢朝的威脅。然而,劉邦並沒有採納這個建議,最終還是將項羽處死。
1. 張耳的結局
據史書記載,張耳在漢朝建立後一直擔任重要職位,直到晚年去世。然而,他的結局並不完美。據傳,他在晚年時因為被控告謀反而被劉邦處死。雖然具體細節不詳,但可以推測這可能與他曾經效忠於項羽有關。
總之,張耳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將領和政治家,他對漢朝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他的結局卻並不完美,可能與他曾經效忠於項羽有關。無論如何,他的一生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