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良心
良心是被現實社會普遍認可並被自己所認同的行為規范和價值標准。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個人自律的突出體現。
拓展資料:
良心是一定的社會關系和道德關系的反映,是人們的各種道德情感、情緒在自我意識中的統一,是人們在履行對他人和社會的義務過程中形成的道德責任感和自我評價能力。
良心是歷史的、具體的、社會的范疇,是一定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反映,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是與生俱來的,因而也沒有所謂抽象的良心。良心對於人們的行為具有判斷、指導和監督的作用。
道德意義上的良心是一種道德心理現象,是指主體對自身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的一種自覺意識和情感體驗,以及以此為基礎而形成的對於道德自我、道德活動進行評價與調控的心理機制。
② 何謂「良心」
良心是人類內心深處最純粹的道德情感,它塑造了個人的自律精神,成為個人行為的內在權威和評判標准。良心不僅讓人在行為選擇上有所依據,還促使人深刻反省過去的行為,以強化責任感或追求內心的寬慰。良心的力量在於,它能夠讓人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依然堅守道德底線,避免做惡,並在犯錯後勇於自我反省,從而成為有德之人。
良心是道德生活得以維系的重要基石。做好事不求他人贊賞,只求問心無愧,這是道德生活至高無上的境界;而做錯事後能夠自我反省,感到內疚,是塑造道德人格的第一步;反之,如果做壞事卻依然心安理得,那就需要嚴厲的懲戒來糾正這種行為。可以說,良心是維護道德秩序的關鍵,只有良心,才能阻止道德的墮落。
良心與公正、仁慈和義務等概念息息相關。良心以公正和仁慈為基本原則,支持著這些道德准則的落實。良心讓人在是非面前做出正確的判斷,具有強烈的正義感和同情心,即「惻隱之心」。良心不僅是對公正與仁慈的內化,也包含著仁慈的驅動力。
良心與義務也有緊密的聯系,但兩者之間存在顯著的區別。良心是個人對道德義務的內心認同,是道德義務的內心體現。而義務本身是對個人的要求,是良心體認的對象,但並非良心本身。良心具有強烈的主觀性,而義務則帶有相對的強制性。然而,一旦良心轉化為對義務的自覺履行,道德義務對人的要求就能得到真正的落實,因為良心體現了主體自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