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韓國十大悲情電影
韓國十大感人電影推薦,韓國電影一般以細膩的感情著稱,所以有很多感人的電影。下面是韓國最悲情最催淚電影匯總,來看看有哪些?
韓國十大感人電影一、《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導演:元泰延
編劇:元泰延
製片人:core contents media(株)
類型:愛情
主演:權相宇,李寶英,李凡秀,崔松賢,南圭麗
片長:105分鍾
上映時間:2009年3月11日(韓國)
劇情簡介:本片在平行推進中描寫了四段悲傷的戀情:拳擊陪練河錫(車太賢 飾)厭倦了做人肉沙袋的飯碗。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找到一份新的職業——分手代理。這份工作讓他見識了太多的悲歡離合,並堅定了對女友淑賢(孫泰英 飾)的愛,但是偏偏事與願違;身為職業女性的珠蓉(廉晶雅 飾)因為工作壓力大,忽略了對兒子輝燦的呵護。當她因胃病住院後,母子在交流中都感受到了親情的溫暖;手語主播秀珍(林秀晶 飾)和消防員鎮宇(鄭宇成 飾)是一對戀人。不過,她並不喜歡他的危險工作。當兩人終於決定結婚時,卻遭遇了滅頂之災……啞女秀恩(申敏兒 飾)與畫家尚宇(李基宇 飾)在公園活動中不期而遇,他們因為一幅畫結緣。由於她帶著娃娃的面具,因此他看不到她的臉。但兩人卻在猜測中墮入了無聲的愛河……
以上便是韓國十大感人電影,這些是最悲情最催淚電影匯總,有時間可以去看看哦!
『貳』 對frida kahlo 痛苦的卡羅的評價
呵呵,她也是我很喜歡的畫家~
參考下央美人文學院的老師李建群的評價吧
·堅忍而痛苦的詩意:弗里達·卡洛的繪畫·
作者:李建群 文章來源:網路 點擊數:295 更新時間:2007-9-27 16:10:47
在20世紀的拉美繪畫中,女性畫家充當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她們以敏銳的感受、豐富的想像力表現了幻想與現實重重交迭的神秘世界,形成了與西方超現實主義運動相呼應的"幻想的"繪畫(Fantastic)。墨西哥畫家弗里達•卡洛就是這一藝術傾向的主要代表人物。
弗里達•卡洛(Frida KahlO1907-1954)出生於墨西哥城郊的科約坎區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她天資聰慧,性格活潑,容貌嬌好,然而卻命運乖賽,六歲時罹患小兒麻痹症,致使右腿留下輕度萎縮的毛病;少女時期,她乘坐的公共汽車與一輛有軌電車相撞。在這場車禍中,她的盆骨與脊椎破裂,腿部骨折,一根鋼扶手穿透了她的腹部,割開了她的子宮。成功的外科手術使她奇跡般地活了下來,但她卻終身不能生育,傷痛如同影子伴隨了她的餘生,並使她英年早逝。除了肉體痛苦之外,弗里達一生的感情生活也是大起大落、悲喜交加。1929年,她與享譽美洲的壁畫大師迭戈•里維拉結合,得到了她的夢中情人。此後,她陪伴他赴美國舊金山、紐約、底特律創作壁畫。他們都熱衷於本土傳統藝術和左翼政治運動,他們是一對志同道合的伴侶。與里維拉的愛情既是她生命中的狂喜,也是她致命的傷痛,里維拉天生不是一個忠實的丈夫,不斷的風流韻事令她深受傷害。他們的婚姻只維持10年便結束了。此後的十幾年,他們仍互相眷戀深愛而又波折連連,這種離合糾纏一直持續到弗里達去世。她到死都沒有改變對里維拉的愛,而這份痴情又因為對方的不忠而成為一把利刃深深扎在她的心裡。疾病、傷痛、不育的痛苦以及感情的折磨伴隨她度過短暫的一生,也成為她藝術創作的主要內容。
弗里達•卡洛是一個自學成才的畫家,只是在國立預科的三年中,她學過一點素描課程。她最早的繪畫大多為自畫像以及為家人、朋友畫的肖像,以及平塗的色彩、清晰的輪廓、特殊的細節顯示土著繪畫的風格。她的第一幅幻想的肖像是為加利福尼亞的園藝學家拉瑟爾•班克所作的肖像,她把他畫成半人半樹,裸露的樹根延伸到地下的一具骷髏上。1932年,她畫了第一幅表現她自己痛苦記憶的題材:她在底特律的流產以及在亨利•福特醫院病房住院。畫中充滿了痛苦與無奈,裸體的弗里達躺在病床上流著血,她腫脹的腹部上插著六根管子象臍帶一樣連接著她體外的二個胎兒的粉紅色的軀干。病床被畫在室外的荒野里,深褐色的曠野暗示出她的絕望和孤獨。在遠方低低的地平線上,仁立著冷峻的福特汽車公司的廠房。這幅畫所表現的悲劇性的感染力深深震撼著里維拉,他評價說這幅畫「突出了女性的忍耐力、忠誠、現實和痛苦,從來沒有一個女人象弗里達這樣在畫布上表現出如此痛苦的詩意。」但是,卡洛一直認為自己是個業余畫家,直到1938年她首次在紐約舉辦個展時,才公開以一個藝術家的身份出現。
卡洛是一個成長於本土的畫家。與她同時代畫家大多曾赴歐洲學習和研究歐洲現代主義大師的作品,而她則完全是在本土藝術的傳統中獲得她的靈感,其中給她影響最大的是墨西哥的祭壇畫。這種祭壇畫出現於殖民時期,它通常是某一次災難的記錄,由於聖母或聖徒的顯靈,使災難中的人得到拯救。這種祭壇畫是一種感恩的祭品,它上面記載著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得救者的名字。它冷靜而詳盡地記錄悲劇發生的過程以及肉體痛苦的情形,如同寫實報導一樣的真實、富有戲劇性而不帶感情色彩。這種對痛苦的詳細而冷靜的刻畫方式對卡洛產生了重要影響。
卡洛為多夢西•豪爾所作的紀念肖像正是受祭壇畫影響最直接的一例。多夢西是紐約曾風靡一一時的美人。她是個寡婦,後來因被情人拋棄,於1938年10月21日從漢普舍大廈的窗口跳樓自殺。當卡洛創作這幅畫時,她正忍受著與里維拉分居的痛苦。因此,在表現這一題材時也顯示出她對生活的打擊的反抗和無奈。在這里,孤獨和絕望的主題以鮮明的、富有個性的方式顯示出來,反映出一個女性藝術家的觀點,而她本人的感情也在被遺棄的、孤獨的狀態。在《多夢西•豪爾的自殺》中,卡洛清楚地描述了她的死。同時,象祭壇畫一樣,用血紅色的手寫體文字在畫的下面記載了這一事件。自殺事件分三步刻劃:多夢西纖細的身影立在高樓的窗前,大得多的身體在畫面的上方向下墜落,穿過浮雲端,最後,沒有任何奇跡發生來制止這一悲劇。她的身體落到了地上,她死了。這個美麗的女人身穿黑色的天鵝絨衣服和絲襪,她眼睛睜大,帶著一種富有誘惑力的安祥向觀眾張開手臂。她的耳朵、嘴角和鼻子都流著血,她的腳伸出畫面之外,在下面的銘文上投下一塊陰影。紅色的文字中有一塊墨跡,就象是血污,它滴在畫框上,更增強了這一死亡事件的恐怖感和直接性。
卡洛是一個自發的超現實主義者。在她的首次個展去巴黎巡迴展出時,布列頓、康定斯基、杜桑、畢加索等現代主義大師曾為之贊嘆,布列頓認為她無疑應屬於超現實主義運動的一部分。對布列頓來說,墨西哥是超現實主義最適合的土壤,因為卡洛就是在墨西哥傳統藝術的基礎上形成了她的藝術風格,形成了她的主觀象徵主義,對生育的神秘性的崇拜以及自我表現的率直和傲慢。1940年超現實主義的國際大展在墨西哥展出,其中包括卡洛的兩幅大型作品,《水所給予我的》、《兩個弗里達》(1939)。
卡洛的藝術的確與超現實主義具有明顯的相似之處,對於痛苦、性、死亡和生育主題的熱衷、對於離奇的、幻想的和內臟圖像的採用、使虛榮和敏感的布爾喬亞感到不快的黑色幽默等等。卡洛經常採用超現實主義的手法表現她的幻想,她採用非理性的比例的改變,不協調的並置(摩天大樓從火山上兒起)、矛盾的形象(骷髏一水果)雜交的生物(植物-子宮、半人、半動物或植物)。她經常創造空想的繪畫空間,使之與日常現實相分離。這些特點使她在無意之中成為超現實主義國際運動的一部分。
盡管如此,卡洛並不承認她與這一運動的關系。她說,"我真不知道我的畫算不算是超現實主義的,但我肯定,它們是我最直率的表白。"她的雜交形象和不協調的並置不是出自偶發的靈感或純形式的追求,而是她用來隱喻她的理想、感覺和帶感情色彩的現實的符號。在《根》一畫中,她表現了一個幻想的場面:富有魅力的卡洛伸展著肢體躺在裸露的火山岩石上。這個不育的女人表現出她對豐產以及與里維拉的親呢關系的渴望:她的身體就象一個窗戶那樣開了一個洞一--一種最常見的超現實主義的手法,她的生殖系統伸展出來成為豐饒的葡萄藤滋潤著乾枯的大地。火山的風景與它深深的裂縫代表了佩德里格,在那裡,卡洛與里維拉逮了一所房子。她把自己的形象植根在里維拉與她摯愛的風景里,以此來抵禦對他的強烈思念。
超現實主義者為了反抗西方社會的理性與邏輯的限制而趨向非理性與荒謬,而卡洛的幻想卻來自古代墨西哥傳統的"接近生活的巫術"。在古印第安人的宗教中,人類被視為自然整體中的---部分,就象動物、植物以及大地、日月星辰一一樣。西方人認為人類精神世界與外在客觀之間存在著一道鴻溝,而印第安人則相信人與自然本為一體。這種觀點使他們的生活具有一種神秘的巫術和詩意的色彩。在古阿茲特克人的宗教儀式中。人們會祈禱:"我是花,我是羽毛,我是神抵的鼓和鏡子,我是歌,我是灑灌花的雨,我是滋潤著歌的花……。"卡洛在她的日記中亦將自己視為一座山或一棵樹,她認為人類與石頭、星辰、鳥類、動植物息息相關。這種泛神論的觀點以及物質與精神緊密相連的信仰促使卡洛在藝術中任意改變她自己的自然形態。在《根》中,她把生殖系統轉變成葡萄藤,她把這稱之為"身體風景的植物奇"。
在《小鹿》中,她把自己畫成一個受傷的小動物,由於中箭而流血,以隱喻她作為一個男人世界中的犧牲者的悲劇。樹上的破裂和切口增強了受傷的主題,同時•背景中折斷的樹枝暗示著她破碎的青春。自然中的隱喻和象徵屬於古印第安人信仰的一部分,在這里被用來表達卡洛的主觀感情,她的脆弱和易受傷害。
荒涼、穿透和直接的暴力是卡洛肖像的主調。她的肖像是她對自己的剖析:她作為特華納神,大地之母,慈愛的、流產的母親,把自己塑造成不同的角色,穿上不同的服裝,完成不同的使命。這些角色既揭示又隱藏了她真實的自我,它們用分解的方法顯露她的特徵、她的悲痛和傷口。她的作品是她努力戰勝悲劇性命運的嘗試。
在《有迭戈在我額上的自畫像》中,卡洛把自己畫成頭戴傳統頭飾的特華納神,植物的卷須從她的頭飾前面的植物中散射出來,里維拉的形象出現在她的前額。她那飽滿的紅唇、有穿透力的杏紅形的黑眼睛、黑色的鳥翼形的眉毛都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徵。卡洛在這里清楚地表現了她的印第安血統,她穿的是里維拉喜歡的特華特佩克民族服裝。頭飾的摺邊與飾帶是婚姻的證明,這幅畫是一種祭物,是卡洛希望擁有她疏遠的丈夫的祈禱。他的像被當作她的第三隻眼睛,他永遠占據著她的精神世界。
《戴著荊條與蜂鳥項鏈的自畫像》畫於她離婚的那一年,這是一幅特別壓抑的作品。卡洛坐在豐饒的植物中間,她的周圍有花頭靖蜒、她的寵物猴子和一隻黑貓。她向前凝視,眼光落在畫面之外。荊條的項鏈刺破了她的皮膚,血滴從她脖子的受傷處滴下來,如同眼中的淚珠。荊條上吊著一隻死去的蜂鳥,它被作垂飾裝飾著她。蜂鳥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徵,它在這里是無生命的,它隱喻著沒有結果的愛情。在這一肖像中,卡洛作為被虐待的女性、禁慾主義的殉難者,正毫不退縮地忍受著痛苦的折磨。
卡洛是用冷淡的描述來表達她個人的感情,她用自己的身體作為文字,作為傳達的載體,她為自己畫了她自己,用這種方法將自己客觀化,並嘗試著接受和肯定面對的現實。這種將自己客觀化的觀念充分體現在她著名的作品《破碎的柱子》中(1944)。這里,卡洛站在蕭瑟暗淡、險惡而原始的風景中,身體僅僅只有一部分用血染的布來覆蓋。她裸露的身體滿是釘子,中間有一條裂縫中顯出一個破碎的柱子。她長長的黑發擁簇著她滿是淚珠的臉,她身上開放的傷口是車禍和破裂的骨脊不斷折磨她的證明。她變成了一個殉難者,她無法逃避喪失生育能力或作為一一個女人的事實,她被她的肉體所限制和束縛。在更深的層次上,卡洛對傷口、痛苦、殉難的反復刻劃與天主教圖像有直接關系,圍在她腰部的血染的布令人聯想到耶酥的裹屍布,她身上的釘子和飽受折磨的臉又多麼象耶酥在十字架上!
卡洛的藝術風格並不能完全歸結於她的個人經歷和感情悲劇,她花作品中採用的天主教和前哥倫布文化的圖像以及表現多姿多彩的民族服裝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和政治傾向。1930—40年間,許多墨西哥藝術家主張回歸本土的文化和藝術傳統,反對歐洲人對印第安文化的輕蔑態度。卡洛的繪畫是她對印第安種族忠誠的宣言,她是一個墨西哥主義者。
作為一個女性藝術家,卡洛在她的藝術中表現了她對於痛苦的忍耐和堅強,也表現了她對她的墨西哥的永遠的忠貞。她的肉體就象她多災多難的祖國一樣傷痕累累,苦難賦予她以殉難者的光輝,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種痛苦的詩意。卡洛熱愛她所充當的角色,她對生命充滿著熱愛。在她的藝術中,悲劇性、黑暗被賦予了生命,成為一種物質形態、一個主動的角色。死亡主宰著生命:舊的生命死去了,新的生命又在苦難中誕生,如此周而復始。因此,痛苦與狂喜、死亡與新生、光明與黑暗這一對孿生姐妹始終是卡洛藝術中的主題。
參考書目:
A Biography of Fhda Kahlo by Hayden Herrara 1983
My Art, My Life by Diego Rivera 1957
Art of The Fantastic: Latin America, 1920--1987 by Holliday T.Day 1987
=======================================================
弗里達·卡洛——100年的穿越.
弗里達·卡洛,一個非典型的女人、一個特立獨行的畫家、一個死亡在她的床邊跳舞嚴重車禍受害者、一個在美國成為"大西洋海岸最熱門的人物"殘疾繪畫者、一個一生經歷了大小32次手術和3次流產,最終癱瘓,依賴麻醉劑活著的女人,一個用自己的畫寫自傳的強人....
痛苦——這也許是二十世紀墨西哥偉大女藝術家弗里達·卡洛(Frida Kahlo,1907——1954)在其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中最為不可或缺的部分。她與新生的墨西哥同時誕生,卻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波折多難。6歲時小兒麻痹的罹患,揭開了她一生與傷痛抗爭的序幕。而18歲時的交通意外,則使九死一生的卡洛脊椎受傷,失去了生育能力,後遺症則更是為她後續的人生帶來了32次之多的手術經歷。而與迭戈·里維拉(Diego Rivera,1886——1957)的浪漫情感悲劇,也成為了她特異個性的促因。然而,生理與心理的雙重創傷,非但沒有抑制她繪畫的天才,反倒賦予了她以超越於常人的敏感心智。在卡洛一生所繪制的200餘幅作品中,有三分之二成為了記載著她容顏歷時而變的自畫像。這種自白式的繪畫,直接向人們展示著她與死亡的搏殺,與生命的敬仰。這種近乎於驅魔之術的繪畫形式,將卡洛身心的痛苦轉移到了另一個弗里達身上,使她與痛苦相離,而堅定於對現實生活的把握。卡洛這些充滿了精神分析色彩的作品,於個人痛苦表現的同時,又不失對於祖國與人民的忠誠。她的藝術交織著內心情感世界與墨西哥的政治生活。卡洛的繪畫一生,在自己尋根的同時,也關注了墨西哥爭取自身文化身份的奮斗歷程.
作為一個女性藝術家,卡洛在她的藝術中表現了她對於痛苦的忍耐和堅強,也表現了她對她的墨西哥的永遠的忠貞。她的肉體就象她多災多難的祖國一樣傷痕累累,苦難賦予她以殉難者的光輝,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種痛苦的詩意。卡洛熱愛她所充當的角色,她對生命充滿著熱愛。在她的藝術中,悲劇性、黑暗被賦予了生命,成為一種物質形態、一個主動的角色。死亡主宰著生命:舊的生命死去了,新的生命又在苦難中誕生,如此周而復始。因此,痛苦與狂喜、死亡與新生、光明與黑暗這一對孿生姐妹始終是卡洛藝術中的主題。
圖片參考http://blog.sina.com.cn/s/reader_491cd03b01008x2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