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胡志明市在哪個國家
胡志明市舊稱西貢市,是越南的經濟中心,全國最大的港口和交通樞紐。它位於湄公河三角洲的東北側,由同奈河、西貢河和威古河形成的一個三角洲上,居西貢河右岸,南臨南中國海。市內東南距海口80公里,西、北兩面分別與隆安省、西寧省接界,東面是小河、同奈兩省。根據越南國會1976年7月2日的決定,胡志明市包括解放前的西貢市、嘉定省,以及平陽、厚義兩省的一部分。全市西北至東南長102公里,東西寬75公里,面積2390.2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40.3平方公里,人口414萬(1992年)。目前市區有12個郡,郊區有6個縣。
胡志明市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攝氏27度,各月之間溫差不超過5度,年日照2500小時至2700小時,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平均濕度為75%~78%,全年幾乎沒有台風。法國殖民統治時期為南圻首府,1955年後為越南偽政權「首都」。社會經濟發展受西方影響,商業發達,曾有「東方巴黎」之稱。
胡志明市沒有獨特的名勝古跡,但法式建築較多,如飯店、教堂等。這些法式建築具有濃厚的法蘭西文化風格和很高的觀賞價值。胡志明市是越南南方的重要交通樞紐,有越南最大的內河港口和國際航空港。優良的商業吞吐港西貢港,年吞吐量可達450-550萬噸。鐵路可通往河內及其他大、中城市,公路可通往全國各地,經公路或水路可通往柬埔寨和寮國。有良好的國際航空港,可通往曼谷、吉隆坡、馬尼拉。
胡志明市是越南最大的工業基地,工業產值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30%以上。主要工業包括紡織、化學、造船、機械製造、碾米、釀酒、製糖等工廠企業。胡志明市是越南最大的城市和工業中心,工業主要有碾米、製糖、釀酒、編織、卷煙、化學、造船和機械修配等;郊區為稻米主要產地;越南南方交通運輸中心,水陸交通十分便利。
胡志明市是最多遊客到的越南城市,這里沒有太多的新建築物或新馬路,整個市容均予人又老又舊的感覺,可能這份古老的風情就是胡志明市的特色所在吧。十八世紀的胡志明市,在法國人用心的經營下,不但生活習慣深受影響,市容更是十足的法國味,許多美麗的法國殖民建築也成了觀光客流連的地方。夜遊胡志明市也是一個很好的節目,最好是坐在越南流行的腳踏三輪車上。漫長夜市,可看見在湄公河畔的喧鬧和擁擠。
胡志明市的郵編是70000,國際電話代碼是084,域名是vn。
❷ 越南第一城:西貢市,為什麼改名胡志明市
越南位於中南半島東端,國土狹長像一個啞鈴,南北方向跨越1600多公里,東西方向最窄處僅50公里。紅河與湄公河兩個三角洲構成了啞鈴的兩端,孕育出兩個核心城市——河內與胡志明市。北方,紅河三角洲的河內是越南首都;南方,湄公河三角洲的胡志明市則是越南第一大城市,用9.3%的人口(917萬)創造了15.6%的GDP(565億美元),在越南獨占鰲頭。
越南的擴張
越南的主體民族——京族是百越族後人。從秦漢開始,越南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僅限於越南北部,即以河內為核心的紅河流域,因而這一帶兩千年來始終是越南的政治中心。胡志明市所在的湄公河三角洲,當時屬於柬埔寨的前身之一真臘王國,居民是柬埔寨的主體民族高棉人。從公元初到10世紀,高棉人稱霸東南亞半島東部上千年,在湄公河口建有一座港口叫「普利安哥」。
越南經過一千年的擴張才有了今天版圖。13世紀中期,素可泰王朝在泰國崛起,開始入侵柬埔寨。受到越南與泰國夾擊的柬埔寨越來越衰落,被迫在14世紀中期臣服於泰國,對湄公河流域的控制大為減弱。16至17世紀,越南內戰打了兩百多年,大批京族難民逃入湄公河三角洲,柬埔寨無力阻止,只好把他們就地安置,使人口比例發生了變化。
1698年,越南內戰的一方後黎王朝出兵佔領湄公河三角洲,使今天越南的版圖基本成型。而柬埔寨的宗主國泰國正陷入與緬甸之間的長期戰爭,再加上湄公河三角洲已有大量京族人定居,使越南有機會把對此地的統治穩固下來。可以說,華人對越南開拓湄公河流域貢獻良多。
法國殖民時期
1831年,越南末代王朝阮朝將全國劃分為30個省,西貢是其中嘉定省的省會。越南的阮朝內部的封建勢力較強,湄公河三角洲的實際統治權力掌握在地方封建領主手中,越南朝廷的控制能力相對較為薄弱。而越南南部港口眾多,海上貿易又不夠發達,因此西貢在這一時期的地位並不突出。
19世紀初期,越南的阮氏王朝出兵攻佔柬埔寨,與泰國不斷爭奪寮國,疆域達到鼎盛。從10世紀建國以來,河內始終是越南的核心。西貢只是越南版圖上一座毫不起眼的年輕城市,法國殖民者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
1840年的鴉片戰爭打破了東亞以清朝為核心的宗藩體制,西方列強開始大舉向中國周邊地區進軍。1858年,法國殖民者首先在峴港登陸,越南的阮朝完全無力抵禦法軍,很快丟掉了南方各省。在西方殖民者的武力逼迫下,越南分別在1862年和1874年簽訂兩次《西貢條約》,1883年又簽訂《順化條約》,使越南一步步淪為法國殖民地,阮朝皇帝變成了地道的傀儡。
越南獨立
1941年,胡志明出任由越共改組而來的「越盟」主席,始終領導著越南民族解放運動,是當之無愧的「越南國父」。經過數十年與法國殖民者、日本法西斯的殘酷斗爭,越南人民的民族意識已經被喚醒,渴望迎來國家獨立和解放。1945年8月,日本法西斯投降前夕,在越盟的領導下,越南爆發「八月革命」。日本一宣布投降,起義者從南到北席捲全國,推翻了阮朝皇帝傀儡政權。9月2日,胡志明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意味著長達80年的殖民統治和上千年的封建專制已經結束,越南不再是殖民地,而是一個獨立國家。
然而,法國人沒有忘記昔日在越南的榮光,盡管本土被納粹佔領,也簽了正式的投降書,但法國人認為自己是戰勝國,打算恢復二戰前的殖民帝國,不允許越南、阿爾及利亞這些殖民地走向獨立。法國人的失敗,讓美國人看到了機會。由於朝鮮戰爭已經停戰,美國人決定插手越南事務,防止胡志明領導的越共統一越南。1955年,吳庭艷在美國的支持下發動政變,廢黜阮朝皇帝,自任總統,將「越南國」改為「越南共和國」,也被稱為「南越」。
艱難革命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了。胡志明聞訊後步行穿越原始密林,前往中國求援。有了中國的援助,胡志明及越盟在短短四年內便取得一系列戰役勝利,尤其1954年的奠邊府大捷,殲滅一萬多法軍精銳部隊,迫使法國人回到了談判桌前。1954年7月,法國與由越盟恢復而來的越共簽訂《日內瓦協議》,以北緯17度為分界線,北方屬於越南民主共和國,通常被稱為「北越」;南方屬於阮朝皇帝的「越南國」,法國為其提供保護,並享有特殊地位。
越南統一
1969年9月2日,即越南民主共和國獨立日的24周年慶那天,胡志明病逝於河內。對於越共來說,「胡志明市」這個名稱變得更有紀念意義。二戰以後,又經過近30年持之以恆的斗爭,胡志明一手創立的越共終於迎來了勝利的曙光。1973年1月,北越與美國簽訂《巴黎協定》,美國停止了這場看不到希望和盡頭的戰爭。
美國人撤走了,戰爭卻沒有結束。南越自恃有全副美製武器的百萬大軍,想與北越分庭抗禮。沒想到,從1974年底北越軍隊開始進攻,到坦克開進南越首都西貢,這一切僅僅用了五個月。4月30日,南越總統楊文明宣布投降,越南統一的速度快得出乎所有人意料。就在這一天,北越的報紙統一稱「西貢」為「胡志明」。不過,接收城市的北越軍政部門仍然在使用「西貢」,越共總部也沒有下達正式改名的命令。
西貢解放的12天後,美國《時代》雜志的封面將這座城市標注為「胡志明市」,代表著美國人對越南統一的看法,不再糾結於過去,承認美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失敗。1976年7月,越南國會正式決定將「西貢市」改名為「胡志明市」。最早提議改名的就是西貢革命者,為了讓這座城市告別作為越南近百年屈辱史的象徵。所以,這個光榮的名字落到了西貢頭上,而不是首都河內。比起北方的首都河內,這里的政治氣氛淡薄,民眾的商業化意識和開放程度較高,能夠很快接受新思想和新制度。1987年越南開始學習中國搞「革新開放」,胡志明市得到了重新崛起的機會,30多年後又一次遙遙領先,成為越南的經濟中心。現在的越南人對「西貢」改名沒有太多的看法,官方層面當然叫「胡志明市」,當地人經常兩者混用,官方也沒有禁止使用「西貢」這個詞本身。胡志明市最繁華的老城區被私下稱為西貢區,西貢牌啤酒占據著當地相當大的市場份額,高檔酒店也喜歡冠以「西貢」之名,比如西貢飛天大酒店、西貢河濱萬麗酒店等。
❸ 越南第一城:西貢市,為何改名「胡志明市」
越南位於中南半島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一南一北的雙核城市格局,河內作為北方的政治中心,而胡志明市則在南方的湄公河三角洲崛起,成為經濟重鎮。1975年越南統一後,為了紀念國父胡志明,胡志明市取代了西貢這個名字,這一舉動在全球城市命名中並不罕見,通常用於強調政治人物的影響力。越南之所以選擇胡志明,是因為他在國家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抵抗法國和美國殖民統治中的領導作用。
越南的擴張歷史可以追溯到10世紀,明朝遺民鄚玖等人的貢獻促進了湄公河流域的發展,西貢在法國殖民時期開始嶄露頭角,成為法屬印支的經濟中心。然而,法國的殖民統治和後來的二戰,使西貢成為殖民統治的象徵,直到胡志明的領導和越南獨立運動的興起,西貢才改名為胡志明市,以此昭示越南的解放和民族自豪。
越南獨立後,尤其是胡志明的去世,標志著「胡志明市」名稱的深遠意義。隨著革新開放,胡志明市(原西貢)經濟再度繁榮,成為越南的經濟中心,其開放的商業環境和民眾的務實精神使得這個名稱更深入人心。雖然官方正式名稱為「胡志明市」,但在日常生活中,當地人和一些商業品牌仍沿用「西貢」這一昵稱,體現了歷史與現實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