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巴以
擴展閱讀
銀行卡打股票老提示作廢 2025-01-17 03:24:38
廣發證券股票2019價格 2025-01-17 03:24:32

巴以

發布時間: 2021-05-04 21:22:54

『壹』 巴以沖突的由來

巴以沖突的由來

巴以沖突是戰後中東地區的一個大事件,也是造成所謂「中東問題」的主要根源,更是當今世界普遍關注的焦點及熱點之一。「中東問題」異常復雜,矛盾盤根錯節,涉及國家眾多,但其核心是「巴以矛盾」,即巴以雙方由於巴勒斯坦領土歸屬而引發的矛盾和沖突。
巴勒斯坦地處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面積僅2.7萬平方公里,還沒我國第二大島海南島大(海南島面積為3.2萬平方公里,台灣則為3.6萬平方公里),且土地貧瘠,資源匱乏。當年,美國文豪馬克.吐溫曾對它作過這樣的描述,說它「山上寸土不生,色彩單調,地形不美,…… 這是一塊沒有希望、令人傷心和沉悶的土地。」然而,為了爭奪在這塊貧瘠、窄小土地上的生存權,從二戰後不久開始,在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時期中,巴以之間曾經發生過五次戰爭,史稱「五次中東戰爭」,雙方積怨很深。直到1993年,經國際社會多方努力和斡旋,雙方才開始「握手言和」,並簽署了「和平協議」。可是,十年過去了,該地區的流血事件卻接連發生,和平進程時常受阻,巴勒斯坦地區的和平前景至今仍舊撲朔迷離……

源遠流長的巴以矛盾

巴以沖突,最早可追溯到4000年前即公元前20世紀。這兩個民族——阿拉伯民族和猶太民族 ——「五千年前是一家」,他們同屬於古代阿拉伯半島上的閃米特人,並都先後在巴勒斯坦居住過。
早在公元前30世紀,阿拉伯人的祖先——閃族的迦南部落,便從阿拉伯半島遷徙到巴勒斯坦定居,成為該地區的最早移民。公元前20世紀,以色列猶太人的祖先,原屬生活在阿拉伯半島的閃族的一個部落,居住在今天的伊拉克巴士拉地區,他們在部族領袖亞伯拉罕的帶領下,沿著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的商路開始遷徙,輾轉於敘利亞地區,最後也遷徙到這一地區(當時,巴勒斯坦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經過幾個世紀的休養生息,猶太人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公元前10世紀, 猶太人打敗了迦南人,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猶太人國家——希伯萊王國。然而,到了公元前926年,統一的希伯萊王國一分為二,北部的叫做以色列王國,南部的稱做猶太王國。兩個猶太人王國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區。公元前722年和586年,兩個王國分別被亞術帝國和巴比倫帝國所滅。此後,巴勒斯坦地區又先後被波斯帝國、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等外族侵略、佔領。猶太人不堪忍受異族的屠殺和蹂躪,公元前63年,猶太教開始興起。這是猶太人受壓迫的產物,該教宣稱:猶太人是上帝的「子民」,巴勒斯坦是上帝賜予他們的「應許之地」。期間,猶太教領袖耶酥領導猶太人進行了三次起義,每次失敗後都遭到大規模的屠殺,先後被殺100多萬人,耶酥本人也被捕入獄,後被羅馬總督處死,釘在了十字架上。
公元135年,猶太人不甘奴隸處境,再次舉行了武裝起義。起義失敗後,猶太人被迫四處飄零,丟家失所,逐步流落到西歐等國。留下來的人數大大減少,失去了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優勢。
公元1世紀,在猶太教基礎上興起了基督教,教徒們將耶酥奉為救世主,但卻宣稱:耶酥是被一個叫猶大的猶太人門徒出賣後才被當時羅馬總督處死的。中世紀的羅馬教皇為了反猶、排猶,更是大力渲染此說。
公元7世紀,穆罕默德攝取猶太教和基督教教義創立了伊斯蘭教。隨著伊斯蘭教的興起與傳播,僅經二三十年時間就在廣大阿拉伯地區占據統治地位,之後,伊斯蘭教的教徒們便以「聖戰」名義大肆擴張,阿拉伯帝國迅速崛起。這樣,藉助於「聖戰」 ,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和接管巴勒斯坦之後不斷遷入該地,並被當地土著人同化、融合在一起,形成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即巴勒斯坦人。從此,他們世世代代居住了下來。

猶太人的悲慘遭遇

猶太人在歷史上有著太多的悲慘處境和遭遇。盡管它很早就戰勝了阿拉伯人的祖先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但不久便分裂、滅亡,並長時期遭受異族的統治、壓迫、歧視和屠殺。據歷史記載,除在羅馬時期外,自中世紀以來,還有另外三次規模較大的反猶排猶事件:
第一次是中世紀的歐洲。當時西歐統治者為了緩和階級矛盾,轉嫁社會危機,曾謊稱中東地區「遍地是蜜和乳」,並有意宣傳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東方見聞錄》中關於東方「黃金遍地,香料盈野」的誇張描寫,以此為誘餌,招兵買馬,發動了「十字軍東征」。期間,他們還造謠說西歐的「黑死病」是因為猶太人下毒引起的,並繼續宣揚「耶酥是被一個叫猶大的猶太人出賣後才被逮捕處死的」謊言,以煽動人們對猶太人的憤恨情緒,掠奪猶太人的財富。在此背景下,很多猶太人被迫從西亞、西歐跑到非洲、俄國(當時西歐有猶太人150萬,後來銳減到30萬,絕大多數被殺或逃跑)。
第二次是俄國。19世紀末,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接著20世紀初俄國又在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因此為轉移人們的視線,新任沙皇開始煽動反猶排猶情緒,並將俄國在上述戰爭中失敗的責任歸罪於猶太人,說他們在戰爭中充當了奸細,出賣了情報。俄國的反猶狂潮,使得在俄國的大部分猶太人飄洋過海跑到美國,並分散到了美洲各地。
第三次是德國。二戰期間,希特勒為了「征服」世界,把猶太人說成是「劣等民族」,而將日爾曼人說成是「最優秀的人種」,並妄圖把馬克思主義打成「猶太學說」的標志(參見希特勒《我的奮斗》一書),大肆屠殺猶太人。當時,希特勒統治區內的猶太人有900萬,結果被殺2/3——600萬人,使成千上萬的猶太人再次淪為難民,逃往其他國家。

猶太復國運動的勃興

磨難與不幸,鑄造了猶太人勤勞、智慧的品格。他們信奉「縱有良田千傾,不如薄技在身」 ,因此,流落到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中出現了許多大資本家(美國百萬富翁里,1/5是猶太人),同時在其他各行業中涌現出許多英傑人物,如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貝多芬、畢加索、海涅、卓別林、基辛格等等。雖然流散他鄉,但猶太人從來沒有放棄重回故土的念頭。他們一直認為,巴勒斯坦是他們的「根」,是祖先從「上帝」那裡得到的「應許之地」。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洲的猶太人開始興起「復國主義」思潮,並於1897年成立了 「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提出要打回老家去,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有法律保障」的「猶太人之家」。自此,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開始向巴勒斯坦遷移,紛紛踏上回歸之路,返回巴勒斯坦地區定居。
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得到了英、美等西方大國的支持。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帝國為了自己的利益,首先於1915年在《麥克馬洪書簡》中許諾阿拉伯在大戰結束後建立阿拉伯國。然而,它又於1917年11月發表了《貝爾福宣言》,明確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之家」。英國的兩面派政策,大大激化了要保衛家園的巴勒斯坦人和要在巴勒斯坦復國的猶太人之間的矛盾。
在英、美等國的支持下,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紛紛向巴勒斯坦遷入,至1947年,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激增到60萬人。 隨著猶太移民向巴勒斯坦的大量遷移,巴以矛盾日益尖銳。舊怨未解又添新仇,使兩個民族不斷發生流血沖突。加之該地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英、美、法、蘇等國從本國利益出發,十分關注該地區形勢的發展。1946年4月,英美兩國組成「調查委員會」並提出建議,主張巴勒斯坦由聯合國「託管」,但立即遭到周圍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強烈反對。於是,英國建議將問題提交聯合國,讓各國討論、裁定。1947年5月,聯合國設立「巴勒斯坦特別委員會」, 11月,根據蘇聯提出的建議方案,經修改,作出了分治巴勒斯坦的 181號決議,這個方案,就是所謂聯合國《巴勒斯坦分治決議》。
按照決議,在巴勒斯坦建立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和「猶太國」。對於這個決議,巴以雙方均不滿意,但英美蘇三方卻認為,這「符合兩個民族共同的利益」。實踐證明,這個決議恰恰是聯合國犯的一個重大歷史性錯誤。因為當時在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才60萬人,不足總人口的1/3,實佔領土6%;而阿拉伯人有130餘萬,占總人口的2/3以上,且實佔領土94% 。根據決議,猶太人可得到57%的土地,1.52萬平方公里;阿拉伯人只有43%的土地,1.115萬平方公里,面積約176平方公里的耶路撒冷城由聯合國管理。
這顯然是不公道的!
另外,即便如此,猶太人仍不滿意。在一些大國支持下,猶太人十分囂張,叫囂將進一步通過征服與外交手段,建立一個從幼發拉低河(在土耳其、敘利亞和伊拉克境內)到尼羅河(在埃及境內)的「以色列大帝國」。這樣,就使得巴以沖突乃至阿以沖突成為不可避免的了!

曠日持久的「中東戰爭」

聯合國「分治決議」通過不久,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以色列國成立的第二天,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等阿拉伯5國發動了討伐以色列的第一次中東戰爭。
通過戰爭,以色列多佔了巴勒斯坦67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佔地面積達到總面積的78%。同時,約旦河西岸480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約旦控制;加沙地帶258平方公里被埃及控制。巴勒斯坦所剩領土不多,致使「巴勒斯坦國」遲遲不能成立,另有數十萬巴勒斯坦難民流離失所。
1956年10月29日,第二次阿以戰爭(蘇伊士戰爭)爆發。其起因是:埃及總統納賽爾於當年 7月26日下令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該運河是1859年由法國駐埃及領事召集當地1 0萬民工,用了10年時間開鑿而成。1869年運河開通後,法、英兩國合夥控制運河財政。至1 955年,運河年純收入大一億美元,但僅有3%歸埃及,為此,埃及人民一直進行收復運河主權的斗爭,終於迫使英國政府同意在1956年6月13日將軍隊撤出埃及。7月26日,英軍撤出一個月後埃及便宣布:收回運河主權。)埃及的決定,使英法兩國大為震驚,於是,英法兩國夥同以色列,於10月29日向埃及發動了大規模軍事進攻,決意重新奪回對運河的主權。但是,戰爭開始後,廣大阿拉伯國家聯合起來,紛紛與英法斷交,停止石油輸出。在此情況下,美國為了維護自己在中東的石油利益,積極出面調解,並利用聯合國向英法兩國施壓,要求他們迅速停火、撤軍。12月22日,英法以三國在一無所獲的情況下,從埃及撤退,並向埃及支付了2800萬英鎊的補償金。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阿以戰爭(六.五戰爭)爆發。這是英法以在第二次戰爭失敗後,以色列單獨、主動挑起的對埃及、敘利亞和約旦三國的突襲戰。經過六天激戰,以色列奪回了在第一次戰爭中被約旦控制的約旦河西岸,被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帶,佔領了巴勒斯坦全境。同時,還越過巴勒斯坦領土,侵佔了埃及的西奈半島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計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阿拉伯國家不僅損失慘重,而且又使100萬阿拉伯人成為新的難民。蘇伊士運河也被迫從6月6日起宣布停航。
1973年10月,第四次阿以戰爭(十月戰爭)爆發。這是廣大阿拉伯國家奮起反擊、收復失地的正義戰爭。這場戰爭,阿拉伯國家收回了部分失地,即西奈半島的一部分(約3000平方公里),但敘利亞的戈蘭高地,以軍卻「失而復得」,並越過戈蘭高地多佔了敘利亞7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這場戰爭卻打破了以色列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使以軍遭到重創,也使阿拉伯國家深受鼓舞。正因為收復了西奈半島之一部,因此,1975年蘇伊士運河重新通航。
連續25年之久的四次中東戰爭,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經過戰爭,以色列人盡管沾了很大便宜,但始終沒能解決「巴勒斯坦問題」;阿拉伯人盡管曾經粉碎了以色列軍隊的不可戰勝神話,但本民族人民卻為此付出了慘重損失,犧牲了無數人的生命,使數百萬阿拉伯人無家可歸。因此,自第四次中東戰爭後開始,巴以問題、阿以矛盾逐步朝著「政治解決」的方向發展。

艱難曲折的中東和平進程

「十月戰爭」後,中東地區一度出現緩和跡象。阿以雙方認識到:戰爭不是解決問題的最終辦法。阿以雙方也均不堪戰爭重負,急需休養生息。同時,一些西方國家從自身利益著想也希望中東地區實現和平。這樣,隨著美、埃關系的解凍和改善,中東問題逐步走上和平軌道。
1979年,在美國的撮合下,埃及與以色列正式建交。但埃及的行動,卻使廣大阿拉伯國家本來就已存在的一些分歧進一步外顯和激化,在阿拉伯國家內部出現了激進派和溫和派之間的矛盾。如以敘利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和民主葉門為代表的「激進派」,堅決反對「和平解決」,誓與以色列血戰到底;而以沙特、約旦、摩洛哥、突尼西亞等為代表的大多數阿拉伯國家,代表「溫和派」,盡管反對埃、以單獨媾和,但卻極力主張與以色列進行談判,力主通過和談,公正合理的解決「巴勒斯坦問題」。
但是,以色列與埃及講和,本意是為了分裂阿拉伯國家,並不是為了和平談判,讓出已佔土地,因此,在後來的「阿以和談」中,以色列態度十分強硬。其原因在於,其一:以色列有美國等西方大國的支持,且有經濟實力。在美國大資本家、大財團中,猶太人的勢力舉足輕重。同時,它的軍事力量也很強大,並擁有核武器,並且當時佔地又多,處於優勢地位。其二:對手弱小,且不團結。阿拉伯內部雖有合作,也有分歧和沖突,甚至還發生過象「兩伊戰爭」這樣長時期、大規模的武裝沖突。其三:以色列領土面積窄小。它東西寬處僅70多公里,最窄處僅15公里。西面臨海,三面都是阿拉伯國家,如同「汪洋大海中的一個孤島」。一旦談判,讓出多佔領土,倘若阿拉伯國家三面合圍,以將「背水作戰」,後果不堪設想。直到目前,持這種觀點的人大有人在。其四:該地區「水貴如油」。其時以色列占據約旦河西岸,「截流」飲用河水。一旦讓出,吃水問題將難以解決。這是直到目前雙方和談的症結之一。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致使阿以和談屢屢陷於僵局。期間,因多種原因,雙方還不斷發生局部戰爭和流血事件,其中,最大的一次便是1982年6月6日爆發的「以色列侵略黎巴嫩戰爭」,史稱「第五次中東戰爭」。這場戰爭的直接導火索是以駐英大使遇刺事件,以色列懷疑是阿拉伯國家所為,以此為借口,大舉進兵黎巴嫩。其真實意圖,是想一舉摧毀設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巴解組織總部」(第三次阿以戰爭後,以佔領巴勒斯坦全境後,「巴解組織總部 」遷至於此)。
通過這場戰爭,以色列不僅佔領了黎巴嫩1/3的國土,而且迫使巴解武裝力量分15批向其他阿拉伯國家轉移,「巴解總部」遠遷突尼西亞。這是巴解武裝力量建立以來所遭受到的最嚴重挫折。但是,巴解游擊隊仍然十分活躍,巴勒斯坦反對以色列的斗爭並沒停止……

巴以關系的改善與重大反復

為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緩和巴以矛盾,自1947年以來,聯合國通過了50多個決議,世界各大國也都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但均無成效。長期以來,巴以雙方談談打打、打打談談,和平進程時常受阻。直到1992年,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的「溫和派」——以色列工黨上台後,以拉賓為首的新政府才面對現實,開始調整其政策,並於1993年1月由國會通過法案,廢除了「不準與巴解組織接觸」的禁令,此後,巴以雙方開始在過去「間接接觸」的基礎上,「直接」進行高級會談,最後,終於在1993年9月,雙方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議—— 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接著,雙方還就一些具體問題達成了一系列協議。然而,由於雙方矛盾積聚40餘年,非常復雜,雙方內部也常難於達成一致,加之後來以色列右翼政府上台等因素,致使這些協議始終未能徹底執行,巴以談判一再陷於僵局。
根據雙方的有關協議,1994年5月巴勒斯坦即應實施自治,但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的談判卻因雙方在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以及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分歧太大,使巴以雙方至今也未達成永久性和平協議。尤其是2000年9月,因以色列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導致雙方發生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巴以流血沖突。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台後,因其採取了一系列更為強硬的政策,引起巴勒斯坦人的反感和不耐煩,致使一些激進組織針對以色列人製造了一系列的「恐怖事件」。為此,以色列人採取了強烈的打擊報復措施,並對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控制區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進攻,同時還對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拉法特的官邸進行了數天圍困,至此,巴以沖突愈演愈烈,巴以雙方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
正當新世紀伊始,巴以領導人同柯林頓就和談「新建議」進行緊鑼密鼓磋商之時,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卻依舊硝煙彌漫,干戈迭起。21世紀的曙光雖然照到了世界大地,但卻難以驅散長期厚積於巴以上空的陰霾。
回眸巴以爭端,已有百年歷史。巴以之間的一切恩怨、紛爭乃至流血沖突,皆因爭奪生存空間———土地而引起的。歷史的積怨和現實的利益,釀成了老祖宗同為閃族的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兄弟鬩牆」。巴以爭端也成了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最為復雜的地區難題。

『貳』 巴以沖突是怎麼回事

巴以沖突,就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由於巴勒斯坦地區領土歸屬而引發的矛盾和沖突。這是二戰後中東地區的一個大事件,也是「中東問題」的主要根源,更是當今世界普遍關注的焦點及熱點之一。

二戰後,猶太人大量從其他地區遷入,同時驅逐巴勒斯坦人,改變了當地的人口成分。在1948年以前,耶路撒冷主要是巴勒斯坦人為主,城市也由巴勒斯坦人所控制。隨後幾年裡英國開始資助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數量開始增加。

1948年,巴以分治,耶路撒冷劃到巴勒斯坦境內。隨後戰爭爆發,以色列入侵並佔領了西耶路撒冷,東耶路撒冷處於約旦的管理之下。以色列定都特拉維夫。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侵略並佔領了整個耶路撒冷,並強迫當地的巴勒斯坦人離開巴勒斯坦,形成了巴勒斯坦難民。

1980年,以色列國會立法確定耶路撒冷是該國"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是,除了美國以外沒幾個國家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認為該市的最終地位尚未確定,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雙方談判決定。

大多數國家都將大使館設在特拉維夫。而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布耶路撒冷將是未來巴勒斯坦國的首都。因此,耶路撒冷仍然是巴以沖突的中心。

而僅僅從土地搶奪和「聖城」之爭,可以看出以色列是居於不道德的一方,除此之外,它還聯合美國,將美國作為其強大的後盾,即使在今天,巴以沖突的背後也彌漫著大國干涉的色彩。

因為以色列的入侵,讓巴勒斯坦地區動盪不斷、人民流離失所,因為惡劣的環境艱難生存,隨時會因為暴亂失去生命。因為以色列的入侵,導致了巴以沖突,導致這片土地滿目瘡痍、戰火連天。

(2)巴以擴展閱讀

巴以爭端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情況最復雜的地區性難題。其沖突的背後隱藏著歷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文化的、民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大國干預等外部因素,各種因素相互交織,相互影響,使得巴以沖突更為復雜。

其中根本原因,是兩個民族對同一塊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權要求。猶太移民定居點問題和耶路撒冷地位問題,是巴以和平道路上的最大障礙。這些問題不解決,巴以沖突將不會停止,中東實現真正的和平,也就成了一道無解的方程題。

『叄』 巴以沖突,「巴」指哪國﹖「以」指哪國﹖

巴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沖突是中東地區沖突的熱點之一,沖突的背後隱藏著深刻的歷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民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大國干預等外部因素,各種因素互相影響、激化,使得巴以沖突的復雜性非同一般。其中,兩個民族對同一塊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權要求是根本原因。猶太移民定居點問題和耶路撒冷地位問題則是巴以和平之路上的嚴重障礙。這些問題若不解決。巴以沖突就不會停止。中東也難以實現真正的和平。

『肆』 巴以戰爭的由來

巴以沖突的歷史由來: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紀未,希伯萊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佔領和統治。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並被當地土著人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沖突。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議規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由於這項決議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強烈反對,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

以色列宣布建國後,阿以之間爆發了5次大規模戰爭。以色列通過戰爭佔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長期以來,以色列在被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實施猶太移民政策,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力求通過改變其佔領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大以色列國。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斗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成立,其目標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領土上消滅猶太復國主義」。從此,巴勒斯坦開始了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斗爭。多年的戰爭使雙方認識到,誰也無法消滅誰,戰爭解決不了問題。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巴以雙方開始尋找政治解決的途徑。

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在阿以和談中,巴以和談是構成中東和平進程的關鍵。1993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以來,雙方還簽署了一系列協議,然而這些協議由於以歷屆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盡管根據有關協議,1994年5月巴勒斯坦開始自治,但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卻因雙方在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分歧太大,巴以雙方至今沒有達成永久性和平協議。

2000年9月,以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巴以流血沖突,特別是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台以後,由於沙龍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進組織針對以色列人製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動」,致使以色列採取了強烈打擊報復,巴以雙方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

中東和平進程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斗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宣告成立,開始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斗爭。此後,巴解組織改變謀求建國的斗爭方式,開始以和平談判來實現建國的漫長歷程。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組織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此後有130多個國家先後承認巴勒斯坦國。由於沒有自己的領土,巴勒斯坦國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這是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試圖解決長達40多年的沖突。這次會議構築了中東和談的基本框架——和談分成雙邊會談和多邊會談兩個層次,確立了以「土地換和平」的基本原則。1993年9月13日,巴以雙方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在華盛頓簽署。根據協議,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傑里科地區實行自治,臨時過度期為5年。

根據1994年5月,巴以雙方簽署的關於實施加沙-傑里科自治原則宣言的最後協議,5月4日巴勒斯坦開始自治。1995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塔巴協議,以色列軍隊先後撤出約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1996年5月4日,巴以開始就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進行了首輪會談。

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內塔尼亞胡執政後,背棄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強調以「安全換和平」的原則取而代之,使中東和平進程停滯不前。盡管巴以先後簽署了《希伯倫協議》和《懷伊協議》,但終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1999年5月,巴拉克當選以色列總理。為落實懷伊協議,巴以簽署了《沙姆沙伊赫備忘錄》,雙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開始最終地位談判,並於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問題達成框架協議,9月13日前達成最終協議。由於以方蓄意拖延,協議條款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腦會晤在美國馬里蘭州的戴維營舉行。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邊界劃分、猶太人定居點前途、巴難民回歸以及水資源分配等棘手問題,會談未能達成協議。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巴以間一場曠日持久的流血沖突。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台以後,巴以關系更加惡化。

阿拉伯與以色列矛盾概況

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矛盾的實質是領土問題,雙方的領土爭端是在過去幾十年中陸續形成的。

1947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把總面積為2·6萬多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一分為二,14477平方公里劃給猶太人建以色列國,11655平方公里劃給阿拉伯人建立巴勒斯坦,並將耶路撒冷暫定為「國際城市」,即歸屬未定。

在以色列建國的第二天,即1948年5月15日爆發的阿以戰爭中,以色列吞並了劃歸給巴勒斯坦的6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並強行佔領了西耶路撒冷。當時的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佔領了劃歸巴勒斯坦的約旦河西岸領土,包括東耶路撒冷,共5268平方公里。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佔領了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同時還佔領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埃及西奈半島、1600平方公里的敘利亞戈蘭高地、埃及管轄的加沙地帶,又從約旦手中奪走了東耶路撒冷,並宣布整個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1982年黎巴嫩戰爭中,以色列又佔領了黎巴嫩南部一條10-15公里寬的狹長地帶。

根據1978年埃以達成的戴維營協議,以色列把西奈半島歸還了埃及。1974年,以色列曾把戈蘭高地的一部分退還給敘利亞,但繼續佔領戈蘭高地其餘的7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並於1981年宣布將其並吞。

近幾年來,以色列在它所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以色列已建立200個定居點,猶太移民達10·4萬。以色列的猶太移民政策是謀求通過改變其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從約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國。

多年來,阿拉伯國家要求以色列遵照聯合國242號和338號決議,在被佔領土上停止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撤出1967年其佔領的領土,以「土地換和平」。以色列卻認為,西奈半島歸還埃及後,它已完成履行聯合國決議的要求,現在只需要以「和平換和平」。

巴勒斯坦人民要求在被佔領土上建立自己獨立的國家,以色列卻只顧同西岸和加沙地帶的代表討論「有限自治」問題。敘利亞要求以色列歸還戈蘭高地,黎巴嫩要求以色列撤出黎巴嫩南部,而以色列卻一再表示堅持「寸土不讓」。

以巴分治和以色列建國

公元70年,古羅馬大軍佔領耶路撒冷,摧毀猶太教聖殿。公元135年,猶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開始了持續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從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猶太人就沒有忘記過重返故園。

19世紀末,歐洲出現了大規模反猶太主義浪潮,猶太復國主義的思潮和運動也由此相應興起。1881年,俄籍猶太醫生平斯克爾出版了《自我解放》一書,提出了建立猶太民族國家的想法。該書被認為是猶太復國主義的發端。1896年,匈牙利猶太律師赫茨爾又出版了《猶太國》一書,完整地提出了猶太復國主義的思想。針對當時歐洲到處可以聽到的「猶太人滾出去」的口號,他這樣寫道:「我現在要以最簡單的形式提出這個問題:我們現在要『出去』嗎?到哪裡去呢?」「應該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權授予我們,其面積足以滿足一個民族的正常需要;其餘的事情將由我們自己來做。」赫茨爾的著作在猶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但這個民族家園究竟建在何處,猶太人內部也有過分歧。他們設想過在南非和阿根廷,還認真考慮過烏干達,並為之進行過投票。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的第一次世界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才將其最終定在猶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這次大會提出,猶太人應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與此同時,「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成立並開始活動。他們組織猶太人向許多世紀以來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移民,並成立了「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這次大會召開的1897年,被認為是猶太人將自己的家園夢想開始付諸實踐的一年,也被認為是巴以爭端的開始之年。

從《貝爾福宣言》到《巴勒斯坦白皮書》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被英軍佔領,戰後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1917年11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寫信給猶太復國主義者聯盟副主席羅斯查爾德,聲稱「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此信後被稱為《貝爾福宣言》。猶太人據此開始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但是,此舉遭到巴勒斯坦當地阿拉伯人的強烈反對,他們以暴動和罷工的方式向英國施加壓力,要求限制猶太人移民。這場動亂一直持續了3年之久。與此同時,在納粹迫害下生計無著的猶太人繼續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至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總數已增加到44.5萬人。

1936至1939年期間,英國曾建議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一個猶太人國家(面積遠比後來聯合國劃定的小)和一個阿拉伯人國家,但被阿拉伯人拒絕。1939年5月,英國政府害怕進一步激起阿拉伯各國的反抗,遂主動向阿拉伯各國示好,提出了所謂的《巴勒斯坦白皮書》。白皮書提出:在今後5年中,每年只限移入1.5萬名猶太人;限制猶太人購買阿拉伯人的土地,准備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給一個阿拉伯人佔多數的當地政府,猶太人可在該政府管轄下實行高度自治。阿拉伯人的動亂是平息了,但是,在對立情緒強烈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建立信任,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巴勒斯坦白皮書》公布之時,恰是歐洲猶太人為逃避納粹大屠殺,苦苦尋求安身立命的綠洲之日。在納粹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中,全世界1/3的猶太人被殺害,遇難者總數達600萬,歐洲猶太人所剩無幾。英國在向德國宣戰前,由於堅持白皮書的立場,不讓受迫害的德國和奧地利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使得當地猶太人和託管當局處在了戰爭邊緣。只是基於對德國法西斯的共同仇恨,才使暴力活動有所限制。但是,在戰時,猶太突擊隊從未停止過對攔截非法移民的英軍設施的破壞。

聯合國第181號決議和以色列立國

二戰結束後,從納粹集中營里解放出來的幾十萬波蘭猶太囚徒,成了無家可歸之人。他們不能返回故園,因為此時在波蘭各地相繼發生了殺害返鄉猶太人的事件;除了幾個北歐國家之外,飽受戰爭蹂躪的西歐國家無力收容他們;連素以移民國家著稱的美國都不願敞開大門。此時,惟一張開臂膀歡迎他們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猶太社區。由於英國繼續堅持白皮書的政策,導致猶太突擊隊同英國託管當局的沖突不斷升級。猶太人炸路斷橋,襲擊拘禁非法移民的營地,暗殺英國官員。

對英國而言,這將是一場不得人心的戰爭。此時,希特勒殺害600萬猶太人的罪行,正被逐步揭露,國際輿論一邊倒地同情猶太人。讓那些被解放的波蘭猶太人繼續住集中營,實在是說不過去。隨著軸心國秘密文件的曝光,英國當年拒絕義大利的提議、不同意德國和奧地利猶太人經義大利轉送巴勒斯坦的決定,也大白於天下,輿論視英國為殘殺猶太人的幫凶。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英國決定從巴勒斯坦脫身。1947年2月15日,英國宣布把巴勒斯坦這塊燙手山芋轉交聯合國。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合國大會以33票贊成、13票反對(其中10個是伊斯蘭國家)、10票棄權的結果,表決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即聯合國第181號決議。決議規定:英國於1948年8月1日之前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並撤出其軍隊;兩個月後,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和猶太國。根據分治決議的藍圖,阿拉伯國國土可達11203平方公里,約占當時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為72.5萬人,猶太人為1萬人;猶太國國土為14942平方公里,約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為49.7萬人,猶太人為59.8萬人。決議還規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國際特別政權,由聯合國來管理。蘇聯出於爭取以色列執政的工黨的考慮,一改從帝俄時期就固有的反猶態度,為以色列建國出了大力,並對以色列國的建立和鞏固給予了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蘇聯常駐聯合國代表葛羅米柯在聯大一番感人的演講,對181號決議的順利通過起了重要作用。而曾在《貝爾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猶太人復國的英國,卻在此時投了棄權票。

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有120多萬,占總人口的2/3強。但分治決議中的阿拉伯國的領土只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更令阿拉伯人難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國的領土支離破碎,互不相連,大部分是丘陵和貧瘠地區。猶太國則不然,猶太人雖僅有60萬,不到總人口的1/3,然而其領土卻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大部分又位處沿海地帶,土地肥沃。

1948年5月14日下午,特拉維夫現代藝術博物館前面的廣場上,擠滿了猶太人。下午4時,身高1.6米的「以色列建國之父」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國獨立宣言》。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總理。

以色列建國的消息通過電波傳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作出了積極的反應。本—古里安宣布建國17分鍾後,美國白宮新聞秘書查理·羅斯向記者宣布:美國承認以色列。承認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國人在還不知道這個新國家叫什麼名字的時候就擬好的。當得知這個國家取名「以色列」時,杜魯門總統用筆將文告上的「猶太國」字樣劃去,改為「以色列」。5月17日,蘇聯宣布承認以色列。

建國次日即爆發戰爭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英國宣布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當天,阿拉伯聯盟國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以及外約旦(1950年改稱約旦)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同時,阿拉伯聯盟發表聲明,宣布對以色列處於戰爭狀態,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此爆發。這次戰爭史稱「巴勒斯坦戰爭」。

與以後的幾次中東戰爭不同,英美兩國出於在阿拉伯世界的長遠戰略考慮,在巴勒斯坦戰爭中站到了阿拉伯人一邊。倒是蘇聯為爭取這個新生的國家,對以色列給予了充分的支持。當時在蘇聯控制之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僅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軍火,而且為以色列提供專用機場、建立空中走廊,為以色列訓練空軍和傘兵部隊。戰爭進行之時,幾名駐歐美國空軍猶太裔士兵冒著軍法審判的危險,偷了3架重型轟炸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機場裝滿炸彈後,起飛轟炸開羅和大馬士革。

由於參戰的阿拉伯各國彼此之間心存疑忌、內部不和,外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和埃及國王法魯克各打算盤,使得只有游擊隊實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7月中旬,在英、美的催促下,以色列宣布停火,但零星戰斗持續到1949年。這次戰爭後,巴勒斯坦被分為三部分: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78%,超過「分治決議」規定面積5700多平方公里;約旦河西岸歸約旦管轄;加沙地帶歸埃及管轄。近百萬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園成為難民。

第一次中東戰爭的失敗使周圍阿拉伯國家備感恥辱,到處彌漫著革命的氣息。1949年3月、8月和12月,敘利亞先後3次發生政變。1951年7月,約旦國王阿卜杜拉父子被巴勒斯坦難民刺殺。阿卜杜拉國王18歲的孫子海珊由於子彈擊中了祖父親手別在他胸口上的一枚勛章而倖免於難,於1953年繼位成為約旦哈希姆王國國王。1952年7月,埃及軍人推翻法魯克王朝,自由軍官組織領導人納賽爾於1956年6月成為總統。

五次中東戰爭簡介

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1949):又稱巴勒斯坦戰爭,以色列稱「獨立戰爭」。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次日凌晨,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埃及等阿拉伯國家出兵進攻以色列。

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1957):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以色列稱「西奈戰役」。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和禁止以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聯合向埃及發動進攻。

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又稱「六五戰爭」,阿拉伯國家稱「六月戰爭」,以色列稱「六天戰爭」。1967年,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鎖亞喀巴灣,於6月5日晨,對埃及、敘利亞、約旦發動突然襲擊。

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年6月—9月):又稱黎巴嫩戰爭。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佔領黎巴嫩14的領土,襲擊黎巴嫩境內的巴解組織及其武裝力量,並與在黎的敘利亞軍隊交戰。

『伍』 巴以為什麼不能實現和平

1巴以雙方力量對比嚴重失衡,巴方缺少和談資本,長期處於「理與力」背離狀態

2雙方內部的激進分子的阻撓和破壞

3國際大國,尤其是美國對以色列的偏袒

4哈馬斯上台,巴方內部分裂

『陸』 關於巴以問題

為什麼問可以啊,不就是嗎。不過阿拉伯人是地區稱謂,而猶太人是民族稱謂,不是同一個水平面。

『柒』 巴勒斯坦地區包括以色列嗎巴以有明確的分界線嗎

巴勒斯坦地區包括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國。巴以有明確的、但不被雙方同時認可的分界線。

拓展資料:

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語:المناطقالفلسطينية;希臘語:Παλαιστινιακάεδάφη;希伯來語:השטחיםהפלסטיניים;拉丁語:Palestine)是西亞的一個地理區域,位於地中海與死海、約旦河之間,地處亞、非、歐三洲交通樞紐,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面積27090平方公里。主要居民有阿拉伯人、猶太人。

該地區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3世紀末期,便有古代希伯來各部落人民遷入定居。公元7世紀此地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19世紀末,世界各地猶太人大規模移民到巴勒斯坦地區。

1947年11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國家和猶太國家。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宣布建立以色列國。

地區

今天的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以及約旦西部均位於巴勒斯坦地區內,所以這個地區對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來說都具有深厚的宗教意義。

參考資料:

網路巴勒斯坦地區

『捌』 巴以問題的歷史淵源是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通要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 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 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居民。 公元前13世紀,腓力斯丁人在沿海建立國家。「巴勒斯坦」一詞的原意是指「腓力斯丁人的土地」。 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萊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在希伯萊語中,「巴勒斯坦」被稱之為「埃萊茲·以色列」,意為「以色列之地」。 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佔領和統治。 公元622年,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並與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成為這里的主要居民。 16世紀奧斯曼帝國吞並巴勒斯坦,但並沒有改變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屬性。 19世紀末20世紀初,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後,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佔領巴勒斯坦後,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份。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為英國委任統治地。 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沖突。 1947年,聯合國安理會第181號關於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規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結束英國的委任統治後建立猶太國(約1.52萬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國(約1.15萬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國際化。 以色列宣布建國後,阿以之間爆發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戰爭。以色列佔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全部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其中最主要的戰爭有5次。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成立。翌日,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佔領了第181號決議規定的阿拉伯國大部分領土,並強行佔領了西耶路撒冷。當時的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佔領了劃歸巴勒斯坦的約旦河西岸領土,包括東耶路撒冷,共5268平方公里。有近100萬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 1956年10月29日晚,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入侵埃及領土西奈半島,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31日,英、法對埃及進行海空軍轟擊,隨即侵入埃及領土。12月22日,英、法軍隊全部從埃及領土撤退,以色列軍隊於1957年3月全部撤出埃及領土,戰爭結束。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發動大規模的突然襲擊,第三次中東戰爭即「六·五」戰爭爆發。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侵佔了巴勒斯坦的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耶路撒冷城的約旦管區、埃及的西奈半島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達6.57萬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使近50萬阿拉伯人淪為無家可歸的難民。 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在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支援下,向以色列發起了反擊侵略、收復失地的戰爭,即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十月戰爭」。埃及軍隊在戰爭中,橫渡蘇伊士運河,摧毀了「巴列夫防線」。敘軍一度打到太比利亞湖。但是由於超級大國插手等原因,最後被迫在10月25日停戰。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悍然出兵入侵黎巴嫩,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戰爭中,以色列又佔領了黎巴嫩南部一條10-15公里寬的狹長地帶。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斗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宣告成立,開始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斗爭。此後,巴解組織改變謀求建國的斗爭方式,開始以和平談判來實現建國的漫長歷程。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組織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此後有130多個國家先後承認巴勒斯坦國。由於沒有自己的領土,巴勒斯坦國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這是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試圖解決長達40多年的沖突。這次會議構築了中東和談的基本框架--和談分成雙邊會談和多邊會談兩個層次,確立了以「土地換和平」的基本原則。 1993年9月13日,巴以雙方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在華盛頓簽署。根據協議,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傑里科地區實行自治,臨時過度期為5年。 根據1994年5月,巴以雙方簽署的關於實施加沙-傑里科自治原則宣言的最後協議,5月4日巴勒斯坦開始自治。 1995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塔巴協議,以色列軍隊先後撤出約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 1996年5月4日,巴以開始就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進行了首輪會談。 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內塔尼亞胡執政後,背棄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強調以「安全換和平」的原則取而代之,使中東和平進程停滯不前。盡管巴以先後簽署了《希伯倫協議》和《懷伊協議》,但終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 1999年5月,巴拉克當選以色列總理。為落實懷伊協議,巴以簽署了《沙姆沙伊赫備忘錄》,雙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開始最終地位談判,並於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問題達成框架協議,9月13日前達成最終協議。由於以方蓄意拖延,協議條款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 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腦會晤在美國馬里蘭州的戴維營舉行。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邊界劃分、猶太人定居點前途、巴難民回歸以及水資源分配等棘手問題,會談未能達成協議。 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巴以間一場曠日持久的流血沖突。 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台以後,巴以關系更加惡化。 巴以和談中的主要問題是耶路撒冷地位、邊界劃分、巴勒斯坦難民回歸、猶太人定居點和水資源等關鍵問題

『玖』 巴以沖突的淵源和解決方法

巴以沖突的淵源:

1、猶太復國主義的興起

公元135年,現在的巴勒斯坦是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羅馬帝國皇帝哈德良鎮壓了猶太人的叛亂。在鎮壓叛亂後,哈德良將猶太人驅逐出了巴勒斯坦。在之後的1700年裡,大部分猶太人並沒有生活在巴勒斯坦,他們在歐洲、中東、非洲過著群居生活。

這些猶太人在不同的社會中繁衍生息,但不幸的是,他們的歷史滿是被迫害、被歧視、成為他人替罪羊的悲慘遭遇。尤其在歐洲,基督教教會因為宗教原因經常指責他們,他們總是在困難時期成為一切災禍的替罪羊,例如:猶太人遭到種族清洗和屠殺,猶太人長期遭受迫害。

2、貝爾福宣言

當今中東地區的許多紛爭,實際上都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5年10月,英國已經和奧斯曼開戰,但英國想拉攏其他協約國成員一起向奧斯曼發動進攻,尤其是渴望得到阿拉伯人的幫助,而奧斯曼已經統治阿拉伯人長達幾個世紀。

為了拉攏阿拉伯人,英國駐埃及的高級專員麥克馬洪向志在成為獨立的阿拉伯國家領袖的麥加謝里夫海珊·伊本·阿里承諾,如果海珊幫助他們盡快發起反對奧斯曼帝國的起義,他們將幫助他建立一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

然而英國人在說服阿拉伯人幫助抵抗奧斯曼的同時,還與法國人和俄國人進行秘密協商:如果他們打敗奧斯曼,將如何瓜分中東地區。1916年5月,英、法、俄三國達成秘密協議,即《賽克斯—皮科協定》,此協定規定英國人可以在打敗奧斯曼後得到巴勒斯坦。

3、聯合國分治決議與五次中東戰爭

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對巴勒斯坦實行分治的決議,即《聯合國181號決議》。分治決議的主要內容是:第一,結束英國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最遲不得超過1948年8月1日;第二,在委任統治結束後兩個月內成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猶太國領土面積約為1.5萬平方公里。

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阿拉伯國領土面積約為1.12萬平方公里,占當時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第三,耶路撒冷及其附近郊區村鎮作為一個獨立主體由聯合國管理。

解決方法:

1、中東和平進程

美國一向在中東和平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中東戰爭期間,美國開始在阿以停火談判中以調停者身份出現,聯合國242號和338號決議、日內瓦和會、戴維營協議以及埃以和約基本上都是在美國的策動之下達成的。

冷戰結束後,馬德里和會的召開標志著中東和平進程全面啟動,巴以奧斯陸協議、約以和約等都是這一階段的成果。中東和平進程同美國的參與密不可分,但美國的作用始終具有兩面性,在談判立場上持雙重標准。

2、和平談判是解決巴以沖突的唯一出路

巴以沖突不是對等的國家戰爭,而是民族沖突。並且這不僅僅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沖突,還涉及美國和俄羅斯,以及埃及、黎巴嫩、伊朗、沙特、敘利亞等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利益,沖突的背後是各種勢力的博弈。

巴以之間的這些問題出現在英國託管時期,但這並不是無休止的戰爭,也不是不能解決的。通過競爭的民族主義視角來理解巴以沖突的內部邏輯是很重要的,而且要明白,巴以雙方都有存在的合法性。


(9)巴以擴展閱讀

巴以沖突,以色列持續向哈馬斯控制的加沙地帶發起多次空襲,造成318人死亡、1400餘人受傷。哈馬斯向以色列南部地區發射了大約300枚火箭彈。

空襲發生後,哈馬斯即向距加沙30公里的以色列南部城市阿什杜德發射兩枚長程「冰雹型」火箭炮,為歷來哈馬斯攻擊的最遠射程,已造成1名以色列人死亡,另有7人受傷。

「夠了,夠了,血和淚已經夠了,給和平一次機會吧」,經歷過「一將功成萬骨枯」的以色列前總理拉賓的話語猶在耳邊,但對陷入戰爭的人來說,流血本身就是流血的理由。

29日,以色列坦克在加沙邊界集結,醞釀發起地面行動,以色列國防部長巴拉克表示,他不排除對加沙擴大軍事行動,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則對巴勒斯坦人說:「遍地染血、到處都是烈士。可能還會有更多人受傷、犧牲,但是加沙絕不會投降。」

『拾』 巴以分治名詞解釋

一九四八年,英國結束了對印度次大陸的統治,在國際社會的見證下,原印度分為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國家。建國後,兩國多次爆發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