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陪陵榨菜
擴展閱讀
免費十檔行情股票軟體 2024-09-20 07:39:10
載波聚合 2024-09-20 07:19:48

陪陵榨菜

發布時間: 2021-05-01 05:08:16

Ⅰ 涪陵榨菜和烏江榨菜有很大的區別嗎

不會有很大的區別。

因為烏江牌榨菜本來就是涪陵榨菜集團下的一種,要說它倆的區別也就是涪陵集團旗下的烏江牌榨菜和其他牌子的榨菜的區別了。只不過是烏江牌的榨菜更好吃才有了人們所謂的涪陵榨菜和烏江榨菜的區別。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它們各自本身有什麼關系,涪陵榨菜產於重慶市涪陵區,該公司有專門生產“烏江榨菜”的生產線。“中國榨菜數涪陵,涪陵榨菜數烏江”就已經很好的說明了烏江榨菜的口碑了。當然涪陵集團也生產其他的開胃小菜,比如有巴巴香豆豉系列,菜上皇泡菜系列等泡菜都還是很有市場的.

但是我還是想稍微提醒一下,大家在買榨菜的時候千萬要分清楚馬江榨菜和烏江榨菜,前幾年兩家還打過官司,最後當然是正宗品牌贏了啊。

Ⅱ 涪陵榨菜是什麼做的

青菜頭做的,涪陵那邊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青菜頭做出來的榨菜很好吃

Ⅲ 烏江涪陵榨菜是怎樣做的

榨菜的製作
一、原材料與設備
(一)原材料 榨菜的主要原材料是青菜頭、鹽、辣椒和輔助香料等。
青菜頭俗名生貨。一般年景,境內所產歷來自給有餘,還可供豐都、長壽、洛磧等地加工,以及運銷重慶供市民鮮食。民國時期,廠商於頭年交訂金買期貨,或於加工季節直接收購。20年代,有專事生貨交易者,買賣雙方由辛力(經紀人)作成,每萬斤由雙方各給傭金1元(銀元)。1952年以後由供銷社收購。 青菜頭的規格,30年代已定肥大、質嫩、性脆者為上品,空花、瘦長、皮老、筋多為劣貨。50年代起供銷社收購規定:"冒頂"(未抽薹前)砍菜,切掉老根,上齊菜心,去葉無"鸚哥嘴"和菜匙,個重在125克以上的優良品種為合格菜;凡淘汰劣種及65 至125克的良種菜且剔修合格者作小菜(次級品)收購。
菜鹽歷來以四川自流井粗粒井鹽為主。抗日戰爭期中,川鹽實行統制配給,腌菜用鹽按省政府規定,由榨菜同業公會向涪陵鹽務局申請核定供應。但手續苛繁,鹽局可任意核減,或不按時供給,加工戶到時須用,不得不在黑市購買,每到春季涪陵常鬧鹽荒。涪陵解放後,鹽運部門預作安排,先向食鹽生產部門訂貨,專門加工粗粒潔白衛生鹽,保證及時供應。1953年全縣供就菜鹽1270噸,1966年3200噸,1983年達到1.4萬噸。
辣椒和花椒、胡椒等輔助香料的配方、采購、加工,民國年間由加工戶自行決定。辣椒能提味、防腐、著色,是傳統榨菜加工必不可少的原料。民國24年以前一般多用萬縣、石柱椒(俗稱下河辣椒),成本低,但色澤欠鮮艷;以後,購成都椒(上河辣椒),色澤鮮紅,久貯不變。1953年,建涪陵縣辣椒廠統一采購優質椒,統一加工辣椒粉和輔助香料粉。
(二)設備 有廠外廠內之別。廠外主要是菜架,廠內有腌菜池、工場、倉庫和加工、運輸工具。 1、菜架 鮮青菜頭的脫水處理,在榨菜商業加工之初, 是將菜頭掛在屋椽下、屋外樹枝上或樹間牽扯的繩索上,讓其晾風自然脫水。民國元年以後,由於加工量增大,有人開始在長江邊搭菜架晾菜,此法一直沿用至今。
搭架方法:用兩根長七八米、直徑10至20厘米的圓木條(俗名菜檁子),上部用竹篾繩捆綁成十字形,立於地上,謂之一槎。每隔數尺遠復立一槎。一般20槎為一架。槎與槎間以大篾綳拉固定;菜架兩端(俗名馬尾)須設木樁、石樁等固定物,以繩將架系牢。槎間坡面從上到下每隔十五六厘米綳一道小篾繩(俗名纖藤),繩上即可掛菜串。每槎間可晾菜1.25噸。搭多少菜架,視加工量而定。晾菜結束後,拆下的圓木條、篾繩妥為保存,來年還可以繼續使用。
2、菜池, 腌菜設備最初為瓦缸、大木桶(俗名黃桶)。後因腌制量增大, 約民國17年前後改用菜池,工效大大提高;初用三合土築成,後改用水泥製作,一般長寬三四米,深2.7米。
3、機具, 傳統的榨菜加工基本上是人工操作,僅有竹筐、鐵扒等簡單工具。1959年,原涪陵縣榨菜生產部門開始研究試制辣椒切碎機、穿菜針、起池絞車、淘洗機、拌機、夾壇車等21種加工機具,但由於研製尚未完善即行普遍推廣,造成不少浪費和損失。70年代,有條件的加工廠修建廠內外車道,採用機械運輸。1973年,北岩寺、東方紅、韓家沱菜廠試行"三機一化"(踩池、起池、 淘洗機和車子化),以後陸續推廣到國營菜廠和部分社辦菜廠。1977 年韓家沱菜廠試用拌料機和氣動裝壇機,實現"五機一化"。由於機械材料耐腐蝕問題未解決,至1985年,涪陵榨菜加工的機械化程度仍不高。
二、加工工藝
民國初期,榨菜加工已打開獨家經營的局面,群商蜂起,爭相仿製,競爭激烈。各地廠商圍繞提高工效,降低成本,保持質量,不斷改進和革新工藝。至20世紀30年代初期,主產品的生產,從原料到成品一般要經過13道工序,即選擇菜頭、菜頭切塊、搭菜架、穿菜、晾菜、第一次鹽腌、第二次鹽腌、淘洗、榨除鹽液、挑菜筋、第三次鹽腌並加辣椒香料、裝壇、封壇口。30年代以後合並為10道工序,即選菜、晾菜、下架、腌制、修剪、淘洗 、拌料、裝壇、封口。 每道工序各有一定的操作規程和半成品質量標准,隨著設備、原材料、技術手段等條件的改變和進步,以及產品規格、質量要求的不同,工序發生相應的調整和改變。
70年代開始對主產品進行改進和深度加工,如生產鹽漬菜頭、小壇和小罐裝的菜絲(片)、直接腌制(不經風脫水)壓榨製成的榨菜罐頭等。小容器包裝的低鹽和怪味、廣味、魚香等風味的榨菜製品開始出現,但還未能大批量生產。80年代初期,小包裝榨菜生產技術開始在涪陵全面推廣。
三、產品包裝
榨菜成品歷來用土陶壇包裝,經嚴密封口後,讓榨菜在壇中發酵,味道更加鮮美並耐貯,一般可貯存半年至一年。清末還無專用菜壇,借用重慶老酒壇包裝。民國初期開始在重慶雞冠石窯廠定製菜壇,民國8年在縣境深沱蕭家灣窯廠燒制,菜壇形狀、容量基本定型。以後長江和烏江沿岸窯廠增多。菜壇用量,全縣年數萬至十餘萬個。民國20年左右,每個菜壇約值0.18元(銀元)。50年代,涪陵縣建有幾個陶器廠,主產菜壇。1951年每個約值2.5公斤中熟米; 80年代初,每個1.87元(人民幣)。
陶壇裝菜後外面還要套上竹絡,竹絡有保護陶壇和方便搬運的作用。竹絡由縣境產竹區農民加工出售。干竹絡每個重2公斤,30年代值5分(銀元),1951年值0.1元,1983年值0.83元。
四、綜合利用
莖瘤芥全身都是寶,可以綜合加工利用。20年代已重視利用瘤芥以外的副產物,如制乾菜尖和乾菜葉,供扎壇口用;用腌制後的菜水鹽液熬制出味道鮮美的榨菜醬油。後來,將挑剝出來的鹽菜筋也利用起來,經整理加工後用來塞壇口;將嫩菜皮、菜耳製成廉價菜以供飲食業熬湯等。
五、產品質量
(一)成品規格 60年代以前的榨菜為塊狀咸辣味(川味)產品,土陶壇包裝,每壇各時期重量不一。清末每壇凈重約20公斤,民國初期每壇20至25公斤,民國8年每壇30至35公斤,後又有50公斤的大壇,但一般重量為31.25公斤。壇和竹絡皮重5.5至6公斤。50年代中期以後每壇菜凈重有40、25、15公斤裝3種。
盡管30年代初期的實業界已有改革榨菜花色品種和包裝和合理建議,但當時有種種原因終未普遍付諸實現。50年代的榨菜有大塊和小塊兩個等級,進行分別包裝。60年代始有質量標准不同的一、二、三級菜之分。一級菜供出口和軍需。1964年開始按專門標准生產出口菜。
1975年開始在韓家沱菜廠生產絲、片、丁、碎等形狀,塑料袋、玻璃瓶、陶瓷杯等包裝形式,50、100、500、2500克各量的產品,但由於密封、殺菌、配料等問題未完全過關,一時未能大批量生產。
1981年,採用一種新的保鮮方法,使無毒塑料袋方便榨菜的小包裝技術有了進一步發展,並生產出五香、魚香、鮮味、怪味、爽口等風味的產品。1985年開始在個別外銷地開展深加工,使各類小包裝產品能在遠離產地的市場上銷售。
(二)、質量改進 初期的榨菜,基本上全屬切塊,大小不均勻,辣椒粉粒較粗,顏色較暗,"其貌"不揚。但菜塊柔軟、香味甚濃,耐久貯。
20年代末,開始對菜塊進行修剪,講求外形美觀。30年代中期開始注重購圓形菜頭,劃塊亦講究整齊,大小塊予以分別裝壇。
1953年開始對辣椒去蒂去籽,以64孔羅底過篩,由於辣椒粉變細,拌出來的菜顏色更鮮艷。
1964年應外商要求,在對出口菜修剪時增修"團魚邊"一項,使菜塊外形質量進一步提高。1974年,對腌制後的菜坯進行整形分級,按一、二、三級和小菜、碎菜分別包裝,質量要求趨於嚴格。1979年,開始製作不劃塊的全形菜,以鮮菜頭個重150至350克為合格。次年,種植上普遍推行良種和密植,為提高全形菜的加工率打下了基礎。
1980年和1982年,四川省先後制定了出口菜和內銷菜的質量標准,使榨菜的生產和質量改進有了更明確的目標。1985年6月, 國家標准局正式頒布壇榨菜的國家質量標准(GB6094--85)。同年,原涪陵地區標准局發布袋裝方便榨菜的質量標准(川Q/涪236--85)。
(三)、質量檢驗 1952年以前,所有出縣產品均須由榨菜同業公會認可,開具證明。1952年,縣設榨菜成品檢驗委員會, 經檢驗不合標准者, 禁止運銷。1955年以後由國營公司組織檢質定級小組,到廠按批抽樣,集中地評定。1976年後,社辦廠產品也分批抽樣,送到國營廠一同檢驗。1980年以後,出口榨菜由重慶商品檢驗局檢驗。1984年,除出口菜外,由市標准計量局榨菜質量監督檢驗站統一檢驗。各時期具體檢驗情況如下:
30年代的產品鑒定(俗名辨貨)全憑感官,且標准不嚴。熟貨(成品)以味正質嫩香氣濃厚者為上品,味酸質老而柔軟、香氣清淡者為下品。
1952年以後,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詳擬標准細則若干,但是仍以感官認定。至1983年始有感官與儀器化驗的配合檢驗。直覺感官主要是觀形、辨色、品味、審質、嗅味。參與檢驗人員工作前須不吃辛辣和有刺激性的食物,保持感覺靈敏。儀器化驗主要是對抽樣樣品進行含水量、含鹽量和總酸量的測定。再加上抽樣檢驗出來的塊形塊重及肉質的合格率和表裡缺陷(即菜塊有無爛點、糖心、空花、棉花包等情況)的多少,逐一按超過正常質量標準的多少記分, 超標多則分多,符合標准右少超標則分少。然後按總分多少定級,不足5分為一級菜, 超過5分降一級,超過10分降二級,直至降為等外級。
檢質定級後,出廠時還要經縣(市)檢驗小組會同銷地采購員檢質測重,發給合格證後方能調運。

Ⅳ 台灣綜藝節目主持人將涪陵榨菜念為pei陵榨菜,是國語文化差異還是當地方言

應該是讀錯了,因為就算是發音有再大的差別,(pei)和(fu)的發音根本就聯系不到一起,所以我覺得這應該是主持人的一個失誤吧。

我國寶島台灣知名政論談話節目——《關鍵時刻》播出了最新一期,在節目接近尾聲時,財經專家黃世聰就大陸股價波動說了這樣一番話

大陸有隻股票叫「涪(pei)陵榨菜」,榨菜是他們吃泡麵一定要配的,但最近一段時間這只股票大跌,可見大陸連榨菜都吃不起了,這就是個非常大的警訊,所以哦,現在大陸人都綳緊神經……

(4)陪陵榨菜擴展閱讀

涪陵榨菜選用涪陵特有的青菜頭,經獨特的加工工藝製成的鮮嫩香脆的風味產品。與法國酸黃瓜、德國甜酸甘藍並稱世界三大名腌菜,也是中國對外出口的三大名菜(榨菜、薇菜、竹筍)之一。其傳統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涪陵榨菜」於2000年4月被核准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Fuling Zhacai」於2006年4月被核准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涪陵榨菜」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於2005年1月21日被認定為「重慶市著名商標」,於2010年1月15日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Fuling Zhacai」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於2010年12月17日被認定為「重慶市著名商標」。

2004年12月1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涪陵榨菜」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Ⅳ 涪陵榨菜pei還是fu

涪陵榨菜的「涪」字,讀fú。

「涪陵榨菜」的讀音為fú líng zhà cài。涪陵榨菜是重慶市涪陵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2006年4月,「Fuling Zhacai」被核准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2010年1月15日,「涪陵榨菜」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同年12月17日,「Fuling Zhacai」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被認定為「重慶市著名商標」。

引申——「涪」字:

涪是多音字,是漢語二級通用字 。本意是水名,讀音為fú,即涪江。又為古州名。又音póu,指水泡。需要注意的是,涪字並沒有pei這個讀音。

Ⅵ 涪陵榨菜多少錢一包

5毛小包的
一塊大包的
還有各種不同的促銷包````

Ⅶ 要做出口,培陵榨菜怎麼翻譯

"PEILING" PICKLED MUSTARD TUBER

ZHA CAI, in English, it is commonly known as Sichuan vegetable, Szechwan vegetable, or Chinese pickled vegetable,

Ⅷ 培陵榨菜是從哪裡的小吃

重慶涪陵市。。。。
涪(fú)陵榨菜 ,曽獲得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金獎,1970年,在法國舉行的世界醬香菜評比會上,中國涪陵榨菜與德國甜酸甘藍、歐洲酸黃瓜並稱世界三大名腌菜。涪陵榨菜歷經百年滄桑,是涪陵區乃至重慶市農村經濟中產銷規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輻射帶動能力最強的傳統支柱產業、優勢產業。2011年6月,根據中信公司發布研究報告顯示,涪陵榨菜預計推出零售價高達2200元的沉香榨菜。

Ⅸ 涪陵榨菜一包多少錢

涪陵榨菜一包的價格不等,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包裝規格,價錢都是不一樣的,比如渝橙牌涪陵榨菜50g包裝的一包0.5元,250g包裝的一包2元。

Ⅹ 重慶涪陵的榨菜很火嗎

春節,對於普通的中國家庭來說,是人們在奔波了整整一年後難得的團聚,也包含了無法見到家人的濃濃思念。在重慶,對於這一群人來說,春節意味著收成。

涪陵,一個位於重慶中部的小城,地處三峽庫區腹地,這里山水宜人。在2020年,涪陵以1225.08億元的成績位列重慶區縣GDP第5, 也成為了非主城區中排名第一的區縣。

據悉,烏江榨菜在2021年還將在各大平台和衛視上進行廣告投放,據悉將投入超過7億元的廣告費用,力爭將烏江榨菜推向全國,成為一道國民美食。

除了烏江榨菜以外,在涪陵還有數不清的榨菜品牌,比如渝楊榨菜等等,相信在烏江榨菜的帶領下,涪陵榨菜產業的發展在未來會越來越好,而農民們的菜頭也能賣出更高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