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中關村二小霸凌

中關村二小霸凌

發布時間: 2021-05-05 14:35:41

Ⅰ 停止霸凌,孩子被欺負應該怎麼辦

方法其實還是很多的。

我們雲學Time曾經寫過兩篇文章來深挖這個嚴肅的話題!這里我貼出一些文章的片段。

一、面對欺負——5歲及以下的孩子

首先,我們認為,所有霸凌其他小朋友的孩子都是從欺負別人開始,而所有被霸凌的孩子,都是容忍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欺負,致使霸凌者得寸進尺。

如果我們從根源找起,就不得不從談到「欺負」。

那麼什麼是欺負?英語中欺負叫Tease。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攻擊性行為,它可以是生理的拳打腳踢、言語的諷刺嘲笑或關系性質的——沒有人想和你玩。

2001年,北師大發展心理學教授張文新就曾推算出,中國近1/5的孩子都面臨過被欺負的問題。

孩子慢慢長大,家長也無法24小時呆在孩子身邊,所以孩子被欺負貌似是一件很難避免並且需要靠運氣才能躲開的事。

但父母能做到的是,從小就要教育TA 被欺負時應該如何面對,以及被欺負後又該如何處理。

我們整理了下面實用技巧,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1. 演練是個好辦法!

父母可以在家和孩子一起預演各種被欺負的情況,提前給孩子打好預防針,鍛煉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訓練TA用正確的方式,保護好自己。

2. 勇敢!勇敢!勇敢!為自己挺身而出。

面對欺負時,首先不能退縮。

不是說直接讓孩子開打,而是氣勢不能輸,不能讓別的孩子給自己貼上軟柿子的標簽。

3. 鎮定!鎮定!鎮定!大聲說「不!

直視對方的眼睛或鼻子,大聲說「不!」或者「停!」。

教給孩子有效的語言以及教他們如何進行語言交流。即使是很年幼的孩子你也可以訓練TA學會舉起手,並堅定地對威脅TA的人說「住手!」

4. 尋求他人的幫助。

要讓孩子明白,父母永遠都是TA堅強的後盾,當自己受到傷害,一定要尋求他人的幫助,把自己遇到的糟糕的事情說出來,這並不是件丟人的事。

以上這些方法都應該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教授,這樣,即便是沒有父母在場的情況下,孩子們也能知道自我保護的基本方法。

可能大家也發現了,上面所說的應對方法中並沒有涉及到主動出擊。

這是因為我們不提倡5歲以下兒童採取以暴制暴的方法,去處理與其他小朋友發生的矛盾。

因為兒童早期的經歷會形成一個持續一生的反應模式,不採取暴力,也是為未來,能遇事冷靜處理打下良好的基礎。

畢竟就算是成年人的世界,也不能一言不合就開打。如果孩子同樣面對著一個法律終將會健全起來的國家,那麼,不開「暴力」的這個頭,才是正確的選擇。


二、面對霸凌——6歲及以上的孩子

霸凌是比欺負更高一級的存在,它更有可能出現在6歲以上孩子們的世界。

兒童期經常欺負別人的小朋友,長大後他們極有可能成為霸凌者。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的體格也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發育。身強體壯,人高馬大,成為了霸凌者必要的條件之一。

什麼是被「霸凌(bullying)」?挪威心理學博士Dan Åke Olweus曾這樣定義它:

一個學生長時間並重復地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

簡言之就是遭到高頻率惡意騷擾。

中關村二小的這位被霸凌者也有過一年多被欺負的經歷。

三年級被起外號侮辱,四年級經常被推搡踢撞,而霸凌者正是那一言不合就喜歡動手的一方。


面對霸凌,孩子又該如何處理?

上述幾條對抗欺負行為的方法同樣也適用於霸凌,但還需補充幾條tips,請參考這些建議:

1. 遠離喜歡欺負人的孩子

盡量避免孩子接觸那些有暴力傾向、喜歡欺負人的霸凌者,不給TA提供霸凌的機會,明哲保身以減少傷害。

2. 鍛煉身體

身體瘦弱也容易成為被霸凌的對象,弱不禁風一看就很好欺負,這肯定不行!

強身健體,學會一些必要的防身手法,讓自己看上去精神氣十足,才不會輕易被霸凌者欺負。

3. 結伴同行

霸凌往往都是發生在人少,冷清的角落,如廁所,空盪的走廊等。

如果孩子感覺到有人針對TA搞惡作劇甚至做更惡意的事情,家長應第一時間取得和老師的聯系,並明確告知孩子不要單獨行動,甚至去廁所都和好朋友一起。

這樣也能減少霸凌者對自己下手的幾率。

4. 鎮定勇敢地面對,不能哭!(و*•̀ㅂ•́)و

告訴孩子,就算不幸遭到霸凌者的挑釁,也要勇敢、鎮定面對!並且一定不能哭,否則正中了霸凌者的下懷:TA們希望看到的就是你軟弱的樣子,這會讓他們得到巨大的心理滿足。

一旦示弱,就極有可能遭遇霸凌者的第二次、第三次找茬。

5. 運用語言的力量

讓孩子記住,語言也可以是強有力的存在,只要孩子有足夠強大的內心。

如果要和霸凌者對話,應該怎麼說?

•深呼吸並反問,與TA鬥智斗勇。

如:

霸凌者:「你是個傻帽/白痴」

被霸凌者:「我是傻帽/白痴那你是什麼?還喜歡和傻帽/白痴聊天?」

最好能一句話噎住他,然後無視並抬頭挺胸走開;

•鎮定自若以幽默的方式反擊。

如:

霸凌者:「我看你不爽很久了」

被霸凌者:「或許你長大了就不會這么看我了」

•以無所謂的態度回應霸凌者。

「你是個傻帽/白痴,」

「所以呢?你說是我就是了嗎?」

•大喊對方的名字引起他人注意,嘗試制止TA 的行為。

不要試圖和霸凌者講道理或者有過多的交流。正確做法是說完該說的話,轉移了霸凌者的注意力,然後迅速離開,到人多的地方去。並將自己經歷的事告訴父母,老師,必要時報警尋求幫助。

6. 忍無可忍,無需再忍!

當周圍沒有其他人能來幫忙,呼救也沒有得到回應,並且霸凌者不是第一次對自己動手,曾經告知老師也沒能得到解決。

那麼,如果對方再次動手,我們同意「打回去!」。

但也要控制好力度,不要過於拚命,並且還要學會保護好自己的關鍵部位,頭、胸口等處,適可而止。打完後再去找老師報備,告知老師自己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選擇動手自保。

7. 不承擔他人的過錯

幫助孩子盡快脫離霸凌的陰影。生命是短暫的,不要把注意力總是集中在被霸凌後的傷痛中。告訴孩子,因為別人犯錯,而讓自己難受,這並不劃算。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一半左右的霸凌者來自有虐待傾向的家庭。與其他同齡人相比,霸凌者有更多的反社會人格傾向,在成年後也更可能觸犯法律(Haynie et al., 2001)。

所以,霸凌者的家長也應該注意,不要再沾沾自喜以為自家孩子多厲害。李天一都坐牢了,孩子以後若是犯法,難道家長就一定能為TA一手遮天嗎?

所以,該教的教,該管的管,該從自身找原因的就去找。

三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施暴、折磨、毆打同學遭重判也是今年才發生的事。在這,我也很想對所有霸凌者的家長說一句:

您要是想一輩子干給孩子擦屁股的事,那就請繼續,總有一天社會會教TA做人。

回到中關村二小這件被鬧得沸沸揚揚的事,現在想想,這個事件被廣泛傳播批判其實也是件好事。

暴力就像城市裡太陽照不到的陰暗面,隱藏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如果不曝光這么幾起,引起人們的重視,當事情發生到自己頭上的時候,家長們勢必一臉茫然不知該如何處理。

當然,我們都希望這樣的霸凌事件永遠不會發生……

但是一旦發生,我們也都該知道如何處理!

Ⅱ 如何看待中關村二小校園霸凌事件

從多個角度看吧,肯定誰都有責任,不能一味的指責一方

Ⅲ 中關村二小霸凌事件

2016年12月,就讀於中關村二小的斌斌(化名)被同學扔廁所垃圾筐,尿和擦過屎的紙灑了孩子一身。
中關村二小13日,披露此事基本經過及調查情況,並表示對該事件發生「深深自責」,對給學生及家長帶來的傷害「深表歉意」

Ⅳ 校園欺凌屬於黑惡勢力嗎

「校園欺凌」是惡勢力變異不可小覷!
如今社會輿論在嘩然與憤怒之際,最大呼聲就是希望政府對治理「校園欺凌」要有所作為。我記得,在校園暴力頻發期就有過這樣的建議,進行有效的校園欺凌防治。首先是要推動教師對欺凌事件的研究,提高教師處理欺凌事件的能力,落實欺凌通報機制與處理流程。其次,需要在課程中導入生命教育和人權教育,建立學生正確的反欺凌觀念。可惜的是,學生以成績為主當下,根本沒把「校園欺凌」當回事。
事實上,不是因為有了「校園」二字,「校園欺凌」就是教育部門和學校自己的事情,因為「校園欺凌」有太多的社會屬性在其中,只因在每一件「欺凌」中,我們總隱隱約約感覺到「不良人」的黑手伸進校園。另外,「校園欺凌」對中國社會的深遠影響:因為問題學生有可能成為問題公民,問題公民很可能成為犯罪者。所以解決校園欺凌必須採取採取綜合之策。政府、社會、學校家長共同行動。必須深刻認清產生校園欺凌的社會原因,才能有的放矢。
家長在「潛伏期」介入欺凌事件是最有效的。但也很可惜,由於家長的公務繁忙或粗心大意,若孩子不主動求助,往往要等到「爆發期」才知道,這時被霸凌者的身心已遭受嚴重傷害。
我們必須警覺,不良書籍、影視作品、與網路暴力思想對學生影響巨大的。在學校,一切向分數看齊,學校的德育、體育、美育形同虛設等,都是「校園欺凌」抬頭的原因。 中關村二小的「校園欺凌事件」再次告訴我們,不能再簡單看待「因為無知,所以無懼」。而是要本著「要早防治、快根除,」的積極態度,不能讓「校園欺凌」這枚毒瘤野蠻生長!

Ⅳ 是不是校園欺凌,誰說了算

關於校園欺凌的定義,國外一般認為主要具備三個要素:一是倚強凌弱,雙方在力量上存在差異;二是有重復性,也就是反復實施;三是造成傷害後果。在中國如何處理校園欺凌、如何定義校園欺凌?「在中國認定是否構成校園欺凌,我認為主要應考慮以下四個要素:首先校園欺凌指的是學生之間發生的行為;二是主觀上存在故意,即蓄意或惡意欺負其他學生;三是通過肢體、語言或網路等手段實施欺負或侮辱行為;四是造成傷害後果。」佟麗華介紹。

就這四個要素來說,主觀故意有時很難判斷,同學之間通過肢體、語言和網路等手段實施的開玩笑、惡作劇等行為也可能會給其他同學造成傷害,也就是說,同樣的行為和後果,有的可能是校園欺凌,有的可能就是同學之間開玩笑或惡作劇。具體如何認定,還需要結合同學之間的關系、雙方日常表現等綜合情況做出判斷。
那麼,這究竟是不是欺凌?究竟誰來認定欺凌?是不是校方認為不是欺凌而是「逗你玩兒」就不是欺凌?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認為調查、處理校園欺凌行為,在校園內也必須有合法的程序,不能就由學校行政主導調查———由於學校校方也是利益相關方,「事關」學校聲譽,因此,就由學校行政處理,很可能被淡化處理,甚至不了了之。對於涉嫌校園欺凌這類行為的調查、處理,應該由學校學生事務中心進行,學生事務中心成立由校領導、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學生代表、社會人士代表(社區代表和人大代表)共同組成的調查委員會,進行獨立的調查,並在調查中舉行聽證會、聽取當事學生的辯護,根據調查結果,做出相應的處罰,並告知學生,學生如果不服處罰,可提出申訴,學校事務中心再成立申訴委員會進一步啟動調查,根據新的調查結果進行處理。
什麼是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有何區別?
在了解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的區別之前,首先來了解幾個概念。
校園欺凌:欺凌是一種不對等行為,只有攻擊者在身體上、權力上或社會地位上強於受害者時,所進行的攻擊行為才能被視為欺凌。校園中霸凌可以是一對一的,也可能是聚眾行為(mobbing),即一群人對於某一個人的霸凌。
校園暴力:是指在學校、或校外附近地方發生的打架斗毆、侮辱謾罵等行為舉止的事件,一般包括學生暴力、老師暴力、校外暴力三種。
其實,校園欺凌與校園暴力之間只存在量的差異,沒有質的區別。
校園欺凌主要表現是欺負弱小的同學,令受害者在心靈及肉體上感到痛苦。校園欺凌通常都是重復發生、有持續性,而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校園欺凌不僅僅包括肉體上的折磨,還包括了區別對待的軟暴力。比如:給同學取侮辱性外號與喝罵,傳播關於受害者的消極謠言和閑話等等。較之前者,軟暴力對孩子的自尊心和性格的傷害更大。
校園暴力則不局限於學校范圍,是突發的,性質也更為嚴重。
但是,不管是暴力還是欺凌,都會對受害者造成傷害,構成心理問題,影響健康,甚至影響人格發展。如:恐懼、消沉抑鬱、創傷後遺症、憂慮、胃痛、吸毒、酗酒、自殘等。
校園欺凌主要包括哪些行為?
圍毆打罵、狂扇耳光、強吞穢物、扒光衣服……屢屢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因其可以觸動社會關注的「痛點」,往往在短時間內得到大量的關注、談論。但和校園暴力不同的是,校園欺凌往往沒有那麼血腥、扎眼,不僅是學校,即使基層教育行政部門和司法機關,也往往認為並未出現嚴重身體暴力,沒有毆打或者沒有造成嚴重傷害。所以校園欺凌被很多人簡單的認為就是一般的同學打鬧、鬧矛盾,在面對學生甚至家長的反映時,也往往並不足夠重視。但必須承認,校園欺凌確實容易給受害者帶來嚴重的心理傷害,有些造成嚴重後果。校園欺凌的主要行為可以劃分為罵、打、毀、嚇、傳五個方面:

在言語上:起帶有侮辱性的外號,或使用羞辱性的話語,嘲笑諷刺(陰陽怪氣),散播關於他人的謠言,威脅、恐嚇、強迫他人做ta不想做的事情,敲詐勒索,干涉他人的個人財物
在行為上:故意忽視:在群體中把你當透明人,或在他人試圖與你交流時進行打擾中斷,集結他人一起排擠孤立你,除此之外暴力行為、肢體攻擊是校園中最常見的欺凌形式,卻常常被認為是「小孩子打打鬧鬧很正常」。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由美國衛生公眾服務部發布的校園欺凌主要的行為,其中最常見的類型是語言和社交,起外號、戲弄、散布謠言或謊言位居前三,值得注意的是這三項均屬於「軟暴力」,而打、扇耳光等暴力行為只佔到29.2%。

據統計,2014年至2015年,媒體曝光的校園欺凌/暴力事件共43起。發生地既有大型城市北京、上海,也有欠發達的青海、廣西、雲南,從東北遼寧到南端省份海南都有發生。 據浙江大學《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社會心理研究》調查則顯示,49%的同學承認對其他同學有過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87%的人曾遭受到其他同學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
如何建立有效的預防、調查、處理及應對機制
其實在中國,頻發的「校園欺凌」事件也引發了官方的關注。為治理校園欺凌,今年5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向各地印發了《關於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11月,教育部下發了九部門《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將專項治理納入長效防治,提出「中小學校要制定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依法落實家長監護責任」等多個要求。但是如何將政策貫徹落實到學校的日常管理中,司法部門、學校、家長和學生在應對「校園欺凌」危機時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熊丙奇認為,防治「校園欺凌」,建立健全對校園欺凌行為的懲戒機制極為重要,沒有健全的處罰、懲戒機制,就無法給學生最基本的法規教育。「歸根結底,治理校園欺凌,需要依法治教,尤其是明確法律在學校管理中的作用,教育管理部門、社會、司法機關也要明確各自的責任,並堅持做到不越權、不缺位。針對不同的欺凌行為,只有綜合發揮教育、行政和司法的作用,方能讓辦學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權利都得到有效保護。」熊丙奇說。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主任佟麗華也認為,應該盡快建立包括學校和基層教育行政部門在內的有效應對校園欺凌、校園暴力及學生傷害事故的處理機制。「不論是因開玩笑、惡作劇導致學生受到傷害,還是校園欺凌、校園暴力,學校都應該及時啟動相關應對機制,及時有效、專業地處理。包括中關村二小在內的很多學校缺乏處理類似問題的經驗,缺乏有效的調查、處理及應對的機制。」
除此之外,佟麗華還為處理「校園欺凌」提出建議:不論是何種校園傷害事故,及時、友好、妥善處理都是對孩子權益的最好保護。從加害方來說,父母要及時教育的孩子,共同向受到傷害的孩子真誠道歉,反思並改正過錯;從受害方來說,要鼓勵孩子勇敢面對,要及時、積極處理問題,避免長期處理和矛盾升級給孩子帶來更大傷害。
「從根本上來說還是應該法律、條例的建設為主,國家要及時通過調查研究根據新的問題提出新的法律、條例,做到上下結合,美國的中小學就嚴格遵守『不寬容原則』,學生即使有些小的違法行為也會受到處罰,家長也會受到嚴格的處罰。;其次應對『校園欺凌』必須從家庭教育開始,對孩子進行家規教育,讓家庭教育科學化,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第三,應該加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教育;除此之外,我們的網路游戲、影視劇等往往通過暴力、色情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所以社會應該應該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更健康的成長環境。」在接受搜狐教育《智見》的采訪中,華中師范大學特聘教授陶宏開介紹。
校園「熊孩子」多受家庭環境影響
面對越來越多的校園欺凌事件,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熊孩子」?
華中師范大學特聘教授陶宏開認為,首先是早期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家長們過多的注重對孩子的賞識教育,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家長對孩子們的表揚過多,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既暴躁又脆弱,到學校碰到挫折之後往往會出現暴力傾向。除此之外,現代社會家庭關系的惡化,家庭暴力也會對孩子們的成長帶來很大的影響。
其次,社會風氣對孩子們的影響也很關鍵。「現在的孩子們大部分的業餘生活都在打網路游戲,但是游戲中充斥著太多的暴力傾向,電影、電視等影視作品中也有很多暴力、色情內容,這些都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很大影響。」陶宏開說,「此外,現在社會上的拜金主義也對孩子們產生影響,學生們之間通過收保護費等方式獲取金錢的現象也很突出。」

Ⅵ 對中關村二小學的霸凌事件,你們有什麼看法從中引發的一個問題,我們以後該如何保護我們的孩子不受欺負

北京中關村二小凌晨回應:涉事學生非「校園欺凌」
2016-12-13 07:45:07
來源:新華網

資料圖:中關村二小
原標題:北京中關村二小:涉事學生不足以構成「校園欺凌」
新華視點官方微博12月13日消息近日網曝「北京市中關村第二小學『欺凌』事件」引發公眾關注。對此,中關村二小13日凌晨對新華社記者披露此事調查情況,認定其為「偶發事件」,尚不足以認定涉事學生構成校園「欺凌」或「暴力」。同時,校方表示,「對該事件發生深深自責,對給學生及家長帶來的傷害,深表歉意」,將汲取教訓,以此為鑒,本著認真理性、客觀公正的原則,妥善處理。(新華社記者魏夢佳、梁天韻)

微博截圖
早前報道:北京「中關村二小事件」真相依然成謎
發生在北京市中關村二小的校園事件,近日刷爆了朋友圈。有學生家長稱自己的孩子遭到同班同學的「霸凌」,抱怨學校方面處理不妥。另有「家長」在網上發文稱事出有因,家長不該只許自家孩子佔便宜不吃虧,更不該借輿論施壓。
而校方10日的回應稱這只是「學生、家長之間的事件」,回應不但沒有平息事態,反而激起更大的輿論風波。在很多學生家長心目中,中關村二小是北京市海淀區的一所名校,名校該如何處理「校園欺凌」事件引發各方的關注與思考。
11日,就中關村二小有學生受傷害事件,北京市教委官方微博援引相關負責人的說法:孩子是家庭的未來,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僅是家長所盼望的,更是教育行政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
媒體調查
母親發文稱兒子在校受辱
失眠、易怒「急性應急反應」
剛過去的周末,一篇題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的文章在朋友圈廣泛傳播。文章作者稱,自己是一位母親,兒子是中關村二小的學生,剛剛滿10周歲,在學校遭遇校園霸凌,被同學用「廁所垃圾筐扣頭」。她聽完孩子的哭訴後,隨即給班主任打電話,要求處理,並表示事發後,孩子出現失眠、易怒、恐懼上學等症狀,並被診斷成急性應急反應。然而,家長找學校溝通未果,家長稱「老師把這個事說成是『過分的玩笑』,還讓我們大事化小,我們不能接受。」
此事在網上引發熱議後,中關村第二小學10日發表聲明:「近期,一起發生在我校三名中年級學生、家長之間的事件引發了社會的關注。從事發到現在,學校一直在積極努力協調,客觀、公正地處理幾方家長間的相關訴求和矛盾糾紛……此外,針對近期網路上出現的關於我校以及相關事件的不實言論,我校將保留通過法律途徑維護學生及學校聲譽,並追究相關主體責任的權利。」
在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介入調查後,該事件迅速登上網路熱搜。然而,該事件在11日迎來了熱點新聞出現後常見的反轉。
事件反轉
有家長稱發帖者誇大事實
「母親是個編劇,很會編故事」
隨著事件的進一步發酵,網上也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有些網友稱「事情根本不是文章描述那樣,會出現反轉!」
之後,有其他「家長」發朋友圈說,此事件事出有原因,暗示雙方互有不當行為,文章稱當時只是孩子們之間的課間打鬧,並非誠心欺辱。還說,只許自家孩子佔便宜的家長是有的。文章稱發帖的「被欺凌」學生家長「誇大事實、借題發揮」,更有人貼出「通過找關系進的學校」「母親是個編劇很會編故事」等內容。
短短的一個周末,此事不斷發酵,原帖被眾多微信公眾號和微博賬號連續轉發,引起網民熱烈討論,各種分析文章迭出。
從家長、學校的各種「聲音」來看,同學之間的「課間打鬧」確實是存在的。究竟這個學校同學之間的「打鬧」存在了多長時間,「打鬧」的程度是什麼樣的,「打鬧」給同學造成多大傷害?中關村二小方面沒有正面回復。同時,網路上更多的聲音評論說,中關村二小的發聲,過於官氣、與家長不能平等交流,甚至上升到冷漠的態度。
網友質疑
真相究竟是什麼?學校回復為何如此冷漠?
真相未明,但網上的爭論已經白熱化,僅原網帖的評論就超過3.6萬次。
梳理了一些微信公眾號留言可見,一些網友表示:「這是孩子之間的事,應該由孩子自己解決,家長出面使事情復雜化了。」
也有網友認為家長應該站出來。「在孩子受到欺負受到傷害時,如果父母沒有第一時間站出來,那麼孩子以後將會失去安全感和對父母的信任。」有網友認為,「若我是施暴孩子的媽媽,我會立即道歉,爭取盡早解決問題,同時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還有網友認為,「一定要堅持到底,維護孩子的合法權益。」名為「張鏵倩」的網友說:「必須堅持到底,我們家長是孩子最後的港灣!」還有網友認為,這位母親一定是投訴無果,所以才會藉助網路進行「戰斗」。
一位名為「子凡」的網友認為,「作為媽媽,沒有教育孩子在被欺負的時候要反抗嗎?這么受欺負都不反抗,甚至不敢告訴老師,這樣長期積累會讓孩子形成心理問題。」
更多的網友對學校的做法提出了質疑。
在與學校交涉過程中,這位發帖的母親稱她遭到學校有關領導「劈頭蓋臉一頓發難,大聲呵斥。」一些網友認為:「最可怕的不是孩子間的行為,而是學校的態度。」
有的網友對學校的聲明也表示不滿:「這是一所『名校』中發生的、關乎學生切身利益的問題,但學校的做法背後,卻有濃濃的權力氣味,透出高高在上的冷漠和傲慢。」
還有一些網友認為:「學校還是要盡快解決問題,應該認真了解事情真相並客觀對待!」
事發後新華社記者聯系涉事雙方家長。「被欺凌」學生的父親10日表示,事件還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孩子情緒尚不穩定,仍未返校上課。「我們現在需要更多時間去專心陪孩子,調整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面對孩子,帶他走出困境。」
北京市教委負責人11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孩子是家庭的未來,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僅是家長所盼望的,更是教育行政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首都教育系統將從一切為了孩子身心健康出發的角度,高度重視,主動工作。發現問題,嚴肅對待,妥善處理。」
北京市教委同時呼籲,關注事件中每一個孩子的健康,特別是心理健康的疏導。每一位關心孩子身心健康的成年人,教育好身邊的孩子,不做侵害他人的事情。
孩子父親
「後悔最初沒有站出來保護兒子」
孩子父親王先生告訴媒體記者,從今年9月份開始,兒子樂樂(化名)開始頻繁跟他訴說自己經常受同班一個同學言語上、肢體上的攻擊和騷擾,並被起外號;課下樂樂可以躲開,但課上因為座位在一起,經常被騷擾,極大地干擾了他上課。
樂樂多次說起此事,讓王先生逐漸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王先生便主動跟班主任、對方家長溝通,他曾告訴對方家長,樂樂不喜歡這種肢體上的接觸,包括對方所謂的開玩笑和外號,「我家孩子說起的外號是侮辱性的,是諷刺的語言。」
「老師表示知道了,要去了解一下,但是並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我每天送孩子上學的時候,能感覺到他很無奈,但晚上回家的時候又說某某某又騷擾他了」。王先生說,後來他再一次向學校要求,希望班主任把兩個人的座位調開,「老師說效果好多了,之後的一小段時間,樂樂也沒說自己在課上受干擾了。」
但是,就在調開座位大概十天以後,就發生了樂樂被扣廁所垃圾筐的事情。「我最後悔的就是在孩子第一時間跟我說自己受到侵犯的時候,我沒有選擇站出來保護他,而是想讓他自己去解決這件事情,讓他躲開他們」。
「孩子現在對我也比較抵觸。」王先生說,9日晚上孩子突然哭了,渾身都在顫抖,持續了20多分鍾,他們在一旁毫無辦法,孩子不讓靠近,最後在母親的懷抱中慢慢平靜下來,「只有真正做好了准備我們才能讓他去上學」。
對於中關村二小發表聲明,呼籲社會讓教育問題回歸學校處理的處理態度,王先生表示,他對自己的話負責,他的要求是:「處理、懲戒施暴的孩子」,「保護我兒子不受二度傷害」,「讓施暴者的家長道歉」,「對方承擔相應的治療費用」。
專家說法
不能把類似校園事件看成簡單的「惡作劇」
記者注意到,今年5月,國務院向各地印發《關於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4月至7月為全國中小學校(包括中等職業學校)自查治理階段,9月至12月為專項督查階段。11月,教育部等9部門又聯合印發《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要求對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加強教育預防、依法懲戒和綜合治理。
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今年5月至8月,共上報68起校園欺凌事件。此番中關村二小事件「刷爆朋友圈」,再次觸碰社會長期痛點。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大連著名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專家黃子芳認為,「作為學校,絕不能把類似校園事件看成簡單的『惡作劇』,應及時發現問題根源,對孩子進行疏導,培養孩子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准則。」
黃子芳認為,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多數家長和學校把孩子的學習成績放在第一位,忽視了對心理健康與健全人格的培養。這起事件給各方帶來很多啟示,父母要重視家庭教育,「要重視學習,更要重視孩子道德和心理健康的培養。應鼓勵孩子主動與父母、學校溝通,讓孩子自信、樂觀、開朗地成長。」
究竟這件事情的真相是什麼,面對網友的質疑,涉嫌欺負同學的學生家長和學校有何答復?10日上午開始,新華社等媒體記者一直在和中關村二小聯系。截至11日11時,涉嫌欺負同學的學生家長以及該校負責德育工作的老師沒有給記者任何回復。
立即評
治理「校園欺凌」,絕不能「和稀泥」
蔣璟璟
中關村二小「校園欺凌」事件仍在發酵,校園欺凌現象再次回歸公眾視野並引發廣泛討論。事實上,這已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相較於最開始全社會對此類事情的無動於衷,如今公眾的憤怒與反彈已然成為主流情緒。這一變化實則表明,隨著人們權利意識的覺醒,「校園欺凌」所面臨的現實處境已經極大變化。
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很大程度上與教育的失當不無關系。一方面,現有的學校教育,極缺關於人格教育、人文教育的部分,即便開設了相關課程也往往只是流於形式而已;另一方面,許多學校也並未教授學生們足夠的自我保護技巧,這在客觀上提高了欺凌事件的產生概率與施害後果……重視學科知識的灌輸,而輕視情緒輔導、性格引導,學校教育模式的天然偏僻,很大程度上加劇了校園欺凌的惡果。
校園欺凌,應該說是一種特殊的施暴行為。但在過去很大一段時間內,學校管理者並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而只是將之當成「學生爭執」淡然處之。在這種認知前提下,多數學校並沒有建立專門的欺凌預防、介入和應急處置機制。由此,常態化防範的缺失,直接導致極端惡劣的個案一再頻發。在一些校園里,教師很少會對「被欺凌學生」的投訴足夠重視,而那些長期施暴的「危險學生」也很少會得到足夠的風險評估和事前干預。相較於校園欺凌的普遍程度,我們的學校顯然還未形成一套與之對應的標准化的處置方式。
時至今日,在一次次的個案之後,在一輪輪的討論之後,我們理應找到一套廣泛適用的經驗和方法,來有效地保護孩子們不再遭受暴力與欺侮,治理「校園欺凌」,最怕的就是「和稀泥」,只有對這樣的個案「零容忍」,才能讓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
網文《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節選:
今天是兒子十歲的生日,是個大日子。
他沒有像往常一樣頂著星星早起去上學,而是睡到太陽透過窗簾縫隙,刺到了眼睛。起床後,我又開車排在四環一點點向前蹭,而導航的目的地不是學校,是北醫六院。
漫長的等待,見了醫生,開了一堆檢查單子,拉著孩子樓上樓下在迷宮一樣的診室里穿梭,終於在醫生下班前取到了所有的報告。
女醫生很無奈的看著我,一個小時前她就應該下班了,但是看到我拿著中度焦慮、重度抑鬱的報告回來,她還是很盡職的坐下來在病歷上寫下了診斷:急性應激反應。
「不要再讓孩子上學了,在家休一周,學習什麼的沒那麼重要,家長自己在家教教就行了,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再提起這件事,不要讓孩子有任何壓力,你們大人得去承擔,去把這件事解決了。記住!不能帶孩子去解決,你必須保護他。哎,你們哪個學校的呀?」第一次看病聽到醫生說這么多話。
「哦,中關村二小。」我恍如隔世般回過神,回答了醫生。
十年前的今天,我拼著命生下了兒子;十年前的今天,兒子拼著命來到我身邊。
每對母子都是這樣拼著命才能相見,可是我卻沒有保護好他。
上周四,課間操時,他一個人去衛生間小便,隨後同班的兩個男生跟了進來,一個堵在他所在隔間的門口大喊:「xxx我要打開門看看你的屁股!」
由於那個隔間的門鎖壞了,兒子很怕,很怕那個一直找他麻煩的胖子會沖進來,他想要趕快尿完跑出去,就在這時,另一個男生從旁邊的隔間扔下了一個垃圾筐,正砸在他的頭上,尿和擦過屎的紙灑了他一臉一身。那兩個男生見狀,哈哈哈一陣嘲笑跑走了……
衛生間里又剩下他一個人,這時他開始哭了起來,他說自己太害怕了,一臉都是尿特別臭。因為很多男生淘氣,經常會尿在垃圾筐里。
當他回家告訴我這一切時,孩子已經抖成一團,我想安慰他拉他去洗澡,他立即嚎啕大哭起來,告訴我他已經在學校用涼水沖了好久好久,已經沒有臭味了。
天啊!當我把他哭著說出來的斷續片語連在一起的時候,我才知道,他遭遇了校園霸凌,在小學四年級的男生廁所里。
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無論多麼艱難,媽媽都要帶著十歲的兒子向校園霸凌說NO!
該怎麼看待「校園欺凌」?
我們都該讀一讀小說《蠅王》
「十年前的今天,我拼著命生下了兒子;十年前的今天,兒子拼著命來到我身邊。每對母子都是這樣拼著命才能相見,可是我卻沒有保護好他。」這樣的文字讓每一個為人父母者讀來動容。雖然事情的具體細節還在核實,但校園欺凌的話題,再一次引發了社會的集中關注。
刷爆網路的「中關村二小事件」仍在發酵,不禁讓人想起了威廉·戈爾丁在1954年出版的一部小說——《蠅王》,這部小說講述了一群流落荒島的孩子,因缺乏成年人指導變得十分混亂,最終演化為野蠻原始人的故事。
文藝作品,從來都是對生活的映射。
「中關村二小事件」背後,讓人想起的還有不久前陝西省藍田縣一個初中女孩因被嫁禍「在其他宿舍偷錢」,留下字條後離家出走;16歲的福州永泰縣東洋中學學生小黃遭同班同學圍毆至脾臟嚴重出血……
屢屢發生的校園欺凌事件,暴露出學校、老師、家長、孩子等各方面的應對和處理能力依然嚴重不足。校園欺凌,不能只是一個「開過分了的玩笑」。
面對「校園欺凌」,沒有一個人是旁觀者。正視問題,解決問題,才是防微杜漸,讓孩子在有安全感的環境里健康成長。

Ⅶ 校園欺凌是否是黑惡勢力

「校園欺凌」是惡勢力變異不可小覷!
如今社會輿論在嘩然與憤怒之際,最大呼聲就是希望政府對治理「校園欺凌」要有所作為。我記得,在校園暴力頻發期就有過這樣的建議,進行有效的校園欺凌防治。首先是要推動教師對欺凌事件的研究,提高教師處理欺凌事件的能力,落實欺凌通報機制與處理流程。其次,需要在課程中導入生命教育和人權教育,建立學生正確的反欺凌觀念。可惜的是,學生以成績為主當下,根本沒把「校園欺凌」當回事。
事實上,不是因為有了「校園」二字,「校園欺凌」就是教育部門和學校自己的事情,因為「校園欺凌」有太多的社會屬性在其中,只因在每一件「欺凌」中,我們總隱隱約約感覺到「不良人」的黑手伸進校園。另外,「校園欺凌」對中國社會的深遠影響:因為問題學生有可能成為問題公民,問題公民很可能成為犯罪者。所以解決校園欺凌必須採取採取綜合之策。政府、社會、學校家長共同行動。必須深刻認清產生校園欺凌的社會原因,才能有的放矢。
家長在「潛伏期」介入欺凌事件是最有效的。但也很可惜,由於家長的公務繁忙或粗心大意,若孩子不主動求助,往往要等到「爆發期」才知道,這時被霸凌者的身心已遭受嚴重傷害。

我們必須警覺,不良書籍、影視作品、與網路暴力思想對學生影響巨大的。在學校,一切向分數看齊,學校的德育、體育、美育形同虛設等,都是「校園欺凌」抬頭的原因。 中關村二小的「校園欺凌事件」再次告訴我們,不能再簡單看待「因為無知,所以無懼」。而是要本著「要早防治、快根除,」的積極態度,不能讓「校園欺凌」這枚毒瘤野蠻生長!

Ⅷ 你覺得校園暴力的嚴重程度被誇大了嗎

校園暴力問題並沒有被誇大,確實很嚴重。

更准確的說,受到社會大量關注的校園嚴重暴力事件其實是極少數現象,並且近幾年在明顯減少,也正是因為稀缺,才具有了新聞報道的價值,從網上有關中關村二小的事件沸沸揚揚,由於貼上了名校的標簽,也符合大眾寄望於教育體系解決校園暴力問題的迫切希望。

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然而事件本身是復雜的,基於不同立場,很容易得出不同結論,而偶發的個案,也不足以影響整個社會現象。

校園暴力現象在小學高年級,初中高中都普遍存在,而隨著社會發展,整體治安環境的改善,近幾年這樣的事情已經越來越少了,但是校園冷暴力,其實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而冷暴力其實是嚴重暴力事件的根基,這才是校園暴力真正嚴重的部分。

(8)中關村二小霸凌擴展閱讀

要全面地看待校園暴力問題,至少要分成以下幾個層面

1、首先是准確理解校園暴力問題的核心。

很多人把校園暴力的重點放在校園上,其實這是不對的,校園暴力是人類暴力現象在特定環境下的延伸,不管是暴力犯罪,家庭暴力還是校園暴力,核心都是暴力, 環境只是外部環境而已,真正影響暴力現象的,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暴力崇拜。

而對暴力的崇拜,其實源於人對強大力量的渴望,這種思想深刻的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從遠古時崇拜圖騰和神靈,到封建時代崇拜帝王和俠客,人類的目光總是不由自主的望向金字塔的塔尖,而暴力恰恰是達成個人目的。

制服他人最有效的手段,在高度強調競爭的環境中,暴力總是很容易被激發出來,而簡單粗暴的處事方法,以牙還牙,以血還血,依然被很多人所信奉。

2、其次要區分暴力和冷暴力。

公眾對校園暴力的理解只停留在孩子打架上,這是非常片面的,其實孩子打架始終還是一個極少數事件,真正可怕的是校園冷暴力——無處不在的歧視,而歧視恰恰是激化暴力行為的土壤。

人本身是非常多樣化的,單一的標准無法用於評判他人,但是僅就學校中而言,老師用「聽話」或者「不聽話」來劃分孩子,優等生歧視差等生,男孩歧視女孩,高個兒歧視矮個,瘦子歧視胖子。

我想這不是孩子們的失敗,而恰恰是父母和老師的失敗,是我們的行為影響了孩子們的觀念,而歧視的存在,使每個孩子都成為校園暴力的施暴者和受害人。

3、校園暴力不僅發生在學生與學生之間,也發生在老師和學生之間。從對孩子的長期影響來看,老師對學生的冷暴力甚至暴力體罰,是更為嚴重的現象,而在更極端的情況下,也不缺少學生對老師施加暴力的範例。

孩子在家庭中模仿父母的行為,在學校就會模仿老師的行為,而老師體罰學生的現象減少了,但是侮辱學生的現象卻非常普遍,很多教育者自身也分不清侮辱和批評的界限,指出某種行為的錯誤是批評,而指責某個人就構成侮辱,這種行為上的錯誤示範。

往往導致學生之間相互侮辱,更可怕的是,由於得不到及時的糾正,這種侮辱的行為往往異化成帶有「正義感」的行為,而實質上所反映的,是「優越感」,這對於樹立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權得到尊重的觀念十分有害。

不尊重學生的老師自然也得不到學生的尊重,而在缺少尊重他人的氛圍中,相互歧視的現象就更為嚴重。而在老師帶頭體罰學生的班級裡面,遇事動手解決,簡直可以說是一種天然正義,我們不能一邊教育孩子不要打架,轉過臉來就毆打別人,真正影響孩子的,是我們的行為,而非我們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