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哈貝馬斯
擴展閱讀
股票深度套牢怎麼看 2024-11-05 21:26:24
科技部合並 2024-11-05 20:35:59
股票短線交易戰法 2024-11-05 20:05:14

哈貝馬斯

發布時間: 2021-05-06 07:02:22

⑴ 哈貝馬斯的代表作

主要代表作:《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認識與興趣》、《技術和科學作為意識形態》、《理論與實踐》、《晚期資本主義的合法性危機》、《論社會科學的邏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建》、《交往行為理論》、《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後形而上學思想》、《包容他者》、《事實與價值》以及《真理與論證》等.

⑵ 哈貝馬斯的名言警句中文

因為哲學與常識接近,與居於日常生活中心地位的知識接近,哲學遠比其他科學更依賴於有特定信念的個體。我這里指的個體不同於哲學傳統中的精英--精英們深信自己與超越現實的更高的生活方式交融。我以為,抱著哲學與其他科學一樣會犯錯誤的認識去實踐哲學才是重要的。
人的一生充滿了問題,它們擾亂了你的生活。然而,當你找到了答案,並用寫作表達出來的時候,你會感到其樂無窮。
如果一個觀念的構成是得自於人為造成的苦難經驗,那麼這個觀念是能夠而且也應該被取消的。解放的旨趣則不是一種急於擺脫苦難的應急的價值取向,相反,這種價值取向是根深蒂固的:它深深根植於人類生活之中,它懷疑束縛著我們的毫無必要的關系,並衷心希望獲得解脫。
哲學家不是民族的導師。他們有時可能是有用之士。如果是的話,他們也許會寫出像羅爾斯的名著那樣的書。當羅爾斯以一個哲學家的身份講話時,他並不考慮制度化的事情,他只是作為一名投入社會斗爭的自由主義者在講話。這就是我所想的,也是哲學家應該做的:忘記自己的專業角色。只有這樣,才能做得比他人出色,並能將成就貢獻給公共事業。
哲學的任務就在於,在科學中去發掘同經驗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歸納原理相對立的強大的戰略理論。……哲學的另一個任務,就是論證在科學中形成的客觀思維的普遍性,以及合理的、能夠為自身作辯護的實際生活的基本原則普遍性。……哲學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反對任何形式的客觀主義;就是面對思想和制度在實際形成時的種種聯系,反對思想和制度的意識形態的(可以說是虛假的)獨立性;就是展示激進的自我反思的力量。

我的回答你還滿意嗎?望採納,謝謝!

⑶ 什麼是哈貝馬斯交往理論

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提出用「對話」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在真實真誠、相互理解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基本維度如下:

1、交往行動涉及到外在自然世界狀況,表現為認知;

2、交往行動涉及到主體相互間的關系,涉及到社會世界,表現為相互作用;

3、交往行動涉及主體內在自然,即內心活動,主觀世界,這表現為自我發展。相比之下,作為目的性活動的生產勞動、規范的或戲劇學的行為概念狹窄得多,它們只能分別同客觀世界、社會世界或主觀世界中的一個形成片面的關系。

(3)哈貝馬斯擴展閱讀

哈貝馬斯的思想歷程

1、前交往期(1959——1968)

研究主題是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歷史分析以及認識論的歷史重建。哈貝馬斯通過對實證主義和歷史主義的批判,提出了一種批判科學的概念。

2、交往期(1969——1981)

哈貝馬斯從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入手,初步完成了其作為社會批判理論的交往行為理論體系的建立。

3、後交往期(1982——1989)

這期間,哈貝馬斯主要致力於對現代性范疇的歷史清理和形而上學思想的批判,用以抵抗後現代主義和闡述一種建立在語言學轉向基礎上的「後形而上學思想」,從縱向(思想史)和橫向(形而上學批判)的角度,對交往行為理論進行元論證。

4、反思期(1990——2000)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哈貝馬斯開始有意識地把交往行為理論向政治哲學和法哲學領域推進,通過對自由主義政治要領以及社群主義政治要領的批判,主張建立一種新型的話語政治模式,提倡用程序主義來重建民主制度。

⑷ 哈貝馬斯的內容簡介

與盧曼的觀點及其社會學眼光相對立, 以規范的普世主義為理論基礎,認為個人與社會統一於生活世界,行動的目標在於趨同性。
自於爾根·哈貝馬斯在聯邦德國的早年問起,他就作為政治型知識分子而取得了廣泛影響,同時創作了一部重要著作。《哈貝馬斯》將重點放在哈貝馬斯的近期著作上,從而表明哈貝馬斯的基本思想雖然一再經歷修繕與改造,但在理論的結構上卻依然故我。哈貝馬斯熱衷於揭示實然與應然的差別,他的理論意在開啟用來揭示這一差別的規范性視域。

⑸ 哈貝馬斯是什麼

尤爾根·哈貝馬斯(Juergenhabermas)是當代西方 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二代領袖,「批判理論」 和新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威爾比把他稱作「當代的黑格爾」和「 後工業革命的最偉大的哲學家。」

1929年6月18日,哈貝馬斯出生於德國科隆附近的小城谷默斯巴 赫。1933年希特勒上台時,他剛4歲。他的青少年時代是在納粹統治 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度過的。不過他對當時發生的一切並不了解。在 清華的演講中,有人問及希特勒統治對他的影響時,他說當時在德國 的所有人(無論是成年人、老人還是孩子)看來,一切都是正常的。 直到1945年納粹投降,看過集中營的電影後,才知道納粹德國所犯下 的罪行。也許正是這種對孩提時代經歷的否定決定了他思想中極為濃 重的批判意識。他在以往的一次回憶中說,「這場經歷對於我們這一 代人是如此重要,以至於決定了我們的思想。」哈貝馬斯一生不但對 諸多先輩哲學家如黑格爾、馬克思、韋伯、海德格爾、阿爾多諾提出 了尖銳的批評,而且與當代著名的理論家伽達默爾、福柯、德里達、 布爾迪厄等人發生過激烈的論戰。

1949年—1954年,哈貝馬斯先後在哥廷根大學、蘇黎世大學和波 恩大學學習哲學、心理學、歷史學、德國文學和經濟學。期間1953年 的海德格爾事件對他觸動很大。這一年,海德格爾隻字未改地發表了 1935年所作的演講稿《形而上學導論》,闡述他的國家社會主義理論, 為納粹德國進行辯解。這使他認識到哲學和政治並不是兩個彼此隔絕 的領域。1955年,哈貝馬斯來到法蘭克福,進入霍克海默和阿爾多諾 領導的社會研究所。正是法蘭克福學派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重視引發 了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興趣。

1964—1971年,哈貝馬斯擔任法蘭克福大學哲學和社會學系教授。 60年代中期,哈貝馬斯發表的許多政論性文章在青年學生中產生了巨 大影響。他的思想和理論成為1968年學生抗議運動的精神力量。由於 對聯邦德國當時形勢的認識分歧,他同學生「德國社會主義學生聯合 會」決裂。他指責學生們脫離現實、理論立場上過於教條主義,認為 議會中的不民主現象只能採取說服或者啟蒙的形式解決,而不應該借 用暴力。學生運動領導人則宣稱哈貝馬斯是「文化革命的叛徒」。由 於這種矛盾,哈貝馬斯於1971年離開法蘭克福,到慕尼黑市郊的斯塔 恩貝格,擔任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科技時代生活條件研究所所長。19 83年,哈貝馬斯重新回到法蘭克福大學任哲學和社會學教授,直到19 94年退休。

哈貝馬斯著述甚豐,除散見於報刊雜志的數量可觀的文章外,出 版的著作有30多部,主要有《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1962)、《理 論和實踐》(1963)、《社會科學的邏輯》(1967)、《作為意識形 態的技術和科學》(1968)、《認識和興趣》(1968)、《重建歷史 唯物主義》(1976)、《交往行為理論》(1981)、《後形而上學思 想》(1988)等。

⑹ 哈貝馬斯介紹

尤爾根·哈貝馬斯(Juergenhabermas)是當代西方 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二代領袖,「批判理論」 和新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威爾比把他稱作「當代的黑格爾」和「 後工業革命的最偉大的哲學家。」

1929年6月18日,哈貝馬斯出生於德國科隆附近的小城谷默斯巴 赫。1933年希特勒上台時,他剛4歲。他的青少年時代是在納粹統治 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度過的。不過他對當時發生的一切並不了解。在 清華的演講中,有人問及希特勒統治對他的影響時,他說當時在德國 的所有人(無論是成年人、老人還是孩子)看來,一切都是正常的。 直到1945年納粹投降,看過集中營的電影後,才知道納粹德國所犯下 的罪行。也許正是這種對孩提時代經歷的否定決定了他思想中極為濃 重的批判意識。他在以往的一次回憶中說,「這場經歷對於我們這一 代人是如此重要,以至於決定了我們的思想。」哈貝馬斯一生不但對 諸多先輩哲學家如黑格爾、馬克思、韋伯、海德格爾、阿爾多諾提出 了尖銳的批評,而且與當代著名的理論家伽達默爾、福柯、德里達、 布爾迪厄等人發生過激烈的論戰。

1949年—1954年,哈貝馬斯先後在哥廷根大學、蘇黎世大學和波 恩大學學習哲學、心理學、歷史學、德國文學和經濟學。期間1953年 的海德格爾事件對他觸動很大。這一年,海德格爾隻字未改地發表了 1935年所作的演講稿《形而上學導論》,闡述他的國家社會主義理論, 為納粹德國進行辯解。這使他認識到哲學和政治並不是兩個彼此隔絕 的領域。1955年,哈貝馬斯來到法蘭克福,進入霍克海默和阿爾多諾 領導的社會研究所。正是法蘭克福學派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重視引發 了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興趣。

1964—1971年,哈貝馬斯擔任法蘭克福大學哲學和社會學系教授。 60年代中期,哈貝馬斯發表的許多政論性文章在青年學生中產生了巨 大影響。他的思想和理論成為1968年學生抗議運動的精神力量。由於 對聯邦德國當時形勢的認識分歧,他同學生「德國社會主義學生聯合 會」決裂。他指責學生們脫離現實、理論立場上過於教條主義,認為 議會中的不民主現象只能採取說服或者啟蒙的形式解決,而不應該借 用暴力。學生運動領導人則宣稱哈貝馬斯是「文化革命的叛徒」。由 於這種矛盾,哈貝馬斯於1971年離開法蘭克福,到慕尼黑市郊的斯塔 恩貝格,擔任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科技時代生活條件研究所所長。19 83年,哈貝馬斯重新回到法蘭克福大學任哲學和社會學教授,直到19 94年退休。

哈貝馬斯著述甚豐,除散見於報刊雜志的數量可觀的文章外,出 版的著作有30多部,主要有《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1962)、《理 論和實踐》(1963)、《社會科學的邏輯》(1967)、《作為意識形 態的技術和科學》(1968)、《認識和興趣》(1968)、《重建歷史 唯物主義》(1976)、《交往行為理論》(1981)、《後形而上學思 想》(1988)等。

⑺ 什麼是哈貝馬斯精神交往理論要點

哈貝馬斯是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的旗幟性人物,交往理性理論可以說是哈貝馬斯思想肖像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區別他與老一代的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家學說的理論。他把憑借語言來進行的交往形式,當作一種理想的交往模式,進而建立了他的交往合理化的理論體系。
一、交往理性概念的形成

對哈貝馬斯而言,西方的理性化過程包括認知宇宙觀的發展和個人意識的提升,他認為古希臘時期以前的理性,帶有濃厚的先驗色彩: 即認識的理性於整體世界之理性結構中僅能夠識別自身,或者說理性賦予歷史與自然一種先驗思辨的特性。這一時期的理性被認為是宇宙普適化法則或主體天賦之能力,並於自然與世界中貫穿自身、實現主體精神之合理的結構。而「在歐洲傳統哲學中,理性乃是宇宙的普遍法則或主體的先天本質。它或被視為世界固有的秩序,即物質世界本身的構成方式,承擔著無所不在的統一性諾言; 或被說成是主體與生俱來的先驗能力---在自然和歷史中貫徹自身、實現自身的主體精神賦予了自然和歷史以一種合理的結構; 或被解釋為主體和世界共同具有的本質---認識主體的理性在理性結構的世界中識別自身。」
正是由於傳統哲學理性概念的缺失,因此對理性問題的探討成為哈貝馬斯思想的核心議題。
哈貝馬斯「交往理性」概念的形成深受韋伯的合理性理論的影響。韋伯在《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一書中,曾對「合理化」的概念有切中肯綮的描述。並曾引用席勒的名言「解開世界之謎」作為「合理化」的注腳。因此似乎可以說,合理化在消極方面就是化除思想中的神秘成分; 而在積極方面則是增加思想的系統性與一致性,「合理化」趨勢的結果就是加強人類對世界過程的預測與控制。韋伯認為由於理性主義的態度與合理化的概念,推動了現代西方的經濟、科技、政治、法律與軍事等各部門,現代西方文化遂顯現為一個整體「合理化」的過程。然而緣於韋伯對西方文明的使命感,以及對近代合理化趨勢的廣泛分析,他清楚地看到兩個對立面: 西方傳統的理想與價值( 如自由、民主與個人主義) 與近代的合理化發展( 如工業化、科層化) 的對立。歐洲從 18 世紀啟蒙運動以來,由於自然科學、技術、工業的突飛猛進,使思想家對於人類的理性充滿信心,認為人類的認識能力、道德與社會組織都能循科技發展的模式不斷地進步,以臻於至善。因為在「預測與控制世界過程」下,所謂「合理化」的工具性格就昭然若揭了。工具性的合理化背後所蘊含的理性主要是一種「工具理性」或韋伯行動論架構所稱之「目的理性」( 以精確的計算、目標取向) ,是以達到某一既定目的的有效性,來衡量社會文化設計的合理性,而對此特定之目的本身卻不作任何的價值判斷,視之為既定的事實( 所謂的價值中立) .然而此種工具理性所欲服務的目的---「主宰世界」在未加反省的控制與操縱下,工具理性過度膨脹,工業社會中的政治、經濟及技術等等作為,遂與計算性、安全性、效率性等科學萬能的價值觀掛鉤,也與科技官僚、專家學者之被重用聯系起來; 能夠合理地決定目標與價值( 駕馭工具理性) 的理性相對萎縮,於是工具理性有如脫韁之野馬,無從駕馭,甚至有反過來控制人類歷史形成的可能!
哈貝馬斯針對高度工業化的社會( 或高度發展的科技文明) 與韋伯「合理化」產生之問題,提出「交往理性」、「生活世界殖民化」主張,對目的理性作出系統性的批判,他企圖從人類最基本的社會行動---交往行動中,找尋一個廣泛的理性基礎,作為邁向理性社會的指引。在高度工業化、工具理性高度發展的社會,只有在交往理性化獲致相應的發展,工具理性才不會墮落為一種毀滅性的非理性力量。
哈貝馬斯特別關注交往行為,工具性合理化的高度發展如果沒有輔以交往合理化,則作為科技、工業主體的人群之共同意志無法形成,因而無法駕馭高度發展的工具理性,最後工具「合理化」往往成為一種非理性的力量、擺脫人類的控制,甚至反過來控制人類的歷史行程,或成為一種毀滅的力量。這樣的理性不但自我否定,還可能奴役人類、摧毀人類的文明,因此建構一種拯救理性危機、對抗工具理性的理性刻不容緩,交往理性應運而生。
綜上所述,哈貝馬斯的理性概念基本上循著三個向度發展: 首先,是將傳統意識哲學的研究,轉向語言哲學的範式,並沿著康德的理性批判工作,進一步為理性的概念重新定位。其次,重新闡釋韋伯對西方近代文明的理性化現象的批判,以及「合理化」過程的反省。再次,針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中有關「異化」現象的產生加以批判。按照其交往理性的概念,理性應該通過相互交往的理解過程而得到解釋。換句話說,理性體現在人們之間相互交流的理解過程中,體現在人們控制自然中的工具理性轉換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交往理性。
二、交往理性理論的主要內容

( 一) 交往行為
有鑒於目的性、規范調節、戲劇行為對於行為中語言使用的片面理解,哈貝馬斯是在考察了四種行為概念後提出交往行為概念的。
首先,哈貝馬斯考察了目的性行為。所謂目的性行為,就是指行為者在特定情境下通過選擇恰當運用即能帶來成功的工具或手段,以達到一定的目的或造成一種追求狀態的出現。目的性的行為概念,是以行為者與特定的客觀世界之間的關系為前提的; 目的性的行為者,是以一個客觀世界為前提的。其中涉及行為者的意見和行為者的意圖兩個因素。哈貝馬斯認為「對行動者與世界的這種關系所作的表達,可以按照真實性和效用性的標准進行判斷」; 即可以用真實性的標准來判斷行為者的意見是否合理,用有效性的標准來判斷行為者的意圖是否合理。如果行為者不是試圖使自己的意圖能夠一步實現,或者在考慮效益時考慮到其他行為者的決斷,目的性行為模式就會擴展為策略性的行為模式。
「策略性行為至少涉及兩個以上目標為指向的行為主體,他們之間都力圖以某種方式影響對方的決策過程,從而使整個策略游戲的結果對自己有利。」
其次,哈貝馬斯考察了規范調節的行為概念。規范調節的行為概念探討行為者與客觀世界和社會世界之間的關系。所謂規范調節的行為,是指行為者在一定的規范條件下,必須遵循這種規范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是一種規則導向的行動。「規范表達了在一種社會集團中所存在的相互意見的一致狀況」,「遵循規范的中心概念,意味著滿足一種普遍化的行動要求」.規范調節的行為不具有認識的意義,不要求預測事情的成敗,而考慮行為的意義。對規范是否適用的判斷標准,並不在於它的提出所根據的原理,而是在於是否能夠得到社會內部所有成員或大部分成員的認可。由於規范調節行為是以兩個世界即客觀世界和社會世界為前提的,規范調節行為就要求行為者既能對行為的效果負責,又對行為的意義負責,即提出了正當性的有效性要求。
再次,哈貝馬斯考察了戲劇行為概念。戲劇行為涉及的是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所謂戲劇行為,是指行為者在觀眾面前以一定的方式表現自己的主觀性,目的是使觀眾以一定的方式看到並接受自己所表現的東西。戲劇行為不是一種自發的表達活動,而是一種吸引觀眾的自我表現活動,這種行為的關鍵是自我表現。戲劇行為所表達的是主觀的東西,是情感和願望,很難評判其正確性和真實性。但只要這種行為符合真誠性的有效性要求,觀眾便能領會行為者的自我展現活動,產生一定的觀點和印象,對其戲劇行為進行客觀判斷。
最後,哈貝馬斯著重考察了交往行為概念。所謂交往行為,所涉及的至少是兩個具有語言能力和行為能力的主體之間的關系,是至少兩個具有語言和行為能力的主體之間為達到相互理解而進行的交往。在哈貝馬斯看來,交往行為是以語言媒介作為前提,反映出行為者本身與世界的關聯,通過對話,達成理解和一致為目的的行為。「它是以主體之間通過符號協調的相互溝通的一致性為基礎,致力於達成理解,形成非強迫性的共識。」
交往行為是一個多維全面的概念,它關涉三個世界( 客觀世界、主觀世界和社會世界) ,而非前三種行為只關涉某一或某些世界,如目的論行為透過語言的間接交流,僅著眼於參與者自身的利益,而規范調節行為雖然建立了共識,也只是將此種共識付諸實現,再者,自我表述性質的戲劇行為中,語言轉化為一種媒介,展現於具有特色的審美形式,唯有交往行為兼顧了三個面向( 行為的有效性要求) ---真實性、正當性和真誠性。
( 二) 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胡塞爾現象學的用語,指人們生活於其中的現實的、具體的、通過經驗能被經驗到的周在世界。哈貝馬斯強調生活世界不能僅止於文化上的解釋,更應包含使用象徵符號的媒介,並將社會制度與人格結構納入其中,成為以文化、社會、人格三個構成要素為主的意義關系網。文化是指交往行為者通過對世界中的事物達成理解,進而解釋其依據的知識儲備; 並於行動中傳遞與不斷更新,且通過語言的詮釋加以分享。社會可理解為合法的秩序,透過此種秩序,交往行為者能夠調整社會的整合,形成團體間的歸屬感、認同感。人格則是賦予主體具有語言與行為的能力表徵,能夠進一步的參與相互理解的過程。哈貝馬斯認為生活世界承擔了以下三項功能,即文化上的傳遞、社會秩序的維持和個人人格的形塑。
首先,在文化的層面上,文化的再生產( 持續發展) 涉及的就是社會成員共享的生活方式、觀念、思想、習俗文化產品的復制、傳承的一再解釋。其次,在社會互動的層面上,社會之所以能夠統合,主要靠的是社會成員對互為主觀共通的規范的遵守,藉由共同規范、共同價值來凝聚目標,而使人際的關系達到合法的秩序安排。再次,在人格的層面上,個人透過社會化過程接受社會的價值,使社會行動者獲取與別人互動和溝通的本事。
對哈貝馬斯來說,生活世界和交往行為是兩個相輔相成的概念。人類之所以能夠交往並且發展出以沒有制約的論辯來作為協商行為的准則,主要是指每一個人都擁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共同擁有,一組龐大的而「並不明確的」背景資料和知識指導人類的交往,甚至可以說這使得人類交往成為可能。
進一步探討生活世界與交往行為的關聯,哈貝馬斯在二者關系構思上顯現出的特點是: 生活世界揭示交往行為蘊含的知識背景,交往行為發生於同一個生活世界中,並構成所有交往參與者的背景; 生活世界一方面構成交往行為的背景,作為所有「信念的儲藏庫」,並為交往參與者所分享; 另一方面,此種生活世界的概念亦為參與者不同的背景信念所組成。當活動尚未進行時,參與者的背景不一定會達成必然的共識; 更非以先驗客觀的理性預設交往參與者皆具有相同的抽象世界觀。哈貝馬斯認為生活世界的產生,使得交往理性本質可落實於具體的脈絡中,體現每一位行為者的多元價值普遍性。
哈貝馬斯藉由胡塞爾生活世界的理解,並將其意義加以擴大,認為生活世界是人們日常生活實踐的核心,是紮根於生活世界的文化再生產、社會整合與社會化相互作用下的產物。換言之,生活世界具有事實存在的特質,也是生活於其中的個體透過互為主體意義下所共同詮釋的世界,並將社會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概念。
( 三) 普遍語用學
所謂普遍語用學,意指關於可能理解的普遍性條件的重構,也可以說是一種語言學的重建研究。藉由分析言語行為、交往職能、交往參與者之間的關系,進而辨析其如何透過語言達成相互理解的目標。說話的語用功能是為了引出理性共識。普遍語用學的目的在於確認並重建可能理解的普遍化條件,或者說是交往行為的一般性預設前提,以彰顯言說者的溝通能力。換言之,就是通過反思的方法建立一種普適化的規則體系,言說者必須確實掌握此種規則,以獲得有效且成功的交往模式。
更具體的說,哈貝馬斯認為一個有能力的主體,對於自身使用的言語具有自覺規則意識,對特定語用知識系統的重建工作,一方面可以符應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實踐活動,另一方面是確證可能相互理解的普遍性條件,以便進一步「達致理解」.他從三個層面來解釋「達致理解」這個概念: 「1. 在最低限度上,對話雙方至少以同樣的方式了解字面表達的意思;2. 要理解說話人想通過這個言說做什麼事情,聽者就得知道在什麼條件下這個行動是可以被接受的;3. 當聽者接受一個言語行為時,說話者和聽者是在三個方面達成了同意: 規范正確性,命題真理性以及表達的真誠性」.這表徵了理解是交往行動的核心要素。哈貝馬斯說,交往行動是「理解為導向的行動」,換言之,是「以理解為目的的行動」.
在界定「理解」的本質時,他又指出,理解「最狹窄的意義是表示兩個主體以同樣方式理解一個語言學表達; 而最寬泛的意義則是表示在與彼此認可的規范性背景相關的話語的正確性上,兩個主體之間存在著某種協調」.為確立可能理解的普遍條件,哈貝馬斯提出要考察言語的有效性的基礎。他提出了凡是參與言語交往行為的人所必須遵循的四項要求: 首先,可理解的訴求,指言說的意義是可以理解的,或者是交往參與者雙方可相互理解其語句。其次,真理的訴求,指關涉言說的命題內容是真實的,也就是交往參與者皆相信對方所言是真實的。第三,正當性的訴求,指在交往行為中,參與者雙方的言說行動是正當得體的,即了解彼此的關系。第四,真誠性的訴求,指言說者的意向是真誠的,並使自己可為其他參與者所了解。
哈貝馬斯把關於言語行為的研究當作普遍語用學的對象。首先,他認為言語雖然是人們使用語言的行為,但是言語不是個人現象,而是為與交往者達成一致的社會行為。他不同意語言學的結構主義的觀點,即認為只能對語言進行規范的分析,而不能對言語進行規范的分析,他認為「不僅語言,而且言語---即在話語中對句子的使用---也是可以進行規范分析的。」但哈貝馬斯的普遍語用學所著重研究的不是言語的規范結構,而是言語的過程即言語行為。他接受奧斯丁關於以言表意和以言行事的劃分,但是,他認為這兩種言語行為不是分離的,所有言語行為都具有以言表意成分和以言行事成分,即是說,所有言語行為都具有雙重結構。在這兩種成分中哈貝馬斯更注重以言行事成分,強調以言行事的力量構成所有語言應用的基礎,即是說,語言的應用主要就是為了以言行事,這比語言的認識功能更為重要。正是基於這種認識,他把關於言語行為的研究作為他的普遍語用學的重點。
三、結束語

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理論建構在普遍語用學的基礎上,突破了傳統理性「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完成了主體性向主體間性的轉換。交往理性的建構實際上就是理性規范的重建,哈貝馬斯「對意識哲學範式進行了自覺的變革,引入以語言為媒介的『交往行為』的概念,以理解範式( 交往社會化和相互承認的個體之間的主體間關系範式) 或交往範式揚棄意識哲學範式,使『孤獨主體』向『互主體』轉變」,通過重建理性來擺脫主體哲學的困境,為重新實現合理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⑻ 哈貝馬斯的介紹

《哈貝馬斯》論述了哈貝馬斯的多方面思想及其廣泛的影響,並虛擬了哈貝馬斯與盧曼的對話,通過揭示二人的思想差異來展示哈貝馬斯的思想。

⑼ 哈貝馬斯的參考書目

①尤·哈貝馬斯:《公開活動的結構變化》,1962年德文版。
②同上作者:《理論與實踐》(1963),1974年英文版。
③同上作者:《走向合理的社會》(1968),1970年英文版。
④同上作者:《知識與人的利益》(1968),1971年英文版。
⑤同上作者:《合法性的危機》(1973),1976年英文版。
⑥同上作者:《交往和社會的演變》,1976年英文版,1979年再版。
⑦同上作者:《交往的理論》,1981年德文版。
⑧大衛·赫爾德:《批判理論介紹——從霍克海默到哈貝馬斯》,1980年英文版。
⑨托馬斯·麥卡錫:《尤爾根·哈貝馬斯的批判理論》,1978年英文版。
⑩約翰·湯普森和大衛·赫爾德編:《哈貝馬斯——批判性的辯論》,1982年英文版。

⑽ 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哈貝馬斯提出什麼理論

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哈貝馬斯繼承並發展了康德哲學思想,為「啟 蒙」進行過辯護,把現代性稱作「尚未完成 之工程」,他提出了著名的「溝通理性」和 「公共領域」的理論,與後現代主義思潮進行過對話,並對其進行了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