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達爾富爾
擴展閱讀
相互保保險公司股票 2025-01-18 09:47:49
山河智能股股票行情 2025-01-18 09:46:07
股市端午節2017 2025-01-18 09:44:09

達爾富爾

發布時間: 2021-05-06 21:52:52

Ⅰ 中國在達爾富爾問題上的立場為什麼遭到很多國家的反對

達爾富爾沖突始於2003年2月,達爾富爾地區黑人居民相繼成立了兩支武裝力量,以政府未能保護土著黑人的權益為由,要求實行地區自治,與政府分享權力與資源,展開反政府武裝活動。迄今,沖突已造成一萬多人喪生,100多萬人流離失所。為緩解達爾富爾地區緊張局勢,包括聯合國、非盟在內的國際組織和許多國家做了大量工作,但問題仍未能解決。同時關於達爾富爾問題又衍生出很多的爭議,比如國際社會對達爾富爾問題的定性,是發展問題還是獨裁問題,如何解決。更誇張的是這問題成為了西方攻擊中國的一個借口。
西方國家認為:蘇丹是典型的獨裁政權,要求制裁甚至武力干涉。實際上是西方面對不斷崛起的中國,面對中國在蘇丹不斷獲得的石油利益,加上中蘇合作的成功和「中國模式」在非洲國家中不斷擴大的影響力,西方國家在感到自身利益受到擠壓和威脅、產生強烈心理妒忌的情況下借達爾富爾問題指責和非難蘇丹政府、非難中國與蘇丹關系,便成為很自然的事情。
中國:中國是蘇丹的最大投資者,有批評者認為,基於保護石油利益,中國一直反對大國介入達爾富爾沖突,反對制裁,不贊成聯合國維和部隊介入,並多次在安理會表決制裁行動時投出棄權票。而中國政府還向蘇丹政府提供了大量資金及物資援助,但是由於部份援助最終被用以對付反政府武裝,所以中國對事件的態度常遭他國質疑。除了人權相關組織曾予以指責外,也有民間體育團體,提出以抵制奧運會為手段強迫中國對此讓步。中國認為在達爾富爾問題上,「中國和其他國家、和國際社會有著共同願望,那就是讓這一地區盡早實現和平、發展和穩定。」。
達爾富爾問題實質:是因為欠發達和貧困以及資源短缺,導致不同部落之間爭奪水源、土地,「實質上是發展的問題」。

Ⅱ 達爾富爾問題和中國有什麼關系

2003年2月,由達爾富爾地區黑人居民組成的「蘇丹解放軍」和「正義與公平運動」兩支武裝以政府未能保護他們免遭阿拉伯民兵襲擊為由,展開反政府的武裝活動,要求實行地區自治。武裝沖突造成大量人員傷亡,100多萬人流離失所。2006年8月31日, 聯合國安理會以12票贊成、3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決議,決定在得到蘇丹政府認可後向蘇丹達爾富爾地區派遣1.73萬人的聯合國維和部隊.
中國放棄了投票。

Ⅲ 蘇丹達爾富爾問題 到底 怎麼 回事啊

(1)蘇丹達爾富爾地區位於蘇丹西部,與查德接壤,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五分之一。這里地勢較高,降雨量多,自然條件僅次於蘇丹南部和尼羅河沿岸,蘊藏的石油等自然資源也有待開發。約有80個部族生活在達爾富爾地區,錯綜復雜的種族和宗教矛盾導致這一地區的暴力沖突持續不斷,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居民與信奉基督教和原始宗教的黑人居民經常發生武裝沖突。 (2)2003年2月,由達爾富爾地區黑人居民組成的「蘇丹解放軍」和「正義與公平運動」兩支武裝以政府未能保護他們免遭阿拉伯民兵襲擊為由,展開反政府的武裝活動,要求實行地區自治。武裝沖突造成大量人員傷亡,100多萬人流離失所。 (3)達爾富爾地區的嚴重局勢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切和擔憂,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組織和許多國家為援助達爾富爾難民和緩解該地區人道主義危機做了大量工作。聯合國安理會於2004年7月和9月先後通過第1556號決議和第1564號兩項決議,以改善該地區的安全局勢。2004年7月和2005年5月,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兩次前往達爾富爾地區,以推動和平進程。 (4)非盟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非盟一直是蘇丹政府同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舉行和談的重要協調方。為監督沖突各方停火和實現該地區穩定,非盟還向達爾富爾派出軍事觀察員和維和部隊。2004年4月8日,在非盟的調解下,蘇丹政府與反政府武裝「蘇丹解放軍」和「正義與公平運動」在查德首都恩賈梅納曾達成停火協議,但協議並未得到很好的執行。 (5)在國際社會的積極斡旋下,蘇丹政府與反政府武裝「蘇丹解放軍」和「正義與公平運動」又先後進行了數輪和談,但一直未能在結束戰亂問題上取得實質性進展。2005年7月5日,和談出現轉機,雙方在奈及利亞首都阿布賈達成《關於解決達爾富爾沖突的原則宣言》,確定「達爾富爾問題首先是一個政治問題,因此必須通過對話解決」。雙方保證維護國家統一、主權與領土完整,遵守國際法和尊重人權,並執行業已達成的停火協議和其他所有協議以及非盟和聯合國安理會有關決議。雙方還同意在8月24日舉行新一輪和談,後因蘇丹第一副總統兼南方政府主席約翰加朗7月底座機失事被推遲。9月15日,蘇丹政府與達爾富爾地區的反政府武裝在奈及利亞首都阿布賈開始舉行新一輪和談

Ⅳ 介紹下達爾富爾事件的背景及情況

達爾富爾地區位於蘇丹西部,自北至南依次與利比亞、查德、中非等國毗鄰,面積5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600多萬。達爾富爾地區包括三個州,即北達爾富爾州、西達爾富爾州和南達爾富爾州。這里居住著包括阿拉伯人、富爾人和黑人等80多個部族,其中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多居住在北部,而信奉基督教的土著黑人則住在南部。達爾富爾是蘇丹經濟發展水平最落後的地區,當地居民多從事家庭畜牧業。

達爾富爾地區曾經雨水豐沛、土地肥沃。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人口膨脹、放牧過度,這里的荒漠化現象不斷加劇,慣於逐水而居的阿拉伯牧民被迫南遷,並因爭奪水草資源與當地黑人部落發生沖突。由於長期以來達爾富爾地區部族間的武裝沖突不斷,致使該地區的許多地方一直處於無政府的混亂狀態。

歷史上,由於蘇丹邊界是十九世紀歐洲列強瓜分非洲和實行殖民統治時人為劃定,達爾富爾地區不少部落曾被劃到不同的國家,因而該地區的部族與周圍鄰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近年來,隨著達爾富爾地區石油等礦產資源不斷被開發,部族之間為爭奪資源的斗爭日趨激烈,一些鄰國也以各種形式捲入其中。

2003年2月,達爾富爾地區黑人居民相繼組成 「蘇丹解放軍」和「正義與平等運動」兩支武裝力量,以政府未能保護土著黑人的權益為由,要求實行地區自治,與政府分享權力與資源,並不斷攻城掠地,展開反政府武裝活動。迄今,沖突已造成一萬多人喪生,100多萬人流離失所。

達爾富爾地區的嚴重局勢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切和擔憂,為緩解達爾富爾地區緊張局勢,包括聯合國、非盟在內的國際組織和許多國家做了大量工作。2004年4月,蘇丹政府同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組織達成停火協議,由7000多人組成的非盟部隊隨後進駐達爾富爾執行維和任務。可是,由於非盟自身能力的限制、維和經費的缺乏,再加上來自國內外的各種干擾,達爾富爾的穩定問題沒有完全得到解決,局部小規模武裝沖突時有發生。非盟於2006年1月宣布,非盟部隊在3月底任期結束後將難以繼續執行維和任務,建議把維和任務移交聯合國。聯合國隨後表示,願意承擔這項任務。聯合國安理會於2004年7月和9月先後通過第1556號決議和第1564號兩項決議,以改善該地區的安全局勢。同年11月,聯合國召開蘇丹問題特別會議,通過第1574號決議,敦促蘇丹政府和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加速政治談判。2004年7月和2005年5月,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兩次前往達爾富爾地區,以推動和平進程。非盟也一直是蘇丹政府同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舉行和談的重要協調方。為監督沖突各方停火和實現該地區穩定,非盟還向達爾富爾派出軍事觀察員和維和部隊。

Ⅳ 達爾富爾問題是什麼

一、達爾富爾問題的根源

達爾富爾地區位於蘇丹西部,居住著不同的部落群。 達爾富爾地區作為大撒哈拉區域的一部分,大部分是貧瘠的沙漠,只有少量農業用地。 上世紀60、70年代,由於乾旱和沙漠化侵襲,達爾富爾地區農牧民常因爭奪水草和土地資源而引發部落沖突,並且愈演愈烈,導致地區安全局勢惡化,最終於2003年爆發了達爾富爾地區反政府武裝與政府軍大規模沖突,達爾富爾問題遂演變成為國際關注的熱點問題。由此可見,達爾富爾問題主要根源是自然資源匱乏和貧困落後,實質是發展問題。實現當地經濟重建和發展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必由之路。

二、中國在達爾富爾問題上的原則立場

在達爾富爾問題上,中方一貫主張,應尊重蘇丹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通過平等對話和協商,政治解決該問題。應充分發揮聯合國、非盟和蘇丹政府三方機制的主渠道作用,平衡推進達爾富爾地區的維和行動和政治進程。 同時,國際社會應幫助蘇丹改善達爾富爾地區的人道和安全局勢,並提供重建和發展援助,盡快實現該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發展。中國是最明確推動蘇丹政府、非盟、聯合國「三方機制」和堅定支持「雙軌戰略」的國家;是最早派出維和部隊抵達爾富爾地區的非洲以外國家。

三、中國政府達爾富爾問題特別代表為推動達爾富爾問題妥善解決發揮的作用

為加強與達爾富爾問題有關各方的溝通與協調,推動該問題早日得到妥善解決,中國政府於2007年5月設立了達爾富爾問題特別代表。 截至目前,中國政府達爾富爾問題特別代表劉貴今大使已經四次訪問蘇丹,兩度深入達區考察,訪問了歐、美、非洲等國及聯合國、非盟、阿盟和歐盟,積極參加有關達爾富爾問題的國際會議,並通過會晤、通電話、互致信函等方式,與各方保持著密切聯系與溝通,為推動該問題的妥善解決堅持不懈地發揮積極的建設性作用。

四、中方為推動達爾富爾維和行動所做工作

中方十分關注達爾富爾問題,為推動該問題早日得到妥善解決做出了不懈努力。中方通過互訪、通話、互致信函及出席國際會議、在聯合國開展協調等多種方式,在不同場合廣泛做各方工作,縮小立場分歧,增信釋疑,並與有關方面一道推動聯合國、非盟與蘇丹政府就在達爾富爾地區部署非盟/聯合國「混合行動」達成一致。2007年7月,中方在任安理會輪值主席期間,積極推動安理會一致通過1769號決議,使國際社會為推動達爾富爾問題解決所做的努力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應聯合國請求,中國承諾向達爾富爾地區派遣315人的多功能工兵連,其中140人的先遣分隊已抵達達爾富爾地區,並開始執行任務,其餘部隊也將按聯合國安排於近期陸續部署到位。 截至2008年2月底,中國工兵已在達區鋪設道路1200米,平整場地近70000平方米,構築網牆1050米,開挖土石方9370立方米,安裝路燈和探照燈24個。 同時,中國工兵還協助參與達區「混合行動」的其他國家進行營區建設,平整場地40000平方米,構築網牆900米,完成土方量4100立方米,開挖工事、掩體8個,裝填沙袋4800餘條,受到了聯合國、非盟等各方好評。此外,截至2006年底,中方已向非盟達爾富爾特派團提供了180萬美元捐款。

五、中方為支持達爾富爾政治進程所做的工作

在達爾富爾問題上,中方一貫主張應平衡推進維和行動和政治進程,在當前政治進程相對滯後的情況下,國際社會尤其應加大對其的推動力度。 中方支持聯合國、非盟達爾富爾問題兩特使推動政治進程的努力,決定向為兩特使斡旋工作提供資金支持的聯合國信託基金捐款50萬美元。 中國政府達爾富爾問題特別代表劉貴今大使出席了2007年10月在利比亞錫爾特舉行的蘇丹政府與達爾富爾反對派和談會,並與反對派進行了接觸。中方積極推動蘇丹政府和反對派盡早恢復談判,通過對話和協商,達成一個全面的達爾富爾和平協議。今後,中方願繼續與有關各方一道,推動達爾富爾政治進程取得積極進展。

六、中方為改善達爾富爾地區人道主義狀況所做的工作

中方高度重視幫助達爾富爾地區改善人道主義狀況,並積極參與當地的重建和發展。中國政府言必信,行必果,已向達爾富爾地區提供了5批人道主義救援物資,價值8000萬元人民幣,包括多台醫用車輛和醫療儀器,以及大量帳篷、水泵、發電機、毛毯等,幫助達爾富爾地區人民解決了一些實際困難。

在蘇丹開展業務的中國企業也為達爾富爾地區提供了援助,並在當地承建了多個民生項目。2000年以來,中國公司在達爾富爾地區修建了20座電站,打井46眼,並向達爾富爾地區的多所學校捐贈了大量設備,包括活動板房、遠程教育系統、成套配置的電腦教室和大批電腦設備、教學用具等,緩解了當地民眾的飲水困難,促進了農牧業發展,支持了達爾富爾地區的教育事業。 目前,中國公司正為南達爾富爾州援建大型供水工程,包括取水、水凈化及鋪設總長85公里的輸水管線等,並計劃再為達爾富爾地區打井10眼, 為達爾富爾地區捐資建設多個專業人才培訓中心。今後,中方將繼續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提供人道和發展援助。

七、中方對達爾富爾問題當前局勢的看法

近來,在有關各方共同努力下,達爾富爾問題的解決取得了積極進展。不久前,聯合國與蘇丹政府就「部隊地位協定」(SOFA)等問題基本達成一致,「混合行動」的相關部署工作正逐步展開。同時,各方也正著力推動達爾富爾地區政治進程。

中方贊賞聯合國、非盟和蘇丹政府為此所做的努力,希望各方過一步增進互信, 加強溝通與協調,繼續發揮「三方機制」的主渠道作用,通過對話和平等協商,妥善解決有關問題,避免將技術問題政治化。中方支持聯合國、非盟達爾富爾問題兩特使推動政治進程的斡旋努力,希望有關各方加大推動政治進程的力度,敦促達爾富爾地區有關反對派盡早加入和平進程,並與蘇丹政府達成一個全面的達爾富爾和平協議,促進政治進程與維和部署齊頭並進,為達爾富爾地區實現和平、穩定與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八、中方在聯合國安理會討論達爾富爾問題時所持的立場

在國際和地區問題上,中方一貫主張應通過對話與協商,尋求問題的妥善解決,反對動輒施壓和制裁,或以武力相威脅的做法。因為施壓和制裁不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會使事態更加復雜化。 達爾富爾問題是安更會討論的重要議題,中方在安理會一直堅持上述原則立場。我們主張安理會有關舉措既應反映國際社會的共同願望,也要照顧蘇丹的合理關切,更應著眼於該問題最終得到妥善解決。

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負責任的大國,中方始終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來決定自己的立場。中方為推動達爾富爾問題妥善解決所做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

九、中方堅決反對將達爾富爾問題與北京奧運會掛鉤

達爾富爾問題是地區熱點問題,北京奧運會則是全世界的體育盛事,將兩者掛鉤的做法與國際公認的體育非政治化原則及奧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馳,也違背全世界人民期盼奧運的良好願望。

達爾富爾問題是蘇丹的內政,不是中國的問題,也不是中國造成的。

我們希望有關人士和組織客觀、公正看待中方在該問題上發揮的建設性作用,停止對中國的無理指責,以務實的態度為達爾富爾地區人民多做實事,切實推動達爾富爾問題早日得到妥善解決。

北京奧運會是各國人民共同的體育盛事,中國政府和人民歡迎世界各國運動員及關心北京奧運會的各國朋友屆時歡聚北京。我們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奧運會將會成為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盛會。

十、中國向蘇丹出售武器的政策

中國政府對軍品出口一貫採取慎重、負責的態度,遵循有助於接受國的正當自衛能力,不損害有關地區和世界的和平、安全與穩定,不幹涉接受國內政的三項原則。

中國政府一貫嚴格遵守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從不向受到安理會武器禁運的國家或地區出口武器。中國與蘇丹在常規軍貿領域保持著正常的合作,所出口軍品均為常規武器,數量有限,僅占蘇軍品進口的一小部分,而且明確要求蘇方不得將從中方進口的武器用於達爾富爾地區。

十一、中國和蘇丹的石油合作情況

中國從蘇丹進口的原油僅佔中國原油進口總量的約6%。中蘇石油合作建立在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基礎之上。 目前,中方已在蘇丹建成2700萬噸/年的生產能力和3500公里輸油管道,幫助蘇丹從無到有,建立了完整的石油工業體系。中國石油企業還在蘇丹積極開展各種公益事業,通過多種方式回饋當地社會,通過投資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並為蘇丹培養了管理和技術人員6000多人,累計向蘇丹捐資超出3600萬美元,興建了學校、醫院和其他各種基礎設施,受到了當地人民的好評。

中蘇石油合作促進了蘇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豐富了兩國友好合作的內涵,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十二、中國在達爾富爾問題上的做法符合不幹涉內政原則

在達爾富爾問題上,中方一貫主張應充分尊重蘇丹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通過平等對話和協商,謀求問題的妥善解決,反對動輒施壓和干涉內政的做法。

中國和蘇丹具有深厚的傳統友誼,長期以來,兩國人民一貫相互相互信任、相互幫助。在達爾富爾問題上,中國一方面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礎上,以朋友的身份,從有利於蘇丹的長期穩定和發展的角度出發,向蘇方提出了有關建設性的建議和忠告,幫助蘇丹加強與有關各方的溝通和協調。另一方面,中國承諾派遣多功能工兵連參與達爾富爾地區維和行動,真誠無私地向該地區提供了多筆人道主義援助,並積極參與當地的重建和經濟發展,為推動該問題的解決發揮了建設性的作用。中國在達爾富爾問題上的做法正體現了不幹涉內政原則。

Ⅵ 達爾富爾問題和蘇丹南北獨立的關系

確實是三個並列的地方,早年的蘇丹分為南蘇丹、北蘇丹和達爾富爾三個並列的地區,其中前兩者由英國殖民政府統治,達爾富爾則由奧斯曼埃及進行殖民統治。後來在鎮壓了蘇丹地區的馬赫迪起義後,英國和奧斯曼埃及將三塊地合並為統一的蘇丹進行共同統治,但實際上是北蘇丹和達爾富爾由一個殖民政府統治,南蘇丹由另一個殖民政府統治。所以今天在南蘇丹獨立後達爾富爾還是歸屬北蘇丹。北蘇丹主要是信奉伊斯蘭教居民,南蘇丹主要是信奉基督教和非洲原始宗教的居民,而達爾富爾地區信奉兩個宗教的居民並存。

Ⅶ 蘇丹達爾富爾問題始末是怎麼一回事

達爾富爾地區位於蘇丹西部,自北至南依次與利比亞、查德、中非等國毗鄰,面積5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600多萬。達爾富爾地區包括三個省,即北達爾富爾省、中達爾富爾省和南達爾富爾省。這里居住著包括阿拉伯人、富爾人和黑人等80多個部族,其中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多居住在北部,而信奉基督教的土著黑人則住在南部。達爾富爾是蘇丹經濟發展水平最落後的地區,當地居民多從事家庭畜牧業。

達爾富爾地區曾經雨水豐沛、土地肥沃。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人口膨脹、放牧過度,這里的荒漠化現象不斷加劇,慣於逐水而居的阿拉伯牧民被迫南遷,並因爭奪水草資源與當地黑人部落發生沖突。由於長期以來達爾富爾地區部族間的武裝沖突不斷,致使該地區的許多地方一直處於無政府的混亂狀態。

歷史上,由於蘇丹邊界是十九世紀歐洲列強瓜分非洲和實行殖民統治時人為劃定,達爾富爾地區不少部落曾被劃到不同的國家,因而該地區的部族與周圍鄰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近年來,隨著達爾富爾地區石油等礦產資源不斷被開發,部族之間為爭奪資源的斗爭日趨激烈,一些鄰國也以各種形式捲入其中。

2003年2月,達爾富爾地區黑人居民相繼組成 「蘇丹解放軍」和「正義與平等運動」兩支武裝力量,以政府未能保護土著黑人的權益為由,要求實行地區自治,與政府分享權力與資源,並不斷攻城掠地,展開反政府武裝活動。迄今,沖突已造成一萬多人喪生,100多萬人流離失所。

達爾富爾地區的嚴重局勢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切和擔憂,為緩解達爾富爾地區緊張局勢,包括聯合國、非盟在內的國際組織和許多國家做了大量工作。2004年4月,蘇丹政府同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組織達成停火協議,由7000多人組成的非盟部隊隨後進駐達爾富爾執行維和任務。可是,由於非盟自身能力的限制、維和經費的缺乏,再加上來自國內外的各種干擾,達爾富爾的穩定問題沒有完全得到解決,局部小規模武裝沖突時有發生。非盟於2006年1月宣布,非盟部隊在3月底任期結束後將難以繼續執行維和任務,建議把維和任務移交聯合國。聯合國隨後表示,願意承擔這項任務。聯合國安理會於2004年7月和9月先後通過第1556號決議和第1564號兩項決議,以改善該地區的安全局勢。同年11月,聯合國召開蘇丹問題特別會議,通過第1574號決議,敦促蘇丹政府和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加速政治談判。2004年7月和2005年5月,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兩次前往達爾富爾地區,以推動和平進程。非盟也一直是蘇丹政府同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舉行和談的重要協調方。為監督沖突各方停火和實現該地區穩定,非盟還向達爾富爾派出軍事觀察員和維和部隊。

2006年8月31日, 聯合國安理會以12票贊成、3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決議,決定在得到蘇丹政府認可後向蘇丹達爾富爾地區派遣1.73萬人的聯合國維和部隊,以幫助蘇丹政府和反政府武裝落實和平協議。俄羅斯、中國和卡達投了棄權票。新華社記者趙鵬攝

在國際社會的積極推動下,蘇丹政府與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先後進行了多輪談判。2006年3月10日,非盟和平與安全理事會通過決議,要求蘇丹政府和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在4月底之前達成全面和平協議。5月5日,蘇丹政府與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在奈及利亞首都阿布賈簽署了和平協議,從而為結束達爾富爾長達3年多的流血沖突邁出關鍵的一步。根據這項和平協議,反政府武裝將被解散,而支持政府的民兵亦將被解除武裝。

2006年6月,由安理會15個成員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組成的代表團與非洲聯盟和平與安全理事會舉行了會談,雙方就蘇丹達爾富爾維和使命移交達成一致意見,同意在2007年1月份將達爾富爾維和使命移交給聯合國。

2006年8月3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706號決議,決定在得到蘇丹政府同意後向達爾富爾地區派遣1.73萬人的聯合國維和部隊。蘇丹政府重申,為維護國家主權,堅決反對這一決議。

2006年11月16日,蘇丹原則同意在達爾富爾地區部署聯合國和非盟混合維和部隊的「安南三階段方案」。隨後,聯合國向達爾富爾地區派遣了少量軍事顧問,開始了三階段方案的第一階段計劃,但後兩個階段的部署未能落實。2007年3月8日,蘇丹總統巴希爾表示,支持在蘇丹達爾富爾地區部署聯合國和非盟混合維和部隊,但對混合維和行動的司令人選、混合部隊的規模等一些細節問題有所保留。

2007年4月9日,蘇丹、非盟和聯合國三方代表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會議,原則同意啟動第二階段計劃,但蘇丹仍對其中少數要點持保留意見。

4月11日,作為中國政府特使結束對蘇丹訪問的外交部部長助理翟雋在北京表示,在達爾富爾問題上,蘇丹方面已原則接受安南第三階段方案,但對混合維和行動司令人選、混合部隊的規模等一些細節問題有所保留。

4月13日,蘇丹西部達爾富爾地區的扎嘎瓦部落和阿姆卡姆拉提部落在南達爾富爾州首府尼亞拉簽署和解協議,同意終止兩部落間的流血沖突。

據沙烏地阿拉伯通訊社4月15日報道,蘇丹已經與聯合國和非盟就在達爾富爾地區部署的混合維和部隊的職責問題簽署了一項聯合協議,協議明確規定了聯合國和非盟維和部隊在達爾富爾的職責和作用。蘇丹政府4月16日致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確認蘇丹全面接受向達爾富爾地區派駐聯合國和非盟混合部隊的第二階段方案,包括同意聯合國向達爾富爾地區部署武裝直升機。

4月23日,蘇丹達爾富爾地區過渡權力機構和達爾富爾重建與發展基金會總部啟動儀式在蘇丹首都喀土穆舉行,過渡權力機構從當天起開始履行職責。

2006年11月16日,非盟、聯合國、阿盟和蘇丹政府就達爾富爾問題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聯席會議。會上,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提出了聯合國分三階段向非盟駐達爾富爾部隊提供支援的計劃,即「安南三階段方案」。根據方案,第一階段,聯合國向非盟部隊提供價值2100萬美元的軍事裝備和物資,並派遣近200名軍官、警官和文職官員,在非盟部隊中擔任參謀和顧問等職務;第二階段,聯合國支援非盟部隊的人員和裝備將達到一定規模;第三階段,在達爾富爾完成部署聯合國-非盟混合部隊,這支部隊將由1.7萬名軍人和3000名警察組成,其指揮權將掌握在聯合國手中。

Ⅷ 蘇丹達爾富爾是個什麼的地方

蘇丹地處北非與撒哈拉以南非洲之間,按逆時針方向來看,分別與埃及、利比亞、查德、中非、剛果、烏干達、肯亞、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9國接壤,地理位置特殊,屬於中東與黑非洲的過度地帶,種族和宗教矛盾復雜,用塞繆爾·亨廷頓「文明沖突論」的觀點來看,蘇丹處在文明的斷裂帶上,北面是伊斯蘭教的阿拉伯文明,南面是原始拜物教的黑非洲文明。而且自1956年蘇丹正式獨立以來,國內戰事連綿不絕,持續至今,所以該國一直備受國際社會的關注。

達爾富爾(Darfur)是位於蘇丹西部的一個地區,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僅靠利比亞、查德和中非共和國,占蘇丹總面積的1/5。達爾富爾地區自然地理條件惡劣:其北部和西部地區是撒哈拉沙漠的東南延伸地帶,荒蕪人煙的沙漠面積達14.5萬平方公里,佔全區總面積的28%;中部為達爾富爾高原台地和山地,其中邁拉火山(Jabel Marrah)是當地水草最豐美、土地最肥沃、最富饒的地區;南部則多為河谷地形。該地區的氣候由北向南呈現出由熱帶沙漠氣候向熱帶草原氣候過渡的特徵,降水量也從北向南逐漸遞增。而且北部沙漠地帶終年高溫、乾旱、少雨;中部山區的年降水量為100-300毫米不等;南部地區雨量相對充沛,年降水量約為400-800毫米。這樣的地理狀況和氣候特徵,導致達爾富爾地區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有限且分布不均,這就為日後當地居民爭奪水土資源埋下了隱患。1994年,喀土穆政府把該地區一分為三,由北向南依次為北達爾富爾省、西達爾富爾省和南達爾富爾省。在北、西達爾富爾省的人口比例中,非洲黑人佔多數,在南達爾富爾省的人口比例中,阿拉伯人佔多數。

一、達爾富爾問題的由來

(一)部落紛爭

達爾富爾地區總人口約為600萬,其中約60%的居民是以種地為生的農民,其餘大多是以游牧或半游牧為生的牧民。富爾人(Fur)是達爾富爾地區最古老、最主要的原住民,其餘主要黑人部落還有扎加瓦人(Zaghawa)和馬薩利特人(Masalit)。阿拉伯人主要是以游牧或半游牧為生,分布在該地區北部,而土著的非洲黑人主要是從事農業活動,居住在該地區的中部和南部。進入20世紀70年代,達爾富爾地區發生乾旱,北方本來就已經比較惡劣的自然環境現在由於自然災害的破壞,更無法承載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於是無法為了生存,來自該地區北部甚至查德等鄰國的阿拉伯游牧部落大批遷徙至達爾富爾中南部地區以尋找草場和水源,致使當地人口過度膨脹,從20年前的300萬人增至目前的600萬[1] 。20世紀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蘇丹全境大部分地區遭受旱災,達爾富爾等西部省份的情況尤其嚴重,預計有數千萬人遭受飢餓。這樣阿拉伯移民與當地非洲黑人部落之間因爭奪土地和水源而發生沖突的情況明顯增多。據當地學者統計,1968-1976年發生3起沖突,1976-1980年發生5起,1980年-1998年達到21起[2]。在不斷的部落沖突中,一方為了保護自己部落生活所必需的自然資源不被他人掠奪,另一方為了尋找新的可以適合自己居住的家園就必然會搶占前者的地盤,這樣各部落逐漸發展起了自己的民兵武裝,以便在可能的沖突中搶得先機。這樣,到90年代,阿拉伯部落與富爾人、扎加瓦人和馬薩利特人等黑人部落的矛盾不斷加劇,起先為資源而起的爭奪逐漸演變成部落之間的仇殺,雙方均有大量傷亡,遂結下了生死怨恨。

(二)達爾富爾戰爭正式爆發

起先,富爾人等黑人原住民只是想用武力驅趕侵犯他們美麗家園的阿拉伯游牧民族,以確保他們自己的生存權利。後來黑人在與阿拉伯人的沖突中不斷發展壯大,逐漸形成兩個有組織的反政府武裝——蘇丹解放運動(Sudan Liberation Movement,簡稱SLM)和正義與公平運動(Justice and Equality Movement,簡稱JEM)。前者以富爾人為主體,後者以扎加瓦人為主體。2003年2月,北達爾富爾州首府法希爾(el Fasher)被他們用武力攻陷,政府軍的一名高級將領被俘,這起事件標志著戰爭的正式爆發。然而,當時喀土穆政府正忙於與南部的反政府武裝——蘇丹人民解放軍(Sudan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簡稱SPLA)簽署和平協議,所以對達爾富爾叛軍攻陷州府法希爾毫無心理准備。事發後才緊急調兵遣將,匆忙應戰,終因時間倉促、軍力不足和對當地情況不熟等緣故,節節敗退,威風掃地。為了挽回軍事進攻上的頹勢,政府開始藉助簡加韋得(Janjaweed)武裝與叛軍作戰。

「簡加韋得」是對以游牧的阿拉伯人為主的被稱為馬拉希勒(Maraheel)派組織的一支民兵武裝的稱呼。這個稱謂是由三個阿拉伯語單詞縮略而成,意為:「騎著馬、手持GM3機關炮的妖魔」。從20世紀80年代起,「簡加韋得」一詞已經在達爾富爾廣泛流傳,當時特指一些游手好閑者組成的武裝,慣於分散作戰且經驗豐富,經常騷擾非洲黑人定居者,名聲歷來不好,往往是誰給錢就給誰賣命[3]。

二、達爾富爾問題的實質

(一)什麼引發了戰爭?

達爾富爾地區之所以在2003年2月正式走上與蘇丹政府為敵的武裝道路,背後肯定是多方面作用的結果。如果一一列舉出來,可能有水土資源匱乏、部族沖突、宗教矛盾、地區被邊緣化、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和受南方內戰影響等原因。

資源紛爭?資源要受地理環境的制約,再加上自然災害的頻發,導致達爾富爾地區資源日漸枯竭。資源匱乏一般非人力可以控制。當人們為了生存而進行資源爭奪時,政府一般會出面來協調資源分配問題,這樣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另外,在達爾富爾地區遭受資源匱乏威脅的是北方的阿拉伯游牧部落,他們為了生存遷移至南方水草豐裕之處,結果起來反對政府的卻是非洲黑人部落,而不是阿拉伯游牧部落。所以資源貧乏不足以解釋黑人走上反對政府的武裝道路。

種族認同?宗教矛盾?達爾富爾地區幾乎所有的居民都是穆斯林,不論是非洲黑人還是阿拉伯人,他們多信仰伊斯蘭教,而且分屬於不同的部族,彼此之間相互通婚,血統和身份不斷發生著變化[4]。在70年代旱災發生之前,達爾富爾地區內的各部族基本都能和平共處,並沒有相互對立。達爾富爾是在資源爭奪和暴力沖突中才逐漸形成了阿拉伯人與黑人的分野,遂形成了兩派的對立。但宗教信仰的分野是不明顯的,沒有資料表明:非洲黑人就一定信仰原是拜物教或基督教,而不是信仰伊斯蘭教。此外,當今世界的絕大多數國家都是多民族、多信仰的國家,民族或種族的差別,宗教信仰的異質性不足以說明必然導致沖突或戰爭,關鍵看要是實行怎樣的民族和宗教政策。

南方內戰是指1983-2004年間,喀土穆政府與南方蘇丹人民解放運動軍之間展開的長達21年的內戰。達爾富爾戰爭爆發時正值政府與該組織的領導人戈讓(Garang)商議和談之時。一直以來,在南方和談進程中,達爾富爾始終被排除在外,並沒有代表參加和談[5]。南方內戰結束後,蘇丹人民解放運動(SPLM)與蘇丹政府簽署了最終協議:與國民議會(National Congress)組成聯合政府共同執政;它的領導人出任國家第一副總統;南方蘇丹擁有自己獨立的司法體制,不需要信奉伊斯蘭沙里亞教法[6]。這些使達爾富爾黑人看到:只有拿起武器進行反抗才能為自己謀得權力。南方內戰的樣板堅定了他們武裝反抗的信心,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但是南方的反叛並不能直接導致達爾富爾人的反叛,前者並不是引發後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