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鄧亞萍去向不明
擴展閱讀
買茅台50萬股票 2024-09-30 17:18:16

鄧亞萍去向不明

發布時間: 2021-05-07 08:28:19

❶ 鄧亞萍現在在幹嘛

三年前在國際奧委會道德委員會以及運動和環境委員會兩個委員會擔任職務。在北京奧組委市場開發部供職。現在去向不明,她的位置也由他人頂替了!

❷ 求十個告誡人們要誠實的故事

數年前有一名座椅製造商僱用一批年輕人,以手工來製造椅子。商人依據每人製作出來的椅子數量,每周付款一次,但有一個條件:每一張椅子要在合格檢驗後,工人才能取得應獲的工資。 這名製造商非常留意其中兩名青年人----羅富士及何漢勵。這兩個人每周都分別造出很多好的椅子,而且很少有不合格的情形。隨著時光的流轉,製造商需要找一位監工了。他想到了要從這兩人----羅富士及何漢勵----之中選出一位來擔任。如果你是那名製造商,你怎麼決定呢?那名製造商是這樣做的:它將所有工人召集起來,並宣布為了趕工,只要椅子造好了,不必管是否通過檢驗,它都計件付酬。於是,椅子的產量大大的增加了,但相對的椅子的不合格率也增加了。這時,製造商特別去檢查羅富士及何漢勵所做的椅子。結果,羅富士所做的椅子之品質跟往常一樣的好,但何漢勵在新政策下做的椅子卻有一半不合格。你猜:誰可以晉升到監工的職務上去呢?是羅富士?或是何漢勵?
孟母 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市集旁居住時,東鄰有人殺豬,孟子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干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漫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孟母為了不失信於兒子,忍痛在捉襟見時的生活費中,撥出一部分錢買了一塊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每年5月2日,美國孩子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來慶祝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節日-誠實節。這個節日來自一個悲慘而又真實的故事。許多年以前,在美國的威斯康星州蒙特羅市,有一個名叫埃默紐·旦南的孩子。他生下來後,家裡連遭不幸,父母先後去世。而這時,他才5歲。就在走投無路之際,一個年老無子,名叫諾頓的酒店老闆收養他。旦南絕處逢生,就認諾頓夫婦為養父母。旦南年齡雖小,但過早到來的各種憂患和磨難,使他變得很懂事。諾頓的酒店不大,有什麼活他都搶著干,對養父母也很尊敬、孝順。一家三口日子過得還算和順。轉眼間,三年過去了,旦南長到了8歲,變得更懂事了。他漸漸發現,養父母不是正派人。小酒店出賣兌了水的酒,還要記花帳,多收錢。諾頓夫婦總是挖空心思地算計怎樣坑騙顧客。旦南看在眼裡,很不滿意,經常苦勸養父母不要掙昧心錢。諾頓非但不聽,有時候還順手給他兩巴掌,罵他吃裡扒外。久而久之,他對這孩子越看越不順眼,加在他身上的拳腳也越來越多。一天傍晚,來了一個小販。他一進門,就和諾頓夫婦吵了起來。旦南側耳細聽,好象為了什麼帳目問題,當天晚上,小販便留宿在酒店裡,諾頓的心情似乎很不好,吃飯的時候喝了好多酒。而且很早就把旦南轟到了樓上,還揮舞著拳頭警告他,今天夜裡他要敢跑下樓來,就打斷他的"狗腿"。旦南躺在床上,又驚又怕。近一年來,養父雖然經常打他,但這樣凶霸霸的,在他記憶中還是第一次。而且,從養父那閃動不定的目光中,總感覺今夜會有不尋常的事發生。後半夜,好不容易才睡著了的旦南,被一陣激烈的爭吵聲吵醒了。他從床上下來,把耳朵貼在樓板上,聽見養父和小販正在用最骯臟、最下流的語言對罵。又過了一會兒,只聽"啊"的一聲慘叫,隨後就是一片寂靜,一點聲音也沒有了。旦南盡管嚇得渾身發抖,還是披起衣服,躡手躡腳地走下樓來,把臉貼在養父母房間的大門上,順著門縫向里看去。這一看,把他嚇得手腳冰涼。只見那小販倒在地上,胸口上插著的一把刀子還在輕輕地顫動。養母站在旁邊,搓著兩手,不停地嘟著:"你殺了他,這怎麼好?他死了,死了……"旦南頓時覺得頭暈目眩,眼前金花亂冒,身子猛然往前一栽,只聽"呼"的一聲,一頭磕在了門框上。諾頓一愣,立即大步跨過來,推開門,抓住旦南的頭發,把他拖了進來。諾頓眼珠轉了轉,臉色和緩了下來,他讓茫然不知所措的旦南坐下,和顏悅色他說:"孩子,你都看見了,是這小販進來行凶,爸爸在自衛中才失手殺了他,對吧?這把刀也是他帶來的,對吧?明天警察來了,你就這樣說。"旦南像木頭人一樣坐在那裡,眼睛一直沒離開小販的屍體。過了好半天,他突然"撲通"一聲跪在地上,把頭埋在養父的膝蓋上,聲淚俱下他說:"爸爸,你說得不對。我知道,是你殺了人。爸爸,我求你,你快去警察局自首吧!那樣,我們一家人才能都活下去……"諾頓氣得臉都變成了豬肝色,抬起腿當胸一腳,把旦南踢倒在地上,聲嘶力竭地喊道:"你這個小雜種,想把爸爸送上法庭嗎?快說,是那小販要行凶……""不!"旦南捂著胸口,抬起頭,說:"我不能說謊,是你殺了人,你應該去首……""啪!"的一聲,旦南又挨了一記耳光。養母也撲上來,一邊拳打腳踢,一邊拿出一根繩子,把旦南結結實實地捆起來。然後,夫婦倆一起動手,把他吊到了樓板上。諾頓取來一根鞭子,"啪"的一聲抽在旦南身上,說:"好啊,你不說謊!那你就去死吧!""死,我也不說謊!"旦南的頭上,豆粒大的汗珠不斷滲出來,但仍然很倔強他說。鞭子雨點般落在旦南身上,養母又取來一根棍子,沒頭沒腦地亂打一頓,邊打邊喝間:"快說,這小販是怎麼死的?說對了就放你下來。""是……你……"旦南睜開黯然無光的眼睛,有氣無力他說。鞭子。棍子再一次雨點般打下來,旦南渾身抽搐著,突然喊了一聲:"不,我不說謊!"頭就猛然垂到了胸前,一動不動了。諾頓夫婦面面相覷,這才知道又闖下了大禍,也頹然倒在地上。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諾頓夫婦雖然在法庭上百般狡辯,還是以謀殺罪被逮捕,受到了應得的懲罰。事後,蒙特羅市政府為紀念這個寧死也不肯說謊的孩子,為旦南建造了一塊紀念碑和一個塑像,並決定5月2日他死的那天為誠實節。那塊紀念碑上鐫刻著:-- 懷念為真理而死的人,他在天堂永生。現在,每到這一天,紀念碑前就堆滿了表示哀悼的白色小花。每一個走過這里的人,都要摘下帽子,向這無畏的誠實者致敬。老師、家長,也都要給孩子們講一遍旦南的故事。
清代末年的鎮海人葉澄衷,便是近世成功人物的楷模。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性,引人入勝。據說,他年輕時非常貧窮,在上海的黃浦江中,以篙師維生。有一次,他在撐船送一個洋人渡江時,撿到了許多金錢,可是他人窮志不窮,拾金不昧,統統還給了那個洋人。那個洋人在感激和佩服之餘,把他薦入上海的商界。他從頭干起,勤儉自持,終於積資日厚,自立門戶,而一步步變成了巨富,在上海的商界頗享盛名。
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明智。古人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問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學識淵博,越要虛懷若谷。作為專家、學者,對不知道的東西,我們不僅應當老實地承認「不知道」,而且要敢於說「不知道」。美國現代物理學家費曼說:科學家總是與疑難和不確定性打交道的。當一個科學家不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時,他就是不知道;當他有了大概的猜測時,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確定性的;即使他對自己的答案胸有成竹時,他也會對質疑留有餘地。對科學家來說,承認自己的無知,使自己的結論留有被質疑的餘地,是科學發展所必須的。學人只有秉持這樣的科學態度,才能不斷地「格物致知」,獲得新認識,達到新境界。常言所謂「一事不知,學者之恥」,其本意正是在於策勵學者們不斷求索,不斷進取。「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即使是在專業領域內,那種自詡或表現為無所不知的「專家」,不僅其學識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懷疑的。
其實,丁肇中教授大可不必說「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專業性很強的術語糊弄過去,可以說一些不沾邊際的話搪塞 過去,甚至還可以委婉地對學生說:「這些問題對於你們來說太深奧,一兩句話解釋不清楚。」但是,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卻選擇了最老實、最坦誠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誠懇,沒有明知不說的矯揉造作,沒有故弄玄虛,也絕沒有「賣關子」。丁教授坦言不知道,不但無損於他的科學家形象,更凸現了他嚴謹的科學態度,令人肅然起敬。
與丁肇中「三問三不知」相似的還有帕瓦羅蒂在一個大型演唱會上的表現,他演唱時剛到高潮之際,卻突然停頓下來。舉座嘩然,連樂隊都停了下來。帕瓦羅蒂坦誠地說自己忘記歌詞了,請求大家原諒,希望大家再給他一次表演機會。在一陣沉寂後,全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事後,有人告訴帕瓦羅蒂:「你完全可以做做口型,而不必承認自己忘了詞。相信觀眾肯定會認為是麥克風壞了而絲毫不會懷疑到你身上。」帕瓦羅蒂微微一笑:「如果還有下次,我同樣會認錯。因為事實早晚會被人知道,那對我的聲譽影響會更大。
與丁先生相反的是,一些人尤其是個別官員,在很多問題面前往往表現了「萬事通」、「博學家」的「風采」,下基層、搞調研在情況不明、事情未弄清的時候就發指示、提要求、做決定,流露出一種「傲視萬眾」、「唯我正確」的態度。殊不知,一些指示、要求、決定有時與基層的實際不相符合,有的甚至離題萬里,基層照此做下去,其結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有一般常識的人都知道:人非聖賢,不可能生而知之,治學之要,行政之本,就在於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孜孜以求,來不得半點虛假。對不知道的東西,就不要充當「先知先覺」,更不要自認為能「升」而知之,認為自己一旦當了領導就對什麼問題都有發言權。這是做學問做官乃至做人的一個最起碼的要求。時下有些「專家」、「學者」,總喜歡對一些自己不甚了解的事情發言,不負責任地亂說一通。結果是「專家意見」並不「專業」,讓人一頭霧水,不知所雲,有些「專家」因此在人們心目中的影響力在減弱。與此相對照,讓人更覺得作為學術大師的丁肇中「三問三不知」,對於學人來說十分可貴,令人警醒。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坦然與誠實,不僅是科學家、藝術家和領導幹部應該具有的,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知識都是通過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得來的,與官位的大小沒有直接關系。個別官員之所以「升而知之」、「官升知識長」、「官大本領強」,其實是官僚主義在作怪,並錯誤地認為只有如此才能顯示其「水平」、「能力」和「高明之處」,才不至於混同於一般老百姓,而且自己確實「高」。這些官員「升而知之」的做法令老百姓倒胃口、反感「事小」,給人民、國家帶來損失「事大」!謹防「升而知之」,才能使個別官員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才能樹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求實態度;才能注意學習、加強學習,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才能不斷改進工作作風,實踐「三個代表」,更好地為人民、國家作貢獻。否則,總認為「升而知之」,就會堵塞其提高、前進的道路,最終貽害無窮。

(2) 孔子吃飯的故事,集中起來看,非常有趣。

孔子一生,崇拜周公、文王。他一心克己復禮,想恢復周公、文王時代的禮制。從哪裡做起呢?孔子一生堅持從自己做起,從某種意義上說,甚至也可以說,從吃飯做起。《呂氏春秋·孝行覽》說:「文王嗜昌蒲了。孔子聞而服之,縮瞮而食之。三年然後勝之。」昌蒲者,水草也,根可入葯。了,腌菜。昌蒲了,就是把昌蒲做成腌菜。據說周文王很喜歡吃這東西,成了一種嗜好。孔夫子聽說周文王有這個嗜好,也就吃它。味道如何呢?恐怕不怎麼樣。瞮,鼻樑;縮瞮,連鼻樑都縮起來,可見這東西不好吃。可是周文王很喜歡吃啊,自己怎麼能不喜歡吃呢?於是就硬吃。堅持了三年,習慣了。可見,孔子的名人崇拜情結,在吃飯這件事上,表現得非常驚人。

因為要堅持「禮法」,孔子在吃飯這件事上有時就顯得比較矛盾。「禮法」規定上流社會吃飯有許多窮講究,孔子當然身體力行。《論語·鄉黨》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等等。這是一個吃飯也要堅持「禮法」的孔子。可是他又崇尚節儉簡朴的生活。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讀《論語·學而》這些話,每個人都能感覺到孔老先生的精神追求,所謂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樂亦在其中。這又恰恰是一個無所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孔子。怎麼理解這種似乎矛盾的情況呢?看看他老人家自己怎麼說,就可以知道,吃飯對於他而言,意義絕不僅僅是單純吃飯。《墨子·非儒》說:「孔丘窮於陳蔡之間,菜羹不瞯七日。子路為享豚,孔丘不問肉之所由來而食;號人衣以酤酒,孔丘不問酒之所由來而飲。哀公迎孔丘,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進請曰:『何其與陳蔡反也?』孔丘曰:『來,吾語汝。曩與女為苟生,今與女為苟義。』」孔子被困陳蔡,吃了七天沒有米粒的菜湯,遠遠沒有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這時候已經不管食物的來路正不正了。子路給他煮了一隻小豬,他什麼也不問就吃了;子路剝下別人的衣服去換了一點酒,他什麼也不問只管喝。後來魯哀公請他吃飯,窮講究就多了,「席不

端弗坐,割不正弗食」這一套就來了。子路不明白這是什麼原因,向他請教,孔了回答了一句老實話:「那時候是為了活,現在可要堅持禮義。」

吃飯成為他維護「禮法」的工作現場。為了弘揚「禮法」,糾正種種不合「禮法」的行為,孔子利用吃飯做了許多工作。在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有兩個。一個是「先黍後桃」的故事。《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說:「孔子御坐於魯哀公,哀公賜之桃與黍。哀公請用。孔子先飯黍而後啖桃。左右皆掩口而笑。哀公曰:『黍者,非飯之也,以雪桃也。』仲尼對曰:『丘知之矣。夫黍者,五穀之長也,祭先王為上盛。果瞱有六,而桃為下,祭先王不得入廟。丘聞之也,君子以賤雪貴,不聞以貴雪賤。今以五穀之長雪果瞱之下,是從上雪下也。丘以為妨義,故不敢以先於宗廟之盛也。』」故事說魯哀公賞賜孔子吃桃子,事先把黍子發給他,讓他用來擦桃子皮上的細毛。可是孔子卻先把黍子吃下去了,然後再吃桃子。旁邊的侍從看了都發笑。魯哀公不得不告訴他,說:「黍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擦桃子的。」孔子回答說:「我知道。可是黍是五穀之尊,祭祀的時候用它來做粢盛,桃子是六種瓜果中的下品,祭祀的時候根本輪不上。用五穀之尊來擦瓜果中的下品,上下錯位,有損於義,我怎麼能這樣做呢?」另一個是「不食肉而飧」的故事。《禮記·玉藻》說:「孔子食於季氏,不辭,不食肉而飧。」當時禮法規定,客人在吃飯前必須先行推辭之禮,即首先起身表示推辭,然後才可以坐下吃飯;開始吃飯後,則應當首先吃肉塊,然後依次吃其他食物,一直到吃飽。吃飽之後,再行「飧禮」,即吃上三口水泡飯,表示用餐結束。孔子在季氏家裡吃飯,既不行推辭之禮,也不按照次序吃,還沒有吃肉就吃水泡飯。這實際上是在用行動批評季氏進食失禮。

吃飯也是他對學生進行教育的課堂。《呂氏春秋·審分覽》說,也是在厄於陳蔡之間的日子裡,有一天孔子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爨之」。飯快要熟,孔子遠遠地看見顏回用手抓鍋里的飯吃,「佯為不見之」。不久,飯熟了,顏回請老師吃飯。孔子說:「剛才夢見我的父親,我要用飯來祭祀他。」顏回說:「不行啊。剛才房上有灰塵掉進鍋裡面,那些米我捨不得扔掉,被我吃過了。這飯不能再用來祭祀了。」孔子不得不為他的誠實所感動。當時禮法規定,用來祭祀的飯菜,所有人都不能先動一筷子,必須等到祭祀結束,人才能吃。孔子說要進行祭祀,不過是想考驗一下顏回是否能坦率承認自己已經吃過了鍋里的飯。如果顏回什麼話也不說,您要祭,我就給您把飯盛來讓您祭祀,那麼,孔子處理這件事就會成為學生品德教育的重要一課。但是,顏回不愧是顏回,他很誠實地說明自己吃過了,並且說明了自己為什麼吃的原因。因此,這堂課實際上使師生雙方都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
為"失意者"塑銅像
在雅典奧運會田徑賽場上,人們又看到了"常青樹"奧蒂的身影。作為田徑比賽年齡最大的選手--44歲的她,參加了女子100米、200米的比賽。盡管均被擋在決賽門外,其中進入200米半決賽後,她因身體原因不得不退出爭奪,但她還是獲得了世人的贊許和敬佩。
1980年,20歲的奧蒂開始參加奧運會,便獲得200米銅牌。這位牙買加姑娘當即下定決心,要在以後的比賽中奪取奧運會金牌。怎奈她的運氣真是太差了,先是碰上了"猛男"似的世界紀錄保持者美國美人格里菲斯·喬伊納,後又遇上從跨欄客串短跑、神勇異常的的美國"飛人"德弗斯,奧蒂一次次被擋在了她們身後。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她100米跑出了10秒85的高水平,竟然只獲得第五。4年後的亞特蘭大奧運會,奧蒂與德弗斯在100米決賽中同時領先,並以10秒94並肩沖過終點,裁判只好藉助計算機對終點高速攝影照片進行判斷。裁定結果是,德弗斯比奧蒂早千分之五秒沖過終點線、即僅僅快了5公分的距離。奧蒂只能流著眼淚接過銀牌。
2000年悉尼奧運會,奧蒂在100米比賽中獲得第四,卻在4×100米接力比賽中為牙買加奪得一枚銅牌。賽後,已屆不惑之年的她無奈地表示,自己將離開跑道,去專心致力於所愛的服裝設計事業。 誰也沒有料到,雅典奧運會,奧蒂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跑道上,並在100米預賽中跑出了11秒14的不俗成績。
回頭看來,在24年間,奧蒂先後參加了七屆奧運會,獲7枚獎牌,雖然始終未能成為金牌英雄,雖然2002年她已經加入斯洛維尼亞國籍,但牙買加體育部門最近還是決定,斥資100萬美金,為奧蒂建一座銅質塑像。
與奧蒂"同病相憐"的還有一位男子短跑選手--納米比亞的弗雷納里克斯。他是上世紀90年代世界最優秀的男子短跑選手之一。無奈"生不逢時",先有英國的克里斯蒂,後有世界紀錄創造者、法國的貝利和美國的邁克爾·約翰遜與之並肩比賽,致使1992年和1996年兩屆奧運會,表現相當搶眼的弗雷納里克斯在100米、200米比賽中,都與冠軍擦肩而過。 4枚奧運會銀牌讓他尷尬地得名"銀牌專業戶"。即便如此,弗雷納里克斯也沒有恢心。雅典奧運會,37歲的他還是奮力奪得了200米第四名。
前不久,弗雷德里克斯被推選為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委員。這是在雅典奧運會上由參賽選手投票當選的。現在的19名委員中,俄羅斯的布勃卡、摩洛哥的奎羅伊、中國的鄧亞萍等多數人都獲得過奧運會冠軍。弗雷德里克斯能夠躋身其中,足以表明各國運動員對這位老將的尊重和對其鍥而不舍追求精神的肯定和褒獎。
他們也是勝利者
若問奧運會馬拉松賽的紀錄是多少,不少田徑迷一定會脫口而出:男子由葡萄牙的洛佩斯保持,為兩小時09分21秒。女子紀錄為日本選手高橋尚子所創,為兩小時23分14秒。可如果再問,奧運會歷史上,跑完馬拉松用時最多的選手為何人?他們一定會愕然:"還有這樣的紀錄?"這是一個特殊的紀錄,因為它紀錄著一個讓人感動的故事。
那是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男子馬拉松比賽結束後,組織者發現參賽的68人,除33人中途退出,34人跑完全程外,日本運動員金栗四三卻不知去向。 第二天他們才從日本代表團處得知,金栗四三比賽途中進入路邊一家住戶討水喝,順便躺下休息,居然呼嚕呼嚕睡著了。一覺起來,馬拉松賽早就結束了。 從亞洲千里迢迢趕到歐洲參加奧運會,竟然"半途而廢",金栗四三後悔而又掃興地回到日本。之後,每次與別人談起這件事,他總覺得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沒有完成,失落感日益中深。
轉眼到了1966年,金栗四三已逾古稀之年。為了彌補已經困擾自己五十多年的缺憾,老人專程前往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他找到當年奧運會馬拉松比賽的舊地,找到自己當時中途離去的地方,然後,步履蹣跚地跑完了幾十年前就應跑完的距離。 從1912年參加奧運會馬拉松比賽,到最後跑至終點,金栗四三用了54年8個月26天再加8小時32分,創造了一個特殊的紀錄。這件耐人尋味的奧運故事吸引了當地媒體的記者,他們紛紛跑來采訪金栗四三,並為老人的精神所折服。他們一致認為:"這位昔日的奧運選手、如今的日本老者,不是失敗者,而是一位勝利者。"

❸ 郎平的隊友賴亞萍去向

與其說鄧亞萍是個傳奇,不如說那個時代需要塑造一個這樣的傳奇。好多勵志的故事基本上都是被塑造的,當然被塑造的前提是有能力取得一定的成績。不過鄧亞萍走上仕途之後,就不怎麼樣了,受到很多非議。俗話說,術業有專攻,可能鄧亞萍沒有選擇對的路吧。
相比較中國的另一位傳奇女運動員--郎平,一直知道自己的專長就是在排球上,所以當時毅然拒絕了在國內做官,而是出國留學充電,在國外打球執教,現在毅然奮斗在排球第一線,並且在中國女排低谷的時候又一次佔了出來,真可謂是名利雙收。同時,也書寫了中國體育史上的一段傳奇。

❹ 著名運動員的小故事

1.鄧亞萍的勵志故事

1998年2月26日鄧亞萍懷著復雜的心情,飛向劍橋。對她來說,這自然是非常難得的機會,但卻又是一個艱難的起步。"第二天就是開學上課的日子,全班一共9個同學,教室不大,9張課桌椅向著黑板,擺成半圓形。老師先讓大家做自我介紹。

接下來給每人發了兩張講義就開始講課,課堂上沒什麼紀律,講解方式也很隨意,老師一邊講課,同學們一邊七嘴八舌地搶著回答問題。鄧亞萍在雲山霧罩中上完了課。四五個星期過去了,每天十五、六個小時的付出,但收效並不大,英語水平的提高也不顯著。

鄧亞萍就讀的紐漢姆學院是隸屬劍橋大學的一所小學院,類似於國內的語言進修學院。這里的學生主要以外國留學生為主,而鄧亞萍是唯一來自中國內地的留學生。為了趕功課,鄧亞萍起早貪黑,每天只睡幾小時。

開始的一兩個月之內,根本聽不懂老師在上面講什麼,她把老師所有寫在黑板上的東西照抄一遍。回到家裡以後,鄧亞萍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較單調,上課時間是四個半小時。下了課還有很多作業,吃飯對她來說好像都很費事。

雖然基礎比其他同學差,她總是不甘心,想超過別人。這種好勝的心理後來才慢慢開始轉變:"畢竟基礎不同,從運動員到學生是一個非常大的轉折,學習上升也要有個過程。"

回到清華,鄧亞萍的畢業論文題目是《國球的歷史及發展》。從開題報告、到第一次提交論文、以至論文的最終修訂,鄧亞萍不僅每一項都達到標准,而且步步提前,趕在時間表前完成。"我終於戴上了學士帽,在畢業典禮上,我用流利的英語向老師致詞。"

(4)鄧亞萍去向不明擴展閱讀:

鄧亞萍,1973年2月6日生於河南省鄭州市,原中國女子乒乓球隊運動員,奧運冠軍,乒乓球大滿貫得主,現為河南鄧亞萍體育產業投資基金創始人。

郭晶晶,1981年10月15日生於河北保定,前中國跳水隊運動員,奧運會冠軍。1988年,郭晶晶在河北保定開始了跳水訓練,1993年,郭晶晶入選國家跳水隊。

林丹,漢族,1983年10月14日生於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縣臨江鎮。中國羽毛球男子單打項目運動員。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2年倫敦奧運會羽毛球男單冠軍。

孫楊,1991年12月1日生於浙江杭州,中國國家游泳隊隊長,男子1500米自由泳世界紀錄保持者,男子400米自由泳奧運會紀錄保持者。

劉璇,1980年8月12日生於湖南省長沙市,中國體操運動員、演員。1992年,劉璇參加全國體操錦標賽,獲得高低杠冠軍。

參考資料:鄧亞萍-網路劉璇-網路孫楊-網路林丹-網路郭晶晶-網路

❺ 求名人獨立成才的事例

海倫凱勒,她是個重度障礙者,雖然她聽不見,看不見,也不能說話,但是她有一顆真誠和努力學習的心,克服了重重的困難。

其實海倫凱勒本來是跟正常人一樣,她看得見也聽得到,小時候和大家一樣生龍活虎,會想模仿別人做事,愛笑愛哭愛生氣,會故意跌倒在地上,要媽媽把她抱起來,但是在她得了一場大病後,讓她的生活變成沒有顏色,沒有聲音,是一個完全由觸覺構成的世界。

而她的爸爸媽媽對她絕不放棄,費盡心思尋找啟蒙老師,只為了讓海倫凱勒從黑暗走向光明,由孤獨進入友誼。蘇利文小姐是開啟海倫凱勒心靈的導師,老師用她的手代替了聽覺和視覺,讓她感覺發音時舌頭和嘴唇的位置,使她學會說話。

海倫凱勒雖然生活在黑暗及無聲的世界,但是她卻沒有自暴自棄,反而更努力向上的學習,她曾說過」聾與瞎都沒有關系,把它們放逐到生命的外圍去。」

她勇敢面對自己身體帶來的傷痛,一點一滴的累積知識,並且獲得了比一般人更高的成就,所以我們要滿足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遇到困難和挫折都要勇敢面對,不要逃避,要想辦法克服,並在自己的能力下,多幫助別人。

(5)鄧亞萍去向不明擴展閱讀

凱勒的後半生主要致力於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籌募資金,她堅信我們的社會需要一種激進的變革,這個信念從未動搖。她支持社會主義者尤金·V·德布斯的歷次競選總統活動。

她還在婦女運動、政治、經濟方面發表文章。在晚年,她寫信給美國共產黨領袖'伊麗莎白·G.弗林'———她是麥卡錫時代的犧牲品,當時正在監獄里度過風燭殘年:「親愛的伊麗莎白·弗林,向您致以最美好的生日祝福!願服務人類的美好感受為您無畏的心靈帶去力量與安寧!」

❻ 中國勵志人物 要10個

一、鍾揚:紮根大地的人民科學家

鍾揚長期致力於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率領團隊在青藏高原為國家種質庫收集了數千萬顆植物種子;鍾揚援藏16年,足跡遍布西藏最偏遠、最艱苦的地區,長期的高原工作讓他積勞成疾,多次住進醫院,但他都沒有停下工作。

多年來,鍾揚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2017年9月25日,鍾揚在內蒙古工作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逝世。2018年4月,中宣部授予鍾揚「時代楷模」稱號。

二、杜富國:傷情牽動國人心的排雷戰士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邊境掃雷行動中,面對復雜雷場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國對戰友喊出「你退後,讓我來」,在進一步查明情況時突遇爆炸,英勇負傷,失去雙手和雙眼,同組戰友安然無恙。

杜富國的傷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人們通過各種形式向他表達慰問。國防部評價說:杜富國同志面對危險、捨己救人,用實際行動書寫了新時代革命軍人的使命擔當。

三、呂保民:勇斗歹徒的退伍軍人

2018年9月8日,呂保民在幸福北街菜市場發現一男子持刀搶劫,上前制止,被歹徒連刺五刀,身受重傷。最後在村民們幫助下,歹徒被制服。呂保民其見義勇為的事跡得到廣大群眾的贊譽。

四、馬旭:分毫積攢 千萬捐贈的老人

2018年,武漢一位退休老人向家鄉木蘭縣教育局捐贈1000萬元,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筆巨款是馬旭與丈夫一分一毫幾十年積累而來。他們至今生活簡朴,住在一個不起眼的小院里。網友紛紛向兩位老人致敬、點贊。

五、劉傳健:中國民航英雄機長

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重慶至拉薩航班執行航班任務時,在萬米高空突然發生駕駛艙擋風玻璃爆裂脫落、座艙釋壓的緊急狀況,這是一種極端而罕見的險情。生死關頭,劉傳健果斷應對,帶領機組成員臨危不亂、正確處置,確保了機上119名旅客生命安全。

六、其美多吉:雪域郵路上的忠誠信使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有一條全程往返1208公里、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雪線郵路,來自黨中央的聲音、四面八方的郵件通過這條郵路送往雪域的各個角落,其美多吉在雪線郵路上工作了29年,行駛里程相當於繞赤道35圈。

29年來,他駕駛的郵車從未發生一次責任事故,圓滿完成了每一次郵運任務。

七、王繼才 王仕花 :守島衛國32年的夫婦

2018年,武漢一位退休老人向家鄉木蘭縣教育局捐贈1000萬元,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筆巨款是馬旭與丈夫一分一毫幾十年積累而來。他們至今生活簡朴,住在一個不起眼的小院里。網友紛紛向兩位老人致敬、點贊。

八、張渠偉:六年堅守扶貧一線的基層幹部

張渠偉同志自2014年3月擔任達州市渠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局長以來,為渠縣143802名(居四川省第二)貧困人口脫貧、130個貧困村脫貧和整縣摘帽貢獻了健康、智慧和熱血。

由於長年熬夜和超負荷工作,張渠偉患上嚴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從不懼怕,晝夜戰斗在攻堅一線。

九、張玉滾:擔起鄉村未來的80後教師

張玉滾大學畢業後,放棄在城市的工作機會,回到家鄉,從一名每月拿30元錢補助、年底再分100斤糧食的民辦教師干起,一干就是17年。學校地處偏僻,路沒修好時,他靠一根扁擔,一挑就是5年,把學生的課本、文具挑進了大山。

他是這里的全能教師,手執教鞭能上課,掂起勺子能做飯,握起剪刀能裁縫,打開葯箱能治病。由於常年操勞,「80後」的他鬢角斑白、臉上布滿皺紋。

十、程開甲:兩彈一星功勛

1946年8月,程開甲赴英留學。新中國成立後,程開甲放棄了國外優厚條件回到中國,1960年,加入到我國核武器研究的隊伍,從此消失20餘年。

從1963年第一次踏進羅布泊到1985年,程開甲一直生活在核試驗基地,為開創中國核武器研究和核試驗事業,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

程開甲設計了中國第一個具有創造性和准確性的核試驗方案,設計和主持包括首次原子彈、氫彈,導彈核武器、平洞、豎井和增強型原子彈在內的幾十次試驗。

❼ 我的中國夢 600字作文 (備註:不要重復的,復制的。謝謝!)

我的中國夢
夢想在長城腳下放飛,希望在我們腦海中點燃。黑暗中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們的去向。記得蘇格拉底說過: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斗。我們從不懷疑,因為夢想只要經過奮斗,就可能變成現實。哪怕沒有成功,我們也不後悔,因為我們至少奮斗、努力過。
「我的中國夢」,和「夢」聯系在一起的「國」不再空洞,和一個個「我」聯系在一起的「夢」不再抽象。這里的「中國夢」不是一串漂亮的宏觀數據,不是暢銷書榜單上「大國崛起」,不是外國媒體派送的花籃或炮製的標簽,它屬於每一個平凡的中國人。「國」,要為每個社會個體實現自我價值提供公平的機會和正義的土壤,為他們體面勞動、尊嚴生活、合理上升提供最大保障。而「我」,要在改變自身命運的過程中相互守望、共同擔當,為這個時代、這個社會、這個國家注入更多自信、溫暖與希望。
物質日漸富足,國力持續提升,新世紀第一個十年即將走完,「我的夢•中國夢」少了些沉重,多了些自由與開放,也更多閃爍出精神需求的光芒。正如《開學第一課》講述的那樣,今天的夢想不一定都是宏大敘事,袁隆平「干到九十歲,種出畝產一千公斤雜交水稻」是夢想,高原上的藏族小女孩喜歡跳舞、以後想當個舞蹈老師也是夢想。夢想也不一定都那麼自我、那麼「本土」、那麼物質,創造財富是夢想,用手中的財富回饋全世界、影響全世界也是夢想。也許,現在「我的夢」中還有一些迷惘,「中國夢」中也還有太多需要自我完善和提升的地方,但每個夢想都值得尊重,並應該獲得被平等放飛的機會。
我的夢想是當一個可以救死扶傷、挽救生命的醫生。我的媽媽是一名醫生,所以我知道當醫生有多累。但我更知道當媽媽成功救治了一個患者是,心中的快樂和自豪是難以想像的。我希望能有很多擁有這些夢想的同學,大家能夠一起努力。說不定未來的中國將會減少很多悲傷痛苦,多出很多歡歌笑語。為中國出份綿薄之力。
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個「中國夢」,就好像每個人都可以仰望星空,星光灑在每個人的臉上,照亮更加豐沛的人生,也照亮更加燦爛的中國。(希望採納,謝謝)
拒絕盜版

❽ 讀海底兩萬里有感 500字左右

讀《海底兩萬里》有感
海底兩萬里》是「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的一部巨著。書中故事曲折離奇,驚險萬分,扣人心弦。海底森林、珊瑚王國、去南極點、殺章魚群……
故事的起因是世界各地的海洋中出現了一個怪物,比鯨魚還要大,有人認為它是一個「獨角鯨」。於是,美國的「林肯號」逐洋艦特地去追捕這個「獨角鯨」。並邀請海洋學界知名人土阿龍納斯先生一起參加。同行的還有阿龍納斯的僕人康納爾和加拿大人捕鯨能手尼德蘭。
在追捕過程中,阿龍納斯、康納爾、尼德蘭不幸落入水中,被「獨角鯨」救起,這時他們才發現,原來海洋中出現的怪物「獨角鯨」是一艘構造精密的潛水艇。「鸚鵡螺號」(潛水艇的名子)的船長尼摩邀請他們一起再做一次海底旅行。他們沖破了重重困難,多次化險為夷,但是,最終還是落入漩渦里,生死為卜,下落不明。而阿龍納斯、康納爾、尼德蘭乘坐准備逃走的小艇而倖免落難,將所知道的海底世界公布於世。
書中人物的刻畫是成功的。阿龍納斯,是一位對知識勇於探索,永不滿足的人;當尼德勸他逃走,他猶豫不決,他不想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把在海底千奇百怪的發現仔細觀察,並做了筆記。康納爾,一位對主人忠實的小夥子,對動物分類了若之掌。任何動物只要知道名字。就能分出它屬什麼類,哪一科……十分詳細。尼德蘭,他是一位脾氣爆躁的人,但他也很善良。他曾救過尼摩船長的命,非常勇敢。尼摩船長,這是一位帶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他的脾氣反常不定,難以捉摸,時好時壞,不知對陸地 有什麼仇恨,這完全是個迷。就連他本人也是個迷。
書中想像合理、大膽。許多書中的事物現在我們早已實現。如潛水艇、電、潛水衣、探照燈等。許多設想非常成功。
我讀完這本書後,對裡面的故事情節,人物及海底世界,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不是吹的,這本書的確不錯,有時間希望大家也讀一讀這本書。它那驚心動魄的故事一定會深深的吸引你的。

❾ 如何看待鄧亞萍長時間飽受國籍爭議這件事情

後來鄧亞萍直接在直播上面拿出了自己的身份證,表示了自己還是中國國籍,並沒有網友所說的已經移民到了外國成為了外國國籍,他和他的丈夫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孩子生下來也是中國國籍。這就讓很多網友非常的打臉。但是我認為一個國籍並不能代表它是我們中國的一份子,以及對我們國家關愛。
其實在這里還可以看得出來,非常嚴重的一個問題,在網路上面有非常多的謠言,而這些謠言是不用經過任何證實就可以發明的。也有很多人聽信這些謠言,一傳十十傳百,就會讓非常多人蒙受不白之冤,所以我認為我們在進行發言的時候,也應該要想一想是不是正確的說法,不要覺得在網路上面是沒有辦法啊,在底下的留言都是非常傷人的,就會化作是鋒利的寶劍。會讓非常多人都受到傷害。也有非常多人是因為網路謠言而產生抑鬱的,或者是因為這個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所以我們一定要做一個好公民,不要在網路上面宣布謠言。

❿ 鄧亞萍為什麼哭

鄧亞萍錄制節目痛哭遭網友調侃:賠20億能不哭嗎?人紅是非多。不久前,鄧亞萍參加馬來西亞勞倫斯頒獎,因為一個禮儀「微笑」招來網友無端責罵。近日,一組鄧亞萍錄制《中國夢想秀》時一張落淚照片再引網路熱議,有網友猜測,「她做搜索賠了20億,能不哭嗎?」(4月6日《武漢晨報》)
笑,招罵;哭,被調侃。怎麼表情都是錯,恐怕這才是真正的「哭笑不得」吧。實際上,如果就事論事,鄧亞萍並未「表錯情」——參加頒獎,總不能哭喪著臉吧?而《中國夢想秀》節目組澄清說:「鄧老師是被節目中抗癌女孩的真情故事所感動。」如果連這也要受到質疑,那麼鄧亞萍今後出門是不是就只能「面無表情」或乾脆戴個口罩呢?
一些網友對鄧亞萍的哭笑表情「求全責備」,其實並非媒體所說的「人紅是非多」。作為乒乓球冠軍,鄧亞萍紅了很多年了,以前也並沒有如此多的是非找上門來。她之所以是非纏身,跟擔任某搜索CEO有關——據傳很快便賠進去20個億。自去年卸任某搜索CEO後,鄧亞萍一直「去向」不明。現在她又突然出現在公眾視線內,並且相當的高調,又是「哭」又是「笑」,難免有人會不適應,進而作出某些過度解讀。

信息公開的滯後,無疑會給各種傳言的流傳提供空間,也會對某些單位和某些部門的公信力帶來不良影響。鄧亞萍入主某搜索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燒光20億是真是假?誰該為此負責?還有更需要追問的:鄧亞萍的本行是打球,她適合擔任網路搜索的CEO嗎?誰做出的任命決定,理由是什麼?對鄧亞萍的工作和某搜索的經營管理,上級進行了有效的監管和指導嗎?出問題後,進行了相關審計和調查嗎?
筆者覺得,如果20億傳聞屬實,鄧亞萍當然難辭其咎,但有責任的肯定不止鄧亞萍一個,絕不能讓鄧亞萍把所有問題都自己扛。說不定,鄧亞萍也有一肚子委屈,也有很多難言之隱,也期待能夠早日有個說法,讓自己不再「哭笑不得」。不管怎麼說,納稅人的錢不能說燒就燒掉了,更不能不了了之、無人為此負責。這是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