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清明小長假首日
擴展閱讀
上市公司發行股票的額度 2024-09-30 01:29:33
中科三清 2024-09-30 01:26:50

清明小長假首日

發布時間: 2021-05-08 07:36:33

❶ 清明法定節假日幾天假

2021年清明節是2021年4月4日,星期日,農歷二月廿三。
法定假日是一天。

清明節:4月3日至5日放假調休,共3天。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斗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後。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清明節的由來和傳說
很多傳統節日都和古老的傳說有關系,清明節也是如此,這個節日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相傳春秋晉國時期,晉文公受到迫害,因此在國外四處流浪,而忠臣介子推一直都陪伴在他身邊,吃了不少苦頭。有一次晉文公餓到昏倒,介子推就割下了大腿的肉做成湯給主公吃,救了他一命。後來晉文公重回朝堂,賞賜了很多幫助過他的人,唯獨漏掉了介子推。
介子推不以為意,但是攜老母隱居山野,他離開之後,晉文公回想往事才覺得愧對忠臣,於是帶領部下去找介子推,沒想到苦尋無果。晉文公認為對方是在怨恨自己,於是放火燒山想逼介子推出來,沒想到對方剛正不阿,寧願被火燒死也不出來。他死之後,留下的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令晉文公感到後悔,為了紀念他,就把放火燒山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下令每年此時百姓只能吃素紀念介子推。這個日子後來逐漸演變成了清明節,成為人們懷念忠烈與祖先的日子。
清明節的習俗
1、掃墓祭祖
清明節作為傳統祭祀節日之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掃墓。古往今來,我們中國人都有在清明節掃墓的習慣,身在異國他鄉的遊子總會趕在清明節前回到家鄉故土,為祖宗先人掃墓祭祀。在祭祀掃墓時,一般都是先給墳墓鏟除雜草,添加一些新土,然後擺上供品,燃香祭奠,或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比如磕頭、作揖等等,向祖宗先人說一說這一年來家裡發生的大事小情,後來又是如何妥善處理的,讓先人不必惦念牽掛等等,表示對先人的關心和憶念。
根據所在場所的不同,清明祭祖一般分為墓祭和祠堂祭兩種。古代皇帝一般都會建立自己的祖祠,也稱太廟;富貴人家大多也為祖先修築祠堂,可以在祠堂里祭祀;但大多數老百姓還都是以墓祭為主,所以清明祭祀一般被稱為掃墓。
2、燒包袱
清明祭祖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有些家庭因為一些客觀的原因,無法到墓地祭祀,所以就產生了一種因地制宜的辦法——燒包袱。這是古代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實在去不了墓地了,就在祠堂或者家宅正房擺設供案,或者到院子外面、家門口、路邊、河邊「燒包袱」,包袱裡面大多也是一些紙錢、冥幣、金銀箔紙疊成的元寶等等。
3、拜「城隍爺」
在明、清、民國時期,老北京就有七八座城隍廟,香火很盛,城隍廟里供的就是「城隍爺」,大家在清明節的時候去城隍廟燒香、祭拜,祈求風調雨順、出入平安等等。

❷ 北京清明假期首日二百多處祭掃點治安良好是怎麼回事

4月2日是清明小長假的第一天,也是清明節第四個重點高峰日,全市各大墓園迎來了大批前來祭掃的市民。根據市民政局發布的最新數據,全市215處祭掃點共接待祭掃群眾67.4萬人,同比上升6.3%。其中,八寶山地區接待祭掃公眾8.3萬人,同比上升5.1%。

從民政局了解到,4月2日全市各祭掃點治安、交通秩序良好,消防未接報火情。

❸ 北京清明小長假第一天人流情況如何

北京清明小長假第一天上午42.2萬人去掃墓

今天是清明小長假的第一天,全市各大墓園迎來了前來祭掃的市民。截至上午10時,全市215處墓地共接待祭掃群眾42.2萬人、同比上升0.7%,疏導機動車7.7萬輛、同比下降1.3%;八寶山地區接待祭掃群眾4.5萬人、同比持平,疏導機動車4831輛,同比上升12.7%。各墓區治安、交通秩序良好,消防未接報火情。

❹ 清明節首次列入法定節日是什麼朝代

自2008年起,清明節與端午節、中秋節一樣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成了一年中重要的小長假。清明節由來已久,中國人歷來重視清明節,那麼在古代清明節人們放幾天假?又是怎麼過的?

漢代 ,清明節尚未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要說清明節,得先說古代中國的休假制度。在古代中國,是沒有「星期天」概念的,但休息日一直存在。而且,中國古人享受休假的歷史比較早,在秦漢時期已有一套相對成熟的休假制度。古時官員休假稱為休沐或洗沐。

古人為何把休假稱為休沐?一個「沐」字便透露出了端倪,是因定期讓官員回家洗澡、搞個人衛生需要而產生的。最先享受休沐制度的人群,應該是給皇家當差的內臣。內臣給皇家當差,宮內又沒有為他們專設洗澡的地方,所以只能定期回家洗澡。

休沐制度推廣開後,便形成了一種國家休假制度。唐人張守節撰《史記正義》中所謂「漢官五日一假洗沐也」,說的就是這事兒。除了「五天制」,漢代休沐制度還有「十天制」,即干10天休1天。

但在漢代,好多有想法的官員會主動放棄休假。如與漢哀帝劉欣有「斷袖之好」的董賢,當年就是一位內臣。每到休沐日,董賢都不「回家洗澡」,而是一心陪侍皇帝,贏得了劉欣的歡心。因為董賢長期不休假,劉欣竟然下令讓董賢將老婆帶到宮內住,方便夫妻相聚。

此時的清明節,並不是漢朝的國家法定節假日。

唐代,首次將清明節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

到了隋唐時期,休沐制度出現了很大變化,旬休成為一種制度,即工作9天休息1天,休息日設在每月的初十、二十、三十,共3天。旬休是一種公休,不再輪流,除值班人員以外,大小官員全都回家洗澡」。

此外,唐代的節假日大大增多。正是在唐代,清明節與寒食節一道,首次被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清明節開始放假了。

《大唐六典·尚書吏部》上有規定,唐代內外官員都有「假寧之節」:冬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夏至、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幾乎每逢節氣都要放假;還有婚假、喪假、探親假、拜掃假等。

行文至此,要說一下清明節和寒食節。冬至後第105天是寒食節,寒食節過後便到了清明節。

據漢人桓譚《新論·離事》中的記載,寒食節本是山西風俗,時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以此達到少生病的保健功效。桓譚認為此俗「為介子推故也」。介子推是晉國人,有恩於遭難時的晉文公。晉文公當了國君後曾放火燒山,希望逼出帶母親上山隱居的介子推領取俸祿。哪知介子推寧死不仕,結果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晉文公為此悔恨不已,此後每到放火燒山那日,宮中便禁止生火,以此紀念介子推,慢慢形成了寒食節。寒食節後,晉文公又定下了清明節祭祀介子推、為其掃墓,清明掃墓又成風俗。

到李隆基(唐玄宗)做皇帝時,他將清明節掃墓正式編入禮典,屬當時的「五禮」之一,清明節的地位因此得到提升,清明節假期成為繼元宵節假期之後春天裡的小長假。

宋元時期,清明節假期很重要

到了宋代,清明節也是國家法定節假日。宋代延續了唐代的做法,將寒食與清明二節合在一起,假期是7天。

清明節是宋人重要的節日,甚至比唐人更看重,掃墓的風俗更濃,這從北宋人張擇端繪於清明時節的《清明上河圖》中便可以看出,首段就是時人從汴京(今開封)野外掃墓歸來的情景。宋代清明節時,皇家和民間都會舉辦一系列活動,熱鬧程度不亞於元宵節。開封人孟元老在後來撰寫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述當年京城過清明節的氣氛:「京師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樹園圃之間,羅列杯盤,互相酬勸,歌舞遍滿,抵暮而歸。」

清明弄柳這一傳統習俗,在宋代達到了極致。據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述,宋代清明節時,家家戶戶門上都插柳條,時稱「明眼」。所謂「明眼」並不是祈盼眼睛明亮,而是民俗上的驅邪目的,意思是辨明鬼邪,守護家門,此時的柳枝與桃枝功能相近。

到了南宋,清明弄柳習俗熱度不減。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提到清明節期間的臨安城(今杭州)時,用了這樣的文字:「都城人家,皆插柳滿檐,雖小坊幽曲,亦青青可愛。」難怪宋人能寫出「莫把青青都折盡,明朝更有出城人」的詩句。

宋人在清明節假期里的活動很多,民間在這天喜歡挖井,而皇家會舉行一項唐代皇家就有的「改火」活動。但宋代皇家更特別,讓宮內小太監們在閣門前用榆木鑽火,第一個取到火的人會得到獎賞,獎品相當豐厚,是一個金碗、三匹絹。然後再用取到的新火種點燃火燭,賞賜近臣。

在宋代,由於清明節假期時間比較長,活動內容也開始變味兒,寒食、清明二節本應停止娛樂活動的,但在宋代娛樂活動異常活躍。一些路途遙遠無法回原籍掃墓的官員,常會利用這難得的「黃金周」,把酒敘舊,找老鄉、約同科成為習俗。有的乾脆相約賭博,想著法子找樂,打發假期。

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記事》中便有一則利用長假相約賭博的事情。福建浦城人章得象任「正字」一職期間,有一年寒食節,與江蘇長洲縣(今蘇州)人、一代名相丁謂相約賭博。次日,丁謂懷揣幾百兩銀子來了。誰想手氣太差,丁謂把這么一大筆賭資全輸給了章得象。兩人相約來年再賭,即所謂「明年寒食復博」。第二年章得象走了背字,輸給了丁謂,但章得象無錢支付。丁謂盯著要錢,章得象最後只得拿出古董抵債。

到了元代,唐宋時期的多假制度被否定,節假日大為減少,但清明節是元代最重要的節假日之一。到了清明節,元代會放假3天——要知道,元代皇帝的生日天壽節和冬至才放2天假。

到了明、清兩代,寒食、清明二節則完全退出了國家法定節假日序列,政府僅保留春節、元宵和冬至3大節假日。雖然不放假,時人仍喜歡過寒食節、清明節,要外出掃墓、春遊。

❺ 有關於清明節的一首詩是哪首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注釋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ー,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後。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秋干節,坤寧宮及各後宮都安置秋干,嬪妃做鞦韆之戲。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在公歷4月5日前後,春分後第15日。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日子,掃墓祭祖習俗至今在嶺南一帶仍盛行。經歷史發展演變,清明節吸收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禮俗主題。

❻ 關於清明節的一首詩

《清明夜》

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

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迴廊行復歇,

遙聽弦管暗看花。

【點評】:

《清明夜》是白居易的一首清明日外出踏青遊玩的習俗。在古代,踏青又稱「尋春」、「春禊」,晉代已盛。清明時節也是人們春遊的大好時光,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後,盡情地親近自然,到郊外踏青遊玩,這是清明節俗的另一項重要活動。

目前普遍認為,這一項清明節俗是繼承了形成於春秋末期的三月上巳節傳統。上巳節的一項重要內容便是男女青年到野外踏青,自由擇偶。但這首詩妙在未寫清明的清冷。有它的自成一格,雖有清明,卻意在紙外,寫出懷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過了」,不禁讓人要笑問:「可是愁嫁?」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留下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清明節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

清明節的名稱來由得名於節氣,與此時天象物侯的特點有關。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生氣始盛,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潔齊而清明。

《淮南子·天文訓》中講:「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文中的「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歷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後,即春分後第15日。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期內。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❼ 清明節法定假日是幾天

三天.應付工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8年1月10日下發《關於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根據《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規定,勞動者的制度工作時間(即全年總天數減去休息日及法定節假日)由此前的251天減少為250天,則每月工作日由的20.92天調整為20.83天。該《通知》還首次提出一個「月計薪天數」的概念,用以計算日工資、小時工資,而俗稱的節假日加班三薪、公休日加班雙薪正是以日工資、小時工資為計算基數。《通知》明確指出,按照《勞動法》第51條的規定,法定節假日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工資,也就是說11個節假日即使不上班也應計薪,除去不計薪的104個雙休日,月計薪天數應為(365-104)/12,即21.75天,再由月工資收入除以21.75得出日工資水平。以北京市月平均工資3008元為例,則勞動者節假日加班應以138.3元為基數,發放三薪或雙薪。計薪天數針對節假日多一天對加班費到底有無影響的問題,北京某律師事務所律師證實,「《通知》理清了一個概念,就是『月計薪天數』。加班工資應以此計算,而月計薪天數只與雙休日有關,與法定節假日無關,因此對加班費並無影響。」因此在這個新增的「月計薪天數」的意義上,加班費確實比以前按「月工作日」算減少了,但今後無論法定節假日增加到多少天,都對加班費沒有影響。此前有媒體稱,每年的法定節假日從往年的10天增加到11天,勞動者加班費會得到小幅增加。根據新計算方法,這種說法有誤。「以前的演算法是錯誤的。」根據《勞動法》「法定節假日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工資」的規定,以前一直都是將法定節假日和雙休日均視為不用支付工資,365天刨除這兩塊所剩天數除以12個月,得出每月工作日,計算日工資和加班工資。而此演算法一直與《勞動法》相悖,包括剛剛廢止的2000年發布的《關於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增加一天的法定節假日對於勞動者的影響僅在於,將多一天休息日按照三薪算加班待遇。

❽ 清明節的前一天是什麼節日

寒食節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魂魄山河氣,風雷御宇神。光煙榆柳火,怨曲龍蛇新。可嘆文公霸,平生負此臣。」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之推綿山焚身」的故事。相傳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稱介子推,之為虛詞,子為敬稱)。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肉供文公充飢。文公復國後,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

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參考網路

❾ 清明節的前一天是什麼節

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

寒食,即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

‍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寫過關於寒食節的詩文。

(9)清明小長假首日擴展閱讀:

寒食起源,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即《周禮》所謂「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 到唐代時已形成全國性法定節日,後與清明節合二為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節日。寒食節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間各歷史時期、節日期限不等,先後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後變為一日。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國自唐代起將三月九日定為寒食節)。

由尊崇介子推忠君愛國,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負,隱不違親的孝道品德發展為聚民心、凝國魂,體現中華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節日。並形成餳、青精飯等系列養生長壽的寒食食品。

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鑽木取火。唐代詩人韋庄的詩:「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煙。」

寒食節時期有拜掃展墓、禁煙、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樹、鞦韆、賞花、斗雞、饋宴、詠詩等。賜宴、賞花、斗雞、鏤雞子、牽鉤(拔河)、鑽木取火、放風箏、鬥百草、拋堶(瓦石器玩物)等許多活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