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第一位動物航天員是什麼動物
樓上太不負責任了
一:中國第一批動物航天員,是8隻白鼠(4隻小白鼠,4隻大白鼠)。在1964年7月19日,搭乘中國第一枚生物探空火箭「T-7A/S1」在安徽廣德發射升空。其實除了這8隻白鼠外,火箭上還載有12支生物試管,裡面裝著果蠅等生物。送這第一批動物宇航員送入太空,主要是為了研究超重失重、高空彈射、宇宙輻射對生物的影響,為以後載人航天提供重要依據。
二:中國第二批動物宇航員是兩只可愛的小狗:「小豹」和「珊珊」,1966年7月搭乘探空火箭「T-7A/S2」升空。小豹和珊珊都是雌性小狗,前者當時只有兩歲。這次實驗被認為是最有意義的一次太空生物實驗,小豹和珊珊的貢獻拍製成
三:最近幾年中國有名的動物宇航員,肯定是搭乘「神州十一號」上天的蠶寶寶們。「太空養蠶」這個科學設想是由香港一群中學生提出來的,為了試驗順利進行,科學家用尖端科技保證蠶寶寶在太空的「衣食住行」。這些蠶寶寶們回到地球後,已經化蛹為蛾,順利「結婚生子」,產下蠶卵。
在人類太空探險初期,這些動物宇航員們先人類一步進入太空。它們很少被人關注,但它們的功績已經永久載入航天史冊。
——摘自《中國送到太空的三種動物:特別是最後一種,回到地球「結婚生子」》
『貳』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現在的情況是什麼樣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太空遛蠶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10_20_377820.shtml
【文/觀察者網 高雪瀅】
大家都知道,除了景海鵬和陳東兩位宇航員,還有6隻蠶寶寶也一起搭乘神舟十一號上天了。
許多人都對蠶寶寶的太空生活充滿了好奇,今天(20日)早晨,@新華網 分享了一段景海鵬太空遛蠶的視頻,網友表示被萌翻了。
一般情況下,蠶寶寶是生活在一個手掌大小的「太空屋」里的,景海鵬取出了一隻蠶,還在手上綁了一根蠶絲,然後愉快地在失重狀態下遛起了蠶。
視頻的解說員是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神舟十一號上行控制崗位主管設計師朱峰登,朱登峰表示,看到景海鵬遛蠶的時候,整個飛控大廳都樂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作為一個第三次上天的老司機,景海鵬不僅全程淡定,還十分有鏡頭感,帶著蠶寶寶到實驗艙的兩個相機前都展示了一遍。
老司機:爽不爽?蠶寶寶:爽!
蠶寶寶在被遛的過程中一直想往景海鵬手上爬,但它只要一碰到景海鵬的手,就會被彈開,吸附不上去。
朱峰登表示,我要是那隻蠶,一定是一臉生無可戀……
這6隻蠶寶寶是由中國科學家培育的改良蠶種「秋豐白玉」,將參加香港中學生設計的「太空養蠶」任務。 這是一項觀賞性強的實驗,可以觀察蠶寶寶在太空微重力的環境下,生長發育的過程與地面有哪些不同。
於是,在與蠶寶寶生活的30天里,兩位宇航員又多了一重身份:太空鏟屎官。
圖為專門用來收集蠶屎的袋子
網友們紛紛被蠶寶寶在太空中的妖嬈身姿萌到:以後的蠶生也算有了談資,夠吹一輩子牛逼了——老子在太空吐過絲!
『叄』 在太空養蠶和在地球養蠶有什麼區別
中新網10月27日電 據香港中通社報道,4位香港中學生兩年前設計的「太空養蠶」實驗今年10月跟隨神舟十一號升入太空。在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當天,4位17歲女生受邀去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現場觀看。
「當我看到點火、升空的一剎那,彷彿感覺之前做實驗的辛苦和困難都合在一起,升上太空沒有了。」 實驗設計者之一梁芷韻說。
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對接後,航天員會在天宮二號內進行3項由香港中學生設計的實驗,「太空養蠶」是其中之一。這3個實驗由香港中學生太空搭載實驗方案設計比賽產生。
「太空養蠶」實驗的4位設計者梁芷韻、黃采妍、鄧梓儀、王嘉寶是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的同班同學,決定參加比賽那天,她們在實驗室里的位置正好在一起,就決定組團參賽。
從決定參賽到完成比賽一共耗時半年多。由於完全沒有養蠶的實際經驗,她們用了兩個多月去養蠶,4人分為2人一小組,每天會有一個小組去照顧和查看蠶的生長情況,希望能夠全面地了解蠶的特性。
養蠶過程也遇過一些「麻煩」。有一次因為天氣改變,大量蠶死亡,她們不得不重新購買一批蠶。還有一次指導老師周頴熙和她們走進實驗室時,發現實驗箱里的蠶蟲從孔縫中爬了出來,於是幾人從地上一隻一隻地將蠶蟲抓回實驗箱。
如何解決蠶的食物和糞便處理問題是設計實驗過程中的兩項重點。她們發現桑葉大概一天就會變干,如果吃桑葉,蠶很快就會因缺水而死亡。蠶在與糞便共處的情況下,也會在兩天後死去。
後來,她們想到用含有足夠營養物質的人工飼料代替桑葉。人工飼料食用期比較長,大約為4天,航天員不用增加工作量去每天更換。
由於最早設計的幾個糞便收集系統都不太滿意,她們又用了一個多月研發出最後的收集糞便系統:在實驗箱里安裝一個小風扇,利用對流原理將蠶和糞便分開。
在後來的一次與專家的交流中,她們知道蠶糞便里含有的一種細菌是其致死的原因。
4位設計者完成實驗先後喂養蠶超過百隻,每個星期有3天以上在課余時間留在學校實驗室里討論。國家航天局的工程師和專家曾分別在香港和深圳與她們進行過交流,實驗方案也在不斷的改良中日趨完善。
周頴熙認為,設計實驗方案對4位從開頭就參與其中的學生來說,是一次很完整的科學經驗。
她們最早設計的養蠶箱為25厘米乘25厘米,最後跟隨神舟十一號升空的是改良後重量在3公斤以內的6個養蠶箱,分別「住」著6隻新品種蠶。
這是中國第一次將人類以外的生物帶上太空。
黃采妍還記得她們在酒泉的戈壁灘觀看神舟十一號發射升空的場景:火箭分離的部分在天空劃出一條線,飄浮在半空的煙就像一團雲,火箭消失後,她同時看見了太陽和月亮。
王嘉寶也對那個時刻印象深刻。「真正看到火箭升空的過程,很美也很震撼。」
為了適應酒泉的低溫,鄧梓儀去之前特意購買了禦寒的衣服。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經歷,去克服一些不同的困難,她說。
梁芷韻希望升上太空的蠶回到地球後還可以繼續用於做其他實驗,也好奇它們的蠶絲和普通蠶絲是否會有不同。她說,別人可能覺得去酒泉是一個比賽的結束,但是對我們來說,是在科研路上的一個新開始,因為這次經歷後更加明確了對科學研究的喜愛
『肆』 香港中學獲贈天宮二號「太空蠶」後代嗎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近日在香港將天宮二號「太空養蠶」實驗中的蠶蟲後代轉贈設計該項實驗的基督教宣基中學,以體現內地與香港科研合作的延續。
帶領學生設計這項實驗的宣基中學老師周穎熙表示,獲贈的12條蠶蟲,部分已經結繭,准備孵化。這些蠶蟲將由同學們繼續飼養,在溫度、濕度和桑葉的選擇等方面都要特別注意。
周穎熙表示,太空是一個很特別的實驗地點,這對同學們來說是難得的機會,他們需要思考蠶蟲在太空無重狀態中如何生存,過程中應用了不同學科所需的知識。
『伍』 神舟十一號飛船准確入軌 太空33天 兩位航天員會做些啥
神州十一號載人飛船這次上天主要是要和天宮二號匯合對接。
至於天宮二號應該就不用橘子君多說了吧,它是咱們國家在天上的一個空間實驗室。
2名航天員就是要在天宮二號里生活和工作30天。
而這整整30天里,他們都能幹些啥呢?這么說吧,基本的生活還是可以滿足的。
他們也是一日三餐,吃的飯都是裝在塑膠袋裡。
家常菜、糕點、水果……樣樣都有,菜譜都是專門搭配。
他們喝的水也不是普通的水,而是富含小分子團的離子水,它能更好的被吸收。
一般喝125ml就抵得上一個人6個小時的需水量。
太空里的航天員沒事也可以嗨皮娛樂下。
他們有電腦,有平板,可以給家人寫郵件,還能看電視!
偶爾還能鍛煉鍛煉身體,有健身單車、跑步機。
當然了,這些跑步機都是專門定製的,得把兩根橡皮帶綁在肩膀上才能用,別忘了太空可是失重的啊。
工作任務是重中之重
2為宇航員這次也是帶著不少任務,他們將會開展大大小小一共14個實驗。
天宮二號上有一個很特別的爐子,它是一個綜合材料實驗裝置,18個樣品都會在這里進行實驗。
這些樣品一共分3批,航天員將進行2次開蓋換樣品,然後再把完成實驗的2批樣品帶回地面仔細研究。
還有一件特重要的事,這次,宇航員將會利用人工光照,實現高等植物從種子到種子完整生長發育的實驗。
如果成功的話 ,那可是對太空繁殖有重大貢獻啊。
除了這些,他們還將在太空做一些比較小的實驗,像是太空養蠶、雙擺實驗、水膜實驗等。
最後一句
所有說,宇航員也是很忙的
『陸』 神舟十一號飛船上航天員會做啥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的三個目的
1 為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考核驗證空間站運行軌道的交會對接和載人飛船返回技術。
2 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形成組合體,進行航天員中期駐留,考核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員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
3 開展有人參與的航天醫學實驗、空間科學實驗、在軌維修等技術試驗,以及科普活動。
昨日,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托舉下,航天員景海鵬、陳冬乘坐神舟十一號飛船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飛入太空。7時30分,火箭起飛。575秒後,船箭分離。約600秒後,飛船准確進入預定軌道。飛船入軌後2天內完成與天宮二號的自動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組合體在軌飛行30天。隨後,神舟十一號撤離天宮二號,並於1天內返回至著陸場,天宮二號轉入獨立運行模式。太空33天,兩位航天員會做些什麼呢?
工作時間 每周6天、每天8小時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飛行期間航天員將實行每周6天、每天8小時的工作制,以及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後,將開展多項在軌試驗。比如,首次開展我國航天飛行中的醫學超聲檢查,可以實時檢測航天員心肺功能;參與多項應用載荷技術試驗,更換空間材料制備樣品,進行太空植物栽培試驗等;開展在軌維修操作,進行人機協同驗證。
此外,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組合體飛行期間,還將開展一些科普項目。比如,隨神舟十一號飛船進入太空的,有香港中學生太空科技設計大賽的3個獲獎項目,即「太空養蠶」「雙擺實驗」和「水膜反應」。航天員將在軌完成這些實驗,幫助中小學生認識了解微重力環境中事物的狀態變化。
食品豐富 菜譜5天內不會重樣
航天員中心食品營養研究室副主任曹平:33天的任務中,航天員的食品在種類上比前期的神舟九號、神舟十號更加豐富,有100多種。
在神舟十一號自主飛行段,航天員可能食慾不佳,所以會配備粥等清淡的食物。正式入駐天宮二號後,航天員可以享受如同在家生活一樣一日三餐的待遇。吃飯時間與地面同步,包括主食、副食等6大類產品,醬牛肉、魚香肉絲等傳統菜餚都有。5天之內菜譜不會重樣。
不僅有美味的菜餚,航天員還可以享用甜點。比如,太空冰淇淋,看上去像白色泡沫一樣,是乾乾的、硬硬的,但是吃在嘴裡的口感據說還不錯。
為了讓航天員吃到熱騰騰的飯菜,天宮二號裡面配備了專用的食品加熱器。航天員的飲用水也是經過特殊方式消毒,能夠長期保質。
休閑娛樂 攝影攝像、聽音樂
航天員陳冬:每晚8點到10點是航天員的機動時間,我們可以做自由娛樂和個人整理。個人休閑是個性化的,根據自己的需要、喜好進行配置。還可以攝影攝像、聽音樂等。
這是我第一次執行航天飛行任務,我會珍惜在太空中的每一刻。一定會多看看窗外的美景、美麗的地球和我的祖國,還會嘗試做一些地面做不到的事情。有空的話,會看看家人和戰友的照片、看看電影、聽聽音樂、寫寫日記。
萬一病了 天地會診在軌「看病」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這次任務首次建立起天地遠程醫療支持系統,通過天地協同會診,來解決航天員的在軌「看病」問題。
針對在軌飛行時間長的特點,加大飛行期間對航天員的心理支持力度。在專業心理醫生支持、親情交流、航天員團隊支持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技術支持手段。
隨「天宮二號」上天的雲南花卉、野生菌、普洱茶等幾十種物種,一月後也將隨神舟十一號飛船一同「返鄉」。
17日早上7時30分,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與航天員景海鵬、陳冬一起進入太空遨遊的,還有雲南選送的核桃枝條、烏天麻、睡蓮、甜杏等物種。而中秋夜隨「天宮二號」上天的雲南花卉、野生菌、普洱茶等幾十種物種,一月後也將隨神舟十一號飛船一同「返鄉」。
核桃枝條
由雲南省林業科學院和摩爾農庄選送。返回後,將在摩爾農庄核桃庄園進行嫁接。中秋夜升空的「天宮二號」上,也搭載了摩爾農庄選送的核桃。
核桃是雲南重要經濟作物,截至2015年底,雲南核桃種植面積達4230萬畝,產量達85萬噸,產值266億元,均居全國第一。
甜杏
由雲南五穀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選送。
該公司在東川區銅都鎮建設了1000畝的甜杏標准化示範基地,「堂琅珠」甜杏已經逐漸成為東川對外宣傳的新名片。
睡蓮
由雲南省農科院花卉所選送。
該所有一個團隊在做睡蓮研究,現在應用還不廣,但未來的前途可能會比較好,作為食用、觀賞都可以。
烏天麻
由雲南農業大學選送。
烏天麻是名貴中葯,主產中國貴州西部、雲南,在雲南栽培的天麻多為此變型種。
天上「開會」
正在太空遨遊的雲南物種
多達幾十種
記者從雲南省太空生物科技發展促進會獲悉,此次在神舟十一號飛船上搭載了具有高原特色的核桃枝條、烏天麻、睡蓮、甜杏等物種。
讓這些物種進入太空,是希望通過太空微重力、高真空、弱地磁場、宇宙射線等特殊環境,對物種產生誘變,從而培育出更優良的新品種。這是加快培育植物優良新品種的有效途徑,對促進雲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太空生物科技產業的發展大有裨益。
兩天內將與神舟十一號飛船交會對接的「天宮二號」上,也搭載了雲南具有高原特色代表性的花卉、野生菌、核桃、普洱茶、中草葯5大類幾十種物種資源。它們將隨神舟十一號飛船一同返回地球。
碩果累累
思茅松西南樺上趟天後
抗病能力大增
自1999年以來,雲南的水稻、萵筍、馬鈴薯、滇蘭、咖啡、普洱茶、西南樺、思茅松、天麻、三七、半夏……已有多種作物種子搭乘飛船遨遊太空。其中,水稻、思茅松、西南樺等部分太空育種成果已在省內落地生根。
雲南特色粳型香軟米「雲粳20號」就是太空育種的結晶。2006年9月,1000粒「雲粳20號」種子、500粒「H559」種子搭載「實踐八號」航天育種衛星飛上太空。經過航天輻射後,這兩個雲南粳稻軟米品系獲得了變異的新種質。研究人員從變異群體中篩選出了高千粒重、低直鏈澱粉含量的種質,並選育出新品系。「雲粳20號」未經搭載前的千粒重為22.03克,搭載後其後代出現的新材料千粒重為28.34克,增加很明顯。
同樣也是搭載在「實踐八號」上的思茅松和西南樺,回來後均表現出適應性和抗病能力大大增強的現象。
2012年6月隨「神舟九號」經歷太空之旅的普洱茶短節白毫籽種、普洱咖啡籽種、思茅松籽種,回來後普洱咖啡籽種、思茅松籽種大部分成活,並已進入種子定植階段,各項研究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也看運氣
基因突變是隨機的
並非都能育出優種
物種遨遊太空回來後,並不一定都能選育出高產、優質的新品種。
例如,2006年,大理市農業局選送的萵筍、大莢豌豆、辣椒、茄子種子搭載「實踐八號」進入太空。該局專門成立太空育種課題組,對太空蔬菜進行試種和育種試驗。太空蔬菜種子種下後,雖然出苗率偏低,但生長還算順利,茄子、辣椒都長得很大,一個太空茄子重達1.5公斤。後來因為種子退化,種了兩三年後效果大不如前,不僅沒有繼續種植,種子也沒有保留下來。
究其原因,種子面對太空的輻射和高溫差時,會產生基因突變,但這種突變,可能會給種子後代帶來好的性狀,也可能會帶來不好的性狀,幾率是隨機的。
另外,太空育種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立竿見影。太空之旅只是種子培育的第一步,還要經歷許多年的研究與試驗,經過多代篩選試種,遺傳性狀穩定的種子才能進一步培育推廣。而且每次太空搭載的種子數量都不多,拿回來研究培育後,種子數量也不能馬上滿足大規模種植需要。
『柒』 神舟十一號成功著陸有哪些重大意義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於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發射升空,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開啟神秘的太空之旅,他們完成神舟十一號飛船的操控,與天宮二號空間試驗室交會對接,在軌進行試驗操作、健康保障、生活照料以及科普演示等活動,他們將在軌飛行33天,這是迄今為止我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
要執行三項任務
一是為天宮二號空間試驗室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考核驗證空間站運行軌道的交會對接和載人飛船返回技術。
二是與天宮二號空間試驗室對接形成組合體,進行航天員中期駐留,考核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員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
三是開展有人參與的航天醫學試驗、空間科學試驗、在軌維修等技術試驗,以及科普活動。
也就是說,有兩大核心任務。
一是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實現對接,為我國更好地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奠定基礎。
二是向天宮二號「送人」,宇航員將進行為中國空間站提供再生生命保障技術的實驗,為實現維持人類長期居住的環境做准備。
而這次神舟十一與天宮二號組合體飛行期間,航天員將開展科普活動。
隨神舟十一號飛船上去的有香港中學生太空科技與設計大賽的三個試驗項目,分別是太空養蠶、雙擺和聚合物薄膜,試驗的設計充滿了奇思妙想,航天員在地面對這些實驗已經做好了充分的訓練,將在軌完成這些試驗,具體這些試驗將幫助中小學生了解在微重力環境下事物的狀態變化,此外,飛行期間還將開展多項展示性的活動,比如太空日記、家書、再夢載夢,挑戰不可能等。
航天員進入天宮二號後,還將開展多項太空試驗。
比如,在飛行中,航天員將在軌接受醫學超聲檢查,地面可以實時監測到航天員的心肺功能;還將參與多項科學試驗,比如更換空間材料和植被的樣品,進行太空的植物栽培等;進行典型的維修操作,驗證人機協同的操作技術。
繼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後,接下來,我國還將用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對接,開展推進劑補加等相關試驗;2018年前後發射試驗性核心艙;2022 年前後將研製並發射基本模塊為20噸級艙段的組合空間站。
建立空間站的前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制導導航與控制系王新龍教授介紹說,此次神舟十一號升空搭乘兩名航天員,與天宮二號形成組合體,重點開展人在太空的中期駐留試驗,而這次任務的主要目的是對改進型載人飛船功能做進一步驗證,為後續我國空間站的建設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尋找人類的第二家園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介紹說,太陽按照宇宙演化的規律,四五十億年後會演變成一個紅巨星,這個時候地球早已被烤乾,再也不適合人類生存。人類下一步的征程,就是從地球出發,走遍太陽系,走遍全宇宙。
這次神舟十一號將和天宮二號對接,建立中國的空間實驗室。載人航天,實際是為人類買一次船票,為中華民族買一次船票。只有有了這張船票,我們中華文明才能夠延續下去。
『捌』 為什麼神舟十一號要太空養蠶,太空種菜
太空種菜太空養蠶都是科學研究,以後上去的人就可以自己種菜自給自足不需要帶太空食物上去了,養蠶是從香港小朋友那裡搜集來的實驗項目。這裡面就包括為更多的港澳青少年、全國青少年乃至全世界的青少年提供更多參與載人航天、了解載人航天的機會,培養他們科學精神和科學追求。
『玖』 關於最近比較熱門的太空養蠶實驗
中新網10月27日電 據香港中通社報道,4位香港中學生兩年前設計的「太空養蠶」實驗今年10月跟隨神舟十一號升入太空。在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當天,4位17歲女生受邀去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現場觀看。
「當我看到點火、升空的一剎那,彷彿感覺之前做實驗的辛苦和困難都合在一起,升上太空沒有了。」 實驗設計者之一梁芷韻說。
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對接後,航天員會在天宮二號內進行3項由香港中學生設計的實驗,「太空養蠶」是其中之一。這3個實驗由香港中學生太空搭載實驗方案設計比賽產生。
「太空養蠶」實驗的4位設計者梁芷韻、黃采妍、鄧梓儀、王嘉寶是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的同班同學,決定參加比賽那天,她們在實驗室里的位置正好在一起,就決定組團參賽。
從決定參賽到完成比賽一共耗時半年多。由於完全沒有養蠶的實際經驗,她們用了兩個多月去養蠶,4人分為2人一小組,每天會有一個小組去照顧和查看蠶的生長情況,希望能夠全面地了解蠶的特性。
養蠶過程也遇過一些「麻煩」。有一次因為天氣改變,大量蠶死亡,她們不得不重新購買一批蠶。還有一次指導老師周頴熙和她們走進實驗室時,發現實驗箱里的蠶蟲從孔縫中爬了出來,於是幾人從地上一隻一隻地將蠶蟲抓回實驗箱。
如何解決蠶的食物和糞便處理問題是設計實驗過程中的兩項重點。她們發現桑葉大概一天就會變干,如果吃桑葉,蠶很快就會因缺水而死亡。蠶在與糞便共處的情況下,也會在兩天後死去。
後來,她們想到用含有足夠營養物質的人工飼料代替桑葉。人工飼料食用期比較長,大約為4天,航天員不用增加工作量去每天更換。
由於最早設計的幾個糞便收集系統都不太滿意,她們又用了一個多月研發出最後的收集糞便系統:在實驗箱里安裝一個小風扇,利用對流原理將蠶和糞便分開。
在後來的一次與專家的交流中,她們知道蠶糞便里含有的一種細菌是其致死的原因。
4位設計者完成實驗先後喂養蠶超過百隻,每個星期有3天以上在課余時間留在學校實驗室里討論。國家航天局的工程師和專家曾分別在香港和深圳與她們進行過交流,實驗方案也在不斷的改良中日趨完善。
周頴熙認為,設計實驗方案對4位從開頭就參與其中的學生來說,是一次很完整的科學經驗。
她們最早設計的養蠶箱為25厘米乘25厘米,最後跟隨神舟十一號升空的是改良後重量在3公斤以內的6個養蠶箱,分別「住」著6隻新品種蠶。
這是中國第一次將人類以外的生物帶上太空。
黃采妍還記得她們在酒泉的戈壁灘觀看神舟十一號發射升空的場景:火箭分離的部分在天空劃出一條線,飄浮在半空的煙就像一團雲,火箭消失後,她同時看見了太陽和月亮。
王嘉寶也對那個時刻印象深刻。「真正看到火箭升空的過程,很美也很震撼。」
為了適應酒泉的低溫,鄧梓儀去之前特意購買了禦寒的衣服。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經歷,去克服一些不同的困難,她說。
梁芷韻希望升上太空的蠶回到地球後還可以繼續用於做其他實驗,也好奇它們的蠶絲和普通蠶絲是否會有不同。她說,別人可能覺得去酒泉是一個比賽的結束,但是對我們來說,是在科研路上的一個新開始,因為這次經歷後更加明確了對科學研究的喜愛。
『拾』 神舟十一號的突破性價值是什麼
關於這個問題,此處轉載中國科普博覽的回答,原帖子情況如下:
作者:中國科普博覽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51670418/answer/12696392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望通知立馬刪除
第一部分,先提升下高度: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把中國航天推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最高點,這是中國邁出建設空間實驗室的重要一步。
如果神舟十號任務中對接的天宮一號仍然是以測試性質為主,那麼神舟十一號任務可以說是駕輕就熟了。不論是神舟飛船與長征二號F遙11運載火箭的磨合,還是神舟飛船與天宮目標飛行器的對接,中國航天已經能夠熟練掌握這些技術。
從載人航天三步走計劃來看,第一步神七已經實現艙外行走,第二步神八無人對接成功,第三步神九手控對接也實現了,這些技術沉澱已經開始轉化,為中國建造空間實驗室服務。
想當初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希望加入美俄主導的國際空間站計劃,卻被拒絕。其實想想也很簡單,美俄擁有世界上最強的航天技術,那個時期的中國航天與美俄差距太大。而且國際空間站的建設中以美國主導,俄羅斯提供部分技術支持,比如空間站的頭幾個艙室由俄羅斯火箭發射,之後全部交給美國的太空梭了,發射一次都是數億美元投入,比聯盟號火箭貴得多。其他配角國家和地區,如日本、加拿大、巴西、歐洲等提供個別艙室、機械臂之類的東西。
既然被拒絕,那麼就只能自己玩了,回到1992年的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上,二十多年過去了,中國也具備了建設空間站的技術。
1.建設空間站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把航天員送到軌道上。
這就需要穩定的運載火箭和載人飛船。從神舟1號起,長2F運載火箭一直表現穩定,展現出極強的系統可靠性,為載人航天奠定了基礎。
2.為了建設空間站,中國航天人還定了一個小目標——100噸實驗室。
對於中國航天事業而言,近期的小目標當然是建設一個100噸級的空間實驗室,或者說是空間站。神舟十一號任務是個轉折點,天宮二號對航天員的支持能力已經提升到雙人30天,接近美國宇航局天空實驗室2號的狀態。(其實,神舟十一號飛船原本就是為天宮一號神舟十號飛船准備的備份飛行器,雖然我國載人飛船設計為最多承載三個人,但由於受生命保障系統能力限制,為延長航天員在太空駐留時間,只能減少人數,所以這次神舟十一號只搭載兩名航天員。)
美國宇航局在1973年發射的天空實驗室2號實現了三名宇航員在軌支持28天的總時長,天空實驗室3號已經能夠延長一個月以上。長時間在軌支持能夠進行更多的科學實驗,其中就包括研究人體長時間暴露在微重力環境中所受到的影響。
當然,中國航天最終的目標是建立一座軌道空間站,由一個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構成。每個20多噸的重量需要長五運載火箭才能發射,因此空間站要在2020年進入組建狀態,還需要長五運載火箭的按時支持,不然20噸的載荷目前沒有一款火箭能夠勝任。三個核心結構大約60噸,對接兩艘載人飛船和一艘貨運飛船之後,系統總質量接近100噸。如果要有一個直觀的量化參照,美國太空梭軌道器的質量大約就是100噸左右,和平號空間站質量大約在130噸,國際空間站大約為400噸。
3.上面的回答中,多次提到了聯盟號。神舟十一號可以說,已經比俄羅斯聯盟飛船先進。
其實,從外觀上看,神舟飛船與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確實接近,而且也是由推進艙、返回艙和軌道艙組成,但內部空間比聯盟號更大,航天員工作和生活環境更加舒適。不論是總長、直徑、太陽能電池板打開翼展以及總質量,它都比俄羅斯聯盟飛船要高一些,或者說大了一圈。
從功能上看,神舟飛船的軌道艙也有太陽能電池板和推進系統,具備更強的軌道行動能力,可以在任務結束後繼續在軌停留半年以上,擴大子任務范圍。
綜上,在神舟十一號飛船時期,有了之前5艘無人飛船和5艘載人飛船的成功經驗,中國航天已經轉型進入空間站建設階段,不再是單純為了測試載人飛船和天宮目標飛行器而執行發射任務。
---------------我是神舟十一的分割線-----------------
神舟十一號此次飛行承擔兩項核心任務。
一、神舟十一號將與天宮二號實現對接,為我國更好地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奠定基礎。
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制導導航與控制系王新龍教授介紹,實現與天宮二號對接的難點集中在飛控技術上。
首先是中長期定軌預報精度要求高。
神舟十一號飛船將與天宮二號在距離地面393公里的太空軌道進行交會對接,而這也是未來中國空間站運行的軌道高度,這比之前的軌道提高了幾十公里。
第二是對接軌道遠導控制策略設計難度比較大,三是短弧段快速測定軌要求高。四是返回前快速軌道的控制,五是伴星飛越觀測及駐留軌道控制。
王新龍教授表示,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的交會對接原理,概括起來,就是要做到三個必須:必須找得到,必須對得准,必須飛得穩。
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的空間交會對接是搭建「太空之家」的重要一步,其間,兩者從相距150米到最終完成對接的階段技術難度最大、風險最高。在此次任務中,全新升級的「對接天眼」——光學成像敏感器(CRDS)的使用,與在天宮一號上運用的第一代產品相比,實現了諸多技術突破。
除了技術挑戰之外,北京飛控中心還面臨很多潛在風險:航天員在軌飛行長達33天,要求地面飛控人員長時間值守,飛控軟硬體系統高強度不間斷工作,同時也是對各類應急情況下系統綜合保障能力的嚴格考驗。
二、向天宮二號「送人」,宇航員將進行為中國空間站提供再生生命保障技術的實驗,為實現維持人類長期居住的環境做准備。
這次計劃在軌飛行33天,是迄今為止我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
隨著飛行時間的增加,太空環境會對人體會帶來不利影響。特別是心血管功能的減退將會變得更加突出,還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肌肉萎縮和骨丟失問題。
如何解決呢?
一是進行細致的醫健醫保。飛行期間綜合利用醫療問詢、基本生理指標檢查、尿常規檢測、心肺功能檢查等手段,定期對航天員實施健康狀態的評估。還注重艙內微生物的控制,並且配備了預防治療的一些葯品和相關的醫療器械。
不僅如此,這次任務中首次建立了天地遠程醫療支持系統,通過天地協同的會診來解決航天員的在軌「看病」問題。
二是進行失重生理效應防護。比如航天員可以使用套袋來解決飛行初期這種頭暈和鼻塞等不適應的反應。通過使用拉力器自行車的鍛煉,工作時穿著企鵝服,對心肺功能的下降,對肌肉萎縮和骨丟失進行綜合的防護。
三是豐富的營養健康食品。包括主食、副食、即食、飲品,還有調味品和保健性食品,一共有一百多種食品,食譜周期達到五天,膳食結構也更加科學。
四是進行有效的心理支持。在有專業心理醫生的支持,親情的交流和航天員團隊的支持基礎上,研製了基於虛擬現實技術的心理舒緩系統,航天員可以通過天地信息交流系統與地面進行雙向的溝通,可以傳遞郵件,可以與親朋好友進行視頻和音頻的交流,以此來緩解航天員的壓力,保證航天員的心理健康。
除了航天員的身心健康方面將得到新的有力保障外,進入天宮二號以後將開展多項太空試驗。
比如,在飛行中,航天員將在軌接受醫學超聲檢查,地面可以實時監測到航天員的心肺功能,這在我國載人航天飛行中也是第一次。
他們在軌還將參與多項科學試驗,比如更換空間材料和植被的樣品,還要進行太空的植物栽培等。進行典型的維修操作,驗證人機協同的操作技術。
目前,我國載人航天各項工作正按計劃開展,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