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邵維銘
擴展閱讀
能源回收股票價格 2024-11-18 16:50:37
證券市場股票案例分析 2024-11-18 16:49:32

邵維銘

發布時間: 2021-05-09 07:15:56

『壹』 邵逸夫兒子是誰

長子邵維銘、幼子邵維鍾.

『貳』 邵逸夫的孩子是誰

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原名邵仁楞),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電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創辦人之一,香港著名的電影製作者。
邵逸夫祖籍寧波,1907年出生於上海,父親是上海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後來人稱「六叔」。邵受教於美國,19歲中學畢業便隨兄長邵仁枚到新加坡開拓電影市場,從此對電影製作產生興趣。他與兄長於1920年代活躍於中國的電影業。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曾與粵劇名伶薛覺先合作,拍攝全中國首部有聲電影《白金龍》(粵語)。1928年,邵逸夫赴星馬等地協助兄長發展電影發行公司。
1958年,與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1980年,邵逸夫成為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電影業務不斷收縮,減少電影,於1985年賣出全部院線,至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產電影。由邵氏投產至暫停製作期間計算,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2000年,馬來西亞的「天映娛樂」斥資4億港元購入760部邵氏電影的永久版權,並花費2億港元作數碼復修。
多年來,邵逸夫捐助超過數以十億計款項,為內地、香港兩地建設教育、醫療設施等。香港多間專上院校的建設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學的逸夫書院、香港大學的邵逸夫樓、香港城市大學的邵逸夫圖書館等。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萬港元予南亞海嘯受災地區。
1974年獲英女王頒發CBE勛銜以表揚他在娛樂事業的成就,港督麥理浩爵士主持授勛。1977年獲英女皇冊封為KNIGHT BACHELOR,賜予爵士銜頭。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名為「邵逸夫星」。1991年,美國三藩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會公益貢獻。1998年,獲特區政府頒發的GBM勛銜。
2002年邵逸夫創立「邵逸夫獎」,第1屆於2004年舉行。獎項模仿諾貝爾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3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頒授一百萬美元獎金以作表揚。第一屆的數學獎得主是陳省身;天文學獎為P. James E. Peebles;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為Stanley N. Cohen、Herbert W. Boyer、簡悅威和Richard Doll。
邵氏與中國星電影公司合作投資11億港元,位於將軍澳工業村的「香港電影城」,預期於2005年中期開幕。影城設施包括後期製作中心、行政大樓、攝影廠、電影院及展覽廳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後,將再與演員簽約,投資大約2億港元開拍約15部新戲。
邵逸夫的發妻為黃美珍小姐,於1937年結婚,育有兩子兩女。而黃於1987年在美國病逝,享年85歲。在1997年,邵逸夫與方逸華小姐於美國拉斯維加斯證冊再婚。

新華網北京5月15日電(記者白瀛)中國教育部15日通報,香港著名愛國人士邵逸夫及夫人邵方逸華女士在得知四川地震災區學校遭到嚴重破壞,學生受到嚴重傷亡後,十分悲痛,即向教育部表示捐款1億港元,與教育部配合,為災區師生重建校舍,使他們早日重返校園。
教育部負責人表示,教育部對邵逸夫先生和邵方逸華女士對災區人民的關心和無私的幫助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並要求有關部門一定要按照邵逸夫先生和邵方逸華女士的意願,幫助受災學校早日重建校園,使災區學生早日復課。

『叄』 邵維銘的介紹

籍貫浙江省寧波市鎮海縣,新加坡著名華人企業家,主營地產業和百貨業,香港影視大亨邵逸夫的長子。

『肆』 求邵逸夫的資料,為什麼很多大學里都有逸夫教學樓

邵逸夫
網路名片
年過百歲的邵老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原名邵仁楞,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著名的電影製作者、慈善家。1957年,他在香港創辦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立發展電影事業。1965年與利孝和共同投資創辦TVB,邵逸夫在中國內地沒有任何生意業務,但長期向中國內地捐助巨額慈善資金。多年來他為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教育、醫療捐助超過數以十億港元款項。2003年他創立邵逸夫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及天文學三方面卓有成就的科學家,各頒授100萬美元獎金,這些領域是諾貝爾獎所未涵括的。

中文名: 邵逸夫
外文名: Run Run Shaw
別名: 六叔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浙江寧波鎮海
出生日期: 1907年10月4日
職業: 電影製作人,娛樂業大亨、慈善家
信仰: 佛教
主要成就: 曾拍攝超過一千部電影
成立邵氏兄弟有限公司(1957)
捐款逾億港元成立中大逸夫書院
汶川大地震捐款1億港元(2008)
創立「邵逸夫獎」(2003)
史上最年長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
地區: 港台
曾獲獎項: 獲金馬獎、金像獎等幾十項大獎。

目錄

人物簡介
人物事跡
家庭情況
少年時期
人生經歷
個人榮譽
電影鼻祖
風雲港島
精益求精
電視行業
邵氏大獎
黃金一代
正式退位
三重身份第一重身份:娛樂圈教父
第二重身份:富豪榜常客
第三重身份:慈善大家
百年傳奇
邵逸夫之最人物簡介
人物事跡
家庭情況
少年時期
人生經歷
個人榮譽
電影鼻祖
風雲港島
精益求精電視行業邵氏大獎黃金一代正式退位三重身份
第一重身份:娛樂圈教父 第二重身份:富豪榜常客 第三重身份:慈善大家百年傳奇邵逸夫之最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邵逸夫 [1907.10.14出生]原名邵仁楞。男,浙江寧波人,生於鎮海,後移居香港。漢族,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電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創辦人之一,香港著名的電影製作者。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級特大地震自然災害發生後慷慨解囊向災區捐款一億港幣,成為單筆個人捐款最多的人。 邵逸夫的父親是上海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後來人稱「 邵氏兄弟左起邵邨人 邵仁枚 邵逸夫
六叔」。邵受教於美國,19歲中學畢業便隨兄長邵仁枚到新加坡開拓電影市場,從此對電影製作產生興趣。他與兄長於1920年代活躍於中國的電影業。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曾與粵劇名伶薛覺先合作,拍攝全中國首部有聲電影《白金龍》(粵語)。1928年,邵逸夫赴星馬等地協助兄長發展電影發行公司。 1957年,與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1980年,邵逸夫成為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電影業務不斷收縮,減少電影,於1985年賣出全部院線,至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產電影。由邵氏投產至暫停製作期間計算,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2000年,馬來西亞的「天映娛樂」斥資4億港元購入760部邵氏電影的永久版權,並花費2億港元作數碼復修。 邵逸夫捐助超過數以十億計款項,為內地、香港兩地建設教育、醫療設施等。香港多間專上院校的建設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學的逸夫書院、香港大學的邵逸夫樓、香港城市大學的邵逸夫圖書館等。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萬港元予南亞海嘯受災地區。 1974年獲英女王頒發CBE勛銜以表揚他在娛樂事業的成就,港督麥理浩爵士主持授勛。1977年獲英女王冊封為KNIGHT BACHELOR,賜予爵士銜頭。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名為「邵逸夫星」。1991年,美國三藩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會公益貢獻。1998年,獲特區政府頒發的GBM勛銜。 2002年邵逸夫創立「邵逸夫獎」,第一屆於2004年舉行。獎項模仿諾貝爾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3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頒授一百萬美元獎金以作表揚。第一屆的數學獎得主是陳省身;天文學獎為P. James E. Peebles;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為Stanley N. Cohen、Herbert W. Boyer、簡悅威和Richard Doll。 邵氏與中國星電影公司合作投資11億港元,位於將軍澳工業村的「香港電影城」,於2005年中期開幕。影城設施包括後期製作中心、行政大樓、攝影廠、電影院及展覽廳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後,將再與演員簽約,投資大約2億港元開拍約15部新戲。 邵逸夫的發妻為黃美珍小姐,於1937年結婚,育有兩子兩女。而黃於1987年在美國病逝,享年85歲。在1997年,邵逸夫與方逸華於美國拉斯維加斯結婚。[1]
編輯本段人物事跡
慈善大家邵逸夫 2002年11月15日,一條從香港發出的消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由著名香港實業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資創立的「邵逸夫獎」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類的傑出科學家。 「邵逸夫獎」設天文學、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三個獎項,每年頒布一次,獎金100萬美元。第一屆頒獎於2004年舉行。頒獎原則是,不論得獎者的種族、國籍、宗教信仰,而以其在學術及科學研究或應用獲得突破性成果,且該成果對人類生活有意義深遠的影響為宗旨。由於其設獎宗旨和巨額獎金媲美聲名顯赫的「諾貝爾獎」,有人稱之為「東方諾貝爾獎」。 2008年5.12四川汶川8.0級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億港幣,2009年8.8水災關愛行動邵逸夫捐款1億新台幣,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億港幣。 邵玉軒育有5男3女。邵逸夫排行第六,故後人稱他為「六叔」、「六老闆」。他早年就讀於家鄉庄市葉氏中興學校,與包玉剛、包從興、趙安中等為前後屆同學,後赴上海就學於美國人開辦的英文學校「青年會中學」,為此練就一口流利的英語。邵家眾多的兄弟無人繼承父業,幾乎都進入娛樂圈。五兄弟中,大哥邵醉翁於1924年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開始闖入當時尚屬草創時期的中國電影業。 「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製片兼導演,老二邵囤人擅長編劇 邵逸夫與邵氏公司全體人員合影
,老三邵仁枚精於發行,老六邵逸夫則擅長攝影。創業之初,他們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猶如家庭式作坊。其攝制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後,即深受上海市民歡迎,結果賺得盤溢缽滿。旗開得勝,邵氏兄弟們為之歡欣鼓舞,隨後新影片不斷地從「天一」推出。 進入六十年代後,邵氏公司長期稱雄香港市場,曾拍攝過一千多部電影,獲得過金馬獎、金像獎等幾十項大獎。據說最盛時,每天有100萬觀眾光顧他的影院。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電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導演和名編劇,如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陵波、李翰祥、鄒文懷、張徹……無不出自「邵氏」門下。其中《江山美人》《貂蟬》《傾國傾城》《梁山伯與祝英台》《大醉俠》《獨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譽海外,在華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響,傾倒無數觀眾。據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灣上映時「完全瘋狂」,有位老太太連看一百多場,由《梁祝》而在台灣掀起黃梅調狂熱;而《天下第一拳》更掀起功夫片新狂潮,發行到全球各大洲近百個國家和地區。 邵逸夫在中國電影史上寫下了諸多「第一」和「之最」。邵氏家族可以說是中國電影事業名符其實的拓荒英雄。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中國電影的每一步變遷都有邵逸夫及其家人獻出的心血。從20年代從事電影業到現在,邵逸夫經歷了電影不同時代的演變,目睹中國電影的成長與興衰,堪稱電影史的見證人。 邵逸夫的成功不僅在於他知人善任,擁有一大批各方面人才,為其所用,更在於他有強烈的事業心和敬業精神。 他是一個精通業務的電影企業家。盡管他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但他干一樣,學一樣,從不懈怠。他從最卑微的職位做起,一步步奮斗,最終成為電影公司的大老闆。他熟悉電影製作幾乎每一個方面和環節的工作。從劇本、攝影到導演、演員的選聘以及化妝、剪輯,他樣樣在行,而影片推廣、發行、劇院管理更是行家裡手。邵逸夫工作非常勤勉,精力過人。年輕時曾有1天看9部片子、1年看700部片子的紀錄。他說:「我晚上只睡1個小時,其餘時間便是工作」。為了樹立邵氏的良好形象,他對影片的質量嚴格把關。出現劣片,往往親手燒掉,毫不手軟。他說:「在早期,我成日燒片,沒有好的戲,我寧願燒。」 散盡千金濟眾生。多年來,雖然邵逸夫一直穩居香港超級富豪排行榜上,但他視金錢為身外之物,樂善好施,熱心公益,是港島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 「我的財富取之於民眾,應用回到民眾」。這位以「大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為人生信條的影視巨子,不僅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早在1973年他就設立邵氏基金會,致力於各項社會公益事業,為此他受到了廣泛的好評。1977年。英國女王冊封他為爵士,成為香港娛樂圈獲此殊榮的第一人。美國三藩市為表彰邵逸夫對該市的福利貢獻,將每年的9月8日命名為「邵逸夫日」。 根在寧波的邵逸夫對故鄉也傾注了很大的愛心。1987年後,他不僅多次回鄉探親訪問,還先後捐資4000多萬元幫助發展教育、文化事業。這些項目包括位於寧波大學西區的邵逸夫圖書館、逸夫教學樓、逸夫劇院以及其祖居地康樂園等。他在浙江其他地區也有巨額捐贈,如他為杭州逸夫醫院的捐贈近億元。早在九十年代初,省、市政府就授予他「愛鄉楷模」、「榮譽市民」稱號,以表彰他為家鄉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2]
編輯本段家庭情況
邵逸夫(左一)與結發妻黃美珍(前)等人
人們習慣於被港姐簇擁著的邵逸夫,因為他的旗下美女如雲,但實際上,邵逸夫只經歷過兩段婚姻。 他於1937年與年長他5歲的黃美珍在新加坡結婚,兩人育有二子二女,長子邵維銘、次女邵素雯、三女邵素雲及幼子邵維鍾。這段婚姻維持了50年,直到1987年黃美珍85歲時於美國洛杉磯病逝。邵逸夫的現任太太方逸華於1931年出生於上海,隨母親長大,早年是個紅歌星,在南洋一帶很受歡迎。兩人在1952年邂逅,此後四十餘年,方逸華一直在邵逸夫身邊幫他打理邵氏和無線的日常業務。直至1997年,兩人才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正式注冊結婚,當時邵逸夫90歲,方逸華61歲。 自從發妻黃美珍逝世後,邵逸夫的幾個子女便陸續淡出邵氏管理層。邵逸夫的兩個兒子長居新加坡,在那裡打理邵氏家族名下的商廈及住宅,對父親的影視帝國無接手的興趣。[3]
編輯本段少年時期
邵逸夫1907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寧波。邵氏兄妹八人,逸夫排行老六(成名後被尊稱六叔)。有趣的是,邵逸夫和大哥邵醉翁、二哥邵村人、三哥邵山客的名字如出一轍,皆源於陶淵明的田園詩篇,原為「號」,叫慣了也就成了「名」。 邵逸夫自幼受英文敎育,中學時入美國人開辦的「靑年會中學」讀書,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當時的上海十里洋場,娛樂事業已經相當蓬勃。耳濡目染之下,少年邵逸夫暗生「娛樂心」。 年輕時邵逸夫
邵逸夫的父親玉軒是舊上海有名的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經營漂染、財務等多種生意。 當時,上海劇院「笑舞台」的老闆因無力還債,惟把「笑舞台」「斷當」,邵玉軒遂派當律師的長子邵醉翁接收該劇院。邵醉翁走通俗路線,大演武俠戲,「笑舞台」一時頗受歡迎。 1923年,邵家已趨敗落,所有家業中只剩下一幢房子和「笑舞台」一家劇院。邵氏兄弟毅然買掉房子,舉家搬進「笑舞台」,破釜沉舟,成敗在此一舉。 邵家四兄弟仁傑、仁棣、仁枚、仁楞都沒有繼承父業,全部投身娛樂圈,並棄本名而改別號依次為醉翁、邨人、山客、逸夫。四兄弟別號均為大哥所起。長兄邵醉翁由買賣電影片子到放電影,到後來獨樹一幟,成立中國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影業公司」,開始自己拍電影。 邵氏兄弟目肖如炬,下決心買來一部電影攝影機,1924年出品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該劇原是邵醉翁編導的一部話劇,影片獲得極大成功。 旗開得勝的邵氏兄弟為之歡欣鼓舞,之後一口氣拍出《女俠李飛飛》、《梁祝痛史》、《義妖白蛇傳》和《孟姜女》等黃梅調古裝戲,深受觀眾喜歡。 邵醉翁自己是製片人兼導演,妻子陳玉梅領銜主演,老二邵邨人做編劇,老三邵山客主管發行,剛剛中學畢業的邵逸夫也被兄長們拍的片子搞得心癢難耐,在片場中覓一個「伙計」之職。 由於邵逸夫勤奮又肯鑽硏,很快,從攝影、編劇到導演,電影製片各個環節他都了如指掌。[4]
編輯本段人生經歷
1907年農歷10月出生,原名邵逸夫。因為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人稱 「六叔」。 19歲,中學畢業後便隨兄長邵仁枚到新加坡開拓電影市場,從此對電影製作產生興趣。
1928年,赴南洋協助兄長發展電影發行公司。 1930年,與三哥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先後購入多間戲院,更到歐美搜集西方的先進電影及器材。 1934年,邵氏兄弟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在港推出。 1957年,從新加坡正式來香港發展,接管邵氏公司業務,建立清水灣影城。 1958年,與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 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 1965年,與利孝和、余經緯等創辦無線電視台,於1967年11月19日開台啟播。 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猛的電視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 1974年,由於貢獻突出,獲得英女王頒發的CBE勛銜。 1977年,獲英女皇冊封為KNIGHT BACHELOR,賜予爵士銜頭。 1980年,邵逸夫以無線電視最大股東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電影業務不斷收縮,減少電影製作。 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名為「邵逸夫星」。 1991年,美國舊金山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以表彰他在社會公益方面所做的貢獻。 1997年,在美國拉斯韋加斯迎娶方逸華,時年90歲。 1998年,獲特區政府頒發的GBM勛銜。 2002年,創立『邵逸夫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授予100萬美元獎金。 2006年,獲台灣金馬獎頒「終身成就大獎」,香港電影金像獎頒「世紀影壇大獎」。 2006年,因患肺炎一度入院,雖無大礙,但透露出要退休的意思。 2007年,邵氏兄弟公司成立五十周年,邵逸夫迎來百歲誕辰。
編輯本段個人榮譽
1974年獲英女王頒發CBE勛銜以表揚他在娛樂事業的成就,港督麥理浩爵士主持授勛。 1977年獲英女皇冊封為KNIGHT BACHELOR,賜予爵士銜頭。 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名為「邵逸夫星」。 1991年,美國三藩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會公益貢獻。 1998年,獲特區政府頒發的GBM勛銜。

『伍』 邵逸夫仙逝時,四個兒女卻無人願繼承他的遺產,這是為何

當邵逸夫的四個兒女知道這件事兒後,內心憤怒,也很不滿,於是子女與父親的關系因此漸漸疏遠了。

黃美珍去世十年後,邵逸夫與方逸華結婚,這件事也加速邵逸夫與子女間關系的破裂。曾被作為家產繼承人的長子邵維銘也與父親決裂了。最終,邵逸夫的資產被轉換成了信託基金,繼續發揮著他慈善家的光芒。

邵逸夫傳奇的一生,從艱難歲月走過來,打造自己的影視帝國,事業上算是圓滿。唯一遺憾的也許是他一生子女緣薄,親戚情淡吧。

『陸』 邵逸夫的人物爭議

台灣導演李行提到這樣一件事:當年他拍電影《秋決》時,邵逸夫曾准備出資。但在發現《秋決》缺乏故事性、更重人文情懷之後,又取消了投資。後來李行在私下裡將《秋決》播放給邵逸夫看,他非常欣賞,但也表示倘若再重來一次,仍然不會投資。李行明白,邵逸夫是在用商人的敏銳眼光經營電影。
邵逸夫一點都不掩飾自己對於商業片的偏好。他坦言「經營邵氏影城,是做生意。如果拍一部純藝術的電影,少人看,就少得益。如果香港人喜歡藝術,可以去藝術中心。我寧願捐錢給藝術中心,做藝術節。但是拍電影,就是要拍大家都看的片。」
張曾澤因為拍《路客與刀客》大賣被邵氏撬至麾下,並被邵逸夫奉若上賓。但隨後其作品《紅鬍子》遭遇票房慘敗,邵先生片場再遇他便視而未見。不久張曾澤拍完《吉祥賭坊》,邵逸夫看完喜形於色,請他吃飯,態度又恢復熱忱。」在《南方人物周刊》關於邵逸夫的報道中也提到,李翰祥執導的電影《後門》拿到了亞洲影展所有獎項,但邵逸夫並不買賬,他直言拍片子必須要賺錢,不是為獲獎。 2013年6月,功夫導演劉家良逝世的時候,其遺孀翁靜晶曾當眾向邵逸夫追討欠賬。當年劉家良與邵氏公司簽下分花紅的合同,但三十年來卻一毛錢沒得到。香港電影研究者阿蒙表示:邵逸夫的「小氣」是出了名的。在金錢這一層面,邵逸夫呈現出矛盾的兩面:一方面他大手筆做慈善,二十幾年來共捐給內地47億港元;另一方面,他在經營成本把控上又極為吝嗇,甚至錙銖必較,與大多數香港老闆並無差別。
早年許多跟邵氏合作過的電影導演都曾領教過邵逸夫的這份吝嗇。當年尚未成名的李小龍毛遂自薦到邵氏,片酬要價1萬美金。邵逸夫斷然拒絕了他的要求,並將價碼壓至2500美金,導致李小龍轉投競爭對手懷抱。在邵逸夫的第二任妻子方逸華主事時期,邵氏吝嗇的作風曾引發很多人不滿。
當年邵氏公司實行「月薪制」,即便是姜大衛、狄龍等明星也要按月領工資。當年很紅的鄭佩佩進城買東西也要像普通人一樣坐公車。不過,邵氏會向員工提供住宿、飲食等便利的生活條件,以便幫他們降低生活成本。後來邵逸夫轉投電視領域創辦TVB,捧紅一眾明星,但這些明星卻紛紛選擇出走,原因之一便是片酬太低——「我很紅,但我特別窮」,這是鄧萃雯回首昔日在TVB時生活的總結。 邵逸夫在知天命之年放棄東南亞的事業奔赴香港重新開始,年過古稀時又轉而進軍電視行業打造TVB,這樣的魄力不是人人都有。在早年經營邵氏時,邵逸夫也絕對是個「狠角色」,最典型的案例是邵氏與電懋的挖角事件。當時邵氏白手起家初成立,沒有大明星。邵逸夫許下重金,想要挖當時競爭對手電筒懋公司的頭牌明星林黛。邵逸夫約到林黛後親自為她斟茶,並且將准備好的合約擺在林黛面前,開出的片酬是電懋的兩倍,最終林黛轉投邵氏。
在果斷挖角之餘,邵氏也時刻嚴防死守避免「被挖角」。當時籍籍無名的李翰祥在邵氏拍攝《貂蟬》走紅後立刻成為各大電影公司眼中的紅人。但邵逸夫完全不擔憂,因為李翰祥已經與邵氏簽了一份長達8年的合約。
旗下導演、演員及合作者胡金銓、王羽、鄒文懷等相繼出走邵氏,或許也與邵逸夫本人強勢的管理風格有關。但與此同時,他也有知人善任、寬厚仁義的一面。1963年李翰祥倒戈出走,奔赴台灣自組國聯公司,並帶走了邵氏一半的人馬。邵氏與國聯曾經展開激戰,手握東南亞大批院線的邵逸夫更拒絕發行任何國聯公司拍攝的電影,最終李翰祥敗走台灣。後來李翰祥特別製造與邵逸夫的「偶遇」,提出想要重回邵氏的請求,而彼時的敵人邵逸夫竟出人意料同意。 邵逸夫從影半生,捧紅狄龍、姜大衛等諸多明星,卻也錯失不少絕佳的合作機會。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他與李小龍之間的故事。
當時李小龍在美國發展不順計劃回港,本想要投奔最為強大的邵氏公司。據傳他當時開出的價碼是一萬美金,但邵逸夫並未答應,並且在李小龍看來他的態度也有些傲慢。彼時邵逸夫的左膀右臂鄒文懷已經出走邵氏自立門戶成立嘉禾公司,並以「分紅制」的方式最終邀請到李小龍加盟,由他主演的《唐山大兄》在香港創下票房記錄,幫嘉禾打開局面賺到大錢。
無獨有偶,在邵氏因參演《大軍閥》一舉成名的許冠文曾經將自己寫的劇本《鬼馬雙星》交給邵逸夫,希望能與邵氏合資拍片、五五分成,被邵逸夫斷然拒絕,理由是「劇本太差」。不死心的許冠文找到嘉禾,最終達成合作,《鬼馬雙星》當年在香港拿下625萬的高票房。
當時的邵逸夫略顯保守,可能已經有些跟不上時代了。事實上李小龍和許冠文對邵氏公司開出的條件在當時看來可能並不高,但對於還在維持工廠式運作的邵氏來說,沒有辦法去冒險,也不可能去做突破。 邵逸夫一生傳奇,卻也有剪不斷理還亂的家務事。他與第一任妻子育有兩子兩女,子女從小就在新加坡由邵逸夫的兄長幫忙撫養。後來兩個兒子入主邵氏董事局,幫助父親處理事業。直至1981年,大兒子邵維銘不滿意方逸華進入邵氏掌權,因而與二兒子一同退出董事局,並移居新加坡,父子從此斷絕關系長達二十年。冷戰持續到2006年,邵逸夫在亞太影展榮獲「終身成就獎」,一向鮮少露面的邵維銘突然高調出現代父親領獎,並被拍到與父親和方逸華共進晚餐。邵逸夫立下遺囑分配身家,原因是不想讓自己的4個子女與方逸華在日後產生糾紛。

『柒』 邵逸夫睡過的女人玩過的女藝人有多少

邵逸夫的身邊往往是美女如雲,他也常說愛和女明星出街跳舞、吃飯、聊天,他自我評價「風流但不下流」。[10]
邵逸夫一生共娶過兩任妻子,且都是相濡以沫多年。與發妻黃美珍相識於青年時期,當時正在東南亞辛苦創業的邵逸夫經由新加坡富豪余東璇引薦認識了黃美珍,兩人一見鍾情。1937年,邵逸夫突破層層阻礙與黃美珍結為夫妻,黃美珍為邵逸夫生下兩子兩女,長子邵維銘、次女邵素雯、三女邵素雲及幼子邵維鍾。這段婚姻維持了50年,直到1987年黃美珍於美國洛杉磯病逝,享年85歲。黃美珍去世時,邵氏公司停產一年為她哀悼。發妻黃美珍逝世後,邵逸夫的幾個子女便陸續淡出邵氏管理層。邵逸夫的兩個兒子長居新加坡,在那裡打理邵氏家族名下的商廈及住宅,對父親的影視帝國無接手的興趣。[10]
方逸華於1934年出生於上海,隨母親長大,早年是個紅歌星,在南洋一帶很受歡迎。1952年,兩人在邵氏戲院樓上的夜總會邂逅,此後四十餘年,方逸華一直在邵逸夫身邊幫他打理邵氏和無線的日常業務,邵逸夫的子女並未子承父業,方逸華始終忠誠執行邵逸夫的指令,成為其最為信賴的伴侶。直至1997年,邵逸夫發妻辭世10周年,兩人才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正式注冊結婚,當時邵逸夫90歲,方逸華66歲

『捌』 邵維銘多少歲

1938年的,76歲

『玖』 邵逸夫107歲去世後,子女為何不願繼承其財產呢

少年家道中落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字逸夫。1907年出生於浙江寧波一個富人家庭,家中排行老六。20世紀初,邵逸夫的父親邵玉軒頗具商業頭腦,在上海經營著一家顏料廠,生意紅火。

但是1923年左右,由於各方面的原因,邵家愈加敗落,甚至已經不能再支撐這全家人的生活。為了維持生計,邵家賣掉了房產,全家搬進來一家劇院。就這樣邵逸夫結束了自己原本富有的生活。

邵逸夫與黃美珍成婚之後,相互扶持,在邵逸夫事業生活遭受重大打擊的時候,仍然不離不棄,為他奔波操勞,支持並幫助邵逸夫在電影方面的發展,並與邵逸夫生育四個孩子。

黃美珍逝世後,邵逸夫想起黃美珍更是動情發言:"她(黃美珍)是生命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兩個人,是一等一的好妻子,樣樣都好。"

黃美珍逝世那一年,邵逸夫更是讓自己的企業全部停產一年,以此來悼念亡妻。至此邵逸夫的家庭可以算是一個完滿家庭的典範。

是他的情深,卻不是家人緣分

如果方逸華沒有出現,也許邵逸夫的家庭不會這樣備受爭議。1952年,邵逸夫在邵氏戲樓上的夜總會認識了與當時紅遍南洋的女歌星方逸華。

在與方逸華的交談中,邵逸夫意識到,眼前這個年輕的小姑娘不僅僅有動人的歌喉,對公司管理也有著自己的一套見解,於是便將其引為紅顏知己,還將其帶到自己的公司進行工作。方逸華也因此退出歌壇,全心全力在邵氏工作。

他們兩人的深情也許是積年累月而來,抑或是見面時就產生的愛慕之情,我們都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可以知道的是為了與方逸華結婚,邵逸夫甚至賭上了自己原本與孩子之間不多的父子親情。

都說子承父業,為何兒女都不願繼承遺產

2014年邵逸夫去世,外界根據當時邵逸夫公司股價的計算,估計邵逸夫共留下了約200億港元的遺產,一時間,媒體將鏡頭聚焦到了邵逸夫的四個孩子身上。

令媒體震驚的是,電視劇中爭搶遺產的戲碼並沒有上演,相反的,邵逸夫的孩子都沒有繼承他的遺產。對於此事,外界一直存在許多傳言。

有人猜測,是由於邵逸夫的四個孩子與自己關系淡薄,因為邵逸夫年輕時不重視自己孩子,只看中商業金錢,四個孩子並沒有養在他的身邊,而是從小就被邵逸夫送到新加坡,並由邵逸夫的三哥撫養長大。

因此,父子關系本就淡薄,脆弱。

另一方面,在邵逸夫妻子黃美珍去世十年之後,邵逸夫不顧及自己孩子的反對,為了給跟隨自己多年的方逸華一個正當的名分,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與方逸華注冊結婚。

也正是因為這件事,導致邵逸夫與自己的孩子之間出現的裂痕更加無法彌補,更是有媒體傳言,邵逸夫的孩子與邵逸夫多年沒有來往,甚至已經斷絕了父子關系。

當然這一切究竟都是傳言,真相究竟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作為局外人,我們為邵逸夫"商業帝國"無人繼承而扼腕嘆息,也因為看到香港無線電視輝煌時期一起不返,如今的漸漸衰敗而無奈,但是當我們以另一個角度看待這件事卻又不同。

邵逸夫的四個孩子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繼承者,而是自己事業的開拓者。我們往往只看到邵逸夫的輝煌成就,就會選擇忽視他的孩子們自己的成就。

邵逸夫長子邵維銘如今在新加坡的地產業與百貨業已經是首屈一指的人物,邵逸夫其他幾個孩子也是在國外有了自己滿足的生活。

沒有繼承財產,也就沒有兄弟姐妹為了金錢相互爭奪,互相陷害這樣令人糟心的事。對於邵逸夫父親的身份來說,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另一方面,幾個孩子都在自己喜歡並且擅長的領域做出了自己的成績,而不是通過自己父親獲得優待,正如當年邵逸夫自己拼搏創業一般。這是屬於他們自己的成就,而不是他們父親的成就。


屬於一個人的時代終究還是會隨著一個人的離世漸漸逝去,我們希望邵逸夫的事業後繼有人,但終究執拗不過事物的發展規律,或許當我們將對他的懷念放在心中,屬於他的那個時代才會永遠的存在在人們的心中。

『拾』 邵逸夫的祖父是誰

邵玉軒:邵逸夫父親浙江寧波人。於1901年設立一家頗具規模的「錦泰昌」顏料號。邵玉軒不僅經營有方,生意紅火,而且同情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在當時的上海工商界頗為活躍。1920年他病逝上海時,康有為、虞洽卿及曾任蘇浙總督的盧永祥、民國元老譚延閣等晚清與民國風雲人物紛紛為其題辭致哀。
邵醉翁:邵逸夫大哥原名邵仁傑,字人傑,別號醉翁。浙江寧波人。1914年畢業於上海神州大學法科,後任上海地方法院及會審公廨律師。1921 年任中法振業銀行經理,同時在上海、天津、寧波等地與人合股經營商號。1922年集股經營笑舞台,演出文明戲,並創辦「和平社」劇團,演出自編諷世劇本。 1925年以和平社演員作班底,與弟人、仁枚、逸夫在上海創辦天一影片公司,任總經理兼導演。同年導演影片《立地成佛》。後相繼導演《梁祝痛史》、《白蛇傳》、《孟姜女》、《七俠五義》、《乾隆游江南》等。
邵邨人:邵逸夫二哥上海「天一」公司創始人之一。以擅長編劇著稱。
邵仁枚:邵逸夫三哥1930年,邵仁枚與邵逸夫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經營多間戲院及電影發行。1958年再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上海「天一」公司創始人之一,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香港著名的電影製作者。
黃美珍:邵逸夫首任妻子。1932年在新加坡於邵逸夫結婚,育有兩子兩女,長子邵維銘、次女邵素雯、三女邵素雲及幼子邵維鍾,及後黃美珍於1987年在洛杉磯病逝,享年85歲。
方逸華:邵逸夫次任妻子。1997年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與邵逸夫登記結婚,之前兩人已相識45年。方逸華常年擔任邵逸夫工作上的助手,後接任TVB執行總裁一職。
邵維銘:邵逸夫長子。現居新加坡,主營地產生意,與電影無關。
邵素雯:邵逸夫長女。
邵素雲:邵逸夫次女。
邵維鍾:邵逸夫次子。現居新加坡,主營地產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