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宏觀經濟研究
擴展閱讀
股票五條線怎麼看 2024-09-28 21:28:04
股票t0平台詐騙2018 2024-09-28 21:08:55

宏觀經濟研究

發布時間: 2021-05-10 03:18:49

『壹』 宏觀經濟學主要研究的問題有哪些

經濟增長理論:是研究解釋經濟增長規律和影響制約因素的理論。

一國或一個地區生產的產品和勞務總量的不斷增加,即用貨幣形式表示的國民生產總值的不斷增加。通常用一定時期內國民生產總值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速度來衡量,其公式為:

GNPt = GNPb(1 + r)o式中,GNPt代表期末的國民生產總值;n代表基期至期終的年數;r代表平均增長率(亦稱增長速度)。為了避免物價變動的影響,國民生產總值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都採用不變價格計算。一般地,西方國家的經濟增長是以國民生產總值經價格變化調整後的年增長率來衡量;而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以社會總產值和國民收入經過指數化後計算其年增長率來衡量的。

經濟增長受以下幾方面的制約:

(1)資源約束。包括自然條件、勞動力素質、資本數額等方面。

(2)技術約束。技術水平直接影響生產效率。

(3)體制約束。體制規定了人們的勞動方式、勞動組織、物質和商品流通、收入分配等內容,規定了人們經濟行為的邊界。

關於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大致有兩類:一類純粹考慮經濟增長一般,建立所謂一般增長模式;另一類引入制度因素來研究經濟增長問題。前一類以哈羅德—多馬增長模型為主要代表,後一類以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奈增長論為主要代表

『貳』 什麼是宏觀經濟分析

宏觀經濟分析方法以整個國民經濟活動作為考察對象,研究各個有關的總量及其變動,特別是研究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變動及其與社會就業、經濟周期波動、通貨膨脹、經濟增長等之間的關系。因此宏觀經濟分析又稱總量分析或整體分析。J.M.凱恩斯是現代西方宏觀經濟分析方法的創立者,他運用這種方法建立了凱恩斯經濟理論體系。
宏觀經濟分析(總量分析)和微觀經濟分析(個量分析)都被認為是經濟學中的數量分析。這些分析方法的共同特徵是:只研究經濟中的數量(總量或個量)的變動以及數量之間的關系。而以既定的制度結構作為分析的前提,與數量分析相對的是經濟學中的制度結構分析。
分析意義
1.把握證券市場的總體變動趨勢
在證券投資領域中,宏觀經濟分析非常重要,只有把握住經濟發展的大方向,才能把握證券市場的總體變動趨勢,作出正確的長期決策;只有密切關注宏觀經濟因素的變化,尤其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因素的變化,才能抓住證券投資的市場時機。
2.判斷整個證券市場的投資價值
證券市場的投資價值與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結構變動息息相關。這里的證券市場的投資價值是指整個市場的平均投資價值。從一定意義上說,整個證券市場的投資價值就是整個國民經濟增長質量與速度的反映,因為不同部門、不同行業與成千上萬的不同企業相互影響、互相制約,共同影響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宏觀經濟是各個體經濟的總和,因而企業的 投資價值必然在宏觀經濟的總體中綜合反映出來,所以,宏觀經濟分析是判斷整個證券市場投資價值的關鍵。
3.掌握宏觀經濟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力度與方向
證券市場與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息息相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調節經濟,或擠出泡沫,或促進經濟增長,這些政策直接作用於企業,從而影響經濟增長速度和企業效益,並進一步對證券市場產生影響。因此,證券投資必須認真分析宏觀經濟政策,掌握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力度與方向,以准確把握整個證券市場的運動趨勢和各個證券品種的投資價值變動方向。這無論是對投資者、投資對象,還是對證券業本身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叄』 宏觀經濟學主要研究哪些宏觀經濟現象

總體來說,主要是如何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包括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等目標,可利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採取利率、匯率等工具。

『肆』 宏觀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主要考察就業總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4-0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伍』 如何建立宏觀經濟研究框架

一、經濟如何運行:「基於交易的理解方法」

經濟是大量交易的總和,而每個交易都很簡單。交易包括買方和賣方,買方支付貨幣(或者信貸)給賣方以換取商品、服務或者金融資產。大量的買方和賣方交換同一種商品,這就構成了市場,例如:小麥的市場包含了各種持有不同目的的買方和賣方,他們進行不同的交易方式。各種交易的市場便組成了經濟。因此,現實中難以理解看似復雜的經濟,其實僅僅是大量的簡單的交易組合在一起而已。

對於一個市場(或者對於經濟),如果你知道了支出貨幣以及信貸的總額、所賣商品的數量,你就是知道了理解經濟的所有的事情。比方說,既然任何商品、服務以及金融資產的價格等於所有買方花費的支出(total $)除以賣出的總產量(Q),因此如果要了解或者預測商品的價格,你只需要預測出總支出($)以及總產量(Q)。然而,每一個市場有都大量的買方和賣方,並且這些買方和賣方交易的動機不一致,但是最主要的買賣動機總是很好理解,這樣考慮理解經濟就變得不那麼困難。可以用下面的一個簡單圖表來說明。這種解釋經濟的視角比傳統的解釋方式要更容易理解,傳統的解釋視角是基於商品的供給、需求以及價格彈性。

這種經濟框架你需要知道的重要概念是:支出($)來自兩種方式——貨幣(money)或者信貸(credit)。例如,你到商店去買東西,你可以付錢或者用信貸卡付款。如果你用信貸卡付賬,你就創造了延期支付的信貸(只要雙方達成一致就可以立即產生信貸,傳統的關於貨幣的流速,名義GDP,繞來繞去,容易讓人搞不清楚發生了什麼),若直接付現金,則沒有創造信貸。

簡單的說就是:不同的市場、不同類型的買方賣方以及不同的支付方式構成了經濟。為了方便,我們把他們分組以便概況經濟運行框架:

所有經濟活動的變化以及金融市場價格變化都來自:
1)貨幣以及信貸總量的變化(total $)
2)所賣產品、服務以及金融資產的數量的變化(Q),其中前者($)的變化比後者(Q)的變化對於經濟的影響要大,因為改變貨幣以及信貸的供應相對其他來說顯然要容易得多。

簡化分析,把買方分幾大類:私人部門和政府部門。私人部門包括家庭和企業,無論來自國內還是國外;政府部門主要包括:聯邦政府(同樣花錢在商品或者服務上)和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是唯一能夠創造貨幣並且用之於購買金融資產。

與商品、服務以及金融資產相比,貨幣以及信貸更容易由於供求關系而增加或者減少,因此有了經濟和價格的周期。

二、資本體系(The capitalist system)

經濟的參與者買賣商品、服務或者金融資產,並且支付貨幣或者信貸。在資本體系裡,這種交換是自由發生的,在這個自由的市場中,買賣可以基於各自利益和目的。金融資產的產生和購買(即貸款、投資)稱之為「資本形成」(capital formation)。之所以能夠完成資本形成,是因為買賣雙方都認為達成的交易對於各自都是有好處的。那些債權人之所以願意提供貨幣或者信貸,是基於預期能夠收回更多。因此,這個體系良好運行的前提是有大量的資本的提供者(投資者/貸款方)以及大量的資本接受者(借款方、權益的賣方),資本的提供方相信他們能夠獲得多於投入的回報。而中央銀行則控制著貨幣的總量;信貸的多少受貨幣政策的影響,但是信貸量可以輕易產生,只需要雙方在信貸上達成一致。泡沫的出現,是因為信貸創造多了,難以履行償還義務,進而導致了泡沫的破滅。

當資本縮減出現,經濟也跟著萎縮,因為沒有足夠的貨幣和信貸來購買商品。這種縮減的出現常見的形式有兩個:衰退(比較常見)和蕭條。

衰退出現在短期債務周期中(short-termdebt cycle),而蕭條發生在去杠桿(deleveragings)過程中。衰退很好理解,因為經常發生,大部分人經歷過;而蕭條相對比較難理解,因為不經常發生,經歷得不夠。

短期債務周期:也稱為商業周期(businesscycle),周期產生於:

1) 消費支出或者貨幣和信貸($)的增長快於產量的增長(Q)的增長,,導致價格上升。

2) 價格上升促使貨幣政策緊縮,減少貨幣以及信貸,這時候衰退就開始了。話句話說,衰退是由於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緊縮(往往是為了抵抗通脹)打壓了私人部門負責的增加而導致的經濟放緩,隨著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放鬆,衰退也相應結束。為了終結衰退,中央銀行降低利率以刺激需求增長和信貸增加,因為低利率可以:
降低償貸成本
減少每月償付額,從而刺激相關需求。
由於利率降低,預期現金流折現效應,將抬高產生收入(income-procing)的資產價格,例如股票,債券,房地產,從而產生財富效應,刺激消費支出。

長債務周期:是由於債務增長快於收入以及貨幣的增長,直到不能再增長為止,因為債務的成本已經走向極端了,典型的是利率不能再降低了。去杠桿就是降低債務負擔(debt/income)的過程.,如何完成去杠桿呢?主要是通過以下組合:
1)債務重組,減少還貸

2)勒緊褲腰帶,減少支出

3)財富的重分配

4)債務貨幣化(政府購買債務,增加信貸)。

蕭條正是去杠桿化過程帶來的經濟減慢。蕭條的發生是由於中央銀行不能通過降低貨幣的成本來對抗私人部門的需求萎縮以及支出的縮減。在蕭條時:
1)很多債務人償還的貨幣量,比實際承諾的要多。

2)通過改變償貸成本以及刺激信貸增長的貨幣政策,都不管用。其一:利率不可能無限降低,也就不足以鼓勵消費支出和資本行為(產生通縮性蕭條deflationary depressions),其二增長的貨幣會湧向抗通脹資產,而不能增加信貸(產生通脹性蕭條inflationary depressions)。蕭條的結束一般都是通過央行印鈔票大量的貨幣化債務以及彌補私人部門支出削減產生的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蕭條是去杠桿的經濟緩慢階段,如果控制的好,去杠桿不一定會引起蕭條。

政府在經濟衰退以及蕭條時的表現可以作為我們判斷當下經濟運行情況的風向標。例如,在蕭條時,央行典型的表現是印鈔用以購買大量的金融資產以彌補私人部門信貸的萎縮,在衰退時就不會出現這樣的行為。同時,在蕭條時,政府也會消費支出得更多以彌補私人部門消費支出的縮減。

以上兩種類型的周期是經濟運行框架的兩個重要部分,下面更全面的介紹經濟運行框架。

三、經濟運行框架:三大驅動力(The three big force)

經濟運行驅動力主要來自:
1)生產率的趨勢性增長
2)長期債務周期
3)短期債務周期(商業周期)。

如下圖:

後面內容主要是解釋這三種驅動,主要結合兩種周期分析,以及兩種周期與生產率趨勢線結合分析,通過這種分析可以理解經濟運行的邏輯。這三種驅動適用於所有國家的經濟,本文以美國為例。

驅動力一
生產率的增長

如下圖所示,過去100年,每單位資本產生的真實GDP的增長平均保持在略低於2%左右,並且沒有波動太大。這主要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在增加,致使生產率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上升。在圖中可以看出,從長期來看,生產率趨勢線波動非常小,即使是在1930s大蕭條時期。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時間會把經濟拉回到正軌上來。然而,往細里看,與趨勢線的背離波動短期卻比較大,比如說,在蕭條時期,經濟在高峰和低谷相差20%,金融財富的損失超過50%,股價下降甚至超過80%。對於蕭條的起始階段的持有金融財富的損失比圖中的顯示的更大,因為財富還有一個轉移的過程(政府通過稅收等政策財富轉移)。

圍繞著趨勢線的波動不是由於知識的增加或者減少。例如,大蕭條的出現不是由於人們忘記了如何有效生產,也不是由於戰爭和乾旱。所有對經濟產生噪音的因素都在那,然而經濟就是停滯不前。那為什麼閑置的工廠不簡單的僱傭一些失業者來利用充足的資源,以便拉升經濟呢?問題在於這些周期不是由於我們無法控制的事件引起的(比如自然災害),真是的原因是人的本性以及信貸系統的運作。

背離趨勢線的波動最主要是由於信貸的擴張以及收縮,也就是信貸周期:
1)長債務周期(50-75年)(the longwave cycles)

2)短債務周期(5-8年),又叫商業/市場周期。

債務周期

我們發現不管什麼時候我們說起周期,特別是長周期的波動,總是皺著眉頭產生這樣的想:預測經濟周期就像是算命。因此,在解釋兩種債務周期之前,先簡單的解釋下周期。

周期不過是由按邏輯順序發生的事件,導致重復出現的形態。在資本經濟中,信貸擴張與收縮帶動經濟周期,並完全可以根據邏輯推理出來。雖然每一次方式和時間未必完全一樣,但形態與邏輯都很相似。如果你玩過大富翁游戲(game of Monopoly),你就明白信貸和經濟都有周期,一開始玩的時候,大家手裡有很多現金,旅館很少。所以誰擁有的旅館多,誰賺的錢就多。於是玩家紛紛將現金轉換成實物資產,隨著越來越多的旅館被收購,對現金的需求增多,但此時很多玩家現金都很少,於是不得不折價出售手中的旅館。在這場游戲中,最初實物資產持有者占優勢,玩到後來則是現金為王。高手是那些懂得在實物資產和現金之間保持最佳比例的玩家,不過所謂的最佳比例也在不停變換之中。

現在設想可以改變「大富翁」的游戲規則,允許游戲中的銀行接受存款,也可以發放貸款。這樣玩家就可以借明天的錢來購置旅館,也可以存款掙利息,而不是讓手中的現金閑置。如果「大富翁」可以這樣玩,那就更接近真實的經濟運行方式了。相比沒有借貸的情況,更多的錢會投入實物資產旅館,欠款的總量會是實際流通量的很多倍,而依靠貸款成為旅館擁有者的人現金缺口量更大,周期會顯得更加突出。當出現大量提現需求時,銀行和存款者會遇到麻煩,而此時往往出現無法拿出現金的情況。基本上,經濟和信貸周期就是這么回事。

那麼現在我們討論兩種債務周期是如何驅動經濟周期的。

經濟體系的運行(How the system works)

當經濟在產能利用率高時就出現繁榮,換句話說,就是需求能夠容納現有的生產能力。這種情況下,企業盈利狀況好,失業率低。但這樣的情形持續時間越長,越多的生產力會在信貸的幫助下加入進來。此時需求降低會導致生產利用率降低,企業盈利出現問題,失業率升高。這樣的情形持續得如果很長,企業只能通過債務和權益的削減來降低成本。所以,經濟繁榮等同於需求好,在信貸為基礎的經濟中,經濟繁榮相當於實際信貸和需求強勁增長。相反,去杠桿等同於實際信貸需求疲軟。這與很多人的認識相反,經濟出現衰退或蕭條並不是由於勞動生產率出現問題,而是需求出現下降。

很多人會說,既然需求變化領先於產能變化,是決定經濟走向(繁榮or衰退)的風向標,那如果出現生產利用率下降,盈利不佳,高失業的問題,政府只要刺激需求不就行了。為什麼政府不簡單的通過刺激需求來解決經濟疲軟問題,接下來我們繼續分析,你就會明白難在哪裡。

貨幣(money)

貨幣其實就是用來解決你的支付問題。很多人錯誤的以為任何能用來支付的都是貨幣,不管是美元支票或者是簡單的承諾支付(credit)。當你用簽字支票從商店買東西,這是貨幣嗎?其實不是,實質上你還沒有完成交易,相反你只是承諾付款,創造了信貸。

美聯儲帶有誤導性地將貨幣定義為M1,M2等的總和,而其實這里定義的貨幣幾乎都是信貸,或者說保證提供貨幣的承諾,而不是貨幣本身。比如美國債務總額有50萬億左右,實際流通中的貨幣只有3萬億而已,那麼信貸實際上是貨幣的15倍左右。問題在於很多人買東西創造出信貸而不去關心他們怎麼去償還信貸以及如何獲取信貸能力。因此,實際上貨幣遠遠小於實際應該支付的。

信貸(credit)

如上所述,信貸是承諾的支付,可以跟貨幣一樣用來買商品。信貸和貨幣一樣支付起來都很容易,但是與貨幣支付不同的時,信貸支付,支付行為並沒有完成,後續你需要償還。

有兩種方式可以刺激需求:利用信貸或者不用信貸。用信貸刺激需求顯然更容易。例如,在沒有信貸的經濟中,購買商品和服務必須交換同等價值的商品或者服務,因此唯一能夠提高自己消費以及經濟整體的增長的方式是提高生產能力,這種增長方式必然受到限制,不過同時也會較少出現過度繁榮和極度蕭條,生產增長率可以維持在2%左右,波動較小。

然而以信貸為基礎的的經濟則不一樣,以現有資產和未來收入作為抵押就可以獲得信貸。這種方式下,信貸和消費顯然要快於貨幣以及收入。為方便理解,舉下面一個例子:

我請你為我的辦公室刷漆,並承諾未來數月內付酬勞。你的收入和個人凈資產增加(我用信用卡支付給你),這樣我們的這單交易在我的資產負債表上各多出一項(我欠你的債務以及我的辦公司資本的增加)。你可以去銀行,申請貸款,銀行也會很高興,因為他的銷售額和資產負債表也得到提高,隨後你會將盈利用於消費。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相對於貨幣和收入,債務、消費支出要更多。

同時,這個過程也是自我強化的過程。更多的支出帶來收入和個人凈資產的增長,又反過來提高借貸能力,並鼓勵更多的消費支出。所以通常貨幣擴張是為了支持信貸擴張,因為體系中流通的貨幣多了,才能更好地償還貸款,我收購的資產也可以因受到更多貨幣追逐,而以更高價格出手。所以貨幣擴張會提高信貸評級和抵押物的價值。

在上述經濟環境中,唯一對增長構成障礙的是借貸雙方的意願。當信貸容易獲得,且成本低時,才會發生發生借貸和更多的支出。反之則會減少。在短期債務周期中,央行通過控制信貸成本(利率)來控制私人部門的信貸量,而在長達幾十年的長期債務周期中,信貸增長快於收入增長,而超額信貸增長總有限制,屆時去杠桿將會出現。

在資本體系中創造信貸最基本面的要求是借貸雙方都相信這筆交易對自己有利,因為借方的債務就是貸方的資產,貸方需要相信扣除稅率後,根據約定得到的還款能跑贏通脹;同時,借方為了獲取信貸,需要抵押資產,因此借方至少需要對抵押的價值有信心以便按期還款。

對投資者而言,另一項很重要因素是流動性,就是能夠賣掉投資的資產換取貨幣以及用貨幣購買相應商品和服務。我手上有10萬的國債,我會假設這些能換來10萬現金,並用來支付價值10萬的物品和服務。但由於金融資產價值相對實際流通貨幣比例過高,如果很多人同時需要轉換成現金,則央行要麼印鈔(通脹風險monetaryinflation),要麼容忍大規模違約(通縮性蕭條deflationary depression)。

貨幣體系(monetary systems)

政府最想控制的權力是能夠創造貨幣以及信貸,以便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系統,掌握增加和減少貨幣和信貸的杠桿。貨幣體系隨著時間不同而不同,不同國家也會不同。在很早的年代,貨幣體系是物物交換,就是同等價值間的商品互換,比較常見的是以金銀為媒介。當你交易時以金幣支付,那麼你支付了同等內在價值的商品。如果你承諾你講交付金幣,那麼實際上信貸產生了,而信貸並沒有同等的內在價值。

貸方願意提供信貸是期望將獲取更多的貨幣,相比借出的貨幣,最後收回的能夠購買更多的商品和服務。他們放棄現在的消費用信貸來交換未來更多的消費。信貸產生後,貸方接著可能會問:誰控制貨幣體系呢?我怎麼知道更多的貨幣不會發行出來,保障未來我能夠買到比現在更多的商品和服務?在不同的時期,這個問題有不同的回答。

一般來說,貨幣體系有兩種:一種是以基於商品(通常是黃金)的貨幣體系,同時包括現金(與黃金掛鉤)和信貸的體系,另一種是法定貨幣體系,即只有現金和信貸。第一種很難創造信貸或者推動信貸增長。因為公眾會對沖政府行為。隨著貨幣量的增加,貨幣價值降低,換句話說,用貨幣兌換的基礎商品的價值提高,當其價格升到固定水平之上,出現套利空間,持有信貸的人會將債務賣給他人,換回現金,以低於市場價格從政府那裡兌換基礎商品。這樣流通中的信貸和現金都減少,貨幣的價值又會提高,同時所有商品和服務價格都降低。最終的結果是通脹降低,經濟放緩。

因為時間的原因,貨幣的價值相對與其他任何的商品都會貶值,我們可以把貨幣與任何商品綁定以便理解貨幣體系是怎麼運作的。舉例來講,1946年1塊麵包賣10美分,如果政府將美元綁定麵包,今天一塊麵包2.75美元,如果政府遵守承諾,所有人都會把全部現金從政府購買麵包,在市場以高價賣出。這樣流通中的貨幣減少,其他商品和服務的價格降低,流通中的麵包數量增加,麵包的價格會降得比其他更快。如果實際麵包的供求沒有因為麵包可以兌換貨而發生大的變化,那麼這種綁定將顯著的降低經濟的活力。

換個例子,如果政府不是綁定麵包,而是雞蛋,1947年一打雞蛋賣70美分,今天賣2美元。如果是這樣,信貸增長相比於麵包來說受限程度要低些。所以商品為基礎的貨幣體系裡,最理想情景是選擇供需波動不大的標的。當然,如果選定的真的是麵包,則麵包坊就擁有了發放貨幣的實際權力,結果會導致通貨膨脹。金銀相對來說則是更好的標的,盡管也不是絕對的完美。

而法定貨幣體系則是另外的情景,這時貨幣和信貸的增長不會受到貨幣兌換商品的能力的限制,而是受到央行的控制,也會取決於借貸雙方創造信貸的意願。

政府一般更傾向與法定貨幣體系,以擁有更多的權利印鈔以增加信貸、改變貨幣價值和重新分配財富。人類的本性是即時享受,所以政策很難會去考量長期收益,出現信貸自由增長,債務危機也就不足為怪了。政府只有在貨幣體系失去控制,為了緩解債務負擔過度印鈔,導致貨幣過度貶值的情況下,才會回到基於商品的貨幣體系。當貨幣的創造變得非常困難時,政府便會放棄基於商品的貨幣體系。縱觀歷史,由於兩種體系各有「苦衷」,政府總是在兩種貨幣體系之間變換,而一旦選定通常會維持相當長的時間,一般都持續幾十年,央行可以採用降低利率以及貨幣的供應量等方式來控制信貸的增長,因此必須轉換的轉折點並不會很容易就會來臨。

驅動力二
長期債務周期

前面提到,如果債務和支出比貨幣和收入增長更快,這個過程也是自我強化的過程。更多的支出帶來收入和個人凈資產的增長,又反過來提高借貸能力,並鼓勵更多的消費支出。然而,債務不可能一直增長下去,就像你潛水時不可能靠著氧氣瓶里的氧氣供給來永續地生存下去。在借債是,你需要做到能借也能還,你現在借的債,將來需要償還的。然而往往現實中借款時並沒有考慮太多,當你借來消費,給人你富有的表象,貸款方認為你的信用會非常好,這時候貸款方願意提供信貸給你,並不太多考慮將來還款時會怎麼樣。當債務不能繼續增加時,這個自我強化的過程就會反過來。這是一個動態的長期債務周期。只要信貸沒有消失,這樣的長債務周期就會存在。

下面的圖標可以用來說明美國從1916年開始長債務周期中的債務/GDP的變化。

周期處於上升時,會出現自我強化過程,貨幣的增長對應著更高的債務增長,藉助債務消費支出增速、購買更多的資產。支出和資產價格的上升反過來促使更多債務的增長。這是因為貸方提供信貸是依據借方:
1)收入或者現金流
2)財富或者抵押。
這兩者持續向好,就會自我強化來增加債務量。

比如你的年收入是10萬,沒有債務,於是銀行允許你借1萬,現在你的消費能力是每年11萬。對於整個經濟來說,這樣的消費支出的增加會產生更高的收入,同時股票等資產價格上漲,帶來更高的財產收入以及抵押能力。在整個經濟債務周期的上升階段,債務額和還債部分都會上升,可持續數十載,中間會伴隨央行的緊縮和寬松政策(導致商業和市場周期)。但這一過程無法永續,因為總有一天還債部分會等於甚至大於可貸款額,屆時支出必然下降,也就是去杠桿,你花了多少年11萬,就得花多少年9萬。

高的債務水平綁架了經濟, chart 2中的的債務比率(DEBT/GDP)更准確的說,不是債務水平本身,而是需要支付的現金流,包括債務本金與利息。當債務利率足夠低時,債務水平本身增長實際上沒有導致償付現金流大量的增加,因此沒有引起經濟下行(從1944年後可以看出)。下面的圖可以更好的說明這個動態的過程。圖中三條線分別是利息支付、本金以及債務償還現金流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家庭部門是美國重要的經濟部門,可以擴展到其他部門),從圖中可以看出,大蕭條之後債務負擔達到了最高點,那麼是什麼引發了這種趨勢的逆轉呢?

長期債務周期的高峰發生在:
1)債務收入比例非常高
2)貨幣政策不能繼續創造信貸增長。

達到這個點後,債務不能夠繼續增長,這時候就開始了去杠桿化過程。去杠桿的促發是由於債務人不能支付他們的到期債務和利息,這將導致私人部門大量的債務違約以及削減成本,結果帶來大量的經濟問題,比如失業率高。債務危機的促發是來自多方面的原因,最常見的原因是投資者利用杠桿在高的價位上購買資產,預期資產價格會繼續上升,而實際上他們預期過於樂觀。結果就是缺乏足夠的現金流去償還債務。諷刺的是,在開始階段,資金的短缺是由於貨幣政策的緊縮以對抗資產泡沫,因此緊縮的貨幣促發了債務危機。還有就是,利用杠桿購買金融資產,預期金融資產繼續走高,這比利用杠桿操作一般商品、服務更加危險,因為只是表面上提高了生產產能,這樣更容易促發債務危機。因此,在現實中,如果出現金融市場呈現繁榮景象但是伴隨著低通貨膨脹,很可能這是泡沫破滅的前兆,比如1920s的世界各國,80年代的日本,以及近期08年的金融危機。

一般來說,當經濟放緩時,貨幣政策傾向寬松以降低信貸成本,比如降低利率,但是當利率接近於0時,下降的空間就沒有了。因此通過降低利率來對抗債務危機就失效了。這種情況下,金融資產的持有者會擔心投入的成本收不回來。因此貨幣政策不能糾正債務帶來的不平衡了。

在去杠桿的過程中,債務比率(相對於收入)的減少主要通過四種方式:
1)債務重組,免去或減少債務
2)勒緊褲腰帶、減少消費支出
3)財富的重新分配
4)債務貨幣化。

每一種路徑都可以減少債務比率,但是他們各自對通貨膨脹以及經濟增長有不同的影響。債務重組和減少消費的途徑會導致通縮蕭條(deflationary depression),而債務的貨幣化則可能會引起通貨膨脹,財富的重分配以多種形式出現,但是對抗去杠桿過程中大量的運用,不能起到實質上的作用。去杠桿的完成情況取決於這四種方法的運用。

蕭條是去杠桿的引起的經濟放緩的一個階段,特別是在去杠桿的早期,這階段債務違約和減少消費支出現象明顯,這時候借款方不能通過收入以及新的信貸來償還到期債務,因此借款人需要變賣他們的資產以彌補現金的不足,這就導致資產價格的下降,同時抵押物價值下降,因此更加減少了收入來源。收入的引起的信用下降降低了借貸能力,因此產生一個自我強化的過程。(借款的信用依據:1)抵押物的價值 2)相對於債務,收入的水平)。這個過程中,債務比率會繼續上升(債務/收入或者凈財富),經濟下行也自我強化:一是由於債務人和債券人都受到了損失,二是消費支出減少,導致收入會減少。

去杠桿過程中,經濟和信貸下滑的同時,債務負擔會上升(chart 2、chart 3),圖中的垂直線是1929年。圖2顯示DEBT/GDPcong 1929年的160%上升到1933年的250%。圖3同樣可以看到,債務比率繼續上升,是由於收入更大的下降。Chart 4 顯示的是家庭部門的債務與凈財富的關系,可以看出由於股市的下行以及房地產價格的增加,目前家庭部門杠杠比率目前已經非常高,與30年代大蕭條時期類似。

前面提到過,在基於信貸的貨幣體系利率,經濟的擴張依賴於借款能力的上升。借貸發生的條件是:
a) 在減輕稅收和通脹的影響下,貸方能夠獲取比貸出去更多的回報
b)貸方能夠把債券兌換貨幣。在去杠桿過程中,這兩個條件都不能得到滿足。

衰退時(recessions),可以通過降低利率和創造更多的貨幣來解決債務收入不平衡,換句話說,貨幣政策有效時,這種不平衡可以通過降低足夠的信貸成本來糾正:
1)減輕債務負擔
2)激發經濟活力
3)產生財富效應。

但是在去杠桿過程中,貨幣政策實現不了這樣的目的,失去了創造信用的功效。利率接近於0,沒有下降空間;信貸難以增加,因為債務人已經過度負債。在通脹性蕭條中(inflationary deleveragings,通過印鈔票方式)過程中,信貸也不能增加的原因是:投資者擔心他們以後獲得的償還貶值,貨幣兌換成了其他貨幣以及流向了抗通脹的領域。

為了緩和這種不平衡,政府不可避免的需要做:
1)創造動力、鼓勵信貸的產生
2)減輕債務人償付
3)印發更多貨幣購買商品、服務和金融資產(最重要的方式)。

央行印發貨幣購買金融資產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中資產擴張,政府支出增加,財政赤字明顯。接下來三張圖可以說明。

如圖所示,1930/32和 2007/08年,短期利率接近0:

聯邦政府印發貨幣增加:

財政赤字增加:

『陸』 宏觀經濟學研究什麼

什麼是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研究理性經濟人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而進行的微觀決策,宏觀經濟學研究也為決策提供依據,只不過這個決策主體變成了政府,而不是理性經濟人個人。從亞當斯密到凱恩斯之前的古典經濟學家都反對政府幹預經濟,都認為依靠「看不見的手」自發調節個人行為就可以客觀地達到良好的宏觀經濟目標,而且強調「人們在公平地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也客觀地為社會做了貢獻」。然而,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給自由主義經濟觀敲響了警鍾,經濟似乎無法實現自我均衡。供過於求和失業困擾著政府和人民,凱恩斯率先解釋引致大危機的經濟機制,這標志著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建立。二戰後,美國政府擔負穩定經濟的責任,1946年制定《就業法》明確了政府在促進生產、就業和維持價格穩定方面的作用。此後數十年,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一直占據經濟學的主流地位,直到最新一輪技術革命開始後,主張減少政府直接干預經濟的新古典經濟學地位開始上升。宏觀經濟學是除微觀經濟學外經濟學的另一個重要分支,微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是單個經濟主體(如單個消費者、廠商)的經濟行為,涉及的內容上是單個市場和一般市場的均衡價格和產量的決定;而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則是整個國民經濟的經濟行為,涉及的內容是整個社會的價格水平、總產量、就業水平和其他經濟總量的決定。也可以本質的概括為:微觀經濟學就是價格決定理論,而宏觀經濟學則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核心是國民收入是如何決定的,它的理論發展總是跟國家經濟實際發展狀況緊密結合。從一國經濟的角度出發,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可以把「國民收入是如何決定的」這個核心問題分解成以下問題:一國經濟的長期增長是由什麼決定的?是什麼引起一國經濟的短期波動?是什麼導致了失業?為什麼會產生通貨膨脹?全球經濟體系對國民經濟的運行有何影響?宏觀經濟政策能夠改善一國的經濟運行情況嗎?簡單地說,宏觀經濟學就是回答這些問題的學問。在學習宏觀經濟學的時候,始終要保持一種整體和總量的思維,以區別微觀經濟學的個體和個量思想。宏觀經濟學從總量視角研究經濟增長與波動,從而研究如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續提高;微觀經濟學從個量視角研究利益最大化問題。具體來說,宏觀經濟學把整個市場分為三塊:金融市場、產品和服務市場以及要素市場,金融市場是所有的金融資產、政府債券及其他有價證券和資產交易的場所,我們著重分析貨幣市場;產品和服務市場簡稱產品市場,它是所有有形的產品和無形的服務交易的場所;要素市場則是企業和家庭之間進行生產要素交易的場所,我們著重分析勞動力市場。 宏觀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並不大,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它是很小的、很「窄」的。只是經濟學宏大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不能說明許多問題,而只能說明經濟生活中特定的一類或一組問題;更嚴格地說,它只是對復雜的、立體的經濟問題和經濟現象,從一個特定的側面,特定的角度進行研究和解析。不要把一些圍觀經濟學的問題「宏觀化」。例如企業效率問題、產業結構問題等本來都屬於微觀領域的問題,但在我國,由於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的事、結構的事都由中央政府管,因此似乎是「宏觀」的事。但從理論分工的角度看,並非如此。現代宏觀經濟學雖然也從家庭、企業等微觀主體的行為入手分析宏觀現象,但它實際上研究的是個體所面對的一類特定問題,如消費和儲蓄行為、投資行為、就業行為等動態效率問題,而不是「成本量最小化」的企業自身問題,或「結構瓶頸」之類的產業結構問題。宏觀經濟學是一種「短期理論」,它研究的是「短期波動」問題,而不是「長期增長」問題。不要把一些制度經濟學的問題與宏觀經濟學混淆了。我們知道,經濟制度或經濟體制在整個經濟運行過程中具有最基礎的地位,它決定著人們的經濟行為,決定著經濟變數之間的關系,決定著經濟的長期發展和穩定。但是長期以來,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學在內的研究,一般都把「制度」假定為既定的。制度經濟學則不同,它是把「制度」因素本身作為研究對象而發展起來的現代經濟學分支學科,他專門研究經濟制度對人們經濟行為的決定性作用(如科斯的產權理論)以及制度本身發展變遷的規律。當前研究的「經濟改革」問題,很顯然屬於制度經濟學的范圍,但常常被當作宏觀經濟學問題來談論。把體制轉軌、制度變遷之類的「長期的、動態的」問題當作只能解決「短期的波動」問題的宏觀經濟學問題,顯然超出了宏觀經濟學之所能。總之,宏觀經濟學是在給定的經濟制度條件下,在經濟長期增長的背景下,研究某一較短時期內的由各經濟主體的行為所決定的經濟總量之間的關系,研究如何縮小經濟波動、實現經濟穩定增長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宏觀經濟學的研究范圍是很窄的,不過是研究如何解釋經濟波動和如何通過宏觀政策來熨平經濟波動的「窄」問題。

『柒』 宏觀經濟研究的學術期刊

刊名: 宏觀經濟研究
英文刊名:Macroeconomics
主辦: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語種: 中文;
ISSN: 1008-2069
CN: 11-3952/F
郵發代號: 82-791
歷史沿革:
現用刊名:宏觀經濟研究
曾用刊名:計劃經濟研究 & 經濟改革與發展
創刊時間:1979
該刊被以下資料庫收錄: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捌』 宏觀經濟研究的內容

宏觀經濟學研究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中充分利用經濟資源的科學 — 以國民經濟整體的運行為對象;以資源的充分利用為解決的主要問題;以收入理論為中心理論;以總量分析為方法,其基本假定為市場失靈、政府有效。

『玖』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什麼

宏觀經濟學:
①研究的對象:整個國民經濟。
②解決的問題:資源利用。
③中心理論: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④研究方法:總量分析。
基本內容: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財政與貨幣政策理論等。
1、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投資等各種變數的關系
2、就業理論:失業分為摩擦性失業、季節性失業、周期性失業
3、通貨膨脹理論:根據短期和長期菲利普斯曲線,通脹與失業短期有相互替代關系,可以以增加失業率來換取通貨膨脹率的降低,兩者長期無任何關系
4、經濟周期理論:是指經濟增長過程中反復出現並具有規律性的擴張與衰退相互交替的經濟現象
5、經濟增長理論:與經濟發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經濟增長是一個量的概念,經濟發展是一個質的概念。經濟增長原因有a勞動力在數量上的增加和質量上的提高;b資本(包括土地)在數量上的增加;c勞動力從農業和小本經營中重新配置到更有效的用途上去,即資源配置的改善;d規模的節約;e知識進展以及它在生產上的應用。
6、財政與貨幣政策理論:財政政策是政府為促進就業水平的提高,減輕經濟波動,防止通貨膨脹,實現穩定增長而對政府支出、稅收和借貸水平所進行的選擇,或對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出的決策。貨幣政策主要是中央銀行為影響經濟活動所採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貨幣供給以及調控利率的各項措施。兩者的效果的即時性和持久性不同。
... ...

『拾』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怎麼樣

簡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是國家發改委直屬研究機構,簡稱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成立於1995年。研究院以政策研究和咨詢為主,為國家宏觀經濟和社會發展決策服務,同時面向社會,為各行業、各級地方政府和中外企業提供決策咨詢服務。
成立時間:1995-02-15
工商注冊號:事證第110000000441號
企業類型:事業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