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合肥以前叫什麼
擴展閱讀
19年買哪只股票 2024-09-28 13:10:13
道瓊斯指數的股票行情 2024-09-28 13:01:15

合肥以前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5-10 13:34:55

㈠ 合肥古代地名

廬州、廬陽、合淝。

合肥,簡稱廬或合,古稱廬州、廬陽、合淝,是安徽省省會,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雙節點城市。

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現代製造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帶核心城市,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

合肥市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江淮之間,環抱巢湖,總面積11445.1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70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末,下轄4個市轄區、4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設有4個開發區 ,城市建成區面積428平方公里。

(1)合肥以前叫什麼擴展閱讀: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 ,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均發源於該地而得名 。合肥素有「三國故地,包拯家鄉」之稱。

秦置合肥縣,隋至明清時,合肥一直是廬州府治所,故又稱「廬州」 、又名「廬陽」,境內名勝古跡眾多,如逍遙津、包公祠、李鴻章故居、吳王遺蹤等。合肥還誕生了周瑜、包拯、李鴻章等一批歷史名人。

㈡ 安徽合肥古代叫什麼城市

合肥一直是廬州府治所,故又稱「廬州」 、又名「廬陽」。

合肥,安徽省省會,位於中國中部(北緯32°、東經117°),長江淮河之間、巢湖之濱,通過南淝河通江達海,具有承東啟西、接連中原、貫通南北的重要區位優勢,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貿中心,也是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合肥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素有「三國故地、包拯家鄉」之稱。

1 秦漢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縣」,屬九江郡;

2 東漢劉秀升合肥為侯國;
3 三國時期,魏吳逐鹿,在合肥紛戰32年之久。公元215年,東吳主帥孫權攻打合肥,合肥守將張遼率八百精銳挫敗東吳十萬大軍,孫權策馬躍過西津橋,落荒而逃,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67回《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中,形象地描寫了這場以少勝多的戰爭。作為三國故地,合肥遺存曹操教練弓弩手的古教弩台、魏將滿寵修建的「三國新城」遺址,至今流傳著斛兵塘、藏舟浦、箏笛浦等動人傳說。
4 隋至明清時,合肥一直是廬州府治所,故又稱「廬州」 、又名「廬陽」。
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2月1日,由縣設市。
1952年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駐合肥市

合肥自然環境優美,名勝古跡甚多。 市區公園環城走,碧水繞城流,是全國著名的園林城市、衛生城市、優秀旅遊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還是全國雙擁模範和全國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㈢ 合肥以前叫什麼

合肥古稱廬州,名字這么好聽,為什麼要改成合肥?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變遷下,很多地方現在的名字都和古時候不一樣了。關於是古名好還是現在的名好,這個問題已經爭論了很久。

有幾個城市的地名改變是爭論最多的,因為改了名後不是那麼好聽,很多人都認為不應該改名,應該沿用古名。關於這個問題,有一個城市是最常被大家說起的,就是合肥。

不瞞大家說,我小時候聽天氣預報聽到合肥的時候,就感覺這地方是賣肥料的,然後就是覺得這里的人肯定都很胖。在我們傳統印象里,一個地名應該是高大上的,「肥」這個字出現在地名里,怎麼看怎麼覺得胖。

而合肥古稱廬州,廬州這個名字歷史非常悠久。

周武王時代搞分封,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等級來分封,就在現在合肥這個地方封了一個國叫「廬國」,而廬國又屬於子爵,所以稱為「廬子國」,都城叫廬邑,就是現在的合肥老城附近。

周武王是什麼時候的人?公元前1000年啊。由此可見,「廬」這個字和合肥這個地方,歷史有多久遠。

廬州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是在隋朝,這里本來叫合州,隋朝時改名為廬州,因為這塊地方的古名就是廬。從隋開始,唐、宋、元、明、清,這塊地方一直叫廬州。

廬州是包拯的家鄉,許嵩有首歌叫《廬州月》,歌名和歌都很好聽。廬州這兩個字,光是聽上去就覺得很有意境,所以很多人都表示,廬州這么好聽的名字,又古老,又儒雅,改成合肥,糟蹋了。

那麼真的是這樣的嗎?其實大家錯了。廬州並不是改成合肥的,因為合肥不是一個現代名,合肥也是個古名。有多古呢?比廬州還古。剛才說了,廬州這個名字出現於隋朝,而合肥這個名字,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了。

秦統一天下後,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其中有一個叫九江郡。漢武帝時期,九江郡里設立了一個縣,叫合肥縣,這是合肥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

這說明合肥也是個很古老的地名,不然大家想想,如果合肥是近代才有的名字,曹操和孫權怎麼會在合肥大幹一場?張遼還怎麼威震逍遙津?

其實三國時候合肥就已經成為一座繁榮的城市了,曹操命劉馥在合肥大搞城市建設,因為合肥當時就是揚州的首府。只不過,在古代的行政劃分里,合肥一直都是縣級。

合肥不僅是揚州的首府,從隋朝開始,唐宋元明清,廬州府的治所基本上一直都在合肥縣。廬州這個名字被廢除是在民國元年,合肥縣直屬安徽省。1945年抗戰勝利後,安徽省的省會從安慶遷往合肥,就這么一直延續下來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合肥這個名字會有個肥字?聽起來不好聽啊。合肥這個名字是有來歷的,有兩個說法。酈道元在《水經注》里的說法是這樣的:「夏水暴漲,施合於肥,故曰合肥。」

這句話里,施就是指現在的南淝河,肥指現在的東淝河,這個地方一到夏天就漲水,兩個淝河就合二為一,所以叫合肥。

淝水之戰圖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說法。說淝水從雞鳴山流出來後,向北流二十里後,一分為二,一支向東南方向去,流入巢湖,這條就是現在的南淝河;一支向西北方向去,兩百里後入淮河,就是東淝河。

中國最早的字典《爾雅》對「肥」字的解釋是:「歸異出同曰肥」,就是說出處相同而歸去的地方不同,就叫做肥。那麼這兩條河,正好是歸異出同,一個源頭,一分為二,所以叫合肥。

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今字義的差別,現在的肥就是胖的意思,而古時候肥是歸異出同的意思。而且按照名字的由來,合肥其實應該寫作「合淝」,而且最早合肥確實是寫成「合淝」的,只是後來寫著寫著三點水就去掉了。所以合肥這個名字沒有什麼不好聽,在古代很正常,只是按照今天的新字義來看有點怪。

㈣ 合肥以前叫什麼名字

我們國家領土遼闊,被劃分為34個省級行政區,安徽省就是其中之一。每個省級行政區都有自己的省會(首府),安徽的省會就是合肥,是眾多省會中非常具有發展潛力的一個。相信喜歡歷史的小夥伴都知道,合肥也是有著悠久的歷史的,出了像是包拯和李鴻章之類的歷史人物。很多城市古今的名稱都是有差異的,合肥也未能免俗,合肥曾經就有「合淝」的古稱,但是要說它歷史上最出名的名字,肯定就是「廬州」了。合肥籍的歌手許嵩,出了一曲《廬江月》,讓很多人了解到合肥的古稱。
合肥古稱廬州,廬州這個名字歷史非常悠久,周武王時代搞分封,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等級來分封,就在現在合肥這個地方封了一個國叫「廬國」,而廬國又屬於子爵,所以稱為「廬子國」,都城叫廬邑,就是現在的合肥老城附近。
(4)合肥以前叫什麼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南朝梁設合州,治於合肥。隋開皇元年(581年),改合州為廬州。大業三年(607年)四月,改廬州為廬江郡。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廬江郡為廬州,屬貞觀元年(627年)劃設的淮南道。
天寶元年(742年),復名廬江郡,仍治合肥,仍屬淮南道。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置淮南節度使於揚州(今揚州市),廬江郡仍屬之。至德二年十二月,復名廬州,仍屬淮南節鎮。唐代廬州治合肥,下領合肥縣、舒城縣、慎縣、廬江縣、巢縣。
北宋初廬州治合肥,屬淮南道,縣五,合肥縣、舒城縣、慎縣(南宋紹興三十二年避孝宗諱,改梁縣)、廬江縣、巢縣。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以廬州巢縣無為鎮建為軍,分巢縣、廬江二縣隸屬無為軍。

㈤ 合肥為什麼被稱為廬州

「合肥」名稱之由來,說法有二。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雲:夏水暴漲,施(今南淝河)合於肥(今東淝河),故曰合肥。這是一種說法。
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種說法,淝水出雞鳴山,北流二十里分而為二,其一東南流(南淝河),經過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東淝河),二百里出壽春入淮河。《爾雅》上指出「歸異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於一源,分而為二,故曰合肥。

合肥是南淝河與北淝河交匯的地方, 匯合點在逍遙津,所以稱合淝,後省去三點水。

合肥原名叫廬州,自秦置縣,是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直到明清還一直叫廬州府,屬於府治行政機構,相當於現在的計劃單列市,解放之前、之後一直叫合肥,後來四川有個瀘州,於是地級市不能重名、諧音,所以改不回廬州了!

合肥古時候叫廬(子)國,是從巢(伯)國分裂出來的,自古廬巢是一家,如今巢湖、廬江並入合肥,總算是廬、巢團圓了一大部分!廬和巢的意思都是居住房子、茅草屋的意思!

㈥ 合肥在古代叫啥呀

合肥古稱廬州,廬州這個名字歷史非常悠久,周武王時代搞分封,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等級來分封,就在現在合肥這個地方封了一個國叫「廬國」,而廬國又屬於子爵,所以稱為「廬子國」,都城叫廬邑,就是現在的合肥老城附近。

(6)合肥以前叫什麼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南朝梁設合州,治於合肥。隋開皇元年(581年),改合州為廬州。大業三年(607年)四月,改廬州為廬江郡。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廬江郡為廬州,屬貞觀元年(627年)劃設的淮南道。

天寶元年(742年),復名廬江郡,仍治合肥,仍屬淮南道。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置淮南節度使於揚州(今揚州市),廬江郡仍屬之。至德二年十二月,復名廬州,仍屬淮南節鎮。唐代廬州治合肥,下領合肥縣、舒城縣、慎縣、廬江縣、巢縣。

北宋初廬州治合肥,屬淮南道,縣五,合肥縣、舒城縣、慎縣(南宋紹興三十二年避孝宗諱,改梁縣)、廬江縣、巢縣。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以廬州巢縣無為鎮建為軍,分巢縣、廬江二縣隸屬無為軍。

廬州轄縣三,即合肥縣、舒城縣、慎縣。至道三年(997年),改屬淮南路。熙寧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為東、西兩路,西路治壽州(今壽縣城關鎮),廬州改屬淮南西路。

南宋改淮南西路治廬州,為南宋抗金重鎮和輸送抗金物資的集散地。紹興初,為避金兵,淮西路寄治巢縣(治今巢湖市區)。紹興七年(1137年),淮西將酈瓊以廬州叛降劉豫偽齊。十一年,為楊沂中收復。乾道二至五年(1166~1169年),在和州置司。五年,淮西路復治廬州。

參考資料:網路-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