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納米鉛筆
擴展閱讀
19年買哪只股票 2024-09-28 13:10:13
道瓊斯指數的股票行情 2024-09-28 13:01:15

納米鉛筆

發布時間: 2021-05-10 14:11:41

⑴ 什麼是納米

古代有個傳說,昆侖山的頂峰上有棵參天大樹,不知有幾千丈高,樹頂直插藍天,誰要是能夠沿著這棵大樹向上爬,爬到樹頂,就能進入天庭。這棵樹就是上天的天梯。

古人想上天,卻不知道怎麼上天,這才想出天梯這個主意。現代人對天梯做了分析。1982年,科普作家朱毅麟在《我們愛科學》雜志上說,上天的天梯應該有35800千米高,誰要是爬到了梯子頂上,就再也不會墜落。這個人就成為一顆地球同步衛星,呆在天上了。

朱毅麟又說,幾萬千米高的梯子底部必須是直徑358千米粗的柱子,才能支撐得住,才不會被自己的重量壓彎。天哪,底座那麼粗,竟相當一個江蘇省的面積。

到了90年代中,一位外國科學家也談到了天梯。他說,從同步衛星上,扔下一副繩梯來,一直垂到地球表面,人就可以順著繩梯爬上天去。他說的繩梯,不是麻繩,也不是尼龍繩,普通的繩子都很重,支持不住自身的重量——35800千米長的重量。採用碳納米管來作繩梯,就能支持得住自身的重量。

碳納米管,是一個十分新鮮的名詞。碳,你是熟悉的,做鉛筆芯的石墨就是碳,很純的碳。碳納米管,是指用碳做成的細管,這種管子很細很細,細到不能用普通的尺子來度量,必須使用精確到納米的尺子。

納米,是1米的十億分之一。十億分之一,沒有一個形象的概念,不妨算算看:一個身高1米的兒童,假如身高縮小到千分之一,也就是1毫米的時候,就只能與一根圓珠筆芯比高矮了;再縮小千分之一,成為1微米,就沒有頭發絲粗了,一根頭發絲還有70微米粗哩;再縮小千分之一,那麼這個兒童就小得用電子顯微鏡都看不見了。

納米的尺度的確很小很小,人眼是看不清的。最近一二十年,隨著新型顯微鏡的出現,人們看得清只有1納米大的物質了,看得見原子了,於是就出現了一門新技術:納米技術,或者是毫微技術。

⑵ 直液式走珠筆與中性筆

走珠筆的優點是筆身手感較重,容易書寫;中性筆的優點是手感舒適,更加順滑。

走珠筆,它由筆帽、筆頭體、儲墨裝置、筆桿構成。因為與中性筆出水方式和結構略有不同因此稱走珠筆。

其特徵是:連接插座的中部為錐形管的三節管,錐形管有一與引水芯成40°至50°的水氣孔;在筆頂前孔側有縱向水氣孔;連接插座與筆舌之間有芯墨殼,芯墨殼是前端直徑小於後端直徑的階梯管,芯墨殼的前端有150至200目的絲網並插入連接插座的後端,芯墨殼的尾部與筆舌接觸。

中性筆兼具自來水筆和圓珠筆的優點,書寫手感舒適,油墨粘度較低,並增加容易潤滑的物質,書寫介質的粘度介於水性和油性之間,因而比普通油性圓珠筆更加順滑,是油性圓珠筆的升級換代產品。中性筆筆尖尺寸大致分為1.0mm和0.5mm兩種。

(2)納米鉛筆擴展閱讀:

墨水是人們在一切社會活動中所必須的書寫材料之一。中國的制筆行業於五十年代初已經確立,現已具相當的規模,開創了多門類、多品種的較為完整的生產體系。

有資料表明,全國從事制筆業的職工五十萬餘人,2004年中國制筆行業向國內外市場提供的筆類產品(包括制筆產品、墨水、筆零件)的直接銷售值約達113億元之多,其中出口值約68.6億元,向國內市場的直接銷售值約達44.4億元,產品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近幾年,自來水筆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1.65億支左右),圓珠筆的產量是150億支,居世界第一位,活動鉛筆的年產量為5億支,居世界第三位。中國各種筆類產品的產量和出口量均已佔世界第一,中國的制筆行業已成為世界制筆業的生產和出口大國。

⑶ 納米技術怎樣製作納米晶元

2002年7月份,曾在幾年前宣布摩爾定律死刑的這一定律的創始人戈登·摩爾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不過,這次他表現得很樂觀,他表示:「晶元上晶體管數量每18個月增加二倍的速度雖然目前呈下降趨勢,但隨著納米技術的發展,未來摩爾定律依然會繼續生效。」看來,摩爾本人也把希望放到了納米技術上。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納米技術怎樣製造納米晶元。

我們知道目前的計算機晶元是用半導體材料做的。20世紀可以說是半導體的世紀,也可以說是微電子的世紀,微電子技術是指在半導體單晶材料(目前主要是硅單晶)薄片上,利用微米和亞微米精細結構技術,研製由成千上萬個晶體管和電子元件構成的微縮電子電路(稱為晶元),並由不同功能的晶元組裝成各種微電子儀器、儀表和計算機。晶元可以看做是集成電路塊。集成電路塊從小規模向大規模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做是一個不斷向微型化發展的過程。20世紀50年代末發展起來的小規模集成電路,集成度(一個晶元包含的元件數)為10個元件;20世紀60年代發展成中規模集成電路,集成度為1000個元件;20世紀70年代又發展了大規模集成電路,集成度達到10萬個元件;20世紀肋年代更發展了特大規模集成電路,集成度超過100萬個元件。1988年,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1BM)已研製成功存儲容量達64兆的動態隨機存儲器,集成電路的條寬只有0.35微米。目前實驗室研製的新產品為0.25微米,並向0.1微米進軍。到2001年已降到0.1微米,即100納米。這是電子技術史上的第四次重大突破。今天,晶元的集成度已進一步提高到1000萬個元件。集成電路的條寬再縮小,將出現一系列物理效應,從而限制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為了解決這個挑戰,已經提出納米電子學的概念。這一現象說明了:隨著集成電路集成度的提高,晶元中條寬越來越小,因此對製作集成電路的單晶硅材料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哪怕是一粒灰塵也可能毀掉一個甚至幾個晶體管,這也是為什麼摩爾本人幾年前宣判摩爾定律「死刑」的原因。

據有關專家預測,在21世紀,人類將開發出徽處理晶元與活細胞相結合的電腦。這種電腦的核心元件就是納米晶元。晶元是電腦的關鍵器件。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們正在開發生物晶元,包括蛋白質晶元及DNA晶元。

蛋白質晶元,是用蛋白質分子等生物材料,通過特殊的工藝制備成超薄膜組織的積層結構。例如把蛋白質制備成適當濃度的液體,使之在水面展開成單分子層膜,再將其放在石英層上,以同樣方法再制備——層有機薄膜,即可得到80~480納米厚的生物薄膜。這種薄膜由兩種有機物薄膜組成。當一種薄膜受紫外光照射時,電阻上升約40%左右,而用可見光照射時,又恢復原狀。而另一種薄膜則不受可見光影響,但它受到紫外光照射時,電阻便減少6%左右。據介紹,日本三菱電機公司把兩種生物材料組合在一起,製成了可以光控的新型開關器件。這種薄膜為進一步開發生物電子元件奠定了實驗基礎,並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這種蛋白質晶元,體積小、元件密度高,據測每平方厘米,可達1015~1016個,比硅晶元集成電路高上萬倍,表明這種晶元製成的裝置其運行速度要比目前的集成電路快得多。由於這種晶元是由蛋白質分子組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我修復能力,即成為一部活體機器,因此可以直接與生物體結合,如與大腦、神經系統有機地連接起來,可以擴展腦的延伸。有人設想,將蛋白質晶元植入大腦,將會出現奇跡。如視覺先天缺陷或後天損傷可以得到修復,使之重現光明等。

雖然目前生產與裝配上述分子元件還處於探索階段,而且天然蛋白質等生物材料不能直接成為分子元件,必須在分子水平上進行加工處理,這有很大難度,但前途是光明的。據介紹,日本已制定了開發生物晶元的10年計劃,政府計劃投入100億日元做各項研究。世界上一些大公司,如日立、夏普等都看好生物晶元的前景,十分重視這項研究工作。

人的大腦約有140億個神經細胞,掌管著思維、感覺及全身的活動。雖然電腦已面世多年;但其精細程度和人腦相比,仍然差一大截。為了使電腦早日具有人腦的功能和效率,科學家近年致力研究開發人工智慧電腦,並已取得不少進展。人工智慧電腦是以生物晶元為基礎的。生物晶元有多種,血紅蛋白集成電路就是新型的生物晶元之一。

美國生物化學家詹姆士·麥克阿瑟,首先構想把生物技術與電子技術結合起來。他根據電腦的二進制工作原理,發現血紅蛋白也具有類似「開」和「關」的雙穩態特性。當改變血紅蛋白攜帶的電荷時,它會出現上述兩種變化,這就有可能利用生物的血紅蛋白構成像硅電子電路那樣的邏輯電路。麥克阿瑟首先利用生物工程的重組DNA技術,製成了血紅蛋白「生物集成電路」,使研製「人造腦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此後,生物集成電路的研究便逐步展開。美國科學家在硅晶片上重組活細胞組織獲得成功。它具有硅晶片的強度,又有生物分子活細胞那樣的靈活和智能。德國科學家所研製成的聚賴氨酸立體生物晶片,在1立方毫米晶片上可含100億個數據點,運算速度更達到10皮秒(一千億分之一秒),比現有的電腦快近100萬倍。

DNA晶元又稱基因晶元,DNA是人類的生命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的簡稱。因為DNA分子鏈是以ATGC(A-T、G-C)為配對原則的,它採用一種叫做「在位組合合成化學」和微電子晶元的光刻技術或者用其他方法,將大量特定順序的稤NA片段,有序地固化在玻璃或者矽片上,從而構成儲存有大量生命信息的DNA晶元。DNA晶元,是近年來在高新科技領域出現的具有時代特徵的重大技術創新。

每一個DNA就是一個微處理器。DNA計算速度是超高速的,理論上計算,它的運算速度每小時可達1015次數,是硅晶元運算速度的1000倍。而且,DNA的存儲量是很大的,每克DNA可以儲存上億個光碟的信息。不過,目前的主要難點是解決DNA的數據輸出問題。

DNA晶元有可能將人類的全部約8萬個基因集約化地固定在1平方厘米的晶元上。在與待測樣品的DNA配對後,DNA晶元即可檢測出大量相應的生命信息。例如尋找基因與癌症、傳染病、常見病和遺傳疾病的關系,進一步研究相應葯物。目前已知有6000多種遺傳病與基因相關,還有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例如花粉過敏和對環境污染的反應等都與基因有關。已知有200多個與環境影響相關的基因,對這些基因的全面監測,對生態、環境控制及人類健康均有重要意義。

DNA晶元技術既是人類基因組研究的重要應用課題,又是功能基因研究的嶄新手段。例如單核苷酸的多態性,是非常重要的生命現象,科學家認為,人體的多樣性和個性取決於基因的差異,正是這種單核苷酸多態性的表現,如人的體形、長相與500多個基因相關。通過DNA晶元,原則上可以斷定人的特徵,甚至臉形、長相、外貌特點,生長發育差異等。

「晶元巨人」英特爾公司於2000年12月公布,英特爾公司用最新納米技術研製成功30納米晶體管晶元。這一突破將使電腦晶元速度在今後5~10年內提高到2000年的10倍,同時使硅晶元技術向物理極限更近一步。新型晶元的運算速度已達目前運算速度最快晶元的7倍。它能在子彈飛行30厘米的時間內運算2000萬次,或在子彈飛行25毫米的時間內運算200萬次。晶體管門是計算機晶元進行運算的開關,新晶元是以3個原子厚度的晶體管「門」為基礎,比目前計算機使用的180納米晶體管薄很多。要製造這種晶元的障礙是控制它產生的熱量。晶元的運行速度越快,產生的熱量就越多。過多的熱量會使製造計算機晶元所用的材料受到損壞。英特爾公司經過了長期的研究,解決了這一問題。這種原子級晶體管是用新的化學合成物製成的,這種新材料可以使晶元在運行時溫度不會過高。這種晶元的出現將為研製模擬以人的方式,可以和人進行交流的電腦創造條件。英特爾公司說,他們開發出的這種迄今世界上最小最快的晶體管,厚度僅為30納米。這將使英特爾公司可以在未來5~10年內生產出集成有4億個晶體管、運行速度為每秒10億次,工作電壓在1伏以下的新型晶元。而目前市場上出售的速度最快的晶元「奔騰4代」集成了4200萬個晶體管。英特爾公司稱,用這種新處理器製造的產品最早將在2005年以後投放市場。

英特爾公司的一位工程師說:「30納米晶體管的研製成功使我們對硅的物理極限有了新看法。硅也許還可以使用15年,此後會有什麼材料取代硅,那是誰也說不準的事。」他又說:「更小的晶體管意味著更快的速度,而運行速度更快的晶體管是構築高速電腦晶元的核心模塊,電腦晶元則是電腦的『大腦』。」英特爾公司預測,利用30納米晶體管設計出的電腦晶元可以使「萬能翻譯器」成為現實。比如說英語的人到中國旅遊,就可以通過隨身攜帶的翻譯器,將英語實時翻譯成中文,在機場、旅館或商店不會有語言障礙。在安全設施方面,這種晶元可以使警報系統識別人的面孔。此外,將來用幾千元人民幣就可以買一台高速台式電腦,其運算能力可以跟現在價值上千萬元的大型主機媲美。

單位面積上晶體管的個數是電腦晶元集成度的標志,晶體管數量越多,說明集成度越高,而集成度越高,處理速度就越快。30納米晶體管將開始出現在用0.07微米技術產品上,目前英特爾公司使用的是0.18微米技術,而1993年的「奔騰」處理器使用的是0.35微米技術。在晶元上「刻畫」電路,0.07微米技術用的是超紫外線光刻技術,比2001年最先進的深紫外線光刻技術更為先進。如果在紙上畫線,深紫外線光刻使用的是鈍鉛筆,而超紫外線光刻使用的是削尖了的鉛筆。

晶體管越來越小的好處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可以用較低,的成本提高現有產品性能;二是工程師可以設計原來不可能的新產品。這兩個好處正是推動半導體技術發展的動力,因為企業提高了利潤,就有可能在研發上投入更多。看來,納米技術的確可以延長摩爾定律的壽命,這也正是摩爾本人和眾多技術人員把目光放到納米技術之上的原因所在。

⑷ 超導碳納米管鉛筆的應用范圍

超導碳納米管鉛筆作為一種報警系統可以用作檢測空氣中的化學變化,因此它可能在發展生物感測器監測國家安全上有用處,它甚至可以用在食品安全上,可以用來檢測成熟水果釋放出來的乙烯水平。

⑸ 納米晶元的研發現在到了什麼地步

在2002年7月份,曾在幾年前宣布摩爾定律死刑的這一定律的創始人戈登·摩爾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不同的是,這次他表現得很樂觀,他表示:「晶元上晶體管數量每18個月增加二倍的速度雖然目前呈下降趨勢,但隨著納米技術的發展,未來摩爾定律依然會繼續生效。」

看來,摩爾本人也把希望寄託在了納米技術上。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納米技術怎樣製造納米晶元。

20世紀可以說是半導體的世紀,也可以說是微電子的世紀,微電子技術是指在半導體單晶材料(目前主要是硅單晶)薄片上,利用微米和亞微米精細結構技術,研製由成千上萬個晶體管和電子元件構成的微縮電子電路(稱為晶元),並由不同功能的晶元組裝成各種微電子儀器、儀表和計算機。晶元也可以看做是集成電路塊。

集成電路塊由小規模向大規模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做是一個不斷向微型化發展的過程。20世紀50年代末發展起來的小規模集成電路,它的集成度(一個晶元包含的元件數)為10個元件;20世紀60年代發展成中規模集成電路,集成度為1000個元件;20世紀70年代又發展了大規模集成電路,集成度達到10萬個元件;20世紀肋年代更發展了特大規模集成電路,集成度超過100萬個元件。就在1988年,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1BM)已研製成功存儲容量達64兆的動態隨機存儲器,集成電路的條寬只有0 .35微米。

目前實驗室研製的新產品為0?25微米,並向0?1微米進軍。到2001年已降到0?1微米,即100納米。這將成為電子技術史上的第四次重大突破。今天,晶元的集成度已進一步提高到1000萬個元件。如果晶元的技術再往上攀一層,集成電路的條寬再縮小,將會出現一系列物理效應,從而限制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

科學家為了沖破這個阻礙,為了解決這個困難,已經提出納米電子學的概念。這一現象說明了:隨著集成電路集成度的提高,晶元中條寬越來越小,因此對製作集成電路的單晶硅材料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哪怕是一粒灰塵也可能毀掉一個甚至幾個晶體管,這也是為什麼摩爾本人幾年前宣判摩爾定律「死刑」的原因。

據有關專家預測,在21世紀,人類將開發出微處理晶元與活細胞相結合的電腦。這種電腦的核心元件就是納米晶元。晶元是電腦的關鍵器件。同時也是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的發展核心內容,科學家們正在開發生物晶元,包括蛋白質晶元及DNA晶元。

所謂的蛋白質晶元,就是用蛋白質分子等生物材料,通過特殊的工藝制備成超薄膜組織的積層結構。例如把蛋白質制備成適當濃度的液體,使之在水面展開成單分子層膜,再將其放在石英層上,以同樣方法再制備一層有機薄膜,即可得到80~480納米厚的生物薄膜。這種薄膜由兩種有機物薄膜組成。當一種薄膜受紫外光照射時,電阻上升約40%左右,而用可見光照射時,又恢復原狀。而另一種薄膜則不受可見光影響,但它受到紫外光照射時,電阻便減少6%左右。

據了解,日本三菱電機公司把兩種生物材料組合在一起,製成了可以光控的新型開關器件。並且這種器件深受人們的喜愛。這種薄膜為進一步開發生物電子元件奠定了實驗基礎,並為以後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這種蛋白質晶元,體積小、元件密度高,據測每平方厘米,可達1015~1016個,比硅晶元集成電路高上萬倍,表明這種晶元製成的裝置其運行速度要比目前的集成電路快得多。

由於這種晶元是由蛋白質分子組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我修復能力,即成為一部活體機器,因此可以直接與生物體結合,如與大腦、神經系統有機地連接起來,可以擴展腦的延伸。

有人設想,將蛋白質晶元植入大腦,將會出現奇跡。那麼如果視覺先天缺陷或後天損傷是否可以得到修復,使之重現光明呢?

雖然目前生產與裝配上述分子元件還處於探索階段,而且天然蛋白質等生物材料不能直接成為分子元件,必須在分子水平上進行加工處理,但這種生物晶元的前途是光明的,它將會給人類帶來一份厚重的禮物。世界上一些大公司,如日立、夏普等都看好生物晶元的前景,十分重視這項研究工作。

人的大腦約有140億個神經細胞,掌管支配著思維、感覺及全身的活動。雖然電腦已面世多年;但其精細程度和人腦相比,仍然差一大截。

為了使電腦早日具有人腦的功能和效率,科學家近年致力研究開發人工智慧電腦,並已取得不少進展。人工智慧電腦是以生物晶元為基礎的。生物晶元有多種,血紅蛋白集成電路就是新型的生物晶元之一。

美國生物化學家詹姆士·麥克阿瑟,首先構想把生物技術與電子技術結合起來。他根據電腦的二進制工作原理,發現血紅蛋白也具有類似「開」和「關」的雙穩態特性。比如當改變血紅蛋白攜帶的電荷時,它會出現上述兩種變化,這就有可能利用生物的血紅蛋白構成像硅電子電路那樣的邏輯電路。麥克阿瑟利用生物工程的重組DNA技術,製成了血紅蛋白「生物集成電路」,使研製「人造腦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從這次事件以後,生物集成電路的研究便逐步展開。

美國科學家在硅晶片上重組活細胞組織獲得成功。它具有硅晶片的強度,又有生物分子活細胞那樣的靈活和智能。德國科學家所研製成的聚賴氨酸立體生物晶片,在1立方毫米晶片上可含100億個數據點,運算速度更達到10皮秒(一千億分之一秒),比現有的電腦都要快近100萬倍。

DNA晶元又稱基因晶元,DNA是人類的生命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的簡稱。因為DNA分子鏈是以ATGC(A-T、G-C)為配對原則的,它採用的是叫做「在位組合合成化學」和微電子晶元的光刻技術或者用其他方法,將大量特定順序的·DNA片段,有序地固化在玻璃或者矽片上,從而構成儲存有大量生命信息的DNA晶元。

DNA晶元,是近年來在高新科技領域出現的具有時代特徵的重大技術創新,它孕育著一個極為廣闊的前景。

每一個DNA就是一個微處理器。DNA的存儲量是很大的,每克DNA可以儲存上億個光碟的信息。並且DNA計算速度是超高速的,理論上計算,它的運算速度每小時可達1015次數,是硅晶元運算速度的1000倍。不過,目前的主要難點是解決DNA的數據輸出問題。

DNA晶元有可能將人類的全部約8萬個基因集約化地固定在1平方厘米的晶元上。在與待測樣品的DNA配對後,DNA晶元即可檢測出大量相應的生命信息。例如尋找基因與癌症、常見病、傳染病和遺傳疾病的關系,進一步研究相應葯物。

目前已知有6000多種遺傳病與基因相關,還有些是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例如花粉過敏和對環境污染的反應等都與基因有關。據了解,到目前為止,已有200多個與環境影響相關的基因,這些基因的全面監測,對生態、環境控制及人類健康均有重要意義。

DNA晶元技術既是人類基因組研究的重要應用課題,又是功能基因研究的嶄新手段。例如單核苷酸的多態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生命現象,科學家認為,人體的多樣性和個性取決於基因的差異,正是這種單核苷酸多態性的表現,如人的體形、長相與500多個基因相關。通過DNA晶元,原則上可以斷定人的特徵,甚至臉形、長相、外貌特點,生長發育差異等。

「晶元巨人」英特爾公司於2000年12月公布,英特爾公司用最新納米技術研製成功30納米晶體管晶元。新型晶元的運算速度已達到目前運算速度最快晶元的7倍。它能在子彈飛行30厘米的時間內運算2000萬次,或在子彈飛行25毫米的時間內運算200萬次。

晶體管門是計算機晶元進行運算的開關,新晶元是以3個原子厚度的晶體管「門」為基礎,比目前計算機使用的180納米晶體管薄很多。要製造這種晶元的障礙就要控制它產生的熱量。因為晶元的運行速度越快,產生的熱量就越多。過多的熱量會使製造計算機晶元所用的材料受到損壞。英特爾公司經過了長期的研究,解決了這一問題。這種原子級晶體管是用新的化學合成物製成的,這種新材料可以使晶元在運行時溫度不會過高。這種晶元的出現將為研製模擬以人的方式,這就可以為和人進行交流的電腦創造也優越的條件。英特爾公司說,他們開發出的這種迄今世界上最小最快的晶體管,厚度僅為30納米。英特爾公司稱,用這種新處理器製造的產品投放到市場,這就將為晶元行業的發展打開了另一道黃金之門。

英特爾公司的一位工程師說:「30納米晶體管的研製成功使我們對硅的物理極限有了新看法。硅也許還可以使用15年,此後會有什麼材料取代硅,這將是難以預測的事情。」他又說:「更小的晶體管意味著更快的速度,而運行速度更快的晶體管是構築高速電腦晶元的核心模塊,電腦晶元則是電腦的『大腦』。」英特爾公司預測,利用30納米晶體管設計出的電腦晶元可以使「萬能翻譯器」成為現實。比如說英語的人到中國旅遊,通過隨身攜帶的翻譯器,可以將英語實時翻譯成中文,在機場、旅館或商店不會有語言障礙。

在安全設施方面,這種晶元可以使警報系統識別人的面孔。此外,將來用幾千元人民幣就可以買一台高速台式電腦,其運算能力可以跟現在價值上千萬元的大型主機媲美,慢慢地將會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

單位面積上晶體管的個數是電腦晶元集成度的標志,晶體管數量越多,說明集成度越高,隨之處理速度就越快。30納米晶體管將開始出現在用0?07微米技術產品上,目前英特爾公司使用的是0?18微米技術,而1993年的「奔騰」處理器使用的是0?35微米技術。在晶元上「刻畫」電路,0?07微米技術用的是超紫外線光刻技術,這將比2001年最先進的深紫外線光刻技術更為先進。如果在紙上畫線,深紫外線光刻使用的是鈍鉛筆,而超紫外線光刻使用的是削尖了的鉛筆。

晶體管越來越小的好處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可以用較低的成本提高現有產品性能;二是工程師可以設計原來不可能的新產品。

這兩個好處正是推動半導體技術發展前進的動力,因為企業提高了利潤,就有可能在研發上投入更多。

看來,納米技術的確可以延長摩爾定律的壽命,這也正是摩爾本人和眾多技術人員把目光放到納米技術之上的原因所在。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這一高技術將在人間問世。

⑹ 一根鉛筆4厘米,大約幾支鉛筆長1米

大約25支鉛筆長1米。

分析:

1米=100厘米。

列式:100÷4=25(支)

米是國際單位制基本長度單位,符號為m。

厘米也是一個長度計量單位,等於一米的百分之一。英語符號即縮寫為:cm。

1厘米=1/100米。

1m(米)=10dm(分米)=100cm(厘米)==1000mm(毫米)。

(6)納米鉛筆擴展閱讀:

常用的長度單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納米(nm)等等。長度單位在各個領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1微米相當於1米的一百萬分之一。

1納米等於10億分之一米,即:1納米=10^-9米。

中國傳統的長度單位有里、丈、尺、寸、尋、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幾、軌、雉、毫、厘、分,等。其基本換算關系如下: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分=10厘;

1丈≈3.33米;1尺≈3.33分米;1寸≈3.33厘米;

1里=150丈=500米;2里=1公里(1000米)。

網路-厘米

網路-米

網路-長度單位

⑺ 1支新鉛筆4厘米那要多少支才夠1米長

要25支才夠1米長。

分析:1米=100厘米,1支新鉛筆4厘米,則:100÷4=25支。

這是一道關於除法的應用題。

除法是四則運算之一,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非零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

米」是國際單位制基本長度單位,符號為m。厘米也是一個長度計量單位,等於一米的百分之一。符號為:cm,1厘米=1/100米。

(7)納米鉛筆擴展閱讀:

除法引用舉例:

1、把一個數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

2、求一個數里有幾個另一個數;

3、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

4、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長度單位是指丈量空間距離上的基本單元,是人類為了規范長度而制定的基本單位。其國際單位是「米」(符號「m」),常用單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納米(nm)等等。長度單位在各個領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單位換算:

1cm(厘米)=10mm(毫米)=0.1dm(分米)=0.01m(米)。

網路-米

網路-厘米

網路-除法

⑻ 尺子鉛筆橡皮蠟筆英語依次怎麼讀

1、鉛筆:pencil

英 [ˈpensl] 美 [ˈpɛnsəl]

2、尺子:ruler

英 [ˈru:lə(r)] 美 [ˈrulɚ]

3、橡皮:eraser

英 [ɪˈreɪzə(r)] 美 [ɪˈreɪsər]

4、蠟筆:crayon

英 [ˈkreɪən] 美 ['kreɪən]

(8)納米鉛筆擴展閱讀:

其他文具的英文表達方法:

1、Glue stick 固體膠

2、High lighter 螢光筆

3、Ink pen 簽字筆

4、Ink pen insert 簽字筆芯

5、Laminating film 過膠紙

6、Plastic bag 文件袋

7、plastic-envelop machine 塑封機

8、printer 列印機

9、Propelling pencil 自動鉛筆

⑼ 一隻鉛筆四厘米,多少支長一米

一隻鉛筆四厘米,需要25支鉛筆使得長度為一米。

1、一米等於一百厘米,一米有25個四厘米。1厘米=1/100米,1cm(厘米)=10mm(毫米)=0.1dm(分米)=0.01m(米)。

2、「米」(meter),國際單位制基本長度單位,符號為m。可用來衡量長、寬、高。米」的定義起源於法國。1米的長度最初定義為通過巴黎的子午線上從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千萬分之一,並與隨後確定了國際米原器。

(9)納米鉛筆擴展閱讀:

1、長度的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m),常用的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等。

2、「米的長度等於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1650763.73倍」。通常,「米」一般的定義為:光在真空中於1/299792458 s的時間間隔內所經歷路程的長度。我國採用的長度單位與國際單位制是一致的,即以「米」作為我國法定的長度計量單位。

3、厘米,長度單位;英文:centimetre(s),簡寫(符號)為:cm。有關厘米的單位轉換如下:1厘米 = 10毫米 = 0.1分米 = 0.01米 = 0.00001千米。

4、中國傳統的長度單位有里、丈、尺、寸、尋、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幾、軌、雉、毫、厘、分,等。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分=10厘;1千米(km)=1000米;1米(m)=100厘米;1厘米(cm)=10毫米;1里=150丈=500米;2里=1公里(1000米)。

⑽ 鉛筆是什麼意思

今天我們看到鉛筆上標有的H、B、HB是代表鉛筆的軟硬程度,這也是有來歷的。直到18世紀末,世界上還只有英、德兩國有鉛筆供應,拿破崙發動了對鄰國的戰爭後,英、德兩國切斷了對法國的鉛筆供應,因此,拿破崙命令法國的化學家孔德在自己的國土上找到石墨礦,然後造出鉛筆。但法國的石墨礦質量差,而且儲量少,孔德便在石墨中摻入粘土,放入窯里燒烤,製成了當時世界上好使耐用的鉛筆芯。在石墨中摻入的粘土比例不同,生產出的鉛筆芯的硬度也就不同,顏色深淺也不同。「H"即英文「Hard"(硬)的開頭字母,代表粘土,用以表示鉛筆芯的硬度。「H"前面的數字越大(如6H),鉛筆芯就越硬,也即筆芯中與石墨混合的粘土比例越大,寫出的字越不明顯,常用來復寫。「B"是英文「Black"(黑)的開頭字母,代表石墨,用以表示鉛筆芯質軟的情況和寫字的明顯程度。以「6B」為最軟,字跡最黑,常用以繪畫。普通鉛筆標號則一般為「HB」,考試時用來塗答題卡的鉛筆標號一般為「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