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中醫預言瘟疫
擴展閱讀
19年買哪只股票 2024-09-28 13:10:13
道瓊斯指數的股票行情 2024-09-28 13:01:15

中醫預言瘟疫

發布時間: 2021-05-10 16:51:17

⑴ 中醫所說大頭瘟疫是什麼病

即是急性傳染性腮腺炎,民間俗稱豬頭肥。
求採納

⑵ 有人說這次疫情像極了古代的瘟疫,那麼古代瘟疫是如何解決的呢

在2020年新年到來之際,本來應該是辭舊迎新的節日時期,我國卻發生了一件大事。在武漢首先爆發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這種疾病傳染性強,潛伏時間長,難以治癒,所以一時間患病人數增加,全民抗擊病毒疫情提上日程。

這次爆發的疫情與古代的瘟疫非常相似,同時都有傳染性強,傳播范圍廣等特點。現在,人們抗擊疫情都要求待在家中盡量少出門,出門要戴口罩等等措施,那麼,在古代瘟疫爆發的時候,古代的人們是怎麼抗擊疫情的呢?

中國的古人是很有智慧的,在一次一次瘟疫的沖擊下,古人都成功的戰勝了。相信在醫學發達的現代,只要全國人民攜手共進,共同抗擊瘟疫,最終我們會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⑶ 中醫有幾千年治療瘟疫的經驗,針對新型肺炎,中醫能有所作為嗎

中醫和西醫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個人的理解西醫治病永遠都是直搗黃龍、干凈利索不拖泥帶水,中醫治病望聞問切,重在調理人的身體,讓身體恢復醫生口中的平衡狀態,之後靠著自身的免疫抵抗能力消除疾病,時間比較緩慢。對於這類病毒性的感染疾病,最好的治療辦法還是要靠著西醫來做。

不排斥有些中醫理論是可以治療一些疾病,調整我們身體狀態的,但是針對這類細菌病毒感染的疾病最好的選擇還是西醫,快速查明問題、快速反應針對治療,而不是靠著五行陰陽調和來治療疾病。不說結果如何,時間上也不允許啊!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⑷ 古代中醫盛行,為什麼每次瘟疫死人無數

第一,中醫治療過程緩慢。

中醫治療,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一般重要一副葯五到七天,甚至更久。而且在一個病症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身體表現,需要及時調整葯方。

中醫同樣也像我們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一樣,慢慢從無到有的發展。所以瘟疫也是從剛開始沒有對抗辦法,到後來慢慢商討葯方,這也是一個漫長過程。

第三,瘟疫爆發每一次病原不同。

引起瘟疫每一次爆發的根源也不一樣。像我們看古裝劇,看見過天花,看見過水痘,除此之外,我查到的還有鼠疫,瘧疾等等等等這些,原因很多。

所以我們一次瘟疫研究出來一種葯方很不容易。但是每次瘟疫都是一個新的病原,要重新開始研究葯方,所以這個過程也導致很多人死亡。

只能希望我們的醫學再發達一些,研究疫苗更快速一些,減少死亡。

⑸ 誰知道中葯預防瘟疫可行嗎--從中醫角度談瘟疫的預防

有人初步估算,SARS給全球帶來的經濟損失高達300億美元,除此之外,對人類因精神恐慌造成的損傷更是不易估量。如今,瘟疫過後,痛定思痛,在下一次類似SARS的瘟疫侵犯我們之前,中醫應該做些什麼,中醫葯應該在預防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首先,我們從中醫文獻中尋找預防的理論依據。人體發病的關鍵,取決於機體抗病邪的能力,《內經》曰: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1]。 著名溫病學家吳又可也指出:「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2]。他還說:「正氣稍衰者,觸之即病。」[2]當人體寒溫失調,起居失常,飲食不節,正氣受損,衛外能力下降時,風熱病邪可乘虛侵入機體,導致本病發生。除此之外,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氣候變化有正常變化,也有反常變化。如果春季應溫反熱,氣溫上升較快較早,起伏變化較大,這種反常的氣候變化就容易引起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因此,古人十分注意觀測氣候變化規律與疾病的關系,以防患於未然。這些記述並非迷信或占卜之辭,而是古人在天地人一體思想指導下,對氣候變化和疾病相關性長期觀測、追蹤的歸納總結,其目的在於有備無患。對瘟疫的預防,《內經》提出了安正避邪的總原則。一方面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一為大家所熟知的原則;另一方面還強調必須遵守「避其毒氣,天牝從來」[1]這一被忽視的避邪原則。「天牝」,指鼻孔,就是說,一定要避免從呼吸道傳染「毒氣」。
由上述理論,我們可以看到,沒有厲氣,即無傳染源存在的時候,人們無需祛邪,只需扶正。未毒先解,把治療葯當成預防葯使用的作法是不正確的。從20世紀50年代末就開始,我國有人把一些清熱解毒中葯,如板藍根、大青葉、金銀花之類當成預防流感、上感之類病的葯物,孰不知「是葯三分毒」! 中葯是 「聚毒葯以供醫事」,以葯物之偏性,糾正人體之偏性,對未病之人多用祛邪之葯,勢必損傷正氣,如補氣葯吃多了上火,清熱解毒葯吃多了腹瀉,與預防發病的初衷南轅北轍。如同抗生素一樣,沒有人會好好的服用抗生素預防細菌感染。現若出現病未預防,又變生他病,是葯之過,方之過,抑或是人之過?所以,筆者認為,健康人無需服用中葯預防。預防涉及社會、生活、心理、衛生習慣、道德等多方面有關因素,要想正氣充沛,完全有其它方法可以做到,如中醫養生之道就提倡:①起居有常,生活有規律,善於運動而提高體質;②飲食有節,合理飲食為要;③精神內守,保持良好的心情,消除恐懼、焦慮,心靜神安,為健康長壽之要。 一旦瘟疫降臨,陸續出現了感染者,那麼易感人群在盡量「避其毒氣」的基礎上,就要考慮葯物預防了。那麼,是不是所有人都選用同一葯方呢?按照中醫理論及歷代中醫名家經驗,最好聽取中醫師的建議,按照各人體質的偏勝偏衰,辨證用葯糾偏,如陰虛則滋陰,陽虛則扶陽,氣虛則補氣,血虛則養血,偏寒者需溫,偏熱者需清,偏濕者宜淡滲分泄,關鍵在於調理體內的氣血、陰陽、寒熱,達到內環境的相對平衡,並保持內環境與外環境的協調一致,以達到「陰平陽秘」,邪不可乾的狀態。 雖然扶正祛邪最好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進行,因為用一個或數個處方,去預防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時間,尤其是不同體質人群的發病,失去了中醫因人、因時、因地的三因制宜治療原則。但是我們必須注意的是,中醫學的辨證施治是一大優勢,但也造成一些局限,如六七十年代腺病毒肺炎、麻疹肺炎一度流行,蒲輔周老先生到兒童醫院治療腺病毒肺炎,效果極好[3]。可是因為蒲老的那一套經驗辨證施治變化莫測,二十幾個方子、五六個原則,不好掌握,難於推廣。而兒童醫院王鵬飛的方子就八味葯,相對固定,效果也不錯,最終得以推廣[4]。況且疫情一旦來襲,時間就是生命,根據疫病發病特點即某一疫病皆有相同症狀,來追求治療的針對性是可行的。其實這個觀點古而有之,吳又可在《瘟疫論》中說:「然則何以知其為疫?蓋脈證或盛行之年所患之症,纖悉相同,至於用葯、取效,毫無差別」[2]。因此要重視「辨病論治」、專病專方。吳又可深刻指出:「一病只有一葯之到病已,不煩君臣佐使品位加減之勞矣。」「北方天氣之化皆燥,人身呼吸腠理之間,皆燥化也」,「南方天地之氣化皆濕,人身呼吸腠理之間皆濕化也」[5]。由此推之,疫病初起時期,對易感人群的保護也是爭分奪秒地緊張,這時,每一地域針對性地使用同一方葯預防是可能的,當然,在治病救人的緊要關頭,討論應該用一條方或多條方葯是無謂的,因為沒有科學實驗證據證明怎樣運用中葯更為合理有效,只要不犯「虛虛實實」的錯誤,均可一試。在沒有傳染病的「和平年代」,我們應著眼於提高免疫功能,同時要有流行病學的科研數據來支持。在有能力的情況下,建議聯合疾病控制中心在小區方面做一些研究。比如針對流行性感冒這種常見的傳染病,中醫葯界應該做葯物篩選研究,這些篩選可與中醫理論思路結合起來,如對清熱解毒方葯或芳香化濁方葯這些不同種類的葯方做一些系統研究,不僅為預防流感,對今後開發中葯新葯也有幫助。 在SARS在香港肆虐期間,我們中醫葯研究所就依據人們共同面對的SARS的性質、病因病機,以及人們共同生活的地域的特點,擬定易感人群適用的千人一方---抗毒補肺湯,由桑菊飲合玉屏風散,即桑葉、菊花、杏仁、連翹、薄荷、桔梗、生甘草、蘆根、黃芪、防風,再加上現代葯理證實有抗病毒作用的大青葉和黃芩組成,共12味。本方葯派給直接與SARS患者接觸的高風險的醫護人員服用,經觀察,似有預防作用(另文發表)。從中醫理論角度來分析,根據SARS的臨床表現,該病應歸於中醫「溫病」范疇,綜觀全方,桑菊飲用於溫病初起,辛涼解表,而玉屏風散主要用於氣虛症,補肺益脾,固表止汗,而黃芩與大青葉為苦寒之品,用於此方,是基於現代葯理證明其有抗病毒作用。所以,整體而言,本方偏寒,主要有清熱解毒作用,兼顧正氣,用於此,並無大過,但若吹毛求疵,進一步分析,甘溫益氣之品及清熱解毒葯的應用,從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及抗病毒等方面講,實無可厚非,但從中醫理論來看,造成SARS流行的是濕熱疫毒,病性本身屬熱、屬實,初起病位在表,根據中醫「在衛汗之可也」、「治上焦如羽」等治療原則,理應因勢利導、輕清宣透伏邪為是,即使「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扶正亦應以清養肺氣為主,而甘溫補益之品恐有助熱生火之弊,而大隊清熱解毒葯的應用也可能有「葯過病所」、苦寒傷胃之嫌,加之香港地處中國南部,氣候炎熱潮濕,生活在此的人群體質具有熱、濕的共性,中醫主張天、地、人合一的整體觀,所以處方時應兼顧南方人「濕邪內伏」的體質。日後若有需要擬定抗毒補肺湯2號,應加強輕清宣透之品,減少苦寒清熱之劑,同時加入祛濕之葯,如選用生黃芪、白術、防風、荊芥、厚朴、扁豆、薄荷、香薷、生甘草。並期望能運用科學嚴謹的臨床實驗來觀察其結果,確認有效之後,推向社會。事實上,我中心正在進行一項針對老人院人員,觀察抗毒補肺湯預防流感功效的大規模隨機雙盲對照研究。 在當今中、西醫並存的社會中,我們再來探討中醫「治未病」與現代醫學預防之間的異同。我們知道,預防傳染病的三大原則是:消除傳染源、切斷傳染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從這個角度而言,中、西醫之間是存在許多共性的。比如前文所提 「避其毒氣,天牝從來」的認識,這與現代醫學所提倡的戴口罩、穿隔離衣是一個道理。中醫還提倡 「兄發病而使弟他居」, 這與現代醫學所說的隔離也是一致的。在傳染源的認識上,中醫認為傳染病是由於「疫氣」所致,而這個疫氣包括現代醫學所認識的各種病原體。在一種新的傳染病發生初期,無論中、西醫對其認識總是不足的,只不過中醫的特點在於辨證,即根據病原體進入人體後邪氣與正氣斗爭所表現的證候進行治療,而不是把著力點放在對病原體的認識上,換句話說,任何疾病,只要你有臨床表現,中醫就可以據此拿出一套治療方案。盡管與西醫尋找病原、直接對抗的方式不同,而且這種暗箱取物的方式在今天看來頗有些玄機,但在過往中醫防治瘟疫歷史當中,已體現了其有效性。 「無論黑貓白貓,抓得到老鼠的就是好貓」。當新的傳染病發生,無論中醫西醫,都當放下異議,發揚自身優勢,如中醫對症狀進行分析,辨證擬定普遍適用的一種或幾種方葯,西醫則追查分辨病原體,研製針對性強的疫苗。同時,總結本次傳染病特點,教育民眾如何保護自己,如切斷傳播途徑,包括隔離傳染源即隔離疑似病人或確診病人,戴口罩,勤洗手,防治病毒從口鼻侵入人體; 如改變易感環境,使空氣流暢,可防止病毒的聚集,這些都會減少感染的機會。 總之,在西醫尋找病原、研製疫苗及有效治療葯物尚需一段過程的情況下,中醫「以不變應萬變」的特點,可能會顯示出更多的靈活性和強大的生命力。運用中醫理論做指導,積極探討各種可能的預防方式則顯得尤為重要與迫切。以上是筆者對於預防類似SARS疾病的一些認識,正確與否還和待於今後進一步通過實踐去驗證與完善。 在瘟疫盛行之際,要求中醫給居民個別處方預防疾病,根本是不可能的事。要參與防疫,實在必須實行層次廣泛和一般性的人力須求實際的措施。傳統中的使用芳草,辟其邪氣,刺激機體正氣的方法,在中國和西方社會都有記載。如香袋的使用,《瘟疫萃言》有言「醒頭草佩帶身邊,名為避瘟方」;《松峰說疫》也提到「取尾松懸掛屋檐」以預防瘟疫。莫論其實際效用,起碼在疫情當中,不失為一種提高廣大市民警惕,積極參與防疫的群眾活動,既不構成害處,同時令群眾團結一致。 在「抗毒補肺湯」設計的過程中,中醫專家的意見紛紜,有極具保留者,亦有寬容之見,認為只要排除極寒極熱,難以保證極端反應,或可衡量疫情之急需,容忍忽視辯證論治的大原則,把統一性凌駕多樣性,實在屬於實事求是的做法。其實,坊間對中葯預防,廣泛存在「先服食,後擔心效能」的心態,以至成葯充積。「抗毒補肺湯」不過是試圖在混沌之中,謀求一些共識,祈望透過嚴肅的探討研究精神,去獲得客觀數據,支持從中葯治療溫病的歷史,推廣到時代需要而已。在不斷的實踐當中,我們懇切期望得到各位前輩的指導和意見。參考文獻:
1.程士德. 內經講義.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4
2.宋乃光.溫病學.北京:中國中醫葯出版社,2000
3.施仁潮. 直接全面介入SARS 防治 中醫中葯大有用武之地--中醫葯專家為SARS 防治獻計獻策. 浙江中醫雜志.2003;(7):277-279
4.李連達.專家論治非典.天津中醫葯.2003;20(3):1005.鄭洪新. 周學海醫學全書. 北京市 : 中國中醫葯出版社, 1999 作者:汪幗斌 張浪 梁秉中(香港中文大學中醫中葯研究所)

⑹ 古時候說的瘟疫到底是什麼病

瘟疫不是某一種特定的疾病,而是對眾多流行性疾病的統稱,如:鼠疫、天花、流感等。

總的來說,瘟疫是由於一些強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 一般是自然災害後,環境衛生不好引起的。

古時對瘟疫的記載有《丹溪心法·瘟疫五》:「瘟疫,眾人一般病者是,又謂之天行時疫。」其發病急劇,證情險惡。若癘氣疫毒伏於募原者,初起可見憎寒壯熱,旋即但熱不寒,頭痛身疼,苔白如積粉,舌質紅絳,脈數等。



(6)中醫預言瘟疫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上記載的瘟疫

1、先秦時期

《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呂氏春秋·季春紀》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說明當時對瘟疫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認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原因之一是由於時令之氣的不正常,是由「非時之氣」造成的。

現存最早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也有記載,如《素問·刺法論》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

2、東漢時期

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中說「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公元196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

文中的「傷寒」,除了指外感熱病外,還包括了當時的烈性傳染病,可見當時瘟疫流行之猖獗。

3、隋朝

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疫癘病諸候》認為疫癘病「其病與時氣、溫、熱等病相類,皆有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厲之氣,故雲疫癘病。」

他認為嶺南地區的青草瘴、黃芒瘴等瘴氣也屬疫癘病范圍。並進一步指出:「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須預服葯及為法術以防之。」

4、唐朝

唐朝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九·傷寒》立「辟溫」一章,記載治療瘟疫的方劑。出於唐朝王冰以後的《素問》遺篇,認為溫疫與五運六氣變化異常有一定的關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癘」之稱。

這些都說明古人已經意識到瘟疫的致病原因不同於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種疫毒之氣。

5、宋代

宋代醫家張從正《儒門事親·卷一·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氣在上,瘟疫大作,必先頭痛或骨節疼,與傷寒、時氣、冒暑、風濕及中酒之人其狀皆相類。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況巴豆之丸乎。」

6、元朝

元朝醫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溫疫五》:「瘟疫眾一般病者是,又謂天行時疫。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總結了瘟疫的治療方法。

7、明朝

明朝醫家吳又可目睹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在前人有關論述的基礎上,對溫疫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探討。

其所著的《溫疫論》是我國論述溫疫的專著,對溫疫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認為「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指出溫疫的致病因子是「異氣」,是對溫疫病因的創新性見解。

8、清朝

清朝余師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吳又可《溫疫論》的基礎上,認為疫疹的病因是癘氣,指出「一人得病,傳染一家,輕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內,大率如斯。」

他根據暑熱疫的病證特點,創立「清瘟敗毒飲」一方,以重用石膏為主,為溫疫病的辨證論治開拓了新的境地。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瘟疫

⑺ 預言 大規模瘟疫 是誰預測2020年春節

好像是美國的比爾蓋茨,美國首富。

⑻ 中國古代有哪幾位著名的治療瘟疫的神醫

6 吳瑭

⑼ 黃帝內經關於瘟疫的論述

《黃帝內經》之《素問·本能病》篇說:「厥陰不退位,即大風早舉,時雨不降,濕令不化,民病溫疫」。

而《呂氏春秋·季春紀》中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

也就說是說,當氣候反常,像夏天那樣溫度升高,濕度增大流行性傳染病容易爆發。所以寒冷的冬天其實也是有利於殺死或控制病菌傳播的,冷冷更健康。《黃帝內經》之《素問·刺法論》中說道:「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描述了瘟疫的傳染性特徵。

(9)中醫預言瘟疫擴展閱讀: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⑽ 古代中醫對待瘟疫,是一人一方辨證治療,還是萬人一方呢

古代中醫治療瘟疫,一樣也是“萬人一方”。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的傳統醫學,也就是現代我們稱之為“中醫”的醫學,毫無疑問是我國文明史,乃至於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顆文化瑰寶,至今還作為我國主流的醫療體系中的一部分出現。隨著近期“新冠病毒”的肆虐,似乎我們的中醫中葯,又受到了當初SARS時期的“捷報連連”,好像中醫對抗瘟疫,是“手到擒來”一樣。古代中醫對抗瘟疫,是一人一方,還是萬人一方呢?

綜上所述,古代中醫對抗瘟疫,也是“萬人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