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行為金融學是什麼意思啊
行為金融學就是將心理學尤其是行為科學的理論融入到金融學之中,是一門新興邊緣學科,它和演化證券學一道,是演化金融學最引人注目的兩大重點研究領域。
它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等動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金融市場的發展。這一研究視角通過分析金融市場主體在市場行為中的偏差和反常,來尋求不同市場主體在不同環境下的經營理念及決策行為特徵,力求建立一種能正確反映市場主體實際決策行為和市場運行狀況的描述性模型。
行為金融學是金融學的熱門邊緣交叉學科,對傳統金融理論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② 行為金融學的國內研究
在這個新興領域蓬勃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金融學者有可能為行為金融學未來的探索作出較大的貢獻。
1、利用後發優勢,抓住關鍵問題進行突破。
由於行為金融學真正快速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後,至今尚沒有建立其新的基本理論框架、統一的獨特且具有嚴密內在邏輯的分析範式、基於行為的核心模型、確立明確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明確的研究主線和獨特的知識點等。我國金融學者完全可能在這個學科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利用後發優勢,抓住新學科快速發展的機遇,在以上關鍵問題取得突破。
2、我國轉軌經濟特徵和新興金融市場特點,為行為金融學在我國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外部環境。
行為金融學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針對美國成熟的金融市場,而在轉軌時期的中國,市場經濟剛剛起步,金融市場的建立還遠未成熟,金融資產價格的形成是怎樣的?投資者的心理是什麼?對金融資產價格的影響如何?是否有其特殊性?這些問題都有待我國的學者來解答。金融市場創立之初,投資者的投機情緒較濃,對金融資產價格的影響也較為明顯,正是對行為金融理論進行檢驗和發展的良好實驗室。在中國金融市場對行為金融學的檢驗和發展,可以在時間跨度上對行為金融理論的普適性和在空間和制度跨度上的特殊性進行檢驗。
3、在我國對投資者行為進行研究更容易取得成果。
行為金融學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就是對投資者行為的研究。傳統金融學假設所有的理性人是同質的,那麼投資者的行為對金融資產的價格就沒有什麼影響,也就沒有研究的意義。對理論假設的有效性進行直接檢驗在經濟學中並不很常見,這可能是受弗里德曼著名論斷的影響(弗里德曼曾經指出,對理論的評價應該是基於其預測的有效性,而不是假設的有效性),所以長期以來對行為人的行為一直沒有有效的研究。在行為金融學中,投資者的心理和行為會影響金融資產價格,因此對投資者行為進行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於投資者行為的研究可以更准確地把握行為人的行為方式,為建立更貼近現實的行為人公理化假設提供依據。例如Odean(1998)就通過投資者的個人賬戶數據發現投資者具有處置效應,即相對於虧損的股票,投資者更傾向於賣出贏利的股票。行為金融學發現的各種信念在我國投資者身上表現得較為明顯,投資者情緒對金融資產價格的影響也較為顯著。所以,對我國投資者的行為進行研究就具有更重要的意義,也更容易取得成果。
行為金融學是理論性、實踐性和技術性結合非常密切的一門學科,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的密切結合和互動對於學科的發展和完善具有重要作用。行為金融學是以金融市場中行為人的行為研究為起點的,所以就必須更深入地理解行為人的行為方式和規律,這樣才可以准確把握行為人對金融資產價格的影響和有效解釋金融市場現象。這就要求理論研究者更密切地和實踐相結合,一方面將理論應用於實踐,接受實踐的檢驗;另一方面,在實踐中加深對市場的理解和培養研究直覺,進一步推動理論創新。同時對金融市場實踐的參與可以為行為金融的實證提供大量難得的一手數據,推動行為金融學的理論發展。行為金融領域的大師們大多和市場有密切的聯系,如這個領域的領軍人物Thaler就是Fuller&Thaler資產管理公司的合夥人之一,公司管理著最早將行為金融理論應用於基金投資策略的基金;LSV資產管理公司是以三位行為金融專家Lakonishok、Shleifer和Vishny的名字命名的,其應用行為金融理論管理著近百億美元的金融資產;羅伯特·希勒(RobertJ.Shiller)等其他行為金融專家也大多擁有自己的資產管理公司。行為金融專家參與金融市場對於理論創新有重要作用,同時也促進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術的提高。我國行為金融學的研究要取得迅速發展,也應該和金融市場的實踐密切結合。
③ 行為金融學的就業前景
從國外金融領域的投資實踐來看,行為金融投資策略已經占據了主導投資理念的一席之地並大行其道。如在美國證券市場上,已經出現了數家以行為金融投資理念為指導的資產管理公司。在西方其他發達國家,專門研究行為金融的從業人員也日漸增加,很多分析師、交易員、機構投資都非常注重研究市場中的行為心理變化。
而在我國,行為金融方面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大部分投資者都是從技術面和基本面分析的比較多,對投資心理行為方面的研究不足。事實上,中國的金融市場才剛剛開始,基金管理行業也才慢慢興起,各大證券期貨公司、基金公司、中小機構等,對投資行為方面的專業人才需求很大。據國內外多家權威機構預測:我國在今後的發展中至少需要30萬名行為金融分析專業人員。行為金融分析師將成為我國新世紀最具發展潛力,就業最為穩定,收入最豐厚的熱門行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④ 行為金融學案例
行為金融學的主要理論
一、期望理論的基本內容
這個理論的表述為:人們對相同情境的反應決取於他是盈利狀態還是虧損狀態。一般而言,當盈利額與虧損額相同的情況下,人們在虧損狀態時會變得更為沮喪,而當盈利時卻沒有那麼快樂。當個體在看到等量損失時的沮喪程度會比同等獲利情況下的高興程度強烈得多。研究還發現:投資者在虧損一美元時的痛苦的強烈程度是在獲利一美元時高興程度的兩倍。他們也發現個體對相同情境的不同反應取決於他目前是贏利還是虧損狀況。具體來說,某隻股票現在是2O元,一位投資者是22元買入的,而另一位投資者是18元買入的,當股價產生變化時,這兩位投資者的反應是極為不同的。當股價上漲時,18元買入的投資者會堅定地持有,因為對於他來說,只是利潤的擴大化;而對於22元的投資者來說,只是意味著虧損的減少,其堅定持有的信心不強。由於厭惡虧損,他極有可能在解套之時賣出股票;而當股價下跌之時,兩者的反應恰好相反。18元買入的投資者會急於兌現利潤, 因為他害怕利潤會化為烏有,同時,由於厭惡虧損可能發生,會極早獲利了結。但對於22元買入的投資者來說,持股不賣或是繼續買人可能是最好的策略,因為割肉出局意味著實現虧損,這是投資者最不願看到的結果。所以,其反而會尋找各種有利的信息,以增強自己持股的信心。Tversky和Kahnemn在1979年的文章中認為:投資者更願意冒風險去避免虧損,而不願冒風險去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在有利潤的情況下,多數投資者是風險的厭惡者;而在有虧損的情況下,多數投資者變成了風險的承擔者。換句話說:在面臨確信有賺錢的機會時,多數投資者是風險的厭惡者;而在面臨確信要賠錢時,多數投資者成為了風險的承受者。在這里,風險是指股價未來走勢的一種不確定性。
二、後悔理論的主要內容
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常出現後悔的心理狀態。在大牛市背景下,沒有及時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會後悔,過早賣出獲利的股票也會後悔;在熊市(bear market)背景下,沒能及時止損出局會後悔,獲點小利沒能兌現,然後又被套牢也會後悔;在平衡市場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漲不跌,別人推薦的股票上漲,自己會因為沒有聽從別人的勸告而及時換股後悔;當下定決心,賣出手中不漲的股票,而買人專家推薦的股票,又發現自己原來持有的股票不斷上漲,而專家推薦的股票不漲反跌時,更加後悔。Santa Clara大學的Meir Statman教授是研究「害怕後悔」 行為的專家。由於人們在投資判斷和決策上經常容易出現錯誤,而當出現這種失誤操作時,通常感到非常難過和悲哀。所以,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為了避免後悔心態的出現,經常會表現出一種優柔寡斷的性格特點。投資者在決定是否賣出一隻股票時,往往受到買人時的成本比現價高或是低的情緒影響,由於害怕後悔而想方設法盡量避免後悔的發生。有研究者認為:投資者不願賣出已下跌的股票,是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敗投資的痛苦和後悔心情,向其他人報告投資虧損的難堪也使其不願去賣出已虧損的股票。另一些研究者認為:投資者的從眾行為和追隨常識,是為了避免由於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投資決定而後悔。許多投資者認為:買一隻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較容易,因為大家都看好它並且買了它,即使股價下跌也沒什麼。大家都錯了,所以我錯了也沒什麼!而如果自作主張買了一隻市場形象不佳的股票,如果買人之後它就下跌,自己就很難合理地解釋當時買它的理由。此外,基金經理人和股評家喜歡名氣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如果這些股票下跌,他們因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僱的可能性較小。害怕後悔也反映了投資者對自我的一種期望。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一個研究中發現: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除了避免後悔以外,還有一種追求自豪的動機在起作用。害怕後悔與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資者持有獲利股票的時間太短,而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太長。他們稱這種現象為賣出效應。他們發現:當投資者持有兩只股票,股票A獲利20 ,而股票B虧損20%,此時又有一個新的投資機會,而投資者由於沒有別的錢,必需先賣掉一隻股票時,多數投資者往往賣掉股票A 而不是股票B。因為賣出股票B會對從前的買人決策後悔,而賣出股票A會讓投資者有一種做出正確投資的自豪感。
⑤ 請大家幫忙推薦幾本行為金融學的經典著作
市面上能買到的大部分行為金融學的書,饒育蕾的<行為金融學>最為全面,而且邏輯清楚.強力推薦.另外有人大出版社的金融學前沿譯叢有不少,我買了其中的五本 可以參考的看 其他的例如易憲容的\王穩的我覺得只是適合看一次的,體繫上就有點問題.<非理性繁榮>也還不錯
⑥ 行為金融學 是什麼意思啊
行為金融學
Behavioral Finance
金融學的一個范疇,主張以心理理論解釋股票市場的不正常情況。
行為金融學假設市場參與者的信息結構及特點有系統地影響其投資決策及市場結果
⑦ 行為金融學
就是將心理學尤其是行為科學的理論融入到金融學之中。它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等動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金融市場的發展。這一研究視角通過分析金融市場主體在市場行為中的偏差和反常,來尋求不同市場主體在不同環境下的經營理念及決策行為特徵,力求建立一種能正確反映市場主體 實際決策行為和市場運行狀況的描述性模型。
行為金融學對於兩大傳統假設的挑戰為我們研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其一,傳統金融理論關於人的行為假設。傳統金融理論認為人們的決策是建立在理性預期(RationalExpectation 、風險迴避(RiskAver sion)、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機抉擇等假設基礎之上的。但是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的實際投資決策並非如此。比如,人們總是過分相信自己的判斷,人們往往是根據自己對決策結果的盈虧狀況的主觀判斷進行決策的等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表明,這種對理性決策的偏離是系統性的,並不能因為統計平均而消除。其二,有效的市場競爭。傳統金融理論認為,在市場競爭過程中,理性的投資者總是能抓住每一個由非理性投資者創造的套利機會。因此,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倖存下來的只有理性的投資者。但在現實世界中,市場並非像理論描述得那麼完美,大量「反常現象」的出現使得傳統金融理論無法應對。傳統理論為我們找到了一條最優化的道路,告訴人們「該怎麼做」,讓我們知道「應該發生什麼」。可惜,並非每個市場參與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論中的模型去行動,人的非理性行為在經濟系統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不能再將人的因素僅僅作為假設排斥在外,行為分析應納入理論分析之中,理論研究應轉向「實際發生了什麼」,從而指導決策者們進行正確的決策。
⑧ 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學的區別是什麼
一、兩者理論基礎的不同
投資者的理性和市場有效性假說構成了傳統金融學的兩大理論基石, 而行為金融學有著與其不同的理論基礎。
(一)傳統金融理論認為投資者是理性趨利的, 即通過「套利定價理論」、「資產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期權定價理論」等在資本市場求得受益最大化。價值感受是指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上的心態和情緒。行為金融學認為, 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有四種心態和情緒: 過於自信、避害大於趨利、追求時尚與從眾心理、減少後悔與推卸責任。正是由於這些心態和情緒支配著經濟行為人的投資決策過程, 使其決策性具有如下特徵: 決策者的行為是多元的、易變的, 並且通常只在決策過程中形成; 決策者適應性很強, 決策的性質和決策環境都將對決策者的決策程序和方法產生影響; 決策者更傾向於滿意原則, 而不是最優原則。人們通常對不遵循數理金融學意義上的最優模型進行決策, 即相對於傳統金融學而言的投資者基於價值感受的非理性, 構成了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基礎之一。
( 二) 市場競爭是否有效
傳統金融理論認為, 在市場競爭過程中, 理性的投資者總是能抓住每一個由非理性投資創造的套利機會, 使得非理性投資者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喪失財富, 並最終被市場所淘汰。而行為金融學認為, 披露的不充分, 以及理性投資者與非理性投資者掌握信息的不對稱, 人們對上述假設成立的條件並不滿足。因此市場競爭是非有效的, 構成了行為金融學的另一理論基礎。
二、兩者決策的風險測量方法不同
金融市場風險的測量, 就是測量由市場因素不利變化所導致的金融資產價值損失。主流方法是通過金融資產收益的概率分布來加以描述, 通常採用衡量一定概率水平 ( 置信度) 下的可能損失程度的VAR (Value At Risk) 法。
VAR亦稱風險價值, 其含義為未來一定時間內,在給定的概率條件下, 任何一種金融工具或投資組合所面臨潛在的最大損失金額。在數學上, VAR 法表示為投資工具或組合的損益分布, 其表達式為: Prob ( vPvt [ - VAR) = A (1) 式中vPvt表示組合P 在vt 持有期內, 在置信度(1- A) 下的市場價值變化。等式( 1) 說明, A下, 損失值大於或等於VAR。
行為金融學者認為, 由於在實際中投資人往往不把大於初始資本的結果視為風險, 而把小於初始資本的結果視為真正的風險, 所以在投資人的效用函數中常常對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給予較大的權重, 對收入帶來的正效用則給予較小的權重。但是, 傳統金融學使用標准差和協方差進行描述的方法對於高於均值的投資結果和低於均值的投資結果給予同樣的權重,不符合現實情況的, 不能真正解釋投資人的風險。進而行為金融學從投資者的心裡感受出發, 用變數的實際值小於變數均值或某一目標函數主體所認為的安全值( 或可以維持自己的效用不比現狀差的值) 的概率來表示風險。這種衡量風險方法的形式是: Prob (W[ S) [ a (2) 式中W 表示財富, S 是可以維持目前效用的財富水平 (W、S 也可以分別用X、E (X) 表示), a 為投資者預先確定的概率。可見, 此種方法是一種更注重投資損失的風險度量方法。
需要說明的是, 式( 1) 中vPvt 和VAR 是相對量(差值) , 式 (2) 中W、S 是絕對量。當VAR 的值為資產價值與變數均值或保持當前效用的財富水平差異時, 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兩種不同的風險測量方法將會得到相同的結果。
三、兩者決策模型的不同
傳統金融學的主要理論模型游期權定價模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 CAPM) 等, 行為資產定價模型( BAPM)是對現代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擴展。與CAPM 不同, 在BAPM 中, 投資者並非都是理性的, 而是被分為兩類: 信息交易者和雜訊交易者。信息交易者是嚴格按CAPM 行事的理性投資者, 他們不會受到認知偏差的影響, 只關注組合的均值和方差; 雜訊交易者則不按CAPM 行事, 他們會犯各種認知偏差錯誤, 並沒有嚴格的對均值方差的偏好。兩類交易者互相影響, 共同決定資產價格。當前者是代表性交易者時, 市場表現為有效率; 而當後者成為代表性交易者時, 市場表現為無效率。在BAPM 中, 證券的預期收益是由其/ 行為Beta0決定的, Beta是/ 均值方差有效組合(mean- ariance- efficient portfolio) 0 的切線斜率。這里, 均值方差有效組合並不等於CAPM 中的市場組合, 因為現在的證券價格受到雜訊交易者的影響。另外, BAPM 還對在雜訊交易者存在的條件下,市場組合回報的分析、風險溢價、期限結構、期權定價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的研究。 在市場行為模型方面, 行為金融學中影響較大的有兩種模型: DHS ( Daniel, Hirshleifer and Subra-manyam,1997) 模型和BSV ( Barberis, Shlerfer and Vishny, 1998) 模型。前者將投資者分為有信息者和無信息者, 並以此為出發點進行分析。後者的理論基礎是投資者認為受益有兩種範式, 即收益均值回歸和收益連續變化。雖然DHS 模型和BSV 模型建立在不同的行為前提基礎上, 二者的結論卻是相近的都認為投資者的行為會導致股價過度反應或滯後反應。
⑨ 行為金融學和行為經濟學的區別
行為金融學是行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行為金融學研究范圍狹窄,通常只專注於證券市場的股票交易;
行為經濟學研究范圍廣闊,只要涉及人的理性行為和部分感性行為就可以納入這個學科的研究范圍中。
⑩ 行為金融學是什麼金融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金融學的一個范疇,主張以心理理論解釋股票市場的不正常情況。行為金融學假設市場參與者的信息結構及特點有系統地影響其投資決策及市場結果。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您解決問題,如您滿意,請採納為最佳答案喲。
再次感謝您的提問,更多財會問題歡迎提交給高頓企業知道。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