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專業主義
擴展閱讀
上市公司質押股票下跌 2024-11-17 09:29:43
怎麼算公司股票市場價值 2024-11-17 09:24:52

專業主義

發布時間: 2021-05-11 04:17:15

A. 新聞專業主義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新聞的專業主義是美國政黨報紙解體之後在新聞同行中發展起來的「公共服務」的一種信念,它最突出的特點,是相信可以從非黨派、非團體的立場客觀地報道新聞事實。新聞專業主義的目標是服務於全體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團體。
傳統上,新聞不是專業(profession),新聞工作者不被認為「專業人士」(professionals)。專業人士是指有專門知識並組成特定行業的人,他們受過專門的教育,有體面的職業,例如醫生、律師、建築師或教授,受人尊敬,社會地位較高。最初的新聞工作者來自印刷行業的發行人或工人、學徒,是一些東奔西走道聽途說的「包打聽」,社會形象不好,經濟政治地位也不高。當然,目前的新聞專業與歷史悠久的傳統專業仍然是有區別的:醫學、法律、建築都有系統的知識體系,專業人士多數來自學術的高層。在就業於傳統的專業前,需要專門的訓練,通過考試後持證上崗;同行學術評議委員會對其能力進行鑒定,也是專業生涯中必備的程序。這些與新聞專業有所不同。不過,一旦冠以「專業人士」的名稱,美國新聞工作者社會地位陡增,職業形象煥然一新,在人們的心目中成為穿著體面、出入高層,進行社會信息鑒別的把關人、對社會輿論具有判斷作用的仲裁者。
新聞專業主義追尋簡單的事實(facts)——由此產生新聞的客觀性。客觀性是一種使新聞工作者將事實隔離於觀點、從而避免個人偏見的規定,或機制,它要求新聞工作者站在中立的(neutral)立場上,以客觀性的方法報道新聞、反映觀點。
按照新聞專業主義的理論,報業是一種自治的體系,它必須對政府、對政黨、對政客採取一種獨立的和批判的態度,否則便不可能保持它在公眾中樹立的「保護者」形象,便不可能擁有公眾的信任。而良好形象和高度信任,是媒介贏得市場的重要資本之一。
作為消息的發布者和事實、觀點的反映者,歸根結底,新聞事業是以它的公信度立足的。對西方的新聞專業主義,也有許多需要破除的「神話」。
客觀性被認作「負責的新聞業」的標志。客觀性是資產階級新聞學最重要的價值觀,是新聞活動方式的巨大進步。但是,西方學者根據大量證據指出,某些客觀報道本身便是有偏見的,盡管這種偏見往往是隱含著的,不易察覺的。而且,新聞事實也不可能是完全中立的、無價值判斷的對真實世界的純客觀的反映。新聞不是直接從現實事實中產生出來的自然現象,而是新聞行業的產品,是對客觀事實進行高度選擇後的解釋。
新聞專業主義對政府可見的獨立性是西方媒介社會地位的基石。然而,這種獨立性並不像媒介人竭力表現的那樣真實。美國新聞媒介對政府的監視是為鞏固資本主義的政治體制服務的,是「小罵大幫忙」。而且,大眾傳播媒介還忽略了自身權力的膨脹。對於這種未經民選而膨脹的「第四權力」,似乎無人能夠監督或制約。因此,人民的權利始終是一個問題。

B. 中西方的媒介專業主義有什麼區別

西方新聞專業主義的理念
(1)理論背景。新聞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為了言論自由與出版自由不斷擺脫外在的壓力和束縛的歷史。然而,在「廉價大眾化報刊」後期,自由的報刊無限地追逐利潤的最大化和淺層次的感官刺激、從而為讀者提供低品味的信息。此時的新聞界急需一些來自內部和外部價值理念和道德准則來規范自身行為,新聞專業主義正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正如麥奎爾所說「對大眾報刊媒介行為失范—尤其是商業主義、缺乏政治獨立性—……重要的回應是新聞專業主義的發展。」
(2) 基本理念。西方新聞專業主義起源於19世紀30年代的「便士報」時期而形成於19世紀90年代的獨立報業時期,其確立的其中一個標志就是1896年奧克斯執掌《紐約時報》。雖然業界和學界對於「新聞專業主義」這一概念至今沒有達成共識,但是經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新聞界對於一些普遍性准則卻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C. 媒介專業主義同新聞專業主義的概念可以等同不不如果不行,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百度百科上面的就不說了

僅供參考:媒介專業主義是美國政黨報紙解體之後在新聞同行中發展起來的「公共服務」的信念,它是「改良時代行政理性主義和專業中立主義總趨勢的一個部分」。在理論上具有一種理想主義色彩和強烈的道德主義傾向。它強調的是新聞從業者與新聞工作的普適性特徵:它是一種意識形態,是與市場導向的媒體(及新聞)和作為宣傳喉舌的媒體相區別的,以公眾服務和公眾利益為目的、以實證科學原則為基石的意識形態;它也是一種社會控制的模式,是與市場控制與政治控制相區別的、以專業知識為基礎的專業社區控制模式。
新聞專業主義是西方新聞學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聞工作者烙守的最主要的新聞職業規范。新聞專業主義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觀性新聞學,一是新聞媒介和新聞工作者的獨立地位和獨特作用。新聞專業主義、客觀性新聞學和新聞媒介的獨立性這些概念,是相互交叉的,它們都是歷史的產物,經歷了發展變化。了解這些概念、歷史及其變化,對於中國的新聞工作者也許不無裨益。新聞專業主義是近代新聞業發展以來行業立身的根本所在,同時也是世界各國新聞機構追求的目標,盡管解釋有所不同。我們因此要抓住「新聞專業主義」的兩個核心概念:獨立性和客觀性。同時關注這兩個原則產生的歷史背景,和自由主義新聞思想的發展脈絡。最後,以此來觀照中國新聞媒介專業主義現狀和特徵。

一、新聞專業主義的由來

美國建國以來,大眾媒介逐步贏得了新聞自由一一「報業自由」(也稱「出版自由」)、言論批評自由(也稱「表達自由」)和信息獲取自由(也稱「人民的獲知權」或「知情權」)。大眾傳播媒介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十分積極的角色。美國社會建立在自由市場經濟和個人表達自由的基礎比早期爭取新聞自由者對「新聞自由」的理解是一一我行我素。

然而,報業的出版自由並非人民的表達自由。自19世紀以來,思想家們已經發現,人民之間的權利並不平等。在美國商業化的大眾傳播媒介那裡,私人利益正在侵蝕公共生活。

美國報業從一開始就不是理想的公共精神載體。最初,它們格調低下,為政治偏見所左右。後來,它們變得越來越關注廣告,越來越注重經濟利益。媒介的經濟獨立和市場運作,產生了另一個權力中心。公眾認為,在民主社會中,媒介被賦予極大的特權;然而它卻不承諾,或者在更多的情況下,不履行對社會的義務,這是說不通的。於是,媒介的社會責任理論應運而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芝加哥大學校長哈欽斯為首的出版自由委員會在其經典性的《一個自由和負責的報業》文件中正式號召新聞媒介專業化。

新聞工作者發展出來的追求信息的新聞專業模式,是世紀之交出現的現象。早在1896年,美國人奧克斯購買《紐約時報》之後,提出「高尚的新聞政策」、「獨立公正的評論」和「正確詳盡的新聞資料」三大目標,與刺激性的黃色新聞相對抗。從此新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03年,普立策向哥倫比亞大學捐助250萬美元,建立新聞系並設置新聞獎金,以培養和鼓勵專業人才。1908年,美國第一所新聞學院一一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誕生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專業主義的思想深入人心,美國新聞工作者開始尋找適當的專業規范。1923年,美國報紙編輯人協會制訂《報業信條》,美國記者公會於1934年制訂《記者道德律》。美國的廣播(1937年)和電視(1952年)也各自擬定了對行業的規范和准則。在出版自由委員會報告後的50年間,委員會的多數建議成為新聞界自律的基礎。

與自由化的美國報紙不同,美國的廣播電視從一開始就受到法律的規范,被要求作公共信息的運載渠道,服務於「公眾的利益、便利與必需」。廣播電視順利地投入專業主義的主流。

二、新聞專業主義的內容

新聞的專業主義是美國政黨報紙解體之後在新聞同行中發展起來的「公共服務」的一種信念,它最突出的特點,是相信可以從非黨派、非團體的立場客觀地報道新聞事實。新聞專業主義的目標是服務於全體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團體。

按照新聞專業主義的理論,報業是一種自治的體系,它必須對政府、對政黨、對政客採取一種獨立的和批判的態度,否則便不可能保持它在公眾中樹立的「保護者」形象,便不可能擁有公眾的信任。而良好形象和高度信任,是媒介贏得市場的重要資本之一。

作為消息的發布者和事實、觀點的反映者,歸根結底,新聞事業是以它的公信度立足的。

對西方的新聞專業主義,也有許多需要破除的「神話」。

客觀性被認作「負責的新聞業」的標志。客觀性是資產階級新聞學最重要的價值觀,是新聞活動方式的巨大進步。但是,西方學者根據大量證據指出,某些客觀報道本身便是有偏見的,盡管這種偏見往往是隱含著的,不易察覺的。而且,新聞事實也不可能是完全中立的、無價值判斷的對真實世界的純客觀的反映。新聞不是直接從現實事實中產生出來的自然現象,而是新聞行業的產品,是對客觀事實進行高度選擇後的解釋。

新聞專業主義對政府可見的獨立性是西方媒介社會地位的基石。然而,這種獨立性並不像媒介人竭力表現的那樣真實。美國新聞媒介對政府的監視是為鞏固資本主義的政治體制服務的,是「小罵大幫忙」。而且,大眾傳播媒介還忽略了自身權力的膨脹。對於這種未經民選而膨脹的「第四權力」,似乎無人能夠監督或制約。因此,人民的權利始終是一個問題。

三、新聞專業主義的作用

關於大眾傳播媒介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使命,傳播學先驅拉斯韋爾指出了明顯的三項功能:巡視環境、組合社會和傳承文化。傳播學創始人施拉姆則使用了更簡潔的表述方式一一監視者(watcher )、論壇(forum)和教師(teacher)。自由主義者分配給媒介的「看門狗」(watchdog)任務,是大眾傳播媒介最重要的新聞輿論功能。

在實施媒介這些功能時,新聞專業主義有兩個最主要的特徵——中立的把關人和客觀的反映者。客觀性和中立性是新聞專業主義的特徵,並由此發展出一套專業的理念和技巧。

「把關人」模式強調必須發現和散布重要消息。新聞專業主義要求把關人在作必不可少的抉擇時,按照「新聞價值」的中立標准而非個人好惡進行取捨。同時,新聞工作者用「客觀性」表明其報道的可信性,從而提高自己的專業地位。

中立的立場、客觀的報道並未消除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新聞事業內在的矛盾。不過,它的確為所有與新聞有關的人提供了一個可以操作的判斷標准,因此成為通行的基本新聞價值觀。

新聞專業主義加強了新聞工作者對自我職業形象—追求真理、服務社會—的心理需求。美國新聞工作者將專業的規定內化為對自己的約束,在具有商業和政治雙重性質的機構中,他們強調自己是公共利益的保衛者。新聞專業主義者相信進步、理性、普遍的真理或標准,同時,相信躋身於統治集團的可能性,即他們既有財富和參與權,同時卻又是獨立的。新聞工作者與其老闆討價還價,贏得了專業的自治。媒介承擔著警戒和守望社會的監視職責,把人民的關切、人民的意志傳播到各個角落。專業主義者不僅是自己權利的捍衛者,而且是人民權利的捍衛者。媒介經濟的繁榮與新聞專業的神聖也很合拍。新聞部與廣告經營部相互分離。在「專業主義」的旗號下,美國媒介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

客觀性從整體上為新聞媒介提供了合法的途徑。隨著媒介經濟來源的改變,新聞的定義和外觀也改變了。狂熱的觀點和表述失去了市場;公平和平衡的編輯方針伴隨著客觀性的寫作方法開始大行其盛。在資產階級新聞事業中,客觀性起先是職業精神的關鍵信條,後來則成為新聞實踐的「策略性程式」一一它保護新聞工作者免受各方面的攻擊。

D. 中西方新聞專業主義的區別是什麼

一、新聞專業主義的理論與困境
1、西方新聞專業主義的理念
(1)理論背景。新聞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為了言論自由與出版自由不斷擺脫外在的壓力和束縛的歷史。然而,在「廉價大眾化報刊」後期,自由的報刊無限地追逐利潤的最大化和淺層次的感官刺激、從而為讀者提供低品味的信息。此時的新聞界急需一些來自內部和外部價值理念和道德准則來規范自身行為,新聞專業主義正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正如麥奎爾所說「對大眾報刊媒介行為失范—尤其是商業主義、缺乏政治獨立性—……重要的回應是新聞專業主義的發展。」[1]
(2) 基本理念。西方新聞專業主義起源於19世紀30年代的「便士報」時期而形成於19世紀90年代的獨立報業時期,其確立的其中一個標志就是1896年奧克斯執掌《紐約時報》。[2]雖然業界和學界對於「新聞專業主義」這一概念至今沒有達成共識,但是經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新聞界對於一些普遍性准則卻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陸曄和潘忠黨將新聞專業主義的核心特徵概括為:①傳媒具有社會公器的職能,新聞工作必須服務於公眾利益;②新聞從業者是社會的觀察者、事實的報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團的宣傳員,或政治、經濟利益沖突的參與者或鼓動者;③他們是資訊流通的「把關人」,採納的是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念,而不是任何需要向社會主流灌輸的意識形態;④他們以實證科學的理性標准評判事實的真偽,服從於事實這一最高權威,而不是臣服於任何政治權力或經濟勢力;⑤他們受制於建立在上述原則之上的專業規范,接受專業社區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權力或權威的控制。[3]
這些理念或是原則著重強調了媒介對於社會和公眾的責任以及在經濟和政治上的獨立,這就避免廉價大眾化報刊時代,媒介因惡性競爭而過分依賴經濟或政治並無視或損害公眾利益,從而為我們帶來了「不會玷污早餐桌布」的獨立報業時代。
2、我國新聞專業主義的思想來源與歷史傳承
(1)思想來源。18世紀中後期的西方世界正處在「大眾廉價化報刊」向獨立報業時代過渡時期,隨著他們用船堅利炮強行打開中國大門,這一時期西方的新聞理念也隨之進入中國知識分子的視野。無論鴉片戰爭之前的《東西洋考每月統紀傳》,還是之後的《上海新報》、《申報》和《新聞報》,雖說都是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輿論工具、為維護西方在華利益而服務,但客觀上卻促進了中國近代新聞理念和專業主義的形成和發展。
然而,中國的新聞專業化道路也有著自己的特點和思想根源,它深受「治國平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儒家文化影響,並在中國近代社會變革、民族危機和思想啟蒙的大環境中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同時,中國近代報刊與知識分子的「邊緣化」相伴相生……辦報成為知識分子實踐傳統「士大夫」理想的新途徑,也是他們獲取社會名望的新途徑。[4]所以中國近現代的著名報人,例如王韜、梁啟超、黃遠生、張季鸞等,大多提倡「文人論政」、「文章報國」,而作為新聞事業最基本的社會功能——報道新聞、傳遞信息則被放到了次要位置。報刊成了中國知識分子開民智、樹新民、推動社會進步的公器。
可以說,中國新聞專業主義其實是東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碰撞下誕生的「混血兒」,它獨立於國家權力體制之外,具有「公共領域」的性質。
(2)繼承與發展。民國時期的報紙呈現出一片「百花齊放」的景象,新聞專業主義也在不斷邁進。在報紙類型上,不僅有《申報》、《新聞報》這樣的商業化報紙,也有《大公報》這樣高品位的精英主義報紙,同時也有官辦報紙。在專業主義理念上,不僅有新紀《大公報》所提倡的「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辦報宗旨,也有邵飄萍關於新聞應獨立於政府、聽命於人民的主張。在專業主義實踐方面,胡政之隻身一人采訪巴黎和會,北大新聞學研究會成立開始對新聞學進行系統研究,1941《大公報》獲得密蘇里新聞學院頒發的最佳新聞事業服務獎章。
在改革開放的30多年裡,「專業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成為重構媒介和新聞從業者的社會角色與功能、改變新聞從業者群體結構的重要象徵資源,具有「解放」的作用。[5]中國新聞事業又重新回歸了新聞本位的理念。新聞媒體提倡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基本原則、主張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的基本方針、實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實踐活動。
3、新聞專業主義的困境
新聞專業主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在商業主義大環境中消費主義的弊端,避免了社會在「超真實」的媒介模擬過程中「內爆」的危險。它引導公眾無限的接近真相,培養公眾高雅嚴肅的文化品位,以及充當一個公共論壇的角色。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實踐的深化,新聞專業主義逐漸遭到了理論和現實的挑戰。
(1)不能獨善其身的新聞業。主要體現在專業主義中假定的中立性和獨立性其實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媒介在與外部環境的互動中,只能將新聞以「模擬」和碎片化的方式呈現,這里沒有絕對的客觀和絕對的真實。正如布爾迪厄的「場域」[6]理論所揭示的那樣,新聞場不斷受到來自經濟場和政治場的共同擠壓。實際上,大多數新聞界在運作時,都會和政府、政黨、有勢力的經濟利益以及其他權威有密切的關系……它們更應該被認為是帶有特定目的的特定意識形態。[7]特別是當專業主義挑戰國家利益和社會既定秩序時,媒介通常站在國家和社會一邊。 (2)媒介邏輯的自說自話。新聞業雖然在專業主義的約束下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但是這種約束大多以媒介自律的形式存在,而且都是自願性質的,政府和法律因為新聞自由的原因而很少介入其中。因此,作為相對自主的空間,新聞場有其自身的內部結構和運行機制。這就難免導致了新聞的產生只與傳播本身有關,與內容、目的和效果無關,媒介組織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邏輯中(可能是無意識地)而無視大眾和社會的感受,這集中體現在「把關人」和議程設置方面。「這種鏡子游戲照來照去,最終營造出一種可怕的封閉現象,一種精神上的幽禁。」[8]
(3)真真假假的擬態環境。批判學派認為真實、客觀、新聞價值和新聞生產慣例,以及新聞行業自身的媒介邏輯,無一不屬於文化工業的組成部分,因而在性質上無疑是為現實社會秩序服務的「肯定性文化」之一。[9]我們腦海中的世界只不過是媒介模擬出來的擬態環境,而媒介也在不斷促使我們消費以獲得一種滿足感和虛幻感,並順從的維護既定的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使我們形成了真實和意義模糊不清的虛假意識。
二、中西方新聞專業主義比較
1、作為「公共領域」的媒介
公共領域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漢娜·阿倫特所提出,而我們所最熟知的關於這一概念的論述和研究則要非德國政治哲學家哈貝馬斯莫屬。所謂資產階級公共領域,是指「公共權力領域與私人領域的中間地帶,作為公眾聚集的領域,它主要的功能在於提出批判,形成公眾輿論……公共領域的精髓在其批判性」。[10]
現代大眾傳媒是公共領域的一部分,具有公共論壇的屬性,公眾可以通過這一論壇對公共權威進行批判和監督。哈貝馬斯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一書中提到:「傳播信念的報刊是公眾的一個討論機制,它首先關注的是確立公眾的批判功能。」[11]而新聞專業主義也強調新聞媒介應承擔起反映民意、形成輿論和維護公眾利益的責任。
從上述論述中我們看到,公共領域與專業主義的表述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以中西方近現代兩份大報為例:無論是主張「不偏不倚、無私無畏」的《紐約時報》,還是堅持「四不」方針的《大公報》,都深深的展現出了新聞專業主義獨立自主、客觀公正的內涵。兩份報紙都獨立於政府,並介於公共權威和私人領域之間,它們針砭時弊、監督政府和為民請命的辦報宗旨自然也體現出公共領域的特質。
2、被控制的媒介組織
如上圖2-1所示,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的媒介組織,其不但要來自政治、經濟和社會(包括文化、公眾利益等)這些外部因素的制約,還要受到組織內部自身場域內在邏輯和游戲規則的制約。可以說,新聞專業主義是媒介組織在與商業利益、政治制度、公共利益和自我制衡的互動中產生的。媒介不僅可以影響政治、社會、經濟,同時也不得不遭受這幾個方面的嚴格限制,它們會遭遇一些壓力集團的控制、經濟利益的裹挾、意識形態的偏見和社會大眾的反饋。與此同時,媒介組織內部也會受到組織結構和具有不同背景、經驗、個性的新聞工作者的相互制約。由此可見,這種互動是一種矛盾和張力的體現。從這一點來說,中西方的專業主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然而,從第一章的分析中我們能夠看到,中西方的新聞事業有各自的經濟模式、政治制度、思想根源和歷史環境。雖說中國新聞專業主義有「西學東漸」的成分,但二者仍有明顯的差別。
3、中西方專業主義的區別
(1)個人主義與職業報人。西方一直奉行的是自由主義經濟模式,這一理論主張自由市場理論和有限政府理論,呼籲個體解放和人的自由發展。在此影響下,西方新聞專業主義主張「觀點的自由市場」和「真理的自我修正」,其主要受到來自經濟場的壓力,而政治場則一直被各種自由主義理論所壓制,公眾利益在一定時期的「槍彈論」概念下也被忽視。因此,在自由市場和司法體系較為完善的條件下,各種力量相互制衡促使媒介呈現多元化發展,新聞行業也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行業規范,並造就了一批具有良好素質和專業技能的職業報人。
家國天下和文人論政。專業主義在中國有多個傳統的淵源,面臨各種力量的制約,在實踐中具有碎片和局域的呈現。[12]中國自古以農業立國,以家庭為本位的自然經濟帶來了強調群體共生的宗法式的社會關系。[13]「國即是家」的思想傳統使得中國知識分子普遍具有國族傾向和士大夫情懷,他們主張文以載道、經世致用的儒家思想,因而中國的新聞專業主義主要受到來自國家與政治的壓力,並深深地印有愛國主義的烙印,而作為新聞事業最基本的社會功能——報道新聞、傳遞信息則被放到了次要位置。相比西方的職業報人,中國的報人背負了更加沉重的包袱,他們感多心懷家國天下,主張「文人論政」,「抱著『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企圖以文章報國」。[14]
【參考文獻】
[1] [7] 麥奎爾,崔保國 等譯.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 [9] 黃旦.傳者圖像:新聞專業主義的建構與消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 [4] [5] [12] 陸嘩,潘忠黨.成名的想像: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新聞從業者的專業主義話語建構[J].新聞學研究(台北),2002(71).
[6] [8] 皮埃爾·布爾迪厄.許鈞 譯.關於電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0] 石義彬.單向度、超真實、內爆:批判事業中的當代西方傳播思想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11] 哈貝馬斯.曹衛東 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13] 吳廷俊,范龍.《大公報》「敢言」傳統的思想基礎與文化底蘊[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2 (3).
[14] 李金銓.文人論政:知識分子與報刊[C].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李 瓊

E. 專業主義的內容簡介

是人才太少,還是不夠專業?
任何人都能成為專家!
你是一流的商務人士,還是一般的上班族?
差別就在這里!
真正的專業人士必須具備四種能力:即先見能力、構思能力、討論的能力以及適應矛盾的能力。專業主義一書正是以這四個角度警示人們重新思考專業的內涵與效用,培養並吸納專業人才。對於企業而言,本書匡正了世人對「專業」的誤解,管理者可按圖索驥,尋覓真正的一流人才;對於個人來說,該書著眼於專業人才的培養與修煉,為職業人士指明了一條修身之道。

F. 什麼是「 媒介專業主義」

媒介專業主義是美國政黨報紙解體之後在新聞同行中發展起來的「公共服務」的信念,它是「改良時代行政理性主義和專業中立主義總趨勢的一個部分」。在理論上具有一種理想主義色彩和強烈的道德主義傾向。它強調的是新聞從業者與新聞工作的普適性特徵:它是一種意識形態,是與市場導向的媒體(及新聞)和作為宣傳喉舌的媒體相區別的,以公眾服務和公眾利益為目的、以實證科學原則為基石的意識形態;它也是一種社會控制的模式,是與市場控制與政治控制相區別的、以專業知識為基礎的專業社區控制模式。

G. 什麼是專業主義

首先,很感謝您向我提問
但我只能向您說一聲抱歉,
因為這個問題我不能做出一個非常准確的答復
如果非要我解釋的話,我只能按照我理解的回答
「……主義」在英文中的翻譯是加後綴ism
-ism有什麼的思想的意思
所以在我看來專業主義的理解可以是專業的思想
再說得通俗點我的理解是作為一個專家所必須具備的哪些思想,哪些技能和專長
這是我個人的理解。除此之外還有大前研一先生的理解,也一並提供給您。
在大前研一的概念里,專業主義是對消費者負責,本著這樣的商業態度,才是真正的專業主義。 他認為真正的專家必須具備的四種能力:先見能力、構思能力、討論的能力、適應矛盾的能力。
具體的您可以參考一下他的書籍《專業主義》
以上這些材料您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整合下,
相信可以得到您想要的答案。
最後,再次感謝您向我提問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讓您滿意。
謝謝!

H. 新聞專業主義是怎麼回事,它和專制主義是一個概念嗎

一、對新聞專業主義的介紹
專業主義(professionalism)是資產階級新聞學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聞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聞職業規范。新聞專業主義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觀性新聞學,一是新聞媒介和新聞工作者的獨立地位和獨特作用。新聞專業主義、客觀性新聞學和新聞媒介的獨立性這些概念,是相互交叉的,它們都是歷史的產物,經歷了發展變化。了解這些概念、歷史及其變化,對於中國的新聞工作者也許不無裨益。
1.新聞專業主義的由來
美國建國以來,大眾媒介逐步贏得了新聞自由——「報業自由」(也稱「出版自由」)、言論批評自由(也稱「表達自由」)和信息獲取自由(也稱「人民的獲知權」或「知情權」)。大眾傳播媒介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十分積極的角色。美國社會建立在自由市場經濟和個人表達自由的基礎上,早期爭取新聞自由者對「新聞自由」的理解是——我行我素。
然而,報業的出版自由並非人民的表達自由。自19世紀以來,思想家們已經發現,人民之間的權利並不平等。在美國商業化的大眾傳播媒介那裡,私人利益正在侵蝕公共生活。
美國報業從一開始就不是理想的公共精神載體。最初,它們格調低下,為政治偏見所左右。後來,它們變得越來越關注廣告,越來越注重經濟利益。媒介的經濟獨立和市場運作,產生了另一個權力中心。公眾認為,在民主社會中,媒介被賦予極大的特權;然而它卻不承諾,或者在更多的情況下,不履行對社會的義務,這是說不通的。於是,媒介的社會責任理論應運而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芝加哥大學校長哈欽斯(RobertM.Hutchins)為首的出版自由委員會在其經典性的《一個自由和負責的報業》文件中正式號召新聞媒介專業化。
新聞工作者發展出來的追求信息的新聞專業模式,是世紀之交出現的現象。早在1896年,美國人奧克斯(AdolfOchs)購買《紐約時報》之後,提出「高尚的新聞政策」、「獨立公正的評論」和「正確詳盡的新聞資料」三大目標,與刺激性的黃色新聞相對抗。從此新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03年,普立策向哥倫比亞大學捐助250萬美元,建立新聞系並設置新聞獎金,以培養和鼓勵專業人才。1908年,美國第一所新聞學院——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誕生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專業主義的思想深入人心,美國新聞工作者開始尋找適當的專業規范。1923年,美國報紙編輯人協會制訂《報業信條》,美國記者公會於1934年制訂《記者道德律》。美國的廣播(1937年)和電視(1952年)也各自擬定了對行業的規范和准則。在出版自由委員會報告後的50年間,委員會的多數建議成為新聞界自律的基礎。
與自由化的美國報紙不同,美國的廣播電視從一開始就受到法律的規范,被要求作公共信息的運載渠道,服務於「公眾的利益、便利與必需」。廣播電視順利地投入專業主義的主流。
2.新聞專業主義的內容
新聞的專業主義是美國政黨報紙解體之後在新聞同行中發展起來的「公共服務」的一種信念,它最突出的特點,是相信可以從非黨派、非團體的立場客觀地報道新聞事實。新聞專業主義的目標是服務於全體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團體。
傳統上,新聞不是專業(profession),新聞工作者不被認為「專業人士」(professionals)。專業人士是指有專門知識並組成特定行業的人,他們受過專門的教育,有體面的職業,例如醫生、律師、建築師或教授,受人尊敬,社會地位較高。最初的新聞工作者來自印刷行業的發行人或工人、學徒,是一些東奔西走道聽途說的「包打聽」,社會形象不好,經濟政治地位也不高。當然,目前的新聞專業與歷史悠久的傳統專業仍然是有區別的:醫學、法律、建築都有系統的知識體系,專業人士多數來自學術的高層。在就業於傳統的專業前,需要專門的訓練,通過考試後持證上崗;同行學術評議委員會對其能力進行鑒定,也是專業生涯中必備的程序。這些與新聞專業有所不同。不過,一旦冠以「專業人士」的名稱,美國新聞工作者社會地位陡增,職業形象煥然一新,在人們的心目中成為穿著體面、出入高層,進行社會信息鑒別的把關人、對社會輿論具有判斷作用的仲裁者。
不同專業有不同的專業哲學,即最高的信念。理想的法律專業的信念是「公正」;醫學專業的信念是「救死扶傷」,新聞專業呢?新聞專業主義者說——新聞專業的最高理想是傳播真實、真相或真理(truth)。(Patterson&Wilkins,第17頁)
但是,這個信念是有問題的,在人類歷史上,真理的標准一直在變化著。對謊言和真實的判別也是困難的。在「面對面」的人際交流中,人們容易區分「謊言」和「真相」的界限。但是,在媒介化了的現代世界,真實的概念非常難於把握。
既然真理如此地眾說紛紜,既然真相如此地難於識別,新聞工作者便退而求其次,追尋簡單的事實(facts)——由此產生新聞的客觀性。客觀性是一種使新聞工作者將事實隔離於觀點、從而避免個人偏見的規定,或機制,它要求新聞工作者站在中立的(neutral)立場上,以客觀性的方法報道新聞、反映觀點。
按照新聞專業主義的理論,報業是一種自治的體系,它必須對政府、對政黨、對政客採取一種獨立的和批判的態度,否則便不可能保持它在公眾中樹立的「保護者」形象,便不可能擁有公眾的信任。而良好形象和高度信任,是媒介贏得市場的重要資本之一。
作為消息的發布者和事實、觀點的反映者,歸根結底,新聞事業是以它的公信度立足的。
對西方的新聞專業主義,也有許多需要破除的「神話」。
客觀性被認作「負責的新聞業」的標志。客觀性是資產階級新聞學最重要的價值觀,是新聞活動方式的巨大進步。但是,西方學者根據大量證據指出,某些客觀報道本身便是有偏見的,盡管這種偏見往往是隱含著的,不易察覺的。而且,新聞事實也不可能是完全中立的、無價值判斷的對真實世界的純客觀的反映。新聞不是直接從現實事實中產生出來的自然現象,而是新聞行業的產品,是對客觀事實進行高度選擇後的解釋。
新聞專業主義對政府可見的獨立性是西方媒介社會地位的基石。然而,這種獨立性並不像媒介人竭力表現的那樣真實。美國新聞媒介對政府的監視是為鞏固資本主義的政治體制服務的,是「小罵大幫忙」。而且,大眾傳播媒介還忽略了自身權力的膨脹。對於這種未經民選而膨脹的「第四權力」,似乎無人能夠監督或制約。因此,人民的權利始終是一個問題。
3.新聞專業主義的作用
關於大眾傳播媒介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使命,傳播學先驅拉斯韋爾指出了明顯的三項功能:巡視環境、組合社會和傳承文化。傳播學創始人施拉姆則使用了更簡潔的表述方式——監視者(watcher)、論壇(forum)和教師(teacher)。自由主義者分配給媒介的「看門狗」(watchdog)任務,是大眾傳播媒介最重要的新聞輿論功能。
在實施媒介這些功能時,新聞專業主義有兩個最主要的特徵——中立的把關人和客觀的反映者。客觀性和中立性是新聞專業主義的特徵,並由此發展出一套專業的理念和技巧。
「把關人」模式強調必須發現和散布重要消息。新聞專業主義要求把關人在作必不可少的抉擇時,按照「新聞價值」的中立標准而非個人好惡進行取捨。同時,新聞工作者用「客觀性」表明其報道的可信性,從而提高自己的專業地位。
中立的立場、客觀的報道並未消除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新聞事業內在的矛盾。不過,它的確為所有與新聞有關的人提供了一個可以操作的判斷標准,因此成為通行的基本新聞價值觀。
新聞專業主義加強了新聞工作者對自我職業形象——追求真理、服務社會——的心理需求。美國新聞工作者將專業的規定內化為對自己的約束,在具有商業和政治雙重性質的機構中,他們強調自己是公共利益的保衛者。新聞專業主義者相信進步、理性、普遍的真理或標准,同時,相信躋身於統治集團的可能性,即,他們既有財富和參與權,同時卻又是獨立的。新聞工作者與其老闆討價還價,贏得了專業的自治。媒介承擔著警戒和守望社會的監視職責,把人民的關切、人民的意志傳播到各個角落。專業主義者不僅是自己權利的捍衛者,而且是人民權利的捍衛者。媒介經濟的繁榮與新聞專業的神聖也很合拍。新聞部與廣告經營部相互分離。在「專業主義」的旗號下,美國媒介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
客觀性從整體上為新聞媒介提供了合法的途徑。隨著媒介經濟來源的改變,新聞的定義和外觀也改變了。狂熱的觀點和表述失去了市場;公平和平衡的編輯方針伴隨著客觀性的寫作方法開始大行其盛。在資產階級新聞事業中,客觀性起先是職業精神的關鍵信條,後來則成為新聞實踐的「策略性程式」——它保護新聞工作者免受各方面的攻擊。
二、對客觀新聞學的分析
自20世紀以來,客觀性的實踐准則逐漸在世界新聞事業中占據主導地位。它是新聞事業的自我規定,是新聞工作者取信於人的重要途徑。客觀性成為新聞界內外公認的標准。
「客觀性」是西方新聞工作者自我保護的有效屏障。因此,它有時被西方新聞工作者看作護身符。客觀性在西方雖然已經趨於沒落,但在中國,卻還是一個有待實現的目標。
1.客觀新聞學的基本思想
「客觀性」的視覺象徵,是一個360度旋轉的人眼——它意味著脫離了任何個人偏見、情感和觀點的觀察。(Patterson&Wilkins,1991,第19頁)現在,這一圖像已經成為電視新聞的典型符號(《東方時空》、《焦點訪談》),也就是中國人所謂的「眼見為實」。
客觀新聞學要求對事實進行准確的報道;同時,它禁止在報道中公開地採取立場。客觀新聞學將「客觀事實」和「主觀意見」區別開來。它的主要假定是,新聞事實是客觀的,對每個人都同樣有效;個人的意見則是主觀的,對他人而言缺乏合法性。新聞工作者對客觀性的信念就是對「事實」的信任和對「價值觀」的不信任,以及在新聞中對二者必須分離的承諾。
西方新聞工作者說,他們的專業職責是向公眾提供「客觀的」事實。從某種意義上說,思想、觀點、輿論也是事實,是社會中發生的現象。對此,客觀性的要求是,全面地、中立地、平衡地報道爭議的問題,讓人民了解各方面的意見,以便做出自己獨立的判斷。也就是說,新聞媒介是觀點的報道者,而不是意見的鼓吹者。
客觀性是一種特殊的民主和多元的表述,它可以同時面對企業家、公共官員、勞工大眾以及媒介的廣告客戶。新聞事業的客觀性是通向「合法」和「可信」的途徑。
客觀新聞學的思想也經歷了發展和變化。現在,根據公認的原則,客觀性僅僅意味著,新聞業者必須避免偏見,避免歪曲,盡可能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如實進行報道。
2.客觀新聞學的發展變化
客觀報道的來源已不可考。有人說,它來自電報和通訊社,因為要向各種不同觀點的用戶提供信息,所以媒介必須保持中立的立場;也有人說,它來自商品化的大眾報紙,立足市場、依賴市場的特點使這種報紙既可能、又必須成為大眾的公共服務者和代言人。客觀性是商業媒介的職業需要,新聞業提供的產品就是——「事實」。
在許多與傳播有關的技術發明中,照相術的發明給予人們特別的啟示,成為「准確」和「真實」標準的最高境界。早期的照相術似乎是對真實世界的真實描繪。電視的出現對客觀性的影響更大,電視新聞反映「真實」的效果一目瞭然。通過電視技術的透明幻覺,它使觀眾似乎直接看到了未經人為操縱的外在世界。70年代出現的電子新聞采訪設備(ENG)和80年代出現的衛星新聞採集設備(SNG)又使客觀報道的可能性大大前進。全球實時直播使事件與報道之間的差距進一步縮小了。雖然有機器性能和選材角度的局限,它仍然使人民直接看到了事件發生的許多情景。
然而,事實是可以操縱的,絕對的客觀公正是不可能達到的。隨著時代的進步,已經無人相信「純客觀」的新聞了。到了20世紀20年代,許多西方新聞工作者已經認識到,客觀性是值得追求但永遠不可能完全達到的目標。學術界也普遍接受這樣的觀點:沒有純粹的事實;只有人對事實的構造和解釋。
但新聞工作者又普遍認為,這種解釋應該而且也可以採取一種客觀的形式,這種構造應該而且也可以採取一種專業所允許的規則,從而使主觀意志對客觀事實的沖擊降到最低限度。於是,客觀性從一種信念變為一種程式,變為一種對新聞事實的處理常規。
3.客觀報道的實踐方法
19世紀30年代,美國便士報《紐約信使報》的出版人兼編輯本內特(JamesG.Bennett)提出了「記錄事實、免除誇誇其談和添油加醋」的要求,在層層把關的編輯部,竭力排斥新聞報道的主觀性和選擇性成為嚴格的新聞信條。久而久之,客觀報道的技巧變成一種信念、一種標准、一種價值觀,也成為一種程式。
客觀性方法成為一種「文化形式」,有技術的符號和實踐的准則。這種方法表現在:對所有不為人所熟知的引語均使用引號;確切指出新聞的來源;以適當的(符合事實的)邏輯結構和組織信息;對公共議題表達所有相關方面的觀點,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電視的「客觀」報道給予觀眾更大的新聞「可信性」。傳統的爭議「平衡」,在電視屏幕上也有人格化和視覺化的體現——演播室中被采訪者一左一右的布局、議會里政府官員與反對派政客的對陣、大街上警察與示威者隊伍的沖突,等等。
西方新聞媒介創造了一種不同等級結構的新聞流派,以不動感情的「硬新聞」為基礎和標志。但媒介也讓少量新聞工作者去做表達價值觀、提供解釋、發出號召甚至提起辯論的工作。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媒介仍然自稱是客觀的——它以平衡的各個方面、高高在上的裁判立場和公共利益的口號,提供辯論的場所,報道各種觀點。
傳統的客觀性方法主要應用於「硬新聞」,即「直接新聞」(straightnews)中,這是對新聞事實的簡單處理。對於一般新聞報道所不能解決的深度,在涉及背景的深度報道,特別是反映觀點的評論中,新聞工作者發明了其他表示客觀性的方式。
20世紀20年代,美國報業發明了特稿社政治專欄作家的形式,這是解釋性報道(interpretivereporting)的起源。解釋性報道仍是屬於客觀性的一種報道方法。在信奉解釋性報道的新聞工作者看來,直接報道是陳舊的,簡單化的、淺薄的客觀形式;而解釋性報道則具有全面的、深入的客觀性。解釋性報道設計出一些特殊的顯示客觀性的新聞種類:背景材料、專欄分析、電視的雜志節目等等,將解釋性內容小心地插入雙方的觀點和新聞報道之間。在報道爭議問題時,客觀性鼓勵記者採用新聞來源的觀點而不用自己的話,通過專家和有關方面的參與,以傳統的平衡方式達到解釋的目的,而不採取任何一方的立場,更不赤膊上陣,自作主張。因此,媒介仍是客觀的引述者、報道者,而不是真正的解釋者。
如果說,解釋性報道主要是在事實的報道中加入分析和觀點的話,調查性新聞(investigativejournalism)則更多地是對報道事實的增強。調查性新聞告訴公眾的,不是簡單的、表面的事實,而是新聞工作者積極參與、深入發掘的結果,是以思想和觀點為導向、以隱藏的內幕為內容的對重大事實的揭露。調查性報道,特別是搜尋丑聞的調查性新聞,可以追溯到19世紀美國的「扒糞」新聞(muckrakingjournalism,亦即揭露醜聞的新聞)。但是,揭醜報道遵循客觀性的常規,採取的方式也是「客觀報道」的。
此外,一種被稱為「新新聞主義」(newjournalism)的報道方法也出現了。新新聞主義關注的是在公開的新聞事件背後的內幕和幕後的情況,並以獨特的主觀方式觀察,以文學化的筆法報道。這種評論式的報道方法很有感染力,但也帶來對「新聞」本質的爭議,它還帶來「小報式的」煽情主義傾向和新聞報道的娛樂化弊端。報紙由於電視新聞的活躍,開始轉向時尚性、休閑性的非事件性報道(所謂「生活方式」報道),這種「軟性」新聞已經不是原本意義的「直接新聞」了。商業電視節目也受到「小報化」的影響。美國各大電視網的雜志型新聞節目越來越重視娛樂包裝了。但是,美國電視網的新聞主管說,每晚新聞報道節目——直接的硬新聞——仍然是全部新聞節目的核心和靈魂。
同時,一種特別注重技術及其客觀性的社會調查性新聞卻發展起來,這就是精確新聞主義(precisionjournalism)。精確新聞主義採用社會學及其他社會科學的途徑,使用民意測驗、內容分析等數量化方法,專門以「硬數據」作為新聞報道的內容,以體現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和精確性。精確新聞強化了新聞的「客觀性」特徵。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實踐,客觀性始終是西方新聞報道方法的主流。
4.新聞客觀性的實用價值
到了20世紀末期,作為理想的新聞客觀性在西方已經動搖了。但是,美國新聞工作者仍然將其視為專業的一個基礎信條;同時,新聞報道的實踐方法雖然發展了,但是,新的報道方式並未改變新聞學總體的客觀性格局。
西方公眾對客觀性有許多批評。保守的右翼批評家指責新聞工作者具有自由主義的偏頗,過分熱衷於「扒糞」。左翼批評家說新聞媒介以「客觀公正」的面目服務於政府和大企業的利益。個人和團體則紛紛指控這個或那個報道不公平,有偏見。但所有這些批評共同的假定是,客觀性至少是可能的。顯然,新聞的客觀性已成為社會的共識。
許多社會科學學者說,新聞不是客觀的;新聞不可能是客觀的;新聞也不應該是客觀的。新聞客觀性是危險的理想,是一種控制策略,是社會中一部分人用以掌握其他人的方法。同時,他們又認為,客觀性是有效的傳播手段,是「一個不會死的上帝」。(HackettandZhao,1998,第8頁)
客觀性已經成為一種世界公認的新聞語匯和報道模式。它代表了現代社會對新聞事業的常識、期望,是人們構思、定義、安排、評價新聞文體、新聞實踐和新聞機構的標准。在全球化的今天,「客觀公正」已成為國際新聞業的共同標准,是當今統治性的新聞信條,是記者必須遵守的常規做法。
學者說,客觀性並不意味著我們總是能發現真相,而且僅僅發現真相,特別是在迅速和混亂的新聞環境中;客觀性的可能和價值在於——它是理解世界的途徑。客觀性是判斷信息可信性的多元標准和可行方法。(Lichtenberg,1996,第235~240頁)
同時,客觀性能較好地解決媒介與社會各個方面,特別是媒介與政府和人民的關系。只有在「客觀性」的准則下,媒介才可能既獲得可靠的來源又不犧牲它們「獨立」和「中立」的自我形象。它也才可能向社會的方方面面推銷它的新聞產品——事實與觀點。
客觀性是新聞從業人員抵禦攻擊性批評的一種策略程式。因為人們分不清判斷是理性的還是懷有偏見的,因此記者最好表現得中立,似乎沒有判斷。客觀性「強調的是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是為即使是事實也不可能被信任的世界設計的。」(HackettandZhao,1998,第41頁)它是一種新聞工作者自我保護的方法,可以免遭上級斥責和誹謗訴訟,可以避開新聞報道所隱含的價值觀及其帶來的其他後果。
當然,新聞客觀性的思想和方法也是需要改革的。作為新聞道德,客觀性要求新聞工作者不讓自己的先入之見蒙蔽自己的眼光,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什麼也不看,或者他們不應該發現意義或揭示爭議。同時,公眾可以相信新聞業的客觀性理想,並不一定要相信,任何新聞媒介及其個人都是客觀的。客觀性是相對合理的境界,而不是一種形而上學的絕對標准。
輿論監督是當今重大的社會課題,應該廣泛深入地調查研究、總結經驗。西方新聞專業主義和客觀新聞學經過理論的批判和實踐的修正,是比較豐富、可資借鑒的職業經驗。

I. 什麼是新聞專業主義

新聞專業主義(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在19世紀末開始形成,強調傳媒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子系統的收集、整理、傳播信息的功能和責任。

在此基礎上,它還包括一套關於新聞媒介的社會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規范新聞工作的職業倫理,一種服從政治和經濟權力之外的更高權威的精神和一種服務公眾的自覺態度 。這種原則著眼於受眾的知情權和接近權,以「公正、公開、公平」為目標取向,強調社會責任意識。

1940年代,以哈欽斯為首的出版自由委員會歷時4載,提出了報告——《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在這個經典性的文件中,正式號召新聞媒介專業化:「我們建議報業將自己的職能視為從事專業那樣標準的公共服務。 」委員會說,徹底的積極的可依賴的自由便是——責任。它贊揚了一些業已存在的做法。

在西方媒介史上,把受眾當作公民,在理論上集中體現為社會責任論的出現,在法律上則突出表現為現代知情權(知曉權)在觀念上的提出和法律上的確認 。

新聞專業理念下的「受眾導向」強調的是受眾的需要,強調媒介作為社會子系統的責任和功能。在新聞選擇過程中,有價值的新聞應當能夠最大程度的滿足受眾作為「公民」應有的信息需要。

新聞價值的判斷不僅來源於受眾的喜好,更來源於具有社會責任的從業者從大眾立場出發的精英意識。新聞專業主義理念將新聞報道作為一種社會責任,強調最大程度地向大多數市民提供信息,使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地了解周圍的環境。「在實施媒介這些功能時,新聞專業主義有兩個最主要的特徵——中立的把關人和客觀的反映者。」

補充日期: 2003-10-17 14:04:38

轉換行政職能完善行業規范體系

實現新聞專業主義,單靠新聞從業者個人的專業自覺還不夠。用職業社會學的觀點看,一個行業的自律,是這個行業邁向專業化的重要標志之一。目前我國各級新聞機構的主辦、主管單位是各級黨政部門,行業規范體系尚未建立。行政職能面臨轉換,這是新聞專業主義發展的必由之路。

建立新聞仲裁機構和投訴委員會。在公安部門介入調查之前,陳傑人已經在諸多壓力下提供了被采訪對象的全部資料。他的行為是自覺而無奈的,因為在我國沒有一個專門的機構為他的職業行為評判。而根據國際通行做法,通常先由新聞傳播學者、律師、政治經濟各界人士組成新聞仲裁機構受理人們對新聞單位的投訴,這就在司法介入之前為記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緩沖帶。如美國明尼蘇達州新聞評議會,1971年由明尼蘇達州的報社和電視台共同創建。評議會的24位成員,只有12位來自新聞媒體,另外12位來自社會各界,還有最高法院的一名法官列席聽證會。評議會的款項來自新聞機構和非新聞機構的捐款。③還有英國的新聞投訴委員會,瑞典的報業榮譽法庭,其他如法、德、意、韓、丹麥等世界各國也在戰後成立類似機構。香港法律改革咨詢委員會建議政府牽頭成立相關的評定委員會,以接受社會團體和受眾對報刊越軌行為的投訴,並進行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定。

完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在國外,律師資格、醫師資格由法律授權的行業組織社會團體頒發。目前我國記者的記者證由國家新聞出版署頒發,鑒於新聞事業的特殊性,尤其是社會主義國家新聞媒體喉舌作用的不可動搖,由行政機關頒發記者證的制度具有諸多優勢。但我們同時可以學習西方國家的職業資格認證的完善體系,建立諸如職業培訓制度、定期考核、不良記錄處罰等制度,變媒體內部的紀律處分為開放的行業監督。新聞媒體或者新聞記者的違法及犯罪行為可以被各部門法律法規所規范,其違背職業操守和行業規范的行為則為行規處罰。輕則警告、沒收稿酬和其他不合理收入,重則吊銷記者證。

建立讀者消費協會,任用「讀者編輯」和「意見調查員」。新聞出版署原副署長梁衡曾指出,「新聞具有四種屬性」。政治屬性是其指導主旨,信息屬性是其立身根本,文化屬性是其傳播和積淀歷史的承載,而商品屬性則是市場經濟下新聞事業生存發展的重要因素。從表面上看,讀者常常以低於價格的成本購買新聞紙,但事實上在注意力經濟的今天,讀者為廣告付出的精力與時間也是其消費信息產品的重要成本。因此,嚴格地說,讀者就是消費者。英國曾在1997年大選期間,自發性記者團通過的《媒體宣言》呼籲建立了消費者協會。如同消費者遇到商品質量問題一樣,讀者可以向協會投訴,此類投訴可以包括直接有所指的新聞侵權,也可以包括缺乏事實依據、違背新聞規律、違背公共利益但不直接侵害受眾個人權利的行為。向讀者消費協會投訴讀者可以舉證,協會也負責調查工作。讀者消費協會可以設立在記協,也可以設立於新聞行政主管部門。

我們同樣可以學習美國曾經設立的「意見調查員」和英國許多媒體設立的「讀者編輯」。美國的意見調查員是新聞機構內部的良心,聽取讀者的投訴是他們的工作。許多報紙每天都公布意見調查員的電話號碼和E-mail地址,收到投訴後,他們會與有關的記者進行討論,或者把投訴內容用於專欄寫作的素材,為報紙的行為作出解釋,也對其提出批評。讀者編輯在媒體工作,但在讀者中產生,工作完全獨立。(作者:胡濱斌)

J. 什麼是專業主義精神

不斷追求創新、不斷追求卓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