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漢諾威世博會 中國館 的設計理念。最好是有關於其中中國元素詳細的文字介紹。中英文均可。
【參考文獻】
1、仝冰雪《世博會中國留影》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9年4月;
2、蔡軍、張健《歷屆世博會建築設計研究》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9年4月;
3、鄭時齡、陳易《世博與建築》東方出版中心2009年4月。
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中國館
2005年日本愛知世界博覽會,主題為「自然的睿智」,由於主辦方提供了統一標準的建築給各參展國使用,中國館設計的重點主要放在建築外立面改造和室內展示兩方面,愛知世界博覽會的中國館設計主題為:「自然、城市、和諧——生活的藝術」,展示面積2300平米,中國館主展館由五個部分組成:生命之樹主造型、華夏文明之旅大型多媒體浮雕牆、紫檀齋、水晶影視廳、中國禮品售賣廳。外觀採用大紅色彩,建築正面上部是紅色鮮艷的12生肖剪紙圖案、側面是浮雕的百家姓漢字造型,圍繞牆面下部是泛出青銅色的九龍壁浮雕。室內展示設計引入了仿生設計理念,在生機盎然的綠色環境中,圍繞7株頂天立地的「生命之樹」主造型為中心,生命之樹用中國的宣紙製成、結合現代影象技術、模仿了自然界水珠濺起的姿態和植物葉脈舒展的形態,以藝術化的手法表現自然的生機。
內壁是一圈名為「華夏文明之旅」的浮雕牆,長74.5米高9米的雙螺旋上升的,鐫刻著象徵中國5千年歷史的兵馬俑、編鍾、清明上河圖、百家姓等內容,並鑲嵌有多個大型多媒體電視屏幕,展演著中國12座代表性城市的自然、歷史、經濟、與人文景觀。還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的世博會設計是面向社會公開招標和競標產生方案的開始。
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中國展區 為加強中國館展出效果,中國貿促會此次使用永久性展館進行展出。中國是本屆世博會上唯一使用永久性展館展出的亞洲國家。
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中國館此次展出旨在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宣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取得的經濟建設成就,探討21世紀人類面對的問題及採取的科技對策和手段。中國館的主題區域由信息高速公路展區、未來航天展區、現代展區、古代展區和環幕電影五部分組成。
2. 德國2000年漢諾威世界博覽會的展館
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的循環利用,更突出地反映在此屆世博會的建築設計上,所有的圖20世博廣場中心的橢圓形膜頂舞台表演區展館均面向未來,自然資源得到了最大效率的利用,尤其是再生材料和天然能源被廣泛使用,強調建築的自然通風和採光以及節能效果[1]。展館形式簡單明了,外觀引人注目,既符合經濟生態學原則,又符合最高的質量標准和審美標准。其中,以日本館、荷蘭館和瑞士館最具代表性。
2000年9月23日,德國漢諾威世界博覽會舉辦中國館日活動,來自中國的文藝團體表演的功夫、雜技、民樂等中國傳統文藝節目贏得觀眾的陣陣掌聲。
中國館
中國館自6月份開館以來參觀總人數已超過250萬,約占世博會總參觀人數的四分之一,是世博會最受歡迎的展館之一。圖為觀眾踴躍參觀中國館。
日本館
日本建築師坂茂(shigru Ban)從材料和結構的特性出發,來切合世博會的主題,設計了這座建築史上規模最大、重量最輕的紙造建築,其骨架全是由再生紙管構成的,覆蓋牆面和屋頂的是一層半透明的再生紙膜,因此,不必人工照明。世博會結束後,這些材料全部回收利用,體現了「零廢料(zero waste)」生態設計理念,是此屆世博會主題最直接的體現,也是這次世博會最受矚目且成為廣泛討論的話題。日本館的成功建造,為今後的建築發展指明了方向,為人類解決居住問題提供了一條快捷的途徑,因而獲得了此屆世博會的大獎。
荷蘭館
被認為是本次世博會上最「酷」的建築,由荷蘭著名的MVRDV建築事務所設計。它的設計主導思想是「荷蘭創造空間」,因此,建築師們將典型的荷蘭風景豎向疊成一片片「三明治」,建成為40m高的塔樓,這也是世博會中最高的國家展館。這一設計強調了荷蘭人充分利用現有土地的能力,並以此來說明該國的土地是荷蘭人從大海中挽救出來的。整個展館由「屋頂花園」、「雨林」、「森林」、「根」、「園藝花圃」和「沼澤沙丘」6層疊加而成,有一個自給自足的風力發電系統和水循環系統。荷蘭館以這種全新的自然空間組織形式和自主的能源系統,向世人展示了他們運用現代技術,來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境界,也為城市空間未來的自然化問題提出了解答。
瑞士館
是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設計的,為此次世博會上最富有感覺意義的建築,也是對「人·自然·技術」主題的一個最激進的詮釋。出於對展館這種「臨時性建築」的最基本思考,他把技術、功能和內容有機結合,用3000m2松木堆砌成9m高的「瑞士八音盒」,「盒」中有「通道」、「內院」和「中庭」等,人們可以從任何一個角度不受限制地進入其中,這種空間結構也象徵著瑞士人的開放心理。展館也是一個為觀眾提供各種感官體驗的場所,身處其中的人們,可以嗅到樹木的芳香,感觸木村的肌理,感知自然的通風、陽光、雨滴以及豐富的自然光線變化,欣賞瑞士傳統樂器演奏的音樂,感受輕松與休閑。展館的建設體現了真正的生態環保理念,建築師放棄所有會損壞木材本身的連接方式,沒有釘子,沒有螺栓和黏合劑,板條之間的搭接、固定僅藉助於鋼桿和彈簧。世博會閉幕後,這一展館將被拆除,材料會在瑞士某地完好如初地被重新使用,設計師利用世博會這5個月的時間作為這些木材的「乾燥期」。
3. 誰知道哪裡可以下到清晰的漢諾威世博會標志
http://www.expo2010china.com/expo/shexpo/zlzx/sbdt/userobject1ai18821.html
4. 2000年漢諾威世界博覽會標志的設計者是誰
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界博覽會會徽設計者麥克蓋斯
這個資料也許對你有益吧,是歷奮博覽會的詳注
http://hi..com/zxm0323/blog/item/e1642ff5c94e0527bd310964.html
網址沒有幫你找到
5. 德國2000年漢諾威世界博覽會的規劃
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EXPO 2000 Hannover)的場地規劃是在中標者阿納博爾迪/卡瓦迪尼(Amaboldi/Cavadini,瑞士洛迦諾)、阿爾伯特·施拜爾及其合夥人事務所(Albert Speer & Partner,德國法蘭克福)和基納斯特·沃格特及其合夥人事務所(Kienast Vogt Parter,瑞士蘇黎世)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1]。他們本著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根據「不建任何在世博會後無用的東西」 的指導方針,進行世博會場地總體規劃,體現了此屆世博會的主題思想。
經濟實用的場地規劃
世博會場址佔地約160hm2,由東西兩部分展區組成。西部展區利用原90hm2的漢諾威貿易展覽會場地,經過適當的改造,成為世博會的主要場址,避免了不必要的征地。在這一區域中有18hm2的場地用於建造部分國家展館,這些國家展館在世博會閉幕後即被拆除、搬遷或回收,以節約漢諾威貿易展覽會園區有限的備用土地[2]。東部展區為新辟的克龍斯堡(Kronsberg)地段,佔地70hm2。這一區域建造的展館,分臨時性和永久性兩類。因此,在規劃中,東部展區在世博會結束後將發展成以居住為主的新市鎮,而永久性展館則發展成新市鎮的商業及休閑娛樂中心,如法國館用於銷售體育用品,中國館改為中國中心。這樣就避免了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博會後出現的「廢墟公園」的景象[3],解決了世博園周邊地區的後續開發問題,充分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
完美結合的新舊展區
由於原來的貿易展覽會場址和許多其他設施之間缺乏一個整體的聯系,因此,為了實現對世博會場址的可持續利用,規劃小組將新舊場館統一考慮,採用正交系統的城市規劃理念進行規劃。將原有90hm2的貿易展覽會場地組織成為城市空間上的有機整體,同時通過「聯合林蔭大道」(United Tree Avenue)和中央燈柱步行天橋(Exponale)將其與新開發的克龍斯堡地段連接在一起。聯合林蔭大道始於世博會西入口,經中央燈柱步行天橋通往世博廣場,形成了東西方向的軸線,成為整個體系的中樞。而其向北、向南拓展的綠色分支道路與之形成了正交系統,使整個場地充滿了結構感,使世博會建築組成幾個群體——綜合展廳群、主題展館群和獨立展館群,這些展館群也同樣布置成正交系統,從而形成了一個明了、易懂的框架結構,造成一種城市型的、圍合的空間氣氛。與此相對應,在展館群之間填充了一些大型的、線性的綠色空間,調和了各建築群體之間的關系。這種將展覽建築群和開敞空間進行有序安排的規劃,不但使漢諾威展覽會的原有地段得到了重新組織,而且也使它們與新辟的克龍斯堡展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人性化的空間設計和功能組織
漢諾威世博會場地的環境設計非常具有親和力,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展區的正交系統規劃,沿襲了漢諾威市明晰、現代、不刻意標新立異的城市設計風格,處處體現出對人的關懷。阿爾伯特·施拜爾領導的規劃組創造了一種簡單便捷的道路結構和功能分區,從而使展覽會的各個地段都能夠為觀眾所識別,便於遊客的參觀。另外,在各展館之間穿插了不同主題風格的廣場及帶狀綠地,如世博廣場、波浪公園、地球花園、發展花園等等,為人們創造了休憩娛樂的空間,同時也使展館群之間有一個和諧的過渡。現代化的設施,如四座燈柱步行天橋,為遊客進入展區游覽提供了方便。另外,展區內還設置了12處游戲平台,專職的兒童看護在此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帶領小客人認識世界。這些處處體現人文關懷的景觀設計,既保證了參觀者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又為戶外表演、戶外活動提供了場所。
6. 德國2000年漢諾威世界博覽會的影響
世界博覽會是由一國政府主辦,有多個國家或國際組織參加的國際性大型展示會。由於世博會舉辦時間長、展出規模大、參展國家多,是最具影響的大型綜合性國際博覽活動之一,因此它被譽為經濟、文化和科技界的「奧林匹克盛會」。
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作為一種「世博文化」,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它為人類探索未來提供了線索,為人類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它將先進理念與完美技術巧妙結合,回答了可持續發展這一當今世界最大的命題。它是人類發展史的一個創舉,是人類精神的一次慶典,必將永遠載入史冊。同時,我們學習、研究它成功的經驗,對我國舉辦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將是個有益的啟迪。
7. 上海世博會對德國漢諾威世博會的借鑒
漢諾威是德國北部下薩克森州的首府,第39屆世界博覽會於2000年6月1日至10月31日在這里成功舉辦,這是德國有史以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舉辦世博會。如今乘坐火車抵達漢諾威的人,一下車就能看到寫著「歡迎來到世博會之城」的大牌子。
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的主題是「人類、自然、技術:展示一個全新的世界」,希望傳遞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展示人類如何藉助技術的力量與自然和諧共處。根據統計,共有187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加了2000年的漢諾威世博會。魏爾市長說,舉辦世博會為漢諾威的城市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他說:「2000年的世博會對漢諾威市來說十分重要。直到今天,我們還非常樂意回顧當年的美好時光。漢諾威人能夠有機會接觸到非常多的不同的文化,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很大的改善,漢諾威也變得舉世聞名。我想,上海在成功舉辦世博會之後也會有和我們類似的經歷。」
正如魏爾所說的,世博會的舉辦給漢諾威帶來了許多積極的變化。早在1990年漢諾威獲得世博會的舉辦權之後,就開始籌劃基礎設施建設。當年漢諾威世博會的總投資達到近70億歐元,其中用於基礎設施的費用就高達40億歐元,包括地鐵、輕軌、火車站、機場等在內的100多個城建項目進行了改擴建。漢諾威人還在世博會場址附近按照生態標准建造了新的城區,使用低能耗的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
漢諾威市所在的下薩克森州州長烏爾夫表示,漢諾威世博會的舉辦不僅對漢諾威市,對整個下薩克森州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烏爾夫說:「我覺得有兩個很明顯的變化。首先是整個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機場、鐵路、公路等,有了很大的改善。直到今天,甚至是未來,漢諾威市都從中受益很多。此外,漢諾威人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觀,這得益於世博會期間他們對不同的文化、宗教以及語言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接觸。而漢諾威市本身也藉助於世博會的成功舉辦逐漸成為一個世界公認的國際化的、包容的、友好的博覽會之城。這些都積極地改變了漢諾威。」
在漢諾威世博會上,環境保護是各個參展國家試圖詮釋的主題之一。比如,當時日本館的網狀建築體是用覆以半透明的防水薄膜的廢紙筒搭建而成,世博會結束後,這些紙張全部回收,運回日本,用以製造學生的教科書和練習冊。
在建設場館的時候,漢諾威人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展館,對它們進行了功能改造,只新建了極小比例的新館。整個世博園由東西兩部分展區組成。西部展區主要利用原有的漢諾威貿易展覽會場地,將其改造成世博會的主要場址。東部展區為新建的科龍斯貝格區,這里也被分為臨時性和永久性兩類展區。臨時性展區在世博會結束後被改造成以居住為主的新城區,而永久性展區則改造成新城區的商業及休閑娛樂中心,比如這里的中國館就成了匯集中國醫療、文化交流、語言學校和餐廳等的多功能中心。
魏爾市長表示,漢諾威在舉辦博覽會,特別是世博會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希望能與上海同行分享這些經驗。他說:「通過舉辦2000年的世博會,我們積累了很多的經驗。我們也很高興在去年有不少的機會同即將舉辦世博會的上海同行們交流分享我們的經驗。能夠舉辦世博會對任何城市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上海應該為能夠舉辦世博會而感到自豪。」
今年是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成功舉辦10周年,漢諾威市為此從4月份開始舉行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而在即將開幕的上海世博會上,漢諾威也將會有精彩的表現。魏爾市長對此表示說:「今年的上海世博會上,漢諾威很榮幸地被邀請在上海世博會的城市最佳實踐區參展。漢諾威將展示以2000年世博會時新建的科龍斯貝格區為原型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的構想,這是一個獲得國際公認的方案,在水、能源處理以及適合人類居住方面,具有獨到之處。我們很願意把這個構想展示給我們的中國朋友。」
8. 請問誰有德國漢諾威世博會的標志系統(要清晰點的,網上找的都不清晰),我這急需要,先謝謝各位了~~~
http://wenku..com/view/ab0bacc65fbfc77da269b1e2.html
9. 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主題是什麼
人類、自然、科技
10. 如何評價2000年漢諾威世界博覽會的財政赤字
世博經濟-運行規律及特徵
多元性
從參與世博經濟的對象看,不僅舉辦城市本身參與其中,而且周邊區域和整個國家,甚至世界各國和相關國際組織都有不同程度的參與;從參與世博經濟的要素看,不僅有勞動力、資本、土地等有形要素,而且涉及管理、技術、信息等無形要素,具有多要素流動與配置的特點。
階段性
在世博會的籌辦、舉辦和會後各個不同階段,世博會對經濟的影響具有不同的特點。在籌辦階段,經濟影響主要表現在大規模投資對經濟的拉動;在舉辦階段,主要表現在迅猛增長的旅遊、會展和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在會後階段,則主要表現在投資與消費需求的回落和場館設施的後續利用對經濟的影響。
帶動性
世博經濟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其影響波及周邊地區乃至全國。能夠對地區和全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促進舉辦城市與周邊區域形成緊密聯系的經濟帶,提升整個區域的發展水平和競爭力。
非均衡性
世博會對產業的影響具有明顯的非均衡性,對旅遊、交通等第三產業影響和推動最大,對工業和建築業的推動次之,而對農業等第一產業的影響和推動相對較小。
長效性
世博經濟對經濟的推動和影響作用通常會在會後延續5~10年,其收益具有長期性、綜合性和潛在性的特點。[1]
世博經濟-歷屆世博會對經濟的影響
舉辦世博會不但標志著經濟的強勁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舉辦國家、特別是舉辦城市的經濟發展,其主要表現是促進了舉辦城市的經濟增長,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推進城市建設和發展,強化周邊經濟合作,提高了主辦城市的聲譽和知名度。歷史上,世博會提高了許多城市的知名度,使諾克斯威爾、新奧爾良、斯波坎、布里斯班、大田等一批中小城市一躍成為著名的城市,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並由此吸引了眾多的投資者和國內外遊客,對於推動城市的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發展和國際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促進經濟增長
大阪世博會
日本舉辦1970年大阪世博會期間,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財政支持。財政規模的猛增顯然與世博會建設投資和世博會的舉辦有直接關系。
此外,1968~1970年日本政府還在阪神高速公路上給予1059億日元的巨額投資,財政支出的帶動效應明顯,估計最後在整個日本產生的派生生產收入為15600億日元,日本1970年的GDP為73.3萬億日元,世博會的全國GDP效應約在2.1%左右,而且大阪世博會期間,日本各公司共簽訂了約20億美元的出口合同。
大阪世博會還創造了眾多的就業機會,大阪市和大阪府的就業人口比率分別達到64.14%和63.45%,比1965年增長14個百分點。大阪世博會從申辦、籌辦到舉辦,就業率一直上升,舉辦的1970年比申辦前的1960年的人口就業比重增長16個百分點,而此後10多年一直穩定在60%左右。
漢諾威世博會
德國漢諾威舉辦2000年世博會直接支出為102億德國馬克。其在當年德國GDP上產生的效應為170億馬克,而2000年德國的GDP約為39699.8億馬克,因此,漢諾威世博會在德國全國GDP的效應接近0.26%。漢諾威世博會還給當地政府帶來了20億馬克的財政稅收。在漢諾威世博會准備和實施階段由巨大支出額造成的顯著效應來源於對「圍欄內外」的基礎設施的投資。
2000年世博會的准備和實施工作、下薩克森州的世博會世界項目以及參觀者與展會工作人員的旅遊支出對整體經濟一共產生了112億德國馬克的原發推動。這種需求推動在國內帶來的增加值為134億德國馬克,而且為德國提供了10萬個工作機會(包括管理、直接參與、經營、安全保衛、文化娛樂等方面)。
此外,世博會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能僅僅用展出期間的短期利益來衡量。例如,下薩克森州州長加布里埃爾認為,德國世博會項目的財政赤字其實是一種「對未來的投資」。因為,「世博會將會對主辦城市乃至整個國家的投資、就業、城市發展、市政建設方面帶來巨大的促進作用。」事實確實如此,漢諾威世博會對德國的外商直接投資拉動效應巨大,到2000年創造了當時的歷史最高紀錄1891.8億歐元。
其他世博會
1985年築波世博會,直接相關支出大約為11579億日元,派生生產收入達到23163億日元,是世博會直接支出的1.9倍,而這些對日本1985年GDP的效應約為0.75%,當年日本GDP為320.4萬億日元。
韓國舉辦1993年大田世博會的直接支出為2000億韓元,而大田世博會帶來的GDP收入為30000億韓元,韓國當年的GDP為27.8萬億韓元,世博會的GDP效應達到0.72%左右。大田世博會還為韓國創造了20萬人以上的就業機會。
加拿大舉辦1986年溫哥華世博會直接支出為11.2億加元(8億美元),增加產值28億加元,聯邦和所在省(哥倫比亞)財政收入分別增加5.7億加元和1.7億加元。同時,該屆世博會為加拿大提供了6.3萬個就業機會,工資總額達到13.4億加元。
推進城市建設和發展
世博園區內的許多建築是傳世名作,其中一些成為舉辦城市的標志性建築,成為豐富的旅遊和文化資源。如最早的1851年倫敦世博會留下了水晶宮;1889年巴黎世博會留下了艾菲爾鐵塔,以後1867年、1878年、1889年、1900年和1937年舉辦的世博會,又留下了亞歷山大三世橋、夏樂宮、巴黎工業宮、國民廣場、奧德賽宮,以及塞納河邊一系列標志性建築;1962年西雅圖世博會留下了著名的宇宙塔等。
同時,因舉辦世博會導致的大量的投資,也極大改善了舉辦城市的基礎設施狀況,為城市經濟的提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世博會也是改善舉辦城市環境、增強活力、提供更適宜人類居住條件的大好時機。1967年加拿大政府為籌辦1976年蒙特利爾世博會,加速建造了新的地鐵系統,擴充了城郊高速公路網,改建了聖勞倫斯河邊745公頃的廢地,使該市成為世界上公共交通系統最好、最適宜居住的城市之一;1970年大阪世博會全面改善了市內街道、公園、下水道、河流等環境;溫哥華1986年世博會改造了海岸外觀景象,沿海建造了包括會展中心、遊艇碼頭等建築群,形如帆船的「加拿大館」已經成為蒙特利爾的標志性建築;1988年布里斯班世博會後,在世博園區內建設了南岸公園,佔地16公頃,形成了四大風景區;1998年裡斯本世博會,原先廢棄的場地被改造成為集游樂和展示為一體的萬國公園、政府辦公中心和現代化的居住區,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
第三產業長足發展
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期間,該地第三產業發展比上年增長了3.2%,速度明顯快於整個德國第三產業同期的發展,超出達2.9個百分點。通過世博會,漢諾威的會展業得到了長足進步,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會展之城」。
1984年新奧爾良世博會促進了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第三產業的發展。如圖5所示,特別是旅遊、零售、房地產和其他服務業在整個州的GDP中份額得以提高。這些行業總的份額在1980年為25%,到舉辦世博會的1984年上升到29%,提高了4個百分點。
高科技產業趁勢起飛
有很多成功舉辦世博會的城市,在產業調整中比較突出的一個方面,是趁勢發展了高科技產業。例如:韓國大田世博會上集中展示了新一代的交通工具、宇航技術、電子通訊技術、環保科技、機器人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科技立國的理念深入人心。世博會結束後,在原來的展覽園區內迅速聚集了大批全國最大的科學研究機構,包括韓國化學研究所、韓國標准研究所、韓國能源研究所、韓國機械研究所和韓國通訊研究所等100多家機構,形成了韓國科研機構最為集中的「大德科學園區」,大田的產業結構大幅提升,高科技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源泉。
1992年塞維利亞世博會結束後,原來完好的基礎設施得以充分利用並建立了「塞維利亞科技園區」,吸引了西班牙和世界的高科技企業入駐。「塞維利亞科技園區」現已成為擁有200多家高科技企業(包括塞維利亞大學的工程學院)、近萬名科技從業人員的著名科技園區,總營業額在2001年接近10億歐元。
強化周邊經濟合作
1970年大阪世博會促進形成了以大阪為中心的關西經濟帶,帶動了關西地區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形成的經濟帶成了世界六大都市圈之一,預示了日本1970~1980年代在世界市場和科技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日本京阪神地區和大阪市旅客交通的流量在世博會舉辦當年和以後年份都有長足增長,尤其是1965~1970年時期增長尤為迅速。京阪神地區客流量從55.8億上升到75.6億,大阪市客流量從32.7億上升到41.4億。京阪神地區區域性客流量的增幅為35%,比大阪市27%的增幅高8個百分點。
從世博會帶動的收入來看,大阪世博會在全日本產生了15600億日元收入和5700億日元附加值,而大阪本身在其中佔了2000億和700億日元,即12.8%和12.3%,分別約有87.2%和87.7%的收入和增加值溢出到周邊地區。1970年大阪世博會後,形成了以大阪為中心、半徑約50公里的城市圈,以整個亞洲龐大的生產和消費市場為背景,開展貿易活動,形成了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的關西經濟帶。區域合作為大阪地區以後從原先的重工業產業向高科技、信息、物流、商貿、會展、金融服務、環保和中介產業轉移打下了基礎。
同樣,為舉辦1992年塞維利亞世博會,西班牙建設了馬德里—塞維利亞高速火車,促進了發達的中部地區與南部地區的經濟合作,帶動了落後的南部地區的經濟增長,促進了全國經濟的平衡發展。
歷屆世博會的經驗證明,世博會給主辦城市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主要表現在:促進了城市的經濟增長,增加了就業機會;大大提前了城市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的進程;帶動第三產業的升級和結構優化,尤其是促進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繁榮;強化周邊經濟合作、提升了主辦城市所在區域的經濟集聚力和輻射力;提高了主辦城市的聲譽、形象和知名度。
世博經濟-中國世博會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繼北京奧運會之後,中國舉辦的又一世界盛事,也無疑將是世博會158年歷史上創造最多「之最」的一屆———發展中國家第一次主辦的世博會,目前吸引了24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預計全球來上海參觀的遊客將超過7000萬人……
經濟
上海財經大學世博經濟研究院作為跟蹤世博會經濟研究多年的專業機構,完成了一系列課題研究,其中重點就包括世博會對上海經濟的影響。日前該院院長陳信康教授表示,根據研究預計,上海世博會的「產出影響」將達到794.77億元人民幣,其中「增量消費」468.64億元人民幣。
陳信康表示,旅遊產出的經濟效益將成為世博會舉辦過程中最直觀的收益。「根據聯合國編制的旅遊衛星賬戶來計算,1名參觀者對當地的12個產業有推動作用,根據上海的實際情況,我們再加上了零售業,這樣包括酒店、交通、通信、餐飲等在內的13個產業都能從世博會中直接得益,增量消費主要來自於此。」陳信康分析說,根據這13個產業的產出效應,在上海世博會舉辦的半年時間里,如遊客數量達到預計中的7000萬人次,直接收入就可以達到468.64億元人民幣。再依照相關產業的乘數效應,乘以1.7倍後,可產出794.77億元人民幣。具體來說,世博會遊客的購物規模有望達到175億元人民幣,據「保守估計」,世博會本地遊客平均每人消費80元、國內其他地區遊客平均每人消費88元、境外遊客平均每人消費157元。陳信康認為,這些收入一方面通過繳稅可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市民的個人收入,園區內外,更可帶動62.7萬人的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