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改革開放40年取得哪些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成就可以從以下4各方面來看:
1.從經濟發展看,實現了從封閉型經濟弱國向開放型全球經濟大國的轉變。改革開放以來,依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理念,我們漸進式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戶籍制度、鄉鎮企業發展、城市國有企業、外商投資、金融服務、科技管理體制、經濟特區等相關制度的改革。
逐漸明晰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政府與市場、國家與民眾之間的關系,全面調動了生產者積極性,激發了經濟活力,完成了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共同創造了經濟發展的中國奇跡。
2.從治國理政看,實現了從單極化傳統管理向現代公共服務型治理的轉變。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必然對國家的政府管理體制、傳統管理理念、社會管理能力等帶來巨大的挑戰。
因此,不斷適應經濟體制改革釋放的活力、社會流動性增加、科技互聯網技術崛起、多元社會組織蓬勃發展等趨勢,協調推進黨的自身建設、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城鄉基層政權建設等方面的改革,成為中國漸進式改革開放的政府邏輯與基本內容。
3.從城鄉結構看,實現了從落後的鄉村型社會向富足的城鄉融合型社會轉變。1978年,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80%的典型農業型國家。
此後,經過採取加大戶籍制度、土地制度、城市單位體制、設立經濟特區、增設開放城市等改革創新,把農民從原有的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開始流向大中型城市,整個社會呈現出高度的流動性,中國社會走上了現代城市化發展之路,城市活力進一步釋放。
4.從社會民生看,實現了從溫飽向小康的整體性轉變。通過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的全方位改革,為廣大民眾開辟新的就業渠道和發展機會,不斷改善民生,不斷增加收入,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富裕、幸福、文明的美好新生活,這是改革開放的初心,也是40年改革開放最大的成就之一。
(1)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擴展閱讀: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創造精神,推動優秀文化產品大量涌現,豐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創造熱情得到極大激發、創新才華得到充分施展、文化創造活力競相進發、文化創造成果不斷涌現,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十分活躍,精品不斷涌現、市場日益繁榮。
堅持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發展理念,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大幅度提高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過文化體制改革,打破了長期束縛文化生產力的制度和體制藩籬,文化產業日益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2004年至2010年年平均現價增長速度超過23%,2010年突破1.1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2.78%。
堅持發展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我國已與145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海外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逆差逐步減少,圖書版權進出口比例由2003年的9:l下降為2010年的3:l。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成就
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輝煌成就有哪些
1、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 國民整體素質提升
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聲。
40年來,高等教育累計培養9900萬名高素質專門人才,職業學校累計培養2億多名技術技能人才,極大滿足了國家戰略需求。
同時,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2017年我國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5年,接受過高等教育比例超過45%,13億多中國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升。
2、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7.5%
科技體制改革一直走在各方面改革前列。40年來,我國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已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
2018年,我國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升至全球第17位,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取得一批比肩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原創成果,戰略高技術發展令世人矚目。
我國科學家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在諾貝爾獎等國際重大科技獎項上實現零的突破。
3、人均預期壽命超76.7歲 深化醫改成效顯著
健康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安康。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不懈努力,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超過76.7歲,健康水平已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分級診療制度加快形成,所有公立醫院全面取消葯品加成政策。織起覆蓋城鄉、多層次銜接的基本醫療保障網,跨省異地就醫費用逐步實現直接結算。
實施葯品生產流通使用全流程改革,基本實現兒童葯、短缺葯持續穩定供應。落實抗癌葯「零關稅」配套措施,切實減輕群眾負擔。
4、社會保障制度日趨完善
40年來,我國穩步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日趨完善。目前,我國養老保險覆蓋人數已經超過9.3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已經超過13.5億人,基本實現全民醫保。
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的參保人數均達到2億人左右,覆蓋了絕大多數職業群體。
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自2005年以來連續14年上調,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准、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各項社會保險待遇水平,都隨經濟社會發展得到了相應提高。
5、農村面貌日新月異 創造人類減貧史奇跡
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我國糧食產量已由1978年的6000多億斤增長到2017年的12358億斤。目前,我國稻穀、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完全可以自給,肉蛋菜果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蓬勃發展,2017年接待遊客25億多人次。
改革開放4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中華大地發生了感天動地的偉大變革。
黨的十九大描繪了中國發展的宏偉藍圖,只要我們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定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2)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
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命運,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也改變了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命運。改革開放不斷對黨的自我革命提出新要求,賦予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以新的時代內涵。
在領導改革開放這場偉大社會革命的進程中,我們黨圍繞「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重大課題不斷進行理論和實踐探索,通過自我革命變得更加成熟、更加堅強,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必將在改革開放中將黨的自我革命進行到底,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40年前,「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社會動盪、經濟凋敝、科技落後、人民貧困,中國面臨「被開除球籍的危險」。
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意願,毅然決然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改革開放的大幕徐徐拉開。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偉大覺醒,引發了一場新的偉大社會革命。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由此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並正在實現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跨越。
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命運,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也改變了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命運,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中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_改革開放
人民網_黨在改革開放中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
Ⅲ 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巨大成就:
(1)表現: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人民實現了貧窮到溫飽、再由溫飽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國際地位日益提高。
(2)具體事例:「神舟「系列宇宙飛船的成功發射;「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的成功發射;青蔵鐵路的建成通車;奧運會與殘奧會的成功舉辦;杭州灣跨海大橋建成通車等。
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變化:①經濟實力大大提高 ②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實現從貧窮到溫飽、從溫飽到小康的兩大跨越) ③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④國際地位日益攀升 ⑤人口增長有效控制 ⑥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等。
主要原因:① 最根本的就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② 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③ 堅持黨的領導 ④ 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⑤落實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⑥ 落實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 ⑦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等。
根本原因: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Ⅳ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成就體現在哪些方面
1、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40年來,中國經濟實現巨變。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79億元,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摺合12.3萬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5%左右。1978年,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中國結構實現重大變革
40年來,經濟結構實現重大變革,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提高。2017年,服務業比重提升至51.6%,比1978年上升2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提高30.4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轉向依靠三次產業共同帶動。
3、中國對外經濟發展迅速
40年來,對外經濟發展成績斐然,全方位開放新格局逐步形成。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對外經濟活動十分有限,1978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僅為206億美元,位居世界第29位。
2017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4.1萬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197.9倍,年均增長14.5%,居世界第一位。例如:2017年,雲南省GDP實現2603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94.2倍;對外貿易額233.9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了200多倍。
4、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
改革開放40年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主動引導和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轉型升級成效明顯。2017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8%,服務業現價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1.6%。
2013—2017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7%,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12.7%。5年來,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5.9個百分點。新的區域增長極、增長帶逐步形成,對全國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日益突出。
5、中國新動能成長實現新突破
改革開放40年新動能成長實現新突破。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商事制度改革推動新主體快速增加,各類市場主體總量5年增加70%以上。2017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位。
一批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現,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百萬件的國家。新模式、新業態方興未艾。我國創新指數名列全球第二十二位,在中等收入國家中排名首位。
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重大成就。
1、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經過40年的努力,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由1978年的3679億元增長到2017年末的82.7萬億人民幣(以現價美元計接近13萬億美元),年均增長9.5%,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經從溫飽走向了全面小康。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民生活從短缺走向充裕、從貧困走向小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衣食住行發生了巨大變化,群眾家庭財產普遍增多,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3、經濟活力充分彰顯,市場經濟發展已日漸成熟。
從改革開放之初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0年來,我國市場經濟體系完成了從孕育、培育、發展、規范到繁榮的過程,微觀主體有活力、市場機制有效、宏觀調控有度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基本形成。
4、中國社會更加開放,中國的國際地位顯著增強。
改革開放40年來,伴隨著中國國力的明顯增強,中國與國際交往的日漸頻繁,中國社會得到了全面開放,中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5、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順應時代的現代化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
6、能源工業方面。
能源技術進步不斷加快,在石油勘探開發、水電建設、綜合機械化採煤等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節能環保取得進展,2007年國家核准關停小火電1438萬千瓦,實際關停2336萬千瓦;與2006年相比,6000千瓦及以上燃煤電廠供電標准煤耗降低11克/千瓦時,電網輸電線路損失率減少0.07個百分點。
Ⅵ 列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哪些成就
1、就業總量持續增長。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和勞動力最多的國家,就業工作面臨巨大困難。但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基本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2017年末全國就業人員達7.76億人,比1978年增加3.75億人。城鎮新增就業自2003年建立統計制度以來,年均達到1178萬人左右。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鎮新增就業再上新台階,連續5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累計幫扶80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增收;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110萬去產能職工得到妥善安置;高校畢業生人數年均突破750萬,年底總體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的較高水平。2018年二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3.83%,6月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4.8%,均處於近年來的低位水平。
2、就業結構不斷優化。
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就業人員規模不斷擴大,由1978年的0.95億人增至2017年的4.25億人,佔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由23.7%上升至54.7%;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017年末全國農民工總量達2.87億人,成為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城鄉就業格局發生歷史性轉折,2014年城鎮就業人數首次超過鄉村。
從三次產業結構看,第三產業成為吸納就業的主體,就業人數由1978年的0.49億人增至2017年的3.49億人,佔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由12.2%上升至44.9%,第三產業佔主導的「倒金字塔形」就業結構進一步形成。從不同經濟類型看,隨著私營和個體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2017年末私營企業和個體從業人員達3.41億人,佔到城鄉就業人員的近半數。
3、就業制度實現根本性變革。
隨著改革不斷深入,計劃經濟時代「統包統配」的就業制度實現根本轉變。一方面,我國就業方針不斷與時俱進。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勞動部門介紹就業、自願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的「三結合」就業方針,到上世紀90年代「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就業方針,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新時代就業方針,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逐步建立並不斷完善。
勞動就業法治化建設穩步推進。從1983年開始勞動合同制試點到1986年實行勞動制度四項改革,從1995年勞動法出台到2008年就業促進法、勞動合同法實施,促進就業和勞動關系調整的法律體系逐步完善。
4、就業政策和服務體系日益豐富發展。
從2002年開始確立積極就業政策體系的基本框架,到2005年積極就業政策進一步延續擴展,再到2008年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形成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演進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更加突出創業和就業緊密結合、支持發展新就業形態、拓展就業新空間,積極就業政策迭代升級。從早期開辦勞務市場和人才市場,到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向人力資源市場整合發展,我國逐步建立起覆蓋省、市、縣、街道(鄉鎮)、社區(村)的五級公共就業服務網路,確立了免費提供政策咨詢、信息發布、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創業服務等的基本公共就業服務制度,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基本形成。
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不斷發展,職業培訓規模不斷擴大,勞動者就業能力普遍提高。目前,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每年辦理勞動者求職登記5000多萬人次,提供職業指導2000多萬人次,享受政府補貼性培訓的勞動者達1750萬人次。
(6)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4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想方設法先後解決了回城知青失業問題、下崗職工和企業離退休人員生活保障問題,確保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順利推進。進入21世紀,黨中央、國務院確立就業是民生之本、制定積極就業政策,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使幾千萬農民工和大學生實現穩定就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就業作為最大的民生,從全局高度把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各地區、各部門深入推進就業工作,使老百姓的收入越來越高、生活越來越好,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總結歷史經驗,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我們黨始終堅持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不改變,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推進就業工作。
Ⅶ 改革開放中國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Ⅷ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 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偉大成就有哪些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拓展資料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國營企業的重大改革——自主經營權、自主調控市場。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網路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