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的意思
就是自己獨自學習,而沒有與別人進行一定的交流,造成自己的學識沒有新的進展。使自己的知識片面而不是博大的。
㈡ 獨學而無友的下一句是什麼
出自《學記》 發然後禁,則扞(hàn)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㈢ 獨學而無友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
如果學習中缺乏學友之間的交流切磋
一、原文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二、譯文
如果學習中缺乏學友之間的交流切磋,就必然會導致知識狹隘,見識短淺。
三、出處
《禮記·學記》
(3)獨學而無友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據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孔子教授弟子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是中國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載體,
但是文古義奧,不易通讀,因而多做解讀以輔助理解,六經中的「《禮》」,後來稱《儀禮》,主要記載周代的冠、婚、喪、祭諸禮的「禮法」,受體例限制,幾乎不涉及儀式背後的「禮義」。而不了解禮義,儀式就成了毫無價值的虛禮。
所以,七十子後學在習禮的過程中,撰寫了大量闡發經義的論文,總稱之為「記」,屬於《儀禮》的附庸。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後,西漢能見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寫的「記」依然不少,《漢書·藝文志》所載就有「百三十一篇」。
二、作品賞析
《禮記》四十九篇的文體大致可分為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三種類型。文章結構比較完整,論證透闢,條理清晰,邏輯性強,並注意採用多種手法來說理。
《禮記》章法謹嚴,映帶生姿,文辭婉轉,前後呼應,語言整飭而多變,是「三禮」之一、「五經」之一,「十三經」之一。自東漢鄭玄作「注」後,《禮記》地位日升,至唐代時尊為「經」,宋代以後,位居「三禮」之首。
《禮記》中記載的古代文化史知識及思想學說,對儒家文化傳承、當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養,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有重要影響。
三、作者簡介
戴聖,字次君,西漢時人,據據《漢書·儒林傳》《廣平府志》《歸德府志》《
客家戴氏族譜》《新泰縣志》等古文獻均記載其為西漢梁國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陽區)人。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尤重《禮》學研究。與叔父戴德及慶普等人曾師事經學大師後蒼,潛心鑽研《禮》學。
漢宣帝時,戴聖曾被立為博士,參與石渠閣議,評定五經異同。終生以授徒講學和著述為業,曾選集戰國至漢初孔子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等人所記的各種有關禮儀等論著,編撰成書,被稱為《小戴記》或《小戴禮記》
㈣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的意思是什麼
如果學習中缺乏學友之間的交流切磋,就必然會導致知識狹隘,見識短淺。
㈤ 為什麼「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學記》中有這樣一句千古名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意思是說,如果學習中缺乏學友之間的交流切磋,就必然會導致知識狹隘,見識短淺。古今中外許多善於讀書治學並且成大器者,大多十分重視結交學友,並在討論與交流中獲益匪淺,道理就在於此。
集思廣益、取長補短
三國時,孟宗就學於南陽李肅,他母親特意為他縫制了厚褥大被,為的是盂宗多交些學友,厚褥大被就是為夜晚同寢的同學准備的。宋朝大文學家范仲淹在寫作過程中,經常請同時代的許多名士同床共讀,油燈的煙把蚊帳頂熏得漆黑。
法國有兩位著名的科學家,一位是普魯斯特,另一位是貝索勒,為了探索化學上的「定比定律」,他們激烈地爭論了9年,最後,普魯斯特獲得了成功,但他把一半功勞歸功於貝索勒,他說,由於貝索勒對他的觀點提出的種種質疑,才激發了他的智慧,迫使他更加深入研究「定比定律」。著名的流體力學家馮·卡門的寓所,經常賓客滿堂,有知名教授,也有學生和助手,他們用不同國度的語言交流,進行無拘無束的爭論,潔白的桌布上寫滿了各種數學方程式,寶貴的思想火花就在這種不斷的討論、爭論中不斷地迸發。有人擔心自己的觀點因在討論中公之於眾而被人據為己有,但馮·卡門坦然地說,與人交流討論,只會豐富自己的思想,開拓自己的視野,糾正自己的失誤,收獲總會大於輸出的。
美國數學家維納在哈佛大學學習和研究期間,經常和從事數學、工程學、心理學、生物學等方面研究的學者和專家相互交流,後來創立了被稱為「三論」之一的控制論。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年輕時也喜歡用晚上時間,約請一些志同道合者在一起,一邊喝茶,一邊討論學術問題,他把這種聚會冠以「奧林比亞科學院」的美稱。他早年的一些重要論文,幾乎都在這個「科學院」討論過,愛因斯坦在創立相對論的前前後後更是經常和朋友一起討論哲學和物理問題,為創立相對論奠定了基礎。20世紀初,法國一群十八九歲的學生,組織了一個名叫「布爾巴爾的事業」的數學研究團體,激烈地爭論和研究數學問題,被人戲稱為「瘋子會」。而正是他們出版了可與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相媲美的《數學原本》,形成了「非歐幾里得」新學派之一。更有意思的是,本世紀30年代,美國哈佛醫科大學每個月都有舉行一次「科學聚餐會」的習慣,各方面的學者和專家都來發表自己的意見並參加討論。後來,參加這個「聚餐會」的學者和專家都各自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獲得了相當大的成就。
我們正處在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一個人要依靠個人的寒窗苦讀了解的知識和信息,是難以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要求的。一個人的學習雖然有所收獲,但難免也有一知半解的時候,同學之間通過交流討論,就能夠揚長避短,取長補短,豐富自己的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三人行必有我師」
英國戲劇大師蕭伯納說過,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那麼每人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個思想,甚至多於兩個思想。可見,同學問的相互交流,既是才能和學識的互補,又是智慧和創造力的遞增。學習刻苦認真並富有創造精神的人的相互交流和砥礪,無疑可以激發學習者濃厚的鑽研興趣,可以誘發出新的創造力。因此,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
無機化學家游效曾院士在回憶他的中學時代時,對師生間教學相長的經歷記憶猶新。游效曾院士中學就讀於江西南昌第一中學,當時生活條件比較艱苦,睡的是頭頂瓦礫的統鋪,吃的是單分子油鋪展所炒的蔬菜,但這所歷史悠久的著名中學有著嚴格求實、艱苦樸素的學風,有著一批從嚴要求、教學經歷豐富的教師,至今留在他記憶中的不是生活的艱辛,而只有對知識的追求。那時,同學老師間經常找些數、理、化的難題互相磋商、辯論,從奧妙的「黃金分割」到礦石收音機的製作,都緊緊吸引著這群熱愛學習、刻苦求學的少年,同學們都覺得生活非常充實有意義。在年輕共和國成立的日子裡,游效曾和同學們一樣對未來都充滿了憧憬,嚮往成為科學家、工程師和作家。少年游效曾由於在一次酸鹼滴定實驗中指示劑所呈現的奇異色彩轉變而萌發了對化學的興趣與迷戀。就是在這樣一種艱苦的,然而卻是催人奮發向上的環境中使得一批十幾歲的青少年奠定了良好的學風,造就了不怕艱難的心理素質,走上了正確的人生軌道。
早在兩千多年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就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學習過程中,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但同學間互教互學,相互討論和交流,就能取長補短。在交流和討論中,能促進自己對知識的深刻理解。知識是否理解透徹,有時候自己是難以自我檢驗的,而在互相質疑、討論和爭辯中,同學之間的「疑義相與析」,則很容易使自己「於不疑處有疑」,解決了這些疑難,在學業上就會前進一步。交流討論中,還能促進自己思維能力的提高。在交流討論過程中,每個人最容易發現自己知識的不足和困惑所在,從而提醒和激發自己深入鑽研,力求弄懂弄通的積極性;要積極主動地參與討論,也會逼迫自己多學一點,理解得全面一點、深入一點,對關鍵部分和知識要點也必須了如指掌,而要做到這一點,就會自覺地去深入思考,使自己的思考能力不斷得到鍛煉和提高。參與交流和討論,也能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在交流和討論中,不僅要求參與者能迅速聽懂別人的論點和問題,善於抓住要點和實質,而且要善於准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概念、判斷,嚴格而合乎邏輯地進行推理、論證,表達中要求措詞恰當、提綱挈領、言簡意賅,還要富於生動性和啟發性,這對於鍛煉和提高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是非常有益的。當然,同學們之間的交流與討論,不能替代自己的獨立鑽研和獨立思考,而只能是一種促進和補充。單純依靠他人或不懂裝懂,好為人師,都必然得不到真正的知識,會有害於同學們的進步與成長的
㈥ 獨學而無友,( )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意思是說,如果學習中缺乏學友之間的交流切磋,就必然會導致知識狹隘,見識短淺。
㈦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出自哪裡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出自《禮記·學記》。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祝您愉快。"
㈧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是什麼意思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的意思是只知道獨自扎頭學習,卻不曾了解外面的動態和變化如同閉門造車。形容孤偏鄙陋,見聞不多。
出自《禮記·學記》: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8)獨學而無友擴展閱讀:
團隊的力量是要大於個人的,單憑一個人獨自思考,是比不上集思廣益的效率的。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夥伴們之間的交流切磋,就會導致知識面的狹隘,見識短淺。無法全面地思考問題,會被單一的問題所束縛。
漢代董仲舒的經學吸收了先秦陰陽家的大量理論,宋明理學是援佛、道思想入儒的產物,把佛家、道家的禁慾主義和儒家的倫理綱常結合起來。任何一種學術思想,一旦故步自封,就失去了發展的動力與活力,必將僵化直至消亡。
㈨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如果學習中缺乏學友之間的交流切磋,自己一個人瞑思苦想,不與友人討論,就會形成學識淺薄,見聞不廣。
出自:《禮記·學記》
原文:「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譯文:
錯誤出現了再去禁止,就有堅固不易攻破的趨勢;放過了學習時機,事後補救,盡管勤苦努力,也較難成功;施教者雜亂無章而不按規律辦事,打亂了條理,就不可收拾;
自己一個人瞑思苦想,不與友人討論,就會形成學識淺薄,見聞不廣;與不正派的朋友來往,必然會違逆老師的教導;從事一些不正經的交談,必然荒廢正課學習.這六點,是教學失敗的原因。
(9)獨學而無友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體現了儒家的教育原則與方法,強調師友之間的切磋琢磨,互相取長補短,在集體的研討、爭鳴、競爭中藉助集體的力量共同進步。否則,如果一個人孤獨地學習,脫離集體環境拒絕學友的幫助而閉門造車,必然造成「孤陋而寡聞」的窘態。
創作背景:《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其成書年代大約為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據郭沫若考證,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學生樂正克。不過學術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可能是荀派的作品,也有人認為《學記》作者是誰已難於查考。
㈩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求全文,謝謝啦!
《學記》全文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勿、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其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以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鍾,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客,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話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古之學者,比物丑類,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