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經濟社會發展
擴展閱讀
北京國貿大廈 2024-09-25 05:16:33

經濟社會發展

發布時間: 2021-05-14 19:39:11

1. 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哪個概念大

經濟社會發展所指概念范圍相對較小 。
社會經濟發展,是指除經濟外,還包括文教衛生、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發展。而經濟社會發展,其戰略目標更突出了經濟目標即經濟目標帶來的生活效果,如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是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2. 什麼是經濟社會發展高質量

利率能夠達到預期目標且可持續穩步增長正常化,就是高質量的經濟發展。

3. 經濟社會發展如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的不確定因素主要來自於外部環境的明顯變化,尤其是中美貿易摩擦的嚴重干擾。貿易戰沒有贏家。但改革開放40年積累下來的國民經濟綜合實力告訴我們,即使面臨嚴重的外部環境干擾,中國經濟巨輪仍然具有劈波斬浪、砥礪前行的強大內力。

其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上半年增長高達30.4%。第三,看內需。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8.5%,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4.2個百分點。事實表明,我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既有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物質基礎,又擁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發展韌勁足、市場迴旋餘地大、經濟增長動力強,絕不是一句空話。

4. 什麼叫「社會經濟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

「經濟」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果,就是如何在各種可能的選擇中,即在各種主觀與客觀、自然與人際條件的制約下,選取代價最小而收效最大的那種選擇。指的是整個社會的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
社會是指處於特定區域和時期、享有共同文化並以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按照一定的行為規范相互聯系而結成的有機總體。構成社會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環境、人口和文化。
社會經濟發展,是指除經濟外,還包括文教衛生、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發展。
經濟社會發展,所指范圍比較小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5. 什麼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科學技術的創新和進步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6. 經濟社會發展趨勢

(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為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1987年黨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鑒於我國實施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新進展,1997年黨的十五大將第三階段的奮斗目標分成三個具體階段和步驟: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黨一百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2002年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明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建國一百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二)經濟社會發展預測

我國是13億人口的大國,超過發達國家人口總和,未來人口總數還會有所增加。與國土面積相當的美國比較,我國人口是美國的4.44倍。我國人口是英國的22倍,德國的16.11倍,日本的10.41倍,西班牙的30.49倍。由於如此龐大的人口數量,我國人均資源與環境狀況明顯低於世界人均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更顯劣勢。

我國國民收入水平偏低,屬於低收入國家或中等偏下收入國家。2006年我國人均國民收入為2010美元,是美國的4.5%,英國的5.0%,德國的5.5%,日本的5.2%,西班牙的7.3%。與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戰略目標相比,目前還存在很大的差距。發展經濟、提高國民收入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

我國處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加速發展階段。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隨著社會生產規模的擴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資源需求增長與供給潛力之間的矛盾將進一步突出,工業污染和城鄉生活污染也會不斷增加,環境壓力將不斷增大。滿足不斷增長的資源需求和加強環境保護,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

在我國經濟「三步走」戰略框架下,到2050年我國經濟社會將經歷三個明顯的發展階段: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工業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鋼鐵土木經濟」特徵比較明顯;2020~2035年,綜合國力得到顯著提升,經濟發展的「鋼鐵土木」特徵逐漸弱化,後工業化特徵逐漸凸顯;2035~2050年,人均達到屆時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1]

1.GDP增長與居民消費

GDP增長率和人均GDP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預測,從現在到2050年GDP增長速度將逐漸放緩,從目前的9.67%下降到2010~2020年的8.38%,2030~2040年下降到4.98%,2040~2050年下降到3.60%[2]。國家環保總局環境規劃院和國家信息中心利用「國家中長期環境經濟預測模型」預測得到類似的GDP增長趨勢,GDP增長率由目前的10%到2011~2015年下降到9%,到2010~2020年下降到8%;人均GDP到2015年增長到34390元,到2020年增長到49286元[1]。中國科學院生態與環境領域戰略研究組利用指數增長模型預測表明:到2020年我國人均GDP將達到34891元[3]

在人均GDP不斷增長的帶動下,未來農村居民純收入指數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將繼續上升。在增加的收入部分居民將更多地用於更高端的消費,並可能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從目前一些發達地區的消費方式來看,耐用消費品、房產、汽車等將成為未來城鎮居民收入的主要消費對象。未來50年,大多數國民要從貧困和溫飽步入小康,物質生產與消費規模將不斷擴大,資源消耗將日益增加[3]

2.人口增長

在目前人口政策的持續下,政府繼續對人口增長進行控制,農村人口生育狀況不斷改善,計劃外生育有所減少,我國人口基本按照目前的構架向前發展。多數研究認為,我國將在2030年達到人口峰值。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預測,我國人口到2020年增長到14.4億人,到2030年增長到14.7億人,到2050年略降至14.6億人[2]。環保總局環境規劃院和國家信息中心預測到2020年我國人口將增至14.16億人[1]。中國科學院生態與環境領域戰略研究組利用logistics增長模型預測表明:到2020年我國人口將在14.5億人以內,到2050年可能達到15億人[3]

3.城市化

世界城市化的經驗表明,城市化進程可分為起步、加速和成熟三個階段,其中城市化從30%到70%的過程是城市化的加速階段,從70%到80%的過程是城市化的成熟階段。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預測,到2020年我國城市化率將達到63%,2030年達到70%,到2050年達到79%[2]。環保總局環境規劃院和國家信息中心預測,到2020年我國城市化率將達到57.9%[1]。中國科學院生態與環境領域戰略研究組預測表明:到2020年城市化率將達到55%,2030年達到65%,2050年達到70%以上[3]

7.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題是什麼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

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是「十四五」時期實現「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目標的必然要求。做好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推進鄉村振興、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工作,有利於解決一系列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問題,推動我國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7)經濟社會發展擴展閱讀:

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准確認識什麼是高質量發展。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

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這一重要論斷概括了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指出了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的與路徑。

8. 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

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是科技創新,經濟發展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

(8)經濟社會發展擴展閱讀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不僅取決於科技的先進性,還取決於企業的另一個車輪——管理。科技與管理是一對孿生兄弟,它們相伴而生又相輔相成,發揮著各自的功能。
科技的功能主要表現在突破和創新,對企業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管理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完善和發揮,對企業發展具有保障性作用。
突破性科技創新對於企業來說猶如上了一個樓層,能使企業發生明顯的本質性進步;管理創新對於企業來說猶如上樓梯,能使企業發生持續性變化,積累到一定程度也可使企業發生明顯的本質性進步。

9. 什麼叫社會經濟

社會經濟是一個人為核心,包括社會、經濟、教育、科學技術及生態環境等領域,涉及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和生存環境的諸多復雜因素的巨系統。

社會經濟系統規模龐大,從個人到國家政府和國際組織,構成了系統的組元,而且因為系統內部耦合度高,各組元之間無窮無盡的相互作用使得社會經濟系統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具有較強的層次結構和功能結構,按照橫向和縱向可以劃分成許多相對獨立的子系統。

社會經濟系統復雜性歸根結底是具有高度智能的人在經濟活動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無論是消費者、投資者、生產者、中介者,還是政府,都有自己主觀的決策。

這些為數眾多的決策者,所獲得的信息具有不對稱性,對事物的認知度也有偏差,使得整個系統的運動變得十分復雜。

(9)經濟社會發展擴展閱讀

盡管經濟學和自然科學使用的模型相似,但經濟模型並不像自然科學中的模型那樣可以作出准確的預測,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經濟學中不可能做有條件控制的實驗。物理學家建立模型後可以用嚴格控制條件的實驗室實驗來驗證,然而經濟學家在研究經常變化的環境和個人、團體、機構等之間復雜的關系時,為了發展合理的簡單化模型,他們不得不做簡化的假設,比如一個常用的假設是「其他情況保持不變」。

然而,與物理學家不同,經濟學家事實上不能讓那些被假定為不變的有關條件保持不變。

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學有點像氣象學等一些自然科學。由於眾多因素影響氣象系統的過程和發展,氣象學家不得不做出各種簡化,以便得出較為簡單的預測。

2、人的行為之間的差異是經濟模型面臨的又一個嚴重的困難。盡管在相似情形下人們會做出類似的反應,但這些行為卻時常會有一些差異。

例如,做投資決策時公司對膨脹率會怎樣做出反應。這依賴於公司商業信用狀況等不可預測的因素。在經濟模型中,人們的行為往往被假定為相同,這就導致模型不可能得出精確的預測。

由於這些原因,經濟學中不同的模型之間差別很大,每一種所做假設不同,得到的結論也不同。結果,經濟學經常存在著很多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