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准噶爾盆地有什麼內部景色
准噶爾盆地是中國第二大盆地。位於天山以北,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西北、東北和南面均為高山所包圍,形狀類似一個不等邊的三角形,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盆地地勢由東向西微微傾斜。盆地內部景色較為復雜,有草原、沙漠、鹽湖、沼澤。其中沙漠僅限於中部及東部,這里氣候乾燥,沙丘比較小,高度也較低。准噶爾盆地有著豐富的石油、煤和各種金屬礦藏。盆地西部的克拉瑪依是中國較大的油田之一。北部阿爾泰山區自古以來以盛產黃金著名。准噶爾盆地的綠洲較少,主要分布在天山北側;盆地東緣因沒有高大山脈為綠洲的發育提供水源,所以基本上沒有什麼綠洲。盆地南緣沖積扇平原廣闊,是新墾農業區。發源於山地的河流,受冰川和融雪水補給,水量變化穩定,農業用水保證率高。天山北麓平原為新建的重要農業區,種植小麥、玉蜀黍、水稻、棉花、甜菜等。盆地內夏季氣溫高,棉花種植地區已達北緯44°,是世界上棉花種植的最北限。
Ⅱ 准噶爾盆地
准噶爾盆地位於新疆北部,界於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西起准噶爾盆地西部界山,東到北塔山,南起北天山,北到阿爾泰山,東西最長約920km,南北最寬約560km,呈不規則形狀。地理坐標80°00′~91°30′E,43°25′~48°25N′,面積約26.11萬km2,其中山區面積8.83萬km2,沙漠區面積5.61萬km2,平原區面積11.67萬km2。
區內行政區劃,包括烏魯木齊市、昌吉回族自治州、石河子市、塔城地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克拉瑪依市、阿勒泰地區7個地州市,轄24個縣(市)以及77個農牧場。
(一)地下水功能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地下水功能評價方法及其技術要求,結合研究區水文地質、生態環境地質條件和地下水開發利用情況,遴選並建立准噶爾盆地地下水功能評價指標體系,如圖8-1所示。
(二)地下水功能評價分區
准噶爾盆地中分布有額爾齊斯河流域、烏倫古湖流域、艾比湖流域和瑪納斯湖流域,根據該盆地流域分布和地下水系統埋藏的水文地質條件特點,劃分為4個二級區和49個三級分區(圖8-2),其中三級區分布情況是額爾齊斯河流域5個、烏倫古湖流域6個、艾比湖流域14個和瑪納斯湖流域24個。在上述分區基礎上,應用 MapGIS,按2.5×2.5km2精度進行單元剖分,有效單元共25313個。
(三)地下水功能評價結果
1.地下水資源功能狀況
准噶爾盆地地下水的資源功能評價結果,如圖8-3所示。從地下水的資源佔有性、資源再生性、資源調節性和資源可用性4個屬性考慮,該地區地下水的資源功能由盆地邊緣向盆地中心逐漸減弱,在盆地南部地區地下水的資源功能強於盆地北部。
圖8-1 准噶爾盆地地下水功能評價指標體系
圖8-2 准噶爾盆地地下水功能評價分區圖
准噶爾盆地地下水的資源佔有性最強的地帶分布主要在盆地南部的天山山前烏魯木齊河與瑪納斯河之間、奎屯-烏蘇-托托一帶以及額爾齊斯河中游地段(圖8-3),這些地區的第四紀地層厚度大,岩性顆粒粗,主要接受出山河水入滲或河水轉化入滲補給,具有充足的補給水源,是全盆地地下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石河子-奎屯-托托一線以北至沙漠邊緣,雖然地下水儲存條件良好,但由於地表水系基本斷流,降水稀少,地下水缺乏充足的補給源,因此,該區地下水的資源佔有性較弱。在盆地中心腹地沙漠地帶,屬於地下水水平徑流滯緩帶,地下水主要接受上游側向徑流補給,由於含水層岩性顆粒細,徑流緩慢,該區地下水的資源佔有性最弱。
圖8-3 准噶爾盆地地下水資源功能分布圖
准噶爾盆地地下水的資源再生性強-較強的地帶,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的瑪納斯河南部山間窪地、烏魯木齊河—瑪納斯河、四棵樹河—上游奎屯河近河床地帶、近艾比湖南部地帶、烏倫古河近河床地帶以及其他山前或山間谷地的部分地帶(圖8-3)。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喀拉麥里山南部山前、鐵廠溝、吉木乃谷地以及阿勒泰山山前地區,屬於地下水資源再生性弱區,上述地帶降水稀少,地下水補給條件極差,含水層薄且變化大。
准噶爾盆地地下水的資源調節性,由盆地邊緣向盆地中心地下水資源調節性逐漸減弱,而盆地南部地下水資源調節性強於盆地北部。其中天山北麓平原區、博爾塔拉河谷地、瑪依勒山山前平原、額爾齊斯河流域、和豐谷地、鐵廠溝谷地,地下水的資源調節性較強(圖8-3)。天山北麓細土平原與沙漠前緣的過渡地帶、天山北麓東部平原及喀拉麥里山山前平原、三個泉子-烏倫古河南部地帶、烏倫古湖西部谷地以及東部山間谷地等地帶,地下水的資源調節性較弱,那裡的含水層顆粒較細,地下水補給條件較差,地表水難以到達該區,因而該區大量開采地下水導致水位急劇下降。在天山北麓東部平原及喀拉麥里山山前平原、三個泉子-烏倫古河南部地帶、烏倫古湖西部谷地以及東部山間谷地,地下水的資源調節性也比較弱。
准噶爾盆地地下水的資源可用性,受盆地內開采現狀、開采程度和資源分布不均等因素的影響,由盆地邊緣向盆地中心逐漸減弱,而盆地南部地下水的資源可用性強於盆地北部。瑪納斯河南部山間窪地、呼圖壁河-三屯河平原、柴窩堡盆地、鐵廠溝谷地、盆地北部的布爾津縣城一帶,地下水的資源可用性都較強(圖8-3),可采資源模數和可用儲量模數都較高。瑪納斯河-烏魯木齊河平原的大部分地帶、奎屯河以西的山前地帶、大河沿子河-博爾塔拉河谷地、喀拉麥里山山前地帶、鐵廠溝谷地東部、和豐谷地、謝米斯套山南麓山間谷地、哈巴河平原及布爾津東部平原,地下水的資源可用性為一般。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喀拉麥里山南部山前、艾比湖周邊、額爾齊斯河南部近河谷地帶、北屯-烏倫古戶周邊地帶、二台南部的山間谷地,地下水的資源可用性弱。
2.地下水生態功能狀況
准噶爾盆地地下水的生態功能評價結果,如圖8-4所示。盆地邊緣和盆地中心的地下水生態功能弱,二者之間過渡帶地下水生態功能強。其中由匯水中心向周邊,地下水的景觀環境維持性逐漸減弱,而盆地南部地下水的景觀環境維持性強於盆地北部。盆地南部的艾比湖-呼圖壁河的細土平原、瑪納斯河下遊河谷及瑪納斯湖地帶,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小於5m,是天然梭梭柴、蘆葦、芨芨草及其他草本植物生長的主要水源條件。在盆地南部,受地下水資源條件的限制,多為荒漠或沙漠景觀,地下水的環境景觀維持性弱。
准噶爾盆地地下水的植被環境維持性表現為盆地南部強、北部弱。在盆地南部的天山北麓的廣大細土平原中部地帶、瑪納斯河下遊河谷及瑪納斯湖地帶、艾里克湖及其各河流下遊河谷地帶、和豐谷地中部及其下游和什托洛蓋地帶,地下水水位埋藏淺,地下水的植被環境維持性強。在盆地中部的三個泉子、和豐谷地東部,盆地北部的烏倫古河河谷及其北部地帶、烏倫古湖、額爾齊斯河河谷兩側平原地帶及吉木乃盆地,地下水的植被環境維持性一般(圖8-4)。在庫爾班通古特沙漠、天山北麓山前地帶、西部山地山前地帶、喀拉麥里山及北塔山山前地帶,地下水水位埋深在10m以上,地下水的植被環境維持性弱。
圖8-4 准噶爾盆地地下水生態功能分布圖
3.地下水地質環境功能狀況
准噶爾盆地地下水的地質環境功能評價結果,如圖8-5所示。在該盆地南部的天山北麓三屯河-艾比湖之間的廣大細土平原中部地帶、瑪納斯河下遊河谷及瑪納斯湖地帶,是地下水集中開采區,利用程度高,地下水水位急劇下降,並引發周邊高礦化水向低礦化地下水入侵,該地帶地下水的地質環境穩定性由強向一般變化。
在盆地南部的天山北麓木壘河-艾比湖之間的潛水溢出帶兩側、西部山地山前潛水溢出帶兩側、瑪納斯河下遊河谷及瑪納斯湖地帶、柴卧堡湖及烏魯木齊現代河谷,地下水水位埋深淺,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高,地下水系統衰變性較強。
圖8-5 准噶爾盆地地下水地質環境功能分布圖
准噶爾盆地地下水的綜合功能評價結果,如圖8-6所示。地下水的綜合功能受地下水的資源功能、生態功能和地質環境功能約束,反映了地下水的可持續利用性。總體而言,由盆地邊緣向盆地中心地下水的可持續利用性逐漸減弱,而盆地南部地下水的可持續利用性強於盆地北部,盆地中心區的綜合功能可持續性最差。
在盆地南部的柴卧堡盆地、烏魯木齊河-頭屯河下游細土平原區、烏魯木齊以西-精河的礫質平原區、阜康-木壘的山前地帶、精河流域、博爾塔拉河谷地、瑪依勒山山前地帶,以及盆地北部的布爾津一帶,地下水的資源功能占優勢,而生態功能與地質環境功能都較弱,十分有利於地下水補給、更新和開發利用,以至該區地下水綜合功能可持續性強(圖8-6)。
在艾比湖以西-三屯河下游的細土平原、木壘一帶、喀拉麥里山山前平原、克拉瑪依山前平原及鐵廠溝谷地、和豐谷地、烏倫古河南部、額爾齊斯河北部的哈巴河一帶,受地下水補給條件影響,補給資源不豐富,地下水的資源功能和生態功能一般,由此,地下水的綜合功能可持續性一般。瑪納斯河下游及瑪納斯湖地帶、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吉木乃谷地、烏倫古河與額爾齊斯河河間地帶,由於含水層薄且變化大,地下水補給條件極差,所以地下水綜合功能可持續性弱(圖8-6)。
圖8-6 准噶爾盆地地下水綜合功能可持續性分布圖
(四)地下水功能區劃
以准噶爾盆地地下水功能評價結果為依據,將該盆地地下水綜合功能劃分為3個二級區和8類三級區,如圖8-7所示。其中,地下水資源功能區分為:地下水可調蓄區(B1蓄)、地下水可開采區(B1采)、地下水適量開采區(B1適)、地下水限量開采區(B1限)、地下水資源鹹淡水綜合利用區(B1綜)。地下水生態功能區分為:景觀保護區(B2景)、植被保護區(B2植)和土地與植被維持區(B2維)。
地下水可調蓄區,包括瑪納斯河南部山間窪地地下水資源可調蓄區、謝米斯套山南麓山間窪地地下水資源可調蓄區(圖8-7)。地下水可開采區位於天山北麓強富水帶。地下水適量開采區,包括天山中-東段地下水適量開采區、天山西段地下水適量開采區、瑪依勒山地下水適量開采區、鐵廠溝谷地地下水適量開采區、和什托落蓋地下水適量開采區、和豐谷地地下水適量開采區、薩吾爾山北麓地下水適量開采區和阿勒泰山南麓地下水適量開采區。地下水資源限量開采區主要有奇台地下水資源限量開采區和沙漠前緣地下水資源限量開采區。地下水資源鹹淡水綜合利用區分布於天山北麓細土平原區。景觀保護區,包括賽里木湖景觀保護區和艾比湖濕地景觀保護區。植被保護區分別為瑪納斯河沿河植被保護區、柴卧堡湖植被保護區、博爾塔拉河河谷植被保護區、烏倫古河河谷植被保護區、額爾齊斯河河谷植被保護區和喀拉麥里植被保護區。土地與植被維持區分布於山前綠洲帶與沙漠南緣的過渡帶,起著重要的屏障作用。
地下水綜合功能脆弱區主要分布於盆地中心沙漠區以及烏倫古湖流域和額爾齊斯河流域遠離河道地帶(圖8-7)。沙漠地帶地處盆地中心,地下水資源條件差,生態環境惡劣,表現為綜合功能脆弱。烏倫古湖流域和額爾齊斯河流域遠離河道地帶,由於第四系含水層很薄,基本沒有可用的地下水資源,地表多為荒漠無人區,表現為綜合功能脆弱。
圖8-7 准噶爾盆地地下水綜合功能區劃分布圖
Ⅲ 准噶爾盆地區
准噶爾盆地面積161274.57km2。
一、准噶爾盆地邊緣平原區
本區為阿爾泰山、准噶爾西部山地和天山北麓山前流水堆積區,面積145609.0km2。第四紀鬆散沉積物廣布,礫石、卵石、粗沙、細沙、粘土、鹽土等類型俱全。區內氣候乾旱,年均溫4.0~8.7℃,7月平均氣溫26.4~34.8℃;年均降水量133.8~202.2mm,一日最大降水量34~44mm;≥8級大風日數為8~56d,風口如阿拉山口達160d。冬季年極端最低氣溫-32.7~-44.8℃,年降雪日數47~68d,最大積雪厚度15~55cm,季節凍土厚度160~200cm,年最大凍土厚度300cm。
由於區內乾旱,水源來自發源於山區的河流,受水系在空間分布狀況及水文特性的影響,各地貌單元在特徵上差異明顯。
(一)阿爾泰山前平原
在額爾齊斯河以北的阿爾泰山前地段分布有沖洪積傾斜平原,是由克朗河、布爾津河、哈巴河,以及一些短小的季節性河流所形成的沖-洪積扇聯合組成的。海拔450~600m,總體向西南傾斜。扇形地主要由沖積-洪積砂礫物質組成,最薄0.5~1.0m,最厚為10~20m,下伏古、新近紀地層為泥岩。
在阿魏戈壁、布倫托海西和西南部,以及額爾齊斯河南岸分布有洪積平原,它的組成物質在表層多是不足1m的砂質壤土,下部為稜角清楚的碎石。地形起伏各地不一,總的來說是由東向西,從北至南,坡降逐漸變小,如阿魏戈壁上部坡降達33‰~65‰,中部為13.6‰~20‰,下部僅5.9‰~10.3‰。地表切割微弱,都在1m以內。
在克木齊河口至錫泊渡、喬哈拉、卡拉布爾滾一線以東地區,直抵二台以南分布石質平原。海拔700~1100m,系古生代岩層組成的石質準平原,呈丘陵狀,起伏達幾十米至幾百米。在其中充填有古、新近系與第四系沉積物。
(二)河谷平原及烏倫古湖
主要分布在額爾齊斯河與烏倫古河谷地內。河谷平原,實際上是它的階地,由砂礫及土層組成。
額爾齊斯河在錫泊渡以下較為開闊。沖積平原位於科克森套和吉木乃一線和阿爾泰山之間,東端到達什巴堤附近。本小區是一個斷陷地區,形成沿著額爾齊斯河下陷的狹窄地帶,構造上是新生代的沉積區。構成本區的主要地層為疏鬆的第四系沉積。本區邊緣有古、新近紀地層和局部由基岩組成的殘丘出露,高度在500m以下,額爾齊斯河在什巴堤附近河流下切30~50m,有三級階地,高者為基座階地,最低的一級為堆積階地,其高差分別為3~5m,9~12m,18~20m。克蘭河下游和額爾齊斯河匯合的地段,是現代下沉的地區,可見一片沼澤地。克蘭河和額爾齊斯河的河間地上,原來是一片沙地,由於地面下沉,現在已孤立地散布於沼澤地之間。在沼澤地以西,額爾齊斯河的南、北岸只有一級階地,在布爾津一帶高度約3m。克蘭河、布爾津河、哈巴河和別列孜河等,從北部的阿爾泰山向南匯入額爾齊斯河,而南部是半乾旱的低山和丘陵,因此,額爾齊斯河南北岸的地形有很大的差別,表現為北岸主要是上述支流的沖積平原,由沖積扇或階地組成,組成物質以砂礫石為主,水源豐富;南岸主要為上升的新近紀和早第四紀的砂岩組成,乾旱荒蕪。區內河流水量豐富,曲流極為發育,並遺有古河道,廣泛分布有河漫灘及低階地,南岸廣大地區覆蓋著沙丘。區內是阿勒泰地區主要的農墾區和冬季牧場。
烏倫古河谷上部主要為峽谷,向下寬度逐漸增大,最寬處可達8km左右,有三級階地,高度分別為30m,20m,4~5m。河谷平原主要是高河漫灘和低階地,土層厚1.5~6m不等,下伏砂和礫石。自杜勒鄉以下谷地開闊,河漫灘與低階地寬達4~7km,切割微弱,下伏古、新近紀地層。烏倫古河流入的湖口三角洲地形平坦,近湖岸地下水位高,生長蘆葦等。三角洲的河流沖積層受西風吹蝕堆積形成沙丘,在福海縣北部和東部發育西北-東南走向的壟崗沙丘,烏倫古河三角洲上有紅柳沙包。烏倫古湖萎縮形成湖積平原,地形坡度<1°,組成物質以細土為主,含鹽鹼。
烏倫古湖屬於斷陷湖。在晚第四紀才形成烏倫古湖和吉力湖兩個年輕的湖泊,這兩個湖泊之間有一條寬30m、深4.5m的水道相通,吉力湖水面海拔470m,一般水深3.5m,最深處超過15m,烏倫古湖水面海拔為468m,深度超過20m。烏倫古湖東北部發育沙嘴,並有兩個潟湖型湖灣(毛德華,1983)。
(三)河間平原
界於額爾齊斯河與烏倫古河之間的地區,區內乾旱少雨,年降水量僅150cm左右。地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坡降4.4‰,切割深度在0.20~1.10m之間,下伏的古、新近紀地層埋藏很淺或出露地表。阿克達拉台地地形平坦,第四紀堆積物僅30~65cm,經風蝕表土,檯面卵、礫石遍布,下伏古、新近紀泥岩地層。
(四)准噶爾中部平原
位於烏倫古河南岸,其南部和東部均與沙漠相鄰,西為成吉斯汗山前平原。為由古、新近系組成的基底平原。這里降水量少,地表徑流很少,地面切割微弱,基本屬無徑流區。地面平緩地向南傾斜,主要是由古、新近紀泥岩組成,呈礫漠或泥漠景觀。區內原始構造地面很平坦,但經地貌外力作用後,可見許多大小窪地,大者深達150m以上。窪地的底部有龜裂地,或小沙丘。在平原邊緣地帶,流水較活躍的地方,切割較強,形成各種奇特的桌狀山景觀。烏倫古湖以南平原地勢略有起伏,高差在數米內,可見一些窪地。區內古、新近紀泥岩含鹽量為18.44g/kg,其風化物含鹽量高達99.17g/kg,因此,易發生鹽漬化。
區內構造上屬准噶爾北緣凹陷的一部分,古、新近紀地層廣泛出露,早、中更新世時為烏倫古河的三角洲,沉積由1~2m厚的砂礫石或砂層組成,多白色石英粒。三角洲沉積分兩部分,南部遺留的古河道呈東南一西北向,顯示從卡拉麥里山西北麓古三角洲延伸而來;烏倫古河的另一個古三角洲,其頂點位於卡拉布爾滾地區,高出烏倫古河60~70m,構成烏倫古河的高級階地。這些古三角洲上有深切的河道通向西南,與古瑪納斯湖盆相連。
(五)准噶爾西部山前平原
吉木乃盆地、和布克賽爾斷陷盆地、加依爾山—謝米斯台山麓地帶,為沖積、洪積扇傾斜平原。上部為礫石、粗砂;下部為粉砂、粘土,地表切割微弱。在和布克賽爾盆地的沖洪積扇前緣有泉水溢出,發育了兩條東西向延伸的沼澤帶。泉水匯集成河,通過南部丘陵地,在謝米斯台山麓注入和布克河,和布克河流至和什托洛蓋向東展開,形成了一個復合三角洲,它由幾個三角洲疊套而成。三角洲上部由礫石夾砂層組成,坡降大,河流切割強烈;下部為粉砂粘土,坡降小,地表平坦,並生長大片胡楊林,是較好的農墾區。
在薩吾爾山、謝米斯台山以東一帶,發育石質洪積平原,主要為北東—南西向展布,由中、新生代砂岩、泥岩組成,地層近於水平,地表平坦、切割微弱,但暴雨形成的沖溝發育,並從附近攜帶洪積物堆積其上,表面覆蓋了薄層殘積、洪積物。本區乾燥剝蝕與風蝕作用強烈,由於地層近水平,岩層軟硬相間,又經過地質時期洪水切割作用,以及現代強大的風蝕作用形成了大片的風蝕戈壁及風棱石、風蝕窪地、風蝕槽等。在烏爾禾一帶,湖相地層經洪水切割和強烈風蝕作用形成雅丹,有類似城壘、宮殿、戰車、街坊、方山和塔狀地形,形態多姿,相對高為15~30m,乾旱,幾無植被,有魔鬼城之稱。
巴依努勒至夏子街一帶高平原位於夏子街以東,海拔600~900m。在古生代基底上覆蓋著中生代和古、新近紀平整的地層,部分地方中生代地層露出地表。本區有寬緩和穹形丘陵,如德侖山即為穹形構造,頂部露出中生代地層,高處達1184m。由發源於附近高地的溪流切割為許多淺寬谷地,底部覆蓋洪積沖積物,一般高原地面受剝蝕後殘留古、新近紀地層的鬆散礫石和粗砂,在較大的干谷或窪地底部有砂層或零星沙丘。
和布克河三角洲北起謝米斯台山口,南至瑪納斯湖盆,以和什托洛蓋為頂端,向東南方展開。三角洲頂部一帶水流散失較多,中游以下河道在洪水期才有少量水流。由礫石夾砂層組成的老三角洲不僅高峻、傾斜,而且多溝谷;現代三角洲中下部有大面積的細土平原,但厚度僅數米,其下為古、新近紀地層,近瑪納斯湖的部分有半固定沙丘。
(六)天山北麓山前平原
南為天山,北為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西界准噶爾西部山地,東到木壘東北的考克塞爾套山麓,東西長達730km余,南北寬為30~50km。沖、洪積平原由許多沖、洪積扇聯合組成。一般說來,平原上部由砂、礫石組成,坡降大;下部為粉砂,細土平原,地表平坦,並有干河谷,鹽漬化強烈。
1.精河至烏蘇一帶平原及艾比湖盆
包括奎屯河細土平原和准噶爾西部山地南麓的洪積平原。構造上屬艾比湖凹陷,亦是准噶爾盆地南部中新生代沉積窪地的一部分。在西部最低窪的地方形成了艾比湖,湖面高程為197m。主要由沖積平原和湖積平原組成。奎屯河、四顆樹河、精河等河流攜帶物堆積於山麓形成沖洪積扇並組成平原,寬度西部為20~25km,東部為30km。古老的沖洪積扇均為冰水沉積所造成,其上分布著較大的礫石,在四顆樹河的上部階地上有薄層黃土狀土覆蓋。奎屯河出山口後形成了一個砂質的干三角洲,古老的奎屯河出山口後流向西北,後因卡因迪克構造隆起,使古奎屯河三角洲形成高9~20m的陡坎,在烏蘇老西湖地區發育有5~6級階地。
艾比湖的形狀似長橢圓形,長55km,寬20~30km,面積1070km2,水深平均小於2m,湖水礦化度很高,如大湖的西岸達55g/L,湖的西南岸有鹽層聚積。從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湖面明顯地縮小,過去存在於東北岸的小島已演變成為半島。在湖水環流作用下於湖的西部形成了一個沙嘴,將湖泊分隔為兩部分。
2.瑪納斯至烏魯木齊一帶平原
位於奎屯河與阜康之間,南為天山,北為沙漠。
區內有巴音溝河、塔西河、呼圖壁河、昌吉河、烏魯木齊河等較大的河流,大多流到沙漠邊緣,其他眾多的小河在山口很快下滲而斷流。河流通過前山山間縱谷時,發生大量的沉積。巨型礫石首先沉積,河流到達本區,物質顆粒較小,礫石沖積洪積扇帶較窄。瑪納斯河山口礫石沖積扇較寬,也只有10km左右。在安集海附近礫石沖積扇只有2~3km,細土平原一般較寬闊,在沙灣下野地一帶寬達40km以上,由砂質粘土組成,上覆黃土狀物質,局部地區有龜裂地。平原上有很多古河床,有利於灌溉排水。
瑪納斯河下游為一片泛濫沖積平原,地形平坦,河曲發育,自然裁彎取直,留下很多牛軛湖,多干河谷,炮台附近,平原寬達20km左右,由三級階地組成。古老的第三級階地地勢高,引水不易,且有小型沙丘分布;在第二級階地上,生長著胡楊、沙棗等植物,低階地高出河床1.5~2m,密生蘆葦、苦豆子等喜濕的植物,適於放牧和農耕。在瑪納斯河下游小拐以下,形成鳥足狀三角洲。瑪納斯河進入湖區,形成湖積、沖積平原,地表平坦,略向湖心傾斜,瑪納斯湖已乾涸,成為新的鹽湖,湖北岸、東岸發育有3~4級湖岸階地,湖東南部及瑪納斯河下游的湖積、沖積平原上發育了固定、半固定的灌叢沙丘,並有風蝕窪地。在小拐以下為瑪納斯河三角洲及古湖相沖積平原,現代三角洲上有一些蘆葦分布,乾涸的平原經風蝕作用,出現了風蝕窪地,並有零星半固定和固定的叢草沙堆。
瑪納斯河、頭屯河、烏魯木齊河等河流形成的沖積扇,地形較平坦,坡度<3°,扇形地組成物質自扇頂往扇緣逐漸變細,上部以砂卵石為主,中部細土物質增多,下部為細土,地下水位較高,出現沼澤化和鹽漬化,沖積扇水源充沛,為農田、城鎮、工礦綠洲及公路建設發展的良好地方。
3.阜康至木壘一帶平原
位於阜康以東,一直延伸到木壘東大石頭一帶。阜康三工河、四工河等河流水量較大,因此沖洪積平原規模也大。奇台以東除木壘河外無長年的河流分布,由於河流水量很小,洪沖積平原很窄,最寬也不過10km左右,且礫石較小。
區內由於受北部沙漠區新構造隆起的頂托作用,平原下部地下水位較高,排水條件較差,蒸發強烈,鹽漬化較重。在山麓地帶的沖積扇上,如三工河河口、奇台和木壘一帶均有黃土或黃土狀物質分布。
二、古爾班通古特固定半固定沙漠區
古爾班通古特位於准噶爾盆地腹地,面積45189.39km2,為我國第二大沙漠。沙漠主要由0.1~0.25mm粒級的沙粒組成。區內年降雨量可達70~150cm,冬季並有積雪,穩定積雪日數在100~160d,最大積雪深度多在20cm以上,因此,沙漠內部植物生長較好,沙丘上廣泛分布著以白梭梭、梭梭、蒿屬、蛇麻黃和多種一年生植物為主的小喬木沙質荒漠植被。植被覆蓋度在固定沙丘上可達40%~50%,半固定沙丘上為15%~25%,沙丘間低地植被覆蓋度較沙丘上高,流動沙丘僅占沙漠總面積的3%。沙漠區冬季的穩定積雪,可防止大風吹蝕沙粒物質。它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是優良的冬季牧場。
沙漠北部主要是南北走向的樹枝狀沙壟;南部為蜂窩狀、復合沙壟、新月形沙丘及叢草沙丘;東部分布著復合型沙壟、格狀沙丘和線狀沙壟等。沙丘高度一般在50m以下。沙漠中部及三個泉南部的沙丘超過50m,個別高達100m,主要是半固定和固定沙丘,部分為流動沙丘。
沙壟的排列明顯地受著風向影響,有著地區上的差異:沙漠西部多作西北—東南走向;廣大沙漠的中部和北部,大致作南北走向;沙漠東部轉為西北西—東南東走向。在沙漠的西南部還分布有固定和半固定的沙壟蜂窩狀沙丘和蜂窩狀沙丘。流動沙丘主要在沙漠東北部的阿克庫姆和沙漠東南部霍景涅里辛沙帶的最東端,多屬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鏈。
在三個泉子干谷以北有闊布北沙漠及其東部和北部延伸到烏倫古河邊的阿克庫姆沙漠。沙丘類型主要為縱向沙壟和叢草沙堆,局部地方有新月形沙丘。沙丘的高度一般均在20m以下,南部局部可見高達50m左右。沙子顆粒較大,粒徑在0.4~1.0mm的砂粒佔60%左右,粒徑0.25~0.4mm的佔25%;粒徑在0.1~0.25mm的只佔15%,而後一類粒徑的砂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中則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本沙區砂粒主要為粗顆粒的白色石英砂,證明本區沙源不是來自天山,而與阿爾泰山前的沙源結構相似。區內植物較多,多為半固定沙漠。沙丘之間有一系列風蝕地形。
在哈巴河、福海、精河縣等地,受風積作用形成一些沙丘,類型主要為新月形、沙鏈等,高度<3m,以固定、半固定沙丘為主,生長梭梭、蒿子等植物。
在奎屯河與瑪納斯河的河間平原北部小拐一帶,原為巴音溝河和瑪納斯河古老的沖積平原,經長期風積作用形成沙漠,其中在沙門子與小拐之間,長35km、寬10km的地帶,沙丘比周圍略高而密集,分布著蜂窩狀沙丘,高度在20m以下。沙丘帶的邊緣以壟狀沙鏈為主,下野地附近,沙壟高10m左右,間距200~500m。沙地上生長梭梭、三芒草及多種短命植物,具有良好的放牧條件。近年來本區的梭梭遭受嚴重的砍伐,沙丘活動性增強了。
區內沙粒物質豐富,春、秋季節多大風,保護植被,提高植被覆蓋度,防風治沙,是保障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Ⅳ 四大盆地的准噶爾盆地
柴達木盆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盆地,柴達木盆地的平均海拔為4000米。
柴達木盆地是中國三大內陸盆地之一,屬封閉性的巨大山間斷陷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四周被昆侖山脈、祁連山脈與阿爾金山脈所環抱,面積約25萬平方千米。「柴達木」為蒙古語,意為「鹽澤」。
柴達木盆地屬高原大陸性氣候,以乾旱為主要特點。年降水量自東南部的200毫米遞減到西北部的15毫米,年均相對濕度為30%~40%,最小可低於5%。盆地年均溫均在5℃以下,氣溫變化劇烈,絕對年溫差可達60℃以上,日溫差也常在30℃左右,夏季夜間可降至0℃以下。風力強盛,年8級以上大風日數可達25~75天,西部甚至可出現40米/秒的強風,風力蝕積強烈。
Ⅳ 准噶爾盆地什麼樣的地形較多
主要是平原和丘陵。
准噶爾盆地在地質構造上為古陸台。盆地內地貌,平原可分為兩區。北起阿爾泰山南麓,南抵沙漠北緣的北部平原,風蝕作用明顯,有大片風蝕窪地。南部平原南起天山北麓,北至沙漠北緣、可分兩帶,北帶為沙漠,南帶為天山北麓山前平原,是主要農業區。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國第二大沙漠,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占優勢,流動沙丘僅佔3%。沙漠區年降水量約100毫米,冬季有穩定積雪,在固定沙丘上植被覆蓋度約40%~50%,在半固定沙丘上約20%。丘間窪地生長牧草,夏季缺水,曾作冬季牧場,現已定點打井,夏季亦可放牧。
准噶爾盆地是一塊古老的陸台,陸台核心是距今6億年前、非常古老的前寒武紀結晶岩層。盆地長期保持沉降狀態,沉積了淺海相灰岩和陸相的河湖相砂岩、泥岩、礫岩等。准噶爾盆地地層中的煤、石油及硅化木、恐龍、魚貝類等古生物化石, 記錄和保留了盆地波瀾壯闊的地質發展史,堪稱不可多得的「史前地質博物館」。
Ⅵ 比較准格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一、位置不同
1、准噶爾盆地(英文Junggar Basin;「噶」為gá),位於中國新疆的北部,是中國第二大的內陸盆地。准噶爾盆地位於阿爾泰山與天山之間,西側為准噶爾西部山地,東至北塔山麓。
2、塔里木盆地位於中國新疆南部,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內陸盆地。盆地處於天山、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之間。南北最寬處520千米,東西最長處1400千米,面積約40多萬平方千米。海拔高度在800-1300米之間,地勢西高東低。
二、地形不同
1、准噶爾盆地位於新疆境內,天山山脈和阿爾泰山脈之間,平面形態南寬北窄,略呈三角形,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根據航磁等資料綜合分析認為,准噶爾盆地具有雙基底結構:下部為前寒武紀結晶基底,上部為晚海西期(泥盆~早中石炭世)的褶皺基底。
2、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閉性山間盆地,地質構造上是周圍被許多深大斷裂所限制的穩定地塊。地塊基底為古老結晶岩,基底上有厚約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積覆蓋層,上有較薄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積層,第四紀沉積物的面積很大。
三、氣候特徵不同
1、准噶爾盆地屬中溫帶氣候。太陽年總輻射量約565千焦耳/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北部約3 000小時,南部約2 850小時。盆地北部、西部年均溫3~5℃,南部5~7.5℃。
盆地東部為寒潮通道,冬季為中國同緯度最冷之地,富蘊1月均溫為-28.7℃。10℃以上活動積溫3 000~3 500℃,持續150~170天,無霜期除東北部為l00~135天外,大多達150~170天。年均溫日較差12~14℃。
2、塔里木盆地屬於暖溫帶氣候,太陽年總輻射量達575~627千焦耳/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北部約3 000小時,南部不到3 000小時,多風沙和浮塵天氣。年均溫9~11℃,南部略高於北部。大陸性由西向東加強,冬季東部比西部冷,1月均溫,若羌比和田低3.2℃,比喀什低2.4℃。
Ⅶ 准噶爾盆地的概述
准噶爾盆地
Junggar Basin,亦作Dzungarian Basin、Chun-ko-erh P'en-ti或Zhungar Pendi。
准噶爾盆地位於西北為准噶爾界山,東北為阿爾泰山,南部為北天山,是一個略呈三角形的封閉式內陸盆地,東西長700千米,南北寬370千米,面積38萬平方千米。盆地腹部為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面積占盆地總面積的36.9%。中國第二大盆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天山山脈、阿爾泰山脈及西部諸山間,呈不等邊三角形。東西長1120千米,南北最寬處約800千米。
盆地西部有高達2000米的山嶺,多缺口,西北風吹入盆地,冬季氣候寒冷,雨雪豐富。盆地邊緣為山麓綠洲,日平均氣溫大於10℃的溫暖期約140~170天,栽培作物多一年一熟,盛產棉花、小麥。盆地中部為廣闊草原和沙漠(庫爾班通古特沙漠),部分為灌木及草本植物覆蓋,主要為南北走向的壟崗式固定、半固定沙丘,南緣為蜂窩狀沙丘。盆地南緣沖積扇平原廣闊,是新墾農業區。發源於山地的河流,受冰川和融雪水補給,水量變化穩定,農業用水保證率高。除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外,瑪納斯、烏倫古等內陸河多流注盆地,瀦為湖泊(如瑪納斯湖、烏倫古湖等)。北部的阿爾泰山區盛產黃金。
Ⅷ 准格爾盆地是哪兒的
在新疆,三山夾兩盆中最北面的一個盆地。位於阿爾泰山和天山山脈之間,阿爾泰山以南,天山以北
Ⅸ 准噶爾盆地成因
盆地主要是由於地殼運動形成的。在地殼運動作用下,地下的岩層受到擠壓或拉 盆地
伸,變得彎曲或產生了斷裂就會使有些部分的岩石隆起,有些部分下降,如下降的那部分被隆起的那些部分包圍,盆地的雛形就形成了。 許多盆地在形成以後還曾經被海水或湖水淹沒過,像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等,都遭遇了這樣的經歷。後來,隨著地殼的不斷抬升,加上泥沙的淤積,盆地內部的海、湖慢慢地退卻乾涸,只剩下一些河水或小溪了。但是,那些曾經存在過的海、湖河流中,曾經生活過的大量生物死亡以後被埋入淤泥中,就會成為形成石油、煤炭的物質基礎,這就是科學家們非常關注盆地研究的重要原因。盆地中的岩石沉積大多相對比較完整而連續,生活在那裡的動物、植物死後也比較容易保存成化石,所以盆地也是古生物學家們尋找化石的好去處。 還有一些盆地,主要是由地表外力,比如風力、雨水等破壞作用而形成的。河流沿著地表岩石比較軟弱的地方向下侵蝕、切割形成各種不同大小的河谷盆地。在我國西北部廣大乾旱地區,風力特別強,把地表的沙石吹走以後,形成了碟狀的風蝕盆地。甘肅、內蒙古和新疆等地區的一些盆地就是這樣形成的。 另外,在一些地下有石灰岩發育的地區,常年流動的地下水會使那裡的岩石溶解,引起地表的岩石塌陷,也會形成盆地,地質學家們把這類成因的盆地稱為岩溶盆地。我國西南雲貴高原和廣西等地就有很多這種類型的盆地。 在強烈的擠壓或拉伸作用下,一些大型盆地的基底會發生斷裂,形成一些「斷陷盆地」,在我國華北渤海灣、西南地區的橫斷山區等地殼活動劇烈的地區,這類盆地多見。 沉積盆地在發展過程中經常受到地殼構造活動的影響,這種活動性可以被盆地不斷接受的沉積物記錄下來,通過對這些沉積物的地質和地球化學研究,人們能夠描述、反演出這些地域中諸如氣候變化、海平面變化、對氣候有重大影響的溫室氣體與大氣圈發生交換作用以及由構造活動決定的 盆地
地形變化等地球演化歷史過程。 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和富集成藏也與構造運動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油氣通常形成並賦存在沉積岩中,相對獨立連片分布的沉積岩往往被油氣勘探者稱為「含油氣盆地」。這種含油氣盆地的形成與分布是構造運動的必然產物。我國已故地質學家黃汲清早就指出:「找油的一個前提是按地質構造特點進行構造分區,然後按構造單元討論生油、儲油和含油氣遠景」。石油和天然氣作為地殼中流體的部分,其形成、運移和保存受控於地質體的發展變化,大地構造、構造地質等基礎科學對地質體的構成和演化認識越深刻,油氣地質的特殊性也越容易被掌握
Ⅹ 准噶爾盆地
(一)勘探階段及勘探領域拓展
准噶爾盆地經過近100年的勘探開發,目前還處於儲量、產量增長期,勘探開發形勢很好。
「十五」期間,5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78×108t,年均探明0.35×108t。5年新增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346×108m3,年均探明70×108m3。
在油氣田開發方面,原油產量從2001年的930×104t上升到2005年的1 150×104t,天然氣產量從2001年的17×108m3,上升到2005年的29×108m3。
結合準噶爾盆地勘探歷程和油氣地質理論技術發展,可將盆地勘探階段劃分為2000年以前的構造圈閉勘探階段和2000年以來的構造—岩性地層圈閉勘探階段。目前處於構造圈閉勘探早中期、構造—岩性地層圈閉勘探早期(表5-61)。
表5-61 准噶爾盆地勘探階段劃分表
1.構造圈閉勘探
2000年以前一直以構造圈閉為勘探目標,有3個大的突破:一是1955~1960年間發現克拉瑪依大油田,之後,由於油氣勘探戰略東移,盆地勘探進入萎縮階段;二是1978~1993年發現克—烏富油構造帶,實現油氣勘探的第二次突破;三是1983~2000年,在盆地東部的勘探取得明顯進展。
2.構造、岩性兼探
2000年以來,油氣勘探在山前和盆地腹部全面展開,勘探目標也從構造圈閉擴展到岩性地層圈閉,並取得一定的進展。
(二)盆地特點及圈閉類型
盆地演化從石炭紀開始,中、晚石炭世為海—陸轉化階段,二疊紀為前陸—坳陷盆地發育階段,三疊紀為前陸盆地改造階段,侏羅—白堊—古近紀為坳陷盆地發育階段,新近紀、第四紀為再生前陸盆地發育階段。盆地隆坳保存完整。
本區發育有石炭系—下二疊統、上二疊統、下三疊統、侏羅系、白堊系和古近系多套烴源岩,其中上二疊統、侏羅系烴源岩的分布廣泛,是本區主力烴源岩系。上二疊統烴源岩有機碳含量高,有機質類型以Ⅱ型為主,Ⅰ、Ⅲ次之,為本區優質主力烴源岩。侏羅系烴源岩類型多樣,包括煤岩、暗色泥岩和碳質泥岩等,暗色泥岩類烴源岩以Ⅱ2~Ⅲ型為主,豐度較低,碳質泥岩的有機質豐度較高,有機質成熟度受埋藏史控制,差別明顯。
盆地內油氣儲集岩主要為碎屑岩和火山岩,厚度大,分布廣,但總體質量較差。還有少量凝灰質白雲岩特殊儲集岩性。儲層非均質性增強;受其制約,油氣成藏質量變化較大。盆地發育上三疊統白鹼灘組、下侏羅統三工河組上部泥岩和下白堊統吐谷魯群泥岩三套區域性蓋層;發育下侏羅統八道灣組中部泥岩和下第三系安集海河組泥岩兩套區帶性蓋層。
盆地主要發育的構造圈閉有擠壓背斜、斷塊、斷鼻圈閉等,構造圈閉在盆地邊緣發育,向盆地內部,低幅度披覆構造,構造—地層、構造—岩性圈閉發育。盆地內圈閉類型多樣,構造圈閉比重略大,地層、岩性圈閉一般與斷層等構成復合圈閉。
(三)盆地資源總量、探明程度和資源特徵
1.油氣資源總量及探明程度
准噶爾盆地石油地質資源量區間為40.72×108~80.75×108t,期望值為53.19×108t,截至2005年底,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8.71×108t,待探明石油地質資源量分布區間為22.02×108~62.05×108t,期望值為34.49×108t。
准噶爾盆地天然氣地質資源量分布區間為3 996.96×108~12 449.34×108m3,期望值為6514.64×108m3,其中探明氣層氣地質儲量764×108m3,待探明天然氣資源量分布區間為3 232.96×108~11 685.34×108m3,期望值為5 750.64×108m3(表5-62)。
表5-62 准噶爾盆地石油與天然氣資源評價結果
2.資源特徵
石油混源特徵突出,次生油藏發育。不同生油岩形成的油氣延斷層垂向運聚,或已形成的油氣聚集被破壞,經斷層垂向運移、再聚集,斷層是油氣垂向運移的主要通道。
古隆起富集油氣。經歷多次構造活動改造的繼承性古隆起、古斜坡是油氣聚集的主要領域。
前陸區富氣。盆地經歷了多次前陸盆地演化階段,其中盆地南緣前陸區沉積了巨厚的古生界及新生界地層,氣源豐富,是天然氣勘探十分有利的地區。
凹陷區目的層埋深偏大,岩性地層圈閉勘探受經濟效益影響突出,凹陷區岩性地層油氣藏的勘探還有待技術的進步和成本的降低。
(四)油氣儲量、產量增長趨勢預測
在各子項目預測結果、盆地資源潛力分析的基礎上,以盆地石油天然氣儲量、產量歷史數據為基礎,結合專家預測結果、石油公司「十一五」規劃和中長期發展規劃,經綜合分析,確定了盆地石油天然氣儲量、產量增長高峰期和高峰值,以及2030年左右的儲量、產量可能情況,採用多旋迴哈伯特模型對盆地石油和天然氣的儲量、產量增長趨勢進行了預測。
1.石油儲量、產量趨勢綜合預測
准噶爾盆地石油資源探明程度23%~46%(表5-62);構造圈閉、岩性地層圈閉均很發育,構造圈閉比重略大,但岩性地層圈閉也較發育;目前處於構造圈閉勘探早中期、岩性地層圈閉勘探早期。總體處於勘探早中期,石油地質儲量、產量處於上升階段。
根據「十一五」規劃,准噶爾盆地在今後5年,年均探明石油地質儲量0.8×108t,石油產量在1 150×104t水平上繼續上升,2010年達到1 300×104t以上。
經綜合分析認為,准噶爾盆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在2010年上升到8 500×104t後將保持緩慢下降趨勢,在8 000×104t的基礎上逐步下降到2026~2030年間的年均7 300×104t左右(圖5-50,表5-63)。到2030年,石油探明程度42%~83%。
圖5-50 准噶爾盆地石油地質儲量增長趨勢綜合預測結果
表5-63 准噶爾盆地石油地質儲量、產量增長趨勢綜合預測結果表
石油產量在未來25年內緩慢上升,從「十一五」期間年均1 225×104t左右,上升到2026~2030年間的年均1 773×104t左右(表5-63,圖5-51)。到2030年石油儲采比略低於10。
圖5-51 准噶爾盆地石油產量增長趨勢綜合預測結果
2.天然氣儲量、產量趨勢綜合預測
准噶爾盆地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前陸區和深層,資源探明程度6%~19%(表5-62),處於勘探早期。目前天然氣勘探還沒有取得明顯突破,盆地南緣前陸區構造圈閉的准確識別還有困難。盆地天然氣地質儲量、產量還沒有進入快速上升階段。
根據「十一五」規劃,准噶爾盆地在今後5年,年均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100×108~150×108m3以上,年均產量上升到50×108m3。
經綜合預測,准噶爾盆地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將在2030年前一直保持緩慢增長趨勢,「十一五」期間年均約130×108m3,2020年左右達到150×108m3左右;2030年左右達到200×108m3以上。到2030年,天然氣探明程度39%~120%。
盆地天然氣產量在2030年前一直保持上升趨勢,從「十一五」期間的年均39×108m3,逐步上升,到2030年,年均天然氣產量達到110×108m3左右(表5-64,圖5-52,圖5-53)。到2030年,天然氣儲采比為12。
圖5-52 准噶爾盆地天然氣地質儲量增長趨勢綜合預測結果
圖5-53 准噶爾盆地天然氣產量增長趨勢綜合預測結果
表5-64 准噶爾盆地天然氣地質儲量、產量增長趨勢綜合預測結果表
3.各領域資源潛力及勘探前景
盆地腹部資源潛力與勘探前景。腹部勘探項目區石油總資源量13.51×108t,天然氣總資源量2 324×108m3。截止到2001年底,待發現油、氣資源量分別為8.88×108t和1 582×108m3。盆地腹部是油氣勘探的重點地區,已發現了億噸級的石西油田、陸梁油田和石南、莫北、莫索灣等油氣田及夏鹽、陸南和瑪東等多個含油氣構造,油氣藏類型多種多樣,主要勘探目的層為石炭系、侏羅系、白堊系。
西北緣資源潛力與勘探前景。油氣總資源量分別為25.13×108t和1 259×108m3,待發現油、氣地質資源量分別為10.15×108t和953×108m3。
西北緣油氣多沿逆掩斷裂分布,形成「屋檐式」聚集,各層系聚集的油氣主要來自瑪湖凹陷中下二疊統烴源岩。已發現車排子、紅山嘴等9個油氣田。斷裂帶以石油聚集為主,勘探程度和探明程度均很高,斜坡帶勘探程度和探明程度相對較低。斷裂帶的滾動勘探開發、斜坡帶尋找隱蔽油氣藏是今後油氣勘探的主要方向。
准東資源潛力與勘探前景。東部勘探項目區油氣總資源量分別為6.62×108t和607×108m3。截止2001年底,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6 214×104t,天然氣地質儲量8.33×108m3;控制石油地質儲量273×104t,天然氣地質儲量73×108m3;預測石油地質儲量2 006×104t,天然氣地質儲量98×108m3。目前未發現油氣地質資源量分別為4.7×108t和428×108m3。
東部構造改造強烈,油氣源於昌吉東段生烴凹陷,烴源岩主要為二疊系、侏羅系和三疊系,具多源多期混合成藏的特徵。已發現火燒山、三台、彩南、五彩灣及沙南等6個油氣田,在石炭系、二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四個層系11個層組中發現油氣藏。東部油氣勘探以侏羅系、二疊系為主要目的層,新老區並舉,構造、地層岩性圈閉兼探。
南緣資源潛力與勘探前景。南緣勘探項目區位於山前生烴凹陷中,油氣資源量分別為4.91×108t和1 953×108m3。南緣山前發現了卡因迪克、獨山子等油氣田,但構造復雜,目前的勘探程度仍然很低。需要進一步總結油氣富集規律,選擇適用的勘探技術手段,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