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韌性城市
擴展閱讀
山東賽特的股票代碼 2024-09-24 23:08:43
葆嬰股票行情 2024-09-24 22:40:08
股票模擬交易心得 2024-09-24 22:39:30

韌性城市

發布時間: 2021-05-15 16:57:47

⑴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堅持房住不炒

昨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落實房地產長效管理機制,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對此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師國仕英表示: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重提「房住不炒」定位,並明確提出「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首次提出就房地產在經濟刺激中的作用進行定調,回應了當前經濟形勢下社會輿論中有所升溫的房地產刺激論調,也給地方政府明確了標准,擊破房地產調控放鬆的幻想。

在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下,既明確「房住不炒」定位,又首次強調「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體現了中央政府控制房價上漲、確保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的決心。這也將使得地方政府在房地產政策選擇上更加審慎,對市場波動更加敏感,政策出台的頻率和力度都有可能會加強。

⑵ 什麼是安全韌性與市政基礎設施

是市政基礎設施一手抓安全一首抓質量,抓好安全生產的同時,通過加班加點、調整建設計劃等方式,爭取把耽誤的時間和進度搶回來,同時保證施工質量。
舉例:讓城市基礎設施安全有韌性
來源:沈陽日報 作者:於海
5月3日,記者在鐵西區攬軍泵站施工現場看到,雖然正值假期,但這里的工人並沒有減少。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沈陽建設的排水防澇二期二批工程,具體包括89項工程,有近135個施工現場。
據介紹,工程一方面將在積水嚴重的區域建設7個排水系統,包括肇工系統、崇山東系統、和平大街系統、聯合路系統等;另一方面對目前仍存在的積水點位開始集中整治,新建東貿路泵站、機場路下穿橋雨水泵站等11座泵站,對細河、小渾河、北分乾渠等水系進行改造以及生態調蓄設施完善等。
「我們的項目自3月起開始正式復工,目前有200多名工人在工地施工。」攬軍泵站施工方負責人介紹,受疫情影響,部分項目建設暫停,導致工期有所延後,但他們在抓好安全生產的同時,通過加班加點、調整建設計劃等方式,爭取把耽誤的時間和進度搶回來。目前,沈陽渾河以北老城區改造的38個項目已開復工35項,其中怒江街管渠工程已完工;5項主線已完工;16項正進行主體管線及溝槽開挖施工;龍王廟泵站樁基礎、冠梁、降水井施工已完工,正進行土方開挖、錨索施工。
為了搶抓工期,市排水防澇工程建設指揮部加強組織調度,全力推進雨水管道、河道系統、調蓄系統綜合治理各項工程,及時協調解決問題,保證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與此同時,沈陽還同步做好工程檔案資料留存、交接准備等各項工作,實現工程建設與交付使用無縫對接,確保各項節點工程在今年主汛期來臨前建成。
據介紹,在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過程中,沈陽城市防災性能將進一步提升。沈陽將有序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城市地下管網綜合管廊模式建設,力爭新區新建道路綜合管廊建設率大於30%,城市道路綜合管廊配建率超過2%。針對沈陽市排澇設施承載能力不足、汛期降雨積水,將打通斷點、消除堵點,對84處積水點位進行排查,通過實施89項工程,解決84處積水等問題。此外,還將依託現代科技,到2020年底建成2-3個智慧工地項目。
「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是解決沈陽市城鄉建設領域安全發展深層次矛盾,特別是一些歷史遺留的、難以解決的安全隱患的好機遇。」市城鄉建設事務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⑶ 韌性城市的內容有什麼

韌性城市是指城市或城市系統能夠化解和抵禦外界的沖擊,保持其主要特徵和功能不受明顯影響的能力。

"韌性"和"韌性城市"是目前國際社會在防災減災領域使用頻率很高的兩個概念。

⑷ 為什麼要實行環境永續和韌性城市發展

為了地球可持續發展

⑸ 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新」在哪兒

日前《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發布,這次發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新」在:公共服務——首次提出公共事務用地;老城保護——明確11類保護對象;街區更新——減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韌性城市——新增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林蔭街巷——喬灌草結合的街道空間;交通出行——綠色出行比例提高到85%以上。

1、公共服務——首次提出公共事務用地

核心區控規進一步明確首都功能核心區的規模與結構。

規劃嚴格落實「雙控四降」,讓首都功能核心區逐步「靜」下來,創造一流人居環境。通過嚴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結合,向外疏解騰退和內部功能重組雙向發力,嚴格控制建設總量與人口規模,優化用地結構與人口結構,創造良好人居環境。到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區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170萬人左右(到2050年控制在155萬人左右),地上建築規模控制在1.19億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穩定在1.1億平方米左右。

在調整優化用地結構方面,通過適度提高公共服務設施及公共事務用地比重、大幅提高公共空間規模和服務能力,提高居住品質,改善人居環境。到2035年,公共服務設施及公共事務用地佔規劃區域總面積的比重由現狀11.1%提高到12.3%,公共空間面積佔比由現狀34.3%提高到38.4%。

在這里,考慮到當前的街區保護更新工作存在多重不確定因素,核心區控規首次創新性提出公共事務用地這一用地類型。公共事務用地內不固定某類特定功能,而是允許結合現實需求適時安排文化、基礎教育、醫療衛生、體育、社會福利、社區綜合服務等任一類型的公益性設施,並可隨需求變化進行調整。

2、老城保護——明確11類保護對象

規劃將加強格局保護作為老城整體保護最重要的任務。提出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結合城址遺存保護、歷史水系恢復、綠化空間建設,將歷史文化融入城市景觀,進一步強化老城空間的整體性。

規劃圍繞老城核心價值,深入解讀「應保盡保」的保護要求,在城市總體規劃提出的九個方面文化遺產保護對象基礎上,突出首都功能核心區文化遺產特色,明確核心區11類保護對象,將傳統胡同、歷史街巷、傳統地名、歷史名園、革命史跡等納入其中。逐步擴大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嚴格落實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以更加深入的價值挖掘、更加廣闊的保護視野,讓老城保護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3、街區更新——減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

街區保護更新是城市更新在首都功能核心區里的特定說法。北京的城市更新有四個特點:一是千年古都的城市更新;二是落實新時代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城市更新;三是減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四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更新。

這些特點在核心區的城市更新工作中表現得更為充分,實施以街區為更新單元、以保護為更新重點的城市更新更符合核心區的特點與定位。街區保護更新從街區、地塊、建築三個層次,針對政務、文化、居住、產業四種功能類型,按照歷史保護、保留提升和更新改造三種方式推動街區小規模、漸進式、可持續更新。

街區保護更新的主要目標是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首都功能。街區保護更新的對象主要包括建築物、公共空間、公服設施、城市部件等內容。建築物的更新包括外立面、建築屋頂整治更新,也包括建築內部使用功能的改造提升,如果是文物、歷史建築等保護類建築,更新方式需要按照保護要求進行保護、修繕以及調整不合理使用功能。

街區保護更新不能是增量式的更新,而應該是減量更新;不以規模論,而是以服務品質論。這就需要以綉花功夫做出精細活,以節約、高效為原則,通過建築設計、規劃設計、政策設計等更新手段提升存量空間利用效率與利用水平,促進核心區高質量保護與發展。

4、韌性城市——新增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明確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抓好疾病預防控制,在核心區保留市疾控中心應急處置與檢測功能,做優做強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合街道社區范圍以及防災生活圈劃定衛生分區,分類分區施策,提升基層衛生設施建設標准,加強醫療救治力量配備和能力建設,築牢基層公共衛生「網底」。

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發揮其「探頭」作用。建立各級醫療機構長效合作協同機制,實現基層首診、分級診療。提高院前急救能力,按照標准設置急救中心、急救中心站和急救工作站,配備洗消設施。

進一步發展互聯網醫療,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深化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應用,提高精準防疫水平。

夯實公共衛生基層基礎。強化32個街道公共衛生職責,把公共衛生服務管理納入183個街區的社區治理體系,發揮社區公共衛生委員會作用,用好物業企業力量,依靠居民建立物管會或自管會,加強失管、棄管小區的服務管理。

建設韌性城市。降低人口與建築密度,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留空間。注重留白增綠,增加小微綠地、口袋公園,提升公共開放空間覆蓋率,加強城市通風廊道建設。堅持平戰結合,統籌好應急救災物資的運輸和儲備,建設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庫。體育場館等大型公共設施建立平疫轉換預案。

5、林蔭街巷——喬灌草結合的街道空間

核心區的林蔭街巷應具有良好的連續性和通達性,並能夠體現老城歷史文化價值與現代城市風貌。林蔭街巷根據空間位置、功能屬性的不同劃分為三級,分別是作為老城棋盤路網格局的林蔭路,由其他城市幹道或支路構成的林蔭景觀街,以及景觀生態與文化功能並存、串聯了城牆遺址、歷史名園、歷史水系等特色場所的林蔭漫步道,共同形成貼近市民日常活動、滿足各類步行需求的林蔭網路。

林蔭街巷不斷追求綠化景觀的優化建設,提升市民出行的綠色獲得感。林蔭街巷將種植高大茂密的喬木,通過喬灌草相結合的方式營造尺度親切的街道空間,並設置植籬、花壇、花架與休閑設施,共同營造環境優美的街巷景觀。

尤其是林蔭漫步道將使市民在漫步中領略自然的生機盎然與濃厚的文化氛圍,什剎海環湖綠道、傳統商業文化漫步道、紅牆漫步道、文化探訪路漫步道等多種主題的街道風格串聯其上,展示核心區特色,成為核心區步行的精品路線。

6、交通出行——綠色出行比例提高到85%以上

核心區控規提出要提高首都功能核心區綠色出行比例,到2035年綠色出行比例由現狀73%提高到85%以上,到2050年綠色出行比例不低於90%。通過街道空間整體設計,加大步行、自行車路權保障,提高沿街綠蔭覆蓋,加強停車治理調控,綜合改善慢行體驗,多措並舉引導綠色出行,建設健步悅騎城區。

在安寧交通方面,核心區控規提出,要通過各種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小汽車交通對居住區、學校、醫院等區域的雜訊干擾或安全影響等。

⑹ 韌性城市 海綿城市 還有什麼城市

關於城市的概念有很多,智慧城市,可持續城市,綠色城市,包含了人們對未來的各種美好期望。
應該怎樣發展未來的城市,不同的機構從各自的立場來看,自然關注不同的焦點。不過在各種潛在災害威脅下,保證人類社會的生存且正常運轉下去是大前提。歸根結底城市的韌性是根本,在此基礎上我們才可能研究其它的潛能,綠色也好,創新也好,智慧也好。韌性的概念最早是由ICLEI於2002年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全球峰會上提出的。

⑺ 2020年8月5日寧晉縣撤縣設市有進展嗎

寧晉縣撤縣設市處在過渡期
8月5日沒有新進展
有好消息告訴你哈

⑻ 如何使海綿城市更具"彈性

突顯城市功能,鑄就城市生命線 彈性城市應運而生

國際韌性城市聯盟指出將彈性城市定義為,城市系統能夠消化並吸收外界干擾和災害,並保持原有的特徵、結構和關鍵功能的能力。同時將其分為技術彈性、組織彈性、社會彈性及經濟彈性。
彈性城市建設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城市主要功能和生命線在內澇和外澇的干擾下,能保持、恢復正常運行的能力。
二是城市系統在軟、硬體方面具有足夠的適應能力、抗洪水、內澇、極端氣候的沖擊能力、學習能力和自我調整恢復能力。
三是從長期來說,城市系統在應對各種干擾(洪澇)的過程中,與干擾共同進化,改善自身的脆弱性。

防止過度工程化,著手六大方面打造更具「彈性」海綿城市

在海綿城市建設實施過程中,不難發現仍存一些照抄照搬工程文件的做法,致使海綿城市彈性下降。對此,應從六方面著手,使海綿城市更具「彈性」。
一要擴展「系統性」。

系統治理要從橫向和縱向上簡單化。從橫向來講,「山、水、林、田、湖、城」要構成一個「六位一體」的生命共同體。從縱向來講,流域上下游、區域、城市、社區與建築應協同。
二要提高「適應性」。
海綿城市貴在問題導向為主,同時兼顧經驗、目標導向;因此,要活用滲、滯、蓄、凈、用、排六字方針;對不同流域、氣候條件應用不同海綿方法。切忌「一刀切」,海綿城市就是因地制宜。

三要落實「多樣化」。
彈性海綿城市本質是多模式、分布式、自組織、微循環。從多模式來看,當前將海綿城市建設標准進行梳理,一些技術已經標准化,新標准亦在建立。
面對洪澇,應採用多樣化的洪水出路,將六字方針全面運用。如果活用標准化的具體技術,從建築頂部持水,再到停車場、小區、排水管、滲水井,最後將多餘的水通過排水井排出;通過多樣化、分布式將系統「做活」。

分布式

同時,任何一個海綿體必須有自組織的自凈能力,是一個自組織的系統。

自組織

每個海綿體自動的充分發揮作用是微循環的特徵,但是工業大循環摧毀了很多微循環。微循環體現在具體細節上,城市是否是海綿體由細節決定,如果將細節(如排水設施)完善起來,城市的海綿體則可自動實現。

微循環

四要推廣「模塊化」。
城市本身是層層套嵌構成的大系統,模塊化也有利於標准化。各種模塊組成一個動態的復雜系統,用高質量的配裝式來完成,保證工廠化生產、現場裝配,保證海綿城市的「彈性」。

利用自然高差實現景觀化、提高水含氧量

五要加深「冗餘度」。
城市每個「單元」「細胞」都有一定的海綿冗餘。城市在應對洪澇就能「游刃有餘」。通過多層次綜合設計,保障城市海綿的冗餘度。
六要普及「智慧化」。
善用信息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協同自然與城市的多種關系。做到多用信息、少用能源、少用泵,重點在於公益、生態、災害應對三方面。實現智慧排水、雨水收集、管網堵塞實時監測、智慧水循環利用;推行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智慧水污染治理。
任何智慧化離不開 「監測、收集」,「運算、傳輸」,「指揮、執行」,「反饋、修正」 四個閉合循環。

小結:海綿城市的韌性規劃不僅涉及城市本身,還必須從流域整體來統籌抗洪防澇,從山河林湖城一體化來提高城市防災韌性。針對不同城市及地區,要以問題導向為主,經驗和目標導向為輔;充分發揮小型化、分散化、建築、道路、廣場一體化的海綿體的功能,並盡可能設計成為標准模塊。切實將綠色基礎設施與傳統灰色排水系統效用協同起來;將氣候降雨量的預測與各海綿體儲水量的預調度密切結合起來;增強城市韌性。
簡言之,海綿城市並非「一朝一夕」可建成,也不能「一勞永逸」獲成效,需要「一以貫之」,在以上六方面不斷磨合修正才能取得成功。

⑼ 智慧城市與掌通智慧城應該怎麼逐步落地

經濟韌性與城市韌性。汲取美國、歐洲等國家地區的經驗和教訓,我國亟待將中國特色的「韌性城市」理念與實踐,充分對接到城市治理與規劃實施之中;與此同時,國外已經涌現大量關於韌性城市的測評方法和實踐操作,而國內則相對匱乏,城市的「陣痛」斑塊需要得到感知和響應。

數字經濟與智慧經濟。打造智慧城市創新平台群,扶持智慧經濟與三次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的高度融合,快速將互聯網+、物聯網和大數據等與現代服務業的有機銜接和跨界創新。通過發展智慧經濟,促進地方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落地。

安全體系與信息安全。智慧城市是兼顧理想與現實的統一體,是服務目標與解決問題的協同體,智慧城市創建要緊密對接城鎮化。因此,圍繞「五化」總體布局,構建安全體系,並在智慧城市、大數據建設中,將信息安全放在基礎性地位是確保所有創新紮實、有效的首位要務。

⑽ 助力韌性城市建設,中科北影如何運作

12月22日下午,中科北影攜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以下簡稱UNDP)在中科院召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發展目標與韌性城市建設論壇」。

正值國家大力貫徹可持續發展目標和部署城市防災減災工作之際,「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發展目標與韌性城市建設論壇」召開,本次論壇由UNDP、美國國際發展署主辦,中科北影(北京)科技傳媒有限公司承辦,青島市、贛州市定南縣及重慶市聯合支持。

嘉賓合影

打造新型城市文化載體,助力韌性城市科學文化傳播

會上,一場簡短的視覺影像互動體驗引燃了論壇氛圍,中科院自動化所科學與藝術中心負責人張之益老師提到,此項視覺交互技術,藉由奇觀影像、人工智慧、知識服務等前沿技術支撐,為區域文化經濟發展培育了新興增長點,同時促進前沿文化科技發展成果的下沉。

高精度監測技術設備、科學的應急響應機制和平台、先進搶險技術裝備在監測預警、應急響應中發揮積極作用。尤其災情數據處理與信息服務、災害損失快速評估、恢復重建等技術產品的不斷升級,為災後信息傳遞、災害評估、資源調配、恢復重建等工作提供了及時有力的支撐。未來這項技術將廣泛應用於包括防災減災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諸多領域。

中科院自動化所科學與藝術中心負責人張之益

作為此次論壇承辦單位的中科北影(北京)科技傳媒有限公司的董事、總經理郭建剛也談了可持續發展與韌性城市建設的理解以及承辦此次論壇的出發點,他表示,「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的深入推進,可持續發展與韌性城市的建設,日益成為城市規劃、社會治理面臨的重要理論命題。但同時,這也是一項系統性的實踐工程,不僅需要不斷完善的頂層設計,也需要社會各界力量的共同參與和創新締造。通過本次論壇的舉辦,希望能夠讓這一理念在更大的范圍內得到社會關注」。

中科北影(北京)科技傳媒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郭建剛

以「文化物聯網」為突破口,前沿文化科技成果向基層下沉

據了解,中科北影是由中國科學院視覺工業產業化運作團隊同北京電影學院聯合成立的文化科技創新引領型企業,致力於打造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的視覺工業體系。

目前,中科北影正在結合自身在「文化物聯網」方面的實踐布局,以前沿文化科技成果向基層的下沉及其在大眾文化中的影響力為基礎,面向城市在防災減災、可持續與韌性發展等方面的科學文化傳播需求進行積極探索。

「文化物聯網」是中科北影基於自身優勢資源,創新前沿文化科技轉化載體及文化內容輸出渠道的重要探索形式,包括了培育以主題文化產業為支撐的科技文旅特色小鎮、打造奇觀文化體驗中心、促進城市傳統產業空間向數字創意產業載體升級等系列創新實踐。

郭建剛透露,「中科北影也正在同UNDP開展相關方面的合作,共同探索將文化物聯網的具化載體,同步打造為可持續發展與韌性城市建設的傳播平台,從而以文化科技力量更好地參與和助推美麗中國與韌性城市的建設。」

會上,北京工業大學抗震減災研究所教授郭小東、上海師范大學地理系教授溫家洪分別介紹了韌性城市與防災減災規劃研究成果及實踐經驗;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官員張素娟、周舒文分享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本地化工作與智慧城市建設經驗,為地方政府韌性城市建設提供了寶貴知識。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災害管理處處長張素娟

論壇還圍繞韌性城市建設與創新發展展開了嘉賓對話,青島市市北區副區長劉文光,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縣委常委、副縣長朱顥,重慶市北碚區城鄉建委副主任陳勁,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災害管理處處長及上海師范大學溫家洪教授參與了討論,並從自身城市建設情況出發展開深層對話,努力探索地方城市韌性建設與創新的新藍圖,為2018年城市新氣象開個好頭。

通過這次論壇,UNDP將更加有效地開展韌性城市建設工作,帶動以中科北影為代表的社會力量和組織的主觀能動性,形成一個完整的可持續發展工作機制鏈。

人民網、參考消息、新京報、界面、北京衛視等媒體記者到會采訪報道,多家網路媒體實時報道,以及海外媒體雅虎、美通社、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合眾社等兩百餘家媒體發布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