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寨卡病毒
擴展閱讀
市北高新公司股票 2024-09-24 04:55:40
百度金融中心 2024-09-24 04:22:13

寨卡病毒

發布時間: 2021-05-17 01:09:10

❶ 寨卡病毒是什麼傳播途徑是什麼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並通過蚊媒傳播的一種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叮咬傳播,臨床特徵主要為發熱、皮疹、結膜炎或關節痛,極少引起死亡。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新生兒小頭畸形、格林-巴利綜合征可能與寨卡病毒感染有關。
說白了,該病毒對胎兒/新生兒有較大的威脅
寨卡病毒最早於1947年在烏干達發現,目前寨卡病毒病主要流行於拉丁美洲及加勒比、非洲、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國等國家和地區。我國目前已有寨卡病毒病輸入病例,在有伊蚊分布的地區存在發生本地傳播的風險。

❷ 寨卡病毒 它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病毒

以下內容引自Wikipedia:

寨卡病毒(英語:Zika virus, ZIKV,馬新譯作茲卡病毒,香港譯作寨卡病毒,台灣譯作茲卡病毒),是黃病毒科中之黃病毒屬,經由埃及斑蚊傳播,而使受斑蚊叮咬的人罹患寨卡病毒感染症(亦稱寨卡熱)[1]。該病毒最早在1947年於烏干達的寨卡森林中的獼猴體內分離出來,因而得名。依據基因型別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種型別,在中非、東南亞和印度等都有發現的紀錄。過去只有少數人類病例的報導,直到2007年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蒲島爆發群聚疫情,才對此疾病有較多的認識。

2015年起寨卡病毒疫情於中南美洲快速擴散,其中巴西甚至出現超過4,100例新生兒小頭畸形,新生兒小頭畸形被懷疑與寨卡病毒相關,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國政府都提出緊急因應措施[2]。

概述:

寨卡病毒與登革熱,黃熱病,日本腦炎和西尼羅河病毒有親屬關系。它會引發類似溫和的形式的登革熱的症狀,由休息與症狀治療,目前還無法通過葯物或疫苗來預防。寨卡病毒經由母親傳染給孩子,新生嬰兒感染此病毒可能導致小頭畸形,而成人感染可能影響神經系統,包括格林-巴利綜合征亦可能有所關聯。

在2016年1月,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發布了受影響的國家名單,包括強化注意事項,建議孕婦考慮推遲旅行的旅行指南。其他國家的政府或健康部門也很快發出類似的旅行警告,而哥倫比亞,多明尼加,厄瓜多,薩爾瓦多,牙買加建議女性推遲懷孕,直到更多的人知道其中的風險。

寨卡病毒有包膜呈二十面體,就像是與它有親屬關系的其他病毒,並且具有不分段,單股正鏈RNA基因組。這是與斯龐德溫尼病毒(Spondweni virus)密切相關的病毒,是斯龐德溫尼病毒病毒進化枝兩種病毒之一。

該病毒最早在1947年4月由黃熱病研究所的科學家從被放置在一個籠子中的獼猴分離出,地點在烏干達,維多利亞湖附近的茲卡森林[3]。隨後在1948年1月在同一地點,從非州斑蚊第二次被分離出來。在1952年當猴子出現發燒症狀,研究人員從它的血清中分離出傳播病原體,這是第一次描述為寨卡病毒。在1968年它首次從奈及利亞人分離出來。從1951年到1981年人類感染的證據是從其他非洲國家如中非共和國,埃及,加彭,獅子山,坦尚尼亞和烏干達,以及在亞洲的部分地區,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都有報導。

寨卡病毒有非洲裔和亞洲裔兩個譜系。演化學研究顯示,在美洲蔓延的病毒與法屬波利尼西亞的菌株密切相關。寨卡病毒的完整基因組序列已經公布。從最近序列調查初步結果,在公共領域發現了一個在非結構蛋白1密碼子可能的變化,這可能會增加在人體中病毒復制的速度。

感染症狀:

寨卡病毒病的潛伏期(從接觸到出現症狀的時間)並不為人所知,但可能為幾天。其病症與登革熱等其它蟲媒病毒感染相似,包括發熱、皮疹、結膜炎、肌肉和關節痛、全身乏力、眼窩痛以及頭痛。這些症狀往往較輕,持續2-7天[3]。

2013-2014年在法屬波利尼西亞發生了首起寨卡病毒病疫情,當時還同時出現了登革熱疫情,國家衛生當局在此期間報告稱,格林-巴利綜合征出現非正常上升[3]。

格林-巴利綜合征是身體免疫系統侵襲部分中樞神經系統而出現的病情。它可由多種病毒引起,並可影響任何年齡的人。尚不了解究竟是什麼原因引發該綜合征。主要症狀包括肌肉無力,胳膊和腿酸麻。如呼吸肌受到影響,則可發生嚴重並發症,需要住院治療。受格林-巴利綜合征影響的大多數人會痊癒,有些人可能會繼續感到身體無力等[4]。

2015年在巴西出現的疫情中,當地衛生當局發現在普通民眾中間發生的寨卡病毒感染有所上升,且在巴西東北部出生並患有小頭症的嬰兒數量出現增多情況。對寨卡疫情開展調查的機構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寨卡病毒與小頭症之間存有關聯[3]。

傳播方式:

主要是人被帶有寨卡病毒的斑蚊叮咬後,經過約3-12天的潛伏期後,約五分之一感染者會發病出現症狀。感染者在發病時期,血液中存在寨卡病毒,此時如再被病媒埃及斑蚊叮咬,病毒將在病媒埃及斑蚊體內增殖,約10天左右[5],病毒進入埃及斑蚊的唾液腺,就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而當埃及斑蚊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時,這個健康的人就會感染寨卡病毒。此外,也可能經由性行為[6]、垂直傳染(在懷孕期間由母親傳染給胎兒)[7][8][3]而感染。 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該病毒有可能通過性接觸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不過仍需更多研究以確認性傳播是否為茲卡病毒的傳播途徑之一。 在2016年1月25號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Laura Rodrigues教授於2016年1月25號強調發展寨卡病毒疫苗的重要性,應該如同德國麻疹疫苗一樣給予有生育計劃的女性接種以防止懷孕時受到病毒感染而導致畸胎。在疫苗出現前,對於想要懷孕或已經懷孕的女性而言應該小心被蚊蟲叮咬以及避免前往高風險的疫區[3]。

❸ 什麼是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並通過蚊媒傳播的一種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於1947年首次在烏干達從恆河猴體內被發現,1952年在烏干達和坦尚尼亞的人體中分離到。2007年以前,全球僅報告14例寨卡病毒病散發病例,2007年首次在太平洋島國密克羅尼西亞的雅普島發現寨卡病毒暴發疫情,其後發現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和暴發疫情的國家及地區有增加趨勢。2015年5月,巴西報告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巴西等24個美洲國家和地區報告本地感染病例。同時,歐洲、北美等地的多個國家報告發現輸入性病例,我國台灣也報告1例來自泰國的輸入性病例。在寨卡病毒疫情發生時,巴西等國新生兒小頭畸形病例數顯著增加,現有證據提示,新生兒小頭畸形可能與孕婦寨卡病毒感染有關。疫情的快速蔓延以及與小頭畸形之間的可能因果關系,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病原學
寨卡病毒屬黃病毒科(Flaviviridae)黃病毒屬(Flavivirus),呈球形,直徑約為40-70nm,有包膜。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長度約為10.8Kb,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個基因型,目前在南美地區流行的病毒為亞洲型。寨卡病毒與同為黃病毒屬的登革病毒、黃熱病毒及西尼羅病毒等存在較強的血清學交叉反應。病毒可在蚊源細胞(C6/36)、哺乳動物細胞(Vero)等細胞中培養繁殖並產生病變。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詳,但黃病毒屬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熱,60℃30分鍾可滅活,70%乙醇、1%次氯酸鈉、脂溶劑、過氧乙酸等消毒劑及紫外照射均可滅活。

❹ 寨卡病毒是什麼

寨卡病毒屬
黃病毒科,黃病毒屬,單股正鏈RNA病毒,直徑20nm,是一種通過蚊蟲進行傳播的蟲媒病毒,宿主不明確,主要在野生靈長類動物和棲息在樹上的蚊子,如非
洲伊蚊中循環。該病毒最早於1947年偶然通過黃熱病監測網路在烏干達寨卡叢林的恆河猴中發現,隨後於1952年在烏干達和坦尚尼亞人群中發現。該病毒活
動一直比較隱匿,僅在赤道周圍的非洲、美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有寨卡病毒感染散發病例。最早一次暴發流行是2007年發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羅尼亞群島的雅鋪
島,更大的一次流行於2013年-2014年發生在大洋洲的法屬波利尼西亞,感染了約32000人。伊蚊還傳播黃病毒科中的另外三種病毒,包括登革熱病
毒、基孔肯亞病毒和黃熱病毒,也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幾十年前,非洲的研究者注意到伊蚊傳播的寨卡病毒疫情莫名其妙地跟隨伊蚊傳播基孔肯亞病毒疫
情之後。類似的規律開始於2013年,當基孔肯亞病毒從西到東傳播時,寨卡病毒緊跟而來。

臨床表現

寨卡病毒病
的潛伏期(從接觸到出現症狀的時間)尚不清楚,可能為數天。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約20%會表現輕微症狀,典型的症狀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熱、斑丘疹、關節
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關節)、結膜炎,其他症狀包括肌痛、頭痛、眼眶痛及無力。另外少見的症狀包括腹痛、惡心、嘔吐、黏膜潰瘍和皮膚瘙癢。症狀通常較溫
和,持續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療的嚴重病情並不常見。2013年和2015年分別在法屬波利尼西亞和巴西塞卡疫情期間,有報道稱寨卡病毒病可能會造成神經
和自身免疫系統並發症。

2015年巴西的寨卡暴發流行中發現了很多小頭畸形的新生兒(出生的新生兒頭圍與匹配的相同性別和孕齡的孩子比,低於平均值超過了兩個標准差)。在2015年5月-2016年1月間,共報道4000例感染寨卡病毒的
孕婦分娩了小頭畸形兒,與往年小頭畸形的比例相比,上升了20倍。35例小頭畸形新生兒的頭顱CT及頭顱超聲提示存在彌漫性腦組織鈣化,主要發生在側腦室
旁,薄壁組織旁和丘腦區域、基底節區域。皮質和皮質下萎縮造成的腦室萎縮也能見到。小部分嬰兒出現關節攣縮,提示周圍和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對寨卡疫情開展
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寨卡病毒與小頭症之間存有關聯。然而,在解釋嬰兒小頭症與寨卡病毒之間的關系之前仍需要做出更多調查。

診斷

寨卡病毒感
染以症狀和流行病史為診斷基礎(比如,蚊子叮咬,或者到已知存有寨卡病毒的地區旅行)。由於寨卡病毒與登革熱、西尼羅河病毒和黃熱病等其他黃病毒會發生交
叉反應,因此通過血清學方法做出診斷可能較為困難。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和血中病毒分離培養可以確診。起病7天內,如果檢測到外周血清中寨
卡病毒RNA陽性可以診斷,但由於RT-PCR陽性窗比較短(3-7天),也就是病毒血症期短,因此陽性窗之外陰性結果不能除外感染。

治療

目前沒有特異性治療方法,對症退熱治療不建議使用阿司匹林,可以使用對乙醯氨基酚。小頭畸形肯定對生長發育有影響,具體影響要進一步觀察。

預防

目前無疫苗。減少寨卡病毒感
染來源(去除和改造滋生地)以及減少蚊蟲與人的接觸可減少感染發生。建議採取以下措施:使用驅蟲劑;穿戴盡可能覆蓋身體各部位的衣服,而且最好是淺色衣
服;採用紗網、門窗緊閉等物理屏障;蚊帳內睡覺。另外較為重要的是將水桶、花盆或者汽車輪胎等可能蓄水的容器實施排空、保持清潔或者加以覆蓋,從而去除可
使蚊蟲滋生的環境。

要保護自己免患寨卡病毒和其他蚊媒疾病,採取上述措施,避免受到蚊子叮咬。孕婦或者計劃懷孕的婦女應當遵循這一建議,當前往已經出現寨卡病毒疫情的地區旅行時也可徵求當地衛生部門的意見。

❺ 寨卡病毒的介紹

非洲的埃博拉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美洲就出現了一種蟲媒病毒的暴發流行,這種蟲媒病毒為寨卡病毒(Zika Virus)。2014年2月,智利在復活節島發現了寨卡病毒感染的首位本土病例。2015年5月,巴西開始出現寨卡病毒感染疫情。截止2016年1月26日,有24個國家和地區有疫情報道,其中22個在美洲,目前歐洲多國也有報道,有蔓延全球之勢。

❻ 寨卡 病毒是怎麼回事



1張

寨卡病毒



本詞條由國家衛生計生委權威醫學科普傳播網路平台/網路名醫網提供內容並參與編輯

語音播報,能聽的網路!

 立即收聽

非洲的埃博拉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美洲就出現了一種蟲媒病毒的暴發流行,這種蟲媒病毒為寨卡病毒(Zika Virus)。2014年2月,智利在復活節島發現了寨卡病毒感染的首位本土病例。2015年5月,巴西開始出現寨卡病毒感染疫情。截止2016年1月26日,有24個國家和地區有疫情報道,其中22個在美洲,目前歐洲多國也有報道,有蔓延全球之勢。

就診科室

感染科

常見病因

寨卡病毒感染引起

常見症狀

低熱、斑丘疹、關節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關節)、結膜炎,其他症狀包括肌痛、頭痛、眼眶痛及無力

傳染性



傳播途徑

通過蚊蟲進行傳播

時間軸寨卡病毒傳播歷程

 

16年02月29日 中國確診第4例輸入性病例 new

 

16年02月19日 已有36國報告確診病例

 

 16年02月19日

 

16年02月15日 中國確診第2例輸入性病例

 

16年02月14日 中國首例感染者痊癒出院

 

16年02月09日 中國確診首例輸入性病例

 

16年02月08日 江西上報疑似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2015年05月 巴西發現首例本地感染病例

 

2013年10月 法屬波利尼西亞寨卡病毒暴發

 

2007年 密克羅尼西亞群島暴發疫情

 

1968年 發現人感染寨卡病毒病例

 推薦給好

寨卡病毒屬黃病毒科,黃病毒屬,單股正鏈RNA病毒,直徑20nm,是一種通過蚊蟲進行傳播的蟲媒病毒,宿主不明確,主要在野生靈長類動物和棲息在樹上的蚊子,如非洲伊蚊中循環。該病毒最早於1947年偶然通過黃熱病監測網路在烏干達寨卡叢林的恆河猴中發現,隨後於1952年在烏干達和坦尚尼亞人群中發現。該病毒活動一直比較隱匿,僅在赤道周圍的非洲、美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有寨卡病毒感染散發病例。

❼ 寨卡病毒是什麼

一.寨卡病毒從哪兒來?

寨卡病毒於1947年從非洲烏干達猴子血液里首先發現。1948年從該地區伊蚊身上分離出該病毒。1952年在烏干達和坦尚尼亞發現人感染寨卡病毒。

2006年以前,只發現14例寨卡病毒感染的散發病例。2007年曾在太平洋島國暴發流行185例,此後發病地區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目前主要流行地區是美洲的24個國家和地區,非洲的維德角,以及大洋洲。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一些歐洲國家已經發現了少量的輸入病例。目前台灣也發現了一例病人。

二.寨卡病毒如何傳染?

主要是通過伊蚊的叮咬而傳播。根據目前報告,該病也有可能通過輸血和性接觸傳播。通過母嬰傳播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我國伊蚊分布較廣,尤其是南方氣候溫暖潮濕地區,都是可能流行的高危地區。

三.寨卡病毒有什麼危害?

大約80%的人感染以後沒有症狀,約20%的人會發病,出現發熱,皮疹,關節痛,肌肉痛,結膜炎等症狀,大約一周以內就可以自愈。

很少有重症和死亡的病例。少數人可能出現神經系統或自身免疫系統並發症。

孕婦感染後可能會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

四.我們需要緊張嗎?

從國家疾病防控的角度,要重視。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完全沒有緊張的必要。

首先,這個病毒在國內還沒有發現,沒有傳染源。

其次,現在正值冬季,對於我國大部分地區來說,不是伊蚊大量繁殖的季節,沒有傳播途徑。

最後,即使萬一感染了,症狀也多半不嚴重,一周左右就好了,和普通感冒沒有太大區別。

五.普通人應該如何應對?

如果有來自有來自流行病地區的患者,出現發熱,皮疹,關節痛等症狀,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

孕婦以及計劃懷孕的女性應該謹慎前往病毒流行的國家和地區。

在病毒流行地區生活應該做好個人防護,防止蚊蟲叮咬。

近年來似乎隔三差五地就會出現一些原來沒有聽說過的病毒流行,不是因為現在的病毒越來越厲害了,而是因為現代醫學的檢測手段越來越先進,預防和監控網路越來越健全,信息傳遞效率越來越高。所以我們要重視,但完全不需要緊張。

我們有了更多、更先進的手段進行預警,把相關知識普及,才能把防控措施做在前,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疾病的侵害。

❽ 寨卡病毒是什麼樣的病毒

非洲的埃博拉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美洲就出現了一種蟲媒病毒的暴發流行,這種蟲媒病毒為寨卡病毒(Zika Virus)。2014年2月,智利在復活節島發現了寨卡病毒感染的首位本土病例。2015年5月,巴西開始出現賽卡病毒感染疫情。截止2016年1月26日,有24個國家和地區有疫情報道,其中22個在美洲,目前歐洲多國也有報道,有蔓延全球之勢。
病因
寨卡病毒屬黃病毒科,黃病毒屬,單股正鏈RNA病毒,直徑20nm,是一種通過蚊蟲進行傳播的蟲媒病毒,宿主不明確,主要在野生靈長類動物和棲息在樹上的蚊子,如非洲伊蚊中循環。該病毒最早於1947年偶然通過黃熱病監測網路在烏干達寨卡叢林的恆河猴中發現,隨後於1952年在烏干達和坦尚尼亞人群中發現。該病毒活動一直比較隱匿,僅在赤道周圍的非洲、美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有寨卡病毒感染散發病例。最早一次暴發流行是2007年發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羅尼亞群島的雅鋪島,更大的一次流行於2013年-2014年發生在大洋洲的法屬波利尼西亞,感染了約32000人。伊蚊還傳播黃病毒科中的另外三種病毒,包括登革熱病毒、基孔肯亞病毒和黃熱病毒,也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幾十年前,非洲的研究者注意到伊蚊傳播的寨卡病毒疫情莫名其妙地跟隨伊蚊傳播基孔肯亞病毒疫情之後。類似的規律開始於2013年,當基孔肯亞病毒從西到東傳播時,寨卡病毒緊跟而來。

臨床表現
寨卡病毒病的潛伏期(從接觸到出現症狀的時間)尚不清楚,可能為數天。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約20%會表現輕微症狀,典型的症狀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熱、斑丘疹、關節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關節)、結膜炎,其他症狀包括肌痛、頭痛、眼眶痛及無力。另外少見的症狀包括腹痛、惡心、嘔吐、黏膜潰瘍和皮膚瘙癢。症狀通常較溫和,持續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療的嚴重病情並不常見。2013年和2015年分別在法屬波利尼西亞和巴西塞卡疫情期間,有報道稱寨卡病毒病可能會造成神經和自身免疫系統並發症。
2015年巴西的寨卡暴發流行中發現了很多小頭畸形的新生兒(出生的新生兒頭圍與匹配的相同性別和孕齡的孩子比,低於平均值超過了兩個標准差)。在2015年5月-2016年1月間,共報道4000例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婦分娩了小頭畸形兒,與往年小頭畸形的比例相比,上升了20倍。35例小頭畸形新生兒的頭顱CT及頭顱超聲提示存在彌漫性腦組織鈣化,主要發生在側腦室旁,薄壁組織旁和丘腦區域、基底節區域。皮質和皮質下萎縮造成的腦室萎縮也能見到。小部分嬰兒出現關節攣縮,提示周圍和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對寨卡疫情開展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寨卡病毒與小頭症之間存有關聯。然而,在解釋嬰兒小頭症與寨卡病毒之間的關系之前仍需要做出更多調查。

診斷
寨卡病毒感染以症狀和流行病史為診斷基礎(比如,蚊子叮咬,或者到已知存有寨卡病毒的地區旅行)。由於寨卡病毒與登革熱、西尼羅河病毒和黃熱病等其他黃病毒會發生交叉反應,因此通過血清學方法做出診斷可能較為困難。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和血中病毒分離培養可以確診。起病7天內,如果檢測到外周血清中寨卡病毒RNA陽性可以診斷,但由於RT-PCR陽性窗比較短(3-7天),也就是病毒血症期短,因此陽性窗之外陰性結果不能除外感染。

治療
目前沒有特異性治療方法,對症退熱治療不建議使用阿司匹林,可以使用對乙醯氨基酚。小頭畸形肯定對生長發育有影響,具體影響要進一步觀察。

預防
目前無疫苗。減少寨卡病毒感染來源(去除和改造滋生地)以及減少蚊蟲與人的接觸可減少感染發生。建議採取以下措施:使用驅蟲劑;穿戴盡可能覆蓋身體各部位的衣服,而且最好是淺色衣服;採用紗網、門窗緊閉等物理屏障;蚊帳內睡覺。另外較為重要的是將水桶、花盆或者汽車輪胎等可能蓄水的容器實施排空、保持清潔或者加以覆蓋,從而去除可使蚊蟲滋生的環境。
要保護自己免患寨卡病毒和其他蚊媒疾病,採取上述措施,避免受到蚊子叮咬。孕婦或者計劃懷孕的婦女應當遵循這一建議,當前往已經出現寨卡病毒疫情的地區旅行時也可徵求當地衛生部門的意見。

需亟待解決的問題
1.該病毒的流行病特徵,例如潛伏期、蚊子在傳播病毒方面所起的作用和該病毒在地域上的傳播。
2.研發潛在的醫療防護措施(包括治療方法和疫苗)。
3.寨卡病毒與登革熱等其他蟲媒病毒(由蚊子、扁虱和其他節肢動物傳播的病毒)如何相互作用。
4.開發更具有寨卡病毒特異性的實驗室診斷檢測工具,減少可能由於在檢測樣本中存在登革熱或其他病毒而發生的交叉反應。
轉自醫械維修論壇
望採納

❾ 寨卡病毒通過哪些途徑傳播

寨卡病毒主要通過蚊媒(伊蚊)傳播,伊蚊叮咬了寨卡病毒感染者後被感染,通過再次叮咬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除了伊蚊傳播,寨卡病毒也可經其它方式傳播,但都比較少見,如通過性接觸和血液傳播,也曾有報道證實寨卡病毒可以通過胎盤傳播給嬰兒。

圖:37℃情況下,電鏡中觀察到ZIKV的形態(Kostyuchenko et al. 2016)

如上圖,在37攝氏度情況下,寨卡病毒呈球形,直徑40-70 nm,有囊膜,其囊膜包裹著由一條正鏈RNA構成的基因組,其大小約10.8 Kb。

寨卡病毒還有幾位近親,如登革病毒、黃熱病毒以及西尼羅河病毒,他們都屬於黃病毒科的黃病毒屬。

❿ 寨卡病毒是什麼怎麼預防

塞卡病毒是一種新出現的黃熱病毒flavivirus,通過伊蚊(Aedes)傳播, 和這類病毒類似的病毒有登革熱,黃熱病等,也通過伊蚊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