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龍山和天龍山石窟哪個好太原
你好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元代(公元1271~1368年)道教石窟群。[1]位於山西太原西南20千米的龍山山頂,主窟開鑿於元代太宗六年至十一年(公元1234~1239年)。共8窟,分別為虛皇龕、三清龕、卧如龕、玄真龕、三大法師龕、七真龕及兩座辯道龕。
天龍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天龍山亦名方山,海拔高1700米。這里風光秀麗,歷史上曾是北齊皇帝高洋之父高歡的避暑宮。四周山巒起伏,遍山松柏蔥郁,山頭龍王石洞泉水盪漾,山前溪澗清流潺潺。由於北齊時山下興建了天龍寺,後人就習慣地稱之為天龍山了。天龍寺,宋代易名為聖壽寺,一九四八年失火,寺廟被焚毀。一九八一年,搬遷太原南郊南大寺於山上,現已修葺一新。
⑵ 太原天龍山石窟屬於世界文化遺產嗎
太原天龍山石窟屬於世界文化遺產嗎?太原天龍山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
⑶ 太原天龍山石窟最近開放了嗎
開放。
最佳旅遊季節
天龍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蔭,溪泉鳴澗,氣候涼爽。春夏兩季是最佳旅遊季節。
交通
坐太原到清徐的小巴,或者坐8路公交晉祠下車,然後繞道晉祠後面上天龍山,沿著盤山公路一直走就到了,現在收進山費。
⑷ 天龍山石窟的歷史
天龍山石窟創建於東魏(公元534—550年),高歡在天龍山開鑿石窟,高歡之子高洋建立北齊的晉陽為別都,繼續在天龍山開鑿石窟。隋代楊廣為晉王,繼續開鑿石窟,唐代李淵父子起家於晉陽,建造石窟達到高峰。
天龍山石窟位於東西兩峰懸崖半腰,這些石窟中,有東魏、北齊、隋、唐各代開鑿的石窯二十七窟。東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三窟,寺西南三窟,窟之間山徑相通。現存石窟造像1500餘尊,浮雕、藻井、畫像1144幅。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
天龍山石窟的雕塑技巧比北魏大大前進了一步。第九窟,原有木構「漫山閣」,閣內唐代石窟分上下兩層,上層彌勒大佛,坐像高約八米,局部雖有毀損,但仍是天龍山石窟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尊石雕塑像。下層,觀音立像高達十一米,形態生動,姿態優美,身披瓔珞,羅紗透體,體態豐滿,薄軟的羅紗質感清晰,是天龍山石窟中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尊雕像。
⑸ 天龍山石窟的石窟特色
石窟的最早開鑿者是東魏大丞相高歡,即東峰的第2、3號窟;其子高洋開鑿3窟,即東峰的1號窟和西峰的第10、16號窟;北齊至隋之間開鑿了東峰第11號窟;隋煬帝為晉王時開鑿東峰第8號窟;余為唐代開鑿18個窟。共跨越4個朝代,歷時400多年,反映出各個時期的不同風格和藝術成就,卻又有著一線相連的傳統關系。如北齊的第1、10、16號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結構的前廊,廊雕二柱,柱頭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補間則施人字形叉手,是現存北齊的唯一建築實例,有重大的科研價值。隋代的第8窟是一個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開龕設像,結構復雜卻處理得十分貼切,雙鉤衣紋簡潔平穩,有獨到之處。西峰的第9窟是晚唐罕見的精品。峰頂有高755厘米的彌勒坐像,姿態端莊的華麗形象中略具樸素、溫暖的感覺,衣紋處理虛實結合、聚散合理,使在嚴的佛像增加了活潑的氣氛。下部又以高500厘米的十一面觀音為主尊,文殊、普賢菩薩為脅侍的三大士像,用男體女態的方式處理,極妙地表現出肉體、紗衣、飾物三者之間穿插迂迴的雕塑功力。後壁又用倚坐彌勒、坐佛和許多化佛坐在蓮座上的淡浮雕構成一組反映彌勒凈土世界的背襯。崖壁間又附若干龕窟,寬猛相濟,繁簡結合,寓意十分深刻。為保護這組石窟,重建仿明樓閣三層,下承漢白玉台階步步登高,間內置木梯直到彌勒佛頂部。沿用舊名,曰「漫山閣」。「高閣停雲」是天龍山八景之一。
天龍山石窟還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三個唐窟,南坡柳子溝灘地懸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時期的五個窟(其中三個窟無佛像),這樣,天龍山石窟應該是33個窟,其中有佛像的是30個窟,而不僅僅是25個窟,只是由於南北兩處路線不順,崖壁險要,又是較晚的作品,故鮮為人知。
綜觀天龍山風景名勝區,它是以石窟為代表的人文景觀聞名遐邇、稱譽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飽滿、洗練和表現感情的細致,接近勞動者的生活氣息,以濃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稱,體現了天龍山雕塑藝術不同於其他石窟藝術的獨特風格,因而被譽為「天龍山式樣」,是中國古代石窟雕塑藝術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⑹ 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回歸祖國
是的。2月12日,在牛年春晚登台的回歸國寶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亮相北京魯迅博物館。國家文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該佛首是經多方努力2020年歸國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也是近百年來首件從日本回國的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雕。
2020年9月14日,國家文物局監測發現,日本一拍賣行擬於東京拍賣一尊「唐天龍山石雕佛頭」,疑似為天龍山石窟流失文物。經鑒定,判斷其確屬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龕主尊佛像的被盜佛首,年代為隋代,於1924年前後被盜鑿並非法盜運出境。
10月15日國家文物局致函拍賣行,要求其終止與佛首相關的拍賣和宣傳展示活動。次日,拍賣行作出撤拍決定。國家文物局與拍賣行董事長、旅日華僑張榮取得聯系,鼓勵其促成文物回歸。10月31日,張榮與日籍文物持有人談判完成洽購,經國家文物局充分溝通,決定將佛首捐獻中國。11月17日,佛首被移交給中國駐日使館保管。
12月12日12時,佛首被安全運抵北京,當日點交入庫,重回祖國懷抱。
(6)天龍山石窟擴展閱讀
國家文物局組織多方專家開展實物鑒定
據了解,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長33.7厘米,寬30.4厘米,高44.5厘米,重55.5公斤。佛首石材主要由石英和方解石構成,符合天龍山岩體特徵,內部一致性較好,無顯著裂隙發育。頂部和耳部發現彩繪痕跡,推斷佛像原始狀態應有彩繪。
鼻翼及鼻樑部位存有有機材料,推斷有修復經歷,與鼻翼修整情況相契合。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副司長鄧超指著佛首背後的削痕說,這是佛首被盜之後,為了展示需要,經歷二次削鑿後留下的痕跡。
⑺ 山西天龍山石窟能欣賞到怎樣的石像呢
在民間有著這么一句話"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這就是在說山西地面上的文物是非常多的,比如說大家熟知的平遙古城、王家大院、皇城相府等這些景點,而在這處人傑地靈的地方還有著無數的石窟,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處山西的石窟,裡面各種各樣的雕塑琳琅滿目,而且不雲岡哦!
門票價格
不過這里也有很多地方都被破壞,如今只剩下一部分依然還矗立在石窟裡面。上面也說了這片石窟群是各個朝代建造的,所以佛像也各具特色,有的只是土灰色的,但是有的卻是非常的鮮艷,雕像的身上都塗滿了色彩斑斕的顏色,讓整個雕像看上去更加的好看。除了大部分的佛像之外還有四大天王等道教雕像,凶神惡煞表情加上自身莊重鎧甲看起來十分的威嚴。就是這樣一處不可多得的石窟群門票的價格居然只有區區的30元,可以說是十分的良心了。
而天龍山景區也是一處絕佳的避暑勝地,這里到處都是濃郁的樹林,覆蓋率是十分廣闊,因為獨特的地理環境所以這里的溫度都是特別的低,非常適合前來避暑。好了今天小編就先介紹到這里,歡迎大家前來評論!
⑻ 天龍山石窟的石窟藝術
石窟藝術是一種宗教文化,取材於佛教故事,興於魏晉,盛於隋唐。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羅藝術精華,融匯了中國繪畫和雕塑的傳統技法和審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漢化過程,是研究中國社會史、佛教史、藝術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石窟藝術與佛教是十分密切的。石窟藝術是為當時信佛的人們服務的。因信仰佛教的各階級、各階層人物不同,他們所屬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樣,因而在造像與壁畫的題材上,也要根據自己那一宗派的經典造像。所以石窟藝術的發展,因時間、地點的不同,發展情況也不一樣。如新疆石窟,除唐代或以後漢人所開的窟畫出一些大乘經變以外,其餘早期開鑿的各窟,全看不到反映大乘經中的故事造像。這些石窟群中,遺存到今天的雕像,主要是釋迦和菩薩等單獨的形象,其次則多是佛本生、佛本行(即如何苦行、忍辱、尋求解脫)等故事畫像。這些畫像多數是根據《聲聞藏》各經創造出的,與外國商人竺婆勒子竺法度學小乘教唯禮釋迦的記載相同,與法顯、玄奘等人所記天山南簏各國信仰小乘教的記錄也完全吻合。
石窟藝術是佛教藝術,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發生、發展的過程,它所創造的像、菩薩、羅漢、護法,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種故事形象,都是通過具體人的生活形象而創造出來的。因而它不能割斷與歷史時期人們的生活聯系,它不像其他藝術那樣直接地反映社會生活,但它卻曲折地反映了各歷史時期、各階層人物的生活景象。這應該是石窟藝術的一個特點。
⑼ 天龍山石窟的重點石窟
天龍山石窟屬灰白色砂岩,易雕鑿,也易風化。其中東峰十二窟、西峰十三窟。
北魏末年分裂成東魏和西魏,雖然都以「大魏」為國號,但實際上都已是傀儡政權,東魏由高歡攝政,公元550年其子高洋稱帝,改魏為齊,史稱「北齊」。太原古稱晉陽,東魏(534~550年)、北齊(550~577年)時為高氏的別都,高歡曾在天龍山修建避暑宮,使這里的佛教迅速興盛起來,開始了大規模的石窟寺營造工程。
兩座東魏窟和三座北齊窟都是方形窟室,三壁三龕的形制,東魏尊像組合皆三尊像,為正壁釋迦、左壁彌勒、右壁阿彌陀的三世佛。西魏改為五尊像,倚坐的彌勒佛改為交腳坐的彌勒菩薩。東魏像清瘦,造像手法朴實、簡潔,仍是「秀骨清像」的風格。北齊像更減少了動感,重在形體結構的雕造,雕塑語言臻於完美。同時,還可以看到龕形和窟形上對於建築結構的關注,相當精確地再現當時木構建築的原貌。
隋代僅有的一窟,保存著有名的「開皇石室銘」,可知建窟於隋代開皇四年(584年)。晉陽又是唐太祖李淵的龍興之地,因此在唐代也是別都,地位重要,佛教更為發展,因而天龍山唐代開鑿最多,達十五座,可以第9窟「漫山閣」為代表。這是一座上下兩層的大窟,上層有8米高的彌勒佛倚坐像,下層以6米高的十一面觀音像居中,左右分別為乘象的普賢和騎獅的文殊。造像豐腴、優雅,手法細膩。
總體來說,天龍山造像的藝術水平在同時代其他石窟之上,生動顯示了石窟藝術由北朝向隋唐轉化的進程。可惜的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天龍山石窟遭到難以置信的盜鑿破壞,大批精品流失國外。
天龍山石窟已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更好的保護與弘揚這一歷史的和藝術的寶貴遺產。
⑽ 龍山石窟與天龍山石窟是一個地方嗎
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元代(公元1271~1368年)道教石窟群。[1]位於山西太原西南20千米的龍山山頂,主窟開鑿於元代太宗六年至十一年(公元1234~1239年)。共8窟,分別為虛皇龕、三清龕、卧如龕、玄真龕、三大法師龕、七真龕及兩座辯道龕。
天龍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天龍山亦名方山,海拔高1700米。這里風光秀麗,歷史上曾是北齊皇帝高洋之父高歡的避暑宮。四周山巒起伏,遍山松柏蔥郁,山頭龍王石洞泉水盪漾,山前溪澗清流潺潺。由於北齊時山下興建了天龍寺,後人就習慣地稱之為天龍山了。天龍寺,宋代易名為聖壽寺,一九四八年失火,寺廟被焚毀。一九八一年,搬遷太原南郊南大寺於山上,現已修葺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