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相撲的最高級別是什麼叫什麼
相撲的最高等級是「橫綱」。下面是大關、關脅、小結、前頸,這四個等級被稱為「幕內」,屬於力土中的上層。再次是十兩、幕下,除此之外還有更低級的三段目、序三段。最低一級叫序口。一個普通力士要想獲得較高的等級是需要花費很大氣力的;不經過艱苦努力,要想獲得最低的等級,也是不可能的。
② 日本相撲的等級是怎麼劃分的
相撲(日本稱為力士)按運動成績分為10級: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兩、前頭、小結、關脅、大關及橫綱。橫綱是運動員的最高級稱號,也是終身榮譽稱號。
以下是各段日語表示:
序の口(じょのくち)
序二段(じょにだん)
三段(さんだん)
幕下(まくした)
十両(じゅっりょう)
前頭(まえがしら)
小結(こむすび)
関脇(せきわけ)
大関(おおぜき)
橫綱(よこづな)
拓展資料:
橫綱是最高級別,依次是大關、關脅、小結、前頭、十兩、幕下、三段目、序二段和序之口。
橫綱的地位獨一無二,獲此榮譽也著實不易,必須以大關身份連續2次贏得冠軍方能摘此桂冠,從橫綱級別創立至今300多年的歷史中,只有68名力士獲此殊榮,而且一旦獲此級別,便不會因某場比賽表現不佳而被降級,如果成績連續欠佳,惟有引退一條路。目前賽場上的橫綱是一位名叫朝青龍的蒙古力士。
相撲摔跤用的園圈叫做土表,它是由稻草包織成園圈而做成的。每一稻草包的大部分被結實地埋在地上。土表是用6.7平方米大,34--60厘米厚的特殊粘土鋪成的。堅硬的表面覆蓋著一層薄薄的沙子。相撲選手被限制在直徑只有4.55米大的內圈中進行比賽。土表的上面是一個屋頂,用粗索懸吊在天花板上,屋頂的四角裝有類似於神社裡的巨大垂纓,象徵著一年四季。
③ 日本的大相撲比賽一年有幾次都在哪裡舉行
一年6次,舉行地點如下:
1月 一月場所 初場所 両國國技館
3月 三月場所 春場所 BODYMAKER コロシアム
5月 五月場所 夏場所 両國國技館
7月 七月場所 名古屋場所 愛知県體育館
9月 九月場所 秋場所 両國國技館
11月 十一月場所 九州場所 福岡國際センター
④ 日本相撲的標準是什麼
大多數優秀選手都是在18-35歲之間,經過嚴格訓練的運動員。他們為贏得身體上的優勢除了消耗就是吃大量的食物,並且吃飯後再睡覺。初學者居住在相當嚴格的專門相撲室內。地位:在日本,"相撲"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被日本人成為"國技",而且得到了很多日本人的喜愛,有很多日本人以自己新家建成之時能收到一個相撲選手的名片為榮!兩個胖胖的相撲在一個圓環里進行一場肉搏戰,感覺實在很好!兩個相撲運動員裝束很簡單,只在腰間系一條"兜襠布"以遮住下身!在人們看來,這可能有些不雅!但這確實是相撲運動的專用"運動衣",在日本,有很多的相撲都是鄉村一些家裡貧寒的子女,從小就接受"相撲部屋"的教育,以此達到"出人頭地"的社會位置!據說每天相撲的運動很少,以保證自己能夠永久保持肥胖的身材,因為在日本的相撲比賽中,是沒有若干級別的,只有靠相撲運動員自己能夠"膀大腰圓"。所以日本的相撲男選手,越「膘肥體胖」當然也就越有利,所以為了盡量長胖,男相撲選手每天除了飽餐兩頓飯以外就是長時間的睡覺,期間只進行短時間的訓練。如今,日本相撲界為了使相撲運動走向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對相撲進行了很多改革。
職業相撲手必須體型高大魁梧,二十歲之後要求身高一米七五以上,體重一百二十公斤以上。一流的相撲手最後有巨大而呈梨狀的軀體,他們具有如此身型和力量,其實與飲食有著密切的關系,驚人的食量大約是正常人的十倍。
日本有史以來最重的相撲手是當今來自美國夏威夷的小錦,他的體重二百六十三公斤。 相撲手按比賽成績分為十個等級: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兩、前頭、小結、開齊、大關、橫綱。 近年曾為橫綱的兩位風雲人物是日本相撲史上第一位非日本籍的橫綱(終身榮譽稱號)曙太郎(夏威夷)和日本最有前途的貴之花,兩人曾在香港超霸賽對撼,各勝一場之後由曙太郎奪得總冠軍榮譽。
當代大相撲比賽,是在稱為土表的場地舉行,它用粘土堆成三十至六十厘米。比賽區圓形,直徑4。55米,在堅實平整的比賽區表面鋪上薄層細砂。 傳統的比賽,土表四角有柱,上托日式屋頂,觀眾圍觀同中國古代傳統的擂台賽相似,例如十八世紀的「江都勸進大相撲浮繪之圖」,柱子有礙觀眾視線,1951年起,取消柱子,改用懸掛式屋頂。 主於搏人的相撲技術中有「技麻利」七十手,和傳統的四十八手,實際有一百多手。在彼此體型相當的情況下,要贏的話,出了快之外,力量和時機,加上反應的配合,並不容易。
相撲對身高和體重的要求只有下限沒有上限,體重下限是75公斤,身高下限是1.73米。
⑤ 日本相撲的規則是怎樣的
橫綱是最高級別,依次是大關、關脅、小結、前頭、十兩、幕下、三段目、序二段和序之口。橫綱的地位獨一無二,獲此榮譽也著實不易,必須以大關身份連續2次贏得冠軍方能摘此桂冠,從橫綱級別創立至今300多年的歷史中,只有68名力士獲此殊榮,而且一旦獲此級別,便不會因某場比賽表現不佳而被降級,如果成績連續欠佳,惟有引退一條路。目前賽場上的橫綱是一位名叫朝青龍的蒙古力士。 相關情況: 相撲摔跤用的園圈叫做土表,它是由稻草包織成園圈而做成的。每一稻草包的大部分被結實地埋在地上。土表是用6.7平方米大,34--60厘米厚的特殊粘土鋪成的。堅硬的表面覆蓋著一層薄薄的沙子。相撲選手被限制在直徑只有4.55米大的內圈中進行比賽。土表的上面是一個屋頂,用粗索懸吊在天花板上,屋頂的四角裝有類似於神社裡的巨大垂纓,象徵著一年四季。 在一場相撲比賽中,相撲選手是通過用力把對於推出圈外或把對手摔倒在土表中來取勝的。但是輸掉比賽卻不是一定要被摔倒在圈內或被完全推出圈外。那些力士在比賽中,他的身體的除腳底以外的任何部分,如膝蓋或者是手指尖,或者是發髻的頂部,碰到地上他就輸掉比賽。或者他只要將自己的腳趾或腳後跟踩在圈外,那麼這樣也算輸掉。那些明顯的拳頭、拉頭發、用手挖眼睛、使對方窒息、踢對方的肚子或胸部都是禁止的。還有攻擊對方用帶子包著的致命器官也是不允許的。相撲不像拳擊和西方摔跤一樣有體重的限制,對力士選手來說有可能找到自己的戰術來打敗比自己重兩倍的對手。 每年有6場重大的大相撲比賽,3場在東京舉行,還有3場分別在大阪、名古屋和九州舉行。 每場比賽將持續15天,每位力士每天將迎戰一個不同的對手。比賽冠軍也就是在15場比賽中成績最佳的選手,在最後一場比賽結束後將被授予「天皇賜杯」。另外還有3個附加獎,「殊獎」被授予那個打敗橫綱(最高冠軍)和大關(冠軍)的力士。「敢斗獎」被授予最富有戰斗精神的力士,「技能獎」被授予最具有戰術的力士。要想獲得上述這些獎的力士,至少在15場的比賽中獲得8場比賽的勝利。 相撲的等級排列 現在的日本大約有800名職業的相撲選手,級別從最低的弟子到最高的橫綱。在每次相撲比賽結束後,根據力士們在15天比賽中的表現來調整他們的級別排列。新的公布排名表叫做「番付」(級別排列名單),這是由日本相撲協會模仿古代的書寫風格而印刷頒布的。力士們最先是被任意地分成東西兩隊,盡管他們並沒有代表本隊進行過比賽,也沒有規定和對方比賽。「級別排列名單J很長,用粗體字記載著級別較高的力士和幕內力士的名字。 在級別排列名單中隨後的那些力士的級別,是「十兩」和「幕下」,他們的名字字體慢慢變小。跟著是「三段目」和「序二段」,最後是「序之口」。「幕下」以下的選手在比賽期間不是每天都參加比賽的。比賽從早上由級別最低的力士開始,隨著比賽的推進參賽力士的等級也越來越高。當一天將結束時比賽也就達到高潮,這時的比賽是由橫綱選手來完成的。 橫綱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從橫綱級別創立至今的300多年歷史里,只有68名力士擁有此殊榮。和其他任何級別不同的是,橫綱不會因為在一場比賽中的糟糕表現而降級。但是如果他的比賽結果繼續欠佳的話,那麼他將被希望引退。在這之前每個力士都有晉升橫綱的可能,他必須以大關的身份連續2次贏得比賽的冠軍。同時他還須向挑剔的相撲協會的人士證明自己的實力和表現是一致的,以及自己人格與這么尊貴的地位是相符合的。 力士的等級決定了他們的用長發製成的發型。十兩和幕內的發型是被精心製作的,叫做「大銀杏」。這是個類似於銀杏葉子的發型。等級較低的力士的發型叫做「丁」,是用普通的紙線打結而成的普通發型。發型採用的是江戶時代的流行式樣。它被保存下來不僅是因為傳統,還因為它是跌倒時保護頭部的護具。
⑥ 日本的相撲多少斤才算標准
相撲對身高和體重的要求只有下限沒有上限,體重下限是75公斤,身高下限是1.75米。
職業相撲手必須體型高大魁梧,二十歲之後要求身高一米七五以上,體重一百二十公斤以上。一流的相撲手最後有巨大而呈梨狀的軀體,他們具有如此身型和力量,其實與飲食有著密切的關系,驚人的食量大約是正常人的十倍。
日本有史以來最重的相撲手是當今來自美國夏威夷的小錦,他的體重二百六十三公斤。 相撲手按比賽成績分為十個等級: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兩、前頭、小結、關脅、大關、橫綱。 近年曾為橫綱的兩位風雲人物是日本相撲史上第一位非日本籍的橫綱(終身榮譽稱號)曙太郎(夏威夷)和日本最有前途的貴之花,94年比賽中貴之花曾一舉擊敗曙太郎。
(6)日本大相撲擴展閱讀:
相撲比賽規則:
運動員在比賽時可以互相抓腰帶,握抱頭頸、軀乾和四肢,可以用腿使絆,可以拍打對方胸部,但不許踢對方胸腹,不許抓兜襠和生殖器,不許抓頭發、擊雙耳、卡咽喉,不許傷害對方眼睛、胃門等要害處,不許用拳頭打人或使用反關節動作。
比賽時,能使對方身體任何一部分著地(除兩腳掌外)即為勝利。能使對方身體任何部分(包括手、腳)觸及界外地面亦為勝利。比賽沒有時間限制,如果雙方經過長時間角斗,精疲力盡而勝負未分時,裁判員可以宣布比賽暫停,休息後再重新開始比賽,直至決出勝負。
⑦ 日本大相撲的裁判叫做立行司。從江戶時代確立了\「家元制度」,現在在世襲此位的最著名的兩家分
在日本的花道、茶道、書道、能樂、邦樂、日本舞以及武術、武道中,都有\「家元」的存在。立行司,是專為高等級相撲手大關和橫綱賽事做裁判的最高等級裁判,目前世襲此位的只有二位立行司,即第29代的木村莊之助和第30代的式守伊之助。說得不對,還望指正。
⑧ 相撲在日本的地位為什麼那麼高
土表(相撲的賽場)傳說為「神降臨的地方」: 作為「大相撲」(日本相撲協會主辦的專業相撲比賽)賽場——土表,上方垂著四色穗子,別為青赤白黑,象徵春夏秋冬四季及上天的四大神獸,即青龍、朱雀、白虎和玄武。四色彩穗寄託著「祈禱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每季大相撲賽事為期15天,人們相信,賽期內神靈會降臨土表,而力士們將得到佑護。
土表上場儀式是為了「震懾土地之神」: 相撲比賽每季賽期開始,「橫綱」(相撲力士的最高級別)每天都要進行土表上場儀式。橫綱在擊掌後,左右兩腳先後在高舉後沉重踏地,以震懾土地之神。因為段位最高的橫綱被認為是「真人神」。
力士獲勝後劈手刀是「向神明致意」:相撲力士獲勝後將接受裁判頒發的獎金,這時力士會凌空連劈三次「手刀」(力士空手向左右中方向連劈三次的動作),以向「決定勝負的三位神明」致意。
相撲被稱為「國技」始自明治時代。日本文化的著名劇作家及學者山崎正和認為,相撲成為國技,只是一個偶然。據說,明治天皇的一位名叫山岡鐵舟的侍從官是個「大相撲迷」,他不但自己喜歡甚至還教天皇如何進行相撲比賽。此外,當時的保守派極力抵抗歐化政策,諸多原因使得相撲的地位大幅提升。
明治42年(1909年), 相撲專用比賽場地在東京兩國地區竣工,也就是今日的國技館。自此,大相撲成為眾人皆知的國技。 此後,相撲協會成為公益財團法人,並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1930年代的昭和初期,收音機逐步普及,相撲也越來越大眾化。 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排除外來體育運動」的民族主義高漲,相撲一躍成為國民運動。當時保持連勝戰績的一位名叫雙葉山的橫綱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成為了明星。、
自此至今,相撲在日本成為國技運動,備受推崇。
⑨ 日本相撲的級別
相撲(日本稱為力士)按運動成績分為10級,分別是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兩、前頭、小結、關脅、大關及橫綱。橫綱是運動員的最高級稱號,也是終身榮譽稱號。
以下是各段日語表示:
序の口(じょのくち)
序二段(じょにだん)
三段(さんだん)
幕下(まくした)
十両(じゅっりょう)
前頭(まえがしら)
小結(こむすび)
関脇(せきわけ)
大関(おおぜき)
橫綱(よこづな)
(9)日本大相撲擴展閱讀:
日本相撲的比賽規則:
運動員在比賽時可以互相抓腰帶,握抱頭頸、軀乾和四肢,可以用腿使絆,可以拍打對方胸部,但不許踢對方胸腹,不許抓兜襠和生殖器,不許抓頭發、擊雙耳、卡咽喉,不許傷害對方眼睛、胃門等要害處,不許用拳頭打人或使用反關節動作。
比賽時,能使對方身體任何一部分著地(除兩腳掌外)即為勝利。能使對方身體任何部分(包括手、腳)觸及界外地面亦為勝利。比賽沒有時間限制,如果雙方經過長時間角斗,精疲力盡而勝負未分時,裁判員可以宣布比賽暫停,休息後再重新開始比賽,直至決出勝負。
⑩ 日本相撲有哪些講究
相撲(すもう):一種類似摔跤的體育活動,秦漢時期叫角抵,南北朝到南宋時期叫相撲。大約在唐朝時傳入日本,現為流行於日本的一種摔跤運動。 相撲(すもう),古稱素舞,起源於中國的漢代,由兩名大力士裸露上身,互相角力。直至西元七世紀,在允恭天皇的葬禮上(西元四百五十三年),中國派遣特使到日本表演素舞致意,被認為是中國相撲首次傳入日本,對日本原有的相撲造成一定影響。後來成為日本的國技,日本的國際性的格鬥術和體育運動。作為專業競技項目,在日本國內稱作大相撲。 日本《相撲之始》一書說,日本的相撲最早出現於公元前23年。日本體育網路全書記載:「日本的相撲與中國的角抵和拳法有相互關系。」日本歷史考古學家池內宏和梅原末治合著的《通溝》一書也說,日本的相撲同中國吉林省輯安縣出土的3~5世紀古墓壁上的角抵圖極相象;同中國唐宋時代的相撲比賽形式和規則也近似。從17世紀起, 日本各地興起職業性相撲,稱為"大相撲"。18世紀開始形成現代的相撲。到20世紀初期,相撲作為日本的「國技」廣泛開展起來。至今日本的相撲比賽每年都要舉行6次,分為一月場、三月場、五月場、七月場、九月場和十一月場,成為群眾最喜愛的運動項目之一。下面介紹的是當前日本流行的相撲的技術要求、比賽規則等。 相撲運動員不僅要有氣力,而且還要有熟練的技巧,技巧是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技術大致分為推、摔、捉、拉、閃、 按、 使絆等。 運動員主要用頸、肩、手、臂、胸、腹、腰、膝、腿、腳等部位, 靈活運用各種技術相互進攻。運動員(日本稱為力士)按運動成績分為10級: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兩、前頭、小結、關脅、大關及橫綱。橫綱是運動員的最高級稱號,也是終身榮譽稱號。十兩以上6級運動員的發型和腰帶的質量與幕下以下4級不同。十兩以上6級運動員比賽時,有入場式,穿化妝圍裙。相撲裁判員(日本稱為行司),按年限也分為10級。相撲裁判的等級叫做「格」,「橫綱格」是裁判員的最高級稱號。他們的等級用指揮扇上的纓帶顏色為標志。裁判用以指揮的扇子稱為「軍配」,扇子指向的一方為勝者。 相撲來源於日本神道教的宗教儀式。人們在神殿為豐收之神舉行比賽,盼望能帶來好的收成。在奈良和平安時期,相撲是一種宮廷觀賞運動,而到了鐮倉戰國時期,相撲成為武士訓練的一部分。18世紀興起了職業相撲運動,它與現在的相撲比賽極為相似。神道儀式強調相撲運動,比賽前的跺腳儀式(四顧)的目的是將場地中的惡鬼趨走,同時還起到放鬆肌肉的作用。場地上還要撒鹽以達到凈化的目的,因為神道教義認為鹽能驅趕鬼魅。相撲比賽在檯子上進行。整個檯子為正方形,中部為圓圈,其直徑為4.55米。比賽時,兩位力士束發梳髻,下身系一條兜帶,近乎赤身裸體上台比賽。比賽中,力士除腳掌外任何部分不得觸及檯子表面,同時也不得超出圓圈。比賽在一二分鍾甚至幾秒鍾內便能決出勝負。相撲的裁判共由6人組成。主裁判由手持摺扇「行司」登台擔任,其餘5人分別在正面、東面、西面及裁判席上。大力士的最高等級是「橫綱」。下面是大關、關脅、小結、前頸,這四個等級被稱為「幕內」,屬於力土中的上層。再次是十兩、幕下,除此之外還有更低級的三段目、序三段。最低一級叫序口。一個普通力士要想獲得較高的等級是需要花費很大氣力的;不經過艱苦努力,要想獲得最低的等級,也是不可能的。 相撲(sumo)被譽為日本國粹,亦稱角力、角觝。 相撲源於中國。《禮記·月令》:"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後傳入日本。始見於《日本書紀·垂仁紀》。奈良時代以後興盛。719年(養老三年)朝廷設拔出司(後相朴司)。平安時代,每年7月有相撲節。鐮倉時代以後作為武士的武技而在武士中盛行。17世紀末,出現營利性職業相撲。江戶時代盛行職業性勸進相撲,江戶成為全國相撲中心。明治維新時一時衰落。昭和初國粹主義抬頭,相撲再興。戰後在東京、大阪、福岡、名古屋均有相撲場。作為群眾性體育活動,至今在各地民間仍頗為盛行。 相撲是唯一的一種日本摔跤形式。它與日本神道教一樣源遠流長。現在,仍存在許多傳統儀式.相撲最基本的規則:選手在對手之前觸地或者比對手在輪次中觸地次數多為輸。選手之間糾纏經常持續幾秒鍾,有時會到一分鍾或更長。每年日本會舉辦六場相撲比賽。每次15天。三場在東京舉行,其餘則在大阪、福岡和名古屋.相撲最高級別:橫綱是相撲的最高級別。一旦選手到達橫綱級就不能再輸。如果他的成績開始變差,就希望他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