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流浪行星的流浪行星
科技日報訊據美國《大眾科學》網站10月11日消息稱,一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日前發現了一顆非常奇怪的年輕行星,其並沒有圍繞任何恆星運行,但卻「表現」的與一般正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相同。該星的發現極不容易,但卻能證實科學家長期以來的某部分猜想。而其距離地球僅有大約80光年,各種條件尤其利於開展探測工作,因此將幫助人們極大的推進對木星等氣態巨行星形成初期性質的了解研究 。
「流浪行星」指徒具有行星質量,卻不繞任何恆星公轉的行星。它們被踢出原本所在的星系可能有多種原因,包括和其他行星之間的相互引力作用,過分靠近的其他恆星產生的引潮力,或者中央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或變為黑洞的影響等。2012年一項模擬研究顯示,恆星甚至黑洞周圍可能都存在著流浪行星,數量或遠遠超預期,不過不太可能與地球相撞。
天文學家一直熱衷於追蹤「流浪行星」,因為這些傢伙名字聽起來雖然很不羈,但卻不代表它們失去了保有生命的可能。同時,氣態流浪行星周圍,更有可能有擁有木星般壯觀的衛星群,它們在與流浪行星的潮汐作用下可保有熱力,所以也可能存在生物——當然,只會是細菌等微生物。
新發現的這顆正「自由行動」的行星,就屬於氣態流浪行星,編號為PSO J318.5-22。該星原本寒冷而黯淡,比金星的可見光波段亮度都要低大約1000億倍。但是位於夏威夷毛伊島上的Pan-STARRS1廣域巡天望遠鏡,仍然藉助對其暗弱而具特徵性的光譜信號的觀測識別出了它的蹤跡。據該研究合作者、夏威夷大學天文研究所的艾格文·麥格尼爾描述稱,從望遠鏡採集的數據里分析搜尋到這樣一種罕見天體的工作非常不易,好比是在茅草堆里尋找一枚針一樣。
這顆行星與地球之間的真實距離為80光年,其質量僅相當於木星的6倍左右,年齡據估算僅有大約1200萬年,屬於新生級別。
即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快報》上的一篇論文將詳細講述該發現的有關內容。論文第一作者、同樣來自夏威夷大學天文研究所的邁克爾·劉表示,在此之前人們還從未見過如此在太空自由自在飛行的天體——它明明就擁有那些圍繞恆星運行的年輕行星的全部特徵,但其又確確實實是宇宙中一位流浪漢。科學家曾經一直想知道這樣的天體是否真實存在,而這一點被證實了。該「流浪行星」很可能會是迄今已知自由運動的質量最小的天體,但「五臟俱全」的擁有了與其他系外行星幾乎完全相似的質量、顏色及能量特徵,更妙的是其周圍沒有恆星的干擾,因此直接成像會容易很多。而在過去的十年內,科學家發現的大量系外行星中,礙於各種制約條件,只有極少數情況下才可以對行星進行直接成像觀測。
發現過程
PSO J318.5-22行星,是在科學家們開展對一類失敗的恆星,即褐矮星(褐矮星由於其相對較低的溫度,褐矮星顯得非常暗淡,也因此一般顯示出紅色)的搜尋工作時被發現的。藉助對其暗弱而具特徵性的光譜信號的觀測,位於夏威夷毛伊島上的Pan-STARRS 1 (PS1)望遠鏡識別出了這一天體。隨後利用同樣位於夏威夷群島的其它望遠鏡開展的後續觀測顯示,這顆行星擁有與那些圍繞年輕恆星運行的氣態巨行星相似的特徵。
夏威夷大學天文研究所一直在對來自PS1望遠鏡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PS1望遠鏡每天晚上都會對整片天空進行一次掃描,其探測器的敏感度足以感知暗弱的褐矮星發出的熱信號。
研究小組隨後利用設在夏威夷莫納克亞山頂的其它大型望遠鏡設備對PS1望遠鏡的發現進行了後續觀測。美國宇航局紅外望遠鏡設備以及北雙子望遠鏡拍攝獲取了目標的紅外光譜數據,根據其紅外光譜特徵判斷,PSO J318.5-22行星並非一顆褐矮星,它是一顆年輕的,小質量的天體。
加拿大-法國-夏威夷望遠鏡(CFHT),研究組對PSO J318.5-22在天空中的位置進行了長達兩年的跟蹤,通過在此期間獲得的數據,研究組確定了其與地球之間的真實距離。通過這一距離數值(80光年),加上考慮其在空間的移動特徵,研究組得到結論:PSO J318.5-22屬於一個名為「繪架座B」的移動星群,這個星群大致是在1200萬年前形成的。事實上其中最主要的一顆恆星——繪架座B本身就擁有一顆年輕的氣態巨行星正圍繞其運行。PSO J318.5-22的質量比那顆圍繞繪架座B運行的恆星還要小,很有可能是經由某種不同的機制形成的。[
特點
PSO J318.5-22行星,沒有圍繞任何恆星運行,因此對其開展研究工作也就要容易得多。它將有望幫助我們大大推進對那些氣態巨行星,如木星,在其形成初期性質的研究工作。PSO J318.5-22行星還顯得有些特別,因為它比那些最紅的褐矮星還要紅。
B. 有沒有不屬於任何星系的流浪行星
有。但那不叫行星,而叫做星際碎塊或者自由天體。行星的定義就是繞恆星運行的有固定軌道的天體,體積較大的稱作大行星,體積較小的稱作小行星。如果是處於恆星系之間,不屬於任何恆星系的自由天體,任何恆星對它的引力都非常小,或者不同方向恆星對它的引力達到平衡。它不圍繞任何恆星運行,只是在距離恆星非常遙遠的地方游盪。大的稱作自由天體,小的稱作星際碎塊。
實際上在我們的太陽系附近的星際空間中很可能就存在這樣的行星,只是由於它們不發光也不發熱,所以即便距離很近,我們也很難發現它們,不過天文學家們還是依靠功能強大的天文觀測設備通過掩星法發現了一些流浪行星,而且迄今為止已觀測到的體積最大的行星就是一顆流浪行星,它就是距離地球320光年的HD 100546b,它也是通過掩星法發現的。
C. 流浪行星是什麼意思這個行星是如何出現的
我們的銀河系包含數千億顆恆星,其中大多數都有自己獨特而多樣的行星系統。但除此之外,銀河系還有數千億顆完全沒有中心恆星的行星,我們稱之為流氓行星。流氓行星存在於星團、小星系和大星系中。據我們所知,宇宙中至少有和恆星一樣多的無星行星,也就是說我們在天空中看到的每一束光都有相當數量的不發光點,而且都是流氓行星。
在吞噬過程中,一旦行星離恆星太近,顯然會受到質量因子的加速,同時也會受到其他大質量天體的影響。比如一顆氣態行星和另一顆恆星影響後,這個加速度會被反彈,導致行星一下子被甩出去。因為速度太快,又不能慢下來。他們逃離了原星系的引力,成功地在宇宙中漂流!
D. 宇宙為何會出現流浪行星,它們是從哪來的
科學家發現一個神秘的流浪行星在我們的太陽系外漫無目的地漫遊,如果它離我們越來越近會發生什麼?
那時,地球的溫度會大大降低,我們所有的水都會凍結。生命也是如此。這將是地球上大多數生命的終結。我們能夠生存的唯一方法就是如果我們學會住在海底靠近深海熱流通道的地方,這里可以排出極熱的水,保證生命生存的溫度。
E. 「流浪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呢會有什麼影響呢
宇宙中星系數不勝數,這些星系中有很多流浪的行星,這些行星之所以流浪,主要因為它沒有圍繞恆星運轉,讓它們在宇宙中非常孤獨,沒有目的在宇宙中運轉,但是有部分恆星在運動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進入太陽系內,如果流浪行星一旦進入太陽系後,很有可能會打破太陽系系統。
科學家曾經推測銀河系未來或許和仙女座星系撞到一起,兩個天體碰撞後會產生巨大引力,在引力的作用下,太陽系會受到很大影響,地球會在引力下被瞬間擺脫,最終將會變成一顆流浪恆星,如果地球一旦變成一個流浪恆星,人類文明或許徹底從宇宙中消失。
F. 流浪行星是怎麼形成的
行星都是在恆星早期的原行星盤中形成的。但是行星的軌道並非一定能像太陽系那樣穩定幾十億年。當一個恆星的行星系出現了不穩定,行星的軌道就會發生改變,有的行星軌道會變成雙曲線或拋物線,這樣就會永遠離開它的恆星,飄到宇宙空間去,成為游盪行星。 行星系被擾亂的原因主要有,一顆恆星的伴星可以直接把行星拉走;單恆星中的巨行星出現不穩定後,擾亂了其他行星的軌道;單恆星同別的恆星距離接近後行星軌道被擾亂;還有就是一個天體形成之初就可能是一顆失敗了恆星,沒有拉到足夠的質量,就只有做流浪行星了。
G. 求 流浪行星by涼蟬 全文百度雲 謝謝~
你好,我是元子寶唄,用網路網盤分享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鏈接永久有效^_^鏈接:
H. 流浪行星是怎麼形成的
流浪行星的形成還只是處在科學猜想階段。
一項最新天文研究表明,當一顆恆星以猛烈超新星形式死亡時,其行星系統內的行星可能以彈出軌道或者被釋放漫遊在星系之中而倖存下來。
依據計算機模型,至少是太陽7-10倍質量的恆星才能演變成為超新星,這股強大的恆星爆炸可以吞並任何內部行星,它們的軌道範圍是地球和太陽之間距離的數倍。
在地球-太陽距離數百倍的軌道運行行星將最終軌道破壞和拉長,最終被彈至星際空間之中。在某些情況下,這些陷入混亂之中的行星除穩定環繞在超新星殘骸周圍的軌道上,它們將被彈至更遙遠的太空軌道。
這些行星可能繼續非常遙遠地環繞在脈沖星以及黑洞的恆星殘骸,它們不會被強烈引力所吞並,但除那些被燒焦的死亡恆星之外。因此位於行星系統邊緣的行星就更容易被剝離,在其它幾顆恆星的引力作用下沒有固定的運行軌道,形成流浪行星。
I. 流浪行星的介紹
流浪行星指不繞任何恆星公轉的行星。雖然不圍繞任何星體公轉,卻具有行星質量。它們或是受到其它行星等天體(例如:熱木星的形成階段)的引力影響而被拋出原本繞著公轉的行星系統,或是在行星系統形成期間被彈射出來的原行星,以致流浪於星系或宇宙之中。2011年科學家利用重力微透鏡法首度證實星際行星的存在,並推測銀河系內木星大小的星際行星數量有恆星的兩倍之多。雖然它們在星際中流浪,但不代表它們沒有生命,可是其上存在的生命可能也只是如非常小的微生物和細菌。